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热门作家小说阅读专练(全国通用)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孙犁小说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热门作家小说阅读专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孙犁小说专练-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之热门作家小说阅读专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孙犁小说专练原卷版docx、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孙犁小说专练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孙犁作品:《破路》
《鞋的故事》
《村歌》
《战士》
《芦花荡》
《白洋淀纪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破 路
孙 犁
黄昏时候,李佩钟站在十字路口,送走那些出征的战士。他们是第一次去作战,一个紧跟一个,急急地走着,举手向女县长告别。将军高庆山在最后拉着一匹马,沉静地走着。李佩钟望着他走尽了东大街,走出了东城门,才转身回到了县政府。夜晚,她一个人在这大院落里,在南窗台点起一支红蜡烛。她好像听见了寒风里夜晚行军的脚步,看见霜雪在他们的面前飞搅。想到骑在马上的将军也不会想到爱情,她振作自己,在一张纸上,描画破路拆城的计划。
她一个人在夜晚工作。在这样的夜晚,有的母亲正在拍哄着怀里的孩子;有的妻子,正把头靠近她的丈夫。想到这些,很长时间,李佩钟心里不能安定,拿起笔来又放下。她听着院里的一棵老槐树发出的冬天的风的响声,她把想念引到那走在征途上的人们,她必定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眼望着蜡烛的火苗,女人的青春的一种苦恼,时时刻刻在心里腾起,她努力把它克服,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
她在一张从学校帶出来的图画纸上,设计着农民破路的图样。她用修得尖尖的铅笔,细心地描画,好像一个女学生在宿舍里抱着竹绷子做绣工。
现在是严冬腊月,冰雪封冻着平原,从她们这一代青年起,今后经历的冬天,都要是残酷战斗的季节。她想,不过几天,农民们就要抱着火热的心肠,背着大镐铁铲,破路拆城,用一切力量,阻止进犯的敌人。这是历史的工程,她竟是一个设计人。在工作里,她忘记自己的痛苦,充满了高尚的希望。
隔着五尺砖墙,县政府的东邻,是一个小印刷廠。半夜里,那架人摇的机器,正在嘩嘩地响动,工人们印刷着动员会编的抗日小报纸。李佩钟想:等她把图样设计好,再加上一个说明,可以在小报上登载。
机器的响声停止了,接着是工人们的嘈杂。不久,那个印刷厂的负責人,细高个子秃头顶的老崔,跳墙跑到她的屋里来。
“你们出了什么事?”李佩钟停下工作转身问,“半夜三更跑来做什么?
“李同志,你这里该安一个岗,”秃头老崔说,“这么大院子,一个人就不害怕?”
“一忙,什么也就忘了。”李佩钟笑着说。
“我是来问问你,有这么一件东西没有?”秃头老崔用手比划着,“我们那机器上有一块呢子,老朽的不能用了,没有它机器就不能转动,报就出不来,宣传工作就完不成任务,这是抗战工作的重大损失!找这么一小块呢子,要在北京天津,像烂纸一样,到处可以捡到,可是在这个小小的县城,其比讨换金刚钻还费劲,有钱哪里去买?我想了半天,滿城里就许你有这个东西,因为你上过洋学!”
“什么呢子?”他说了那么多,李佩钟并没有听明白。
“就是做衣服用的那个毛呢!”秃头老崔说。
“毛呢衣服可以不可以?”李佩钟说着站起来,从床底下扯出一个包袱打开,抖出一件大红的毛呢外氅来,
“真算我走运!”秃头老崔拍着巴掌说,“画眉张变戏法,假神仙倒搬运,也来不了这么快!太好了。只是这不可惜了兒的吗?这是十成新的衣裳呀!就算是你大方,我也下不得手把它割成碎块,去裏那油黑的滚子呀!你再找块别的吧,最好是布头布尾!”
“别的没有,就只这件。”李佩钟笑着说,“你就是这么婆婆妈妈的,既是用着它,就算没糟蹋,有什么可惜的?再说,放着我也不穿,还不是叫虫兒咬了?快拿去吧,别假张支了!”
她把衣服扔在秃头老崔的怀里。
秃头老崔趕紧接住,还翻过来翻过去用手摸着,赞叹地说:“真是抗日高于一切,这身衣裳,拿到北京,也能换五袋洋面!”
李佩钟说:“这个时候,你还是面兒面兒的,别叫面兒糊涂了你的心。这是我结婚那年做的,结过婚不顺当,也就没穿过,抗战了,大家全是粗布棉衣,谁还穿这个!我是拿来夜晚压风的。”“那我回头给你送一条棉被来。”秃头老崔说,“用不了这么多,有一个袖子也就够了,太可惜!”
“你扯去一个袖子,我留着它还做什么用?全拿去吧,你放着使个长远!”
