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
专题10 散文阅读(二)-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
展开这是一份专题10 散文阅读(二)-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0散文阅读二原卷版docx、专题10散文阅读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总的来说,2024年山东省十六地市中考语文一模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体现了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不仅体现在题型的变化上,也体现在选材的多样性上。
1.在题型方面,散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日趋丰富多样。传统的客观题,如选择题和填空题,虽然仍会存在,但所占比例会进一步降低。相反,主观性简答题将成为主流题型,这类题目更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散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此外,开放型试题的比重也将增加,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和表达,展示他们的独特见解和批判性思维。这种题型变化不仅提高了答题要求,也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在选材方面,散文阅读的命题材料更加注重多样性和综合性。一方面,选文将突出“三性”,即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涵盖亲情友谊、团结互助、友爱和谐、道德修养、教育成长等多个主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思想内涵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另一方面,选材注重跨学科和跨领域的融合,引入其他学科知识,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维深度。这种综合性的选材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①(甲)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②那年头,我五岁半。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很想再看一次。A.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器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决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③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河的码头洗衣服。B.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平日里最疼我的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等她洗完衣服,头也不回地径自走了。断念,我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④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瞅着眼热,但学不来。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⑤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西厢记》。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⑥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这回剧目是《秦香莲》。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C.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⑦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⑧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乙)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它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2月24日,有删改)
4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由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起,既是为了借此“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为后文抒发情感张本。
B.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甚至影响了学业。
C.“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在西南门的位置被别人抢占,挨到时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过程的曲折与看戏的执着。
D.“我”幼时的愿望除了尽情看戏,还想买票送给穷人的孩子,说明“我”在穷困的处境中仍然能够推己及人,有善良的品性。
44.本文语言极具特色,请按照括号里的提示,联系上下文,在A、B、C三个句子中任选1句进行品读批注。
45.文章甲、乙两处均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内容,对于乙处引用是否恰当,小常认为恰当,小庆意见不同。你同意谁的观点?请结合你对本文和《桃花源记》的理解谈谈自己的看法。
46.散文与小说本是两种文体,但二者有许多共性。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笔法?请从小说的三要素角度,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43.B
44.示例一:选择A句。多用四字词语;语言典雅凝练,读来朗朗上口;描写了戏中世界的光彩辉煌,如在天国;表达了“我”对戏中世界的着迷、向往。
示例二:选择B句。“哼”用语言描写,写出“我”缠着母亲撒娇磨缠,想要五分钱看戏的情态;“摸摸”“缩”用动作描写,写出母亲本想让我去看戏,但因家里贫穷,只得把手缩回;表现母亲既爱孩子又无法满足孩子的无奈与矛盾。
示例三:选择C句。比喻,把在门缝里看戏比作从掌缝里瞧风景和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门缝里看戏令人觉得更聚焦,更诡秘的独特感受;表达“我”终于看上戏的满足、欣喜与激动。
45.示例1:同意小常。乙处把自己多年后重返故乡比作武陵人重访桃花源,表达内心的激动、喜悦之情;“桃花源”在文中象征着故乡,象征着童年回忆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及童年生活的怀念。
示例2:同意小庆。丙处不恰当,因为在《桃花源记》中,武陵人不顾与桃源人的约定,带着太守寻访桃花源,是背信弃义之为,并且最终也并未寻得;在本文中,作者重访故乡,表达的是内心的激动、喜悦之情,用武陵人重访桃花源作比与主旨不符。
46.①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历。②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③大量运用描写手法。如母亲摸口袋的动作描写,从门眼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
【解析】
4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根据第②段“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很想再看一次”,可知是祖父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但全文并未与到“甚至影响了学业”;故选B。
4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从A、B、C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某一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选C句。句子中“往小了说”和“往大了说”用“往小”“往大”两个相互对照的句式,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从门缝里看戏比作从掌缝里瞧风景和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写出了一种门缝下看戏的独特感受。形象生动,句式相互对照,表现了主人公怀揣美好的幻想,满怀热切的期望。
4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乙处均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内容,小常认为引用恰当,小庆认为引用不恰当,可选择任一种观点,结合文章内容,理由充分即可。
示例:我同意小常的意见,引用恰当。最后一段中,乙处则通过将作者重访老剧场比作武陵人重访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文化的深深眷恋和追寻。这种比喻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看戏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戏曲文化和故乡的热爱。这种情感与主题的深度融合,使得“桃花源”成为了贯穿全文的重要元素。
46.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法。这是一篇散文,但也运用了小说的写法。要求从小说的三要素角度,结合文本谈谈小说笔法的运用。
小说的三要求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可从人物形象和描写方法,以及故事情节的角度来谈。
从人物形象来看,本文以“我”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我门缝里看戏”的曲折经历,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这点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完全相同。
从人物描写方法来看,大量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如第③段中“平日里最疼我的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的动作描写,第④段“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的对门缝的细节描写,第⑦段“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的心理描写等,细腻地表现了母亲和“我”的心理状态,这也是小说笔法。
从故事情节来看,文章开头写“我”在祖父的带领下看过一次戏,从此便念念不忘,一心想再完整地看一出戏;主体部分写了“我”从门缝里看戏的曲折过程,以及愿望得以满足的兴奋戏,注重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这也是小说笔法。
(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驶向黑土地的火车
崔 民
①火车在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铆足了劲往前跑。我望着车窗外交替涌现出来的风景,望着望着,不由得又想起了三年未见面的曲亮。这一趟,我有重要的事情跟曲亮面谈。
