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1,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6页。
亲爱的同学,伴随着考试的开始,你又走到了一个新的人生驿站。请你在答题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下说明:
1.试题共8页,满分123分(含3分书写),考试时间120分钟。
2.将姓名、学校、班级、考号填写在试题和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3.试题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卡上,完全按照答题卡中的“注意事项”答题。
愿你放松心情,放飞思维,充分发挥,争取交一份圆满的答卷。
一、书写水平(3分)
1.请使用楷体字答题,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二、积累与运用(23分)
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将开展“走进传统民俗文化”主题阅读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活动一:传统节日赏民俗(10分)
阅读关于春节年俗的短文,请你完善各题。
1. 上面语段中,有几个字音字形拿不准,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zài 蕴 朔 fǔB. zǎi 蕴 溯 fǔ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汇集全国各地小初高最新试卷。C. zài 蕴 溯 fùD. zǎi 蕴 朔 fù
2. 上面语段中加粗成语有一处使用不当,请你选出来( )
A. 张灯结彩B. 叹为观止C. 周而复始D. 戛然而止
3. 上面语段中画横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提修改建议或写正确语句)
【答案】1. C 2. D
3. 将“发扬”与“传承”顺序对调。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和字形。
承载:chéng zài,指承受支撑物体。
底蕴:dǐ yùn,意思是内心蕴藏;底细;事情的内涵;文化的涵养。注意“蕴”与“缊”的区别。
追溯:zhuī sù,意思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注意“溯”与“朔”的区别。
束缚:shù fù,意思是缠绕捆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
A.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形容节日或有喜庆事情的景象。句中说的是春节家家户户挂彩灯,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B.叹为观止:指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本句用来形容舞龙舞狮、放鞭炮、拜年等传统活动所展现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令人赞美,使用正确;
C.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句中指的是舞龙舞狮、放鞭炮、拜年等传统活动,年年循环,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
D.戛然而止:形容声音因为被打断而突然终止。本句用来形容一些春节的年俗取代,使用错误;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语序不当,将“发扬”与“传承”顺序对调。
4. 小组要撰写龙年新春祝福短信,请选择合适的含“龙”字的成语祝福我们的父母亲人、同学好友或伟大祖国。要求:至少使用两个成语。
成语示例:龙腾虎跃、鱼跃龙门、龙马精神、卧虎藏龙、生龙活虎……
【答案】示例:龙年临,祝福到。我们祝福父母长辈身体康泰,龙马精神;祝福莘莘学子鱼跃龙门,再启新征程;祝福伟大祖国龙腾虎跃,繁荣昌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赠言的能力。要求编写一条至少含有两个“龙”字的短信,给亲朋好友送去真诚、妥帖的祝福。示例:同学龙年到,好运来报道!愿你在新的一年里鱼跃龙门,学业有成;愿你生龙活虎,阖家幸福。祝你龙年大吉!
