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750927/0-171604538759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5,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750927/0-171604538762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5,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7/15750927/0-171604538766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35,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35,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3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4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60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第Ⅰ卷共3页,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共2页,将答案用黑色签字笔(0.5mm)写在答题纸上。
3.试卷卷面分5分,如不规范,分等级(5、3、1分)扣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B11 C12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Cu64 I127 Ba137 Bi209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天目一号”气象星座卫星的光伏发电系统工作时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②有化学键断裂并且有能量的吸收或放出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③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都属于胶体
④肼()可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其电子式可表示为
⑤、、包含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⑥神舟十七号飞船舱体外壳氮化镓涂层,属于新型金属材料
A. 1项B. 2项C. 3项D. 4项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天目一号”气象星座卫星的光伏发电系统工作时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正确;
②有化学键断裂并且有能量的吸收或放出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离子键断裂,放出热量,不是化学变化,错误;
③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等碳纳米材料是纯净物,胶体是混合物,错误;
④肼(N2H4)可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其电子式可表示为,错误;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汇集全国各地小初高最新试卷。⑤AlCl3中铝原子最外层电子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错误;
⑥神舟十七号飞船舱体外壳氮化镓涂层,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错误。
综上,①正确,故选A。
2. 下列物质存储或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A. 新制氯水保存于带玻璃塞棕色广口瓶中
B. 铁与氯气能反应,所以液氯不可用钢瓶储存
C. 金属钠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 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因为次氯酸见光或者受热易分解,所以新制氯水保存于带玻璃塞的棕色细口瓶中,A错误;
B.铁与氯气加热条件下能反应,液氯可以用钢瓶储存,B错误;
C.金属钠着火生成的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助燃,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C错误;
D.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所以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食物,D正确;
故选D。
3. W、X、Y、Z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W和Y同族,X和Z同族,X的简单离子和Y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W和X、Z均能形成共价化合物,W和X、Y分别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均呈碱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4种元素中Y的金属性最强
B.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Z>X
C. 简单阳离子氧化性:W>Y
D. W和Y形成的化合物与水反应能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W和X、Z均能形成共价化合物,则W、X、Z很可能均为非金属元素,考虑到W原子序数最小,可推断W为H元素;W和X、Y分别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均呈碱性,X为非金属,可推测化合物中有NH3,则X为N元素,又X和Z同族,Z为P元素;W和Y同族,X的简单离子和Y的简单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可推知Y为Na元素。综上推测满足题干信息,因而推测合理,W为H,X为N,Y为Na,Z为P。
