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四(新高考Ⅱ卷)(解析版)
展开(新高考Ⅱ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命题报告
命题新方向:现代文阅读I选取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根据九省联考题型,以图表形式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现代文Ⅱ加强对文学短评思路题的训练,文言文阅读,关注教考衔接,命题课内课外相结合,诗歌鉴赏考查对意象的赏析,考点覆盖全面,语言文字运用按九省联考题型命题,作文选用漫画作文,贴合高考命题的风向。
命题新情境:命题注重创设个人体验类情境,写作题“开车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变道加寒的一种是不让我变道加塞的”,表达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创设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动物纹样是实用美术中应用极广的装饰,它以动物的自然形象为依据,可又不是动物自然属性的華写,它以自己的形象内涵,赋予人们以某种哲理观念,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炎情趣,因此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
商周时期的动物纹样有器形化立体造型、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侧影式写实简化适形造型、侧影式简化变体型适形造型等主要类型。器形化立体造型用于青铜酒器尊、弈造型为最多。由于当时的青铜器和天命神权等宗教内涵相关,因此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主要手法是在鸟兽形器体周身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使之神秘化。简化写实型立体造型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各种鸟兽形玉器为代表,动物的形体结构只用几根简单的线条加以刻画。侧影式分离组合型适形造型是商周青铜器主要的纹样造型方法,主要题材有饕婴纹、龙纹、夔纹等。
秦汉正处于封建大一统的历史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汉武帝击破匈奴,都表现了气势磅礴的创业精神。秦汉时期的动物纹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进取的精神。汉代各地工艺美术的形式,也有明显的地方特点,山东嘉祥画像石造型严谨,江苏唯宁画像石造型细致,四川画像石造型自然。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是秦汉艺术和动物图案的特色。
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例如长安昭陵刻着六匹带箭的骏马,通过战马来歌颂开国皇帝的功绩,激励后人恪守祖业。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动物图案随着文化的发展,充实了寓意内涵,洋溢着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调。躯体肥壮,形象半类,性格温顺,动态安详,是盛唐以后动物造型的特征。唐代动物纹样造型吸收外来文化的滋养,形式更为多样化。最明显的例子是吸收波斯联珠纹形式的影响,眼球纹呈波斯萨珊王朝的风格,这类纹样在丝绸之路出土的织锦中极为多见。
古代的封建政治走向下坡路,已经失去了向上发展的生气,动物纹样从此失去了创造性。宋以后流行吉祥图案,用动植物和人造物的谐音或借形喻义,表达某种吉祥的含义。明清时期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图案造型渐趋定型化、形式化,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的作品,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拙稚动人,能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而有高度的艺术水平之外,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简述)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学者威廉·莫里斯被视为现代设计的先驱,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将东方图案转化为经典的欧洲纹样,比如他设计的莨茗叶纹,叶子和花朵围绕S形主茎进行各种翻转和弯曲,极富柔韧性的波状线条使人在视觉和心理上产生一种愉悦感。这种具有想象力的植物形态又启蒙了欧洲的新艺术运动。
