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一、积累与运用(32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 沙砾(lì) 龟裂(jūn) 缄默(jiān)
B. 褶皱(zhě) 两栖(qī) 连翘(qiá)
C. 行辈(xíng) 束缚(fù) 戛然而止(jiá)
D. 锵然(qiāng) 撺掇(du) 糜子(méi)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C.行辈(xíng)——háng;
故选C。
2. 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嘱咐 偏辟 踊跃 海枯石烂
B. 恬静 震撼 辐射 销声匿迹
C. 斡旋 翩然 静穆 人情事故
D. 携带 彗星 枯躁 天衣无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
A.偏辟——偏僻;
C.人情事故——人情世故;
D. 枯躁——枯燥;
故选B。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稍有成就便目空一切。
B. 警方揭开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骗子团伙的真面目。
C. 春夏秋冬连成四季,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D. 多年后他终于大彻大悟,找回了再出发的勇气和力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目空一切: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句中表示他稍有成就自视甚高,看不起任何人或事。使用正确;
B.叹为观止:形容所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达到了让人赞叹不已的程度。语境是描述一个骗子团伙被揭露,这是一个负面的情境,所以使用“叹为观止”是不恰当的,可改为“触目惊心”;
C.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句中表示事物循环往复地进行。使用正确;
D.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多用于形容思想观念的革新。句中表示他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或经历后,彻底地明白了某个道理或事实。使用正确;
故选B。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一句是( )
A. 这是一件珍贵的爸爸从上海买来的礼物。
B. 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明白了这道题的解法。
C.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 丽丽和同学们分享了假期外出游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A.语序不当,把“一件珍贵的”和“爸爸从上海买来的”这两个修饰语互换位置;
B.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使”;
D.成分残缺,句尾加上“的经历”;
故选C。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社戏》选自他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B. 《回延安》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节内押韵,形式活泼。
C.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此文阐述了物候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
D. 说明文目的在于让人获得知识。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有误,《社戏》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朝花夕拾》是其散文集;
故选A。
6.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在河之洲。_________,君子好逑。(出自《诗经·周南》)
(2)求之不得,_________。(出自《诗经·周南》)
(3)蒹葭萋萋,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出自《诗经·秦风》)
(4)微君之故,__________。(出自《诗经·邶风》)
(5)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答案】 ①. 关关雎鸠 ②. 窈窕淑女 ③. 寤寐思服 ④. 白露未晞 ⑤. 在水之湄 ⑥. 胡为乎中露 ⑦. 海内存知己 ⑧. 波撼岳阳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雎、鸠、窈、窕、淑、寤、寐、露、晞、湄、露、撼。
7. 在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活动结束时,主持人小语想用一组排比句为此次活动作总结,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帮他续写句子。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
同学们,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传统节日都寄托着人们的情感:端午,片片粽叶的清香如线,牵引我们的怀念一年又一年;中秋,_________,引来我们的思念一年又一年;春节,_________,激起我们的期盼一年又一年。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和内涵,增强了我们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它继续发光发热。
【答案】 ①. 示例:块块月饼的美味如丝 ②. 家家团聚的喜悦如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子。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仿照上下文句式和修辞手法进行拟写即可。题目要求仿照给出的“端午,片片粽叶的清香如线,牵引我们的怀念一年又一年”这个句式,续写中秋和春节的句子。 需要保持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片片粽叶的清香如线”是描述节日特色的比喻句:
“片片”:量词的重叠形式,用于强调数量或形状,这里指粽叶的数量或形状。
“粽叶”:名词,指包裹粽子的叶子,通常是竹叶或芦苇叶。
“的”: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关系。
“清香”:名词,指粽叶散发出的清新香气。
“如线”:比喻短语,用“线”来比喻“清香”的细腻、连续或持久。
整体来看,这个短语是一个偏正短语,其中“片片粽叶”是中心语,“清香如线”是修饰语,用比喻的方式形容“粽叶清香”的细腻、连续或持久。
对于“中秋”,要找出中秋节的特色物品(如月饼)和对应的情感(如团圆、思念)。 对于“春节”,要找出春节的特色物品(如鞭炮、对联、红包等)和对应的情感(如喜庆、期盼、团圆)。据此拟写即可。
示例:第一空,轮轮圆月的皎洁如玉;第二空,串串爆竹的喜庆如火。
8. 为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班级开展了“倡导低碳生活”的综合性活动。
(1)【任务一】宣传委员正在设计安排此次活动的内容,请你再帮助他设计几个活动栏目。
栏目一:拟低碳标语 栏目二:_______________
栏目三:_______________ 栏目四:宣读低碳生活倡议书
(2)【任务二】班委会决定以全体同学的名义,向全校师生发出“践行低碳生活”的倡议。请你把下面的倡议书补充完整。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气候变暖已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问题。频发的灾害性气候已经给人类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面对同一片蓝天、身处同一个地球,我们每个人都有职责去保护环境,拯救地球。为此,我们向全校师生发出“践行低碳生活”的倡议。为此,我们应努力做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低碳生活,做绿色公民!我们一起行动吧!