A. 4种元素中只有Y是金属元素,即Na,因而金属性最强,A正确;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越强,非金属性:N(X)>P(Z),因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ZH(W),因而简单阳离子氧化性:W>Y,C正确;
D.W和Y形成的化合物为NaH,NaH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气为还原性气体,D正确。
故答案选B。
4. 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 热稳定性:B. 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
C. 碱性:D. 酸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Na2CO3稳定,受热不分解,NaHCO3不稳定,受热分解产生Na2CO3、H2O、CO2,因此热稳定性:Na2CO3>NaHCO3,但不能使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A符合题意;
B.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氢化物的还原性逐渐增强,还原性,可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B不符合题意;
C.同一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逐渐减弱,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则碱性:NaOH>Mg(OH)2,可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C不符合题意;
D.同一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S>P,所以酸性:,能够使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A。
5. X,Y,X,W存在如图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已略去),则X,W不可能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溶液与过量的发生反应:,产物为碳酸钙、水、氢氧化钠,与少量发生反应:,产物为碳酸钙、水、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能相互转化,能实现上述关系,A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溶液和少量盐酸生成Z为碳酸氢钠溶液,和过量盐酸反应生成Y为二氧化碳,碳酸氢钠与酸反应可生成CO2,过量的CO2与NaOH反应能生成碳酸氢钠,能实现上述关系,B不符合题意;
C.Fe和Cl2反应时无论Cl2过量或少量都生成FeCl3,C符合题意;
D.AlCl3溶液和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铝,AlCl3溶液和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可生成偏铝酸钠,氢氧化铝与强碱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偏铝酸钠溶液中通二氧化碳可生成氢氧化铝,能实现上述转化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中国化学家研究出一种新型复合光催化剂(/CODs),能利用太阳光高效分解水,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总反应断裂反应物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中生成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
B. 复合光催化剂分解水比电解水更有优越性
C. 总反应为:
D. 反应Ⅱ中,产生1ml单质转移电子数为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水的分解是吸热反应,所以总反应断裂反应物化学键所吸收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中生成化学键所释放的能量,A正确;
B.电解水需要电能,复合光催化剂分解水需要太阳能,因此复合光催化剂分解水比电解水更有优越性,B正确;
C.根据题干信息知,总反应为:,C正确;
D.反应Ⅱ中,H2O2生成H2O和O2,因此产生1 ml氧气转移电子数为,D错误;
故选D。
7. 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酸性透明溶液:K+、Fe2+、I-、
B. 遇铝单质放出H2的溶液中:Na+、K+、、Cl-
C. 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Na+、Cu2+、、SCN-
D. 遇紫色石蕊试剂变蓝的溶液:Na+、、Cl-、
【答案】A
【解析】
【详解】A.酸性透明溶液中,K+、Fe2+、I-、与H+均没有反应发生,相互也不反应,可以大量共存,A符合题意;
B.遇铝单质放出H2的溶液为酸或碱溶液,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B不符合题意;
C.Fe3+和SCN-生成红色物质,不共存,C不符合题意;
D.遇紫色石蕊试剂变蓝的溶液显碱性,氢氧根离子和铵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均会反应,不能大量存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 利用如下实验装置和试剂能实现元素不同价态间转化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制备氯气需要加热,该实验装置不能满足条件,故A错误;
B.过氧化钠和水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氧气,氧气中氧元素被硫离子还原为-2价,该装置和对应的试剂可以完成的价态变化,故B正确;
C.铜片和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发生歧化反应但生成物中含有氮元素的产物为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不满足的价态变化,故C错误;
D.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未发生价态变化,故D错误;
故选B。
9. 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2.4gMg在空气中燃烧生成MgO和Mg3N2转移的电子个数为0.2NA