李佩钟说着,就又去画她的图样。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
“你这样热心,我也就不能再说什么了。”秃头老崔怀抱着大衣恭敬地说,“我要代表我们工廠,代表抗日小报广大的读者群众,向你致谢:因为李同志的模范行为,我们的机器就又转动起来了。”
秃头老崔走了以后,李佩钟的图样画成了,她计划:在全县纵横的车行大道两旁,每隔五尺,创一个壕坑,五尺宽,三尺深。她想,这样就可以使敌人的汽车寸步难行。
她放下铅笔,细心地看着自己的工作成绩,蜡烛烧过了一半,火苗跳动。她闭着眼睛休息了一下,身上感到一种像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睁开眼睛,从窗纸的小破口,她看见有一个很大的流星斜过天空坠落了,像泻下了一摊水银,照着全院明亮。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
【注】李佩钟念过师范,后为封建家庭所迫,嫁给了地主的儿子田耀武,她内心极痛苦,于是就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投身革命,从地主的儿媳妇、乡绅的女儿成长为革命的中坚力量。选文中她主要抓抗日动员会工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佩钟送走出征的战士后,想象出征士兵夜晚行军的情形,想到将军高庆山,想到别人家的温馨,内心感到苦恼。
B.现在是冰雪封冻的严冬腊月,她们这一代青年今后的冬天“都要是残酷战斗的季节”,这暗示了抗日斗争工作的艰巨。
C.想到自己是破路拆城这一历史工程的设计人,李佩钟“忘记自己的痛苦”,这说明她已经完全摆脱了情感上的纠结。
D.秃头老崔向李佩钟讨要一小块毛呢,却拿到了整件大衣,老崔对毛呢大衣的喜爱和赞叹,以侧面体现了李佩钟的大局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破路”为题,并以此为线索,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讲述故事,情节紧凑,形象鲜明。
B.“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的尘埃”运用子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李佩钟克服苦恼的决心。
C.“贡献毛呢大衣”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话完成;对话语言充满了个性色彩,富于乡土气息。
D.文中没有描写前线的硝烟战场,而是通过后方抗战的生活片段来体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8.孙犁的《风云初记》富有鲜明的“诗化小说”特色,请结合选文最后一段简要赏析其诗意美。(4分)
9.有人评价说:“女性形象一直是孙犁小说的描写重点,作者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中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请结合小说对李佩钟形象的塑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6.C(“说明她已经完全摆脱了情感上的纠结”错误,言过其实,她只是暂时摆脱了情感上的烦恼。)
7.A(“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讲述故事”错误,李佩钟设计“破路计划”只是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但并不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8.①蜡烛跳动的火苗,渲染了一种温馨宁静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富有诗意的画面美。②“感到一种像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运用心理细节描写,展现出蕴藏在人物心灵的微动的诗意。③“像泻下了一摊水银”,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暗夜中明亮的流星斜划过天空的景象,以景作结,含蓄蕴藉,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①李佩钟是小说塑造的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她是一个竭力摆脱旧意识羁绊而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女干部,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②小说对她的描写细致入微,既写出了她情感世界的矛盾与纠结,又写出了她对敌斗争的刚毅与坚决。③李佩钟是千万抗日战士中的一个,同时也是风云时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小说对李佩钟形象的塑造,特别关注她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灵,表现人物的性格,书写出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以及战争年代百姓对安宁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鞋的故事
孙 犁
我幼小时穿的鞋,是母亲做。上小学时,是叔母做,做的鞋我爱穿。结婚以后,当然是爱人做,觉得“家做鞋”土气,就开始买鞋穿了。时间也不长,我就又穿农村妇女们做的“军鞋”了。
现在老了,买的鞋总觉得穿着别扭。想弄一双“家做鞋”,住在这个大城市,没有办法。
在我这里帮忙做饭的柳嫂,是会做针线的,但她里里外外很忙,她的小妹妹从老家来了。听说是要结婚,到这里置办陪送。柳嫂和我说了不少这个小妹妹的故事。她家很穷苦。她这个小妹妹叫小书绫,姐姐带小妹妹去浇地,一浇浇到天黑。地里有一座坟,棺木的一端露在外面,白天看着都害怕。天一黑,姐姐走一步,她就跟一步
现在大了,小书绫却很有心计。婆家是自己找的,订婚以前,她除拼命织席以外,还到山沟里去教人家织席。吃带砂子的饭
我听了以后,很受感动。我有大半辈子在农村度过,对农村女孩子的勤快劳动,有很深的印象,对她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柳嫂在我这里帮忙,时间很长了。用人就要做人情。我说:“你妹妹结婚,我想送她一些礼物。请你把这点钱带给她,叫她自己去买吧!”
柳嫂客气了几句,接受了我的馈赠。过了一个月,妹妹的嫁妆操办好了,柳嫂把她带了来。
这女孩子身材长得很匀称,像农村的多数女孩子一样,她的额头上,嘴唇稍厚一些,嘴角上总是带有一点微笑。她看人时,却使人感到有一种深情。
我对她表示欢迎,并叫柳嫂去买一些菜,招待她吃饭。
小书绫坐在炉子旁边,平日她姐姐坐的那个位置上,看着煮稀饭的锅。我坐在旁边的椅子上。
“你给了我那么多钱。”她安定下来以后,慢慢地说,“我又帮不了你什么忙。”
“怎么帮不了?”我笑着说,“以后我走到那里,你能不给我做顿饭吃?”
“我给你做什么吃呀?”女孩子斜视了我一眼。
“你可以给我做一碗面条。”我说。
我看出,女孩子已经把她的一部分嫁妆穿在身上。
她低头撩了撩衣襟说:“我把你给的钱,买了一件这样的衣服。我也不会说,我怎么谢承你呢?”
我忽然想起鞋的事,就半开玩笑地说:“你能不能给我做一双便鞋呢?”
