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第3页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下册第一、二、三单元◀
    注意事项:
    1.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
    (1)诗文寄情。《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通过“兴”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男青年对文静美好的女子的爱慕之情;《蒹葭》中的“_____,______”,通过写主人公逆流追寻伊人时觉得道路艰险且曲折的感受,表达了主人公的无奈之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通过写自己与友人处境相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安慰之情。
    (2)阅读经典诗文,欣赏如画美景。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______,________”,仿佛看到了洞庭湖水涨湖平、水天合一的宏伟景象;读《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仿佛看到了小石潭溪水蜿蜒前行、时隐时现的有趣情景。
    【答案】 ①. 窈窕淑女 ②. 君子好逑 ③. 溯洄从之 ④. 道阻且长 ⑤. 与君离别意 ⑥. 同是宦游人 ⑦. 气蒸云梦泽 ⑧. 波撼岳阳城 ⑨. 斗折蛇行 ⑩. 明灭可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窈窕、逑、溯洄、宦、撼”等字词易写错。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小题。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biàn才,给人家划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fù,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抹角投其所好。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biàn( )才 翻fù( ) 合纵( ) 揣( )摩
    (2)“投其所好”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3)朱自清格外重视《经典常谈》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请从语段中选取一例简要分析。
    (4)选择性阅读是阅读《经典常谈》的好方法。如果你对历史感兴趣,可从《①___〉第八》《〈史记〉〈②__>第九》读起;如果你对诗歌感兴趣,则可以阅读《〈③__〉第四》等。
    【答案】(1) ①. 辩 ②. 覆 ③. zònɡ ④. chuāi
    (2)迎合主上的喜好,专说他们爱听的。
    (3)示例:“谁用他们就帮谁”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们“翻覆”的本性。
    (4) ①. 战国策 ②. 汉书 ③. 诗经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辩才,biàn cái,意思是善于辩论的才能;
    翻覆,fānfù,反复无常;
    合纵,hé zòng,本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联盟战略。秦国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并呈南北方向分布,故称合纵。
    揣摩chuǎi mó,一指揣度对方指揣度对方,以相比合;反复地思考琢磨;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词义。
    根据材料中“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以及“投其所好”中“好”的意思是“喜好”,可推测词义是:迎合主上的喜好,专说他们爱听的。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语言特色。
    从题干“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可知,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从选段中选取通俗易懂的句子即可,如“谁用他们就帮谁”“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本来呢”“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翻覆”的本性,便于读者理解。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第一空和第二空:《第八》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并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展开。《经典常谈第九》中介绍《史记》和《汉书》是我国最早的具有系光性的史书,可谓正史的源头。虽然两者的内容有所不同,但都讲述了精彩绝伦的史实,具有丰富的艺术特色和博大的精神内涵。所以对历史感兴趣的,可以读这两篇。
    第三空:在《〈诗经〉第四》中,朱自清主要讨论了《诗经》的来源、分类、特点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指出,《诗经》中的诗歌最初来源于民间歌谣,这些歌谣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被加工和改编,形成了《诗经》中的各种诗歌形式。朱自清还提到了《诗经》中的“六义”,即风、雅、颂和赋、比、兴,这些都是《诗经》诗歌的重要特征,所以对诗歌感兴趣可以读这篇。
    3. 复兴学校开展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下边是宣传手册封面的一部分,如果按照“字体美观,和谐统一”的原则,填入方框中的选项是( )
