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四中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生物课上,老师组织同学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请6位同学分别扮演一种氨基酸,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下肢代表一个氢原子,头代表R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邻的同学手牵手模拟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这6位同学组成的肽链一定含1个游离的羧基
B. 活动过程中相邻的同学可以右手相互牵在一起
C. 这些同学脱水缩合形成肽链时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90
D. 组成人体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有21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2、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的过程。3、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数。
【详解】A、该蛋白质只有一条肽链,这6位同学组成的肽链至少含1个游离的羧基,可能在多肽链的两端,也可能在R基中,A错误;
B、左手代表羧基,右手代表氨基,氨基和羧基之间发生脱水缩合,因此不能右手牵在一起,B错误;
C、这些同学脱水缩合形成肽链时脱去5分子水,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5×18=90,C正确;
D、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人体的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组成人体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有8种,D错误。
故选C。
2. 一网友在食用火锅时发现蓝环章鱼,在及时求助网络确认有毒后放弃食用。蓝环章鱼属于海洋剧毒生物之一,其分泌的毒素中含有河豚毒素,这是一种非蛋白神经毒素,能阻塞Na+通道。下列关于河豚毒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通过煮沸和冷冻的方法破坏河豚毒素的毒性
B. 酵母菌培养液中滴入一定量的河豚毒素,则酵母菌无法繁殖
C. 医学上可利用河豚毒素的原理开发镇定剂或麻醉剂
D. 如果误食了蓝环章鱼,可能会导致人肢体抽搐
【答案】C
【解析】
【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详解】A、高温可以破坏蛋白质的活性,河豚毒素是一种非蛋白神经毒素,不能通过煮沸和冷冻的方法破坏河豚毒素的毒性,A错误;
B、钠离子内流与兴奋的产生有关,河豚毒素能阻塞Na+通道,但酵母菌无神经系统,滴入一定量的河豚毒素不会影响酵母菌繁殖,C错误;
C、河豚毒素可抑制兴奋产生,因此可作为镇定剂或麻醉剂,但是需要严格控制好使用剂量,C正确;
D、河豚毒素抑制了神经兴奋的传导,所以可能会影响Na+内流,从而抑制神经纤维的兴奋,不会导致人体肢体抽搐,D错误。
故选C。
3. 斯坦福大学的科研团队经过反复的尝试和探索,最终发现了一种新型生物分子——糖RNA.这种分子指的是糖基化的RNA分子,其以一小段核糖核酸(RNA)为支架,上面连着聚糖(glycan)。它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细胞膜上,并且可能在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糖 RNA 分布于细胞膜上,说明糖 RNA 只参与细胞结构的构成
B. 糖 RNA 是 RNA 的一种类型,其上携带的糖基会影响其功能
C. 糖 RNA 的发现可为过敏性哮喘的治疗提供思路
D. 糖 RNA 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转移到细胞膜
【答案】B
【解析】
【分析】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
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详解】A、分析题意,糖RNA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细胞膜上,说明糖 RNA 只参与细胞结构的构成,此外可能在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作用,A错误;
B、糖 RNA分子指的是糖基化的RNA分子,是 RNA 的一种类型,其上携带的糖基会影响其功能,B正确;
C、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糖 RNA 可能在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作用,而过敏性反应不属于自身免疫病,C错误;
D、在核糖体上合成,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转移到细胞膜的通常是分泌蛋白,而糖 RNA包括RNA和聚糖,其中RNA的合成部位主要是细胞核,糖类的合成部位也不是核糖体,D错误。
故选B。
4. 近期全国多家医院都出现较多支原体肺炎患者,且以儿童为主。支原体肺炎与新冠病毒感染都可能引起发热、咳嗽、鼻塞,其病原体是一种被称为肺炎支原体单细胞生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肺炎支原体含有DNA和RNA,DNA是它的主要遗传物质
B. 与新冠病毒相比,肺炎支原体具有更复杂的生物膜系统
C. 头孢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胞壁的形成,从而治疗支原体肺炎
D. 体温下降期,皮肤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的方式增加散热
【答案】D
【解析】
【分析】支原体具有细胞结构,但无细胞壁。
【详解】A、肺炎支原体含有DNA和RNA,DNA是它的遗传物质,A错误;
B、支原体属于原核细胞,无生物膜系统,B错误;
C、支原体无细胞壁,头孢类药物可以抑制细胞壁的形成,故头孢类药物对支原体肺炎无治疗效果,C错误;
D、体温下降期,皮肤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的方式增加散热,D正确。
故选D。
5. 洋葱被誉为“蔬菜皇后”,营养价值较高,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多个实验都选择洋葱为实验材料,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利用台盼蓝染液研究洋葱表皮细胞细胞膜的流动性
