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上海市杨浦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5
一、古诗文(35分)
(一)默写与运用(13分)
1. 默写填空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②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③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④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困境,信心动摇时,可以用《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鼓励自己坚持本心,坚定志向。
【答案】 ①. 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 ③. 豁然开朗 ④. 三军可夺帅也 ⑤. 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曾、燕、暮、豁。
(二)(22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壮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尚节亭记(节选)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①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署,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注释】①澹乎;恬静、安然的样子。
2. 【甲】诗作者是南宋文学家__________(人名),【乙】文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哲学家周敦颐。
3. 下列各句中“为”字的释义各不相同,请作解释:
(1)岂徒为玩好而已( ) (2)故为亭竹间( )
(3)以为读书游艺之所( ) (4)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 )
4. 下列对【丙】文画直线的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的确是有远超过常人的地方。B. 这确实是一个不会犯大错的人。
C. 是他有真诚的品质而没有犯错。D. 是他拥有的真诚大大超过别人。
5. 【丙】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但其位置不能交换。请结合其不同的句式分析原因。__________
6. 刘基作此记,说明他和黄中立一样,同是“__________”之人。【甲】诗、【乙】文的作者也都是这样的人:【甲】诗作者在生死关头,展现出__________的高风亮节;【乙】文作者面对“__________”的社会风气,仍能做到__________。
【答案】2. ①. 文天祥 ②. 宋(北宋)
3. ①. 为了,表目的 ②. 制造,建造 ③. 作为 ④. 被 4. A
5. “予观而喜之。”是陈述句,“吾又安得不喜之哉!”是感叹句。前一处作者为黄中立喜竹尚节、为亭自适的风雅做法而喜;后一处则是为他洁身自好、以节立志的君子品格而喜,欣喜、赞赏之情更盛,故用抒情更为强烈的感叹句为宜。
6. ①. 尚节 ②. 忠诚于国家、宁死不屈 ③. 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④.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的诗作。此诗首联二句自叙生平遭际,思今忆昔,感慨万端;颔联二句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国破家亡的现实;颈联二句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如今零丁洋上自叹伶仃;尾联二句以死明志,是作者对自身命运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周敦颐(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原名敦实,字茂叔,因避宋英宗名讳而改名为敦颐,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并非只为好玩罢了。为:为了,表目的。
(2)句意为: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为:制造,建造。
(3)句意为: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为:作为。
(4)句意: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为:被。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是诚有大过人者”,意思是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的内容可知,该句指的是。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的确是有远超过常人的地方。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予观而喜之”,意思是我见了,很喜欢。
“吾又安得不喜之哉”,意思是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从句式上来看,“予观而喜之”是一个陈述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看到黄中立植竹并建尚节亭后的喜悦之情。这个句子简单明了,直接点出了作者对于黄中立这种风雅做法的欣赏和赞同。它作为文章的一个过渡,引导读者进入对黄中立品格的进一步理解和欣赏。
“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则是一个感叹句,情感表达更为强烈。这个句子在文中出现的位置,是在作者进一步描述了竹子的特性并赞扬了黄中立以节立志的君子品格之后。此时,作者的欣喜和赞赏之情已经累积到了一定的程度,因此采用了感叹句的形式来表达。这种句式能够更好地传达出作者对于黄中立品格的高度评价和深深赞赏。
因此,如果将这两句话的位置交换,就会打破文章原有的逻辑和情感节奏。如果一开始就用感叹句,可能会让读者感到突兀,无法立即理解作者的情感来源。而如果在描述完黄中立的品格后再用陈述句,那么就无法充分表达出作者对于黄中立品格的高度赞赏和深深欣喜。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丙文中“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予观而喜之”可知,通过对黄中立植竹、建尚节亭的赞赏,刘基表达了自己对于坚守节操、以节立身的品格的认同和追求。他借此机会表明了自己也是一位重视节操、注重自我修养的人。据此可概括为“尚节”;
第二空,甲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诗人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第三、四空,《爱莲说》是一篇咏物散文。作者娴熟地运用拟人化手法,赋予了花儿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品德情操。菊花,是隐逸者的形象;牡丹,是富贵者的形象;而莲花则是美的理想的化身。它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娴静多姿;又像高洁不凡的雅士,风度翩翩;还像洁身自好的君子,高标傲世。文章托物言志,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结合乙文“自李唐来,世人甚爱壮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作者面对“世人甚爱牡丹/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社会风气,仍能做到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乙】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使人感到清雅,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就很多人了!
