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三门峡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5743078/1-171590735713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河南省三门峡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5743078/1-1715907357177/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河南省三门峡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5743078/1-171590735718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河南省三门峡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解析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5743078/0-171590735517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河南省三门峡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解析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5743078/0-171590735521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河南省三门峡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解析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14/15743078/0-171590735523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河南省三门峡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三门峡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河南省三门峡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docx、2024届河南省三门峡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肝脏是重要的代谢器官。40%的血浆蛋白是由肝脏合成;肝脏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能催化谷氨酸转变成丙氨酸,谷草转氨酶(AST)能催化谷氨酸转化成天冬氨酸;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是血糖稳定的重要保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与肝脏细胞内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能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B. AST在心肌、肝脏中都存在,说明相关基因未进行选择性表达
C. 转氨酶的种类有多种,但都是催化必需氨基酸转化为非必需氨基酸
D. 血浆蛋白以胞吐的方式出肝脏细胞,再通过一定途径进入血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1、氨基酸根据能否在人体内合成,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不能在人体内合成,只能来源于食物。非必需氨基酸可以在人体内合成。
2、细胞中的物质进入内环境后可以随血液流往全身,故可通过检测血液中相关物质含量判断相关器官的功能。
【详解】A、胰岛素的特异性受体位于细胞膜表面,A错误;
B、AST在心肌、肝脏中都存在,其他细胞并不一定存在,故AST相关基因是在特定细胞中进行选择性表达,B错误;
C、谷氨酸、丙氨酸和天冬氨酸都是非必需氨基酸,C错误;
D、肝脏合成的血浆蛋白是大分子物质,以胞吐的方式出肝脏细胞,再通过一定途径进入血液,D正确。
故选D。
2. 呼吸作用受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其原理常被运用于生产、生活当中。下列是生产、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其中影响呼吸作用的条件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储存前将粮食进行晾晒
B. 水稻田要定期进行排水
C. 作物栽培后进行中耕松土
D. 酿制果酒时要先进行通气
【答案】A
【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①外因: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矿质元素,水分等。②内因:酶的种类、数量、活性,叶面指数等。
【详解】储存粮食前将粮食进行晾晒,其原理是减少粮食中的自由水,降低呼吸作用;水稻田定期排水,一方面是为了抑制水稻根系的无氧呼吸,另一方面,是通过改善氧气供应来促进作物根系的有氧呼吸,以利于作物的生长;作物栽培后进行中耕松土,是通过改善氧气供应来促进作物根系的有氧呼吸,以利于作物的生长;酿制果酒时先进行通气,是通过改善氧气供应来促进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利于酵母菌的繁殖,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如图为支原体入侵人体细胞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图中序号代表免疫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④中,溶酶体产生的溶菌酶将支原体进行加工处理
B. 细胞④将抗原处理后呈递给细胞⑤,会使细胞⑤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
C. 细胞①和细胞⑦的活化过程有细胞因子参与的只有细胞⑦
D. 细胞⑧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可进入细胞③作用的靶细胞中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支原体是一种原核生物,无细胞壁。当细胞因子分泌过多,导致免疫功能过强,有可能引发炎症反应。