B.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在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并复原
C. 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其纺锤体的形成与中心体有关
D. 通过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可以解释施肥过多导致植物萎蔫的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和现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的复原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处于动态平衡)。
【详解】A、用台盼蓝“染色排除法”鉴别细胞的生命力:用一定浓度台盼蓝染液处理动物细胞时,活细胞不着色,死细胞则被染成蓝色,该实验是研究洋葱表皮细胞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A错误;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有大液泡,在适宜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但不能自动复原,B错误;
C、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内,洋葱属于高等植物,不含中心体,C错误;
D、通过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可以解释施肥过多导致植物萎蔫的现象:施肥过多导致植物细胞失水,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导致植物萎蔫,D正确。
故选D。
6. 有些人吃苦药时,会在药里加糖,但仍然感觉很苦。下图是哺乳动物感知味觉、调节摄食相关机制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产生苦味和甜味这两种感觉的中枢在脑干
B. 苦药里加糖,仍然感觉很苦,是因为GCbt区会抑制脑干甜味中枢
C. 猫科动物因为缺失了甜味化合物的受体编码基因,所以品尝不出甜味
D. 吃苦药产生苦觉的过程不属于非条件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构成。
【详解】A、大脑皮层是所有感觉的产生部位,产生苦味和甜味这两种感觉的中枢大脑皮层,A错误;
B、苦药里加糖,在GCbt产生苦的感觉,从图中可知,会正反馈作用于脑干中苦味神经元感觉更苦,同时抑制脑干中甜味神经元,故苦药里加糖,仍然感觉很苦,B正确;
C、感觉的产生需要相关物质与受体结合,猫科动物因为缺失了甜味化合物的受体编码基因,无法合成相关受体,所以品尝不出甜味,C正确;
D、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甜味和苦味分子引起大脑皮层产生相应感觉的过程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的参与,不属于反射,D正确。
故选A。
7.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宇航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空间站为宇航员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保障其生命安全。在失重环境会使宇航员骨骼中的钙流失到血液中,还会使宇航员腿部体液转移到身体上部,头部血量增加。长期处于太空环境,对宇航员的身体不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长期处于太空环境,容易引起宇航员骨质疏松
B. 长期处于太空环境,会导致宇航员面部和上身浮肿
C. 在太空中为了减少基因突变的发生,可以在宇航员的食物中添加某些特定的核酸来增强基因的修复能力
D. 通过调节空间站内的温度,可使宇航员的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A、在失重环境会使宇航员骨骼中的钙流失到血液中,长期处于太空环境,容易引起宇航员骨质疏松,A正确;
B、由题意可知,航天员面部和上身浮肿可能与微重力下,腿部体液转移到身体上部有关的,会导致宇航员面部和上身浮肿,B正确;
C、在宇航员的食物中添加某些特定的核酸不能增强基因的修复能力,C错误;
D、人的体温调节能力有限,通过调节空间站内的温度,可使宇航员的体温维持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C。
8. 表观遗传是指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下列案例与表观遗传无关的是( )
A. 同一株水毛茛,空气中的叶和水中的叶形态不同
B. 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
C. 一个蜂群中的蜂王和工蜂在形态、结构、行为等方面截然不同
D. 男性吸烟者的精子活力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表观遗传: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如DNA的甲基化。DNA的甲基化: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
【详解】A、同一株水毛茛,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这说明生物的性状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表观遗传无关,A符合题意;
B、基因组成相同的同卵双胞胎所具有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B不符合题意;
C、同一蜂群中的蜂王和工蜂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不同是由于基因表达不同导致的,其遗传物质没有变化,即该现象的发生与表观遗传有关,C不符合题意;
D、吸烟者精子中的DNA甲基化水平明显升高,其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变,是表观遗传,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 K1荚膜大肠杆菌是一种具有特定荚膜的细菌,这种细菌会引起血液感染和新生儿脑膜炎等严重的侵入性疾病。用荧光染料标记的噬菌体与K1荚膜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离心后取菌液制成装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快速检测到K1荚膜大肠杆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通过放射性的强度来检测K1荚膜大肠杆菌的数量
B. 培养时间越长,发荧光的子代噬菌体就越多
C. 利用此技术可以区分细菌的死活,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D. 只有大肠杆菌细胞内才会出现荧光