【丙】
古人栽种花草树木是有所取义的,并非只为好玩罢了。
会稽人黄中立,喜欢种竹子,是取竹有节的意思,因此他在竹林间建了一所亭子,起名叫“尚节亭”,作为读书游艺的地方,淡泊而无向外营谋的念头。我见了,很喜欢。
竹子这种植物,体质柔弱,当中还是空的,柔美却不会被风雨摧残折断,原因是它有节。至于经历了冬天的严寒、夏天的酷热,遭受了霜雪的侵袭,仍然枝干不改,叶子不变,颜色依旧青青的,像是守住大节而不可以使他屈服的君子一般。
世风衰败了,道德沦丧了,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也少了。中立有才能还没有开始施展,却早早地的因崇尚节操而立下志向,这真是具有大过人的地方,我又怎能不高兴呢?
二、现代文(35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盛世华裳——传承千年的华夏之粹
①“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句古语道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服饰的重要性。而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②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汉服样式的基本特点是“平中交右、宽褖合缨”,其中交领、右衽(衣襟向右掩)是最为关键的特征。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上衣),“通裁”制(长衫、外披)等。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的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着短衣、下穿长裤。
③在汉代,汉服以深衣为主,主要突出一种厚重感。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之中玄学清谈之风较盛,所以那个时代的汉服袍袖被设计得格外宽大,突出一种仙风道骨之感。到了唐代,汉服进入到多元化的阶段。唐代多流行圆领口的造型,方便、舒适不言而喻。女子服饰上,往往专用小袖短襦,外加紧身长裙贴身、披带薄纱贴肩,整体造型灵秀仙气。唐以后,汉服基本沿用之前的风格,形制变化不大,只在细节上有所补充。
④不同朝代对汉服的色系有不同的偏好。汉代服饰以明度偏低的单色为主,其中玄色被认为是众色之母,民众多是灰色;唐代爱红妆,明快鲜艳,华贵典雅,绛紫、绯红、青绿最为流行,当时对着装颜色还有这样的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其色紫”,四品、五品“其色朱”,六品、七品“其色绿”,八品、九品“其色青”,外流官、庶人、部曲、奴婢“色用黄、白”;宋代崇尚简约精致,色彩淡雅恬静,喜好淡青、浅黄、珠白等;明代以大红、草绿、宝蓝、紫色等为代表色,凸显华贵端庄。
⑤汉服不仅具有“衣”的实用性,更寄托着先民敬畏自然、向往美好的精神。衣裳的分裁,是天地的区分;交叠的领口,是阴阳的转化;中缝的贯通,是人道的正直——这一切构成了汉服文化中天、地、人的三才之道。汉服上的图案涵盖了植物、动物、字符、几何、自然和团窠等六大类,极具象征意义,表达了对和谐、吉祥、富贵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⑥汉服在千载的传承中,已经成为了一张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在东亚服饰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汉服对周边国家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韩服的袖子设计和日本和服的制作工艺中,可以看到许多汉服的影子;另一方面,汉服在东亚地区文化和娱乐活动中频频出镜,成为了东亚地区文化交流和艺术表达的桥梁。
⑦当下,汉服已成为一种时尚,受到了国人的追捧。在这个时代,汉服正以崭新的面貌焕发光彩,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7. 第②段中加点字“之一”不能删除,请说明理由。
8. 文章第②-⑥段依次说明的内容是:
(1)________________;
(2)各代汉服的形制变化与颜色偏好;
(3)________________。
9. 小杨将要在《杨浦诗词大会》上朗诵李白被“赐金放还”后创作的诗歌《行路难(其一)》,以下四套服装中最适合作为演出着装的是( )