她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只是很注意地看了看我伸出的脚。
告别的时候,她的姐姐帮她穿好大衣,箍好围巾,这女孩子显得非常漂亮,完全像一个新娘
这时女孩子突然问她姐姐:“我能向他要一张照片吗?”我高兴地找了一张放大的近照送给她。
过春节时,柳嫂回了一趟老家,带回来妹妹给我做的鞋。
她一边打开包,一边说:“活儿做得精致极了,下了工夫哩。你快穿穿试试。”
我喜出望外,可惜鞋做得太小了。我懊悔地说:
“我短了一句话,告诉她往大里做就好了。我当时有一搭没一搭,没想她真给做了。”
“我拿到街上,叫人家给拍打拍打,也许可以穿。”柳嫂说。拍打以后,一个大脚趾就淤了血。我还不死心,又当拖鞋穿了一夏天。
我很珍重这双鞋。我知道,自古以来,女孩子做一双鞋送人
我还是没有合适的鞋穿。这两年柳嫂不断听到小书绫的消息:她结了婚,生了一个孩子,还是拼命织席
“要不,就再叫小书绫给你做一双,这次告诉她做大些就是了。”我说:“人家有孩子,不要再去麻烦了。”
柳嫂为人慷慨,好大喜功,终于买了鞋面,寄去了。
柳嫂的母亲从老家来,带来了小书绫给我做的第二双鞋,穿着很松快,远不如上一次。”我想:小书绫上次给我做鞋,是感激之情。这次是情面之情。做了来就很不容易了。
我默默地把鞋收好,放到柜子里,和第一双放在一起。
柳嫂又说:“小书绫过日子心胜,她男人整天出去贩卖东西。听我母亲说,这双鞋还是她站在院子里,一针一线给你做成的哩。眼前,就是农村,材料、针线都不好找了。”
她说的都是真情。我们这一代人死了以后,这种鞋就不存在了,长期走过的那条饥饿贫穷、艰难险阻、山穷水尽的道路,小书绫未来的日子,一定是甜蜜美满的。
那里的大自然风光,女孩子们的纯朴美丽的素质,也许是永存的吧。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六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从“幼小时”“上小学时”“结婚以后”三个时间段写“我”穿“家做鞋”的经历,说明自己穿“家做鞋”的岁月之久,也为下文请小书绫做鞋作铺垫。
B.“小书绫却很有心计”,文中没有丝毫的贬义,相反,小书绫年纪虽轻,却特别聪明,为人朴实又能干。
C.“只是很注意地看了看我伸出的脚”,极为传神的动作写出了小书绫这一农村女性羞涩胆小、不善与人交流的特征,这与《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大为不同。
D.收到做得有些粗糙的鞋后,“我默默地把鞋收好”,这里既有感谢之情,也有一份理解,小书绫没有太多闲散功夫做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文章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淡而有味,展示出清新质朴、至情至性的美学境界。
B.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讲究以少胜多,擅长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描绘出小书绫的形象特征。
C.作者在对比中展开情节,柳嫂和小书绫的对比,两次做鞋子的对比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情节。
D.文章节奏快慢有致,叙述有关两双鞋的内容时节奏较慢,叙述小书绫生活的内容节奏较快。
8.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征比较明显,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分)
9.文章最后两段意蕴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6.C
7.D
8.①文章没有完整的故事线索,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②在选材上,文章以这些题材表现乡村生活的自然。③在结构上,没有起承转合。
9.原文中“我”默默地把鞋收好这个动作表达了对小书绫的感激和祝福,对农村和大自然风光的赞美和敬意。这个动作融入了“我”对小书绫的赞美和感激之情、事变得更好的期待。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体特征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理解散文化文章的含义,并结合文本从语言、表达效果、行文结构等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极为传神的动作写出了小书绫这一农村女性羞涩胆小、不善与人交流的特征”错误,同样具有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
故选C。
(2)D.“文章节奏快慢有致,叙述有关两双鞋的内容时节奏较慢,从文中来看,而是叙述有关两双鞋的内容时节奏较快。
故选D。
(3)从行文结构来看,本文情节淡化,又穿插写“在我这里帮忙做饭的柳嫂”,并且给我带过两次鞋,文章没有传统小说中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而非一个完整的故事,使得文章呈现出散文化的特点,文章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如“我默默地把鞋收好,和第一双放在一起”,女孩子们的纯朴美丽的素质。作者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也是散文化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4)原文中提到了小书绫说出了真情,并且认为农民的生活会变得富裕。同时。结合原文,认为她将会过上美好的生活,“我”也表达了对农村和大自然风光的赞美和敬意。此外,这种鞋就不存在了、艰难险阻,也就消失了”这句话也表达了“我”对过去的回忆和感慨。因此,同时也表达了对农村和大自然风光的赞美和敬意。作者由小事谈大事,但那种质朴与美好会永远保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村歌(第12节)
孙犁
大官亭的野战医院里,新来了一批伤兵,里面有几个饶阳县今年春天参军的战士。战士们给家里写了信,母亲和妻子们都去看望了。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
在伤兵里,双眉看见了兴儿,挂着一只胳膊。兴儿和李三说是参加机枪班冲锋受了伤。双眉一句话也说不出,红着脸笑了。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好像是叫双眉看。双眉明白,这意思是说:你看我怎么样,我受伤了。
第二天,区里送来一封信说:野战医院的伤兵同志们要求张岗剧团给他们演演戏,叫李三加紧准备。
李三拿着信找了双眉去,笑着说:“你的工作来了!”
双眉接过信来看了看,抬头问:“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
李三说:“周围几十里,谁不知道张岗刷团?在冀中区,除了“火线”,恐怕就属咱们了,人家军队上能没有听说过?”