【答案】C
【解析】
【分析】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利用了同位素标记法,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噬菌体在细菌内繁殖的过程为: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
【详解】A、噬菌体快速检测K1荚膜大肠杆菌与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实验类似,从实验结果来看,荧光物质吸附在细菌表面,随后进入内部,最后破裂释放,故此推测荧光物质标记的是噬菌体内的核酸,该实验中没有用到放射性,因此不能通过放射性的强度来检测K1荚膜大肠杆菌的数量,A错误;
B、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只有部分子代噬菌体含亲本母链,而含荧光物质会发出荧光,所以只有少数子代的噬菌体会发出荧光,B错误;
C、噬菌体利用活的细胞进行增殖,因此利用此技术可以区分细菌的死活,提高检测的准确性,C正确;
D、若噬菌体将大肠杆菌裂解,大肠杆菌外也会出现荧光,D错误。
故选C。
10. 野生型油菜含糖量低且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弱。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分别构建了抗病和高糖的纯合品系,并进行了以下三组实验:
实验一:野生型×抗病纯合品系→F1(抗病)自交→F2(抗病:不抗病=3:1)。
实验二:野生型×高糖纯合品系→F1(高糖)自交→F2(高糖:低糖=3:1)。
实验三:F1(抗病)×F1(高糖)杂交→F2(抗病高糖:抗病低糖 :不抗病高糖 :不抗病低糖=1:1:1:1)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从实验结果可以推出,抗病和高糖均为显性性状
B. 将实验一中F2抗病个体自交,后代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的比例为3/5
C. 将实验二中 F2高糖个体自由交配,后代表现为高糖的比例为 8/9
D. 实验三的结果说明对病原体的抗性和含糖量这两对相对性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分析实验一,野生型×抗病纯合品系→F1(抗病),说明抗病是显性性状,而实验二中野生型×高糖纯合品系→F1(高糖),说明高糖为显性性状,A正确;
B、设抗病与不抗病由A/a控制,则实验一野生型aa×抗病纯合品系Aa得到的子一代是Aa,F2抗病个体包括1/3AA、2/3Aa,自交后中包括3/6AA、2/6Aa、1/6aa,抗病植株(A-)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的比例为3/5,B正确;
C、设高糖与低糖相关基因是B/b,实验二野生型×高糖纯合品系,将实验二中 F2高糖个体(1/3BB、2/3Bb)自由交配,配子类型及比例是2/3B、1/3b,后代表现为低糖bb的比例=1/3×1/3=1/9,则高糖的比例为1-1/9= 8/9,C正确;
D、实验三中F1(抗病)×F1(高糖)杂交→F2(抗病高糖:抗病低糖 :不抗病高糖 :不抗病低糖=1:1:1:1),无论是A/a与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亲本各自都只能产生两种配子,F1(抗病)×F1(高糖)杂交,后代结果均为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1:1:1:1,故统计大量后代发现有四种表现型且比例=1:1:1:1,不能说明对病原体的抗性和含糖量这两对相对性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D。
11. 某池塘生态系统生活着草鱼、鲢鱼、黑鱼、青鱼、虾、螺蛳等生物,其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如下,M、N表示营养级,数字代表能量,单位:kJ/(m2·a)。下列叙述错误是( )
A. 池塘中各种鱼类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B. M营养级的某些生物可以取食遗体残骸,能量在M和遗体残骸间循环流动
C. 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100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为8%
D. 多吃M营养级的水产品,少吃N营养级的水产品,可以减小生态足迹
【答案】B
【解析】
【分析】1、同化量=呼吸消耗散失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详解】A、池塘中各种鱼类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M营养级的某些生物可以取食遗体残骸,遗体残骸有部分能量能流向M,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M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尾为1600+1400+2000=50000kJ/(m2·a),M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5000-2900=2100kJ/(m2·a);由M到N的能量传递效率=400÷5000×100%=8%,C正确;
D、N营养级高于M营养级,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多吃M营养级的水产品,可减少能量损耗,可以减小生态足迹,D正确。
故选B。
12. 互花米草入侵某沿海区域后,耐高盐的碱蓬会大量减少,这是由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长距离相互作用”(由非生物物质等介导)引起的,如图1 所示。该沿海区域有3种分别以芦苇、碱蓬和互花米草为主要食物的昆虫,且其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据材料分析,介导“长距离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物质是盐
B. 用样方法调查昆虫②卵的密度,能够反映出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C. 若昆虫①以互花米草为食,则昆虫②以芦苇为食,昆虫③以碱蓬为食
D. 从海拔低的海滩到海拔高的芦苇丛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上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影响动物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2)群落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群落水平结构的特征是镶嵌性。镶嵌性即植物种类在水平方向不均匀配置,使群落在外形上表现为斑块相间的现象。