【详解】A、支原体不属于细菌,无细胞壁,溶菌酶对其不起作用,且溶酶体不能产生溶菌酶,A错误;
B、细胞④(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呈递给细胞⑤,会使细胞⑤(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B正确;
C、细胞①为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⑦为B细胞,二者的活化过程都有细胞因子的参与,C错误;
D、细胞⑧(浆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抗体,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B。
4. 多溴联苯醚(分子式C12H5Br4O,简称BDE-47)是一种电子垃圾分解后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会对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产生毒害。为了提高好氧细菌的降解效率,将GB-2细菌内获取的BDE-47降解基因导入WT-G受体菌,构建成基因工程菌1、2、3,如图是对三种菌相关基因的电泳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由图可知,工程菌2为降解BDE-47能力强目的菌株
B. 从GB-2细菌内获取的BDE-47降解基因可通过PCR技术进行扩增
C. 将含有BDE-47降解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WT-G受体菌时,用Ca2+处理会增大导入率
D. 若要增加筛选GB-2细菌的可能性,应从多溴联苯醚污染区取样并进行菌体培养
【答案】A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详解】A、由图可知,工程菌2含有降解基因,若要鉴定工程菌2的降解能力,需进行相关的降解能力的实验,A错误;
B、从GB-2细菌内获取的BDE-47降解基因可通过PCR技术进行扩增,B正确;
C、Ca2+处理会使受体菌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因此会增大导入率,C正确;
D、污染区的土壤中降解BDE-47的菌体数量相对较多,从污染区取样,再经过菌体培养增加目的菌的浓度,利于筛选得到GB-2细菌,D正确。
故选A。
5. 信息传递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取食、居住、社会行为等,下面是与动物信息传递有关的一些实例:
①雌松叶蜂放入笼中置于田间,可招引11000只雄松叶蜂
②非洲鸵鸟半蹲半坐不断摇晃身体,并把翼、尾羽轮番展示给雌鸟
③工蜂分泌的异戊酸乙酯,刺激工蜂聚集、摆出攻击姿势
④海豚利用超声波进行捕食、探路、定位和躲避天敌
⑤兔子通过草的“绿色”搜寻食物,通过气味辨别和摄取食物
⑥雄孔雀消耗大量能量展开五彩斑斓的尾巴取得繁殖的机会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③的信息类型相同,能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B. ③⑤均说明生物可以通过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信息传递
C. ②⑥大量耗能的行为使得雄性优胜劣汰,产生的后代生存力更强
D. ①④⑤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A、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①③涉及的都是化学信息,但都只能在种内发挥作用,A错误;
B、③涉及化学信息,⑤中涉及的有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B错误;
C、②⑥大量耗能的行为使获胜者都是强壮的个体,这样产生的后代生存力更强,C正确;
D、①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④⑤可以说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D错误。
故选C。
6. 外显率可用来表示某一基因型个体显示相应表型的百分率。图1为某家系遗传系谱图,其部分成员与该病有关的基因酶切电泳图谱如图2所示。该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该病的外显率达到100%,该病可能为隐性遗传病
B. 若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则外显率可能达到100%
C. 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则图中Ⅱ5的基因型与I2、Ⅲ7相同
D. 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图中Ⅱ3和Ⅲ6均可能为杂合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遗传病通常是指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
【详解】A、设控制性状的基因用A/a表示。由图2可知,Ⅲ7为杂合子,由图1可知,Ⅲ7患病,杂合子患病时不可能为隐性遗传病,A错误;
B、如果是显性遗传病且外显率为100%,Ⅱ4和Ⅱ5均正常,不可能生出患病孩子,可得出该病为外显率小于100%的显性遗传病,B错误;
C、I2、Ⅲ7均为杂合子,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6的基因型一定为XAY,故Ⅱ5一定含有致病基因,但可能为杂合子,也可能为纯合子,C错误;
D、若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图1中I1、Ⅱ4及Ⅲ8均为正常人,据图2可知,I2和Ⅲ7均为杂合子,I1、Ⅱ4、Ⅲ8都为纯合子,由于外显率不是100%,可以确定图中的患者均含有A基因,Ⅱ3和Ⅲ6的基因型不能确定,但均可能为杂合子,D正确。
故选D。
7. 薏苡是一种喜湿润的常见作物,药食两用。为探究干旱胁迫对薏苡产量的影响,研究者采用盆栽模拟控水法在7月份进行了实验。实验时,给予3种不同水分处理,D1组模拟重度干旱,D2组模拟轻度干旱,D3组模拟正常供水,如图是测得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D1组和D2组有两个时间点净光合速率相同,这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在这两个时间点两种干旱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相同,理由是____。