双眉说:“那可演什么节目哩?咱不演俗戏,新编又一下排不出来,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李三说:“这怨三哥没远见。双眉,这事全交给你,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人家既然指名请咱们,咱们就得露一手,不能丢人!”
双眉想了想说:“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熟戏。三哥,你看怎么样?”
李三说:“对,就演这出。给军队演,又符题,我就喜欢这出戏,末了那一大段唱,别的剧团,就是没法演,两个人接着也唱不下来。你唱起来,可是从从容容,越到后来越有助。不过那个武委会主任叫谁演哩?兴儿不在家。”
双眉说,“就叫小三成替他,排的时候,小三成一块学会了。”
“好,”李三说,“带着咱们那汽灯、好幕去,演的时候,还得叫我拿着大喇叭站台!”李三比划一下,笑着走了。
演戏的那天是十月革命节。会场就在大官亭街当中那大场院里。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
“今晚上是张岗的比武从军!”
“喂!那个女角叫什么?”
“你这人!双眉呗!”
“对,真好嗓门,好长相,好走相,真,真比不了!”
“有一年不唱了,听说为唱戏受过批评哩?”
“呔!不批评别的,单批评唱戏!”
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
伤兵同志们坐在场子当中,汽灯点着了,张岗剧团的人马在台上忙着,打鼓的老头子郭老珍,架着腿,把雪白的手巾搭在膝盖上,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
兴儿挂着胳膊,走到后台来和人们说话。在一个大油灯下边,双眉坐着她那小红凳,正对着镜子化装。见兴儿来了,就问:“你在哪看?”
兴儿说:“在台下边呗!”
“有座物没有?”
“没有。”
“我给你带来了一个。”双眉说着站起来,往后一推那小红凳。
“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还置了家具?”兴儿说。
“这是我分的果实。”
“你参加斗争了啊?”兴儿笑着。
“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双眉低声说,在镜子里轻轻一笑。
“入党了没有?”兴儿庄重地问。
“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你哩?”
“我今天满了候补期。”
“我来演戏给你道喜!”双眉笑着说。
“先唱的时候,嗓子不要太高,这个地方是街心,容易收音。”兴儿关照了双眉几句,就下去了。
今晚上没有月亮,是个好晴天。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声锣响,开幕了。
台下的人挤着跟前去,说:“比武从军!”
“不要挤,不要碰着伤兵同志们!”李三拿着个大喇叭,在台上猫着腰喊叫。
“双眉!”台下看见双眉一上场,挤得更欢。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
双眉一出来,是在梨树底下,里面有这么几段:
风吹枝儿树猫腰,今年梨儿挂得好。上好的梨儿谁先尝哪,我提着篮儿上前方呀,送梨的人儿回去吧,前方的战斗紧张啊。
双眉唱着,眼睛望着台下面。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
她用全部的精神唱。她觉得: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
(摘编自孙犁《白洋淀编》
文本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了童年时期阅读孙犁作品的体验,那个叫双眉的农村姑娘,特别是她流动的眼,对我有不可言传的美的诱惑。现在,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生命,就会被重新召唤出理想,这并不违背孙犁先生的心愿,他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我常常想,为什么孙犁的作品至今经得起一读再读,至今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呢?除以上谈到的,他对人的深邃情感,他的真诚忠直。他对文化的悉心守护,我还想谈谈他对语言的珍视。孙犁先生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地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摘编自铁凝《重谈孙犁:在艰难时代中发现可爱、发现美》,《新京报》等)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双眉去看望伤兵,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和双眉没有语言交流,表现了他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B.“雪白的手巾”“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打鼓的郭老珍对此次演出的重视。
C.兴儿和双眉在后台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两人的关系,表达了相互之间的关心,也表现了两个人共同追求进步的特点。
D.小说两次写到双眉的笑,一次是见到受伤的兴儿,一次是兴儿去后台找她,虽然场景不同,但都表现了女孩子的羞赧。
7.下列对文本一结尾一段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她用全部的精神唱”一句,表现的是双眉演唱时神情专注,十分投入。
B.小说以演出高潮结尾,引发读者想象,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C.“台上台下都归她”生动地表现双眉陶醉在慰问演出成功的状态中,点明小说主旨。
D.“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双眉坚信一定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心理。
8.孙犁先生说,“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试结合文本一,分析双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9.文本二中,孙犁先生说“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语言,你认为文本一中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孙犁先生的语言功夫,请任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6分)
【答案】
6.A 7.D
①淳朴善良。双眉作为代表,前去医院去探望、慰问伤员。②追求进步。双眉积极申请入党,参加“斗争”,支持鼓励心上人兴儿参加战争。③心直口快。当听到区里要求张岗剧团给伤兵演戏时,双眉脱口而出“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以及在讨论节日时说““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
9.①善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间口语,如“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等人物对话,使用乡间口语,符合人物身份;②善用比喻,如“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句,将一闪一闪的星星比作人因有喜事而眨眼,生动形象;③善用白描,“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等语句,寥寥几笔勾勒出人们去看戏时的场面,生动传神,简洁明快。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错。受伤并非“隐情”,此处意在表现未婚男女见面时的羞涩。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坚信一定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错。“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出双眉演唱时的自信与投入。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小说中的双眉是一个经受过抗战考验,在民主根据地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村妇女的代表。由“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可知,双眉作为代表,前去医院去探望、慰问伤员双眉作为张岗贫农组的代表去医院探望、慰问伤员,可见她的“淳朴善良”。
由“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熟戏”给伤员唱戏,“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入党了没有’兴儿庄重地问。‘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可知,双眉积极申请入党,参加“斗争”,支持鼓励心上人兴儿参加战争,表现了她“追求进步”。
当听到区里要求张岗剧团给伤兵演戏时,双眉脱口而出的“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和在讨论节目时说的“‘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的语言描写和“撅嘴”的细节描写,可见她的“心直口快”。
9.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孙犁是如何锤炼语言的”,实质上是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语言平白质朴、富有生活气息。由“那可演什么节目哩?”“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等人物对话可知,本文使用乡间口语,符合人物身份,极具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语言生动活泼、有风趣。由“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等叙述语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一闪一闪的星星比作人因有喜事而眨眼,使文章生动形象;“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语言活泼灵动,有风趣。
语言简洁明快。由“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等语句可知,本文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人们去看戏时的场面,多用短句,生动传神,简洁明快。小说大量使用口语和人物对话,有李三与双眉的对话,群众的议论,双眉与兴儿的对话,语言简洁明快。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战 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废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废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
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小壶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
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
“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
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抬了一筐肉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人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
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文本二:
不正面描写敌人,一味关注我方军民人情美人性美,必然无法正面和具体描写战争或战斗场面,这样会不会掩盖至少是让读者看不到战争本身的残酷,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战争?尤其当作家代表战争受害者一方时,这种未能充分表现战争的残酷而一味追求美好的写作方法,会不会本末倒置?
