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24年上海市嘉定区九年级中考二模综合试卷-初中化学
展开考生注意:
1.试卷第1~20题为物理部分,第21~41题为化学部分,第42题开始为跨学科案例分析部分。
2.试卷满分135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3.按要求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一律无效。
化学部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Fe-56 Cu-64 Ag-108
一、选择题(共20分)第21-34题,每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保存珍贵文物可用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该气体是
A. 氮气B. 氧气C. 二氧化碳D. 稀有气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符合题意;
B、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约占空气体积的0.03%,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约占空气体积的0.94%,空气中稀有气体的含量较少,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 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是
A. 红磷B. 木炭C. 镁条D. 铁丝
【答案】D
【解析】
【详解】A、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木炭燃烧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镁条燃烧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铁丝燃烧生成黑色固体,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3. 一氧化二氮(N2O)在手术中常用作麻醉剂,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A. -2B. -1C. +1D. +2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汇集全国各地小初高最新试卷。【答案】C
【解析】
【详解】一氧化二氮中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氮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则有2x+(-2) =0,得x=+1价,故选C。
4. 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A. 煤B. 石油C. 天然气D. 氢气
【答案】D
【解析】
【详解】A、煤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不属于绿色能源,不符合题意;
B、石油燃烧会产生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不属于绿色能源,不符合题意;
C、天然气燃烧可能会产生一氧化碳等污染物,不属于绿色能源,不符合题意;
D、氢气燃烧产物只有水,比较环保,属于绿色能源,符合题意。
故选D。
5. 溶液溶质为气体的是
A. 食盐水B. 硝酸钾溶液C. 盐酸D. 澄清石灰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食盐水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固体,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硝酸钾溶液溶质硝酸钾固体,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盐酸中的溶质是氯化氢气体,此选项符合题意;
D. 澄清石灰水溶质是氢氧化钙固体,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的是
A. NaNO3B. KOHC. CuSO4D. BaCl2
【答案】A
【解析】
【详解】A. NaNO3含钠元素,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为黄色,此选项符合题意;
B. KOH含钾元素,通过蓝色钴玻璃,焰色反应为紫色,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CuSO4含铜元素,铜元素的焰色反应为绿色,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BaCl2含钡元素,钡元素的焰色反应为黄绿色,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有些人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涂抹厨房中的下列某物质(括号内数值为pH )能明显缓解不适,该物质是
A. 食醋(2.8-3.8)B. 食盐水(7.0)C. 鸡蛋清(7.6~8)D. 肥皂水(9-10)
【答案】A
【解析】
【详解】pH<7的物质呈酸性,pH=7的物质呈中性,pH>7的物质呈碱性。山药中含有的皂角素呈碱性,可涂抹呈酸性的物质缓解痛痒,食醋的pH<7,呈酸性。
故选A。
8. 物质俗名正确的是
A. 氢氧化钠—纯碱B. 汞—水银
C. 氧化钙—消石灰D. 硫酸铜—胆矾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名,氢氧化钠俗名为烧碱、火碱、苛性钠,该选项物质对应俗名错误;
B、汞俗称是水银,该选项物质对应俗名正确;
C、氧化钙的俗名是生石灰,氢氧化钙的俗称是熟石灰或消石灰,该选项物质对应俗名错误;
D、胆矾是五水合硫酸铜俗称,该选项物质对应俗名错误;
故选B。
9. 碱性锌锰电池性能优越,其组成物质包括锌粉、氢氧化钾、二氧化锰、石墨等,这些物质的类别不包括
A. 酸B. 碱
C. 单质D. 氧化物
【答案】A
【解析】
【详解】锌粉、石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物质类别属于单质,氢氧化钾是溶于水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为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物质类别属于碱,二氧化锰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物质类别属于氧化物。所以锌粉、氢氧化钾、二氧化锰、石墨等,这些物质的类别不包括酸,故选:A。
10. 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步骤I可以除去所有杂质B. X试剂的作用是吸附色素和异味
C. 步骤III只涉及物理变化D. 净化的水是纯净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步骤Ⅰ是沉降和过滤,只能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则X试剂为活性炭,步骤Ⅱ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选项说法正确;
C、步骤Ⅲ加入液氯,可以杀菌、消毒,此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该净化过程中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物质,因此净化后得到的水中仍是混合物,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11. 化学用语的书写或理解正确的是
A. 氦气:He2B. 2O:两个氧元素
C. N2:两个氮原子D. 2H2:两个氢分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氦气属于稀有气体,稀有气体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氦气的化学式为:He,此选项错误;
B. 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O表示两个氧原子,元素是一个宏观概念,无数量的意义,此选项错误;
C. N2表示氮气、氮气由氮元素组成、一个氮分子、一个氮分子由两个氮原子构成,不能表示两个氮原子,此选项错误;
D.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化学式可表示一个该分子,多少个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2H2表示两个氢分子,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2. 下列物质间的转化,通过一步化学反应不能实现的是
A. CaCO3→CaOB. CuO→Cu(OH)2
C. H2→H2OD. NaOH→Na2SO4
【答案】B
【解析】
【详解】A、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能一步实现;
B、氧化铜与水不反应,不能转化为Cu(OH)2,故选项不能一步实现;
C、氢气燃烧生成水,故选项能一步实现;
D、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故选项能一步实现。