威廉·莫里斯的莨苕叶纹其实是一种以波状藤蔓为主要结构的卷草纹,这种纹样最早见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建筑和陶器上,叶形多呈掌状叶。实际上,早在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随着亚历山大从爱琴海畔远征中亚、印度,卷草纹便开始向东方传播,一路浸渗了多种风格,在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样式,如伊斯兰世界将卷草纹变化为极富几何性和规律性的阿拉伯藤第纹等。
在中国魏晋时期,卷草纹主要以金银花的茎蔓为原型,经过提炼加工后,形成了花瓣细长、叶形简练的S形波状装饰带,也被称为忍冬纹,主要用作建筑的边饰,如门框、碑刻边饰等。同时,由于波状结构自然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往复的艺术效果,它也成为佛教艺术的主要装饰纹样,常出现在佛龛外沿、石窟壁画的边饰等位置。
到了唐代,古代匠师们大胆地在波状结构中添加了不同种类的花卉、枝叶、果实,形成了忍冬卷草、葡萄卷草、莲花卷草、牡丹卷草等不同形式,这种变幻莫测的组合形式更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成为唐代的流行纹样,所以,日本人又称其为唐草纹。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唐代强盛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竟全取代了以云气和动物为主体的纹样风格,促使人们的审美意识整体转向了愉悦心情的植物花卉,这也正如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一样,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这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卷草纹这种外来的艺术样式,在落足中国的土壤后,本土匠师们主动追寻艺术表现的丰富性,灵活调整变化,形成了一种本土化的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审美趣味。比如古希腊的掌状叶纹、拜占庭的华丽卷草等,都体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理性美感,而中圆的卷草纹则通过舒展回转的曲线产生了一种富有韵律的律动感,其连绵起伏、生机蓬勃的视觉形象又被赋予多福多寿、长寿万年的吉祥寓意。
从忍冬纹到唐草纹,我们看到中国传统图案体系在借鉴外来艺术形式时充分表现出一种罕见的适应能力与再生能力。古代匠师们以高超的应变能力和高度的艺术素养,大胆将来自不同地域的艺术形式进行利用和转化,最终形成了与本土相匹配的艺术风格,这正是中国传统图案形成其永恒而独特魅力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吉祥寓意东方审美-传统装饰图案的融合与变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时期动物图案具有浮华性少、朴实性多,静止性少、跃动性多,幻想性少、写实性多的特色。
B.隋唐时期动物图案的造型承袭了秦汉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具有结体肥壮、形象丰美等特征。
C.魏晋时期的忍冬纹,主要原型为金银花茎蔓,经提炼加工后,主要用于建筑的边饰和佛教艺术。
D.卷草纹源于西方,落足中国后,形成一种本土化新样式,表现出全然不同于西方的审美趣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动物纹样能够表达时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动物图案常常具有自己的象征意义,而时代特征也影响着动物纹样的特点。
B.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器体造型的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因此采用在鸟兽形器体周身普遍刻画兽面纹及云雷纹的手法,使天命神权神秘化。
C.明清时期动物图案,直接从生活中取得灵感,具有质朴的生活气息,以田园风格打动人心,很少再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D.花鸟画自唐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体现出了面向自然、重视人性的新趣味,对以后中国图案艺术的发展和整体审美意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尾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隋书·何稠传》记载,“波斯尝献金绵锦袍,织纹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