②曲亮在我们寝室,是话语最少的人,我们都叫他“老蔫儿”。关于管曲亮叫“老蔫儿”的事,我们也有过议论。同寝室的许言和刘凡认为,曲亮来自一个偏僻的农村,大概见的世面少,所以腼腆些,话少些。很显然,许言和刘凡的观点,忽略了和曲亮同是从农村考出来却外向甚至有点话痨的我。我用自己的例子,对这个观点给予坚决的驳斥,弄得他俩无话可说。
③大学毕业前夕,我们开始忙碌选择就业的事。我留在了省城,许言去了深圳,刘凡则去了杭州,唯有曲亮的就业方向不明朗。曲亮在选择就业这个问题上,表现得依然沉默寡言,很少主动谈及自己的就业方向。
④大学朝夕相处的四年生活要画上句号了,我们即将各奔东西,我张罗了一次聚餐。没有料到,在聚餐桌上,曲亮端着酒杯后很活络,脸上挂着难得的笑容,话说得也不比我们少,我没有在他身上看到一丁点尴尬,更没有看到平日里的腼腆。曲亮是不是装出来给我们看? 我仔细观察后,得出结论,不是。我趁机试探着问:“曲亮,选哪儿了?说给我们听听。”曲亮摆摆手说:“这个事儿,没啥可说的。”我们继续追问,曲亮终于松口说要回农村老家去。曲亮的这句话,让我们的话题戛然而止。
⑤我打心里不太明白曲亮的选择。千辛万苦考到省城,读了四年大学,学习成绩也不赖,该到了出人头地的时候,他却选择回农村。这个“老蔫儿”的选择真出乎意料!
⑥那次毕业聚餐后不久,曲亮就离开了学校。我去火车站相送,曲亮背着行李登上回家乡的火车。他站在车门处,回头看我,目光碰撞在一起的那一刻,是我和他难忘的无言交流。
⑦我到省城报社工作后,经常参与采访,采访的同时,也带着推荐人才的任务。到了第三年,我终于给曲亮推荐到一个非常好的工作。这个工作怎么个好,这么说吧,若是让我重新选择就业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选这个工作。
⑧我满心欢喜,是呀,也该给曲亮一个惊喜了。火车在黑土地上越跑越快,我离曲亮越来越近。想到马上就要见到曲亮,帮助他改变前程命运的大事就要成真了,我的心情不禁激动起来。
⑨这时,车厢似乎发生了什么,我听见身边的旅客相互议论着,有的旅客还站起来,向车厢中部瞧。我抬头望去,只见有个人,一只手举着精致的食品包装盒,另一只手指着车窗外,在大声说话。旁边有个小伙子,神情投入地拍摄着。拍摄的工具挺简单,一个三脚架,一部手机。噢,这是直播。直播不算什么新鲜事,可是亲眼看着在火车上做直播,我还是第一次。
⑩我也跟着站起来,瞧个新鲜。这时,主播把脸转过来,我大吃一惊,竟然是曲亮。可曲亮好像没有看见我,继续做着直播。我秒速坐下,害怕在这个时候曲亮看见了我,影响他直播。
⑪曲亮手指着车窗外的黑土地,“大家知道吗?我国独一无二的黑土地在哪里? 看!就在这里!你们看那油黑的土地,抓起一把,能捏出油来。在这里长出来的粮食,论口味,论营养,想不一流都难。说到这,我要告诉看我直播的朋友,你们有口福了!你们可以省去路费和时间,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吃到产自黑土地的油黑色的粘玉米、金黄色的粘豆包。这是我们最新推出的两款产品,刚投放到市场上,这人气就大爆炸了……”
⑫哦,是黑土大地牌的粘玉米、粘豆包。我猛然想起,前几天过节,单位同事们争相推荐的,就是这个牌子的粘玉米、粘豆包。单位同事吃了都说好吃,下次还买,我也有同感。我还听同事在议论,说这个黑土大地牌可了不得,是一个大学生回乡创业,为帮助乡亲们致富打造的农贸品牌。可万万没想到,这个黑土大地牌的创造者竟是曲亮。
⑬忽然听不到曲亮的说话声音,可能是他的直播结束了。我试探着抬起头来,想看看什么情况,没想到,曲亮已经走到我近前。我和曲亮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我俩的目光,相隔三年,又一次近距离地碰撞。这次,我没有管住我的眼泪,曲亮也没有管住他的眼泪。那天我们谈了很久很久,曲亮婉拒了我给他推荐的工作,我也终于明白了当年他义无反顾回到家乡的决心。
⑭列车依旧飞驰,像是赛跑一样,载着曲亮和他的梦想奔向了黑土地。
4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我们同寝室的人毕业时,都不理解曲亮的选择,觉得他千辛万苦考到省城,读了四年大学,该找个出人头地的工作。
B.我到省城报社工作后,到了第三年,才给曲亮推荐到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告知曲亮要坐车去和他具体面谈。
C.⑫段中的“竟然”一词,写出了我对“黑土大地”农贸品牌的认可,以及对得知是曲亮创造的感到惊讶和自豪。
D.⑬段“我也终于明白了当年他义无反顾回到家乡的决心”中曲亮的决心就是回乡创业,帮助乡亲们致富。
48.结合语境,赏析④段中加点词语。
曲亮的这句话,让我们的话题戛然而止。
49.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你对⑭划线句“列车依旧飞驰,像是赛跑一样,载着曲亮和他的梦想奔向了黑土地”的理解。
50.文章在叙述顺序上很有特点,请结合文章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
47.B
48.“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在这里指曲亮说出要回老家后我们的谈话突然停止,生动形象表现了我们对曲亮要回老家这一决定的惊讶和无言,表达了我们对他选择的不理解。
49.这句话指火车奔向曲亮的家乡,也象征着曲亮坚定、迅速投身于帮助乡亲们致富的梦想。它描绘了曲亮满怀激情与决心,带着对家乡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乘坐列车快速前行,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曲亮的敬佩和对他选择的生活的认同。
50.文章采用顺叙与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既保证了故事的连贯性,又通过穿插回忆丰富了情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这种叙述顺序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让读者在跟随故事发展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了主人公的成长与选择。
【解析】
4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B.文中提到“我”给曲亮推荐了一个好工作,并打算给他一个惊喜,但并未明确说明“我”告知了曲亮要坐车去和他面谈;故选B。
4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戛然而止”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形容声音突然终止。在这句话中,它用来形容我们的话题突然中断,因为曲亮说要回农村老家去,这个决定出乎我们的意料,使得我们的讨论突然中断。这个词语的使用形象地描绘了我们在曲亮说出这句话时的惊讶和无言,突显出曲亮的就业选择在我们看来是多么出乎意料和不同寻常,同时也反映出这一决定所带来的冲击力和影响力,表达了我们对他选择的不理解。
49.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寓意深远,“列车依旧飞驰,像是赛跑一样”,这里的“列车”不仅是实指火车在物理空间中的快速移动,也象征着曲亮的人生轨迹和奋斗历程。火车的快速飞驰,反映出曲亮坚定、迅速且毫不犹豫地投身于他的梦想和事业。“载着曲亮和他的梦想奔向了黑土地”,这里的“黑土地”代表着曲亮的家乡,也是他的梦想所在。这句话描绘了曲亮带着他的梦想,乘坐着飞驰的列车,回到他深爱的家乡,投身于帮助乡亲们致富的事业中。这不仅体现了曲亮的家乡情怀,也展示了他对实现梦想的坚定决心和积极行动。综上所述,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描绘了曲亮怀揣梦想,坚定地走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曲亮的敬佩和对他选择的生活的认同,以及对他未来的美好祝愿。
50.本题考查记叙顺序。首先,文章主体部分采用顺叙法,以时间先后为序,从“我”乘坐火车开始,逐步展开对曲亮的回忆和思考。这种顺序叙述使得故事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作者的笔触,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其次,文章中巧妙地穿插了插叙手法。在顺叙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对大学时期寝室生活、毕业聚餐等往事的回忆,补充和丰富了曲亮的形象和故事情节。这些插叙不仅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还有助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曲亮的性格和成长经历。此外,文章通过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展示了“我”对曲亮选择回乡创业的理解和认同过程。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综上所述,文章通过巧妙的叙述顺序安排,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引人入胜、层次分明的故事世界。顺叙和插叙的灵活运用,以及现实与回忆的交织,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成长历程。这种叙述方式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2024·山东济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路过,路不过
张一白
①2016年冬,我开始读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剧本。
②那时,离我2007年拍《好奇害死猫》已经9年,离2009年拍《秘库》也7年了。这两部电影,开始也并非专门为重庆而作,都是我在读剧本时,强烈地嗅到了一种味道,才决定在重庆拍的。
③多年来,我就如风中之犬,等待着能再次嗅到那专属于这个城市的人间味道。读完剧本,我就给张嘉佳提了一个要求,虽然故事写的是南京,但我一定要在重庆拍,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④在我看来,郁市的人生何其渺小、脆弱和孤独。我原本想把电影中那间广播电台设在重庆解放碑商圈的高楼之中,让它兀自耸立都市中空,置身玻璃丛林。
⑤后来,朋友老周一直跟我说要把印制二厂的老厂址做成文创园的设想,我拗不过面子,同意去二厂逛逛。没想到,这却改变了我原来的想法。
⑥那天在下雨,二厂几乎还是一个废墟。我们沿着楼梯一层层往上走,空气中弥漫着灰尘味。但每层楼梯拐角的窗户都吸引着我,窗框破烂不堪,绕着蛛网,就像一个个奇妙的取景框,一层层引导着外面的风景,野生的树丛,矮旧的楼房,对岸的远山,灰暗的天际,那些还残留着的碎玻璃上,仿佛能听到溅落的雨滴声,急促而清晰。跨上天台,那条穿城而过的嘉陵江,伴着急促的雨滴和涌动的云层,轰的一下,扑面而来,令人瞠目结舌。
⑦老周还在喋喋不休着关于天台的设想,我置若罔闻。走过湿漉漉的地面,站在天台最边沿,望着雾茫茫的远山近水,我不经意地问:“我打算把‘全世界’的主场景放到这里拍,可以不?”那个时刻,我已经知道,在这部电影里,这个城市的人间烟火才是真正的主角。
⑧多年前,我家就住在距印制二厂不远的枇杷山后街。那是两幢青砖楼围成的一个院子,里边住户很多,有一家人阁楼外就是一方天台,那里到处都是杂草和青苔,裂缝还用泥巴、水泥轻率地抹了两下填平。大人出差时,他家孩子就招呼全院的娃儿去他家玩。
⑨在光线充足视野辽阔的天台,我们总是有无尽的少年力气和想象力,把这个方寸之地当成游乐场,当成舞台,当成战场,扮演着各种有头无尾的戏剧故事。晚上就把纸壳做的幻灯机支起来,用手电筒光把画在糖果纸上、玻璃片上的人形,投在晾在天台的床单上,一齐哼着音乐,学着电影中的台词,放着我们自己的电影。也许那就是我最早的电影实践了吧?
⑩盛夏热浪袭人,大人们都出来歇凉,在院坝和街头,高谈阔论,说古论今。而我们却;天台上,顺着屋脊,踩着瓦片,爬到高处,纵目远望,忧愁着自己何时才能长大成人。热风指缝和两腿之间,缓缓吹过,穿透身体。在风中依稀能听到瓦片破碎的声音,其实那是骨节在隐秘地拔节生长。
⑪在重庆,如果说上坡下坎的巷子、曲里拐弯的街道是它的日常生活的地图手册,而那些隐身在高楼大厦、居民楼之上的大台,就是人们欲望和梦想的栖息之地。
⑫天台成了我拍重庆的最重要的视觉元素。我始终觉得《好奇害死猫》从剧本到成片,廖凡演的那个在生活底层奋斗的小保安,在楼顶天台的一角望着远方顺流而下的长江的那幕场景.才是我内心最隐秘的场景,他的远眺就是我的远眺,他的视线就是我的视线。世界如此喧嚣,只有伫立远望家乡,才会力量渐生。