【详解】A、分析题意,互花米草入侵某沿海区域后,耐高盐的碱蓬会大量减少,这是由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长距离相互作用”(由非生物物质等介导)引起的和图1推测,本地区属于沿海区域,本研究中介导“长距离相互作用”的非生物物质是盐,A正确;
B、卵无活动能力,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但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
C、图2中,昆虫③一直减少,应该是以碱蓬为食,昆虫②5年后下降而昆虫①数量一直上升,推测为昆虫①以互花米草为食,昆虫②的食物芦苇在5年后与互花米草竞争呈劣势而减少,故昆虫②减少,C正确;
D、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从海拔低的海滩到海拔高的芦苇丛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B。
13. 西葫芦又叫美洲南瓜、小瓜、菜瓜,中医认为西葫芦具有清热利尿、除烦止渴、润肺止咳、消肿散结的功能。下图为不同浓度蔗糖溶液中西葫芦条的质量变化百分比,分别对应实验第1~7组。整个过程中细胞始终有活性,西葫芦条的质量变化百分比(%)=西葫芦条质量变化/西葫芦条初始质量×100%;正常情况下,西葫芦条细胞的原生质体长度/细胞长度=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第6、7组的西葫芦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B.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本实验所用西葫芦的细胞液浓度在0.4~0.5 ml/L之间
C. 西葫芦细胞的原生质体长度/细胞长度=1的实验组可能对应第1、2、3、4、5组
D. 实验结束后,从第 1组到第7组西葫芦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变化趋势是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质壁分离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质壁分离发生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外因是细胞液浓度小于蔗糖溶液浓度。
【详解】A、分析题意,西葫芦条的质量变化百分比大于0时细胞吸水,西葫芦条的质量变化百分比小于0时细胞失水,据图可知,第6和7组西葫芦条细胞失水,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A正确;
B、据图可知,蔗糖溶液浓度为0.4 ml/L时,西葫芦条细胞吸水,蔗糖溶液浓度为0.5 ml/L时西葫芦条细胞失水,据此推测,其细胞液浓度在0.4~0.5 ml/L之间,B正确;
C、当细胞吸水时,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很小,故细胞体积基本不变,即细胞吸水时,西葫芦细胞中原生质体长度/细胞长度=1,而细胞失水时原生质体体积变小,原生质体长度/细胞长度<1,细胞吸水对应的实验组为第1、2、3、4、5组,C正确;
D、实验结束后,第1、2、3、4、5组西葫芦条细胞吸水量依次减少,细胞液浓度减小量依次减少,而第6、7组西葫芦细胞失水量依次增加,细胞液浓度依次升高,D错误。
故选D
14. 香草兰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等功效。某科研小组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对密闭透明玻璃容器中的香草兰幼苗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前各玻璃容器内CO2的含量均为8.0g,实验0.5 h后测定各容器内CO2的含量,结果如下表(表中“lx”表示光照强度,“nm”表示波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注:实验中以CO2含量的变化来衡量光合速率和细胞呼吸速率,且整个过程中光质对呼吸作用没有影响。
A. 若实验③中突然停止光照,则C3的合成速率升高
B. 实验④中香草兰幼苗的总光合速率为6.4g /h
C. 利用实验②~⑥可探究光照强度及补充光的种类(不同波长)对香草兰光合作用的影响
D. 提供的光照条件为2000 lx白光+680 nm补充光时,香草兰幼苗的光合作用最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生成,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等。
【详解】A、在其它条件适宜情况下,光照突然停止,光反应不能合成ATP和NADPH,暗反应减慢,C3的合成速率降低,A错误;
B、第①组实验中,环境条件为黑暗,所以香草兰只进行呼吸作用,实验前各玻璃容器内CO2的含量均为8.0g,黑暗条件下,0.5h后CO2的含量为10.0g,说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为2.0g,植物的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第④组2000lx白光+450nm补充光条件下,0.5h后CO2的含量为6.8g,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从外界吸收了1.2gCO2,则第④组植物的总光合速率为(2.0+1.2)÷0.5=6.4g/h,B正确;
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及补充光的种类,故实验②~⑥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及补充光的种类(不同波长)对香草兰光合作用的影响,C正确;
D、由于本实验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一段时间后二氧化碳的减少值可视为净光合的数值,在实验范围内,提供的光照条件为2000 lx白光+680 nm补充光时,0.5 h后CO2的含量最少,说明其净光合速率最大,由于呼吸速率相同,则提供的光照条件为2000 lx白光+680 nm补充光时,香草兰幼苗的光合作用最强,D正确。
故选A。
15. 下列有关种群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某种成年鱼分布在水体底层,幼体分布在水体上层,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 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C. 以较高营养级为食的生物将获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D. 所有种群都具有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特征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详解】A、群落的垂直结构是群落内不同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物种,在水体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仅是该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A错误;