B.波斯的萨珊王朝风格联珠纹,传入中国后中间的动物纹逐渐消失,纹样外围的花卉团窠环越来越大,形成了花卉团窠纹样,即宝相花。
C.唐代窦师纶吸收中亚、西亚等地的图案题材和表现技法,洋为中用,创造出寓意祥瑞、章彩奇丽的各式新颖绫锦,被称为“陵阳公样”。
D.原产中亚的玻璃八棱杯,流入唐朝之后,工匠仿制出了陶瓷质八棱杯,并开创了带把手的八棱杯。
4.根据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是唐代流行纹样的一项是(3分)
5.材料一、材料二的论说对象分别是什么?各自主要从哪个方面论述的?请简要概括。(6分)
B(结体肥壮,形象丰美,是盛唐之后的特征。)
A(B 项,强加因果;C 项,“明清时期动物图案”错误,主要指的是动物图案除民间剪纸、少数民族刺绣、蜡染等;D 项,主语应该是“以卷草纹为代表的植物纹样”,而不是“花鸟画”。)
D (该项是器型的再创造,而不属于图案。)
B(该项是以植物花卉为纹样的卷草纹。)
对象分别是动物纹样、卷草纹。(2分)第一则侧重论述不同时代社会、审美情趣被赋予哲理观念,对纹样图案的影响;(2分) 第二则侧重中外交流融合,以及本土化带来的影响。(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灯
陆蠡
院子里的鸡缩头缩脑地踱进埘里去了,檐头嘁嘁喳喳的麻雀都钻进瓦缝里,从无人扫除的空楼的角落,飞出三三两两的蝙蝠,在院宇的天空中翻飞。蝙蝠可说是夜和黑暗的先驱,①它的黑色带钩的肉翅,好像在牵开夜的帷幕,这样静悄悄地,神秘地。
这时候,这家里的年青的媳妇,从积满尘垢的碗碟橱的顶上拿下一个长嘴的油壶,壶里面装着点灯的油。她一手拿壶,一手拿灯,跑到天井跟前——那里还有暗蒙的微光——把油注在灯瓢里面。她注了一点,停一停,把灯举得和眼睛相平,向光亮处照一照,看看满了没有,拿下来再加一点油,复拿起照了照,又加上一点,等到灯里的油八分满的样子,等到油面和瓢缘相差二分的样子,才住了手。一边把油壶放还原处,一边顺手在一只破灯笼壳里抽了两条灯芯,把它们浸在油里,让灯芯的一端露在瓢外二分长短,而另一端则像两道白色的尾巴翘着。
少妇把灯放在灶突上。这是灶间的中心点。不论从那一方量来,前后也好,左右也好,上下也好,都是等距离。她从来没有想到这所在是室内的正中心,只觉得放在这里很好,便放在这里了。她每次都这样放,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毫不以为异。
少妇没有伸手点灯,只是在灶门口坐下。灶里还有余火,吐着并不逼人的暖气。锅里的饭菜熟了,满室散着饭香。她把孩子拖到身边来,脸偎着他,若有所待地等着。②等着谁呢?不,她只等着天黑,伸手不见五指的天黑。她要等天黑尽时方才举火点灯。她知道就是一滴的灯油也是不能浪费的。
这是一盏古式的青油灯。和现在都市里所见的是大不相同了。这灯在乡间仍被普遍地用着。
坐在灶前的媳妇,她来这家里很幸福,大家都爱她,丈夫在外埠做工,在一定的时候回来,从来没有爽约。膝前的孩子则已经四岁了。她的公公婆婆——都还健在。
天黑了,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她推开孩子,拿一片木屑在尚未尽熄的灶火中点着,再拿到灯边点起来。蓦然一间室都光明了。“一粒谷,撒开满堂屋。我给你猜个谜儿,你猜不猜?”“灯,灯。”连说话未娴熟的四岁的孩子都会猜谜儿了。且说灯点着了,这灯光是这样地安定,这样地白而带青,这样地有精神,使这媳妇微笑了。“太阳初上满山红,满油灯盏统间亮”,她在心头哼着儿时的山歌。她,正如初上的太阳,前面照着旭红的希望;她,正如满油的灯,光亮的,精神饱满的,坚定的,照着整个房间,照着她的孩子。所以她每次加油的时候,总要加得满满的,因为这满油的灯正是她的象征。
灯光微微地闪了。这家的公公和婆婆走进灶间来。她看见他们进来了。她揭开锅盖,端出菜和饭。热喷喷的蒸气使灯光颤了几颤。她的公公说,“一起吃了便好”。而她总是回答,“你先吃”,她真是懂得如何尊敬长辈的。每逢别人看到这样体贴的招呼,总要说一声,“一团和气哪”。
饭吃半顿的样子。“剥剥剥”,有人敲门了。婆婆坐在门边,顺手一开。③头也不用回便说:“二伯伯请坐。”二伯伯便在门槛坐下。
“剥剥剥”,又敲门了,这是林伯伯。他们俩不用打招呼,便一个先一个后。从来不会有迟早。他们夜饭早吃过了。他们总在天未黑的时候吃,吃过之后,站在门口望着天黑,然后到这家里来闲谈。有时这家里的媳妇招呼他们一声说:“吃过吗?”二伯伯便老爱开玩笑地说:“老早,等到今天!”他的意思是说,“我早就吃过了”。
二伯伯和林伯伯在一起,话便多了。他们谈到村前,谈到屋后,谈到街头,谈到巷尾。真不知他们从哪里得到许多消息。④像是专在打听这人间琐事,像义务的新闻访员。谈话便不知不觉地转到灯上来。
“我有一次到城里去。他们点的都是洋灯,青油灯简直看不到。他们点的是洋油,穿的是洋布,用的是洋货,叫人看得不服眼。”
“他们作兴点洋油,那有什么好处。洋油哪里比得上青油!——这屋子里点的是青油——洋油又臭,又生烟,价钱又贵,风一吹便熄,灯光也有点带黄。青油呢,灯花白没臭气,又不怕风,油渣还可以作肥料。洋油的油渣可以作肥料吗?”