**班全体同学
2024年4月24日
【答案】(1) ①. 示例:讲低碳环保故事、 ②. 唱低碳精神歌曲、绘低碳海报、写低碳征文等。(开放类试题,与栏目一格式相同,采用动宾结构,言之成理即可)
(2) ①. 示例:少用纸巾,保护森林,低碳生活; ②. 生活垃圾要分类投放;③骑车或步行上学,绿色出行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④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比如一次性碗筷,杯具等;⑤走楼梯,还能锻炼身体。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题目设计的能力。要围绕“倡导低碳生活”这一主题拟写,联系栏目一“拟低碳标语”,栏目四“宣读低碳生活倡议书”可知,栏目名要为动宾短语,对于字数没有要求,但不宜过长。
示例:栏目二:办低碳手抄报;栏目三:推荐低碳科普文章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建议内容拟写能力。契合“践行低碳生活”这一倡议,切实可行即可。
①示例1:时刻注意节约用电,要做到随手关掉电源。示例2:少用一次性制品,进行垃圾分类,回收资源。
②:示例1:多骑自行车,多坐公交车,多爬楼梯,为节能减排出幼。示例2:参加植树造林活动, 争做绿色礼貌使者。 示例3:节约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合理使用可再生能源。
9.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经典常谈》的整本书阅读。请结合阅读情况,完成题目。
(1)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一共13篇,介绍了《周易》《史记》《 》等经典著作。
(2)请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以及语文素养积累,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
【答案】(1)《说文解字》《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战国策》《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任答其一即可)
(2) ①. 友谊的特质是平等的、双向的。 ②.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所著的一部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该书按照经、史子集的分类顺序,对《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 《汉书》 以及诸子百家、诗、文等经典著作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述,共13篇。通过对这些经典的解读,朱自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答出《经典常谈》中介绍的任意一部经典著作即可。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①“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意思是: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这句话体现了友谊的平等和双向性。它告诉我们友谊是建立在平等和互惠的基础上的,只有真心相待,才能收获真挚的友情。因此,我们可以将教育意义概括为:友谊的特质是平等的、双向的。
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这句话比喻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可以帮助我们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修养。它鼓励我们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因此,我们可以将教育意义概括为: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改正自己的缺点。
二、古诗文阅读
(一)(18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0. 根据本诗和所学过的《关雎》《蒹葭》探究《诗经》中诗歌句式的特点?
11. 这首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哪些情感?