B、被捕食者的数量增加会导致捕食者的数量增加,而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两者之间的数量变化存在负反馈调节,B正确;
C、由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以较高营养级为食的生物将获得生态系统更少的能量,C错误;
D、种群性别比例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别比例,也不是所有的种群都有年龄结构这一特征,如单细胞生物,D错误。
故选B。
16. 下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主要指光合作用,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关键成分是 B和C
B. C属于分解者,生物群落中的其他生物均可为它提供物质和能量
C. ①过程固定的CO2等于⑥+⑦过程释放的CO2即可实现碳中和
D. 碳在①②④⑤过程中以 CO2形式传递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图示A可以与生产者进行双向箭头交换,表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①主要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关键成分是 生产者和分解者,A错误;
B、C是分解者,生物群落中的其他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的遗体残骸等会流向分解者,均可为它提供物质和能量,B正确;
C、达到“碳中和”时,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的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⑥+⑦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人类对煤、石油等能源物质利用过程中排放的CO2,C错误;
D、碳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①②过程中以 CO2形式传递,而在群落内部④⑤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D错误。
故选B。
17. 科学家按照如图所示的流程分离牛瘤胃中的纤维素分解菌,并在刚果红培养基平板上筛选到有透明降解圈的菌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微生物的纯培养物是指不含有任何代谢废物的微生物培养物
B. 空白平板使用前已进行灭菌,接种后未长出菌落的平板可以直接丢弃
C. 过程②所使用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偏低
D. 培养基表面均加入一层无菌的石蜡主要是为了防止杂菌的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刚果红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与纤维二糖和葡萄糖无法发生这种反应。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添加刚果红,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分解后,复合物无法形成,培养基中就会出现以这些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详解】A、由单一个体繁殖所获得的微生物群体称为纯培养物,指的是没有被杂菌污染的微生物,而不是不含有代谢废物的微生物培养物,A错误;
B、接种后未长出菌落的培养基,也可能有少量微生物,为避免污染环境,不能直接丢弃,B错误;
C、由图可知,过程②所使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如果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纤维素分解菌的种群密度,由于两个或多个酵母菌可能长成一个菌落,所得结果往往比实际值偏低,C正确;
D、反刍动物的瘤胃中不含氧气,其中存在的纤维素分解菌适宜在无氧条件下生存和繁殖,因此培养基表面均加入一层无菌的石蜡主要是为了保证培养的无氧环境,D错误。
故选C。
18. 某垃圾处理厂发现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化合物X,科学家用化合物X、磷酸盐、镁盐和微量元素等配制了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化合物X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X的目的是筛选出能降解化合物X的细菌
B. 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X含量低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增多
C. 若要研究目的菌的生长规律,可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液体培养,再采用平板划线方法进行计数
D. 将目的菌用于环境保护实践时,还要对目的菌进行研究,检测其是否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代谢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信息,该实验的目的是筛选出高效降解化合物X的细菌,在以化合物X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只有能降解化合物X的微生物才能以化合物X为碳源和氮源生长繁殖,不能利用化合物X的微生物因缺乏碳源和氮源,无法生长繁殖。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
【详解】A、本实验是分离出降解的有机化合物X的菌种,所以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X的目的是筛选降解X的的微生物(菌种),A正确;
B、 由于“目的菌”有降解的有机化合物X的作用,所以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X含量显著降低的培养基,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进一步增加(扩增),B正确;
C、平板划线方法不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可以选用 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C错误;