“是啊!我说城里人不懂得青油的好处。譬如说,我们一家有两三株乌桕树,每年你不用耕锄,不用施肥,可以采几石桕子,拿到油坊里去,白的外层剥下来可以制蜡烛,黑的芯子可以榨青油。桕子的壳烧火。这些城里人哪里懂得。”
林伯伯忽然指着浸在油里的灯芯,说:
“灯芯只要点上一根便够了。两根多花一倍油。”
“因为伯伯们在这儿,点得亮点。”媳妇说。
“讨扰讨扰。”
谈话又移到灯芯上面。二伯伯和林伯伯谈着灯芯是怎么样的长在水边的一种草,便是编席子的草,灯芯还可以做药;又说有一种面,很脆很软,像灯芯大小,叫作灯芯面。
媳妇在这时候正洗着锅子。不一会儿灶头抹净了,舀一盆热水洗手,又把快要睡去的孩子擦了一把脸,解下腰上的围裙,拿一根竹签子剔一剔灯花。
伯伯们都告辞了。他们还要到别家去闲谈,把说过的话重说一遍。
媳妇一手提了灯,一手牵了孩子。施施然向自己的卧室走去。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通过对鸡、麻雀、蝙蝠的描写,渲染了乡村凄凉、残破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B.文中叙写了媳妇给青油灯加油的详细过程,媳妇特意把灯放在室内正中心,显示出她对灯的重视。
C.二伯伯和林伯伯对媳妇的招呼不太在意,得知媳妇点两根灯芯的原因后,他们在表达歉意后告辞。
D.作者在叙述乡村日常生活中赞颂了淳朴的乡民,也暗示了乡土中国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将面临冲击。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中将蝙蝠的翅膀比喻成夜的帷幕,表明夜晚和黑暗的来临。
B.句子②中运用设问,强调她并不是等人,而是等着天黑尽时才点灯。
C.句子③中“头也不用回”并不是待人冷淡,而是彼此相熟到无须客气。
D.句子④中两个“像”用法不同,前一个表示推测,后一个表示比较。
8.文中二伯伯和林伯伯的对话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的关键词是“灯的意蕴”;乙组提出的关键词是“平淡与温情”。请任选一组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A项,“渲染了乡村凄凉、残破的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说法不当,这是对乡村环境的形象化描写,表现乡村的静谧。B项,“媳妇特意把灯放在室内正中心”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她从来没有想到这所在是室内的正中心,只觉得放在这里很好,便放在这里了”。C项,“他们在表达歉意后告辞”说法不当,原文中在表达歉意后“谈话又移到灯芯上面”,他们并没有告辞。
7.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A项,“将蝙蝠的翅膀比喻成夜的帷幕”说法不当,原文是“好像在牵开夜的帷幕”,是想象。
8.【答案】①丰富了内容,补充说明了与青油灯灯油的制作、特点、灯芯等相关的信息。②表明了情感,通过对比城市和乡村的灯,写出青油灯的优点,表明喜爱之情。③表现出乡民的淳朴,乡村生活的自然和谐,以及对现代城市生活的不满。(5分。答出2点3分,答出3点5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注意认真阅读题干中“二伯伯和林伯伯的对话内容”,不要理解为与二伯伯或林伯伯相关的所有内容。然后明确题干问的是作用,从结构、内容、形象、主旨等角度来答题。结构上作用不明显,内容上明显补充介绍了很多与青油灯相关的信息,形象上表现了乡民的淳朴,主旨上表现对青油灯的喜爱、乡村生活的和谐,以及乡民对城市生活的不满。
9.【答案】甲组示例:①灯在文中是指青油灯,是乡民夜晚生活的工具;②灯是满怀希望、精神饱满、光亮坚定、照看家人的媳妇的象征;③灯是乡村生活自然和谐、乡民友好相处的象征。
乙组示例:①“平淡”指媳妇一家和二伯伯、林伯伯等人的乡村生活简单而平常;②“温情”指媳妇对孩子、丈夫的爱和对公公婆婆的孝敬,以及乡邻们的友好;③在平淡与温情中,展示了乡村生活的自然和谐、乡民的友好相处。(6分,任选一组作答即可,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带有明确任务的情境式题目,要求写一则文学短评的思路。此题为开放性题目,考生的短评思路可以是个性化的。任选一组,围绕关键词作答即可,注意把握好关键词,如“灯”的多重意蕴,“平淡”与“温情”的指向。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都可得分。不要求将短评成文,只需围绕关键词说明思路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曰】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古语曰:“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
【非曰】《吕氏春秋》曰:“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材料二:
【是曰】韩宣王谓掺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简公两用田成、阙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藉于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又曰:“公孙衍为魏将,与魏相田需不善。季文子为衍说魏王曰:‘独不见夫服牛骖骥乎?不可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固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愿王察之。’”
【非曰】傅子曰:“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关。水火之性,相灭也,善用之者,陈鼎釜乎其间,爨之煮之,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天下之物,为水火者多矣。何忧乎相害?何患乎不尽其用也?”
