2024天津南开区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语文含答案
展开语文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题。
陶渊明是位真的隐士。他享年六十三岁,倒有五十余年在家乡农村过着隐居生活。也曾断断续续做过几次官,但从四十一岁辞去彭泽令后,便再也不肯出仕。晚年景况颇为艰窘,有人劝他再谋官职,也有人不理解他,对他议论纷纷,五十多岁时朝廷还征他为著作佐郎,但他一概( )。在长期的隐居生活中,陶渊明写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他的诗现存一百二十余首,大多作于中年以后,以隐居躬耕生活为题材。
不过我们( )把陶渊明这位“隐逸诗人”理解成总是悠然自得,没有一点内心冲突,那就不正确了。他少年时代对于大济苍生,立善垂名本有热烈的向往。但他眼见当时官场充满了虚伪和贪婪。才能出众、秉公正直之士不但受到诽谤,而且常常横遭不测。诗人不愿意、也不善于在这样污浊的宦海中( )。诗人生活的东晋后期,局势动荡,战祸连年。在此种险恶的政治局势中,田园生活使诗人的心灵获得相对自由。但在他归隐之后,想到自己少年时的壮志已成梦幻,也还是不得不感到悲哀凄凉,这种心情,在组诗《饮酒》《杂诗》等作品中多有表现。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置之不理 既然 沉沦 B.置之不理 如果 沉孚
C.充耳不闻 既然 沉浮 D.充耳不闻 如果 沉沦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在他归隐之后,想到自己少年时的壮志已成梦幻,也还是不能不感到悲哀凄凉之情
B.但在他归隐之后,想到自己少年时的壮志已成梦幻,也还是不得不感到悲哀凄凉
C.但他在归隐之后,想到自己少年时的壮志已成梦幻,也还是不能不感到悲哀凄凉
D.但他在归隐之后,想到自己少年时的壮志已成梦幻,也还是不得不感到悲哀凄凉之情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登高》每联对仗,句法严谨;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杂言占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
B.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充满诗情画意,赵树理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具有极强的乡土气息。
C.《窦娥冤》是元代戏曲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刽子开枷科”中的“科”是古代戏曲剧本中指示角色动作、表情的用语。
D.“序八州而朝同列”,指秦统理八州,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古时天下分为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自春秋后期到战国中期的200多年间,社会上出现了思想解放,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学术上的争鸣,直接导致了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高度繁荣发达。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生,有其复杂多样的原因。作为文化发展的一般前提,这一时期经济上的发达,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城市的繁荣,交通的便利,为各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社会的动荡,震撼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出代表不同政治集团利益的学术派别;文化的下移,形成了培植新文化的广阔深厚的土壤;各诸侯国的君主为争霸天卜而礼贤下士,养士成风,对当时知识界的发展进步也起了一定的催化作用:这些都从不同方面构成了“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形成“百家争鸣”的另一个前提是,这一时期各派学者,尤其是儒家的几代学者,对前人的文化成果作了大量的整理工作,先后编纂出《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礼》等重要典籍,对于传播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墨子曾经提出判断是非的“三表说”,其第一条就是“上本之于古圣王之事”,要有历史的依据。各家学派的论辩,也多以历史文献为立论的前提。
(节选自林振浩《为什么说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文化大繁荣》)
材料二:
《论语》和《孟子》虽然主要作为儒家经典而传世,但从文学角度而言,它们不仅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巨大。
首先,它们都提出了一定的文学主张。当然,在孔、孟的时代,文学的概念还不清楚,但是,孔、孟对诗、文的一些论述,则反映了他们的文学主张。比如,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表明了他先德行、后文艺的思想。他关于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关于“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的论述,更是体现了他对文学社会作用的重要见解,这些有关诗三百篇的论述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反对“巧言令色”,主张“文质彬彬”,则表达了他“中和”的审美观点。至于孟子,他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万章下》)的“知人论世”说,又提出“我知言,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的“知言养气”说,对中国后世的文学评论、文学创作,都有巨大的影响。