D、将目的菌用于环境保护实践时,要考虑目的菌本身对环境的影响,检测其是否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代谢物,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 ,共 64 分。
19. 《本草纲目》记载:“菠菜甘、冷、滑、无毒。主通血脉,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润燥,根尤良。”此外,菠菜还富含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K等多种营养。下图1为菠菜叶肉细胞光合作用部分过程的示意图。其中,PSⅠ、PSⅡ是蛋白质和光合色素组成的复合物,PQ与电子传递有关,字母A~F 表示物质,Ⅰ、Ⅱ、Ⅲ表示反应场所。
(1)图1中PSⅠ、PSⅡ中光合色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能为暗反应提供能量的物质有___________(填字母);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内发生的能量转换途径是光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菠菜叶绿体类囊体腔内建立了高浓度的H+,这些H+来源于___________的分解和___________的传递。
(3)利用基因工程将某一抗冻基因导入菠菜后获得的转基因菠菜具有较高的抗冻能力。为了研究其机理,某同学用不同温度处理非转基因菠菜和转基因菠菜,3天后测得相关指标如图2、图3。
注:表观电子传递率是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最大效率的一种度量方式,可以反映光合作用中光反应阶段的强度
①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
②与非转基因菠菜相比,低温处理对转基因菠菜的表观电子传递效率的影响较___________(填“大”或“小”)。
③由图2和图3的数据变化可得出结论,低温不仅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还影响别的方面。请写出依据:___________。
④综上所述,请写出转基因菠菜抗寒能力高的原因: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②. ATP和NADPH ③. ATP和NADPH的化学能 ④. 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2) ①. 水 ②. 电子传递体
(3) ①. 目的基因的有无(或菠菜植株的种类)、温度 ②. 小 ③. 光反应受影响,则产生的NADPH和ATP减少,暗反应过程也会受阻 ④. 转基因烟草的表观电子传递效率高,降幅小,能较好的在低温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提高抗寒能力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图1表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图2和图3可知,低温处理导致2种菠菜的光合速率都急剧下降,在低温条件下转基因菠菜的表观电子传递效率明显高于非转基因烟草。
【小问1详解】
绿叶中的色素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光合色素能吸收、传递、转化光能;光反应的产物ATP和NADPH可以为暗反应提供能量;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内发生的能量转换途径是光能→ATP和NADPH的化学能,该变化发生在光反应阶段,ATP和NADPH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发生在暗反应阶段,故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内发生的能量转换途径是光能→ATP和NADPH的不稳定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小问2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H+可以来自水的光解和电子传递体的传递。
【小问3详解】
①分析题意,该过程利用基因工程将某一抗冻基因导入菠菜后获得的转基因菠菜具有较高的抗冻能力,为了研究其机理研究其机理,结合图示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目的基因的有无和温度不同。
②与非转基因菠菜(13→7)相比,低温处理对转基因菠菜的表观电子传递效率的影响(19→15)较小。
③由图2和图3的数据变化可得出结论,低温不仅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还影响别的方面:光反应受影响,则产生的NADPH和ATP减少,暗反应过程也会受阻。
④综上所述,转基因菠菜抗寒能力高的原因是:低温处理后,与非转基因烟草相比,转基因烟草的表观电子传递效率高,降幅小,能较好的在低温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提高抗寒能力。
20. 俗话说:“要吃飞禽,鸽子鹌鹑。”鹌鹑肉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可与补药之王——人参相媲美,被誉为“动物人参”。鹌鹑蛋是一种很好的滋补品,在营养上有独特之处,故有“卵中佳品”之称。鹌鹑的性别决定方式为 ZW型,鹌鹑的喙有长喙和短喙,羽色有栗羽和白羽,其中喙长由基因 A/a 控制,羽色由基因 B/b控制。为研究其遗传机理,研究人员用纯合品系做了如下杂交实验。
实验一:长喙栗羽( )×短喙白羽( )→F1:1长喙栗羽自由交配→F2:6长喙栗羽( ):2短喙栗羽(g):3长喙栗羽(♀):1短喙栗羽(♀):3长喙白羽(♀):1短喙白羽(♀)。
实验二:短喙白羽( )×长喙栗羽( )→F1:长喙白羽( )×长喙栗羽( )→F2:3长喙栗羽:1短喙栗羽:3长喙白羽:1短喙白羽(♀:♂=1:1)。
回答下列问题。
(1)栗羽基因可以突变成白羽基因却不能突变成短喙基因,原因是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二的结果可推测,栗羽性状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控制喙长和羽色两对性状的基因__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若用实验一的子二代中所有长喙雌性和实验二的子二代中所有长喙雄性随机交配得子三代,则子三代中a基因的频率是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基因A/a所在染色体上还有另外一对距离较近的等位基因D/d,其中D控制长尾,d控制短尾,科研人员将纯合长喙长尾和短喙短尾鹌鹑进行杂交得到 F1,将 F1雌、雄个体相互杂交得 F2,观察 F2表型及比例为长喙长尾:短喙短尾:长喙短尾:短喙长尾=141:41:9:9,请协助科研人员做出解释(已知雌鹌鹑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不发生交换):___________。