B. 1.9g18OH-中含有的电子数为NA
C. 常温常压下,28gCO与N2混合气体所含的原子数为2NA
D. 0.1mlCl2通入足量水中,生成的Cl-的数目为0.1NA
【答案】D
【解析】
【详解】A.MgO和Mg3N2中Mg均为+2价,故2.4gMg在空气中燃烧生成MgO和Mg3N2转移的电子个数为=0.2NA,A正确;
B.一个OH-中含有10个电子,故1.9g18OH-中含有的电子数为=NA,B正确;
C.已知CO和N2的摩尔质量均为28g/ml,常温常压下,28gCO与N2混合气体所含的原子数为=2NA,C正确;
D.已知Cl2+H2OH++Cl-+HClO是一个可逆反应,故0.1mlCl2通入足量水中,生成的Cl-的数目小于0.1NA,D错误;
故答案为:D。
10. 为了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设计如图1装置,某离子浓度变化如图2所示(不考虑副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图1中,铜极为负极,铂极发生还原反应
B. 图2中,N代表c()与时间的关系
C. 图1中,铂极电极反应式为
D 图2中,a点时转化了约66.7%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1可知,Cu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Pt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
【详解】A.由分析可知,铜为负极,Pt为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故A正确;
B.负极反应式为Cu-2e-=Cu2+,反应过程中c()逐渐增大,故B正确;
C.由分析知铂极电极反应式为,故C错误;
D.由B项可知,N代表c()与时间关系,M代表c()与时间关系,起始浓度为3ml/L,a点时浓度为1ml/L,故转化了,即约为66.7%,故D正确。
答案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1个或2个正确答案,选错不得分,漏选得2分。)
11. 根据实验操作及现象,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片插入浓硝酸中无现象的原因是铁片和浓硝酸发生了钝化,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反应进一步发生,不能证明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A错误;
B.取一定量样品,溶解后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仍有沉淀,则产生的白色沉淀中可能为硫酸钡或氯化银,此样品中不一定含有,可能是含有银离子,B错误;
C.将铁片和银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接通后构成电池,发现银片上出现红色固体,则银片为正极,正极上铜离子得电子产生铜单质,负极上铁失电子产生亚铁离子,证明金属性:,选项C正确;
D.用分液漏斗向盛有固体的锥形瓶中滴加盐酸溶液,产生气体,说明酸性盐酸>碳酸,气体通入盛有硅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发现产生白色浑浊为硅酸,挥发的盐酸与碳酸均能产生硅酸,且盐酸不是氯最高价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故不能说明非金属性:, 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2. 二氧化氯()是一种黄绿色到橙黄色的气体,极易溶于水,体积分数大于10%时,易发生爆炸,是一种无毒的绿色消毒剂。实验室可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仪器已省略)制备水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装置a的反应产物中的比值一定为2:1
B. 装置b的主要作用是除去混合气体中的HCl
C. 通入氮气的目的为稀释装置a中产生的并使其中产生的气体全部进入后续装置
D. 装置d可除去多余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装置a发生,装置b主要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氯气以及少量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因为二氧化氯体积分数大于10%时,易发生爆炸,所以通入氮气的目的是稀释装置a中产生的并使其中产生的气体全部进入后续装置,混合气体进入c,溶于水得到水溶液,装置d可除去多余的。
【详解】A.根据得失电子守恒以及原子、电荷守恒,可得,A正确;
B.装置b主要作用是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氯气,B错误;
C.因为二氧化氯体积分数大于10%时,易发生爆炸,所以通入氮气的目的是稀释装置a中产生的并使其中产生的气体全部进入后续装置,C正确;
D.装置d可除去多余的,D正确;
故选B。
13. 碱式硫酸铁[](其中Fe元素为+3价)是一种新型高效絮凝剂。一种利用废铁屑(含Fe和少量、)生产碱式硫酸铁的工艺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y、z一定符合关系式:
B. “过滤”所得滤液中只含溶质
C. “反应Ⅰ”中包含的反应类型有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D. 在实际生产中,反应Ⅱ常同时通入以减少的用量,若有11.2L(标准状况)的参与反应,则相当于节约2ml
【答案】CD
【解析】
【分析】废铁屑中含少量氧化铝、氧化铁等,将过量废铁屑加入稀硫酸中,发生反应Fe+H2SO4=FeSO4+H2↑,Al2O3+3H2SO4=Al2(SO4)3+3H2O,Fe2O3+3H2SO4=Fe2(SO4)3+3H2O,Fe2(SO4)3+Fe=3FeSO4,然后加入NaHCO3调节溶液的pH,发生反应Al3++3=Al(OH)3↓+3CO2↑,所以滤渣中成分是氢氧化铝,过滤得到硫酸亚铁,向硫酸亚铁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和NaNO2,酸性糸件下,NaNO2和硫酸亚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铁离子、一氧化氮,将溶液蒸发浓缩、过滤得到碱式硫酸铁。
【详解】A.[Fex(OH)y(SO4)z]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所以x、y、z一定符合关系式:3x=y+2z,A错误;