A. B.
C. D.
10. 以下这段文字应放入文中哪一段?请说明理由。
据相关产业报告,汉服爱好者连续4年保持70%以上的高速增长,现已多达上千万人;2022年汉服市场规模超过125亿元,而在2015年,这项数据仅为1.9亿元。而汉服款式的设计也在深入了解传统工艺、图案寓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及生活理念,创造出了新的中国式样,使汉服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应放入文中第_______段。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 “之一”表明汉服是世界上历史非常古老的民族服饰中的一种。若删除,则表明汉服的历史胜过其他一切民族服饰,与事实不符。“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 ①. 汉服起源、样式特征、主要形制 ②. 汉服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东亚服饰文化的影响 9. D
10. ①. ⑦ ②. 这段文字中前一句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汉服的爱好者及其市场规模正飞速增长,后一句说明了汉服在款式设计上正为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而创新,与第⑦段汉服在当下正焕发新光彩的说明内容一致。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之一:表示其中一个的意思,是指一定范围内的数量或事物中的一个。“之一”在此处的作用是限定和说明。它明确指出汉服是世界上历史非常古老的民族服饰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或者历史最悠久的。这种表述避免了过于绝对或夸大其词的倾向,更符合客观事实。若删除“之一”,则可能使读者误以为汉服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服饰,这在事实上是不准确的。因此,“之一”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内容概括。
第一空,结合②段中“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汉服样式的基本特点是‘平中交右、宽褖合缨’,其中交领、右衽(衣襟向右掩)是最为关键的特征。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可概括为:汉服的起源、样式特征、主要形制;
第二空,结合③段中“在汉代,汉服以深衣为主,主要突出一种厚重感”,④段中“不同朝代对汉服的色系有不同的偏好”,⑤段中“汉服不仅具有‘衣’的实用性,更寄托着先民敬畏自然、向往美好的精神”,⑥段中“汉服在千载的传承中,已经成为了一张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名片,在东亚服饰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概括为:汉服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东亚服饰文化的影响。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拓展运用。
结合④段中“唐代爱红妆,明快鲜艳,华贵典雅,绛紫、绯红、青绿最为流行,当时对着装颜色还有这样的规定:亲王及三品以上‘其色紫’,四品、五品‘其色朱’,六品、七品‘其色绿’,八品、九品‘其色青’,外流官、庶人、部曲、奴婢‘色用黄、白’”可知,李白被“赐金放还”属于“外流官”,衣服颜色应为白色;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材料内容可知,这段文字中提到了“汉服爱好者连续4年保持70%以上高速增长”以及“2022年汉服市场规模超过125亿元”,这两个数据直观地展现了汉服在现代社会中的快速增长和庞大的市场规模,与第⑦段“当下,汉服已成为一种时尚,受到了国人的追捧”的描述相契合,进一步强调了汉服在现代社会的流行和受欢迎程度。同时,这段文字的后半部分“汉服款式的设计也在深入了解传统工艺、图案寓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及生活理念,创造出了新的中国式样,使汉服更加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则进一步说明了汉服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和发展,与第⑦段“在这个时代,汉服正以崭新的面貌焕发光彩,引领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的表述相呼应,共同展现了汉服在现代社会中的新面貌和其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方面的重要作用。
因此,这段文字应放入第⑦段,以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该段的主题内容。
(二)(1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两个箱子
梅子涵
①那一年九月十七日,我带着两个箱子下乡去,到海湾边的农场砖瓦厂。
②早晨,几个同学送我去人民广场。老丹拎着一个大的皮箱走在前面,走走停停,脸涨得通红;其他同学拎另一个柳条箱,也哼哧哼哧。老丹问我,箱子里装的什么啊?我说是书。他撇了一下嘴:“太多了!”接着又像是蛮认真地加了一句:“多带一点有出息。”
③一个寝室住七个人,四张双层木床。箱子放在一个下铺空床上,别人的也放在那,它们互相挨着,箱子上放吃饭的碗,洗脸的盆……安顿好之后,很年轻的心里,恍惚都心甘情愿安排了自己的一生。
④我每天都要从箱子上拿饭碗和脸盆,但不是每天都从箱子里取书看。在砖瓦厂,劳动至上,体力都在劳动中透支,大汗淋漓是我们最好的形象。我们离开了校园,从城市来这儿,开始另一种成长。数学就是认真计算每一天的产量,也稍微计算一下自己的饭菜票。诗全在那红颜色的砖瓦里,烟囱耸往天空,飘出的白烟也算是我们的抒情。
⑤我会想到老丹说的“太多了!”