⑬若干年后,《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电影中那个天台上的广播电台,邓超饰演的主持人的娓娓诉说,不就是对都市苦闷和压抑生活的宽慰和回应吗?电影开头,每每看着镜头中天台上的广播电台,隐约于千山万水的朦胧烟雨中时,我就想告诉大家:那是我的天台,再冷的夜,也会有灯光;再大的雨雾,也会有遮挡;再无助的时候,总会有千家万户,人间明亮。
⑭2018至2019年,回重庆在母校拍《风犬少年的天空》时,我只有一个想法,要拍学校楼顶的天台。其实现在的校舍并非我当年读书时的那座楼,准确地说,我就没在这个校舍上过学,可不知为何,我就有这么一个奇怪而固执的念头,觉得那里一定会有一个天台,那里一定埋藏着许多青春的秘密和愿望。只要上到那宽阔的天台,就能晒到炽烈的太阳,吹到呼啸的风。
⑮许多个在校园拍摄的昼夜晨昏,看着在天台上奔跑跳跃的彭昱畅他们,我总会蓦然惊觉,很多很多年前,在那里曾经也有个登高远眺多愁善感的身影,那就是少年的我自己。
(选自《芙蓉》2023.4,原文有删改)
5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5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
跨上天台,那条穿城而过的嘉陵江,伴着急促的雨滴和涌动的云层,轰的一下,扑面而来,令人瞠目结舌。(品味加点词表达效果)
(2)请联系上下文,谈谈第⑫段画线句的含义。
世界如此喧嚣,只有伫立远望家乡,才会力量渐生。
53.回忆性散文具有双重视角:——是作为体验主体的过去视角,即过去的“我”;二是作为回忆主体的现在视角,即现在的“我”。请结合本文,谈谈作者是如何交织运用双重视角写作的。
54.本文情感细腻,思考多元。请你联系链接材料,探究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情思。
链接材料:
人都是要成长的,从无拘无束的少不谙事和没心没肺,变得有情有义,变得去承担生活中接踵而至的问题、压力和打击,变得去关注身边的生活。
——张一白《影视剧热门新地地标为什么是重庆》
【答案】
51.该段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我”读剧本后,确定重庆为拍摄地,“我原本想”与下文“改变了我原来的想法”相呼应,也为下文我更换主场景拍摄地做铺垫,使文章结构严谨,衔接自然,意脉流畅。
52.(1)拟声词(听觉或营造视听共生的表达效果),生动写出了嘉陵江呈现在眼前的突然,突出其给作者带来的巨大视觉冲击力、声势浩大、猝不及防,表达作者观景产生的强烈震撼感。
(2)现代都市生活有很多苦闷和压抑(这个世界充满喧嚣,生活、奋斗不易,都市人生何其渺小、脆弱和孤独),但家乡承载了童年的快乐、亲人的温暖、成长的历程,那里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美好回忆,能让自己在面对复杂喧嚣的世界时,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奋斗的力量。
53.作者有时运用体验主体(过去视角)对过往进行记叙、描写,比如运用体验主体回忆年少时在天台游戏、播放“电影”、登高远眺;在抒发情感和表达感悟(议论)时运用现在视角,比如看着《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电影开头的电台后,运用了回忆主体(现在视角)抒情议论。
54.①从选择电影拍摄地来看,作者表达了对故乡深深地眷恋;②从回忆年少时在天台的游戏、远眺场景来看,作者表达了对年少时光的怀念;③从作者与电影角色产生的共鸣来看,作者对能够给自己带来力量的家乡充满感恩;④成年后,理解和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梦想、追求和挣扎、苦闷和压抑(该点为必答点,意合即可)。⑤渴望用电影艺术传播温暖和力量,给予观众以宽慰。
【解析】
51.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从文本内容来看,第④段描述了作者原本对电影拍摄场景的设想。作者原计划将电影中广播电台的场景设置在重庆解放碑商圈的高楼之中,这样的设定无疑能够凸显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喧嚣,同时也与电影的故事背景相契合。这一描述不仅展示了作者对电影拍摄的用心,也体现了作者对重庆这座城市的深入了解和独特感受。
从结构上看,第④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承接了上文作者决定在重庆拍摄电影的决策,并进一步具体化了拍摄场景的设想。同时,这一段的描述也为下文作者改变原有想法,选择印制二厂老厂址作为拍摄地做了铺垫。这种过渡使得文章在结构上更加紧凑,情节发展更加自然。
从表达效果来看,第④段中的“我原本想”与后文中的“改变了我原来的想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作者在拍摄过程中的思考和决策过程,也展示了作者对拍摄地选择的慎重和严谨。同时,这种对比也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使读者更加期待下文关于拍摄地选择的描述。
5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与理解句子。
(1)“轰”是拟声词,结合“跨上天台,那条穿城而过的嘉陵江,伴着急促的雨滴和涌动的云层,轰的一下,扑面而来,令人瞠目结舌”,可以得知:“轰”字写出了嘉陵江扑面而来的视觉效果与听觉效果,带给了作者巨大的冲击力。同时又让作者瞠目结舌,即使作者感到猝不及防。表明了在天台上观景带给作者的强烈震撼。
(2)结合第⑨段“在光线充足视野辽阔的天台,我们总是有无尽的少年力气和想象力,把这个方寸之地当成游乐场,当成舞台,当成战场,搬演着各种有头无尾的戏剧故事”,第⑪段“而那些隐身在高楼大厦、居民楼之上的天台,就是人们欲望和梦想的栖息之地”,第⑬段“邓超饰演的主持人的娓娓诉说,不就是对都市苦闷和压抑生活的宽慰和回应吗”和“天台成了我拍重庆的最重要的视觉元素”,以及第⑬段“那是我的天台,再冷的夜,也会有灯光;再大的雨雾,也会有遮挡;再无助的时候,总会有千家万户,人间明亮”,可以得知:句中的“世界如此喧嚣”可以理解为都市的生活是苦闷和压抑的,“只有伫立远望家乡,才会力量渐生”可以理解为:家乡给我们无尽的少年力气和想象力,是我们欲望和梦想的栖息之地,在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感到无助时,总能给我们宽慰和回应,使我们有勇气面对喧嚣的世界。
53.本题考查叙事视角。在文章的第⑥段中,作者描述了小时候在印制二厂的天台上玩耍的情景,这显然是过去的“我”的视角。接着,在第⑦段中,作者提到自己想要把“全世界”的主场景放到这里拍,这是现在的“我”的视角。这种视角的转换,使得作者能够将过去和现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线。
在文章的第⑫段中,作者提到《好奇害死猫》中的小保安在楼顶天台上的场景是内心最隐秘的场景。这是现在的“我”的视角。接着,在第⑬段中,作者又通过过去的“我”的视角,描述了邓超饰演的主持人在电影中娓娓诉说的场景。这种视角的转换,使得作者能够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为读者带来更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在文章的第⑭段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回到母校拍摄《风犬少年的天空》时,对天台的感受和想法。这是现在的“我”的视角。
接着,在第⑮段中,作者又通过过去的“我”的视角,回忆了自己在校园里的青春岁月。这种视角的转换,使得作者能够将过去和现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文章中交织运用双重视角写作的方式,不仅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有感染力和启示性。同时,这种写作方式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54.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在文章第②段中,作者提到他之所以强烈要求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的主场景放到重庆拍摄,是因为他在读剧本时嗅到了专属于这个城市的人间味道。这种味道不仅代表了重庆的独特魅力,更勾起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他选择印制二厂天台作为拍摄地,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环境和景色,更是因为它承载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
在文章第⑧至⑩段中,作者详细描述了自己小时候在天台上玩耍、远眺的情景。他和小伙伴们将天台当成游乐场、舞台和战场,尽情演绎各种戏剧故事;他们还顺着屋脊、踩着瓦片爬到高处,远眺家乡的美景。这些无忧无虑的时光成为作者心中永恒的美好回忆,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场景呈现给读者,让人感受到他对年少时光的深深怀念。
在文章第⑫段中,作者提到自己在拍摄《好奇害死猫》时,小保安在楼顶天台远眺长江的场景是他内心最隐秘的场景。这个远眺的动作不仅代表了角色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也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感恩。他深知是家乡给了他成长的土壤和力量,让他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在文章第⑦段中,作者提到他站在印制二厂天台上时,已经意识到这部电影中真正的主角是这个城市的人间烟火。这种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和理解贯穿全文,体现了作者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关怀。他通过电影艺术将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呈现给观众,引发共鸣和思考。
在文章第⑭⑮段中,作者提到在拍摄《风犬少年的天空》时坚持拍摄天台场景,并提到在天台上奔跑跳跃的演员们让他想起了自己年少时的身影。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作者对青春和梦想的追求,也表达了他通过电影艺术传递温暖和力量的愿望。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给观众带来宽慰和启发,让他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找到勇气和力量。
(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泸县
巴金
①我知道船要在泸县过夜,等它靠好码头,便拿起大衣,戴上呢帽到岸上去,这时不过下午三点钟的光景。
②我慢慢地走上土坡,在一个墩上站住,便掉转身子去看江景。白带似的江水横在我的脚下,映着午后的秋阳,发出悦目的闪光,和天空成了一样的颜色。岸边一片沙滩,几间茅屋,两只囤船,还有一列帆樯高耸的小舟。我怀着轻快的心把它们全收入我的眼里。拔脚往坡上的城市走去。
③这是我第二次踏上泸县的土地,第一次还是在十七年前。那时我不过是十八九岁的少年,怀着一颗年轻的纯白的心。现在我重睹这个可爱的土地,我的心上已经盖满了人世的创伤,我想我应该有了大的改变。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我忽然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那个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碗里的孩子仿佛就是我。我留恋地在这个摊子前站了一刻钟光景,我感到一种幼稚的喜悦。那个孩子空着手走开了,他讲话用的是我极其熟习的声音。这声音引着我走了大半条街。我跟着小孩走,好像在追自己的影子,我似乎一跳就越过了二十年的长岁月。
④然而就只走了大半条街,我突然被拉回来了,从远去了的年代回来了。一大片炸毁房屋的废墟横在我面前,全是碎砖破瓦,焦炙的黑印涂污了粉白墙,孤寂的梁柱带着伤痕向人诉说昔日的繁荣和今日的不幸。在一堵较大的白壁上,触目地现出“我们要替死者复仇”的标语。下落的太阳的余晖正停留在这面断墙上,像一片血光,它罩住了标语的一半字迹。