B.“过滤"所得滤液中除含溶质硫酸亚铁外还有硫酸钠,B错误;
C.由分析可知,“反应中包含的反应类型有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C正确;
D.若有11.2L(标准状况)的O2参与反应,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可知,相当于节约了2ml NaNO2,D正确;
故选CD。
14. 固体化合物X由四种元素组成,某学习小组开展如下探究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砖红色化合物与稀硫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B. 固体化合物X为
C. 黑色化合物隔绝空气分解的过程中,生成1ml砖红色化合物,转移2ml电子
D. 蓝色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可制得胆矾晶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采用逆推法,红色金属单质为Cu,质量为0.96 g,其物质的量为n(Cu)==0.015 ml;蓝色溶液为CuSO4溶液,砖红色化合物为Cu2O,物质的量为n(Cu2O)= =0.015ml,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为O2,则黑色化合物为CuO,根据Cu元素守恒可知其物质的量为0.03 ml;3.46 g化合物X加热分解生成的水为0.18 g,水物质的量为n(H2O)=0.01 ml;2.00 g白色沉淀为CaCO3,其物质的量为0.02 ml,无色无味气体为CO2,物质的量为0.02 ml。根据3.46 gX分解生成0.01 ml H2O、0.03 ml CuO和0.02 ml CO2,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 砖红色化合物为Cu2O,其与稀硫酸反应生成铜单质和硫酸铜溶液,离子方程式为:,故A正确;
B. 3.46 gX分解生成0.01 ml H2O、0.03 ml CuO和0.02ml CO2,n(CuO):n(CO2):n(H2O)=0.03 ml:0.02 ml:0.01 ml=3:2:1,则根据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关系,可知X的化学式是Cu3(OH)2(CO3)2,故B错误;
C. 黑色化合物CuO隔绝空气高温分解的反应为,可知生成1 ml Cu2O,转移2 ml电子,故C正确;
D. 蓝色溶液为硫酸铜溶液,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可制得胆矾晶体,故D正确;
故选B。
15. 已知Ⅰ:;
Ⅱ.。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A. 可与盐酸发生反应:
B. 任何条件下,都存在氧化性:
C. 反应Ⅱ中,当有10.45g生成时转移电子数为
D. 已知可由与王水(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反应制取,说明不能被硝酸氧化
【答案】BC
【解析】
【详解】A.高锰酸钾可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结合反应II可知氧化性为,则NaBiO3可与盐酸发生NaBiO3+6H++2Cl-═Bi3++Na++Cl2↑+3H2O,故A正确;
B.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且常温下>Cl2,故B错误;
C.反应II中,Bi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3价,则当有10.45g Bi3+生成时转移电子数为×(5-3)×NA=0.1NA,故C错误;
D.BiCl3可由Bi2O3与王水反应制取,Bi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则Bi3+不能被硝酸氧化,故D正确。
答案选BC。
第Ⅱ卷
三、填空题(本题共5题,共60分。)
16. 有八种短周期主族元素x、y、z、d、e、f、g、h,其中x、y、d、f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其原子半径的相对大小、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的变化如图1所示。z、e、g、h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溶液(浓度均为)的pH与原子序数的关系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信息进行判断,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i位于第五周期且与元素z同族,该元素原子序数为___________,该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一个重要的应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d、f、g常见离子的半径大小____________(由大到小用离子符号表示)。
(3)由元素x、y、z、d四种元素组成的常见的阴阳离子个数比1:1的化合物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可作为比较f和e金属性强弱的依据是__________。
a.测两种元素单质的硬度和熔、沸点
b.二者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能相互反应
c.比较单质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d.比较两种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的高低
(5)元素g、h按照原子个数比1:1可组成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四原子分子,该物质能够遇水剧烈反应,生成沉淀和气体。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由上述元素中的y、z、e组成的某剧毒化合物eyz不慎泄漏时,消防人员通常采用喷洒溶液的方式处理,以减少污染。反应生成一种酸式盐和一种气体,二者溶于水均呈碱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已知eyz含有分子中类似的化学键,写出化合物eyz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51 ②. 半导体
(2)
(3)
(4)bc (5)
(6) ①. ②.