活动二:阅读经典探民俗(5分)
5.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阅读方式,它往往与阅读者的兴趣、目的等密不可分。为了解传统经典著作中有关“民俗文化”的记载情况,请根据不同的阅读需求,参考《经典常谈》的目录,分别推荐相关的章节阅读。
(1)想了解八卦崇拜的习俗,可以推荐阅读______。
(2)想了解周代先民的生活习俗,可以推荐阅读______。
(3)想了解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风俗,可以推荐阅读______。
【答案】 ①. 《周易》第二 ②. “三礼”第五(《诗经》第四) ③. 辞赋第十一(《战国策》第八)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周易》第二被描述为一部既是占卜经典,又是哲学著作的作品。该书以“易”为中心,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象征意义来阐述天地万物的生成演变规律以及人生道德修养的原则。想要了解古代的五行八卦之说,可以读这本书。
(2)“三礼”第五——《礼记》《周礼》《仪礼》,本章内容清晰明了,从日常生活写起,先介绍“礼”,分别介绍了宗教的礼,和普通人事的礼,然后介绍“乐”,最后介绍三礼的内容和发展。《诗经》第四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想了解周代先民的生活习俗,可以推荐阅读“三礼”第五(《诗经》第四)。
(3)《战国策》第八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辞赋第十一》分别介绍了辞与赋的发展历史和辞赋的文章特点。想了解战国时期各种礼仪风俗,可以推荐阅读辞赋第十一(《战国策》第八)。
6. 阅读了以上推荐的相关章节,你觉得下列关于民俗文化的论述不符合《经典常谈》中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儒家的丧礼,最主要的如三年之丧,也建立在感恩的意味上;却因恩谊的亲疏,又定出等等差别来。这种礼,大部分可以说是宗教仪式。
B.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荀子称这些为礼的三本。
C. 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是伍子胥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
D. 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有误,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是屈原的忌日,并非“伍子胥”;
故选C。
活动三:诵读诗文识民俗(8分)
7. 在我国传统古诗文当中,处处流传着源远流长的民俗。默写有关民俗的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或篇名。
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在《诗经·子衿》中“___________,悠悠我思”一句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佩玉的着装习俗;从《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奏乐的婚嫁习俗;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以看出古人有临别赠诗的礼俗,“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可以了解唐代知识分子有送诗求仕习俗,孟浩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心迹,希望得到引荐,入仕做官;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古人的待客习俗;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以看出古代文人有记游的习俗。
【答案】 ①. 青青子佩 ②. 钟鼓乐之 ③. 海内存知己 ④. 天涯若比邻 ⑤. 欲济无舟楫 ⑥. 端居耻圣明 ⑦. 设酒杀鸡作食 ⑧. 以其境过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佩、鼓、涯、楫”等字容易写错。
二、阅读与鉴赏(47分)
(一)(6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①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②。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③燕支④北,秦城太白东⑤。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②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③虏障:类似碉堡的防御工事。④燕支:山名,在今甘肃。⑤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之作,两首诗的情感基调相同。
B. “行子对飞蓬”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都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
C. 颈联既照应“万里”的漫漫征途,又引出“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
D. 最后一句中“雄”字颇有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挥刀奋击的战斗场面。
9. 请结合全诗,说说颔联的“一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
【答案】8. B 9. 参考示例:“一杯”中饱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
【解析】
【8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行子对飞蓬”的意思是:作为行客面对着飞蓬。以“飞蓬”喻“行子”,表现的是“行子”的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英姿。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所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的意义不相同。