(2)由图3可以看出,08:00—10:00时3种处理的胞间CO2浓度均快速下降,从图1和图2的纵轴坐标可以看出,D3组胞间CO2浓度降低是由____引起的,而D1组和D2组胞间CO2浓度降低是由____引起的。
(3)中午12点,D1组与D2组气孔导度差异不大,但D1组胞间CO2浓度明显高于D2组,推测与D1组和D2组净光合速率差异有关,D1组该时间点净光合速率较低的原因可能为____(写出1点)。
(4)图4中表示D1组的曲线是____(填序号),蒸腾速率出现这种变化的意义是____。
【答案】(1) ①. 不能 ②. 干旱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大小要以对总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指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干旱条件对呼吸速率也可能产生影响,两个时间点净光合速率相同,并不能说明干旱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相同
(2) ①. 净光合速率上升 ②. 净光合速率上升和气孔导度减小
(3)高温和干旱影响了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或破坏了叶绿体的结构)
(4) ①. ③ ②. 干旱条件下,叶片的蒸腾作用降低可以保持植物体的水分
【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环境因素。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小问1详解】
对光合作用影响的大小要以对总光合速率的影响为指标,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十呼吸速率,虽然D1组和D2组有两个时间点净光合速率相同,若干旱条件对呼吸速率产生的影响不同,总光合速率就会不同,故净光合速率相同并不能说明干旱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相同。
【小问2详解】
光合速率的上升会引起胞间CO2浓度下降;气孔导度增加,进入胞间的CO2增多,会使胞间CO2浓度增加。图1中,三种条件下08:00—10:00的净光合速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图2中,D1和D2组的气孔导度有一定程度减小,两种因素综合作用,D1组和D2组胞间CO2浓度下降是由净光合速率上升和气孔导度减小引起;D3组气孔导度上升,但胞间CO2浓度仍下降,说明该组胞间CO2浓度下降是净光合速率上升引起。
【小问3详解】
实验是在7月份进行,中午12点气温高,与重度干旱综合作用,可能导致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降低,也可能导致叶绿体结构被破坏、光合色素分解等,从而对光合速率产生影响,导致光合速率降低。虽然与轻度干旱(D2)比,重度干旱(D1)下气孔导度变化不大,但由于光合速率的降低,胞间CO2浓度D1组会高于D2组。
【小问4详解】
适应于干旱环境,叶片蒸腾速率会降低,这样可以使植物体的水分得以保持,故蒸腾速率最低的为重度干旱组。
8. 人在进入寒冷、炎热环境下或者进行剧烈运动时,局部体温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经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会发生改变,体温又能回归正常状态。回答下列问题:
(1)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局部体温会低于正常体温,原因是____(写散热量增加的具体原因),此时机体会通过反射活动进行调节,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稳定。请写出相关反射的产生过程:____;寒冷刺激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后,还可引起____(写出1个)的活动增强,使产热增加。
(2)调节剧烈运动状态下产热主要器官活动的传出神经类型为____神经,剧烈运动开始后,局部体温会高于正常体温,原因是____。局部体温升高的兴奋传至体温调节中枢后,通过____神经系统的调节及相关腺体的分泌,最终使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汗液分泌增多,这些变化均利于体内过多热量的散失。
(3)炎热环境下,局部体温变化后引起的体温调节过程与____(填“刚进入寒冷环境”或“剧烈运动”)条件下相似。
【答案】(1) ①. 皮肤与外界的温差加大·通过辐射、传导、对流散失的热量增加 ②. 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散热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汗腺的分泌量减少,蒸发散热也随之减少) ③. 骨骼肌、甲状腺、肾上腺
(2) ①. 躯体运动 ②. 骨骼肌收缩会产生大量热量,而散热量未明显增加(或产热大于散执) ③. 自主
(3)剧烈运动
【解析】
【分析】代谢产热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在安静状态下,人体主要通过肝、脑等器官的活动提供热量;运动时,骨骼肌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而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在寒冷条件下,散热加快,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散热量减少,同时汗腺分泌量减少,蒸发散热减少。在减少散热的同时,计提主动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产热增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
【小问1详解】
刚进入寒冷环境时.皮肤与外界的温差加大,通过辐射、传导、对流散失的热量增加,会使皮肤温度下降。此时产生的反射活动为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综合,再使有关神经兴奋,进而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皮肤的血流量减少,散热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汗腺的分泌量减少,蒸发散热也随之减少。在减少热量散失的同时,机体还会主动增加产热,寒冷刺激使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后,可引起骨骼肌战栗,使产热增加。此外,相关神经兴奋后可以促进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释放,使肝及其他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增强,增加产热。