【解析】
【分析】x、y、z、d、e、f、g、h为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短周期主族元素,从图中的化合价、原子半径的大小及原子序数,可以知道x是H元素,y是C元素,z是N元素,d是O元素,f是Al元素,z、e、g、h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溶液浓度均为0.01ml·L-1,e的pH为12,为一元强碱,则e是Na元素,z、h的pH均为2,为一元强酸,则z为N元素、h为Cl元素,g的pH小于2,则g为二元强酸,故g为S元素,据此分析解答问题。
【小问1详解】
元素i位于第五周期且与元素N同族,该元素原子序数为51;As位于金属与非金属交界处,所以该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一个重要的应用是作半导体;
【小问2详解】
d、f、g 形成的简单离子分别为:O2-、Al3+、S2-,O2-、Al3+的电子层数相同,但核电荷数Al>O,则离子半径O2->Al3+,而S2-的电子层数最多,半径最大,故;
【小问3详解】
由元素x、y、z、d四种元素组成的常见的阴阳离子个数比1:1的化合物是碳酸氢铵,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a. 单质的硬度和熔、沸点与金属性强弱无关,a不选;b.二者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能相互反应,说明碱性:氢氧化钠大于氢氧化铝,b选;c.金属性越强,单质与同浓度盐酸反应越剧烈,c选;d.金属性强弱与两种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的高低无关,d不选;故选bc;
【小问5详解】
元素g、h按照原子个数比1:1可组成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的四原子分子,该分子是,该物质能够遇水剧烈反应,生成沉淀和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小问6详解】
化合物NaCN不慎泄漏时,通常采用喷洒过氧化氢溶液的方式处理,以减少污染.反应生成一种酸式盐和一种气体,二者溶于水均呈碱性,即生成NaHCO3、NH3,反应方程式为:NaCN+H2O2+H2O=NaHCO3+NH3↑,NaCN由Na+、CN-构成,含有N2分子中类似的化学键,则CN-中存在三键,NaCN电子式为: 。
17. 白硼钙石的主要成分是(含有少量、FeO、和等杂质),利用白硼钙石制取强还原剂的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偏硼酸钠()易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难溶于乙醇,碱性条件下稳定。
(1)中H的化合价为_________,该物质所含的化学键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酸浸过滤”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气体”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滤渣1”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
(4)“操作X”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反应Y”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效氢含量”(即:每克含氢还原剂的还原能力相当于多少克的还原能力)可用衡量含氢还原剂的还原能力,则的有效氢含量为__________(保留2位有效数字)。
【答案】(1) ①. ②. 离子键、共价键
(2)
(3) ①. 、 ②.
(4)冷却结晶 (5)
(6)0.21
【解析】
【分析】由题中信息可知,(含有少量、FeO、和等杂质)经硝酸浸取后,转化为,铁转化为+3价铁,气体为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用乙醇溶解,加入氢氧化钠转化为,与MgH2反应最终转化为NaBH4,据此分析
【小问1详解】
中钠为+1价,B为+3价,则氢为-1价;Na与BH之间是离子键,B与H之间为共价键;
【小问2详解】
酸浸过滤后方程式:;
【小问3详解】
气体为硝酸与氧化铁反应后的及与碳酸钙反应产生的;
【小问4详解】
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X为冷却结晶;
【小问5详解】
由与反应生成NaBH4,方程式为:
【小问6详解】
作为还原剂由-1价→+1价,故1ml可失去8ml电子,相当于4mlH2还原能力,则的有效氢含量为=0.21;
18. 碘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某小组设计以下实验从海带中提取碘并测定食盐中碘元素的含量。
Ⅰ.海带提碘
(1)同学们称取一定量干海带,将海带先剪碎,然后用水浸泡、洗净、晾干,放入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灼烧至海带完全成灰烬,然后继续进行下列流程。
(2)取海带灰浸取液1~2mL,加入0.5mL稀硫酸、0.5mL5%的溶液,然后再加入0.5mL,振荡后静置,若观察到_________(填实验现象),则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元素,上述过程中涉及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萃取实验中,若要使碘尽可能地完全转移到中,可采取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
Ⅱ.人体碘的重要来源之一是食用加碘食盐(含)。为测定加碘食盐中的碘含量,学习小组设计如下实验:
①配制1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
②用天平准确称取wg食盐样品,加适量蒸馏水使其完全溶解;
③用稀硫酸酸化所得溶液,加入足量KI溶液,使与KI反应完全生成;
④向③中混合液逐滴加入浓度为的溶液,恰好反应完全时,消耗溶液6.00mL。(已知:)
已知:易溶于水,具有强还原性。
(4)配制硫代硫酸钠溶液时用分析天平准确称量固体的质量为______g。(保留小数点后2位)
(5)配制前蒸馏水需先煮沸再冷却,其目的是__________。
(6)下列情况中,导致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的是________.(填标号)。
A. 容量瓶在使用前未干燥,里面有少量蒸馏水
B. 转移溶液至容量瓶过程中,有少量溶液溅出
C.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读数
D. 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容量瓶的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7)上述食盐样品中碘元素的含量为__________mg/kg(用含w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坩埚 (2) ①. 溶液分层,上层无色,下层呈紫红色 ②.