故选B。
【9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从写作背景看,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秋天,当时高适正想到军中去展示才能,求取功名,恰逢朋友先走这条道路,有说不出的羡慕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送别诗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写友人将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和祝福;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离别的酒中。这“一杯”送别酒中,既包含着对饱含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的“万里”征途的担心;既有对友人能实现理想的祝愿;更有对友人“功名”早立的期望。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二)(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①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②熙熙然回③巧献技,以效兹④丘之下。
(节选自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注】①笼:收拢;②举:全,都;③回:运用;④兹:这。
10. 下列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皆出酒食”的“皆”与“皆大喜”的“皆”,意思相同。
B. “斗折蛇行”中的“斗”,名词用作动词,指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C. “水尤清冽”的“冽”指凉,“货而不售”的“货”指卖。
D. “全石以为底”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
1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12. 【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划出。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
13. 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第一段描绘了“珮环”相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说明唐人有佩带玉器的习惯。
B. 【乙】文划波浪线句以拟人的手法描述了鸟兽献艺的热闹场景,充满生机。
C. 【甲】【乙】两文都提到了砍伐拦路之物、最终得见美景的经历。
D. 【甲】【乙】两文在写景上非常相似,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
14. 【乙】文和《小石潭记》均为“永州八记”中的篇章,两文的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请根据《小石潭记》来推断乙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案】10. B 11. 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12.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 13. A
14. 示例一:乙文表现了作者短暂的快乐掩饰不了内心的孤寂(凄凉、哀怨)、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示例二:乙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贬谪后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落寞、苦闷)、怀才不遇的之情。
示例三:乙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抑郁孤独、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含义句式辨析。
B.斗折蛇行:根据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可知,“斗”的意思是“像北斗星那样”,所以此选项有误。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果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份补充完整。
注意重点词语:蒙,遮掩;络,缠绕;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拂。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断句。
根据句意“(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可知,“由其中以望”为主语部分,断开;“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分别为站在小丘中间看到的内容,故分别断开。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法辨析。
A.根据选文“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句意“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可知,本句写作者听到的水声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并非说明唐人有佩带玉器的习惯。所以此选项有误。
故选A。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的情感。