⑥下雨天不出工时,我会躺在床上,躲在帐子里看看书。
⑦晚上有时也会读。寝室很暗,人也疲劳。暗淡的灯光从顶上泻下来,透进帐子,只剩一点儿微光了。每一个夜晚都是暗暗沉沉的,人像一个倦困的眼睛微微挣扎,一闭一合。我用1.5的视力照明着纸页间的模糊,读几行,读几页。海湾的月光探入蚊帐,美好,动人。
⑧老丹说:“多带一点有出息。”出息不是非要有多大成绩,文字明媚时,心思、心情都是优良的。
⑨有时晚上一个人烧窑,便会带上一本书,加完了煤就坐下看会儿。它和劳动技能没有关系,也不指向未来的路,只是黑夜间的度过和陪伴。有一晚,我带着《静静的顿河》,遇上高中生李镇东。他说:“还拿着书啊?”我给他看看封面。他说:“我读过的,特别喜欢,是很浩大的史诗。”
⑩后来,砖瓦厂也办了业余大学,我和李镇东一起讲课。他讲历史,我讲哲学、经济学,我们也都讲讲写作和文学。李镇东慢条斯理讲课的时候,书中的光都在他一句一句的话里,在他总是平静的神情中。他讲着很好听的普通话,缓缓的优雅,是骨子里的文明人。
⑪夜校在一排我们自己制出的砖瓦平房里。平房前的花坛中,种着石竹,它们在盐碱地上好不容易地开着花,很好看。
⑫李镇东后来回到上海,当了厂长。一个傍晚,我在路上遇见匆匆行走的他,问他去哪儿。他说,去上夜大学。他很开心的样子。我说,不吃饭吗?他拍拍拎包,说买了面包。
⑬我也常常和老丹他们聚会,聊起那天送我下乡时拎着两个箱子哼哧哼哧的情形。
⑭也许是带得太多了!其实带一些就可以。那时的我,并不真懂知识,真懂人生,差得非常远,只以为应该带着书,塞满箱子,便最像一个青年人的样子,正气,正经,很进步。
⑮我未能多么有出息,但是在海湾边的十年,箱子和我在一起。里面的书我虽没有都读,但似乎一直都被它们暗示和支配,也像是有一个甲板能被我站立,心胸、心愿都在江面、海面,不计较细小,不纠缠琐碎,只喜欢审美,只愿走在明亮处。
⑯拎着两个箱子回到了原处,也是走到了不同的另一处。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1. 阅读第①-⑤段,完成下面的填空:
(1)第②段中老丹说“太多了”是因为____________;
(2)第⑤段中“我”会想到老丹说的“太多了”是因为___________。
12. 结合加点字,分析第⑦段划线句的语言表现力。
13. 以下对文章第⑨-⑫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和李镇东一起在夜校讲课,他不仅仅是书友,更是难得的知音。
B. 李镇东讲课时的模样展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风貌,“我”深受触动。
C. 李镇东做厂长后仍挤出时间上夜大,体现了一个读书人对知识的渴求。
D. 李镇东宁静致远、勤学好问的品格是鞭策“我”不断前行的关键力量。
14. 联系全文,说说对结尾段的理解。
【答案】11. ①. 书太重,拎起来费力 ②. “我”发现下乡后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
12. 从“读几行”到“读几页”,真实再现了“我”在灯光昏暗、身体疲倦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越读越多的情景,表现了“我”对读书的渴求。“探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月光的美好、动人烘托作者沉浸阅读时所获得的喜悦与满足。 13. D
14. “回到原处”是实指“我”回到了地理上的上海。“不同的另一处”是指“我”的精神世界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下乡时的读书经历使“我”明白,读书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它能涵养一个人的心胸与气度,暗示和支配人的命运,使你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永远能充满光明与希望。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结合②段中“早晨,几个同学送我去人民广场。老丹拎着一个大的皮箱走在前面,走走停停,脸涨得通红;其他同学拎另一个柳条箱,也哼哧哼哧。老丹问我,箱子里装的什么啊?我说是书”,⑬段中“我也常常和老丹他们聚会,聊起那天送我下乡时拎着两个箱子哼哧哼哧的情形”可知,第②段中老丹说“太多了”是因为书太重,拎起来费力;
第二空,结合⑥段中“下雨天不出工时,我会躺在床上,躲在帐子里看看书”,⑦段中“晚上有时也会读”,⑭段中“也许是带得太多了!其实带一些就可以。那时的我,并不真懂知识,真懂人生,差得非常远,只以为应该带着书,塞满箱子,便最像一个青年人的样子,正气,正经,很进步”可知,第⑤段中“我”会想到老丹说的“太多了”是因为“我”发现下乡后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去读书。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子赏析。
