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素能提升突破练含答案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素能提升突破练5生态微专题1种群和群落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素能提升突破练5生态微专题1种群和群落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微专题突破练
一、选择题
1.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D.③④⑤⑥
解析:森林中,最上层应该是乔木层;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光照决定的。
2.科学家曾指出,没有一个自然种群能无限制地增长,必然有许多因素使种群数量减少。图中1、2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随种群密度的改变对种群死亡率的影响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图中的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
B.图中的2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和天敌、传染病等
C.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D.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
调节
解析:据图可知,图中的1随种群密度增大而死亡率升高,则图中的1代表密度制约因素,如食物和天敌、传染病等;图中的2代表非密度制约因素,如自然灾害和气温等,这些因素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非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可通过密度制约因素来调节,例如,当由于某种自然灾害使种群数量下降时,食物等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就会减弱,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回升,种群数量增加。
3.环保工作者对某地区最主要的草食动物某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种群数量/(t-1)年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在第1年至第3年期间种群呈“J”形增长
B.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
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
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4年末达到最大
解析:图中显示第1年到第3年期间λ值约为1,而“J”形曲线其λ值应大于1且恒定,故不属于“J”形增长;第4年初到第5年中期λ始终大于1,种群数量一直增加,从第5年中期到第5年末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即在第4年初至第5年末,种群数量先增后减,且第
5年中期种群数量大于第3年末种群数量;该野兔种群数量在第5年中期达到最大。
4.(2021·山东卷)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 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 中不放螺,M 中放入 100 只螺。一段时间后,将 M 中的螺全部移入 L 中,并开始统计 L、M 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
解析:在放入螺之前,L中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最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先增加后减少,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M中的螺全部移走后,甲藻数量持续增长,乙藻先增加后减少,丙藻持续下降,故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刚引入螺时,因为螺偏好吃甲藻,甲藻数量下降,乙藻竞争压力减小导致其数量上升,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很可能是甲藻数量太少无法满足螺的食物需求,螺开始大量捕食乙藻而导致的;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和螺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
5.(2023·湖南怀化二模)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进行多年研究,绘制出λ(λ=某一年的种群数量/前一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C )
A.t3时种群乙的数量水平为其环境容纳量
B.该图是可以直观反映出种群数量增长趋势的物理模型
C.若t3之后种群甲的曲线一直不变,则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
D.t1~t3时间段种群甲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解析:t3时种群乙λ大于1,种群数量将增加,说明其数量水平未达到其环境容纳量;该图是可以直观反映出种群数量增长趋势的数学模型;若t3之后甲种群的曲线一直不变(λ大于1且稳定不变),则种群甲的数量将不断增多,成为优势物种,该过程中可能会淘汰一部分不占优势的物种,导致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减少;t1~t3时间段种群甲(包含了λ小于1、等于1和大于1三个阶段)年龄结构依次为衰退型(λ小于1)、稳定型(λ等于1)、增长型(λ大于1)。
6.(2023·河北衡水中学一模)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称为生态位。斑点叉尾鮰和鲢鱼是常见的淡水养殖鱼类,人们常常将它们混合放养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研人员对两种鱼所摄取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进行研究,并绘制了如图曲线。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B )
A.d越小,说明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竞争越弱
B.b越大,说明斑点叉尾鮰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
C.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
D.斑点叉尾鮰和鲢鱼之间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解析:d越小,两个种群的生态位越接近,生活习性、捕食对象重叠度越高,竞争越激烈;b越大,说明斑点叉尾鮰种群的生态位越广,捕食对象也更多,适应环境能力越强;对生态位的研究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的研究;斑点叉尾鮰和鲢鱼摄取食物的种类之间有交叉部分,说明二者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7.(2023·福建漳州二检)下列有关生态位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A.群落中的各个物种具有相同的生态位,有利于多个物种稳定共存
B.外来物种在新环境中缺少竞争者和天敌,会迅速抢占生态位而大量繁殖
C.在构建人工群落时,既要避免物种生态位的过多重叠,又要尽量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
D.在生态修复工程中,人工引进物种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物种的生态位
解析:对相同环境资源的竞争导致生态位相似的物种不能稳定共存;发生生物入侵后,若外来物种在新环境中缺少竞争者和天敌,可迅速抢占生态位大量繁殖;在构建人工群落时,既要避免物种生态位的过多重叠,减少竞争产生的损耗,又要尽量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如四大家鱼的混养;在生态修复工程中,人工引进物种等环节需要充分考虑各物种的生态位,以实现群落的稳定以及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8.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
