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全国卷新教材适用(原卷版)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全国卷新教材适用(原卷版)第1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全国卷新教材适用(原卷版)第2页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全国卷新教材适用(原卷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全国卷新教材适用(原卷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全国卷新教材适用(原卷版),共6页。
    (适用省份:云南、河南、山西、新疆 考试时间:40分钟 试卷满分:9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用特定的方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3种细胞器,经测定其中3种有机物的含量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器甲是有氧呼吸的场所 B.细胞器乙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细胞器丙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D.硝化细菌与该动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有甲和丙
    2.下列关于实验安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实验者皮肤沾染了苏丹Ⅲ,应立即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冲洗
    B.在观察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室的通风
    C.蘸有酒精的涂布器在火焰上燃烧时,手持涂布器的部位应低于火焰
    D.进行DNA片段扩增及电泳鉴定实验操作时,必须要戴一次性手套
    3.如图表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与DNA复制的共同点是都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进行
    B.③过程直接需要的物质或结构有mRNA、氨基酸、tRNA、核糖体、酶、ATP
    C.人的囊性纤维化症和苯丙酮尿症都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影响表现性状的
    D.HIV、大肠杆菌及T2噬菌体都可以在人体细胞内进行①③这两个基本过程
    4.科学家将细胞毒素类药物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制成了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DC技术中抗体的主要作用是识别并特异性结合癌细胞表面的抗原
    B.ADC技术中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药物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
    C.ADC技术用于提高药物治疗的选择性和降低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D.肿瘤细胞凋亡是细胞主动死亡的过程,所以不会产生新蛋白质
    5.某家系甲病和乙病的系谱图如图所示。已知两病独立遗传,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乙病的遗传方式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C.若Ⅲ2与一个患甲病的男子结婚,则所生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1/4
    D.若Ⅱ4和Ⅱ5再生一个孩子,则所生孩子患两种病的概率是3/16
    6.将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培养在密闭容器中,容器中加入一定体积的培养液,每天取样计算酵母菌的数量,一段时间后,绘制出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群密度调查采用逐个计数的方法,c点时种群数量达到了K值
    B.增大酵母菌的起始浓度,不会改变K值,但会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
    C.其他培养条件相同,只通入适量无菌空气不会改变酵母菌种群K值
    D.在de段,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减少属于种群数量小幅波动过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4分。
    31.(12分)番茄营养价值高于一般蔬菜,栽培广泛。图1是番茄植株光合作用场所及过程示意图。为提高温室番茄产量,研究温室补光情况对番茄净光合速率 Pn的影响,结果如图2所示。
    (1)据图2分析,本实验的可变因素为 。
    (2)图Ⅰ中吸收可见光的色素位于结构[ ] 上,用纸层析法将色素分离后,在滤纸条上最上端的色素主要吸收 光。
    (3)根据图2实验结果分析,与对照组对比,补红蓝复合光、补蓝光和补红光均能 番茄植株的净光合速率,其原因为 。
    (4)为提高温室番茄产量,某研究者据图2分析,认为“每日补照4 h红蓝复合光”为最佳补光方案,写出该方案的合理与局限之处。
    合理: 。
    局限: 。
    32.(12分)哺乳动物幼崽的母亲依恋行为是生命历程中的第一种社会行为,近期我国科学家揭示了该行为的调控机制。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母亲气味作为刺激,使幼崽的相关感受器产生兴奋,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 传导,经过综合处理最终使幼崽表现出母亲依恋行为。
    (2)基因T表达产物是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合成必需的酶。为探究5-HT对幼鼠母亲依恋行为的影响,取一对基因T缺失突变杂合小鼠(+/-)进行杂交,利用杂交子代幼鼠进行如下实验。
    ①如图1.在测试盒子的两侧分别放置来自幼鼠母亲的巢穴物品(A)和未使用过的巢穴物品(B),幼鼠放置在中间空白处,统计幼鼠在两侧的停留时间,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结果说明 。
    ②为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研究人员对①操作进行了改进:将未使用过的巢穴物品替换为其他雌鼠的巢穴物品,其余处理均相同。所得实验结果支持上述结论。改进的目的是 。