结合“我用1.5的视力照明着纸页间的模糊,读几行,读几页。海湾的月光探入蚊帐,美好,动人”的内容可知,通过“读几行,读几页”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在昏暗的灯光下,尽管视力不佳、身体疲倦,却仍然坚持阅读的情景。这里的“读几行”到“读几页”不仅是数量上的递进,更暗含了作者对阅读的渴望和对知识的追求。即便在不利的环境下,作者也能克服困难,逐步增加阅读的量,这种坚持和毅力值得赞赏。同时,“探入”一词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月光以人的动作和情感。月光不再是简单地照亮蚊帐,而是“探入”其中,仿佛是在寻找、在探索。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态感,也赋予了月光以生命和温度,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美好。月光的美好和动人,进一步烘托了作者在阅读时获得的喜悦和满足,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文章中确实描述了李镇东勤学好问和宁静致远的品格,但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鞭策“我”不断前行的“关键力量”。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作者自己带着书籍下乡,在劳动之余坚持阅读,以及与李镇东一起上课和后来各自生活的经历。虽然李镇东的品格可能对作者有一定的影响,但文章并没有直接说明这是“我”不断前行的“关键力量”;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文主要内容是关于作者带着两个装满书的箱子下乡到海湾边的农场砖瓦厂的经历。文章描述了作者与同学们在人民广场分别,老丹和其他同学帮助他拎着沉重的箱子前往下乡地点。在砖瓦厂,作者与室友们共同生活,在劳动之余坚持阅读书籍,这些书籍成为他精神世界的支柱。通过与砖瓦厂的同事李镇东的交往,作者不仅参与了夜校的讲课活动,还感受到了文字与知识的力量。最后,作者回到原点,但精神层面已经得到了提升,他明白了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更是对人生的追求和自我的提升。整个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书籍对人生的深远影响。
结合“拎着两个箱子回到了原处,也是走到了不同的另一处”可知,“回到原处”在字面上指的是作者带着两个箱子重新回到了上海,即地理意义上的起点。然而,更深层次地解读,这里的“原处”还指代了作者心灵上、精神上的归属感和起点。在文章的叙述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这种情感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核心。“不同的另一处”则是对作者精神层面上的升华和变化的描述。在下乡期间,尽管面对艰苦的环境和繁重的劳动,作者仍然坚持读书,不断追求知识的滋养和精神的满足。这段经历让作者明白了读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装饰门面,更是一种对人生的追求和对自我的提升。读书让作者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和升华,使他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因此,整个结尾段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人生追求的理解。作者通过“回到原处”和“不同的另一处”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表述,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在人生旅程中的成长和变化。他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应该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三、综合运用(20分)
15.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小杨在阅读《经典常谈》时遇到了困难,特来向你寻求帮助。
小杨:《经典常谈》读起来太费力了,我才读了“序言”就读不下去了,甚至连作者是谁都忘记了……你能给我提供一些帮助吗?