其次,《论语》《孟子》都是语录体的典籍。虽然其中没有详尽、具体的描写,但是从孔子、孟子和其他人的对话中,却生动地显现出了孔子、孟子及其一些弟子的形象。比如《论语·述而》记孔子与子路的对话,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可以见孔子沉思善谋的性格,《子罕》中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表现了他的哲人的气度和对人生的感叹。而《阳货》篇中,他欲应佛肸召,在回答子路问话时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又可见他时有风趣的一面。而《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孟子与陈相的对话,充分显示出了孟子充沛的感情和激越的论辩才情,可以看出他反对超逸,力主济世的主张,这些都是很有性格特点的记载。
(节选自李庆《(论语)和(孟子)有何文学特点》)
材料三: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指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オ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讨》《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抄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オ八寸。《论语》虽然记孔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
(摘编自王学泰《经典是这样铸成的——(论语)编辑、流传小史》)
4.下列与“经”相关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的各派学者,整理前人的文化成果,编纂了《周易》《尚书》等儒家经典,这是形成“百家争鸣”的重要前提。
B.孔子“中和”的审美观点,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说,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学创作有巨大的影响。
C.所谓“经”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线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D.《论语》并非孔子所作的事实,削弱了这本书的影响力,而八寸的“袖珍版”《论语》更有利于儒家思想的推广。
5.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分析“百家争鸣”形成原因的角度,证明“百家争鸣”“直接导致了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高度繁荣发达”的观点。
B.由材料一可见,社会的动荡,震撼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出代表不同政治集团利益的学术派别,这是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历史背景之一。
C.材料二列举孔、孟提出的文学主张及《论语》与《孟子》的写作特点,表明传世的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D.材料三中举汉代成书的《孝经》简长只有一尺二寸的例子,支撑了古文经学派的周代官书才可称作“经”的观点。
6.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春秋后期到战国中期的200多年间的经济发展,为诸子百家学术上的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B.《论语》《孟子》是语录体典籍,它们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对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在汉代,虽然被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为重视的文献,但并非所有最受朝廷重视的文献都叫做“经”。
D.在汉代,遵从当时社会规定的格式,《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是解经的书,简长六寸。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樗散生传
[明]宋濂
樗散生者,钱塘人,李氏名词,字孟言。少受学越人杨君廉夫,负气尚节,善为诗。难卖药金陵市中!名其室曰樗亭,而自号为樗散生。市人病者趋其门,买药无不与,所与必善,人人谈樗散生美不置口。
或问樗散生:“今人莫不愿为材,有寸夸尺,有尺夸寻,惟恐人不已知,才不即用,又恐不得大任以为戚。今生乃以‘樗散’自名,樗不才木也,生岂无才者耶?何其嗜好与人不同也?所恶乎樗者,以其无用也。今生修善药以活痰疾者,有功于民甚博,何为以自污哉?”
樗散生曰:“吾计之熟矣。名之美者,吾岂不欲居之?然苟无实以你之,则名只足为南祸。吾苟自以为可用,彼将以有用者求我,我或不足如其所求,则为妄人矣。吾今自以为樗,我不虞我足用,而我足用者固存,何损于我乎?世之受祸深者,求名太切者也。夫名,虚器也,得之未必有益于身,而与我竟者,龈断然欲夺之,不亦危乎?吾是以安焉而不敢务乎名也。且吾之食者医,医之书易知,医之技易学,吾诚尽吾心焉。疑于心者不敢强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责其报虽有不中庶可以无愧矣。吾诚肯自负吾才而享多广之禄不若乎人?然吏胥操法而迫吾侧,民庶持牒而聒吾前,吾心欲平之而力不暇,欲施吾才而势有不能,则吾心之愧无时而释矣。岂若守易能之技,居无用之名以自适哉!”