【答案】10. 重章叠句、四言为主
11. 对恋人深深的思念,不能相见的失落惆怅,对方不主动相见的埋怨。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句式分析。
《关雎》中全篇皆为四言短句,同时“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中只换用了流、采、芼三个字,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反复吟咏深化意境,渲染气氛,突出主题;《蒹葭》中多为四言短句,其中兼有五言,同时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据此可总结《诗经》中诗歌句式多采用重章叠句,且四言为主。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他们相约在城楼见面,但久等不至,女子望眼欲穿,埋怨情人不来赴约,更怪他不捎信来,于是唱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无限情思。全诗采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相思的心理活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表达了一位女子对恋人浓浓的思念之情,“悠悠我心”“悠悠我思”“挑兮达兮”表现了女主人公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却未能得见的失落惆怅,“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体现了女子对意中人不主动相见的埋怨。
(二)文言文阅读。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②,执桴③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棵,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④;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⑤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⑥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注释】①雉(zhì):城墙上的垛子。②司更卒:更夫。③桴:鼓槌。④应门:应声开门。⑤度:揣测。⑥卷帙(zhì):书卷,这里指佛经。
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能以径寸之木 以:__________________
(2)长五分许 许:__________________
(3)松外东来一衲 东:__________________
(4)盖供客茗饮也 盖:__________________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3)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14. 请依据甲、乙两个文段,概括出微雕作品的艺术特色。
【答案】12. ①. 用 ②. 左右,表约数 ③. 从东面 ④. 大概是
13. (1)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自具有各自的情态。
(2)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3)楼中有人,像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14. ①体型虽小,表现的事物却很多;②都紧扣某一个典故,具体而形象地再现故事情境;③人物和其他事物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他)能用直径一寸木头。以:用。
(2)句意:它长五分左右。许:左右,表约数。
(3)句意: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东:从东面。
(4)句意: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盖:大概是。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重点词:
(1)罔:无,没有。罔不:无不,全都。因: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态。
(2)轩敞:高起而宽敞。为:是。箬篷: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覆盖。
(3)类,像。执,拿着。若,好像。不胜,不能承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中的“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乙】文中的“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可知,体形微小,但表现的事物却很多。
根据【甲】文中的“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和【乙】文中的“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可知,都紧扣一个典故,具体而形象地再现故事情境。
根据【甲】文中的“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乙】文中的“若寒冻不胜者”“若为佛事夜归者”“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可知,人物和其他事物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乙】
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三、现代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回答问题。
【文本一】
①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
②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茶叶、杉木、柑橘等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间有例外,只限于一些受到适当地形的庇护而有良好小气候的地方。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从长安初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诗并有序云:“庐山多桂树,湓浦多修竹,东林寺有白莲花,皆植物之贞劲秀异者……夫物以多为贱,故南方人不贵重之……予惜其不生于北土也,因赋三题以唁(怜悯、安慰)之。”其中《湓浦竹》诗云:“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热),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吾闻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白居易是北方人,他看到南方竹如此普遍,便不免感到惊异。
③苏轼生长在四川眉山,是南方人,看惯竹子的,而且热爱竹子。青年时代进士及第后不久,于宋嘉祐七年(1062)到京北路(今陕西省)凤翔为通判,曾在宝鸡去四川路上咏《石鼻城》,诗中有“……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句。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同很好的一个标志。
④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而五岭以南即有此种景象,可于唐、宋诗人的吟咏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食荔枝二首》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领以日月为断(判断标准)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儋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岛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此。1962年春分前一周,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尚未抽青,在韶关、郴州一带,却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
⑤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珠;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节选自 《物候的南北差异》竺可桢)
【文本二】
①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季风区。一年中,伴随着季风的变化,大陆上的降水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故有“小雨润如酥”“春雨贵如油”等说法;江南地区的春雨较多,正所谓“江南春雨少晴日,露坐青天能几时”。春季的江南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激战的主战场,既容易出现连绵的阴雨,也容易出现短时强降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那么,华北和江南的春雨为何性格如此不同呢?