故选B。
13. 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 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是混合物B. 饱和溶液降温后会析出晶体
C. 复分解反应会生成沉淀和气体D. 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含有多种元素的物质也可能是纯净物,如:Na2CO3含有多种元素,但属于纯净物,此选项错误;
B. 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的物质,其饱和溶液降温后变为不饱和溶液,不会析出晶体,此选项错误;
C. 复分解反应会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不一定会生成沉淀和气体,此选项错误;
D. 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如:2NaOH+CO2=Na2CO3+H2O,此选项正确。
故选D。
14. 对比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下列通过对比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 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
B. 实验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C. 实验能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D. 实验能说明MnO2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但碳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因此不能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发生了反应,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图中实验,浸入热水中的Y型管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白磷燃烧,而浸入冷水中的Y型管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白磷不燃烧,对比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C、图中实验,氢氧化钠溶液和水的体积不同,变量不唯一,不能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图中实验,要验证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需要验证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同时还要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该实验只验证了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第15-17题,每题有一个或两个正确选项。
15. 工业上常用来制取粗硅,关于该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 碳元素由化合态转化为游离态B.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 该反应在常温下能较快进行D. 参加反应的C和Si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答案】B
【解析】
【详解】A、当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时,元素为游离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时,元素为化合态,该反应中,碳由单质转变成化合物,故碳元素是由游离态转化为化合态,该选项说法错误;
B、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该反应在常温下不能进行,该选项说法错误;
D、参加反应的C和SiO2的质量比为(2×12):60=2:5,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16.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稀硫酸和稀盐酸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分别生成硫酸银、氯化银白色沉淀,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钙(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变质后的氢氧化钠中含有碳酸钠,取样,加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由于有氢氧化钠生成,会对原固体中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不能检验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故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滤渣、干燥,能分离出二氧化锰,对滤液蒸发结晶,能分离出氯化钾,故选项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17. 将KClO3和MnO2混合物ag放入试管中加热,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质量与加热时间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M点时,KClO3开始发生反应B. N点时,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
C. N→P过程中,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减小D. 混合物中MnO2的质量为(a-b)g
【答案】BC
【解析】
【详解】A、M点时,固体的质量还未减少,故M点时,氯酸钾还未开始发生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N点时,氯酸钾部分分解,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故此时固体中含有氯酸钾、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三种物质,该选项说法正确;
C、N→P过程中固体中的氧元素不断转变成氧气,导致固体中的氧元素的质量不断减少,该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b)g,不是二氧化锰的质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C。
二、简答题(共30分。第18题7分,第19题6分,第20题11分,第21题6分)
18.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从化学视角认识“碳及其化合物”,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角度:CO和CO2均由___________元素组成。
(2)结构角度:CO和CO2分子构成不同,1mlCO中约含___________个氧原子。
(3)性质角度:CO具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CO2不可燃也不助燃,可以用于___________
(4)转化角度:“价类二维图”反映的是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构建“价类二维图”是学习物质转化的重要方法。图1是碳及其化合物的“价类二维图”。图中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X点对应的单质有多种,它们互称为________,CO转化为Y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写一个即可)。利用某新型催化剂可将CO2和H2转化为甲烷(CH4)和Z,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图所示。Z的化学式为:________。
【答案】(1)碳、氧 (2)6.02×1023
(3)灭火 (4) ①. 甲烷##CH4 ②. 同素异形体 ③. 2CO+O22CO2 ④. H2O
【解析】
【小问1详解】
组成角度:CO和CO2均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故填:碳、氧;
【小问2详解】
结构角度:1个CO分子中含有1个氧原子,则1mlCO中约含6.02×1023个氧原子,故填:6.02×1023;
【小问3详解】
性质角度:CO具有可燃性,可以作燃料,CO2不可燃也不助燃,可以用于灭火,故填:灭火;
【小问4详解】