    A. B. C. D.
    (2)下面是八年级(3)班班委会拟写的一份“低碳生活倡议书”,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忙修改。
    低碳生活倡议书
    各位同学:
    【甲】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遏制气候变暖,保护地球家园,是共同的人类使命。为此,我班班委向同学们发出以下倡议:
    首先,我们要有低碳生活的意识,并积极地向身边的人宣传低碳生活的好处。
    其次,【乙】我们要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要杜绝使用一次性制品、减少垃圾的产生。最后,我们要加快发展低碳生活的步伐,要形成个人带动家庭、家庭推动社会的良好局面。
    2024年4月22日
    八年级(3)班班委会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③倡议书的格式有一处不规范,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3)下边是活动中征集到的一张宣传画,请描述这幅宣传画的内容,并简述其设计上的巧妙之处。
    【答案】(1)C (2)①把“是共同人类使命”改为“是人类的共同使命”
    ②把“顿号”改为“逗号”
    ③把“2024年4月22日”和“八年级(3)班班委会”位置对换
    (3)宣传画中有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完全由树叶和树枝构成。用两片大树叶作为车轮,用一片小树叶作为坐垫,用树枝作为车架和把手。很好地表达了“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的理念。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书法字体辨识。
    根据题目中提到的“字体美观,和谐统一”的原则,宣传手册封面的标题“低碳生( )”用的是行书字体,因此,方框中的“活”字也应该与标题保持一致,使用行书字体。
    A.“活”书法字体: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蚕头燕尾,明显的粗细变化,属于隶书;
    B.“活”书法字体:结构简省、笔画连绵;龙飞凤舞,不拘章法,属于草书;
    C.“活”书法字体:笔画相互牵连,舒展流畅;大小相兼,飘逸自然,属于行书;
    D.“活”书法字体:字体端正、笔画工整、字字独立,端庄大气,属于楷书;
    故选C。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语病、标点和倡议书规范。
    ①【甲】处,画线句语序不当,应该将“是共同的人类使命”改为“是人类的共同使命”,将“共同的”和“人类”的顺序调整,保持语序的合理和统一。
    ②【乙】处,根据画线句“要杜绝使用一次性制品、减少垃圾的产生”可知,句中的顿号应改为逗号,因为在列举多个并列动宾短语时,用逗号进行停顿,而不是顿号。
    ③倡议书的格式修改意见:将落款部分的“2024年4月22日”和“八年级(3)班班委会”位置对换,倡议书的日期应该在落款单位的下方,以保持格式的正确。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题干,抓住主要信息,明确答案要求;然后找出图中所含的信息;最后依据题干要求,把宣传画内容信息转化为语言,规范作答。
    这幅宣传画的内容是,一辆创意十足的自行车。设计师巧妙地使用了自然元素,将树叶和树枝作为主要材料来构造这辆自行车。车轮是由两片大叶子精心设计,既富有创新,又与自然和谐相融。车座是一片小树叶,轻巧而自然。车架和把手均由细长的树枝组成,展示出自行车的基本结构。整体设计既体现了低碳环保的主题,又展示了绿色出行的概念,鼓励人们选择环保、低排放的出行方式。巧妙之处在于,通过将自然与交通工具相结合,寓言性地传达了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共生、减少碳足迹的理念,同时也展示了艺术与环保的完美结合。
    二、阅读(55分)
    【一】(23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赶早去吃牛肉馍
    李丹崖
    ①一人一几案,两把菜刀三口平底锅,众食客排队翘首以待。这就是故乡亳州清晨众人排队购买牛肉馍的场景。
    ②晨光熹微,赶早的人已经起来了,在古城的街巷中遛弯散步,也顺便拎着两笼啁啾的鸟雀在涡河边晨练半个时辰。接下来,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吃早饭。亳州人吃早饭多半第一选择的是牛肉馍。
    ③牛肉馍的烹饪历史源于元朝。那时候,北方的回民南迁,亳州城西关等地成为回民的聚居区。回民在日常生活中烹牛宰羊,以此为主要食材。他们会把大块的牛肉卖掉,在牛骨等关节上的细碎牛肉,他们也舍不得扔。他们就用这些牛肉,辅以红薯粉丝、面粉、中药材、佐料等做成了牛肉馍。
    ④深秋的故乡原野,弥漫着一派成熟的气息。新收下来的红薯被做成粉丝,粉丝用开水泡发后,剁成两毫米长度的小段,拌上八角、茴香、花椒、胡椒、草果、香叶等数十种秘制香辛料粉末,撒上食盐,切上葱姜末,与牛肉馅调拌匀称后,再把这些馅料包裹在面团中,用手掌按压成饼状,然后用两把菜刀抄起白生生的牛肉馍下入锅中,煎、烤、烹、炸一通操作,看得人眼花缭乱。十分钟许,香味飘散得满世界都是。
    ⑤再看那牛肉馍,焦酥金黄,放在几案上,咔嚓一下切开,一股香氛瞬间飘散开来,牛肉的香、粉丝的鲜、佐料的馥郁一股脑儿撩人口腹,被切成一块块三角形的牛肉馍,放入白瓷盘中,人们端着盘子,在馆子里或门前的竹桌竹凳前坐下来,再叫上一碗咸麻糊,就着秋风呼噜噜地喝出江河浩荡的气势。
    ⑥牛肉馍以肉香、脂香、焦香等三香为主要特色,肉食赋予了美食厚味,油脂催发了美食香味,焦酥的皮壳增益了美食的口感。让人一经举箸,欲罢不能。