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
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
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
解析:草方格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有利于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可增加土壤中无机盐含量和土壤通气性,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该过程是人工干预了当地的群落演替过程,不但改变了演替速度,也改变了演替方向;该方法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促进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其他生物的定居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
9.竞争和协同是普遍存在于生物个体或种群之间的两种表现。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和水平上,竞争进化的结果有利于生物形态、生理特征及生活方式等适应策略的进化;协同进化能够使生物以最小的代价或成本实现自身在自然界的存在与繁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与竞争进化相比,协同进化更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
定性
B.竞争关系通过改变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率,最终影响种群密度的
变化
C.捕食者与被捕食者间进行的“军备竞赛”对被捕食者的存在有害
无利
D.物种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等来实
现的
解析:捕食者与被捕食者间进行的“军备竞赛”使捕食者的攻击器官更发达,而被捕食者的防卫器官更发达,因此,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来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10.(2023·广东佛山一模)小球藻是鱼类的优良饵料且对养殖水体中的氮、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为揭示两种藻类的种间关系及其受pH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注: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
A.水体富营养化后鱼腥藻可能会大量增加
B.小球藻与鱼腥藻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且小球藻占优势
C.养殖水体中小球藻的种群数量仅受鱼腥藻和水体pH的影响
D.监测养殖水体的pH和鱼腥藻含量对于提高鱼类产量有积极意义
解析:鱼腥藻是养殖水体中引起水华的主要藻类,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N、P元素增加,鱼腥藻可能会大量增加;竞争抑制参数越大,说明竞争抑制作用越强,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作用更强;养殖水体中小球藻的种群数量不仅受鱼腥藻和水体pH的影响,还受捕食者、光照强度和食物等因素的影响;水体的pH和鱼腥藻数量会对小球藻的数量产生影响,小球藻又是鱼类的优良饵料,因此监测养殖水体的pH和鱼腥藻含量对于提高鱼类产量有积极意义。
11.(2023·广东深圳二模)研究人员对甲、乙和丙三个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被进行调查。三个群落的优势种都为细叶青冈(一种常绿阔叶树种),用K甲、K乙和K丙表示优势种的K值,植被的物种丰富度甲>乙>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和植被的物种丰富度都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三个群落优势种细叶青冈的K值不一定表现出K甲>K乙>K丙
C.三个群落的优势种的优势越明显对群落丰富度的提高就越有利
D.三个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群落演替可能继续进行
解析:可用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统计优势种的个体数,以及植被的种类,调查优势种的种群密度和植被的物种丰富度;K值的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与植被的物种丰富度没有必然的数量关系,故三个群落优势种细叶青冈的K值不一定表现出K甲>K乙>K丙;三个群落的优势种的优势越明显,对其他物种的影响就越大,对群落丰富度的提高就越不利;三个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外界环境变化也会对群落产生影响,群落演替可能继续进行。
12.烟粉虱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不会改变
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
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没有改变
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解析: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结构发生改变;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无变化,仍然是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所以空间分布类型没有改变;由单作转为邻作,增加了玫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改变;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
13. “集团内双向捕食”是指具有同种食物来源的两种捕食者之间存在相互捕食对方的现象。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多种类型的群落中,并对群落中相关物种的种群动态和害虫的生物防治效果产生很大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图中天敌1和天敌2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
B.没有植食性昆虫时,天敌1和天敌2不能通过双向捕食长期共存
C.通过引入更多种类的天敌可以更有效地抑制害虫
D.只调查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密度,不能反映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解析:图示中天敌1和天敌2有共同的食物来源(植食性昆虫)且二者之间相互捕食,其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种间竞争;没有植食性昆虫时,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能传递到天敌1和天敌2,因此天敌1和天敌2不能长期共存;引入更多种类的天敌可能导致“集团内双向捕食”更严重,进而导致抑制害虫力度减弱,不一定能有效抑制害虫;种群密度只能反映个体数的多少,年龄结构才能反映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
14.近年来豆雁和白额雁在升金湖越冬的数量均有所增加,两物种均广泛利用苔草滩,在苔草滩上的空间分布以及食性都显示出相当大的重叠,白额雁表现为白天觅食,且单一利用苔草滩,几乎不在其他栖息地觅食。体型较大、食性更广的豆雁则有更多的选择。白额雁的喙部较为短小,啄食率更高,可以更好地取食更矮的苔草,啄食长度更短的叶片。如果苔草持续被白额雁反复啃食,使其长时间维持在较低的高度,而不适合被豆雁取食。调查发现在食物短缺的越冬中期,豆雁会取食浅水中的菱角果实,并且出现白天睡觉,晚上觅食的行为。
(1)近年来,虽然升金湖的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但是两种雁群的数量仍旧停止增加的原因为 。
(2)我们在调查两种雁的种群密度时,可选用的方法为
。某研究小组对一公顷范围内的豆雁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95只,第二次捕获38只,其中标记的豆雁为7只,标记物不影响豆雁的生存活动,但经调查发现第一次标记的豆雁在重捕前有8只由于竞争等因素死亡。该小组能否获得该地区豆雁的种群密度?