②春季是冬季风转向夏季风的过渡时节,虽然总体趋势是冬季风慢慢变弱、夏季风逐渐强盛,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两军对垒、互有胜负,呈现拉锯战的态势。当冷空气在春季南下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③第一种情况是干冷空气强劲,暖湿空气柔弱。强劲而干冷的西北风以“短、平、快”的特点快速掠过中东部地区,此时,华北地区的天气现象就表现为大风、降温。其间,如果某地有水汽条件并且存在辐合上升运动,就可能产生短时弱降水。在江南,强冷空气推着柔弱的暖空气东移南撤,形成了冷锋锋面,锋前区域往往会被阴雨笼罩,而后冷空气快速过境,江南地区蓝天重现。
④第二种情况是暖湿空气北上,然后干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先北上,渐次占领江南和华北,上述地区近地面风向以南风为主。俗话说“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春季的冷空气也不是吃素的,它们在关键区积蓄到一定程度后会大举南下。由于暖湿空气比较强势,所以冷空气南下的进程阻力较大、行进缓慢,“打太极式”地慢慢推着暖湿空气南撤。在这种情况下,华北表现为连续两三天的绵绵细雨,十分有利于夏粮生产。可惜这种天气形势并不常见,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会渐次减弱、变性,抵达江南时,与盘踞此处的暖湿空气势均力敌,甚至会形成静止锋,此时江南地区降水多,持久且猛烈。
⑤综上所述,当春天的冷空气南下时,华北多数情况下只是刮刮风、降降温,落几滴微雨;而江南则会发生冷暖空气的激烈对峙,从而产生持续性降雨。
(选自《南北春雨下出不同性格》刘浩)
15. 这两个文本都提到了“南北方物候”的不同,但说明的主要问题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分别描述两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文本一】:
【文本二】:
16. 【文本一】本文为事理性说明文,逻辑严密。阅读文章,可以把文章分为四个层次,请将行文思路补充完整。
第一层:点出说明对象,明确指出南北物候差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因地和因时造成南北物候复杂性差异。
17. 简要分析【文本一】第⑤段画线句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18. 【文本二】第⑤段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9. 【文本一】第④段中画线句,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请用【文本二】的原理解释这一天气现象相成的原因。
【答案】15. 【文本一】:南北方物候的差异 【文本二】:南北方春雨的不同
16. 第二层:秦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
第三层:南岭是亚热带和热带的分界
17.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以南京和北京平均温度在三月份和五月份的差别变化,说明我国南北物候差异的复杂性。
18. 不能去掉。“多数情况下”是指大多数,不排除会有例外情况,如果去掉就变成华北地区的春天总是多风少雨了,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9. 暖湿空气北上,干冷空气南下,形成静止锋,南方地区降水多,持久且猛烈。(解析:柳宗元描述的是南方的春天,依据文本二的第4段可以知道这种天气形成的原因,降水后温度下降,犹如秋天。)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的判定。
说明对象的判定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看题目,很多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二抓关键句、中心句、过渡句、反复句。
两个文本都说明了“南北方物候”的不同,但说明的主要问题不同,从文本一标题“物候的南北差异”可知文本一的说明对象为“南北方物候的差异”;从文本二标题“南北春雨下出不同性格”以及文本二第一段中“华北和江南的春雨为何性格如此不同呢?”可知文本二的说明对象为“南北方春雨的不同”。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结构层次的梳理。
文章第①段为第一层,主要内容在题干已给出,即“点出说明对象,明确指出南北物候差异”;
第②至③段为第二层,根据第②段“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的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秦岭南北存在温带和亚热带的物候差异,据此分析,第二层可概括为“秦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
第④段为第三层,根据第④段“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的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南岭南北存在亚热带和热带的物候差异,由此第三层可概括为“南岭是亚热带和热带的分界”;
第⑤段为第四层,主要内容题干已经给出,即“因地和因时造成南北物候复杂性差异”。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运用。
从第⑤段画线句中“3.6摄氏度”“0.7摄氏度”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画线句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从第⑤段画线句中“比”“差”“几乎相等”等词可以看出,这里将南京和北京的气温进行比较,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本段意在说明南北物候差异的复杂性,而南京和北京分别是南北气候的代表,这里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结合本段中心句“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可知,南京和北京平均温度从三月到五月的变化和差异,反映了“我国南北物候差异的复杂性”。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亮明态度:不能去掉。