    ⑦老街旧巷,很有古风,很多从外地来的客商和游客也喜欢光顾这里。清晨,牛肉馍成了宠儿,老板在上牛肉馍之前一般会问他们是哪里人,若是南方人,老板通常会在一块牛肉馍外面包裹一层豆腐皮,这样吃起来不油腻,又增添了一重豆香。若是本地人,老板大可不必征询客人意见,直接切来,配以咸淡两种麻糊,且吃去。
    ⑧我上大学那段时间,每每想起故乡,就馋那口牛肉馍。午夜时分,耳畔常常响起牛肉馍馆子里,几案上刀切牛肉馍的咔嚓声,锵然有韵,也会有食客们咀嚼牛肉馍的酥脆声,唇齿之间,如裂帛,令人神往垂涎。
    ⑨回到故乡工作后,我选择了文化旅游行业,常常带外地的客人去吃牛肉馍,外地客人对牛肉馍的做法很感兴趣,我便带他们去相熟的馆子看师傅们烹饪。
    ⑩做牛肉馍的师傅多半是“闻鸡起舞”的,和面,剁馅,调馅儿,装饼,一通忙活下来,不觉东方之既白。客人们早已围拢过来,平底锅下火舌嘶嘶,锅内起锅烧油,生牛肉馍被两把菜刀架到平底锅灶,刺啦——待到一边被熥烹得金黄,抄刀换成另外平面,待到牛肉馍烜得双面金黄,两把大刀铲将之抄起来,把牛肉馍往案板上一甩,锵然落在案板上,牛肉馍的焦酥表皮仍然在吱吱冒油,随着咔嚓咔嚓的菜刀与案板的奏鸣声,牛肉馍被沿着“圆心”切成一块又一块,一锅牛肉馍很快被分食一空。
    ⑪很多人吃牛肉馍,喜欢就着大蒜头,蒜能开胃,亦可解腻。蒜剥开了,直接吃蒜瓣,倒也符合皖北人不拘小节的气质。很多从外地来的客人也会效仿本地人的吃法,入乡随俗,先从品尝当地的一种美食开始,这也不失为融入一地的绝妙方法。
    ⑫牛肉馍承载着皖北地区劳动人民的勤劳美德。它最初被摆在老百姓的餐桌上,一是因其美味,二是因为它特别能“抗饿”,通常早上七八点吃上一块,正午时分不吃饭,也不会感觉到饿,这是旧时亳州人的智慧,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到辛勤的劳作上,老街深处,五行八作、贩夫走卒,各自奔赴自己的营生……
    ⑬众所周知,武汉人喜欢把吃早饭称之为“过早”,部分亳州人则把吃早饭称为“吃太阳”,吃牛肉馍要趁早,烹熟的牛肉馍像极了一轮初升的红日。
    ⑭“天上日头,地上牛肉,做成馍馍,吃出奔头。”这是故乡的俗谚,美食中蕴含着美好的愿景,我想,这也是牛肉馍所能传递的另一种馨香。
    (选自《新民晚报》2024年1月19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从设备简单和食客众多两个方面,概括故乡清晨众人排队购买牛肉馍的场景。
    B. 文章详细描绘了深秋故乡原野成熟的气息,引出对红薯制成粉丝的场景的详细描写。
    C. 很多从外地来的客人到亳州后也会模仿本地人就着大蒜头吃牛肉馍,算是入乡随俗。
    D. 部分本地人把吃早饭称为“吃太阳”,一是吃牛肉馍要赶早,二是煮熟的牛肉馍像初阳。
    5. 文章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亳州的牛肉馍?请简要概括。
    6. 文章写“我”上大学时想念故乡的牛肉馍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
    7. 赏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做牛肉馍的师傅多半是“闻鸡起舞”的,和面,剁馅,调馅儿,装饼,一通忙活下来,不觉东方之既白。
    8. 文中牛肉馍具有哪些文化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答案】4. B 5. 牛肉馍的起源;牛肉馍的做法;牛肉馍的吃法;牛肉功效及意义。
    6. 内容上写牛肉馍的美味及对自己的深刻影响,表现了作者对牛肉馍和故乡的热爱;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我”领外地客人支看师傅们烹饪牛肉馍的事,使文章结构严谨。
    7. 用一系列的动宾短语,一方面生动地表现了制作牛肉馍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烹饪师傅们动作的干脆利索。
    8. 牛肉馍是一个地方的美食文化;牛肉馍是一种思乡的情结;牛肉馍是生活的希望与寄托;牛肉馍是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根据第④段“新收下来的红薯被做成粉丝”紧接在“弥漫着一派成熟的气息”之后,并没有详细描绘“深秋故乡原野成熟的气息”,而是直接介绍了红薯粉丝的制作;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第③段“牛肉馍的烹饪历史源于元朝。那时候,北方的回民南迁,亳州城西关等地成为回民的聚居区”可知,牛肉馍的起源:由回民创造并传承下来。
    根据第④段“新收下来的红薯被做成粉丝,粉丝用开水泡发后,剁成两毫米长度的小段,拌上八角、茴香、花椒、胡椒、草果、香叶等秘制香辛料粉末,撒上食盐,切上葱姜末,与牛肉馅调拌匀称后,再把这些馅料包裹在面团中,用手掌按压成饼状,然后用两把菜刀抄起白生生的牛肉馍下入锅中,煎、烤、烹、炸一通操作”可知,描绘了牛肉馍制作的全过程。
    根据第⑦段“若是南方人,老板通常会在一块牛肉馍外面包裹一层豆腐皮”“若是本地人,老板大可不必征询客人意见,直接切来,配以咸淡两种麻糊,且吃去”到第⑪段“很多人吃牛肉馍,喜欢就着大蒜头,蒜能开胃,亦可解腻”可知,老板会根据食客的地域提供不同的吃法,本地人通常直接吃,外地人可能会配以豆腐皮,或像本地人一样就着大蒜头,描述了牛肉馍的吃法。
    根据第⑫段“牛肉馍承载着皖北地区劳动人民的勤劳美德”,以及第⑭段“‘天上日头,地上牛肉,做成馍馍,吃出奔头。’这是故乡的俗谚,美食中蕴含着美好的愿景”可知,牛肉馍象征着人们的勤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牛肉功效及意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
    内容上,根据第⑧段“我上大学那段时间,每每想起故乡,就馋那口牛肉馍。午夜时分,耳畔常常响起牛肉馍馆子里,几案上刀切牛肉馍的咔嚓声,锵然有韵,也会有食客们咀嚼牛肉馍的酥脆声,唇齿之间,如裂帛,令人神往垂涎”可知,这表明牛肉馍的美味在作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其对故乡情感的寄托,突显了作者对牛肉馍和故乡的深深怀念。