⑤我站在废墟前,让一阵愤怒的火烧着我的心。我的孩子的梦醒了。我加快脚步往前走,一座高塔似的钟楼拦住了我的视线,“怎么还剩下这个东西?”我刚这样想,我的脚就停住了,好像突然受到惊恐似的。我明明看见一具骷髅!那座钟楼已经成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诉说着它身受的酷刑。
⑥我默默地看着,默默地听着,看那枯焦的骨架,听那无声的语言。我低下头走到它旁边。我的眼光被几个浓黑的大字吸引住了,依旧是抗战的标语,它们就写在墙柱上,这是我看惯了的字句。但这时我的头昂起来了,仿佛有一道强烈光芒射进我的肺腑,照亮我的胸膛。我感到勇气的增加。我的信念在这里又受到一次锻炼。我终于走过了斜坡。眼前现出一片绿色。原来我走到公园里来了。在树荫下,六七个穿制服的青年坐在竹椅上,慷慨激昂地辩论。我走过他们身边,一个二十来岁的人捏紧拳头大声说:“我知道时代是永远前进的。但是我们要推动时代,不要让时代把我们拖起走。”
⑦我站住,倾听下面的话:“物质的损失,生命的牺牲,会带来伟大的结果!你看着,我们就要在这一片废墟上建造起九层的宝塔。”
⑧我感到极大的喜悦。我的确瞥见光明了。这是年轻的中国的呼声。这是在轰炸的威胁下长成的中国的呼声。它是何等的响亮,何等有力!我相信它,我等着看那废墟上建造起来的九层宝塔。
⑨回到船上以前我还在各处走了一转。我走过一条很长的马路,我没有注意街名,但我知道这是本城惟一热闹的街市。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一个中国的城市在废墟上活起来了,它不断地生长,发达。任何野蛮的力量都不能毁灭它。我怀着这个信念回到了船上。
⑩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
一九四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重庆追记
(选自《巴金散文》,有删节改编)
剧组想为巴金先生拍摄一部传记影片,以上为其中一集的文本材料。请你帮助剧组完成下列任务:
55.下列是编剧对于文本内容的赏析与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本文以“地点转换”和作者的行踪为线索。
B.在泸县,作者经历了由喜悦到愤怒,再到充满信念的内心变化。
C.青年们的谈话让我的头昂起来了,仿佛有一道强烈光芒射进我的肺腑,照亮我的胸膛。
D.“新的巨厦的骨架”与上文“枯焦的骨架”对应,“红纸条”与上文“标语”对应,意味着一个城市已从废墟中复活。
5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那座钟楼已经成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诉说它身受的酷刑。
57.摄影组对于结尾镜头拍摄的角度和氛围把握不准确,请你为他谈谈这一段应该怎样理解。
58.剧组征集读后感:
黄永玉先生从巴金的作品中读出了“累”与“美”,你读出了什么?请你参考黄永玉先生的评价,结合关键词,谈谈你的阅读感受,理由要充分。
巴先生有一张积压众生苦难的面孔,沉思,从容,满是鞭痕。
巴先生一生辛劳,不光是累,也美。
关键词:累 力 美
【答案】
55.C
56.运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将钟楼比作风化的干尸,窗口比作洞穴,赋予其人的情态,通过钟楼的诉说表现出战争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写出巴金此刻内心的煎熬痛心与惭愧。
57.“晨光微曦”,虽然此时的阳光是微弱的,但已经给人以信心和希望,船缓缓地离开一个满是战争创伤的城市,带着人们驶向“上游”,驶向光明的未来。结尾处以环境描写(象征手法)深化主旨,含蓄地表达了斗争必将胜利,建设新中国的理想终将实现的心声。
58.我读出了巴金的累。他走了很长的路,被故土之思和家国情怀一直牵绊着;我读出了巴金的美,回故地,听乡音,感到一种孩童般的喜悦,从中我读出了巴金对乡土的热爱,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我读出了信念与力量。当日寇轰炸的废墟突现眼前,他痛斥侵略者的暴行,表达抗击侵略者的坚强决心;他借青年的对话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哪怕流血牺牲,也要重建美丽家园。他的文章鼓舞着饱受战祸的中国人坚定信念,打败侵略者,在废墟上重建年轻的中国。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当时需要,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
【分析】
5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赏析。C.根据第⑥段“我的眼光被几个浓黑的大字吸引住了,依旧是抗战的标语,它们就写在墙柱上,这是我看惯了的字句。但这时我的头昂起来了,仿佛有一道强烈光芒射进我的肺腑,照亮我的胸膛”得知,“我的头昂起来”并非仅仅因为青年们的谈话,而是作者在看到抗战标语后,感受到了勇气和信念的增加,是这种强烈的情感使他昂起了头,仿佛有光芒照亮了他的内心。因此,将这一情感变化仅仅归因于青年们的谈话是不准确的。故选C。
5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钟楼形象地比喻为“风化的干尸”,并且赋予了钟楼以人的情态,使其“僵立”在坡上,其“洞穴似的眼睛”仿佛在向巴金诉说着它身受的酷刑。这种生动的描绘不仅形象地展现了钟楼在战争摧残下的破败和凄凉,更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于城市和人民所造成的巨大伤害。
从巴金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描绘也表达了他此刻内心的煎熬、痛心与惭愧。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城市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种沉痛的体验让他深感痛苦。同时,他作为一位作家和知识分子,也对自己的无力感到惭愧,因为他无法直接为这座城市和人民做些什么来改变他们的命运。
57.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结尾段中提到“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这里的“晨光微曦”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尽管夜晚的黑暗已经过去,但清晨的阳光仍然微弱,然而它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光明和温暖。因此,在拍摄时,镜头应捕捉这微弱的晨光,展现其温暖而充满希望的光芒,营造一种充满希望和期待的氛围。
同时,结尾段描述船“缓缓地往上游驶去”。这里的“上游”不仅是指地理位置上的上游,更是象征着向前进、向更好的未来努力的方向。因此,在拍摄时,镜头应展现船在晨光中缓缓前行的画面,传达出坚定向前的决心和信心。另外,文本结尾处提到“我怀着这个信念回到了船上”,这里的“信念”指的是对新中国建设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在拍摄时,镜头应捕捉巴金先生回到船上的瞬间,通过他的表情和动作来展现这种信念和期待。
5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阐述理由。从文章看,家园被破坏,国土被践踏,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但看到人们重建美丽家园的决心,展示中国人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也让人感受到了未来的希望。所以说,既有“累”,也有“美”,还有“力”。
关于“累”,巴金先生以其独特的笔触,展示了那个战乱年代里人们生活的艰辛与困苦。泸县,这片曾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在战争的摧残下变得满目疮痍。巴金先生通过描述炸毁的房屋、焦炙的黑印、孤寂的梁柱,以及“我们要替死者复仇”的标语,生动地展现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苦难和沉重负担。这种“累”,不仅是身体上的疲惫,更是心灵上的创伤和痛苦。
关于“力”,巴金先生通过文章中的多处细节,展示了人们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强与勇敢。在废墟前,巴金先生感受到一阵愤怒的火烧着他的心,但他并没有沉沦于痛苦之中,而是选择加快脚步,继续前行。在公园里,他听到了年轻人慷慨激昂的辩论,他们坚信“时代是永远前进的”,并且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动时代。这种“力”,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念。
关于“美”,巴金先生在文章中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尽管泸县遭受了战争的摧残,但巴金先生依然能够在废墟中看到新生的力量。他看到了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看到了一个城市在废墟上重新焕发出的生机与活力。这种“美”,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美,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59.(2024·山东济南·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故园的灯火
叶悬冰
①走在城市繁华的街道上,商店橱窗里过年的饰品琳琅满目。再过些天,又是一个年了。以前,在我们老家,过年是一年中的头等大事。小时候,真的很盼望过年。过年的有趣,不仅在于过年本身,还在于那些盼望和等待。
②过年就可以穿新衣服了。天气晴好的一天,妈妈牵着我的手,带我到那家小百货店去买做新衣服的布料。所谓百货店,其实只是一家黑乎乎的小商店,在卖布的柜台前,妈妈让我自己选了两块花布,一块是蓝底小红花,一块是粉底小白花。接下来的几天,妈妈照着一件旧衣服的样子栽载剪剪,在灯下细细地把白白的棉花夹进两层布里,又仔细地缝了又缝。终于,我的新棉袄做好了,妈妈招呼我过去试穿,我很开心。妈妈把新衣服放进柜子,告诉我说一定要等到过年的时候才可以穿。其实,趁着妈妈不在的时候,我会偷偷拿出来穿。简直等不及了呀,年为什么还不来呢?
③蒸年糕,是奶奶的一件大事。雪白的糯米早早就浸泡在井边的大盆里了,奶奶用井边的那个石磨开始细细地磨浆,一个人推磨,一个人添米,很快就有浓浓的米浆流出来了。磨好的米浆要装在布袋里,用大石头压干水分,加糖搓揉,把它们装进铺了布的蒸笼里,然后奶奶拿出一小碗红衣花生,让我做一件重要的事:用花生米摆出好看的“春”字。这个工作是我喜欢的,我欢欢喜喜地摆好一个又一个“春”,然后,就可以上大火蒸了。整整一天,家里都笼罩在一派甜香的水汽里。
④终于到了除夕。一大早,奶奶就交代说今天大家不可以吵架,不可以哭,不可以抱怨。于是,这一天大家都小心翼翼,互敬互爱,一团和气,开开心心。如果有谁不小心摔碎了碗,奶奶一定用最快的速度收拾起碎片,然后大声说:“不要紧啊,岁岁平安!岁岁平安!”简单吃了午饭,奶奶就开始指挥大家贴春联了。我家以前的春联多是我爷爷自己拟的,多写田园之乐,真正清丽脱俗。只记得有一回贴的是“茗外风清移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横批他在“与人同乐”和“怡然自得”间犹豫,他看看我,我说,就“怡然自得”吧,哪有那么多人可以同乐?奶奶煮好糨糊,哥哥爬上梯子去贴,爸爸在边上看是不是正了,我在一边递刷子,一切缺一不可、井井有条。大门贴了有中门,中门贴了还有小门。
⑤贴上了春联,一个家里里外外都喜气洋洋了。
⑥然后就开始准备年夜饭了,我坐在灶边烧火,把灰拨开,往里面添柴。红红的火光映在脸上,很温暖。三点左右,外面陆续响起了鞭炮声,这是有些人家开始吃年夜饭了,老家的习俗是谁家的年夜饭早谁就能抢到来年的好彩头。爷爷炒菜的手不由得停顿了一下,我也赶紧往火里添了两块好柴,让火旺旺的。
⑦很快,我们家也吃上热气腾腾的年夜饭了。烧着炭火的铜火锅在沸腾,裹了蛋液的年糕煎得两面焦黄。爷爷做了卤冬笋、冬笋炒香菇、笋丝火腿炖粉丝,香而不腻,样样都是我喜欢的。外面的鞭炮声响成一片,透过烟花的光影,原先清静的小城也迷离得不真切起来。
⑧吃罢晚饭,一家人围着小小的黑白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如果天气太冷,我们会点一个火盆。我们把小土豆或者荸荠、地瓜埋在火灰里烤,然后挖出来抢着吃,真香。
⑨忙完这些,我们终于可以睡了。迷迷糊糊总是梦,这一天为何这般郑重又这般匆匆呢?