然后解词:“多数情况下”是指“大多数,不排除会有例外情况”,在文中指的是,“当春天的冷空气南下时”,华北“刮刮风、降降温,落几滴微雨”是大多数情况,可能有例外情况;再从反面阐释,如果删去,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所有情况都如此,与事实不符合;最后小结:“多数情况下”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不能去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诗的标题中“柳州二月”可知,柳宗元描述的是南方的春天,诗中“春半如秋”意思是“降水后温度下降,犹如秋天”,“山城过雨百花尽”表明雨水多且持续时间长,由此定位到文本二的第4段,从“第二种情况是暖湿空气北上,然后干冷空气南下”、“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会渐次减弱、变性,抵达江南时,与盘踞此处的暖湿空气势均力敌,甚至会形成静止锋,此时江南地区降水多,持久且猛烈”可以知道这种天气形成的原因即“暖湿空气北上,干冷空气南下,形成静止锋,南方地区降水多,持久且猛烈”。
四、作文(50+5分)
20. “时间”是没有脚的,似乎也是有“脚”的。你看,“时间”在平桥村留下的脚印,那是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是再也吃不到的罗汉豆;“时间”在山东蓬莱留下的脚印,是小时候除夕必玩的滴滴金,是上下灯学挑在手里的灯笼;“时间”的脚印,也可以是桃红柳绿,布谷高歌;亦或是北归的雁阵,丰富的岩石。
请以“时间的脚印”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作文题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答案】例文:
时间的脚印
每当回想起那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胡同与那片青青的草地,我的心中便涌起一股莫名的情感。那里,是我和爸爸共度欢乐时光的场所,也是我们放飞梦想的起点。
记忆中的春天,天空湛蓝,阳光明媚。每当这时,爸爸总会带着我穿过那条绿意盎然的胡同,踏着青青草地,去放飞我们的风筝。那只老鹰图案的风筝,在天空中盘旋,就像我们的梦想一样自由翱翔。那时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回荡在耳边,那时的快乐时光,仿佛还历历在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和景象都在悄然发生改变。当我再次踏入那条胡同,我惊讶地发现,那片青青草地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变得荒芜而破败。我站在那里,感受着时间的无情,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伤感。难道曾经的美好,就这样消失了吗?
正当我陷入沉思时,爸爸走到了我的身边。他的头发已经斑白,但眼中的笑意却依然如故。他拍了拍我的肩膀,微笑着说:“孩子,时间是无情的,但它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过去,要学会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爸爸的话让我豁然开朗。是啊,时间虽然带走了很多,但它也赋予了我们更多的力量和勇气去面对未来。我们不能因为过去的逝去而沉浸在伤感中,而应该积极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于是,我和爸爸决定重新找回那份失去的快乐。我们再次来到那片草地,虽然它已不再青青,但我们的心情却依然欢快。我们放飞了一只新的老鹰风筝,也放飞了心中的梦想和期望。那一刻,我们仿佛回到了过去,感受到了那份纯真的欢乐。
时间的脚印虽然无情,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我们学会了面对变化,学会了珍惜与爸爸相处的每一个瞬间。那些美好的回忆和经历,也将永远伴随着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当春风吹起,我们依然会想起那些与风筝相伴的欢乐时光,那是属于我们父子的独特回忆,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1.审题。这道作文题“时间的脚印”,似乎在说时间走过的痕迹,但实际上,它指代的是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各种印记和影响,这些印记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我们需要围绕“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的痕迹”来展开思考和叙述。
2.立意。在立意时,我们可以通过描绘时间在不同地点、不同事物上留下的痕迹,来表达时间对万物的影响以及世事的变迁;也可以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来表达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还可以在感慨过去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并积极展望未来。
3.构思选材。在构思选材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选择那些能体现“时间的脚印”的典型事例或场景。例如:可以写自己小时候经常去的公园或胡同,如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景象,来表达时间对环境的改变。可以写自己与亲人、朋友共度的美好时光,以及这些时光在自己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来体现时间对人际关系的影响。还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思考,比如写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来展现时间在整个社会层面留下的脚印。
原句
释义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锉平、雕琢、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你送我木桃,我就用美玉回报你。
① _________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的石头坚硬,可用来琢磨玉器。
② _________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 这是一份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