    结构上,这一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详细描述了牛肉馍的制作过程和吃法,这一段中作者对牛肉馍的想念,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也是对故乡生活热爱的进一步展现。同时,这为下文第⑨段“回到故乡工作后,我选择了文化旅游行业,常常带外地的客人去吃牛肉馍”做了铺垫,引出作者因怀念牛肉馍而带外地客人品尝的故事,使得文章结构紧凑且富有连贯性。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根据第⑩段“做牛肉馍的师傅多半是‘闻鸡起舞’的,和面,剁馅,调馅儿,装饼,一通忙活下来,不觉东方之既白”可知,这里的“和面、剁馅、调馅儿、装饼”是一系列紧密相连的动作,构成了动宾短语,它们不仅可以清晰地展示牛肉馍制作的每个环节,也展现出师傅们熟练的技艺和勤劳的形象。动宾短语的使用使得句子节奏明快,富有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能看到师傅们忙碌而有序的工作场景,从而更加生动地展现了做牛肉馍的过程和师傅们的工作状态。同时,通过这些动词,也突显了师傅们早起辛勤劳动的精神。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意象内涵及情感主旨分析。
    根据第②段“亳州人吃早饭多半第一选择的是牛肉馍”,以及第③段“牛肉馍的烹饪历史源于元朝”,牛肉馍不仅是当地人日常的饮食选择,还是悠久的地方美食文化。
    根据第⑧段“我上大学那段时间,每每想起故乡,就馋那口牛肉馍”等可知,作者在上大学时对牛肉馍的思念,暗示了牛肉馍成为作者思乡之情的载体,具有情感寄托的价值。
    根据第⑫段“牛肉馍承载着皖北地区劳动人民的勤劳美德”“通常早上七八点吃上一块,正午时分不吃饭,也不会感觉到饿,这是旧时亳州人的智慧”等可知,牛肉馍不仅是食物,更是劳动者生活智慧的体现,是他们勤劳生活的象征。
    根据第⑭段“‘天上日头,地上牛肉,做成馍馍,吃出奔头。’”“美食中蕴含着美好的愿景”等可知,牛肉馍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象征。
    【二】(16分)
    材料一
    ①大雁是一种典型的候鸟,会以一年的时间为周期进行季节性迁徙,每年在春分过后飞回北方繁殖,在寒露前后飞往南方过冬。
    ②不过,业内有名的鸟类观测学者、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海翔表示:“候鸟往南飞,本质是食物的问题。”
    ③大雁的迁徙不全因贪恋南方的温暖,也是因为南方的温暖天气下有比北方更丰富的食物。以水鸟为例,北方冬季河水冰封,水鸟只得望着被冻住的水生植物和肥鱼兴叹。相反,南方再冷,湖面就算结冰也会迅速融化。对以浆果为食的林鸟来说,温度就更无所谓了。
    ④鸟类很容易感知温度,飞速达一天几百公里,北方暖和时,候鸟会推迟南飞;南方太冷时,候鸟会继续往南寻找合适的越冬地。
    (选自“澎湃新闻”2020年9月4日,有删改)
    材料二
    ①在动物界,大雁以列阵飞行而闻名,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些动物学家认为,它们之所以这样做,并非因为个体之间有深厚的联系,主要是为了节省体力,以便更顺利地完成长途旅行。
    ②1970年,研究人员利用空气动力学理论,首次给出了一个结论:与独自飞行相比,一支由25只大雁组成的“人”字形编队可以多飞71%的路程。
    ③呈“人”字形的大雁飞行队伍中,飞在最前面的头雁扇动翅膀,其身后就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紧跟在后面的大雁可以通过它来减少空气的阻力,从而达到节省体能的目的。不过,最前面的头雁就要相对累一些,它们很容易感到疲劳。因此,当飞行路程很长时,雁群需要时常变换队形,轮流充当头雁。
    (选自《科技日报》2021年11月5日,有删改)
    材料三
    大雁迁徙的距离非常长,有些甚至可以达到上万公里。那么,大雁是怎么知道方向的呢?科学家们发现,大雁有着惊人的导航能力,它们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判断方向。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利用地球的磁场。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铁,有着南极和北极。大雁的头部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可以感应地球的磁场,并把它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这样,大雁就可以根据磁场来判断南北方向了。除了磁场,大雁还可以利用太阳、星星、地形、风向等方式来辅助导航。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大雁就可以准确地找到目的地了。
    (选自“果赖博士”2023年6月12日,有删改)
    材料四
    大雁的迁徙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生态现象,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大雁的迁徙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通过迁徙,大雁可以在不同的地区传播种子、授粉、控制害虫等,促进植物和动物的繁衍和平衡。其次,大雁的迁徙可以调节气候变化。通过迁徙,大雁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消耗或释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速度和程度。最后,大雁的迁徙可以增进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增加审美积累。通过观察和研究大雁的迁徙,人类可以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和迁徙规律,增进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大雁的迁徙也是一种美丽的景象,可以给人类带来灵感。