结合“如鸣珮环,心乐之”、“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可知,《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结合《钴鉧潭西小丘记》“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的意思“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分析可知,可见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结合“‘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分析可知,文中“弃地”小丘的际遇暗示当时作者人生际遇,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据此可知,《钴鉧潭西小丘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4年2月21日,我们迎来了一个令人惊喜的冬日景象。这一天,许多人发现天空中飘落的不再是熟悉的雪花,而是晶莹剔透的“霰”。这一奇特的现象立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材料一【气象科普】
①天气预报主持人张泰源:
②“霰”,其实是冬季降水的一种形态。
③雪、霰和冰粒都是固态降水,肉眼来看似乎差别并不大。那么如何分辨雪、霰、冰粒呢?南京市气象台的气象专家支招,通过“两看一听”,从形态、大小和声音就可以将它们轻松辨别出来。首先看形态,雪的形态多呈六角形,花样繁多,从天空是一片一片落下,故有“雪花”之称;霰是由冰粒子组成,为白色不透明状,形态为球状或近球状圆锥形;冰粒则是透明的球状或不规则形。其次看大小,雪的个头小,落地不易碎;霰的直径通常在2到5毫米,落地容易破碎;而冰粒的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质地硬不易破碎。最后听声音,雪落地比较安静,所以常描述“雪落无声”;霰落地会反弹有声,但声音较弱;冰粒则是落地反弹有清脆声。
材料二【古人所见】
①霰,可不是现在才有的分类。对古人来说,霰,可不是什么冷知识。
②早在《楚辞》里它就出现过:“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无边无际的霰、雪飞飞扬扬,布满天空的浓云阴沉无光。
③1076年的正月十三日,苏东坡正在山东密州任上,这天夜晚,友人文勋请了他一桌酒席。他即兴作了一首词,起头一句就是:“帘外东风交雨霰。”也正是对霰的熟悉,1095年的秋天,苏东坡才会写出:“朝来庭下,飞英如霰。”花花朵朵像霰一样坠落。
④同样对霰很熟悉的谢朓,在离开南京出任宣城太守时,也会写下:“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泪水不禁像霰一般的掉落。任谁读到这一句,都会觉得这也太夸张了吧!
(摘编自《扬子晚报》2024年2月22日)
材料三【观点争鸣】
①观点一:自然现象无需大惊小怪
有些专家认为,“霰”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出现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什么特别异常的现象。在气象学上,“霰”的出现通常与高空温度的变化有关,当高空温度降低时,水汽凝结成小冰粒,随着气流飘浮到地面,形成了“霰”。因此,“霰”的出现只是表明该地区的高空温度发生了变化,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②观点二:预示着气候变化的征兆
然而,另一些专家则认为,“霰”的出现可能预示着气候变化的征兆。他们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而“霰”作为一种降水现象,它的出现可能与大气中水汽的分布和流动有关,也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因此,“霰”的出现可能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材料四【深入分析】
①那么,“霰”的出现究竟是自然现象还是气候变化的征兆呢?事实上,这个问题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专家们普遍认为,“霰”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出现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的,也不是唯一的原因。因为气象变化是极其复杂的过程,“霰”的出现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②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霰”的出现也可能对当地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某些地区,“霰”的出现可能会对交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一些气象灾害。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霰”的出现看作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应该认真对待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1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雪和霰是冬季固态降水的一种形态,但冰雹则不属于降水的形态。
B. 雪落地比较安静,霰落地声音较弱,冰粒则是落地反弹有清脆声。
C. 霰的出现属于异常的气候现象,此种信号提醒人们关注气候变化。
D. 气候变化必然导致霰的出现,但气候变化不是霰出现的唯一原因。
16. 阅读前三则材料,说说材料从哪些角度说明霰的。
17. 分析材料一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8. “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面对“霰”这一自然现象,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5. B 16. ①雪、霰、冰粒的区别;②古人眼中的“霰”;③专家有关“霰”的观点。
17. 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了霰与冰粒在形态上的不同特点。