孙犁的“抗日小说”确实不经常写到大规模战争场面。小规模的战斗,也避免描写血腥屠杀。无论敌人覆灭或我方牺牲,都以极俭省的笔墨轻轻带过,战斗场面始终放在远景。
最有名的是《荷花淀》,写刚刚成立的游击队成功地伏击一船日军,整个战斗只用了短短两句话:“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手榴弹把敌人的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这之前和之后,年轻媳妇们的欢歌笑语,她们在背后对解救她们的丈夫们的充满娇嗔和自豪的议论,远远超过枪弹的声音,才是小说叙述真正的主体内容。
但孙犁的“抗日小说”并不完全回避残酷。他写“残酷”,不是具体的战斗或敌我之间的流血与死亡,而是“北方人民”在日本强加给中国的这场战争中遭受的极度的贫穷与苦难。战场上的残酷转移到人民的日常生计的艰难,体现为日常性的贫穷、哀伤、凄凉与恐惧,这些内容的震撼力,即使孙犁的唯美的笔致,也不曾令其减少分毫。“北方人民”日常性的贫穷、哀伤、凄凉和恐惧,是孙犁小说无须明言的背景,因此他更加需要在这满目疮痍的背景中寻找美好的安慰和激励。他的任务,不是在纸上重复当时的中国读者放眼皆是的“残酷”,而是用“北方人民”的坚韧、乐观、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
表现战争中的残酷,孙犁完全有材料,但他节制了笔墨,留出更多的空间来表现他想要表现的。有节制的表现更容易让读者发挥想象,具有更大的暗示性,所以他丝毫不担心这样节制的描写会冲淡战争的“残酷”。只有从未经历战争的磨难、不知道“残酷”为何物的某些当代作家,才会拼命渲染“残酷”,生怕读者看出他不会写“残酷”。在这方面,孙犁的“含蓄”和某些作家对战争的“残酷”的刻意渲染,是有区别的。
(摘编自郜元宝《孙犁“抗日小说”的“三不主义”》)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描绘了北方冬天农村的景象,暗示了宁静、祥和的时代气象,展现了乡村军民劳动生活的画面。
B.小说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与残废军人卖的猪肉进行对比,以后者的干净和美味表现军人敦厚的品质。
C.小说描写“我”和肉铺的老板及伙计聊天的场景,闲谈中流露出战友之间的革命情谊,表现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D.小说写伙计不爱说话,一说话总会提到打仗,表明伙计强烈的杀敌抗日的愿望,为后文写他打胜仗作了铺垫。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抗日小说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家表现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浴血奋战,抵抗直至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小说。有战争期间发表的,也有战后发表的。
B.孙犁,现当代著名作家,“荷花淀派”的创始人,创作了《荷花淀》《风云初记》等小说。他的小说以正面描写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见长。
C.反“扫荡”是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为粉碎日伪军“扫荡”所进行的以军事打击为主的斗争。狼牙山五壮士的事迹就发生在此期间。
D.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文学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
8.文本一的“我”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战士》是孙犁的一篇“抗日小说”。请从选材立意、虚实处理、创作目的三个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特点。(6分)
【答案】
A 7.B
8.①“我”是小说的线索,通过“我”的见闻将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叙事自然流畅。②“我”是小说的叙事者,通过“我”的视角叙述了“我”与因伤残而从事卖肉工作的战士们的交往,以及“我”听说的他们的事迹,表现了战士的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斗争的精神。③以“我”的第一人称叙事,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9.①选材立意:《战士》叙述了伤残战士卖肉以及带领民兵打伏击的故事,着意表现战士积极乐观,坚强不屈,英勇抗敌的精神品质。②虚实处理:《战士》通过实写战士们的交谈来虚写他们在战场上负伤的事迹,通过实写村干部的话语虚写了伙计带领民兵伏击敌军的情节,避免了对战斗场面的直接描写。③创作目的:《战士》的时代背景是“残酷”的抗战期间,小说写掌柜虽然伤残却不丧失生活的希望,伙计虽然伤残却敢于与敌人战斗,作者意在用乐观、坚韧、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暗示了宁静、祥和的时代气象”错,小说描写的环境虽然表面上宁静、祥和,但是在战争的环境中,危机四伏。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
B.“他的小说以正面描写刀光剑影的战争场景见长”错,他的小说一般不正面描写战争场景。孙犁的小说有“诗体小说”之称,如《荷花淀》虽然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小说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小壶酒……”“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抬了一筐肉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可知,“我”是小说的线索,将四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故事结构严谨。
由“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废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废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他沉不住气里,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等可知,“我”是小说的叙事者,叙述了“我”与因伤残而从事卖肉工作的战士们的交往,以及“我”听说的他们的事迹,凸显了战士的不屈服于命运,勇于斗争的精神。
“我”是第一人称叙事,“我”的见闻和经历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选材立意:由“掌柜是一个残废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废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正赶上他两个抬了一筐肉要去赶集”“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等可知,《战士》叙述了伤残战士卖肉以及带领民兵打伏击的故事,着意表现战士积极乐观,坚强不屈,英勇抗敌的精神品质。
②虚实处理:由“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可知,《战士》通过实写战士们交谈来交代他们在战场上负伤的事迹,以及通过实写村干部之口交代了伙计带领民兵伏击敌军的情节,避免了对战斗场面的直接描写。
③创作目的:由“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他沉不住气里,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等可知,《战士》的时代背景是抗战期间,战争的“残酷”自不待言,但小说写掌柜虽然伤残,不丧失生活的希望,伙计虽然伤残,但敢于与敌人战斗,他们用乐观、坚韧、无私和美好来战胜“残酷”。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 花 荡
孙 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老头子很喜欢这两个孩子: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眼前的环境好像是一个梦。在敌人的炮火里打滚,在高粱地里淋着雨过夜,一晚上不知道要过几条汽车路,爬几道沟。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
小女孩子趴在船边,用两只小手淘着水玩。大些的轻声吆喝她:
“看你,这时洗脸干什么?什么时候啊,还这么爱干净!”
老头子说:“不怕,洗一洗吧,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突然一转就转到她们的船上来。女孩子正在拧着水淋淋的头发,叫了一声。老头子说:“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他蹲下去,撑着船往北绕一绕。黄色的光仍然向四下里探照,一下照在水面上,一下又照到远处的树林里去了。
老头子小声说:“不要说话,要过封锁线了!”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子弹吱吱地在她们的船边钻到水里去,有的一见水就爆炸了。