于是问者谢之,咸称樗散生为知道者。余闻于建安黄仁云。
史官曰:樗散生之传不虚矣。生岂果知道者哉!君子之道,贵乎食焉而无愧。吾观世之有愧者多矣,生岂无见者乎?孔子强漆雕开仕,开自以为未信而不愿为,孔子悦之。樗散生岂学漆雕开者耶?然则谓生为知道,岂不然耶?或谓生慕樗以不才而寿。彼庄生寓言,生盖不取云。
[链接]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天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人谈樗散生美不置口 置:释放
B.然苟无实以称之 称:符合
C.吾是以安焉而不敢务乎名也 务:追求
D.立之涂,匠人不顾 涂:同“途”,道路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何为以樗自污哉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B.得之未必有益于身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
C.民庶持牒而聒吾前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D.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疑于心者不敢强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贵其报/虽有不中/庶可以无愧矣
B.疑于心者不敢强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贵/其报虽有不中/庶可以无愧矣
C.疑于心者不敢强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责/其报虽有不中/庶可以无愧矣
D.疑于心者不敢强施于人/薄于用者不敢厚贵其报/虽有不中/庶可以无愧矣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樽散生具有有用于世品格的一组是
①少受学越人杨君廉夫,负气尚节 ②而我足用者固存,何损于我乎
③而与我竞者,龈断然欲夺之 ④且吾之食者医,医之书易知,医之技易学,吾诚尽吾心焉
⑤岂若守易能之技,居无用之名以自适哉⑥或谓生慕樽以不才而寿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李调自号“樗散生”,是在金陵市中卖药的一个普通百姓,他负气尚节,能写诗,善制良药,能救治病患。
B.《樗散生传》第三段表面上是对问者的回答,其实是李训的内心独白,是以议论的方式进行心理描写。
C.《樗散生传》的尾段,以漆雕开婉拒孔子要求他去做官一事,赞赏了李“食焉而无愧”的君子之道。
D.庄子认为“樗”因无用而免受伤害;李训自号“樗散生”是用庄子的寓言自警,无才则无人与己竞争。
第Ⅱ卷
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惟恐人不已知,才不即用,又恐不得大任以为戚。(3分)
(2)岂若守易能之技,居无用之名以自适哉!(4分)
13.结合文言材料,用自己的话谈一谈李训以“樗散生”自号的原因。(4分)
14.阅读下面词作,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沁园春·泉南作
[元]张埜
自入闽关,形势山川,天开两边。见长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泼黛,万马回旋。石磴盘空,天梯架壑,驿骑蹒跚鞭不前。心无那,恰鹧鸪声里,又听啼鹃。
区区仕宦谁怜?道有志、从来铁石坚。但长存一片,忠肝义胆;何愁半点,瘴雨蛮烟。尽卷南滨,不供杯杓,得遂斯游岂偶然。天公意,要淋漓醉墨,海外流传。
[注释]①此词为作者自北方到南方做官,途径福建泉州南浦所作。②闽关:福建泉州南蒲城北有梨关。③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自入闽关”直点泉州南浦的梨关,“形势山川,天开两边”概写初见时对梨关的印象。
B.“恰鹧鸪声里,又听啼鹃”,鹧鸪声和杜鹃声连用,以重叠加倍的办法,抒发作者在艰险旅途中的哀伤心情。
C.“道有志、从来铁石坚”,表明有志者不会被生活中的困难吓倒,心坚如铁,一往无前。
D.“尽卷南溟,不供杯杓”,尽取南海之水,尚不足以装满杯杓,词人难掩赴远地做小官的无奈。
(2)“见长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泼黛,万马回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自选一个角度鉴赏“石磴盘空,天梯架壑,驿骑蹒跚鞭不前”。(3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前5题任选4题作答,最后1题为必答题)