    (选自“果赖博士”2023年6月12日,有删改)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雁的迁徙以一年的时间为周期,迁徙时间固定,春分后飞回北方,寒露则飞至南方。
    B. 大雁飞行阵型中,头雁的作用非常重要,它的身后会形成低压区,让后面的大雁省力。
    C. 大雁有惊人的导航能力,即使长距离飞行上万公里,也不会迷路,能够准确地找到目的地。
    D. 大雁迁徙,可以在不同的地区传播种子、授粉、控制害虫等,从而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10. 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1. 根据材料内容,给材料四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2. 大雁为什么要进行季节性迁徙?迁徙过程中它们为什么不会迷路?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分别概括。
    【答案】9. A 10. 列数字、作比较;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呈“人”字形编队飞行的的大雁在长途飞行中更为省力。
    11. 示例:大雁迁徙的作用
    12. 大雁迁徙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得充足的食物。大雁有惊人的导航能力:可以感应地球的磁场,用于导航;还可以利用太阳、星星、地形、风向等方式来辅助导航。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根据材料一第③段“大雁的迁徙不全因贪恋南方的温暖,也是因为南方的温暖天气下有比北方更丰富的食物”,第④段“鸟类很容易感知温度,飞速达一天几百公里,北方暖和时,候鸟会推迟南飞;南方太冷时,候鸟会继续往南寻找合适的越冬地”可知,大雁的迁徙时间并不固定,会根据气候和食物的状况进行调整;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说明方法即可。
    根据材料二第②段“与独自飞行相比,一支由25只大雁组成的‘人’字形编队可以多飞71%的路程”可知,该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字“71%”来说明大雁编队飞行能显著节省体力。同时,该句还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人”字形编队飞行与独自飞行进行对比,突出了大雁集体飞行的优势。通过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说明更加具体、准确,增强了说服力,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到大雁编队飞行的省力效果。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并拟写标题。
    根据材料四“大雁的迁徙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生态现象,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及大雁迁徙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变化”以及“增进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增加审美积累”等方面的作用,可知,这部分内容主要围绕大雁迁徙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展开。因此,拟写的标题可以用“大雁迁徙的生态与文化价值”或简略为“大雁迁徙的作用”。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分析。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候鸟往南飞,本质是食物的问题”,第③段“大雁的迁徙不全因贪恋南方的温暖,也是因为南方的温暖天气下有比北方更丰富的食物”可知,大雁季节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得充足的食物,南方的气候条件使得食物资源更为丰富。
    根据材料三“大雁有着惊人的导航能力,它们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判断方向。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利用地球的磁场。大雁的头部有一种特殊的细胞,可以感应地球的磁场”可知,大雁能够感应地球的磁场来确定南北方向;同时,根据材料三“除了磁场,大雁还可以利用太阳、星星、地形、风向等方式来辅助导航”可知,它们还具备利用多种自然现象辅助导航的能力,因此在迁徙过程中不会迷路。
    【三】(16分)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笑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臬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均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米薪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节选自康与之《昨梦录》)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缘溪行 缘:___________ (2)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