18. 示例:“霰”的出现是自然现象还是气候变化的征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它可能带来的影响,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来减少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我们的家园。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辨析和修改。
A.有误。材料一提到:“雪、霰和冰粒都是固态降水”,这里明确指出冰粒(尽管选项中是冰雹,但考虑到都是固态降水形式,可以推断冰雹也属于这一范畴)也是固态降水的一种形态,因此A项错误;
C.有误。材料三观点一指出:“‘霰'是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出现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什么特别异常的现象。”这里明确提到霰的出现并不是异常的气候现象,因此C项错误;
D.有误。材料四提到:“‘霰’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出现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是必然的”,这里说明气候变化并不是必然导致霰的出现,与D项“气候变化必然导致霰的出现”相矛盾,因此D项错误;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由材料一第③段中“那么如何分辨雪、霰、冰粒呢?南京市气象台的气象专家支招,通过‘两看一听’,从形态、大小和声音就可以将它们轻松辨别出来。”可以概括出,材料一从雪、霰、冰粒的区别这一角度对霰进行了说明,通过气象专家的支招,让读者了解如何通过“两看一听”的方法准确辨别这三种固态降水形态。
由材料二第②段中“早在《楚辞》里它就出现过:‘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苏东坡也会写出:‘朝来庭下,飞英如霰。’……谢朓也会写下:‘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可以概括出,材料二从古人眼中的“霰”这一角度进行了说明,通过引述古代文学作品中对霰的描写,展现了古人对霰的观察和感受,以及霰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由材料三中“有些专家认为,‘霰’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并不是什么特别异常的现象……另一些专家则认为,‘霰’的出现可能预示着气候变化的征兆。”可以概括出,材料三从专家有关“霰”的观点这一角度进行了说明,展示了科学界对霰的不同看法和研究,提出了霰是自然现象或气候变化征兆的两种观点。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在材料一中,画线句子“霰是由冰粒子组成,为白色不透明状,形态为球状或近球状圆锥形;冰粒则是透明的球状或不规则形。”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作比较是一种常见的说明技巧,它通过对比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异同,来突出某一事物或某一方面的特点。在这个句子中,作者将霰和冰粒的形态进行了直接的比较。通过对比两者的不同特征,即霰是由冰粒子组成,颜色为白色不透明,形态较为规则;而冰粒则是透明的,形态可能不规则,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出两者在形态上的显著差异。这种对比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霰和冰粒的形态特点,从而在日常观察或气象判断时能够迅速区分这两种固态降水形态。因此,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这里起到了强调、突出霰和冰粒形态差异的作用,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开放性回答。本题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霰”这一自然现象的看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和“面对‘霰’这一自然现象”。这提示我们要从大自然的语言(即自然现象)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霰”,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给出看法。答题指导:(1)理解题干:明确题目要求从大自然的语言角度看待“霰”,并结合生活体验。(2)分析“霰”:简述“霰”的自然属性及其可能的象征意义。(3)结合生活体验:描述自己遇到“霰”时的感受或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影响自己的认识。(4)总结观点:总结对“霰”的看法,表达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
示例:霰,是大自然的语言,它的出现让我深感自然的神奇与魅力。每当我看到霰粒在空中飘舞,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低语。它告诉我,气候变化就在身边,我们要尊重并适应自然。我曾在冬季的早晨目睹过霰的美丽,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温柔与力量。因此,我认为面对霰这样的自然现象,我们应该保持敬畏之心,尊重自然规律,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四)(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闹花灯
曹环琴
①“这班灯观过了身,那厢又来一班灯,观长的,是龙灯;观短的,狮子灯……”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在《夫妻观灯》中的经典唱段,唱出了故乡闹花灯的欢快场景,也是当地元宵佳节的必演节目。
②记忆里,村里人几乎都会哼唱这段折子戏,而且,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花灯。
③父亲是一名电力技师,他制作的花灯,在村里堪称一绝。