(1)花径不曾缘客扫, 。(杜甫《客至》)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3)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5)其安易持,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老子》)
(6)孔子用“ , ”,达了对“道”的渴慕之情,也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春节,曾经的生活样板
东西
①离春节月余,母亲上平时积攒的现金,背农产品或家禽去八腊赶街,出货后便到供销社买数尺新布,请表姐缝制三套新衣。其中一套是我的,往往做得比身体宽松,以便来年长个头后还能继续穿。在我的记忆里,春节就这样开始了,它包括漫长的等待。
②父母认真打量被忽略了近一年的房子,发现屋顶好多瓦片都移动了,长期漏雨而顾不上检修的地方,现在由父亲带着我对其一一修复。我在屋内用竹早往漏光的地方轻轻,蹲在屋顶的父亲便把瓦片挪过来,直到那里变黑我再收回早子,继续导找下一个漏光点。厢房的门板松了,墙角被路过的驮马刮陷了,门槛两边的地面踩出了凹坑,后阳沟的草长高了长密了……关于房子以及环境的所有问题,都会在春节将近时争先恐后地暴露,它们仿佛也要在节日里一回娇,享受一下主人的伺候。修补房屋的过程中,父母一边修补一边争论,虽然声音和往时的吵架一样大,但细听却明白这样的争论不伤感情,就像提前放炮仗,为节日增加一点气氛。
③外出工作的人回来了。他们穿着耀眼的服装,肩扛手提,大包小包,刚一出现在坳口就呼喊亲人或被亲人呼喊。时,他们的重逢变成了大家的重逢,整个村庄都欢喜起来,莫名地浮起暖意。回到家,他们就脱下干净漂亮的外套,我挑水或挑粪,或做饭或劈荣,用最快的速度融入乡村生活,以弥补一年来不能为家里干农活的疚。到了年关,再远的人都要回来团聚,放出去的挂口也必须找回来。有的挂口秋收后就没回过家,它们浪迹山间,完全忘了平时饲养和驾驭它们的主人,但主人在过年前会惦记它们。所谓的团聚,也包括跟牲口的团聚。
④某年年底,我家的母牛走丢了,父母和亲人们翻山越岭找了几天都找不见,母亲没有放弃,在一个大雪茫茫的午后终于找到了它。它横卧在一条沟上,身体堆着厚厚的积雪,身下护着一头出生不久的牛犊。母亲喜极而泣,扒掉它身上的积雪,呼喊它的名字。它醒了,艰难地爬起来,一痛一拐地朝家的方向走去。牛犊走不动,姐夫就一路抱着,雪地上留下动物与人类深浅不一的脚印。假如当时能对此加以俯拍,那一定是一幅绝美的画面。也有一些年底,牛自己回来了,马也自己回来了,它们仿佛有感应,知道要过年似的。这时,母亲会为它们倒上最好的饲料,一边抹眼泪一边表扬它们聪明。它们似乎听得懂,一边吃一边竖耳朵摇尾巴。在未来的日子里,母亲会一直表扬它们,直到把它们夸成天才。人有人的榜样,树有树的模范,牲口也有牲口的样板。
⑤然后就是备年货,做腊肉,做米花糖以及各种小吃,贴春联,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放慢速度,让日子显得不再那么匆忙,走路也不再那么着急,就连说话也不再那么飞快。到腊月二十七八,母亲吩咐给家里来一次彻底的清扫。父亲砍来竹枝,扎成一大一小两个扫帚。大的用来扫门前的台阶,小的用来扫阳尘。腊月二十九,我们把楼板和板壁上聚积的阳尘扫下,把屋角床底蚊帐顶的垃圾清理出来,然后用背萎背到不远处的菜地,堆成一堆放火烧。由于垃圾夹杂尘土,所以烧得很慢,整个村庄都飘荡着复杂的气味,那是破布、树叶、草根、泥土、牛屎猪粪以及鸡毛蛋壳等等的综合,是一种好日子马上就要到来的美好味道。
⑥除夕这天一大早,父亲早早地拉开家门,让呼啸的北风灌进来,把贴在柱头的春联吹得哗哗地响。我摇着几粒偷拆下来的鞭炮,奔跑在冷硬了的土地上。很快,村头村尾便响起零星的鞭炮声。玩累了,我们就站在山头朝自己的屋檐望,那里有一柱比平时要油腻一百倍的炊烟腾空而起,好像它就是我们放心玩耍的理由。我们在玩,父母则在那一柱炊烟下准备吃食。虽然我家才三口人,但父母要做够二十来人的饭菜,以备亲戚串门。厨房火铺上的火塘里,柴火在毕毕剥剥地燃烧,三角架上的铁锅里煮着上好的肉、腊肠,水汽从锅盖里冒出来,满屋都是肉香。火塘边煨着几个鼎罐,里面分别煮着萝卜、竹笋、白切鸡。红艳艳的塘火烤着鼎罐,鼎罐的缝隙间胃出白汽,父母不时把盖子打开,用锅铲翻一翻里面的食物,香味直冲鼻孔。我们在肉香里穿梭,脸上提前洋溢着吃饱喝足的满足
⑦傍晚,父亲叫我把家里最长的那挂鞭炮放了,向全村宣告我们家开始吃团圆饭了。有一种说法,谁家吃团圆饭越早,来年的活计就做得越快。所以,各家各户都在暗暗竞争,希望自家的鞭炮早一点响起来。烧完鞭炮,我们围坐在桌前吃饭,说一些吉利的话,选最好吃的来吃,父亲可以纵情地多喝几杯,哪怕喝醉也不会被母亲责怪。也是从这天开始,我们做事轻手轻脚,不能打破碗碟酒杯,孩子突然被尊重,父母不会打马呵斥,夫妻不能吵架,邻里不能争执,谁都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大家一团和气,一边拉家常一边守岁,等到凌晨,各家各户又响起新年的鞭炮声。