(3)多次萃取 (4)0.32
(5)防止与反应 (6)BD
(7)
【解析】
【分析】干海带灼烧后得到海带灰,浸泡得溶液,向溶液中加入氧化剂,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再用四氯化碳萃取分液,得含碘的四氯化碳溶液,最终得到碘单质。
【小问1详解】
灼烧干海带固体需选用坩埚;
【小问2详解】
海带中碘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过氧化氢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发生反应;碘单质易溶于有机溶剂,加入四氯化碳后,发生萃取分层,由于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故溶液分层,上层无色,下层呈紫红色;
【小问3详解】
萃取实验中,若要使碘尽可能地完全转移到中,可以采取的操作是将一次萃取改为多次萃取;
【小问4详解】
,;
【小问5详解】
为了防止水中与反应,所以配制前蒸馏水需先煮沸再冷却;
【小问6详解】
A.容量瓶在使用前未干燥,里面有少量蒸馏水,不影响浓度,不符合题意;B.转移溶液至容量瓶过程中,有少量溶液溅出,则部分没有进入容量瓶,导致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符合题意;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读数,则溶液体积不到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高;D. 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容量瓶的刻度线,不应该再加水,如果再加水至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偏低,符合题意;故选BD;
【小问7详解】
由、得关系式为,食盐样品中碘元素的含量为mg/kg。
19. 三氯化硼()用于制备光导纤维和有机硼化物等,制备原理:。某小组据此设计实验制备并测定其纯度,装置如下图所示:
已知:①的熔点为-107.3℃,沸点为12.5℃,极易水解。
②可用于处理尾气CO。
实验(一):制备。
(1)写出制备氯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A中玻璃管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发生水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纯度的测定。
(4)准确称取wg产品,置于蒸馏水中,完全水解。用硝酸银进行含量测定,反应消耗mg质量分数为b%硝酸银溶液,则产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__。(用含字母w、b、m的式子表示)
【答案】(1)
(2) ①. 平衡气压使液体顺利流下 ②. 吸收未反应氯气并防止F中的水进入D
(3)
(4)
【解析】
【分析】由实验装置图可知,装置A中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装置B中盛有的浓硫酸用于干燥氯气;装置C中氯气与三氧化二硼、碳共热反应制备三氯化硼;装置D为冰水浴冷凝收集三氯化硼的装置;装置E中盛有的碱石灰用于吸收未反应的氯气并防止装置F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D导致三氯化硼水解;装置F中盛有的用于吸收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小问1详解】
制备氯气的反应为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氯化锰、氯气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小问2详解】
由实验装置图可知,装置A中玻璃管a的作用是平衡气压便于浓盐酸顺利流下;由分析可知,装置E中盛有的碱石灰用于吸收未反应的氯气并防止装置F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D导致三氯化硼水解,故答案为:平衡气压使液体顺利流下;吸收未反应的氯气并防止F中的水进入D;
【小问3详解】
三氯化硼发生水解的反应为三氯化硼与水反应生成硼酸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小问4详解】
由题意可得如下转化关系:BCl3—3HCl—3AgNO3,反应消耗mg质量分数为b%硝酸银溶液,则产品的纯度为×100%=,故答案为:。
20.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习题解析中看到:“通入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是因为在酸性环境中,将氧化成而产生沉淀”,有同学对这个解析提出了质疑,“因没有隔绝空气,也许只是氧化了,与无关”,于是做了“通入溶液”的探究实验,用pH传感器检测反应的进行,实验装置如图:
(1)实验小组发现装置C存在不足,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探究硫酸钡产生的原因,分别在装置C中进行以下探究实验,则③④号实验,应该选用的试剂为____________。
(3)进行①③号实验前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现象:①号依然澄清,②③④号均出现浑浊。据此请补充②号实验中装置C中反应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1~4分别为①②③④号实验所测pH随时间变化曲线。
根据以上数据,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计算实验②500s时产生硫酸钡的质量为__________mg。(可忽略溶于水产生的)
【答案】(1)没有进行封闭,而直接与大气相通
(2)
(3)防止氧化
(4)
(5)与均可以氧化,但与一起使氧化更快
(6)58.25
【解析】
【分析】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硫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的原因,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硝酸根离子和氧气均可以氧化二氧化硫,但氧气和硝酸一起使二氧化硫氧化更快的实验结论。
【小问1详解】
由实验装置图可知,装置C为敞口装置,空气中的氧气可能将二氧化硫氧化,不利于探究二氧化硫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的实验探究,故答案为:没有进行封闭,而直接与大气相通;
【小问2详解】
由实验设计可知,实验①、②的目的是探究氧气能否氧化二氧化硫,实验①、③的目的是探究硝酸根离子能否氧化二氧化硫,实验①、④的目的是探究硝酸根离子和氧气能否共同氧化二氧化硫,则③、④号实验应该选用的试剂为硝酸钡溶液,故答案为:;
【小问3详解】
由实验设计可知,实验①、③的目的是探究硝酸根离子能否氧化二氧化硫,所以进行①号、③号实验前通氮气的目的是排除装置内的空气,防止氧气干扰实验,故答案为:防止氧化;
【小问4详解】
由题意可知,②号实验中装置C中反应生成沉淀的反应为氯化钡溶液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小问5详解】
由实验所测pH随时间变化曲线可知,实验中硝酸根离子和氧气均可以氧化二氧化硫,但氧气和硝酸一起使二氧化硫氧化更快,故答案为:硝酸根离子和氧气均可以氧化二氧化硫,但氧气和硝酸一起使二氧化硫氧化更快;
小问6详解】
由图可知,实验②500s时溶液pH为2,由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硫酸钡的质量为0.01ml/L×0.05L××233g/ml=0.05825g=58.25mg,故答案为:58.25。选项
X
W
A
溶液
B
溶液
盐酸
C
Fe
D
溶液
NaOH溶液
选项
试剂
价态转化
实验装置
a
b
c
A
浓盐酸
二氧化锰
亚硫酸钠溶液
B
水
过氧化钠
硫化钠溶液
C
浓硝酸
铜片
氢氧化钠溶液
D
70%硫酸
亚硫酸钠
氯化铁溶液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将铁片分别插入稀硝酸和浓硝酸中,前者产生无色气体,后者无明显现象
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
B
取一定量样品,溶解后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盐酸,仍有沉淀
此样品中含有
C
将铁片和银片插入硫酸铜溶液中,接通后构成电池,发现银片上出现红色固体
金属性:
D
用分液漏斗向盛有固体的锥形瓶中滴加盐酸溶液,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硅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发现产生白色浑浊
非金属性:
编号
①
②
③
④
试剂
煮沸过的0.1ml/L溶液50mL,再加入食用油25mL
未煮沸过的0.1ml/L溶液50mL
煮沸过的________溶液50mL,再加入食用油25mL
未煮沸过的__________溶液50mL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检测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4,5m)写在答题卡上,2L乙醛中含有π键的数目约为,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