    (3)母亲气味可激活幼鼠脑中的5-HT能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为5-HT)和催产素能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催产素)。研究人员提出假设:5-HT能神经元对幼鼠母亲依恋行为的调控需通过催产素能神经元。利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以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幼鼠和试剂分别为 (填字母序号),预期实验结果为 。
    a.基因T缺失纯合突变体 b.催产素受体基因缺失纯合突变体 c.5-HT d.催产素
    33.(11分)科研人员对某湖泊区域内主要鱼类组成和食物关系进行了取样调查,绘制出部分鱼类的食物关系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包含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 翘嘴红鲌与鲚鱼的种间关系是 。
    (2)鲚鱼主要摄食枝角类浮游动物,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浮游动物,食性的差异有利与减少两者的 重叠。白虾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主要储存在 中。
    (3)鲢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上层,鲚鱼、银鱼主要生活在水体中上层,而鲤鱼、鲫鱼主要生活在水体底层,这种分层现象体现该群落具有明显的 。这种分层现象的生态学意义是 (答出两点即可)。
    (4)若某年该湖泊水体由于富营养化和大型水生植物退化等原因导致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严重受损,出现水华现象。请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两条能够阻止湖泊水华现象再次发生,并恢复此湖泊生态系统功能的有效措施: (答出两点即可)。
    34.(12分)某二倍体豆科植物易感染白粉病而严重影响产量。该植物体内含有E和F基因,E基因决定花粉的育性,F基因决定植株是否存活。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白粉病基因随机导入EEFF植株的受精卵,获得改造后的EeFF和EEFf两种抗病植株(e和f分别指抗病基因插入E和F基因)。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E和F基因的角度分析,插入抗病基因,引起其发生的变异为 。
    (2)科研人员利用PCR技术检测抗病基因是否插入E(或F)基因中,需合成引物,合成该引物的前提是 。
    (3)现选择EeFF与EEFF为亲本进行正反交实验,EeFF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时,F1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2和1/3,则E基因失活为e基因使 (填“花粉”或“雌配子”)的育性减少了 ,若EeFF自交,F1中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
    (4)为进一步研究这两对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科研人员利用两种抗病植株作进一步实验。
    将EeFF和EEFf杂交获得F1,在F1中选择基因型为 的植株自交,观察F2的植株中抗病与不抗病性状的比例,从而根据比例确定。
    35.(7分)酵母菌絮凝是指菌体细胞间通过细胞壁相互粘附、聚集成团的现象。适当提高酵母絮凝能力,有助于发酵结束时细胞和产物的分离,大幅节约生产成本。科学家研究了R基因对絮凝能力的影响。
    (1)葡萄酒生产中,产生酒精的反应式是 ,而酒的颜色主要来自于葡萄皮细胞 (填细胞器的名称)中的花青素。
    (2)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R基因被敲除的酵母菌菌株。
    ①构建含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重组质粒,用LiCl处理酵母菌,使其处于 生理状态,以实现重组质粒的导入。质粒上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通过重组,替换酵母菌的R基因。
    ②利用含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获得单菌落。挑取单菌落,利用PCR技术进行扩增,以确定酵母细胞的R基因是否被成功敲除。若单菌落扩增后的DNA样品电泳结果如下图1,则下图2中对应泳道1和泳道2的引物组合分别为 。(填序号)
    (3)科研人员对野生菌株和R基因敲除菌株的酒精发酵能力和絮凝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如表。
    实验结果表明,获得的R基因敲除菌株符合生产需求,依据是 。
    (4)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R基因影响絮凝能力的作用机制。
    ①将R基因敲除菌株和野生菌株分别用无菌水进行梯度稀释。将不同浓度梯度的酵母菌液点样于含30μg/mL钙荧光白(细胞壁组装抑制剂)的YPD平板培养基上,培养适当时间后结果如下图3。
    图3
    ②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R基因敲除菌株絮凝能力变化的原因是 。
    酒精发酵能力
    絮凝能力
    野生菌株
    4.5%
    63.06%
    R基因敲除菌株
    4.5%
    83.12%

    相关试卷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山东适用(原卷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山东适用(原卷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γ-氨基丁酸,基于AI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全国卷老教材适用(原卷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全国卷老教材适用(原卷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选修一,[生物——选修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全国卷老教材适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卷03——全国卷老教材适用(解析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生物——选修一,[生物——选修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