【小问2详解】
剧烈运动时,骨骼肌收缩是随意运动,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由于骨骼肌收缩会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通过血液循环传至皮肤等处,会引起局部体温高于正常体温。皮肤中的热觉感受器兴奋,该兴奋传递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和肾上腺等腺体的分泌,最终使皮肤的毛细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多,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等,从而增加散热。
【小问3详解】
炎热环境下,局部体温会升高,机体通过散热调节体温稳定,其调节散热的过程与剧烈运动时的调节过程相似。
9. 湖泊中有许多底栖生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回答下列问题:
(1)同为海底藻类,绿藻、褐藻和红藻在海水中的垂直分布大致依次是浅、中、深,该现象与这些藻类____有关。底栖动物除食用水草外,还获取一些死亡和腐烂的物质,这些底栖动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它们在利用营养的过程中,对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为____。
(2)乌鱼、翘嘴鲌、青鱼、草食性鱼在不同食物链中均处于最高营养级,每年这些生物同化的能量除未利用的部分外,其他去向有____。若将该湖泊变成人工鱼塘,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会显著增加,这是因为____。
(3)人工鱼塘会因多种原因出现富营养化,使藻类过度生长。要恢复其生态环境,可通过种植芦苇等植物抑制藻类生长,其中的具体原理是____。
【答案】(1) ①. 对光能的捕获不同 ②. 消费者和分解者 ③. 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 ①. 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 ②. 投放的饵料中含有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能被湖水的鱼类利用
(3)芦苇等植物能与藻类竞争无机盐和光照
【解析】
【分析】本题在食物网为材料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等。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以及未利用。
【小问1详解】
不同颜色的藻类吸收不同波长的光。藻类本身的颜色是反射出来的光所形成的,即红藻反射出红光,绿藻反射出绿光,褐藻反射出黄色的光。水对红、橙光的吸收比对蓝、绿光的吸收要多,即到达深水层的光线是短波长的光,因此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较多的绿藻分布于海水的浅层,吸收蓝紫光和绿光较多的红藻分布于海水深的地方,绿藻、褐藻和红藻在海水中的垂直分布大致依次是浅、中、深,该现象与这些藻类对光能的捕获不同有关。底栖动物食用水草时为消费者,获取死亡和腐烂的物质时为分解者。这些动物在利用营养的过程中,还能起到加快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的作用。
小问2详解】
最高营养级的能量不能再传给下一营养级,每年这些生物同化的能量除未利用的部分外,其他去向有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人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养殖鱼类,要向人工鱼塘中投放大量的饵料,饵料中含有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能被湖水的鱼类利用,因此湖水中生物体内所含的总能量会显著增加。
【小问3详解】
藻类过度生长是由于水体中N、P等无机盐过多造成的,芦苇等植物能与藻类竞争无机盐和光照,抑制藻类生长。
10. 大豆为两性花作物,子叶颜色有深绿(RR)、浅绿(Rr)和黄色(rr)(幼苗期死亡)三种类型,部分大豆对花叶病具有抗性(由基因T、t控制),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子叶深绿不抗病个体(♀)与子叶浅绿抗病个体(♂)杂交,F1表型及比例为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浅绿抗病=1:1。回答下列问题:
(1)将F1子叶浅绿抗病个体自交,F2成熟个体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
(2)在亲代的一株母本植株(M)上收获的全为子叶深绿种子,这些子叶深绿种子是杂交产生的,还是母本去雄不彻底自交产生的?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思路:____。
预期结果并分析:____。
(3)草甘膦会把普通大豆植株与杂草一起杀死,转入抗草甘膦基因(A)会使大豆对这种除草剂产生抗性。若要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检测转基因是否成功,做法为____。研究者选择上述F1浅绿抗病植株的体细胞进行了转基因操作,为探究转入的A基因(假如只在一条染色体的一个位点转入了A基因)与T/t及R/r所在染色体的位置关系,用子叶深绿不抗病非转基因大豆与转基因大豆杂交,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探究目的(不考虑互换)。其中转入的A基因与R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时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
【答案】(1)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3:1:6:2
(2) ①. 将M植株上所结的子叶深绿色种子种植,对得到的植株接种相应病原体,一段时间后观察植株的患病情况若所有植株均患病,则被检测种子为母本去雄不彻底进行自交产生 ②. 若所有植株均抗病,则被检测种子是与子叶浅绿抗病个体杂交产生