(1)你:那我就来说说自己的阅读体验吧。首先,《经典常谈》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先生,我们在课本中还学过他写的散文________。
(2)你:其次,阅读这本书时不妨采用( )的读书方法,优先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A. 精读和跳读B. 快速阅读C. 摘抄和做笔记D. 选择性阅读
小杨:你说的有道理,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还喜欢看辩论赛。
(3)你:既然如此,我推荐你先读一读书中有关《________》的内容……(请写出推荐内容并阐述理由,8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
小杨:太棒了!我还想请教:阅读《经典常谈》,对我们的日常学习有帮助吗?
你:当然有!我给你举一些例子:我们学过《关雎》和《蒹葭》,知道《诗经》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那么,你知道《诗经》中的诗歌为何会有此特点吗?
(小杨摇了摇头)
(4)你:读了“《诗经》第四”的相关内容,我才知道这是出于( )( )
A. 平仄押韵的需要B. 歌唱节奏的需要
C. 深化情感的需要D. 言志化人的需要
(5)你:又如读了“《说文解字》第一”,我就了解了“六书”,从而帮助自己记忆、推断字词的意思。在《尚节亭记》“至于涉寒暑,蒙霜雪”一句中,“涉”字的意思就是会合“水”和“步”两个字的意思而成,所以它的本义是________,句中可引申为________的意思。这种造字条例,就是“六书”中的________。(选填“象形”或“会意”)
(6)小杨:原来如此,真是太有趣了!和你一番讨论,也让我明白了阅读《经典常谈》的意义:_______。(请用恰当的复句表述)谢谢你!
【答案】(1) ①. 朱自清 ②. 《匆匆》/《春》/《背影》 (2)D
(3) ①. 《战国策》 ②. 因为《战国策》是一部记录了战国历史的古史,它还记录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合纵连横、驰骋各国的故事,如苏秦就凭借自己的智谋佩六国相印。喜欢历史和辩论的你可不能错过了。 (4)BC
(5) ①. 徒步渡水 ②. 经历 ③. 会意
(6)不但可以获取语文知识,助力日常学习;还可以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航到经典的海里去”。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朱自清被选入教材的散文作品有《匆匆》《背影》《春》。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方法。“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不见得所有的内容都能引起你的兴趣,这时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
就本书来说,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当然,在兴趣选择阅读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比如在读《文第十三》的过程中,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那不妨回过头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对历史比较感兴趣,还喜欢看辩论赛”可知,相关内容为《战国策》。《战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据此推荐即可。
示例:《战国策》。它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历史和田婴的故事,以及战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手段展开的攻势,最为突出的是外交的策略。东方各国联合起来,才能抵抗秦国的兼并。这部经典对战国时期的说客这个群体有着很详细的介绍,苏秦代表合纵派,张仪代表连横派,两派都是游说各国联合抗秦,喜欢历史和辩论的你一定不能错过。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诗经》中的重章叠句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通过重复部分诗句但替换个别词汇,来达到丰富情感、深化主题、增强音乐性和表现力的效果。重章叠句的使用使得诗歌在形式上富有节奏感,情感上层层推进,让人感受到主人公对伊人的执着追寻和伊人的遥不可及,营造出一种梦幻而缠绵的氛围。同时,这种手法也让读者在反复阅读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歌的韵味和深度。
故选BC。
【小问5详解】
本题考查字义。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会意是说字的整体的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如“信”字。“人言为信”,“信”字由“人”字和“言”字合成,表示人说的话有信用。
涉,其古字形像徒步从水里走过去。涉的本义是徒步渡水,泛指渡水。还引申泛指经历、经过。“涉”会合“水”和“步”两个字的意思而成,为会意字。
【小问6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经典常谈》的阅读积累和感悟,采用恰当复句作答即可。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分句组成。可使用相应的关联词语。
示例: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语文知识,让我们在日常学习中游刃有余;更能点燃我们对经典著作的阅读热情,引领我们“航向经典的海洋”。
四、写作(60分)
16. 作文