材料三: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家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能相生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之谓也。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正反经·是非》)
[注]服牛骖骥:指牛和马共同拉一辆车,其中牛居中驾辕,马在车辕两旁拉车。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王以衍为B可C使将D固用之也E而听相之F计G是H服牛骖骥之道。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藉,指借助,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
B. 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相同。
C. 驰,是传播、传扬的意思,与成语“驰名中外”中的“驰”意思相同。
D. 此之谓,与《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谓”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子认为,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有助于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也利于人们走出对未来的迷茫。
B. 掺留认为,同时重用两人,不仅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会导致两人相互掣时、相互斗争,危害国家安全。
C. 傅子认为,天地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
D. 班固认为,君主的好恶不同是各种学说同时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些学说有时候看似水火不容,其实是能够相辅相成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2)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
14. 掺留是如何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DEG 11. A 12. C
13. (1)有人因使用武力而使国家灭亡,就想取消全天下的军队,荒谬啊。
(2)所以,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
14. ①首先,列举史实(运用举例论证);②然后,运用假设论证;③最后,运用比喻论证。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大王您任用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您偏要听从宰相田需的计策,这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是一个道理。
“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是主谓宾结构,“今”是状语,“王”是主语,“以衍为可使将”是动宾结构作谓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将”后断开,所以选D;
“固用之也”是动宾结构,“固”是状语,“用”是谓语,“之”是宾语,“也”是句末助词,应在“也”后断开,所以选E;
“听相之计”是动宾结构,“听”是谓语,“相之计”是宾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计”后断开,所以选G。
故选DEG 。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意思相同”错。藉,借助/借给。句意: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B. 正确。相,互相/动作偏指一方,你。句意:互不伤害。/会不答应你。
C. 正确。句意:并以此到处奔走游说。/名声传播到国内和国外。
D. 正确。此之谓,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叫做。句意: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故选A。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错。原文“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关”,意思是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已经把握了其中的道理,即使有彼此相害的事物,也不会妨碍统筹治理的大局。据此看出原文并未提到“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丧”,使……灭亡;“偃”,取消;“悖”,荒谬。
(2)“致”,达到;“因”,依据;“宜”,适当。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首先,列举史实(运用举例论证)。原文“简公两用田成、阙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据此看出掺留先举例子,说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和阙止,结果自己被杀;魏王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西河外的领土全都丧失,来回答国君不能任用两个大臣。
②然后,运用假设论证。原文“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藉于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是假设任用两人,那么势力大的必然会培植私党;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群臣当中,有的会在国内树立党羽,以便独揽君主的号令;有的则会与别的国家私下结交,以便分裂国土,这样国家就危险了。
③最后,运用比喻论证。原文“今王以衍为可使将,固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意思是把同时任用公孙衍和田需比作同时用牛驾辕用马拉车,认为是一个道理。会累死牛和马,事情也办不成,还会使国家遭到损失。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正方)管子说:“如果对现实生活感到疑惑,就应该看看古人;如果想预知未来,就应该看看以往。”古话讲:“与死去的人患同样病的人,不可能活命;与灭亡多国家走同样的路的国家,不可能长存。”
(反方)《吕氏春秋》中说:“见有人因吃东西噎死了,就想禁止全天下的人吃东西,荒谬啊;见有人因乘船淹死了,就想禁止全天下的人乘船,荒谬啊;见有人因使用武力而使国家灭亡,就想取消全天下的军队,荒谬啊。”
材料二:
(正方)韩宣王对掺留说:“我想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你说可以吗?”掺留回答说:“不可以。齐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和阙止,结果自己被杀;魏王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西河外的领土全都丧失。现在您如果同时重用了这两个人,那么两人之中,势力大的必然会在国内培植私党;势力小的必定要借助于外权。群臣当中,有的会在国内树立党羽,以便独揽君主的号令;有的则会与别的国家私下结交,以便分裂国土,这样一来您的国家就危险了。”掺留又说:“公孙衍担任魏国大将时,和宰相田需关系不好。季文子替公孙衍向魏王说情:‘大王您难道见过把马和牛套在一起拉车的情形吗?牛和马同驾一车就连百步也走不了。现在大王您任用公孙衍为大将,本应放手使用他,可您偏要听从宰相田需的计策,这和用牛驾辕用马拉车是一个道理。牛和马都累死了,事情也办不成,而您的国家还会遭到损失。希望大王明察。’”
(反方)傅子说:“天和地最为神妙,但是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最为英明,但也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所以,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已经把握了其中的道理,即使有彼此相害的事物,也不会妨碍统筹治理的大局。水与火的本性,是相反相灭的,可是善于运用水和火的人,把炊具放在它们中间,用来煮水做饭,使水与火各尽其用,互不伤害。天下之物,就像水和火一样,为什么要担心它们会互相危害呢?为什么要担忧它们不能各尽其用呢?”