(3) ①. 从转基因大豆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 ②. 能 ③. 子叶深绿抗除草剂:子叶浅绿不抗除草剂=1:1(或子叶深绿抗除草剂抗病:子叶深绿抗除草剂不抗病:子叶浅绿不抗除草剂抗病:子叶浅绿不抗除草剂不抗病=1:1:1:1)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不抗病和抗病后代全部抗病,所以抗病是显性。F1中子叶浅绿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RrTt,其自交后代F2成熟个体的表型及比例为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3:1:6:2。
【小问2详解】
在亲代的一株母本植株(M)上收获的全为子叶深绿种子,最可能是子叶深绿不抗病个体(♀)与子叶浅绿抗病个体(♂)杂交所得,但也有可能是母本去雄不彻底进行自交产生;将M植株上所结的子叶深绿色种子种植,对得到的植株接种相应病原体,一段时间后观察植株的患病情况;若所有植株均患病,则被检测种子为母本去雄不彻底自交产生;若所有植株均抗病,则被检测种子是与子叶浅绿抗病个体杂交所得。
【小问3详解】
若要用抗原—抗体杂交的方法检测转基因是否成功,做法是从转基因大豆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抗体杂交。将A基因转入了基因型为RrTt的植株,转入后的基因型为RrTtA,当转入的A基因与R/r、T/t之一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时,与子叶深绿不抗病非转基因大豆(RRtt)杂交,RrTtA形成的配子类型均为4种,子代表型比例均为1:1:1:1;当A基因转入R或r或T或t所在染色体时,插入的位置不同,子代出现的四种类型不同。转入的A基因与R位于一条染色体上时,转基因大豆产生4种配子,非转基因大豆产生1种配子,子代表型及比例为子叶深绿抗除草剂抗病:子叶深绿抗除草剂不抗病:子叶浅绿不抗除草剂抗病:子叶浅绿不抗除草剂不抗病=1:1:1:1。
11. ACC合成酶是番茄细胞合成乙烯的关键酶。基因工程中,可利用番茄细胞中ACC基因合成反义RNA,反义RNA可以与ACC基因正常转录成的mRNA互补,干扰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回答下列问题:
(1)抑制乙烯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能使番茄具有耐储存、宜运输的优点,原因是____。
(2)获取ACC合成酶基因时,最好在____细胞中提取mRNA,再逆转录合成相应基因。细胞中的ACC合成酶基因可能发生如下所示的基因突变:
正常基因单链片段5'—ATTGCAGATC…………GGATCGGCAG—3'
突变基因单链片段5'—ATTGCATATC…………GGATCGGCAG—3'
若要利用PCR扩增ACC合成酶基因片段,再用某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为:)酶切,检测得到的ACC合成酶基因是正常基因还是突变基因,已设计好的一条引物的序列为5'—CCGATC—3',则另一条引物的序列为____(写出6个碱基即可)。
(3)将正常ACC合成酶基因与载体结合时,要得到反义RNA,应将基因反向接入____下游,这种接入方式能得到反义RNA的原因是____。反义RNA阻碍ACC合成酶基因表达的____过程。
(4)得到的转基因番茄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进行快速繁殖,培养过程利用的激素主要是____。
【答案】(1)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抑制乙烯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会使乙烯合成减少,推迟番茄果实的成熟,使番茄耐储存、宜运输
(2) ①. 成熟果实 ②. 5'—ATTGCA—3'
(3) ①. 启动子 ②. 反向接入后转录时利用的模板链是正向接入的互补链,得到的RNA为能与ACC合成酶基因正常转录成的mRNA互补的反义RNA ③. 翻译
(4)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
乙烯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抑制乙烯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会使乙烯合成减少,推迟番茄果实的成熟,使番茄具有一定的硬度,可延缓软化和腐烂,耐储存、宜运输。
【小问2详解】
成熟果实细胞中含乙烯较多,ACC合成酶基因转录出的mRNA也较多,所以要在成熟果实细胞中提取mRNA。已设计好的一条引物的序列为5'—CCGATC—3',与右侧序列互补,另一条扩增引物碱基序列应与左侧序列互补配对,正常ACC合成酶基因与突变ACC合成酶基因共有5'—ATTGCA—3',第7位碱基由G变为T。引物序列为5'—ATTGCA—3',可扩增出大量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供后续利用限制酶切割进行鉴定。
【小问3详解】
将ACC合成酶基因反向接入启动子下游,转录时利用模板链是正向接入的互补链,得到的RNA是能与ACC合成酶基因正常转录成的mRNA互补的反义RNA,与mRNA结合后可阻碍翻译的进行。
【小问4详解】
得到的转基因番茄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进行快速繁殖,培养过程利用的激素主要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许昌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河南省许昌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docx、2024届河南省许昌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一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商丘市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三)理科综合试题,文件包含扫描件_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三pdf、答案理综3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青海省百所名校高三下学期二模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青海省百所名校高三下学期二模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docx、2024届青海省百所名校高三下学期二模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