    (3)此公欲来 欲:___________ (4)皆不私藏 皆:________
    14.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断两处)。
    惟 计 口 授 地 以 耕 以 蚕 不 可 取 食 于 人 耳
    15.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
    16. 【甲】文中桃花源人和【乙】文中的穴中人的生活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13. ①. 沿着 ②. 整齐的样子 ③. 想要,打算 ④. 全,都
    14. 惟 计 口 授 地 /以 耕 以 蚕/ 不 可 取 食 于 人 耳
    15.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2)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
    16. 没有战乱,过着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康的生活,这里面没有压迫,过着自给自足的幸福生活。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沿着溪水走。缘:沿着。
    (2)句意:房屋整整齐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3)句意:此人想要来。欲:想要,打算。
    (4)句意:都不私藏自用。皆:全,都。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只按照人口分土地,用来耕种养蚕,不能只吃他人的。
    重点字词:惟:只,仅仅。授:给予,分配。以:用来。蚕:养蚕。于:从。
    句子结构:“计口授地”动宾结构,表达了按人口分配土地的意思;“以耕以蚕”并列的动宾结构,表示用土地进行耕种和养蚕的两种活动;“不可取食于人耳”说明了不能依赖别人供给食物。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互相听见。
    (2)重点字词:戒:告诫,叮嘱。子:你。或:表假设。迟:迟到。封:封闭。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根据甲文《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及乙文《昨梦录》“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以及“皆不私藏,与众均之,故可同处”可知,桃花源人和穴中人都过着与世隔绝、宁静和谐的生活。他们不参与外界的纷争和战乱,没有社会的压迫和剥削。在桃花源和大穴中,人们自给自足,共享资源,无论是耕种还是养蚕,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而不依赖他人。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沿着小溪向前走,忘记走了多远的路程。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眼前看到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又向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线。(渔人)就丢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敞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的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孩子们都悠闲自在自得其乐。
    (乙)老人带领杨氏进到山洞中。鸡和狗都在快乐地叫,是一个民众居住的大群落。来到一户人家,老人说:“这个人想到这里来,能容纳他么?”穴中人对杨氏说:“老人能领进来的人,一定是贤明的人。我们这里凡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类(的东西),都不归私人,和大家均分,因此可以和平相处。你要是来,不要带金银珠宝等珍奇物品,需要的只有柴、米、肉之类的,这里都不缺。只按照人口分土地,用来耕种,养蚕,不能只吃他人的。”杨氏表示感谢并答应了他。老人又告诫说:“你要是来迟了,就把洞口封了。”到了黄昏,(杨氏)和老人一起走了。
    三、写作(55分)
    17. 请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学问,指知识,学识,也可以理解为某一种经验,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请以“这里有学问”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2)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4)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这里有学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学问。这些学问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教材和课堂,它潜藏于每一个角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一次寻常的家务琐事,竟让我领悟到了一门别样的学问——剥鹌鹑蛋的艺术。
