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苏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课时作业+阶段综合测试+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一节 人口增长和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精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酸雨指pH低于5.6的大气降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题组一 人口增长
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就地焚烧小麦秸秆
B.盲目引进外来物种
C.过度扩大放牧规模
D.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D [就地焚烧小麦秸秆容易造成大气污染,A错误;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容易造成生物入侵现象,B错误;过度扩大放牧规模容易造成荒漠化加剧及水土流失现象,C错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有利于减少大气污染,D正确。]
2.近年,我国较多城市霾天气频发,改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退耕还林”持续进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迅速展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B.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需要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C.退耕还林过程增加了物种丰富度
D.退耕还林过程经历了次生演替
B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A正确;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不需要大量引进外来物种,且引进外来物种不慎会导致生物入侵,B错误;退耕还林过程增加了物种丰富度,C正确;退耕还林过程经历了次生演替,D正确。]
3.(多选)下列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是( )
A.无节制使用水造成的水资源紧张
B.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C.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D.乱排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ACD [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是因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C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由图中信息可知,四个国家中,③的出生率较高,而死亡率相对较低,故自然增长率最高。]
5.人类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尘暴使人患咳嗽、哮喘、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B.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往往较低
C.与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越高
D.温室效应的形成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C [A项反映了环境中沙尘暴这种特定气候变化对人的呼吸系统的影响,A正确;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B正确;温室效应的形成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的结果,D正确;生物与人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与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位置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C错误。]
6.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世界水资源量示意图
乙 中国人均土地、耕地变化趋势图
(1)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表面约70%被水覆盖,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而能被人类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0.3%,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乙可知,2000年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可用淡水、人均耕地迅速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水资源是有限的,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更少,所以水是宝贵的。(2)由图乙可知,从1950~2000年,随着人口增加,人均土地、人均耕地逐渐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均耕地0.2 hm2,到2000年人均耕地只有0.1 hm2左右,二者相差一半。(3)随着人口增加,淡水利用量增多,住房增多,科技文化设施增多,使人均耕地减少,另一方面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即使不增加住房、设施占用的土地,人均耕地也是减少的。
[答案] (1)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 (2)减少了一半 (3)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
题组二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7.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 )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
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A [空气中的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能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可见,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A正确,B、C、D错误。]
8.(多选)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酸雨会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
B.大气中的CO2浓度的增加会使全球气候变暖
C.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
D.平流层中臭氧含量变化与紫外线对地球表面的辐射量有关
ABCD [酸雨会导致水体pH下降;CO2是温室气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可使大气温度升高;人口过度增长,人均具有的资源就会减少;臭氧的主要功能是抵挡紫外线。]
9.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
B [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导致CO2排放过量,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平衡,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量排放SO2会形成酸雨。]
10.酸雨指pH低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A [由题干可知,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而对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影响,A正确;酸雨对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影响,而无法判断对其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的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物种种类的数量,本题仅确定了酸雨对两树种株高的影响,对其他植物有何影响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酸雨对物种丰富度是否有影响,C错误;该实验只模拟了酸雨对樟树和楝树的树苗株高的影响,无法判断其他树种的情况,D错误。]
11.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的大规模暴发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多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或死亡后遗体被分解时产生的黏液,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暴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的大量死亡,有些有毒物质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人中毒。请写出赤潮生物可能引起人中毒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水的pH一般在8.0到8.2之间,赤潮发生时海水pH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9.3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上升的主要原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的pH变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富营养化的海水中含有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为赤潮生物大规模暴发提供了营养物质。(2)该食物链的起点是赤潮生物(藻类),终点是人。(3)赤潮暴发时,大量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的pH上升。(4)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很大,主要是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等的光合作用。
[答案] (1)营养物质(N、P等矿质元素)
(2)赤潮生物(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贝类)→人
(3)赤潮暴发时,大量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的pH上升
(4)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他浮游植物、水草等的光合作用
12.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然而,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线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普遍的生物学效应是( )
A.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增加
B.海洋浮游生物增多
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
D.冰川融化
A [臭氧层被破坏,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人受到较强的紫外线辐射可以引发皮肤癌、白内障等。]
13.(多选)如图表示某河流随着生活污水的流入,其溶解氧量(DO)、生物耗氧量(BOD)、无机物(富含N、P)的浓度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地有机物浓度低于b地
B.生活污水对无机物(N、P)的浓度变化无影响
C.在a、b两地间,DO值的增加是因为无机物的增加使植物数量增加的结果
D.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将大量繁殖
CD [由图可知,a地的有机物浓度较高,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到了b地有机物浓度降低,A项错误;生活污水的排放会导致无机物(N、P)的浓度增加,B项错误;在a、b两地间随着无机物的增加,植物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DO值不断增加,C项正确;随着大量无机物(N、P)进入湖泊,会使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D项正确。]
14.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其中,甲和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人工湿地受到轻微污染后很快恢复原样,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若没有丙,该人工湿地易产生水华等生态危害
C.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去污效率会更高
D.该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
D [人工湿地可以净化城市污水,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丙为消费者,可摄食浮游植物等生物,若没有丙,该人工湿地易产生水华等生态危害;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净化污水的重要途径,很多分解者属于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在水域中增设一些搅拌装置可增加污水的溶氧量,去污效率会更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之和。]
15.如图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____________。
(2)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________输出给环境。
(3)箭头C表示人类对________产生的影响。
(4)箭头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作用。
(5)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使A、B、C、D达到良性循环,最根本的措施: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实现________________战略。
[解析]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同时,人类的消费活动又将废弃物质输出给环境,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协调好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答案] (1)物质和能量 (2)废弃物 (3)环境 (4)反馈 (5)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6)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搞好国土整治 可持续发展
易错点 不能准确获得信息和弄不准对全球性生态环境形成的原因
16.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研究表明生物柴油燃烧后SO2和颗粒物质排放很少,特别是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11%~53%。使用生物柴油的优点是( )
①减少空气污染 ②缓解温室效应 ③不可再生 ④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B [根据题中信息“生物柴油燃烧后SO2和颗粒物质排放很少,特别是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可以推出生物柴油的优点是减少酸雨危害和空气污染,同时缓解温室效应。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属于可再生资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4章 人与环境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后测评,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后练习题,共11页。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北师大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第4章 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第一节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同步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是,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