材料三:
班固说:“从前王道衰微,诸侯凭借武力互相征伐,当世的君主,好恶不同,因而使诸子百家的学说蜂拥而起,他们各执已见,大力宣扬自己所推崇的理论观点,并以此到处奔走游说,争取让诸侯采纳。他们的学说虽然各不相同,但就好比水和火的关系一样,既能相灭,又能相生。”《易经》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个目标却有多种考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郡斋书事寄子履[注]
欧阳修
使君居处似山中,吏散焚香一室空。
雨过紫苔唯鸟迹,夜凉苍桧起天风。
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岁丰。
寄语瀛洲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
[注]此诗于治平四年知亳州时作。子履,即陆子履,欧阳修的朋友,此时在亳州的临郡颍州为官,两人多有诗歌唱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使君”是自指,“空”与“似山中”相照应,写出环境的冷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通过描绘紫苔上的鸟迹和夜晚苍桧在风中的声响,以有衬无,传达出诗人对安然闲暇时光的喜爱。
C. “瀛洲未归客”指陆子履,照应标题,同时又有赞美朋友落拓不羁、仙风道骨、潇洒出世的意味。
D. 本诗是诗人与友人赠答之作,词句寻常平易,朴实恬淡,给人以亲切之感,更容易产生心灵共鸣。
16. 颈联中“白醪”与“红枣”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借“白醪”“红枣”两个意象,描绘出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②“白”“红”色彩鲜明,烘托出官民同乐、热闹祥和的气氛;③两个意象营造的意境氛围,使诗歌由安闲惬意转入关注民生,为下文抒情积蓄力量。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写出环境的冷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首联是通过使君居住环境的幽静,展现了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故选A。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诗句“白醪酒嫩迎秋熟,红枣林繁喜岁丰”,具体介绍了当地的特产,也描述出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借“白醪”“红枣”两个意象,描绘出金秋时节的丰收景象。
村民们拿出自酿的甘醇,又采摘熟透的红枣,热情地招待诗人,一红一白,色彩亮丽,对比鲜明,烘托出官民同乐、热闹祥和的气氛。
其乐融融的官民之间,再加上醇香的美酒和红枣,营造了安居乐业、官民和谐的场面,诗人陶醉于仙源之地秀丽的景色和淳朴的民风,诗人与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轻松地交谈,一边共同期待秋熟和丰收,使诗歌由安闲惬意转入关注民生,为下文抒发“醉翁今已作仙翁”的情感积蓄力量,诗人在书信中开心地告诉在外漂泊的朋友,曾经的醉翁现在已经变成了仙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破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并规劝当朝统治者“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刘义隆想要效仿古人,建立“____________”那样的大功,但由于行事草率,仓促北伐,最终却落得“____________”的惨败,这对比透露出辛弃疾反对轻率用兵的思想。
(3)“瑟”是我国传统拨弦乐器,也是古诗词中的常用意象,可用来祭祀神祇,也可象征高洁的情操,或者寄托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弊在赂秦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舞台上,明星演绎“汉之庄严”“唐之绮丽”“宋之风雅”“明之端庄”,吸睛无数。越来越多时尚博主、穿搭达人一袭华服亮相各大旅游景点,成为网友们 ① 的话题。新国潮崛起下的“东方美穿搭”,俨然成为新一轮流量密码,相关话题发布数量与搜索热度同步上涨,“龙年战袍”格局被迅速打开。
(甲)这股穿搭热潮彰显着新一代年轻人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乙)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今天,复兴衣文化是中华民族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时代呼唤。(丙)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和 ② 的传统文化,是中式时尚厚植的土壤。(丁)挖掘传统服饰内涵,塑造中式品牌,对本土设计师提出了高维挑战——对中国服饰演变及传统文化精华有更加深刻的认知,才能让“新中式”风潮行稳致远。中式美学逐渐蔓延开来,比如文化博主爆改剪纸打造“最美披风”,传统皮影“飞”上年轻人戴的3D艺术头饰里……新中式热潮甚至从服饰穿搭“卷”到了美妆、餐饮、养生、家居等领域,日渐形成了整体风格和气质表达,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人们去触摸文明脉搏,履行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当然,眼下这股热湖,只是带热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新起点,“新中式”的发展仍然 ③ 。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选项中的“热度”和文中加点的“热度”,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学习知识需要持之以恒,只有三分钟的热度肯定是不够的。