那小的觉得有一股热热的东西流到自己脸上来,连忙爬起来,把大的抱在自己怀里,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
“她挂花了!”
“谁?”老头子的身体往上蹿了一蹿,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老头子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他用手扒着船尾,跟着浮了几步,才又拼命地往前推了一把。
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一钻进苇塘,他就放下篙,扶起那大女孩子的头。
大女孩子微微睁了一下眼,吃力地说:
“我不要紧。快把我们送进苇塘里去吧!”
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年8月于延安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头部分加横线的“敌人的愿望”,指的是防止有人给苇塘的队伍运送粮草,企图扼杀苇塘内的抗日队伍。
B.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明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C. 从全文来看,老头子“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指的是帮助抗日队伍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和两位小英雄回来。
D.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同时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还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手里拿着一根竹篙。”此处运用全知视角勾画出位战争年代水上老交通员的形象。
B. “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这里借助细节描写刻画老头子为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C.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用意是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做铺垫。
D. “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
8. 诗化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常常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刻画“老头子”的传奇特征的。(4分)
9. 孙犁谈及创作时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环境中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请结合课文《荷花淀》,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善良”和“美好”。(6分)
【答案】
6. C 7. C
8. ①用强烈的反差渲染老英雄的传奇。一方面写敌人监视封锁严密,另一方面写老英雄悠闲自信,巨大的反差使老英 雄极富传奇色彩。
②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老英雄的传奇。一是他胸有成竹,二是女孩一再怀疑,用女孩的怀疑凸显其行为之奇。
③叙事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传奇色彩更为浓郁。如在报仇这一情节,读者需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
9. ①女性的善良和精神之美。无论是大菱、二菱,还是《荷花淀》中“水生嫂”们,在作者笔下均单纯、美丽,贤惠、识大体,是“美”的化身,且都是抗日的战士。
②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善良与美。文中对老头子肖像、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了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的美;而 “水生”们对家人的爱、勇敢与信心,也是善良和美的象征。
③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让战斗场面洋溢着智慧与力量的美。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物成长的心理轨迹自然融合,精神上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共同构成了一种诗意的美好生活。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护送干部和两位小英雄回来”说法有误。根据原文“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可知,“护送两位小英雄回来”是后面发生的事。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做铺垫”说法有误。铺垫是一种烘托手法,是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式描写。伏笔是指上文中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此处的“钩子”看似无关紧要,应该是埋下伏笔。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文章一方面写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而老英雄“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而且不带一枝枪”,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支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 色彩。
②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③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①女性的善良和精神之美。根据原文“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还这么爱干净!”“在敌人的炮火里打滚,在高梁地里淋 着雨过夜,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候,孩子们也没停下来。 一心想:找队伍去呀,找到队伍就好了!”可知,作者笔下美丽的女孩子,不仅单纯、美丽,更是“美”的化身,小小年纪就已经是抗日战士了。而《荷花淀》中“水生嫂”们,同样是那么美丽、贤惠、识大体,最后也为抗日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因此,无论是大菱、二菱,还是《荷花淀》中“水生嫂”们,在作者笔下均单纯、美丽,贤惠、识大体, 是“美”的化身,且都是抗日的战士。
②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善良与美。作者对老头子的外貌、神态等描写,写出老头子老当益壮,充满活力的美;借助他的语言描写,“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等语言描写都生动地表现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和要为小姑娘报仇的决心和信心,表现了老头子极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是写他“自信又自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老英雄的形象更加善良和美了。《荷花淀》中,“水生”们对家人的爱、勇敢与信心,如“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等,也是善良和美的象征。
③在抗日战争这个非常态的生活中,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转化为诗意的景物描写;人物的自信、自尊、悔恨、自责、智慧和勇敢,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美;人物成长在纯美的水乡,热爱着自己的家乡,意境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物成长的心理轨迹自然融合,精神上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共同构成了一种诗意生活,这就是作者说到的极致的美。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题。
文本一:
春天,天晚了,我来到一个村庄,到一个熟人家去住宿。走进院里,看见北窗前那棵梨树,和东北墙角石台上几只瓦花盆里的迎春、番石榴和月季花的叶子越发新鲜了。
我正在院里张望,主人出来招呼我,还是那个宽脸庞黑胡须、满脸红光充满希望的老人。
我向他说明来意,并且说:
“我还是住那间南房吧!”“不要住它了,”老人笑着说,“那里已经堆放了家具和柴草,这一次,让你住间好房吧!”