⑩醒来,有时有大惊喜。不知何时落了雪,白茫茫的雪光中,推开大门,一地媽红的鞭炮在喧闹里安静着。我低下头看了看身上桃红的新衣,映着雪,那么清,那么艳。奶奶给我们一个小红包,里面装着压岁钱,然后招呼我们去喝糖茶。热茶里加一小勺糖,喝下去,这一年的日子就甜甜蜜蜜了。
⑪很多年过去了,爷爷奶奶早就不在了,我们也搬离了那里。但只要回家,我都会去看看。老屋有点荒芜了,但那口老井、那片小山坡、那棵桂花树、那永远没有结过果的猕猴桃,它们都还在那里。“鹁鸪鸪、鹁鸪鸪”的鸟鸣声从远远的山坡上传来,和我小时候听到的一模一样。我的小时候再也不会回来了。我亦出走半生,倦羽归来。
⑫新年在即,日渐年迈的父母,在电话里小心翼翼地询问着我的归期,君问归期应有期。
⑬这世间于我,唯有故园的灯火是永远的等待。那些曾经得到的温暖呵护和爱,亦是永远不灭的等待。
(文章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能否删去?请说说你的看法。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A.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奶奶煮好糨糊,哥哥爬上梯子去贴,爸爸在边上看是不是正了,我在一边递刷子,一切缺一不可、井井有条。
B.结合语境,赏析第⑫段的加点词语。
新年在即,日渐年迈的父母,在电话里小心翼翼地询问着我的归期,君问归期应有期。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⑬段画线句的理解。
那些曾经得到的温暖呵护和爱,亦是永远不灭的等待。
(4)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1)不能删去。第二段写了新年来临之前,母亲给“我”做新棉袄的事情,与第⑩段照应,突出“我”盼望新年到来的急切,表达了“我”对新年的期待。
(2)①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家人们贴春联时的场景,表达了一家人贴春联、过新年的高兴、喜悦。
②“小心翼翼”这里是指年迈的父母非常盼望“我”回家过年,急切地想知道“我”回家的日期,却又担心“我”不能如期回去,表现了父母对“我”的关爱与体贴。
(3)小时候,和家人们一起蒸年糕、贴春联、吃年夜饭等过年的快乐,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还有家人给子“我”的爱,让“我”永远铭记。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对家人的怀念之情。首尾照应,总结全文,点明主旨。
(4)本文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由眼前的过年场景引出小时候和家人一起过年的往事回忆,表现了一家人过新年的热闹气氛,其乐融融。故园的灯火、亲人使“我”难忘,表达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倒叙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使行文波澜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详解】(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首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分析原因。结合“接下来的几天,妈妈照着一件旧衣服的样子栽载剪剪,在灯下细细地把白白的棉花夹进两层布里,又仔细地缝了又缝。终于,我的新棉袄做好了,妈妈招呼我过去试穿,我很开心”分析,第二段写了新年来临之前,母亲给“我”做新棉袄的事情,与文中第⑩段写“我”穿上了新衣服相照应,突出“我”盼望新年到来的急切心情,表达了“我“对新年的期待,说明这件事给“我“的童年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①动作描写,分别用“煮、爬、贴、看、递”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家人们贴春联时的场景,家人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表达了一家人贴春联、过新年的高兴、喜悦之情。
②小心翼翼,是指谨慎小心,丝毫不敢疏忽。在这里是指年迈的父母非常盼望“我“回家过年,急切地想知道“我”回家的日期,却又担心“我”因为忙碌不能如期回去。表现了父母对“我”的关爱与体贴。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那些曾经得到的温暖呵护和爱”指小时候,和家人们一起蒸年糕、贴春联、吃年夜饭等过年的快乐,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候的快乐、温暖,还有家人给子“我”的爱,让“我”永远铭记。“亦是永远不灭的等待”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向往,还有对家人的怀念之情。首尾照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4)本题考查叙述方式分析。本文运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结合“走在城市繁华的街道上,商店橱窗里过年的饰品琳琅满目。再过些天,又是一个年了。以前,在我们老家,过年是一年中的头等大事。小时候,真的很盼望过年。过年的有趣,不仅在于过年本身,还在于那些盼望和等待”分析,由眼前的过年场景引出小时候和家人一起过年的往事回忆,表现了一家人过新年的热闹气氛,其乐融融、欢欢喜喜。故园的灯火、亲人使“我”难忘,表达了“我”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留恋,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倒叙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使行文波澜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024·山东济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湖畔那个瘦小的身影
赵汀生
①秋风瑟瑟,已颇有些寒意,但湖畔展练者依然不少。他们动作或刚或柔,脚步或疾或徐,都是一副用心且怡然的样子。远处一高一矮两个紧挨着的身影,在湖边缓缓挪动,在晨练的人群中显得有些特别。我好奇地近前,见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右小腿上缠着绷带,他右手撑着湖边齐腰高的栏杆,左臂由一个瘦小的老妇人搀扶着,一步一拐地向前,像是在进行康复训练。
②“儿子,累了就歌会儿吧。”原来是一对母子。母亲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取出一个伸缩凳,拉开放在地上,自己坐着试了试,感觉稳安了,才小心翼翼地扶儿子坐下。休息一会儿,训练继续。到了栏杆的尽头,母亲安置儿子坐好,自己则朝来的方向走去。到了栏杆的另一头,她将停在近旁的轮椅推过来,扶儿子坐上去,而后掉过头,推回到刚才放轮椅的地方。儿子下来,又撑着栏杆蹒跚前行。也不知他们每天早上要这样往返多少趟。
③之后好些日子,总能见到这对母子。一次,母亲正推着轮椅,前轮突然陷入一个小坑,推不动了。儿子抓住旁边的栏杆挣扎着要起身,母亲却不让,她握住轮椅的把手使劲往下压,试图使前轮翘起,不成,又躬下身,双手抓住前轮用力往上抬,我赶紧过去搭了把手。她道过谢,推起轮椅继续前行。
④心想,这一带不允许进机动车,离住宅小区也不算近,她一个上了年纪的瘦小女人,每天早上都用轮椅推着儿子来到这里,其间,又要对他患心照料,实属不易。也许这男子还有其他亲人,但为何陪伴他的只有母亲一人?
⑤我一直关注着这对母子。如今,儿子腿上已没有了绷带,抬脚时身体也平稳了些。那天,见他离开栏杆,脱开母亲的手,身子有点摇晃地站立了片刻,又挪了几步,突然赳超一下,母亲眼疾手快地把他扶住。他靠在栏杆上,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母亲急忙拉开伸缩凳,扶他坐下,用纸巾帮他揩汗,也揩着自己脸上的泪水,喃喃道:“儿子啊,要是我这条腿能换给你该有多好……”
⑥我的脑海里倏地浮现出母亲为我流泪的情景。
⑦高中一毕业,我就成了生产队“抢收抢种”的劳动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带头出工出力。每天早上五点出工,晚上八点收工,劳动强度达到了我身体能承受的极限。没多久,我就病倒了,轻轻呼吸一下,胸部就刺痛难忍。当晚,母亲一次次地到我房间看我,几乎一夜未合眼。天刚蒙蒙亮,她就出门,去山上寻找当地人常服用的一种祛伤草药。午后,母亲才回来,地顾不上吃饭,立即将草药与两个鸡蛋一起熬煮,然后端到我床前:“快趁热喝下。一个刚出校门的孩子这么干活怎么受得了,要是年纪轻轻就伤了身体,一辈子怎么过啊!”她背过身去,一把抓起胸前的围裙,擦拭着脸上的泪水。
⑧转眼到了冬季,生产队长安排我参加大队的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去开山修筑一条机耕道。弟妹们听说我去修路可放炮炸山,都觉得好玩。做晚饭时,母亲把我叫到厨房帮忙往灶中添柴。她边炒着菜边对我说:“专业队锻炼人,工分也高,能去当然好,但你一个瘦弱的读书人,怎么会抡八磅锤凿山放地呢?”见我未吭声,盖上锅盖后,她怔怔地看着我,几次欲言又止。火舌窜出灶门,映红了母亲的面庞,我分明看到她脸上有两行泪痕。
⑨世界上有这样一个人:她给了你生命,且一辈子都不求回报、无怨无悔地为你付出;当你最需要有人眷顾时,她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当你经历艰难困苦时,她会淌下担忧的泪水……这个人,就是母亲。
⑩太阳越升越高,将周边的云彩染得通红。湖岸上的花卉树木依然葱茏,在霞光的映照下仿佛镀上了薄薄的一层金。展练的人渐渐少了,湖畔推着轮椅回家的那个瘦小的身影,也在东边渐渐远去,好像欲融入朝阳。
(《光明日报》2023年12月1日)
微电影社准备把这篇文章拍成一部微电影,拍摄前需要先做好准备工作。
【任务一:梳理剧情】
60.本文主要涉及两对母子,在这两对母子身上分别发生了怎样的事?
