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精练,文件包含《北冥有鱼》考点教师版docx、《北冥有鱼》考点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阅读《北冥有鱼》课文,完成下列小题。
北冥( )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 )而飞,其翼若( )垂( )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 )于南冥。南冥者,天池( )也。齐谐者,志( )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 )三千里,抟( )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去( )以( )六月息( )者也。”野马( )也,尘埃( )也,生物之以息( )相吹( )也。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 )邪?其( )视下也,亦若是( )则已( )矣。
1、解释加黑加粗的字。
2、理解性默写填空:
(1)庄子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情形的句子是: 。
(2)用夸张的手法写鹏的脊背很宽很广: 。
(3)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
, , 。
(4)《逍遥游》中描鹏鸟要飞到南海时的飞翔状态的句子是: ,
。
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 , , 。
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 ?
3、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节选自 。庄子,名 ,战国时期 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 ”和“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 ”。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 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 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4.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北冥(míng) B.鲲之大(kūn) C.抟扶摇(chuán) D.徙于南冥(xǐ)
5.通假字:
北冥有鱼 ( )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6.词类活用:
(1)怒而飞 怒:形容词作动词,
(2)鲲之大 大:形容词作名词,
(3)《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
7.古今异义词:
(1)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 今义:野生之马
(2)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 今义:湖泊的名称。
(3)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 今义:海洋运输
8.一词多义: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 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北山愚公长息曰。(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9. 把下列重点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二、探究与运用
1.庄子写这则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
3、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理解。
4、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5、你喜欢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7.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
三、对比阅读
(一)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翼若垂天之云
C.是日更定矣 是谓大同
D.怒而飞 一怒而诸侯惧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存在的文言现象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野马也,尘埃也(古今异义)
B.使老有所终 女有归(词类活用)
C.选贤与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通假)
D.南冥者,天池也。 天下为公(表判断)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笔下的“鹏”硕大无比、志存高远,这一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
B.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目标和动力;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社会是大同社会的具体描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是他最美好的理想;今天我们期盼的愿景“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大同社会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C.甲文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依赖的东西。高飞的大鹏、浮游的尘埃,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乙文中孔子阐述了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在写法上,甲乙两文都大量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其中甲文极富想象力,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瑰丽,行文汪洋恣肆。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
【甲】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乙】从小丘每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志怪者也: ②抟扶摇而上:
③心乐之: ④佁然不动
2.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野马也,尘埃已,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北冥的鱼与小石潭的鱼,它们生活状态不一样,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假如你是一条鱼,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鱼?请简述理由。
(三)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二则)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表承接)
B. 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
C.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的 )
D. 子之不知鱼之乐(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B. 甲文中的大鹏具有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特点,大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C. 甲文先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再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
D. 乙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关于“鱼之乐”的辩论。
3.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四)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北冥有鱼》
【乙】穷 发 之 北 有 冥 海 者 天 池 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鲲鹏与斥鴳》
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鹏之徙于南冥也 乃记之而去
B.而彼且奚适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其视下也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去以六月息者也 乃记之而去
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此小大之辩也。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穷 发 之 北 有 冥 海 者 天 池 也
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文中“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句可以看出的鹏的特点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句可以看出的鹏的特点 ,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成语 。【乙】文中斥鴳的特点 。
(五)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
B.志怪者也 志:志向
C.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赶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去以六月息者也 不以物喜
C.而伯乐不常有 温故而知新
D.其真无马邪 帝感其诚
3.对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天空辽远,是它真正的景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B.天空辽远,难道是它真正的景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C.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
B.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乙文以“千里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乙文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D.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甲文的“鲲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乙文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测试题,文件包含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核舟记》考点知识训练教师版doc、八下语文第六单元《核舟记》考点知识训练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北冥有鱼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01《北冥有鱼》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原卷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01《北冥有鱼》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13篇解析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考点梳理与能力训练统编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9《北冥有鱼》知识点检测题 (学生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理解背默题,词语解释题,翻译句子题,内容理解题,比较阅读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