他从腰间掏出了钥匙,开了西房的门。这间房我也熟悉,门框上的红对联“白玉种蓝田百年和好”,还看得清楚。
我问:“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
“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
我向他恭喜。他照料着我安置好东西,问过我晚饭吃了没有。我告诉他:一切用不着费心。他就告辞出去了。
我点着那留在桌子上的半截红蜡烛,屋子里更是耀眼。墙上的粉纸白得发光,两只红油箱叠放在一起,箱上装饰着年轻夫妇的热烈爱情的白蛇盗灵芝草的故事,墙上挂着麒麟送子的中堂和洒金的对联,红漆门橱上是高大的立镜,镜上遮着垂璎珞的蓝花布巾。
我躺在炕上吸着烟,让奔跑一整天的身体恢复精力。想到原是冬天的夜晚,两个彼此爱慕共同上进的年轻人走进了新生活;第二年秋季,侵略者来了,年轻的丈夫推开身边的一个走了,没有回顾。
二年前,我住在这里,也曾见过那个年轻媳妇。个头矮小,但身材匀称,微微黑色的脸,低垂着眼睛。除去做饭或是洗衣服,她不常出来,对我这样的外人尤其生疏,偶尔从跟前走过,脚步都是紧迈着,斜转着脸,用右手抚摩着那长长的柔软的头发。
那时候,虽是丈夫去打仗了,我看她对针线还是有兴趣的,有时候女孩子们来找她出去,她常常拿出一两件绣花的样子给她们看。
然而,她现在出去了,扔下那些绣花布……她的生活该是怎样地变化着呢?
一九四一年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投宿》,有删改)
文本二:
敌人从只有十五里远的仓库往返运输着炸弹,低飞轰炸,不久,就炸到这树林里来,把梨树炸翻。我跑出来,可是不见了我的伙伴。我匍匐在小麦地里往西爬,又立起来飞跑过一块没有遮掩的闲地,往西跑了一二里路,才看见一块坟地,里面的芦草很高,我就跑了进去。
“呀!”
有人惊叫一声。我才看见里面原来还藏着两个妇女,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姑娘的脸惨白惨白的。她们不是因为我跳进来吃惊,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我离开她们一些坐下去,半天,那妇女才镇静下来说:
“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
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
“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
我说,不能叫他们平白捉去。我两手交叉起来垫着头,靠在一个坟头上休息。妇人歪过头去望着那个姑娘,姑娘的脸还是那样惨白,可是很平静,就像我身边这片芦苇一样,四面八方是枪声,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我问:
“你们是一家吗?”
“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子,“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
“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
可是那妇人也没动,我想她是有些怕我连累了她们,就说:
“你们嫌我在这里吗?我歇一歇就走。”
“不是!”那姑娘赶紧抬起头来望着我说,“你在这里,给我们仗仗胆有什么不好的?”
“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我听出来她这个小姑子很任性,逃难来还带着一把小刀子。“真是孩子气,”她说,“一把小刀子顶什么事哩!”