唐玄宗开元时的宰相张九龄在《感遇十二首·其一》中写到:“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思是花草树木都有其天生的特性,它们散发香气源于自然本性,而不是为了求得人们的欣赏或折取。
请以“草木有本心”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草木有本心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古诗如清泉般洗涤着我的心灵,让我对自然界的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和理解。草木,作为大自然最基本的元素,它们不求华丽的外表,不求人们的赞美,只是默默地坚守自己的本性,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大地换上了新装。小草破土而出,嫩绿的新叶在阳光下摇曳生姿。它们没有花朵的娇艳,没有果实的甜美,但它们以坚韧不屈的生命力,向世界宣告着自己的存在。它们不求人们的欣赏,只是静静地生长,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真谛。
夏日的阳光炙热如火,万物都在炎热的天气中喘息。然而,那些树木却傲然挺立,用自己的枝叶为大地带来一丝丝清凉。它们不求人们的庇护,只是默默地承受着风雨的洗礼,用自己的力量守护着大地的安宁。
秋天的风带着丝丝凉意,吹黄了树叶,吹落了果实。树木们并没有因此而沮丧,它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用自己的方式迎接着冬天的到来。它们不求人们的同情,只是默默地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冬天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大地一片银装素裹。那些曾经翠绿的草木,此刻已经变得枯黄凋零。然而,它们并没有因此而失去生命的色彩,它们依然在大地上默默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它们不求人们的怜悯,只是静静地等待着自己的重生。
草木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它们却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意义。它们不求人们的赞美和同情,只是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本性,用自己的方式绽放着生命的光彩。这种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草木有本心”,我们应该像草木一样,坚守自己的本性,不为外界的诱惑所动摇,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生命的真谛。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草木有本心”这一题目来自唐玄宗开元时期宰相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其一》,诗句原意是指草木植物拥有其自然的本质和天性,生长开花都源自它们的本性,而非为了取悦人类。题目要求我们基于这一观点,进行深度思考,阐述草木或其他自然物体的本质属性,以及这种本质属性对人类社会的启示或影响。立意应围绕“自然本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从自然植物的自我生长、无私奉献、不媚世俗等方面入手,进而联想到人类社会中的类似品质或现象。可以通过对自然植物本性的描述,引发对人类社会道德、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思考,表达一种对自然、人性、社会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二、构思选材。开头可以以一个具体的自然景象(如一片葱郁的森林、一片盛开的花海)作为引子,描绘出自然植物生机勃勃、自由生长的画面,为全文奠定基调。紧接着,引出诗句“草木有本心”,对题目的意义进行简要的阐述和解释。选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如松树、梅花、竹子等),分别描述它们的生长环境、生长特点、象征意义等,突出它们各自独特的“本心”。结合每种植物的特点,联想到人类社会中的某种品质或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例如,松树的坚韧不拔可以联想到人的坚强意志;梅花的傲雪凌霜可以联想到人的高洁品质;竹子的虚心谦逊可以联想到人的谦逊美德等。最后总结全文,强调自然植物的“本心”对人类社会的启示和影响,呼吁人们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回归自然。可以以一个富有哲理的句子或一段优美的文字作为结尾,升华主题,留给读者无尽的思考。
《经典常谈》目录
《经典常谈》序言 XX
《说文解字》第一 XX
《周易》第二 XX
《尚书》第三 XX
《诗经》第四 XX
三礼第五 XX
《春秋》三传第六 XX
四书第七 XX
《战国策》第八 XX
《史记》《汉书》第九 XX
诸子第十 XX
辞赋第十一 XX
诗第十二 XX
文第十三 XX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上海市崇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上海市崇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上海市崇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上海市上海市奉贤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上海市上海市奉贤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上海市上海市奉贤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