④农历小年前后,父亲便在老屋后面的竹林,伐一株细长的毛竹。将主干和枝丫切成小段,放入水中浸泡片刻,取出,拿出小刀子,像变戏法似的,翻花舞袖,一段段竹干,瞬间,飞出无数条扁平和细长的竹篾,那是制作花灯的骨架。
⑤花灯编制中,姐弟五个常围着父亲,手里拿着制作花灯的红纸、浆糊等,兴奋地打转。父亲微笑着,依次接过我们手中的材料,询问想要哪种花灯。于是,在叽叽喳喳声中,一盏盏苹果、鲤鱼、龙等造型的花灯,陆续呈现在我们面前,点亮了童年的星空,羡煞了全村孩童。
⑥幼时,花灯是蜡烛芯,遇到大风偶尔会熄灭,正一片欢腾时,会有些沮丧。后来条件改善了,父亲凭借所学的电工知识将灯芯换成了小电珠,并装上了电池。轻轻一推,风再大,摇曳的灯火也不会熄灭。
⑦各式的花灯,在元宵节闪亮登场,又把年味推向极致。
⑧与现在举办的大型灯会不同,民间灯会是游动的,花灯队伍在各村广场轮流演出,将欢乐洒向每一个角落。
⑨主角是村里花灯队,每村出一支队伍,主打龙灯和狮子灯。闹花灯时动静相宜,部分人高举莲花灯、八宝灯、鲤鱼灯等向四周散开,中间则是青壮年托举龙灯和狮子灯起舞。几支队伍或同台竞技,或依次表演。中间休息时,戏班又登台亮相,黄梅戏名段《夫妻观灯》从不缺席。各色的花灯,在人潮中穿梭;欢快的歌声,在灯海里起伏。
⑩配角自然是家家户户自制的花灯。如同献宝,又似参赛,每家都拿出引以为傲的花灯。
⑪而我们家的花灯队伍,是村里一道最靓的风景。四姊妹着清一色的服饰:绿色的灯笼裤,印花的红褂子,都是母亲用棉布亲手缝制。而且,四人都梳着两个精致的发辫,扎着父亲从城里买的红绸条。长长的红飘带,造型各异的花灯,在人群中欢呼雀跃,到哪里都是焦点。而年幼的幺弟,身着母亲缝制的棉布劲装,两腿架在父亲双肩,手里提着父亲特制的袖珍花灯,一直憨憨地笑。
⑫整个夜晚,人声鼎沸,锣鼓喧嚣,花灯主力和散户配角交相呼应,你方唱罢我登场,重现了“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况。
⑬转瞬离开故乡已多年,旧时闹花灯的场景,已是清浅岁月里的一道流光。去年正月十五,家族微信群里一张大红灯笼的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留学海外的一个亲戚发的。高悬的大红灯笼,莫不是旧时穿越的某个花灯?也许,老祖宗的有些东西,必定是刻入骨血的,不论时空。
(选自《新安晚报》2024年2月16日,有删改)
19.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由严凤英在《夫妻观灯》中的经典唱段,自然引出故乡闹花灯的话题。
B. 文章略写了父亲制作花灯的场景,详细描写了家乡元宵节花灯队伍演出的热闹场面。
C. 从第⑪段“母亲用棉布亲手缝制”“父亲从城里买的红绸条”的细节,可见浓浓的亲情。
D. 第⑬段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对过去闹花灯的场景的难舍之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0. 品味语言,完成下面的题目。
(1)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
父亲微笑着,依次接过我们手中的材料,询问想要哪种花灯。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⑫段画线句。
你方唱罢我登场,重现了“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况。
21. 父亲是伟大的,父爱是深沉的。请结合文本,探究“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22. 临清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保护和传承家乡的非遗。
【答案】19. B 20. (1)神态、动作描写。“微笑”的神态,“依次接过”的动作和询问,表现了父亲的慈爱和对孩子的耐心与宠爱。
(2)引用,通过引用古诗词形容故乡元宵节闹花灯的盛况,使得文章富有浓厚的文学色彩。
21. (1)聪明能干,他制作的花灯在村里堪称一绝能把灯芯换成小电珠,并装上电池。
(2)宠爱孩子,他依据孩子的喜好选择花灯的造型,观灯时把幺弟架在双肩。
22. 示例:临清贡砖、临清肘捶、临清驾鼓、临清龙灯等(答出两点得2分)。作为中学生,我们首先要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真实接触、亲身参与,可以真切感悟;其次让文化“活”起来,借助新媒体短视频将非遗文化向更多的人积极宣传,让大家认识临清的非遗文化。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文章详写了父亲制作花灯的场景,略写了家乡元宵节花灯队伍演出的热闹场面。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理解赏析
(1)结合第⑤段画线句“父亲微笑着,依次接过我们手中的材料,询问想要哪种花灯”中的“微笑”“接过”可知,这句话运用神态和动作描写,形象表现出父亲的慈爱以及对孩子充满爱心和耐心的美好品质。
(2)结合第⑫段画线句“你方唱罢我登场,重现了‘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盛况”可知,这句话引用古诗词名句,为引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古诗词形容故乡元宵节闹花灯的盛况,增添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③段“父亲是一名电力技师,他制作的花灯,在村里堪称一绝”、⑥段“幼时,花灯是蜡烛芯,遇到大风偶尔会熄灭,正一片欢腾时,会有些沮丧。后来条件改善了,父亲凭借所学的电工知识将灯芯换成了小电珠,并装上了电池。轻轻一推,风再大,摇曳的灯火也不会熄灭”等内容可知,他制作的花灯在村里堪称一绝能把灯芯换成小电珠,并装上电池。由此可见父亲心灵手巧、聪明能干。
结合⑤段“父亲微笑着,依次接过我们手中的材料,询问想要哪种花灯。于是,在叽叽喳喳声中,一盏盏苹果、鲤鱼、龙等造型的花灯,陆续呈现在我们面前,点亮了童年的星空,羡煞了全村孩童”、⑪段“而年幼的幺弟,身着母亲缝制的棉布劲装,两腿架在父亲双肩,手里提着父亲特制的袖珍花灯,一直憨憨地笑”等内容可知,他依据孩子的喜好选择花灯的造型,观灯时把幺弟架在双肩,由此可见父亲疼爱孩子,关心孩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一问,临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临清贡砖、临清肘捶、临清驾鼓、临清龙灯等。