,如果可以,则种群密度为 (取整数);如果不能,原因是 。
(3)当食物资源有限时,可能存在两种种间竞争方式,一种是利用性竞争,即由于竞争物种一方数量增多,引起食物资源枯竭,从而剥夺另一物种的食物资源,物种间不存在直接干涉;另一种是干扰性竞争,即一个物种在觅食时通过斗争行为直接干涉另一物种的觅食,以降低其取食效率。根据以上内容可判断,白额雁和豆雁之间的竞争方式为
。虽然两种雁群之间存在竞争,但是仍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群落中
协同进化的结果。
解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虽然升金湖的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但是两种雁群的数量仍旧停止增加,可能是因为种群数量已经达到其环境容纳量。
(2)调查种群密度时,标记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该小组不能获得该地区豆雁的种群密度,因为该时间段内豆雁由于竞争等因素死亡较多,种群数量极不稳定,利用标记重捕法估算的种群数量偏差较大。
(3)由题意可知,苔草是白额雁和豆雁共同食物来源,且白额雁专一取食苔草,苔草持续被白额雁反复啃食,使其长时间维持在较低的高度,而不适合被豆雁取食,将导致豆雁种群数量因缺乏食物而减少,二者之间的竞争方式符合利用性竞争;两种雁群之间存在竞争,但是仍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如豆雁会取食浅水中的菱角果实,同时昼伏夜出,这是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答案:(1)种群数量已经达到其环境容纳量
(2)标记重捕法 不能 该时间段内豆雁种群数量不稳定
(3)利用性竞争 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15.(2023·湖南娄底二模)长江江豚是评估长江生态系统状况的重要指示物种,目前其种群极度濒危。如图是长江江豚某自然保护区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示意图,下表是其部分生态系统特征参数。
注:总初级生产量与系统总呼吸量的比值(TPP/TR)是用来描述生态系统发育程度的参数指标。状态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TPP/TR值为1。
(1)对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是 ,而科研人员通过监测长江江豚独特的声呐信号调查其种群数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
(2)长江江豚与鲌的种间关系是 。该自然保护区禁渔后的鲌等食鱼性鱼类的增多 (填“有利于”或“不利于”)长江江豚数量增长。
(3)该保护区生态系统 (填“达到”或“未达到”)成熟生态系统的标准,能量的积累 (填“大于”或“小于”)消耗,若适当增加该保护区生态系统中 的生物数量,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则可以提升该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栖息地质量。
(4)船舶噪声干扰长江江豚个体间声通讯,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航运发展及水利建设使长江江豚栖息地破碎化,导致其环境容纳量
,主要原因是 。
解析:(1)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方法是标记重捕法;科研人员通过监测长江江豚独特的声呐信号调查其种群数量,可避免对长江江豚造成伤害(或对长江江豚的影响较小)。
(2)由图中食物网可知,长江江豚与鲌有共同的食物来源——中上层小型鱼类,故二者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长江江豚是食鱼性鱼类,若该自然保护区禁渔后,鲌等食鱼性鱼类增多,它们与长江江豚共同争夺食物,不利于长江江豚数量增长。
(3)总初级生产量与系统总呼吸量的比值(TPP/TR)是用来描述生态系统发育程度的参数指标,状态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TPP/TR值为1。由表格数据可知,该保护区生态系统的TPP/TR值大于1,即该保护区生态系统未达到成熟生态系统的标准,能量的积累大于消耗;若适当增加该保护区生态系统中鲤鱼、浮游动物、中上层小型鱼类等初级消费者的生物数量,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则可以提升该长江江豚自然保护区栖息地质量。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或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船舶噪声会干扰长江江豚个体间声通讯。航运发展及水利建设,使长江江豚的食物和栖息的空间减少,导致其环境容纳量
降低。
答案:(1)标记重捕法 避免对长江江豚造成伤害(或对长江江豚的影响较小)
(2)种间竞争 不利于
(3)未达到 大于 鲤鱼、浮游动物、中上层小型鱼类(答全得分)
(4)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或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降低 食物和栖息的空间减少
16.(2023·广东卷)上世纪70~90年代珠海淇澳岛红树林植被退化,形成的裸滩被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占据,天然红树林秋茄(乔木)-老鼠簕(灌木)群落仅存32 hm2。为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植被,科技人员在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上成功种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现已营造以无瓣海桑为主的人工红树林600 hm2,各林龄群落的相关特征见下表。