【答案】(1)基因突变只能产生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而白羽与短喙不属于相对性状
(2) ①. 位于Z染色体的显性遗传 ②. 根据实验一的结果,F2后代出现6:2:3:1:3:1的比例,一共16份 ③. 遵循
(3)1/3 (4)鹌鹑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了D/d或A/a的互换,产生了Ad和aD的雄配子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基因突变只能产生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而白羽与短喙不属于相对性状,故栗羽基因可以突变成白羽基因却不能突变成短喙基因。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知,栗羽为显性,实验二的F1雌性都是白羽,雄性都是栗羽,性状和性别相关,因此栗羽性状的遗传方式是位于Z染色体的显性遗传;根据实验一的结果,F2后代出现6:2:3:1:3:1的比例,一共16份,是9∶3∶3∶1的变式,可知F1是双杂合子(AaZBW×AaZBZb),控制喙长和羽色两对性状的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小问3详解】
由实验一的结果可以看出,喙长由基因A/a控制,且遗传和性别没有关系,因此是常染色体遗传,用实验一的子二代中长喙雌性的基因型Aa:AA=2:1,实验二的子二代中长喙雄性的基因型Aa:AA=2:1,让它们随机交配,可以计算出实验一子二代中长喙雌性产生2/3A配子,1/3的a配子,子二代中长喙雄性产生2/3A配子,1/3的a配子,子三代的4/9AA,4/9Aa,1/9aa,则子三代中a基因的频率是1/9+4/9=1/3。
【小问4详解】
分析题意,基因A/a所在染色体上还有另外一对距离较近等位基因D/d,将纯合长喙长尾和短喙短尾鹌鹑进行杂交得到 F1(AaDd),两对基因连锁遗传,正常情况下,产生AD∶ad=1∶1的配子,F2应是长喙长尾:短喙短尾=3∶1,F2表型及比例为长喙长尾:短喙短尾:长喙短尾:短喙长尾=141:41:9:9,出现了长喙短尾和短喙长尾的类型,且已知雌鹌鹑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不发生交换,说明雄鹌鹑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了D/d或A/a的互换,产生了Ad和aD的雄配子。
21. 丙肝病毒(HCV)是一种致病性强的单链RNA病毒,主要侵染肝细胞,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也是肝硬化和肝癌的元凶之一。为研制丙肝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研究者以小鼠为实验材料设计了以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HCV感染的急性期,会引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过程需要两次信号刺激,一是抗原的直接刺激,二是____。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发挥免疫效应。抗体在浆细胞中合成、运输及分泌过程依次经历的结构是____。
(2)为使单细胞悬液中的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中一定含有能与丙肝病毒结合的抗体,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图中筛选1所采用的培养基从用途上分类,属于____培养基,使用该培养基进行细胞培养的结果是____。
(3)干扰素是一种具有干扰病毒复制作用的糖蛋白,α-干扰素在丙肝及部分肿瘤的治疗中有一定疗效。科学家们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干扰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生产干扰素。图1、图2分别表示干扰素基因相关限制酶切割位点、质粒结构示意图。
①为确保成功获得基因工程菌,图1和图2最好用____(填限制酶)切割。
②PCR过程中延伸阶段选用72℃而非95℃,是综合考虑了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分别是____。
③生产干扰素的工程菌可选用大肠杆菌或酵母菌,选用酵母菌作为受体细胞的优势是____。
【答案】(1) ①.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②. 核糖体→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
(2) ①. 给小鼠注射丙肝病毒使小鼠产生免疫反应 ②. 选择 ③. 只有杂交瘤细胞能正常生长,其他的细胞均不能生长
(3) ①. BamHI和EcRI ②. 防止DNA变性和为保持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所需温度条件 ③. 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或者体外培养,最后从小鼠腹水或者培养液中获取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至少涉及两次筛选,第一次是利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初步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第二次是利用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的方法筛选出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小问1详解】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是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其次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为: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抗体在浆细胞中合成、运输及分泌过程依次经历的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细胞膜。
【小问2详解】
用丙肝病毒(作为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细胞能产生抗丙肝病毒的抗体,从该小鼠的脾细胞中能获得产生该抗体的B淋巴细胞。图中筛选1是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细胞,因此筛选过程所采用的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在该培养基上只有杂交瘤细胞能正常生长,其他的细胞均不能生长。