【任务二:导演解戏】
61.(1)小组同学对导演将文章开头第①段放入电影拍摄有争议,请你以导演的身份说明理由。
(2)第⑤段画线句中的省略号包含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任务三:特写镜头】
62.文中有多个场景非常感人,你和同学商量选定第③段作为场景拍摄特写镜头。请你结合这对母子的具体细节说明理由。
【任务四:结尾处理】
63.结尾画面,你选择用冷的色调还是暖的色调处理?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60.(1)母亲每天陪伴儿子进行康复训练;(2)作者回忆起自己高中毕业后母亲为自己流泪的情景;母亲为儿子寻找草药;母亲担心儿子的身体。
61.(1)这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场景。同时也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这个省略号有母亲无尽的哀叹,也包含着母亲的遗憾、伤心、难过。这句话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深的爱和关心,她愿意用自己的腿来换取儿子的健康。这种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让人感到无比的感动。
62.示例一:“前轮突然陷入一个小坑,推不动了,儿子抓住旁边的栏杆挣扎着要起身”,抓住儿子的动作描写,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体谅、心疼。示例二:“母亲却不让,她握住轮椅的把手使劲往下压,试图使前轮翘起,不成,又躬下身,双手抓住前轮用力往上抬。”则通过母亲的动作描写,体现了母亲竭尽全力确保儿子的安全,表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顾。
63.色调:暖 理解:此处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清晨画面,整个画面充满了宁静、祥和和温暖的气息。推着轮椅回家的母子,会越来越好,表达了作者的美好心愿。
【解析】
6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第①段中的“我好奇地近前,见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右小腿上缠着绷带,他右手撑着湖边齐腰高的栏杆,左臂由一个瘦小的老妇人搀扶着,一步一拐地向前,像是在进行康复训练”可得:母亲每天陪伴儿子进行康复训练。根据第⑦段中的“高中一毕业,我就成了生产队‘抢收抢种’的劳动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带头出工出力”“她背过身去,一把抓起胸前的围裙,擦拭着脸上的泪水”可得:作者回忆起自己高中毕业后母亲为自己流泪的情景;根据第⑦段中的“天刚蒙蒙亮,她就出门,去山上寻找当地人常服用的一种祛伤草药”可得:母亲为儿子寻找草药;根据第⑧段中的“专业队锻炼人,工分也高,能去当然好,但你一个瘦弱的读书人,怎么会抡八磅锤凿山放地呢”可得:母亲担心儿子的身体。
61.(1)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首先,这一段详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清晰且具体的背景。秋风瑟瑟、湖畔展练者的描绘,不仅营造出一种萧瑟而富有生机的氛围,还为后续的情节发展奠定了基调。其次,这一段还通过描述母子俩在晨练人群中的特别身影,为观众展现了人物活动的场景。这种特别的描绘不仅凸显了母子俩的坚韧和毅力,也增加了观众对他们的好奇心和关注度,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最重要的是,这一段的设置悬念功能十分突出。观众会好奇这对母子为何会出现在湖畔进行康复训练,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这种悬念的设置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更加期待后续的情节发展。因此,将文章开头第①段放入电影拍摄,不仅能够为观众呈现一个清晰、具体的背景,还能够通过悬念的设置吸引观众的兴趣,为整个故事的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
(2)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分析。首先,它包含了母亲无尽的哀叹。这种哀叹来自于母亲对儿子身体状况的深深忧虑和无奈,她看到儿子在努力站立时额头上冒出的豆大汗珠,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挣扎。她哀叹儿子的不幸,也哀叹自己无法为他分担更多的痛苦。其次,省略号也包含了母亲的遗憾。她遗憾自己无法为儿子提供更多的帮助,遗憾自己无法让儿子过上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这种遗憾是母亲内心深处的一种自责和无奈,她希望儿子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但现实却让她无法实现这个愿望。同时,省略号还传达了母亲的伤心和难过。她看到儿子在努力康复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和困难,内心充满了痛苦和悲伤。她希望儿子能够早日康复,但这个过程却充满了艰辛和挑战。这种伤心和难过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关心的体现,她愿意为儿子付出一切,但却无法改变现实的残酷。综上所述,第⑤段画线句中的省略号包含了母亲无尽的哀叹、遗憾、伤心和难过等多种情感。这些情感都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和关心的体现,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6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首先,原文中描述儿子在轮椅前轮陷入小坑时,“儿子抓住旁边的栏杆挣扎着要起身”,这一动作细节凸显了儿子对母亲的体谅和心疼。他不愿意看到母亲因为自己的轮椅陷入困境而费力,因此尽管自己身体不便,仍努力想要起身帮助母亲。这一细节充分展现了儿子的懂事和坚强,让人深感其内心的善良和孝顺。接着,原文中描述母亲面对困境的反应:“母亲却不让,她握住轮椅的把手使劲往下压,试图使前轮翘起,不成,又躬下身,双手抓住前轮用力往上抬。”这一连串的动作细节展现了母亲的坚韧和无私。她不愿意让儿子受到任何伤害,因此即使自己力量有限,也竭尽全力想要解决问题。这种对儿子的深深关爱和照顾,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因此,第③段中的这些细节描写不仅生动展现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也体现了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毅力。选择这一场景作为拍摄特写镜头,能够很好地突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这对母子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从而产生共鸣和感动。
6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内容,对结尾画面的色调选择(冷色调或暖色调)进行解析,并阐述自己的理解。这需要对文章的主题、情感表达以及结尾画面的具体描绘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将这些因素与色调选择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文章主要描述了母子二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相互扶持和坚韧不拔,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儿子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全文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了对这对母子坚韧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其次,需要关注结尾画面的具体描绘。结尾画面描绘的是清晨的湖畔,太阳升起,云彩被染红,花卉树木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母子二人推着轮椅渐行渐渐远,融入朝阳。这一画面本身就带有温暖、明亮和希望的色彩。最后,将文章主题、情感表达和结尾画面与色调选择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由于文章主题积极向上,情感表达温馨感人,结尾画面也充满希望和温暖,因此选择暖色调来处理结尾画面更为合适。暖色调能够进一步强调文章的积极情感和美好寓意,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综上所述,通过对题干的解析,我们可以明确自己的回答方向: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结尾画面选择暖色调的合理性,并阐述自己的理解。
示例:色调上,我选择以暖色为主调,因为这一选择能够更贴切地展现出清晨画面的美丽与温馨。整个画面洋溢着宁静、祥和与温暖的气息,仿佛阳光洒满了每一个角落,温暖着每一个心灵。在这幅画面中,母子俩推着轮椅缓缓归家,他们的身影在暖阳的映照下显得愈发坚定与充满希望。我相信,这对母子会越来越好,他们的生活将充满阳光与希望,这也是作者内心深处最美好的祝愿与期盼。
(2024·山东泰安·一模)阅读《一生都在成长》,完成各题。
一生都在成长
①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一开始她和我商量要考驾照时,我是反对的:“那么多年轻人都考不过,您这么大岁数了还去考,多累啊,再说,有必要吗?”我妈有点迟疑,但仍然很坚持,下定决心要学。我再一想,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学习就是她的治愈系,再学一样,也挺好。于是我口气一改,变作支持。我妈废寝忘食地学了三个月,把驾照拿到了手。要知道,在吾乡,像我妈这么一个两鬓斑白的老太太开车,真是太罕见了!
②我妈出生于1951年2月,出生没半年,我姥姥和姥爷就离了婚,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我妈说,她小时候最怕听到别的小孩说“俺爸给俺做了啥啥”,人家都有个爸,她没有。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负担沉重,到现在才算好了一些。我妈每个月的退休金2000元左右,必须精打细算才能生活。
③只是没钱倒也罢了,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我想一想,都觉得暗无天日。但目睹我妈这大半生,我发现她常有一种愉悦感。是的,我用了“愉悦”这个词,而不是“高兴”。相对于高兴,愉悦的快感里,带着一点充实感。
④我妈不觉得此生虚度的原因是,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⑤虽然我妈文化水平不高,但她很留心别人的长处。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等我长大一点儿,我妈开始跟我一块儿看徐吁、张爱玲、三毛等人的作品。她最喜欢徐吁那种不疾不徐的叙事方式,一度对张爱玲也很着迷。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
⑥有些技术活儿,我妈也不在话下。打印机刚流行时,我们家也置办了一台,一则为我爸写稿方便,二来时不时兜揽一些为其他单位打印的活儿,也算是家庭副业。开始主要是我爸操作,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字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让费了好大劲儿才学会五笔打字的我爸佩服不已。
⑦这几年微信流行,我妈不甘心被时代抛弃,让我给她买了平板电脑。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
⑧她到亲戚家,会注意人家怎么收拾房间;跟人谈话,会想到吸取有效信息;连看韩剧,她都注意吸收正能量。她曾经很认真地跟我说,韩国人的理念是“生命不在于长短,只要活得好”。她学习了,化为己用,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活得高兴。
⑨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我妈的乐趣来自学习本身,结果并不重要,她先行一步地发现了学习过程的愉悦。这种愉悦感无须依凭,自给自足,不看别人脸色,也不用跟谁比较。因这日复一日对实现自我超越的愉悦感,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
⑩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
64.阅读第①段至第⑦段,梳理文章中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
“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我妈”喜欢看书,也学着写稿投稿→ →
65.选文第②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试分析其作用。
66.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我有时笑我妈,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
67.文章以“一生都在成长”为标题,有何妙处?
【答案】
64.“我妈”学会了五笔打字 “我妈”学会用微信发文字祝福和表情包
65.采用了插叙。补充交代了母亲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家庭背景和年轻时艰难的工作经历,母亲虽然成长于艰难环境中;她仍然积极学习,突出表现了母亲坚强乐观的人物形象,强化文章主旨。
66.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了“行走的百科全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知识的渊博,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67.(1)标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2)标题与文章结尾的中心主旨呼应,结构完整。(3)标题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条理清楚。(4)“一生都在成长”指母亲日复一日地学习中不断超越自我,表现了母亲活到老学到老、不惧困难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乐观面对生活、积极进取的赞美之情。
【解析】
6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题干要求,能体现“我妈”成长的具体事例:根据第①段“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可概括为:“我妈”68岁时拿到驾照;根据第⑤段“跟我爸结婚后,我爸喜欢看书,订了很多文学期刊,我妈也拿过来看,看着看着就上了瘾。”“看得多了,我妈也写,写乡村往事、童年记忆,在我爸的指点下投稿,居然也屡有作品发表”可概括为:“我妈”喜欢看书,学着写稿投稿;第一空:根据第⑥段“后来我妈看着手痒,一边做家务一边背诵起五笔字根“王旁青头兼五一”,三五天后居然能见字拆字”可概括为:“我妈”学会了五笔打字;第二空:根据第⑦段“从没有学过拼音的她,就成天在键盘上戳戳点点,很快,她不但能用微信发送文字祝福,使用各种表情包更是不在话下”可概括为:“我妈”学会用微信发文字祝福和表情包。
65.本题考查文章的记叙顺序。记叙顺序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分析其作用时,一般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入手。根据文章第①段“我妈68岁时拿到的驾照”讲到了68岁的母亲拿到驾照,文章第③段“这几年,先是我姥姥摔断腿,然后是我爸脑血栓半身不遂,我妈全年无休地照顾他们”讲述母亲现在的生活状况,文章第①段和第③段连贯的叙述母亲现阶段的生活状况,而第②段“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工厂里成日机器轰鸣,空气混浊,一个纺织女工一天要在流水线上奔跑15公里”,讲述的是母亲早年的经历,所以属于插叙。
根据文章第②段“一直以来,我妈和我姥姥一起生活”“她18岁被招工,进了纺织厂”“后来她嫁给了我爸。我爸是个知识分子,同样来自贫穷之家”等内容可知,本段交代了母亲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家庭背景和年轻时艰难的工作经历;结合后文第⑤段写母亲喜欢看书,学着写稿投稿、第⑥段母亲学会了五笔打字、第⑦段母亲学会用微信发文字祝福和表情包等内容可知,母亲积极生活,坚强乐观,与母亲早年生活的艰难环境形成对比;根据文章第⑩段“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揭示本文主旨,可知插叙母亲早年生活的处境,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文章的主旨。
6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她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把母亲比作“行走的百科全书”,运用的是比喻修辞,百科全书囊概括了各方面的知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母亲知识的渊博,这也是作者对母亲的一种赞美。
67.本题考查文章的标题。标题“一生都在成长”,谁在成长?怎们能一生都在成长呢?会让人不禁想问这样的问题,标题带有悬念的表述能够吸引人的阅读兴趣;根据文章第⑩段“我妈是一个与命运劈面相逢的人,却不曾被命运击倒,虽然她也常常感慨自己这一生碌碌无为,但是在我看来,她这种活到老学到老、不惧任何困苦处境的精神,就是她的了不起之处”可知,此处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母亲不畏困难,一生活到老学到老,一直在成长。结合开头第①段“我妈这辈子,就是靠各种学习医治苦难的,学习就是她的治愈系,再学一样,也挺好”可知,开头点明了母亲一生都是通过学习充实人生的。标题“一生都在成长”照应文章的开头,并和文章的结尾相呼应,结构紧凑完整;根据第⑤段写母亲喜欢看书并学着写稿投稿、第⑥段母亲学会了五笔打字、第⑦段母亲学会用微信发文字祝福和表情包,第⑧段母亲关注眼下的一时一刻并学习,化为己用,可知文章标题“一生都在成长”指的是母亲日复一日的学习,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即使周围慌乱不堪,她依然能够自洽。塑造了母亲坚强乐观、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流露出作者对母亲的敬佩和赞美;文章自始至终都在写母亲的学习,所以标题“一生都在成长”贯穿始终,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有条理。
(2024·山东济宁·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树柿子红
①那天,他路过街头,看到一位老人正在卖柿子,通红圆润的一篮柿子看起来煞是养眼。他突然感到自己似乎有好多年没有吃柿子了,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
②于是,买了几斤柿子回家,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品尝,却尝不出过去那种香甜、爽口的滋味。他拿着那个咬了一口的柿子在手中翻转着看,看不出与过去的柿子有什么不同。“怎么就尝不出那种味道了呢?”