回答下列问题:
(1)在红树林植被恢复进程中,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 。恢复的红树林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也是多种水鸟栖息和繁殖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无瓣海桑能起到快速实现红树林恢复和控制互花米草的双重效果,其使互花米草消退的主要原因是 。
(3)无瓣海桑是引种自南亚地区的大乔木,生长速度快,5年能大量开花结果,现已适应华南滨海湿地。有学者认为无瓣海桑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植物。据表分析,提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
(4)淇澳岛红树林现为大面积人工种植的无瓣海桑纯林。为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根据生态工程自生原理并考虑不同植物的生态位差异,提出合理的无瓣海桑群落改造建议 。
解析:(1)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由裸滩经互花米草群落到无瓣海桑群落的过程称为次生演替。恢复的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和多种水鸟栖息和繁殖场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2)分析表中数据知,无瓣海桑群落林龄在3~16年间,随着林龄增加,群落高度上升,树冠层郁闭度增加,由于无瓣海桑的高度高于互花米草,其对互花米草有遮阴作用,导致互花米草无法获得充足的光照而生长受抑制,同时在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3~8年间,林下无瓣海桑更新幼苗密度增加,因此无瓣海桑能起到快速实现红树林恢复和控制互花米草的双重效果。(3)无瓣海桑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理由:据表中数据分析,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16年时,植物种类减少到2种,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3~16年间,林下秋茄更新幼苗密度为0,说明无瓣海桑在与其他植物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优势,其生长速度快,繁殖速度快,有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4)为进一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可以选择适量适合在滩涂上生长,植株高度高于无瓣海桑的多种本土植物进行种植,另一方面可以种植一些适合在无瓣海桑群落林下生长的本土阴生植物,利用它们的种间关系达到共存的目的。
答案:(1)次生演替 间接 (2)无瓣海桑对互花米草有较强的遮阴作用,导致互花米草无法获得充足光照而生长受抑制,且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3~8年间,林下无瓣海桑更新幼苗密度增加 (3)无瓣海桑可能成为新的外来入侵物种。理由: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3~16年间,林下秋茄更新幼苗密度为0,无瓣海桑群落林龄为16年时,植物种类减少到2种,说明无瓣海桑在与其他植物竞争的过程中占优势,导致当地物种减少甚至灭绝 (4)选择适量适合在滩涂上生长,植株高度高于无瓣海桑的多种本土植物,以及一些适合在无瓣海桑群落林下生长的本土阴生植物进行种植,尽量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利用它们的种间关系达到共存的目的
pH
6
7
8
9
鱼腥藻对小球藻
的竞争抑制参数
1.78
1.70
0.67
0.29
小球藻对鱼腥藻
的竞争抑制参数
10.16
12.91
9.10
4.90
种植
模式
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烟粉虱成虫数量(头·叶-1)
烟粉虱
若虫
(头·叶-1)
天敌
昆虫
多样
性指数
上部叶
中部叶
下部叶
番茄
单作
22.7
3.2
0.8
16.5
1.2
番茄
玫瑰
邻作
1.4
0.2
0.1
1.8
2.2
特征参数
数值[单位:t/(km2·n)]
系统总呼吸量(TR)
169.68
流向碎屑总量(TDE)
917.08
系统总生产量(TP)
889.90
总初级生产量(TPP)
797.94
红树林群落(林龄)
群落高度(m)
植物种类(种)
树冠
层郁
闭度(%)
林下互花米草
密度
(株/m2)
林下无
瓣海桑
更新幼
苗密度
(株/100 m2)
林下秋茄更新幼苗密度(株/100 m2)
无瓣海桑群落(3年)
3.2
3
70
30
0
0
无瓣海桑群落(8年)
11.0
3
80
15
10
0
无瓣海桑
群落
(16年)
12.5
2
90
0
0
0
秋茄—老鼠簕群落
(>50年)
5.7
4
90
0
0
19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综合限时练素能提升专题5生态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综合限时练素能提升专题1细胞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素能提升突破练7实验与探究微专题2实验设计、分析与评价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