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一氧化碳、碳酸、碳酸钙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和无机物的性质接近,为无机物,因此图中物质属于有机物的是甲烷;X点对应的单质有多种,有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它们互称为同素异形体;Y对应的物质类别为氧化物,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Y为二氧化碳,CO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2CO2;利用某新型催化剂可将CO2和H2转化为甲烷(CH4)和Z,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反应前C、H、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8、2,反应后C、H、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4、0,则2Z中含有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Z的化学式为H2O,故填:甲烷或CH4;同素异形体;2CO+O22CO2;H2O。
19.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
(1)打开雪碧瓶盖后有气泡冒出,原因是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
(2)KCl和KNO3溶液是常用的无土栽培营养液,两者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___________。
(3)如下图所示,20℃时,向2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2g的KCl和KNO3固体,充分溶解。根据实验并结合溶解度表回答问题:
①上述实验中,所形成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_(填“KNO3”或“KCl”);对此溶液可采取___________(填一种)的方法将其转化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将上述溶液分别加热至50℃,最终形成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为___________。
③60℃时,向100g水中加入xg KNO3固体形成溶液,再降温到20℃,析出固体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x的数值是___________。
【答案】(1)减小 (2)KNO3##硝酸钾
(3) ①. KCl ②. 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合理即可) ③. 24.2% ④. 63.9
【解析】
【小问1详解】
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成正比,打开雪碧瓶盖后有气泡冒出,原因是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故填:减小;
【小问2详解】
KCl中含有N、P、K中的钾元素,属于钾肥;KNO3中含有N、P、K的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填:KNO3或硝酸钾;
【小问3详解】
①20℃时,氯化钾溶解度是34.0g,硝酸钾溶解度是31.6g,20℃时,向2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32g的KCl和KNO3固体,所得的溶液为饱和溶液的是KNO3,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的是KCl,将KCl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增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等,故填:增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溶剂(合理即可);
②50℃时,氯化钾溶解度是51.1g,硝酸钾溶解度是169g,将上述溶液分别加热至50℃(忽略实验过程中水的损失),都完全溶解变成不饱和溶液,最终形成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均为,故填:24.2%;
③60℃时,向100g水中加入xgKNO3固体形成溶液,再降温到20℃,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析出32.3g固体,溶解在水中的硝酸钾是31.6g,则x的数值是32.3+31.6=63.9,故填:63.9。
20.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活动。
活动一:研究气体的制取和性质
(1)用装置制A制取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制取3.2g氧气需要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ml。
(2)装置B和C具有“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优点,该装置对反应物中固体药品的要求是___________;B和C中处于暂停产生气体状态的是___________(选填“B”或“C”)。若选择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___________(填“a”或“b”)口进入。
(3)向装置E中的广口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关闭活塞振荡,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碳酸钙粉末全部溶解,气球变大。然后再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广口瓶中,关闭活塞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
活动二:研究金属的活动性和回收金属
小组设计下图1实验来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在实验后按照下图2所示流程从试管B的溶液中回收铜和银。
(4)试管B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图1中的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请说明理由,若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请完善实验方案。
(6)分析图2的处理流程:滤液里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加入铁粉的质量_______(选填“>”、“<”、“=”或“无法确定”)所得滤渣的质量。
【答案】(1) ①. ②. 0.2
(2) ①. 块状(或粒状)固体 ②. B ③. a
(3)气体变小,产生白色沉淀
(4)
(5)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试管A可得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铁排在氢前,试管B可得出铜比银活泼,无法得出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补充实验方案: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插入铜丝
(6) ①. 硝酸亚铁##Fe(NO3)2 ②. <
【解析】
【小问1详解】
A装置适用于固液不加热反应制取气体,适用于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2g氧气的物质的量为:3.2g÷32g/ml=0.1ml
解:设需要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为x
x=0.2ml
答:制取3.2g氧气需要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为0.2ml;
【小问2详解】
装置B和C为启普发生器,具有“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优点,该装置对反应物中固体药品的要求是块状(或粒状)固体,这样固体才能置于启普发生器的中间容器中,才能实现固液分离;
由图可知,B装置中实现了固液分离,可以暂停产生气体;
若选择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气体应从a口进入;
【小问3详解】
向装置E中的广口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关闭活塞振荡,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故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碳酸钙粉末全部溶解,气球变大。然后再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广口瓶中,关闭活塞振荡,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消耗,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氯化钙和反应生成的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气体变小;