③他记得,他门前那棵老柿子树结出的柿子就很好吃,又脆甜又爽口,那味道他至今在回味。他尤其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温暖和喜庆。
④老柿子树是爷爷种下的。柿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一片绿云一样把院落遮掩在其间,露出青色的屋脊。他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底下做游戏,抢山羊、捉迷藏、种莲子,有时他趴在树身上,感觉树皮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夕阳的余晖正照落在高处的墙头上,墨绿的柿树叶指向碧蓝的夜空,几粒星子明亮着眼睛的时候,他一家子经常在树底下吃晚饭。饭菜的香味,引来了邻家的孩子,饭桌就显得更加热闹了,整个院落似乎要被孩子们的笑声哄抬起来。
⑤自从吃过柿子之后,他就喜欢上了柿子的味道。当树上的柿子长到鸡蛋大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趁着爷爷睡着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找来一根长竹竿,往树上一阵乱捅,果子、枝叶就掉了下来,也惊动了屋里的爷爷。爷爷捡起地上的断枝、跌伤的青果,心疼地说:“这些猴总,果子还这么小,怎么能吃啊?”“都这么大了呢,你是小气爷爷。”一群孩子嚷嚷。“不信啊,你们都来尝尝。”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
⑥柿子成熟的季节,乡邻们都爱来他家串门,围着看这棵老柿树,啧啧称赞。摘柿子的时候,邻居家也来帮忙,小孩们更是围着柿子树欢呼雀跃。这一天,院落就像过节一样热闹。爷爷一户一户上门,把摘下来的柿子,一小筐一小筐地分给左邻右舍的人家。整条村巷都弥漫了柿子的清香。那时,他不明白,爷爷为什么要把自家的柿子分给别人呢?爷爷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爷爷摸着他的头说。
⑦后来,他上学离开了家。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母亲总会托人给他捎来一包柿子,就会让他想起家乡的味道。
⑧那个秋天,他特别想念家,想念那一树的柿子红。径直回家,他看见爷爷坐在那棵柿树下,背景是疏落斑驳的枝叶,是一树的柿子红;母亲在杂房门口喂鸡。蓦然看到他的那一刻,爷爷和母亲的眼里一下子涌满了欣喜。
⑨在经历过若干次工作上的辗转迁徙之后,他也已然两鬓斑白。那时,爷爷老了、走了;父母老了、也走了。他似乎把那个山旮旯的屋子遗忘了。在看到街头那位卖柿子的老人、尝了一口柿子之后,他突然那么强烈地想回家去看看,看看那棵老柿树。
⑩多年未回,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案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他站在门前,掏了掏荷包,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
68.文章以“一树柿子红”为题有何妙处?
69.按要求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夕阳的余晖正照落在高处的墙头上,墨绿的柿树叶指向碧蓝的夜空,几粒星子明亮着眼睛的时候,他一家子经常在树底下吃晚饭。(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②爷爷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画线句子)
70.文章第②段写“怎么就尝不出那种味道了呢”你觉得家乡的柿子有哪些味道?
71.请结合加点字理解“他站在门前,掏了掏荷包,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
68.“柿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一树柿子红”暗含了他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9.①景物描写,写出夏日傍晚一家人在柿子树下吃晚饭的情景,渲染了温馨的美好氛围,也与后文长大后回家看到斑驳的树影形成对比。
②动作、语言描写,爷爷教育他要懂得感恩,突出爷爷朴实善良、知恩图报的美好品质。
70.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和睦气氛;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时的快乐;与家人团聚在一起的温馨;爷爷的淳朴善良。
71.“怔”发呆,老院早已物是人非,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的模样,表现他内心的悲伤和对童年生活及亲人的怀念。
【解析】
68.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常见的标题作用:1.设置悬念,吸引读者;2.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3.奠定全文的基调;4.概括文章的内容;5.交代写作对象;6.一语双关等。
本文围绕柿子展开,写了在柿子树下游戏,在树下吃晚饭,邻里帮忙采摘柿子等事情,可知“柿子”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柿子红了”才会有偷柿子、分柿子等场景,表现了邻里之间关系的和谐;结合第⑧段“那个秋天,他特别想念家,想念那一树的柿子红”可知作者对家乡的柿子和家乡的人和事格外的怀念,奠定情感基调;柿子红了又会怎样呢?还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69.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从描写的角度。“夕阳的余晖正照落在高处的墙头上,墨绿的柿树叶指向碧蓝的夜空,几粒星子明亮着眼睛”可见环境十分美好,夕阳下柿子树下还有星星眨着眼睛,可知是环境描写,烘托了温馨、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一家子经常在树底下吃晚饭”,可见家庭的温馨美好。再看第⑩段“多年未回,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案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可知多年后柿子树稀疏、萧条,对比中更显凄凉。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可知用了动作、语言描写,“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这是爷爷在教育我要大度,邻里之间要学会分享,要懂得知恩图报。突出爷爷的善良,和蔼可亲,表达了“我”对爷爷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7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第④段“他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底下做游戏,抢山羊、捉迷藏、种莲子,有时他趴在树身上,感觉树皮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第⑤段“摘柿子的时候,邻居家也来帮忙,小孩们更是围着柿子树欢呼雀跃”可知我们在柿子树下玩耍,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谐美好;结合第⑤段“趁着爷爷睡着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找来一根长竹竿,往树上一阵乱捅,果子、枝叶就掉了下来,也惊动了屋里的爷爷”可知我们小时候在柿子还未成熟时就在那里偷柿子,有童年的天真无邪的味道;结合第⑦段“后来,他上学离开了家。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母亲总会托人给他捎来一包柿子,就会让他想起家乡的味道”可知离家后吃到柿子就想起了家,柿子里有家乡和亲人的味道;结合第⑥段“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可知还有很多跟爷爷有关的回忆,柿子里有对爷爷的思念之情。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71.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怔”是发愣的意思。最后一段中“多年未回,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他站在门前,掏了掏荷包,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表达了他思念故乡和亲人,却多年未归故乡已是物是人非的失落感伤;“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窠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运用了环境描写,渲染了冷落萧瑟的氛围,烘托了“他”愧疚与伤感之情;“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案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联系上文“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温暖和喜庆” 眼前现实中的“一树柿子红”碎乱、孤独的状态,与记忆里“一树柿子红”的热闹喜庆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他对故乡的爱恋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多年未归,故乡已是物是人非的失落、感伤之情。“回乡的钥匙”不见了,即是物是人非的感慨,所以才会怔住,心中五味杂陈。据此言之有理即可。
(2024·山东济宁·一模)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月圆之乡
闫敏哲
①八月十五月正圆,新掰的玉米在院子里堆积成山,蛐蛐兴奋地在鸣唱,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②娘给锅头填着柴火,风箱拉得不紧不慢得舒缓,不像往日大火太旺,烤红娘的脸,还总显得灶火里,那个悬在头顶的灯泡发的光太过灰暗。
③棚顶连着黑黑的五花电线,接了多次留下疙瘩累赘的灯绳子,顺墙而下吊在门口的案板边,一个裤腿长一个裤腿短,白天被人从树杈上给提溜下来的弟弟,踢踏着用火焊接过多次的塑料凉鞋,双手够着案边,闲得没事总去抻两下灯绳,我说他纯属没事想挨打,两个人抢着一扯,灯绳断了灯泡也灭了,娘拎起笤帚疙瘩一声秦腔吼,“都给我出去,娃娃家么事竟帮倒忙。”
④我俩“噌”的一下跑了,他踩断了我的塑料凉鞋带带,我追着抓住他时,凉鞋扭着已经挂在脚后跟的脚脖子上了,躲在暗处的鸣唱戛然而止,蛐蛐蝈蝈出其不意的就蹦哒到了我俩跟前。跑出跑进,本来只是想盯着那口连着炕的大锅,娘在锅里正烙着个金黄的芝麻托托,芝麻托托大如月盘,天上一个月亮,锅里也是个月亮,还是个带馅外皮压花的月亮。
⑤给托托馍压花的工具很多,田间有的是野草,可提前揪几个麻姑嘟壳(也叫茼麻)去压,麻姑嘟上有小黄花,娘还会掐下来粘在我的耳朵上给我当耳环,也可以拔几根毛毛草,还可以用麦子粒、玉米粒、梳子齿或者草帽沿,这些都能在娘的手里压出漂亮的花花图案。
⑥父亲早早就去赶了集,买回了能数清粒数的板栗、荸荠、核桃与瓜果,倒在碟子里叮咛着不可以提前偷吃,要等到晚上,等娘把刚出锅的还散发着香味的芝麻托托,与买回的吃货一起摆放在院子月光下的小桌,桌子上当然少不了那脆甜的柿子,这是提前从院子的树上摘下来,用水拔过生涩的牛心甜柿子。
⑦月亮不是一般的亮,有时激动的忘乎所以,忘了大人的叮咛指着月亮就欢呼雀跃,大人嘱咐过八月十五这天不能指月亮,对月亮的不敬是要掉耳朵滴!吓得赶忙收回手去摸耳朵,还好耳朵还在!