B.冰敷以后,病人身上的热度已经减退不少,很快就能康复了。
C.如果建筑物存在热度过高的风险,就要考虑使用热反射产品。
D.一夜成名很容易,但是想要一直保持热度不减却是相当困难。
20.“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3分)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答案】
18.①津津乐道 ②博大精深 ③任重道远
19.D 20.B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由“话题”可知,网友对时尚博主、穿搭达人的华服穿搭很有兴趣,不停谈论,可填“津津乐道”。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②此处修饰“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历史悠久,思想丰富内涵众多,可填“博大精深”。博大精深: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③由“新起点”和“仍然”可知,此处是说“新中式”的发展很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重的担子需要我们挑,可填“任重道远”。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肩负的责任重大,并且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热度”指对事物热衷的程度。
A.指热情;B.指温度;C.指温度;D.指对事物热衷的程度。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此句“仓廪实”“衣食足”与乙的“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照应;“知礼节”“知荣辱”与乙中的“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照应。因此应放在乙处。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顿饱餐之后,大脑会不同程度地犯困。这一众所周知的生活体验,究竟是怎样引起的?一个常见的解释:人吃完饭后,肠胃功能活动显著加强,血流量随之增加;相应的,大脑中的血流量开始减少,继而供氧量下降, ① 。这种说法听起来很有道理,可并没有得到科学研究证据的支持。甚至有研究表明,饭后 ② ,反而还会增加。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餐后犯困呢?
餐后犯困和促食欲素的水平有关系。促食欲素也叫下丘脑泌素,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类激素。进食能够引起身体血糖的升高,进而抑制促食欲素的分泌。而促食欲素含量降低就会导致人体困倦,让人缺少“精气神”。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胰岛素和犯困也密切相关。一般认为,胰岛素对睡眠没有直接作用,但是可以通过影响血糖对睡眠产生间接影响。饭后,食物中的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形成血糖上升,就会分泌出来胰岛素帮助降低血糖;胰岛素还会促进蛋白质合成,使人体中的色氨酸含量增多,进一步形成褪黑素, ③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答案】
21.①所以会产生困倦的感觉;②大脑的血流量不仅没减少;③从而让大脑产生睡意
22.示例:饭后,食物中的葡萄糖被人体吸收导致血糖上升,胰岛素就会被分泌出来帮助降低血糖。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此处在分析饱餐之后大脑为何会犯困,此句为最后一句,应用“所以”引出结论,可填:所以会产生困倦的感觉;
②此处是不同于前面常见解释的研究,由“反而会增加”可推知,此处应与前文“大脑中的血流量开始减少”相反,并用“不仅”与“反而”呼应,可填:大脑的血流量不仅没减少;
③此处是说胰岛素虽然对睡眠没有直接作用,但是可以通过影响血糖对睡眠产生影响,“进一步形成褪黑素”,褪黑素就是影响睡眠的物质,它的产生就会让大脑产生困倦的感觉,可填:从而让大脑产生睡意。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搭配不当,“形成血糖上升”改为“导致血糖上升”;
不合逻辑,“就会分泌出来胰岛素”改为“胰岛素就会被分泌出来”或“人体就会分泌胰岛素出来”。
写作(60分)
观察下面的漫画和文字,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按要求完成作文。(60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1.“变道加塞”漫画的寓意
开车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变道加寒的一种是不让我变道加塞的
批评:
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规则意识淡漠,缺乏社会公德极端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利益,只看权利不看义务)“双标”心理(指对同一性质的事情,根据个人喜好、利益考量,作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或行为)只会律他,不知律己
倡导:
懂得换位思考学会将心比心,推已及人相互体谅,忍一忍,让一让践行传统“恕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已之心恕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涵养同理心、共情力
心平气顺,和谐出行,从“谁都看不惯”到“相看两不厌”
2.生活中的“变道加塞”心理
开轿车的与骑电驴的
开公交的与开轿车的
开的士的与开公交的
开奥迪的与开奥拓的
开车的与走路的
公交车司机与乘客
官员与百姓 老板与员工、领导与下属、
老师和学生、 父母与子女 老年人与年轻人
医生与患者 学校与家长 老师与学生
送外卖的小哥与等餐的顾客
拟题示例
拒绝变道加塞,多点将心比心
警惕“同理心”的缺失
于人于己莫“加塞”
低姿态的高贵
站在你的角度想一想
如此“双标”要不得
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多律己,少责人
涵养我们的同理
例文:
拒绝变道加塞,多点将心比心
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话被人们挂在嘴边,又在实际行动中被置之脑后。于是有了那条神逻辑:讨厌变道加塞,也讨厌不让我变道加塞
开车时,前方绿灯即将变红,你心里着急,加塞进了旁边车道。没想到后方司机分寸不让,两车撞到一起。他指责你变道加塞,你抱怨他不让你变道加塞。免不了相互理论一番,甚至比划几下。影响了心情,耽误了时间堵塞了交通。如果有一方摈弃加塞心理,懂得将心比心,可能就各行其道海阔天宽了。
而鲜有反躬自省。我们常把自己架在道德的制高点我们总是善于抱怨,谴责别人,但没想过,自己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变道加塞”心理何止在开车时?我们做职员,抱怨薪水太少,工作太多,假期太少。我们做老板,又不满职员旷工怠工,上班摸鱼。当我们把自己放置在世界的中心,找各种理由去怪罪别人时,是否曾换位思考,想过自己的原因呢?员工佛系躺平,有什么资格嫌弃老板不给高薪?老板抠搜小气,又有什么资格责备员工不卖力卖命?
渐渐地失去了将心比心的能力。我们习惯了冷冰冰的数字信息交流,隔着没有温度的屏幕,我们难以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难以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更多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我们习惯于哀叹自己遭遇不公不法,却忘记了自己也曾是不公不法的实施者。我变道加塞,是因为我时间宝贵,别人变道加塞,就是没有素质、不懂规则。我们总是将自己的错误放在背后的口袋遮遮掩掩,而将别人的过失放在身前的口袋指指戳戳,这样自私的“双标”何其可耻与悲哀!
让我们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换位思考吧。想接受别人的包容理解,先打开心扉,用包容理解回报他人。抱怨消防车、应急车占用车道时,可曾假设过是自己也会遭遇不幸?深更半夜大声喧哗时,可曾想过自己也会怕噪音折磨,难以入眠?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总在做影响他人的事也总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少一点“加塞”心理,少一点自私想法,很多事,自己的角度想不通,角色换位下再想,不就通了?
让我们再看看开车时的“变道加塞”吧。我将心比心,让他人先行一步也不急着那几秒钟:后车司机也将心比心,见我着急主动让道,让我有路可走。哪怕上下班高峰,没有喇叭齐鸣,没有诅咒谩骂,没有别蹭撞车,这是最美好的城市风景,也是最绚彩的人性之光。
人与人之间,不该总是筑墙而要多搭桥。那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印刻在每一辆车的仪表盘上,成为我们自觉践行的箴言。
05-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五(新高考九省卷)(原卷版): 这是一份05-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五(新高考九省卷)(原卷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5-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五(新高考九省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05-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五(新高考九省卷)(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5-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五(新高考Ⅱ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05-2024高考语文临门冲刺押题卷五(新高考Ⅱ卷)(解析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