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46519/0-17159449681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46519/0-1715944968303/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46519/0-171594496832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46519/0-1715944968375/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46519/0-1715944968414/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46519/0-1715944968455/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46519/0-1715944968494/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46519/0-1715944968526/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集体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集体备课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礼》与《礼记》,《大学》,释题大学之道,止于至善,明明德,穷则独善其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掌握文言词句,把握文意,积累文学常识2.弄清《大学》 “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3.了解 “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知道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道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被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前于孟子、子思(孔伋)。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人为贵 《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仪礼》→《礼记》(→《大学》《中庸》)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的核心思想:明一德(专一),惟格一物,通过日新月异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
“大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治国安邦学问。
道:本指道路,在这里指的是在学习政治、哲学时所掌握的规律和原则。
“大学之道”,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重点字词:(1)道:宗旨,根本原则。(2)明:动词,彰明。。(3)明:美好。明德:美好的德行。 (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5)止:至,达到。
重点字词:(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2)静:心不妄动。(3)安:性情安和。(4)虑:思虑精祥。(5)得:处事合宜。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初读文本 疏通文意
第一段三句话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句: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即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第二句:承接上文,回答“如何达到大学之道”第三句:总结上文,阐明事物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揭示儒学的基本精神,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重点字词:(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3)诚其意:使意念真诚。 (4)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5)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重点字词:(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4)本:本源、根本。
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古:一直到今:表示另提一件事
第二段重点写了“八条目”,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推己及人、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章句》对于外部世界做到了明辨事物、通晓事理。这是修德立世的基础。
“格物、致知”之认知工夫
“诚意、正心”之修身工夫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zhì怨恨发怒),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大学》诚意:“诚于中”,才能“形于外”。正心:防止情感偏向,用理智驾驭情感,修养中正平和的心态,做到情理和谐,符合礼仪法度。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谦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他们的相互关系)如此。此谓一言偾(败坏,破坏)事,一人定国。故治国在齐其家。——《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统治)众也。(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侍奉长官;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大学之道:成己而达人,内圣而外王
“修、齐、治、平”之外王之道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你对这种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提高个人修养的目的。《大学之道》反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明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了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能够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就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还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全天下人都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就都达到了“至善”的境地。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明确: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内圣:内在的心性修养外王:外在的功业建树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内圣外王之道”一语包举中国学术之全体,其旨归在于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冯友兰《新原道·绪论》:在中国哲学中,无论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为是讲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 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
《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
止于至善:人的全面发展
诚意正心: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修身、齐家:自我完善家庭责任
治国、平天下:社会责任普世价值弘扬
明明德:以德治国,立德树人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5.2* 大学之道图文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人论世,“八目”是什么,“八目”的分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备课课件ppt,共1页。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统编版5.2* 大学之道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文化常识,文题解读,文本研读,文本探究,文章主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