    那天,我面对的是一项看似简单的任务:剥一堆水煮的鹌鹑蛋。我找来了碗和盆,准备大展身手。我轻拍着蛋壳,试图模仿大人平时的做法,但结果却出乎意料。蛋壳与蛋白如同胶水般黏合,我小心翼翼地剥着,可蛋壳却像调皮的孩子,四处“乱跑”,最终留下的几乎只剩蛋黄。面对一片狼藉的“战场”,我的信心在瞬间瓦解。
    母亲看着我沮丧的模样,轻轻笑了。她坐下来,耐心地为我示范。我聚精会神地看着,只见她将两个蛋相互碰撞,然后巧妙地剥开其中一个。原来,秘诀就在于让蛋在水中剥壳,这样可以更轻松地分离蛋壳与蛋白。我恍然大悟,这小小的瞬间,蕴藏着大大的智慧。
    我迫不及待地按照母亲的教导尝试,果然,剥蛋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正如公式“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所示,我逐渐找到了节奏,完成了任务。望着碗中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鹌鹑蛋,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它们像是诱惑的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这一次经历让我明白,生活中并不缺乏学问,只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它们的存在。每一件小事,每一次尝试,都有可能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去实践,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都将展现出它们独特的魅力,就像那藏在蛋壳下的学问,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生活中的学问,就像珍贵的矿石,隐藏在平凡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开采。从剥鹌鹑蛋的学问开始,我意识到,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和探索的心,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能成为我们学习的课堂。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1.审题。这道作文题的主题是“这里有学问”,关键词是“这里”和“学问”。“这里”是一个泛指,可以理解为任何一个地方、场景、事物,甚至是抽象的概念。“学问”则是指知识、经验或道理,强调的是通过学习或体验所获得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审题时,学生需要思考的是:在哪些具体的地方、场景或事物中,可以发现值得学习的知识、经验或道理?
    2.立意。在立意时,学生需要选择一个自己熟悉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场景或事物,挖掘其中的“学问”。这个“学问”可以是某种实用的技能,也可以是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重要的是,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表达出对这个“学问”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此外,学生还需要通过这个过程,表达出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3.构思选材。在构思和选材时,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那些有代表性、有启发性的场景或事物进行描述。例如,可以选择学习一项新技能的过程,描述自己如何从零开始,逐步掌握这项技能,并从中领悟到坚持、耐心和勇气的重要性。或者,也可以选择一次难忘的旅行经历,描述自己在旅途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以及如何通过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在选材时,我们还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或时代主题,选择那些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的题材。例如,可以选择与环保、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等相关的题材,通过描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表达出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相关试卷

    23,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3,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安徽省阜阳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安徽省阜阳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安徽省阜阳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安徽省阜阳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共4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