姑娘没有说话,只是凄惨地笑了笑。我的心骤然跳了几下,很想看看她那把小刀子的模样。她坐在那里,用手拔着身边的苇草,什么表示也没有。
忽然,近处的麦子地里有人走动。那个妇人就向草深的地方爬,我把那姑娘推到坟的后面,自己卧倒在坟的前面。有几个敌人走到坟地边来了,哇啦了几句,就冲着苇草里放枪,我立刻向他们还击,直等到外面什么动静也没有了,才停下来。
不久天也快黑了,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
“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
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儿,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把褂子扔给我:
“有大襟,可是比你这件强多了,有机会,你还可以换。”说完,就去追赶她的嫂子去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节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芦苇》,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中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话,既是因为“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又接了媳妇出去学习,也是因为把“我”当成自己人。
B.文本一中写年轻媳妇做饭、洗衣服,对针线有兴趣,以及绣花布等内容,显示了她是千万普通劳动妇女中的一员。
C.文本二中“倒是为我还没来得及换的白布西式衬衣吓了一跳”,是因为“我”这身着装让她们误以为“我”是敌人。
D.文本二中妇人说“这里靠不住”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四面八方是枪声”,“我”是军人,且只是“一个人”等。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
C.“是因为‘我’这身着装让她们误以为‘我’是敌人”错误,由原文“‘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我脱下我的来递给她,她走到草深的地方去。一会儿,她穿着我那件显得非常长大的白衬衫出来……”可知,她们被惊吓到,是因为“白布西式衬衫”容易暴露“我”的身份,情势如此危险,“我”竟然没有换装。
故选C。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写“白蛇盗灵芝草”和“麒麟送子”等装饰,说明当时的农村难以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凸显年轻媳妇出去学习的难能可贵。
B.文本二中的“苇草叶子还是能安定自己”,既是写具体的芦苇,也写出了景这样的普通姑娘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能安定自己。
C.两则文本风格相近,均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积极向上的抗日军民形象,都运用了留白的手法,言简意丰,意味隽永。
D.两则文本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让人有亲切感和代入感,既可以帮助表达感情态度,还能更好地调动读者参与二度创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A.“说明当时的农村难以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错误,写“白蛇盗灵芝草”和“麒麟送子”,并非为了说明“当时的农村难以摆脱封建迷信的影响。“白蛇盗灵芝草”表现的是“年轻夫妇的热烈爱情”,“麒麟送子”表达的是对新家庭添丁添口的祝福,这些都传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盼。
故选A。
8.《投宿》中的老人和《芦苇》中的嫂子都是文中的次要人物。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他们的作用。
(4分)
【答案】①衬托主要人物。比如,用老人的开明和对晚辈工作的支持正衬媳妇出去学习做法的积极向上;用嫂子衬托景的冷静和坚定。
②构成了主要人物社会环境的一部分。老人和嫂子分别是年轻媳妇和景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我”和嫂子的对话及嫂子和景的对话,使整个故事呈现出连贯的情节,推动故事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可知,用老人的开明和对晚辈工作的支持正衬媳妇出去学习做法的积极向上。
由原文“‘咳!’妇人叹一口气,‘你还要人家仗胆,你不是不怕死吗?’她就唠叨起来”“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可知,用嫂子衬托景的冷静和坚定。
由原文“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子”可知,构成了主要人物社会环境的一部分。老人和嫂子分别是年轻媳妇和景生活环境的一部分。
由原文“我问:‘儿媳妇呢,住娘家去了?’‘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同志,你说这里藏得住吗?’我说等等看,我蹲在草里,把枪压在膝盖上。那妇人又说:‘你和他们打吗?你一个人,他们不知道有多少。’”“‘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上哪里去呢?’姑娘有些气恼,‘你去找地方吧!’”可知,次要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9.孙犁曾说:“我们愿意看到令人充满希望的东西,春天的花朵,春天的鸟叫;不愿意去接近悲惨的东西。”这体现了孙犁的创作理念。请简要阐述该理念在两则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的?(6分)
【答案】①文本没有写年轻媳妇与丈夫分别的痛苦和无奈,也没有写姑嫂二人在战乱中避难的悲苦凄惶,而是凸显她们开始觉醒和进步,给人希望;
②文本没有展示悲惨的环境,比如残垣断壁、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等,而是呈现家人亲切、家园可爱,如姑嫂情深、老人为孩子骄傲等,呈现了朴素而又深厚的亲情,给人温暖和希望;
③文本没有呈现战争带来的艰难困苦,没有描绘惨烈血腥的战斗画面,没有传递痛苦、绝望和仇恨等灰暗情感,而是赞美军民互助、军民同心等情感,传递出抗战胜利的希望,例如景对“我”的无条件信任和帮助,老人把“我”当自己人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内容和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由原文“‘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她们商量着回到村里去。姑娘问我怎么办,我说还要走远些,去打听打听白天在梨树园里遇到的那些伙伴的下落。她看看我的衣服:‘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可知,文本没有写年轻媳妇与丈夫分别的痛苦和无奈,也没有写姑嫂二人在战乱中避难的悲苦凄惶,而是凸显她们开始觉醒和进步,给人希望;
由原文“‘不,去学习了,我那孩子去年升了连长,家来一次,接了她出去。孩子们愿意向上,我是不好阻挡的。’老人大声地骄傲地说。”“‘是,她是我的小姑子。’妇人说着,然后又望一望她的小姑子,‘景,我们再去找一个别的地方吧,我看这里靠不住。’”可知,文本没有展示悲惨的环境,而是呈现家人亲切、家园可爱,如姑嫂情深、老人为孩子骄傲等,呈现了朴素而又深厚的亲情,给人温暖和希望;
由原文“‘不要住它了,’老人笑着说,‘那里已经堆放了家具和柴草,这一次,让你住间好房吧!’”“她看看我的衣服:‘你这件衣服不好。”再低头看看她那件深蓝色的褂子,‘我可以换给你。先给我你那件。’”可知,文本没有呈现战争带来的艰难困苦,没有描绘惨烈血腥的战斗画面,没有传递痛苦、绝望和仇恨等灰暗情感,而是赞美军民互助、军民同心等情感,传递出抗战胜利的希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9诗化小说之孙犁作品-2022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热点题材详解与特训,共22页。
这是一份专练38 莫泊桑小说阅读-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名家作品阅读专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练38莫泊桑小说阅读原卷版doc、专练38莫泊桑小说阅读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练36 孙犁小说阅读(二)-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之名家作品阅读专练(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练36孙犁小说阅读二原卷版doc、专练36孙犁小说阅读二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