【小问4详解】
试管B中发生的反应为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试管A中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产生气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铁排在氢前,试管B中,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铜比银活泼,无法得出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图1中的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要想探究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可补充实验,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插入铜丝,无明显现象,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可得出铁比铜活泼;
【小问6详解】
金属活动性:铁>铜>银,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溶液中加入铁粉,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铁已经完全反应,铁一定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亚铁,故滤液里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亚铁;
铁与硝酸银反应:,56份质量的铁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固体质量增加,铁与硝酸铜反应:,56份质量的铁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固体质量增加,故加入铁粉的质量<所得滤渣的质量。
21. 某小组根据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关系开展了项目式学习。
(1)项目1:探究酸碱中和反应(如图1所示)。
实验开始将注射器内的液体缓慢地全部注入烧瓶内,观察到___________现象,证明NaOH能与HCl反应。c点所示溶液中所含溶质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项目2:探究酸碱盐之间反应(如图2所示)。
把甲、乙反应后的溶液倒入同一烧杯中发现溶液显红色,决定继续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猜想】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可能有:
猜想一:Na2SO4、Na2CO3 猜想二:___________。
猜想三:Na2SO4、NaOH、Na2CO3 猜想四:Na2SO4、H2SO4
【实验分析】通过分析,大家认为猜想四不成立,原因是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同学们对剩余的几种猜想继续探究(提示:BaCl2溶液呈中性)
【答案】(1) ①. 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②. HCl、NaCl
(2) ①. Na2SO4、NaOH ②. 猜想四中溶液呈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③. 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 ④. 足量稀硝酸
【解析】
【小问1详解】
无色酚酞遇酸性、中性溶液不变色,遇到碱性溶液变红,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被消耗,由此可证明证明NaOH能与HCl反应;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图1中c点的pH<7,溶液呈酸性,说明此时盐酸过量,则图乙中c点的溶液中溶质为HCl、NaCl,故填: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HCl、NaCl;
小问2详解】
提出猜想:把甲、乙反应后的溶液倒入同一烧杯中发现溶液显红色,说明反应后所得溶液呈碱性,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一定有生成的硫酸钠,而NaOH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则可能含有Na2CO3、NaOH,根据猜想,因此猜想二为Na2SO4、NaOH,故填:Na2SO4、NaOH;
实验分析:猜想四中溶液呈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猜想四不成立,故填:猜想四中溶液呈酸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探究:①试管甲、乙中均生成硫酸钠,验证三个猜想,需要验证碳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其中碳酸根离子对氢氧根离子的检验有干扰,需先除去碳酸根离子,则取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可确定一定含有氢氧化钠,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②实验结论是猜想三成立,说明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是Na2SO4,NaOH、Na2CO3,则过滤得到的沉淀是硫酸钡和碳酸钡,硫酸钡不溶于稀硝酸,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实验现象是沉淀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则实验操作为:过滤,再向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
故填:产生白色沉淀,溶液仍为红色;足量稀硝酸。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稀硫酸和稀盐酸
取样,分别加入硝酸银溶液,看是否产生沉淀
B
除去氯化钠中少量的碳酸钠
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滤液蒸发结晶
C
检验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
取样,加入足量氢氧化钡溶液,过滤;滤液中加酚酞
D
分离二氧化锰和氯化钾固体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滤渣、干燥;滤液蒸发结晶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KCl g/100gH2O
27.6
34.0
40.0
45.5
51.1
56.7
KNO3g/100gH2O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取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
___________,说明猜想一不成立
②过滤,再向沉淀中加入___________。
沉淀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三成立
198,2024年上海市松江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考综合试卷-初中化学(): 这是一份198,2024年上海市松江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考综合试卷-初中化学(),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试卷满分 135 分, 属于有机物的是, 属于钾肥的是, 关于原子、分子叙述正确的是,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60,2024年上海市松江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考综合试卷-初中化学: 这是一份160,2024年上海市松江区九年级中考二模考综合试卷-初中化学,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试卷满分 135 分, 属于有机物的是, 属于钾肥的是, 关于原子、分子叙述正确的是,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48,2024年上海市青浦区九年级中考二模综合试卷-初中化学: 这是一份148,2024年上海市青浦区九年级中考二模综合试卷-初中化学,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Fe-56, 铝元素的符号是,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21%的是,94%,二氧化碳约占0, 属于氧化物的是, 属于钾肥的是, 在足量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焰色反应呈黄色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