【小问3详解】
①干扰素基因和质粒上都有BamHI和EcRI的酶切位点,为了防止反向连接和自身环化,故切割时两种限制酶一起使用,产生两种不同的黏性末端,确保成功获得基因工程菌。
②DNA在高温条件下会解旋变性,且酶活性的发挥需要适宜条件,故延伸阶段选用72°C,主要是防止DNA变性和为保持TagDNA聚合酶所需温度条件。
③基因工程利用大肠杆菌作为受体菌的优点是:繁殖快、多为单细胞、遗传物质相对较少。
22. 精神刺激因素的作用会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长期持续的压力会导致机体内环境稳态紊乱,甚至会导致人患病。人在面对压力时身体会进入应激状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轴)被激活。图1表示情绪压力刺激下肾上腺分泌激素的调节过程,图2为人在情绪压力下,大脑中某突触结构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情绪压力刺激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从而调节机体内环境,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图1过程中肾上腺素的作用是____(填“催化”“供能”或“传递信息”)。
(2)____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这种调节方式所涉及的信息分子为____等。(至少写2种)
(3)机体存在____调节机制,当糖皮质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____分泌____,使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减少而浓度不至于过高。
(4)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单胺类神经递质(兴奋性递质)传递效能下降有关。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一种常用抗抑郁药。图2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细胞Y膜电位的变化为____。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缓解抑郁症状的机理为____。
【答案】(1) ①. 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②. 传递信息
(2) ①. 神经-体液-免疫 ②. 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
(3) ①. 负反馈 ②. 垂体 ③. 促糖皮质激素
(4) ①. 外负内正 ②. 能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突触间隙中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提高了神经递质的含量,进而提高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起抗抑郁作用
【解析】
【分析】根据图示分析,图1显示,情绪压力可以刺激下丘脑,在神经调节方面,下丘脑通过可以控制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d,引起短期压力效应;在体液调节方面,下丘脑会分泌出激素a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出激素b,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产生激素c,引起长期压力效应。图2显示的是突触结构的模式图,人在情绪压力下,大脑中某突触结构会释放某种神经递质,影响神经元。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机体应对情绪压力的生命活动调节方式有下丘脑参与的神经调节和肾上腺素等参与的激素调节,即有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方面。肾上腺素作为信息分子,其作用是传递信息。
【小问2详解】
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这种调节方式所涉及的信息分子为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
【小问3详解】
当糖皮质激素含量升高,会抑制垂体分泌促糖皮质激素,使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减少而浓度不至于过高,体现了机体存在负反馈调节。
【小问4详解】
单胺类神经递质是兴奋性递质,单胺类神经递质与蛋白M结合后,细胞Y膜电位的变化为外负内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缓解抑郁症状的机理是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阻止突触间隙中单胺类神经递质降解,提高了神经递质的含量,进而提高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起抗抑郁作用。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光照条件
黑暗
1 000 lx
白光
2 000 lx
白光
2 000 lx
白光+450 nm
补充光2 000 lx
白光+580 nm
补充光2 000lx
白光+680 nm补充光
0.5 h后CO2的含量/g
10.0
8.0
7.2
6.8
7.4
6.4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考生物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襄阳四中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北省襄阳四中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湖北省襄阳四中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湖北省襄阳四中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宜荆荆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宜荆荆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生物试卷(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湖北省宜荆荆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生物试题docx、湖北省宜荆荆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生物试题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