⑧俗语说“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献月亮的事一切都是娘说了算,她让我们等等,我和弟弟就咽下去口水等着,给月亮爷留出时间去品尝。弟弟脸糊得很脏,他斜眼瞪着不愿搭理我,我想拉他手,结果只拽住个缩起胳膊的袖子,显得我骚情极了,实际上大多数姐弟两人还是很和谐的。
⑨献完月的瓜果被均分给了我和弟弟,衣服兜里揣得鼓鼓囊囊,唯独月亮大的这个芝麻托托,娘是要分成家里人口等同的份数,举着自己的那一大牙“月亮”,咬一口唇齿留香,娘这是在家人每个人的心里种下了一块月亮,聚齐了刚好就是个圆月亮。
⑩弟弟吃东西像猪八戒吞人参果,分给他的吃货三下五除二就入了肚,估计都尝不出啥味,我却总是舍不得,尝些便再藏起来,老槐树上空的月亮爷望着我,我抬头寻找着母亲口里的嫦娥,不知嫦娥躲在哪里,更看不到玉兔,只看到月亮上有一团不规则的阴影,母亲说那是吴刚在砍桂花树……
⑪院墙上挂着从地里割回来的芝麻杆和豆角藤,耳朵尖我听到了芝麻壳炸裂的声音,旁边的豆角受了惊吓,“砰~砰”裂开了它发白干裂的皮,吐出几颗红豆掉落院子的弹跳声。
⑫那时月亮很大,我很小,脸上粘着碎芝麻,手举着被咬了一口的“月牙”,一家人都在笑。
⑬夜越深,月就更亮,不用点灯,也能看清娘光洁红润没有一丝皱纹的脸庞,年轻的父亲总是对我和弟弟充满希望。
⑭月还是十五的月亮,却不再是童年的中秋,我的村庄从此不再像以前和我说话,烟火也悄悄变了样,白发的父亲坐上了轮椅,他和娘只报平安,在电话里一次次的给我撒着谎。
⑮失去的日子方寸不乱的堆积如山,关于这事我哭着喊着,它也不愿再给我重演一遍。父母已经老到,无法再替我们去够只剩一颗果子的那个树尖尖。
批注是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请按要求完成以下批注任务。
72.概括式批注。月圆之夜乐趣多,请根据提示概括作者所忆中秋乐事。
第④节旁批注:姐弟 。
第⑨节旁批注:娘 。
第⑩节旁批注:一家人 。
73.赏析式批注。第③节画线句耐读耐品,请自选角度进行赏析式批注。
娘拎起笤帚疙瘩一声秦腔吼,“都给我出去,娃娃家么事竟帮倒忙。”
74.探究性批注。作者在文章开头用“堆积成山”,结尾处用“堆积如山”,是巧合吗?请结合语境揣摩作者的构思意图。
75.创意性批注。许多读者对文章结尾将娘和父亲合写的两句话颇有感慨,忍不住反复联读。请你从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给读者们提出合理的朗读建议。
他和娘只报平安,在电话里一次次的给我撒着谎……父母已经老到,无法再替我们去够只剩一颗果子的那个树尖尖。
【答案】
72.姐弟跑进跑出,盯着锅里的芝麻托托; 娘分吃芝麻托托,在家人心中种月亮; 一家人笑看我吃芝麻托托。
73.这句话重点对娘的利落动作和富有特色的语言进行描写,形象地写出母亲因我对我们姐弟俩总是扯断灯绳而表示生气和恼火,突出作者对娘的率真、爽朗的性格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比喻,将妈妈的斥责比喻成“秦腔吼”,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在我们扯断灯绳后的生气恼怒,斥责声音大,突出母亲率真的形象让我难忘。)
74.开头“堆积成山”,表现玉米的丰收,点明时间,流露出喜悦之情,引出下文温馨回忆。结尾“堆积如山”,表现逝去时光之多,表现作者内心的伤感,总结全文。两处“堆积如山”,首尾呼应,情感对照,突出对童年温馨美好、父母健康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韶光流逝、父母老去的酸楚、无奈。(内容、结构)
75.可重读“只”“一次次”,突出父母为让我放心而用善意的谎言报平安的次数多。重读“够”“只剩一颗”,突出父母一生为子女竭尽全力,倾其所有。都表现父母深沉的爱。朗读语气应饱含心疼、无奈,语调宜低沉,两句语速整体稍缓,读“无法再替我们去够只剩一颗果子的”语速稍快,读“那个树尖尖”语速减缓。
【解析】
7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通读全文,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由“月圆之夜乐趣多”可定位到④—⑬段,结合第④段中“跑出跑进,本来只是想盯着那口连着炕的大锅,娘在锅里正烙着个金黄的芝麻托托”可概括出:姐弟跑进跑出,盯着锅里的芝麻托托;结合第⑨段中“唯独月亮大的这个芝麻托托,娘是要分成家里人口等同的份数”“娘这是在家人每个人的心里种下了一块月亮,聚齐了刚好就是个圆月亮”可概括出:娘分吃芝麻托托,在家人心中种月亮。结合第⑩段中“弟弟吃东西像猪八戒吞人参果”“我却总是舍不得,尝些便再藏起来”可概括出:一家人吃芝麻托托。据此回答即可。
73.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结合“娘拎起笤帚疙瘩一声秦腔吼”可知,是动作描写,描写娘动作的利落。还将妈妈的斥责比喻成“秦腔吼”,结合“都给我出去,娃娃家么事竟帮倒忙”可知,是语言描写。这一句形象地写出母亲因我对我们姐弟俩总是扯断灯绳而表示生气和恼火,突出作者对娘的率真、爽朗的性格印象深刻,难以忘怀。选择适当的角度,据此回答即可。
74.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结合①段“八月十五月正圆,新掰的玉米在院子里堆积成山”可知,开头写玉米“堆积成山”,表现玉米的丰收,点明时间,联系“蛐蛐兴奋地在鸣唱,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可知,整个景物构成环境描写,烘托出喜悦之情,引出下文回忆月圆之夜乐趣的描写;结合⑮段“失去的日子方寸不乱的堆积如山”可知,结尾失去的日子“堆积如山”,表现逝去时光之多,侧面写出父母的衰老,烘托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总结全文。首尾两处“堆积如山”,彼此呼应,情感形成对比,突出对童年温馨美好、父母健康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韶光流逝、父母老去的无奈辛酸。
据此回答即可。
75.本题考查朗读技巧。“只”“一次次”,表示频率的副词,突出父母为让我放心而用善意的谎言报平安的次数多,可重读。“够”“只剩一颗”,强调父母一生为子女竭尽全力,倾其所有,都表现父母深沉的爱,可重读。“他和娘只报平安,在电话里一次次的给我撒着谎……父母已经老到,无法再替我们去够只剩一颗果子的那个树尖尖”突出对童年温馨美好、父母健康时光的怀念,以及对韶光流逝、父母老去的酸楚、无奈。由此可知,朗读时语气应饱含心疼、无奈,语调宜低沉,两句语速整体稍缓,读“无法再替我们去够只剩一颗果子的”语速稍快,读“那个树尖尖”语速减缓。据此回答即可。
(2024·山东枣庄·一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练习。
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作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提到了。父亲落泪了。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⑫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⑬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76.下列对于标题《父亲和树》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父亲”和“树”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
B.“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
C.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
D.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
77.请用词语概括父亲对苹果树的感情变化。
抗拒——( )——( )——难过
7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
79.结合本文谈谈你在父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品质。
80.文章结尾处写到:“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对此,你有哪些感悟?
【答案】
76.D
77.妥协 兴奋
7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与苹果树关系的和谐友好;表达父亲对砍到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
79.父亲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父亲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父亲是一个率真、朴实无华的人;父亲是一个重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
80.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
【解析】
7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D.根据第①段“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可知,父亲砍苹果树的原因是:这些树老了,结不了多少果子了;根据第⑫段“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为砍倒苹果树而难过;根据第⑬段“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可知,父亲对苹果树的不舍之情;由此可知,标题《父亲和树》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树苹果树的原因,表达对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而非“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理解有误;故选D。
77.本题考查作者情感变化。根据第⑨段“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可知,父亲对载苹果树持抗拒的态度;根据第⑩段“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可知,父亲看到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妥协了,还许下新的愿景;根据第⑪段“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可知,父亲进入了一种持续兴奋的状态;根据第⑫段“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为砍倒苹果树而难过。
78.本题考查对文章词句的赏析。根据第⑫段“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可知,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与苹果树关系的和谐友好;根据第⑫段“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可知,表达父亲对砍到苹果树的不舍、难过之情。
7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第③段“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可知,父亲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根据第⑥段“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可知,父亲明白苹果树对我们的的贡献,表现出父亲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的人;根据第⑦段“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可知,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根据第⑨段“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可知,父亲是一个率真、朴实无华的人;根据第⑫段“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可知,父亲因砍到苹果树而难过,表现父亲与苹果树关系密切,表现父亲是一个重感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
80.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根据第⑭段“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第①段“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可知,现在的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这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根据第⑥段“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第⑭段“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可知,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巨大贡献,表达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根据第③段“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可知,父亲和苹果树一样勤劳、无私奉献,表达作者对父亲的赞美、感激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5 散文阅读-【真题汇编】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5散文阅读原卷版docx、专题15散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浙江专用)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 散文阅读-试卷.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浙江专用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散文阅读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浙江专用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专题07散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广东专用)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10 诗词曲阅读-试卷.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广东专用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10诗词曲阅读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广东专用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10诗词曲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