二问,作为中学生,我们要自觉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之中,从自身做起;此外,还要向身边人大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还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宣传家乡非物质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家乡非遗文化,共同保护非遗文化。
四、写作(5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三月三来山青草漫漫,最美是人间四月的天,一江春水绿如蓝……”一曲《上春山》,我们遇见古典诗词的美好意境。其实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见许多美好:一次怦然心动的偶遇,一处从未踏足的美景,一个温暖人心的笑脸……
请以“遇见美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答案】例文:
遇见美好的自己
小时候,我总是深深地凝望着那琴声迭起的教室,听着清脆悦耳的琴声,感受那动人心弦的旋律,思绪总是不由自主地随它而去,直到母亲轻轻把我唤回。殊不知,那一眼它已在我心中扎根。
7岁那年,我走进了那间神秘的屋子,稚嫩的脸上充满好奇,当我的指尖微微拂过黑白的琴键,一丝清凉沁入心间,这份清凉却仿佛能拂去心中所有的烦恼。每当电视上放映着钢琴家们的演奏时,我总是看得入神,我多么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钢琴啊!大大的眼睛中流露出来的不仅是陶醉,更是羡慕。
那一年,那一天,我带着一身的疲惫回到家,打开家门,映入眼帘的是是什么?是它!是静静伫立在那里的它。我扔下书包,欣喜地跑过去,不可置信地摸着,感觉如此熟悉,是久违了的朋友。触感让我热泪盈眶,我终于有了自己的钢琴,它映着我的`脸颊,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浓浓的喜悦。
四年来,我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和它相伴,它分享着我的痛苦、我的快乐。它就像我的朋友,分担着我的痛苦,分享着我的快乐!有多少时候,我会不顾一切地乱弹一气,摸着酸痛的指尖,默默地留下两行清泪。
小学毕业的那年夏天,我拿到了钢琴考级的十级证书,我终于不再苦练了。从此,我和它成了路人,总是对它置若罔闻。偶尔看着它,也会想起老师的鼓励,也会回想起多少日夜指尖在琴键上投下的光影。但练琴时的苦痛使我快速逃开,它就像是一个病毒,让我唯恐避之不及。我开始冷落它,疏远它,它的上很快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尽管母亲时常擦拭它,但它却成了我们家的一个摆设,一个显示文艺修养的象征。
一天,我偶然踱步到它跟前,轻轻抚摸着那曾经陪伴着我的它,我打开尘封已久的琴盖,清凉的触感又向我袭来,轻轻压下去,清脆悦耳的声音又回到了我的耳中,我看着它,眼中顿时溢满泪水,视线一下子模糊不清。
它,是我的伙伴;她是我的亲人;他们是我的师长。
谢谢你们,陪伴我度过快乐的童年!谢谢你们,让我成为更美好的自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1.审题立意。审题时要紧扣“遇见”和“美好”。“遇见”既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相逢遇见,也可以是抽象的相遇。“美好”是美好的东西或好的感受。生活中有无数的美好,一颗纯洁的心灵,一份真挚的情感,一个伟大的梦想,一段美丽的往事,一处亮丽的风景,无疑不是美好……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就存于一些普通人的普通事中,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用心去感受。“遇见美好”可以写遇见的感受是“美好”,也可以写遇见美好的东西。要写出和谁相遇,相遇之后怎么样(突出美好),最后写出自己的美好感受。
2.选材构思。本文宜写成记叙文,通过记叙或深情回忆曾经发生过的难忘的“遇见”,尤其通过具体的动作、对话等描写,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遇见的可以是你的亲人,也可以是你的老师、同学或陌生人,还可以是读书和某一历史人物相遇。要选取遇见后心与心发生了碰撞,产生了美好情感的事,这样的材料才符合“遇见”的内涵。比如你只身在外, 身处困境,遇上了一位好心人,他热心地帮助了你,你感激万分。这样的遇见确实值得回味;比如你写自己与某种物的相遇。这种物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只要你与它相遇时产生了难忘的感情就行。例如你在忧伤时独自来到野外,发现了一种很不起眼的小草,它虽小得可怜,却乐观地随风摆动。它给了你启发,让你从忧伤中振作起来。这种遇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①春节,是中国人心头最为浓烈的乡愁,它承载着丰富的年俗与深厚的文化底yùn。追sù春节的源头,我们仿佛能看到古人围炉夜话的温馨场景,那份对家的思念与对来年的期盼,在岁月中沉淀,愈发浓烈。
②每到春节,人们仿佛从日常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家家户户A.张灯结彩,彩灯高挂,照亮了整个夜晚。红灯笼、彩旗、福字,每一处都透露出节日的喜庆与祥和。街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仿佛在为新的一年喝彩。
③春节的年俗,更是让人B.叹为观止。舞龙舞狮、放鞭炮、拜年等传统活动,无一不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这些习俗C.周而复始,代代相传,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④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春节的年俗逐渐D.戛然而止,被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发扬并传承春节的年俗,让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永远流传下去。
《经典常谈》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春秋三传”第六 诸子第十
《周易》第二 “四书”第七 辞赋第十一
《尚书》第三 《战国策》第八 诗第十二
《诗经》第四 《史记》《汉书》第九 文第十三
“三礼”第五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