⑧大年初一,再困难的家庭也会让孩子们穿上新衣,家境好一些的,全家都换上新装。母亲怕我弄脏衣服,把我的衣袖挽了一圈又一圈。这一天不能生火做饭,不能杀生。人们三三两两地出行,说是走得越远来年越有搞头,进门吃的是糖果糕点。肚里有了油水,身上穿得崭新暖和,每个人的脸上都流淌着笑意,他们一年又一年地证明物质决定意识,精神面貌必须以物质为基础。但那时的物质条件是有限的,春节一过,特别是正月十五一过,人们又开始过起节俭的生活。不看一时多,就怕吃不匀。精明的家庭主妇们都在计算如何让日子天天都有油水。
⑨这是四十多年前我家乡春节的情景,和劳累节俭以素食为主的大多数日子比起来,和鸡飞狗跳争吵不休呵斥声不断的大多数日子比起来,春节的生活有点梦幻,仿佛是对生活的演绎,但我却从演绎中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样貌,即看到了我们所憧憬的生活样板。我们期盼这样的生活,相信终会过上天天都像过年的生活。表面上我们是在继承着春节的传统,但深层里却是我们聪明的祖先用这个节日为后代描绘出一幅蓝图并让他们为之奋斗,不仅物质要丰富,精神也要文明起来。精神文明的具体表现,不就是夫妻以不争吵的方式修复一年来的感情,父母以不呵斥子女的方式进行教育,邻里以不争执的方式构建和谐吗?
⑩今天,我们早已过上了像过年那样的物质生活,如何让精神生活饱满且升华,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新问题。
(有删改)
16.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在作者的记忆里,儿时的春节是从离春节月余就开始了的,它包含“漫长的等待”,表现了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我们在肉香里穿梭,脸上提前洋溢着吃饱喝足的满足”使用通感、夸张,虚实结合等手法,烘托了过年和乐温馨的氛围。
C.将“鸡飞狗跳争吵不休呵斥声不断的大多数日子”和春节“一团和气”的生活做对比,表明物质生活富足才会使精神世界丰裕
D.母亲过年时为“我”添置新衣“往往做得比身体宽松”,“怕我弄脏衣服,把我的衣袖挽了一圈又一圈”,这样的细节描写,真实又富有情感。
E.本文在叙写过年场景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过年的传统风俗,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并引发读者对当下生活的思考。
17.阅读①~③段,概括作者叙写了哪些生活场景?(4分)
18.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9.本文画波浪线的部分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
20.“四十多年前我家乡春节的情景”让“我”“看到了我们所憧憬的生活样板”。这种“生活样板”蕴含着人们怎样的期待?对当下“如何让精神生活饱满且升华”,你有何见解?(6分)
六、(10分)
21.请在《红楼梦》中选择一处居所,用80个字左右,写一写这一居所的特点,及这一居所与其主人性格或命运有何契合之处。(4分)
22.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6分)
学校近期要举办一次戏剧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表演课本剧《雷雨》。
(1)请你用不多于20个字,以对偶形式为你班的节目写一条宜传语;(2)选择一种媒介来宜传这个节目,用不多于30个字阐明这种媒介在宣传功能上的优势。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呼伦贝尔的冬天很冷,也滚烫;安静,也澎湃;孤独,也勇敢。冰与水、风与草、雪与,以及生长在草原上的芸芸生灵,在冬季漫长的等待中,蛰伏着强韧的生命力!
新疆玛依塔斯风区风源地的执勤点,在这里值守的护边员们说,守边防就要耐得住寂寞,守不住寂寞、熬不住孤独就守不住安宁。
独处,不是孤独,而是懂得打磨自我、关心生活。独处,不是与世隔绝,而是保留一个开阔的空间。独处是一种静美,也是一种远见。愿你收获开阔的心境。
品读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共7页。
2024天津南开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天津南开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0页。
天津市南开区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天津市南开区2023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