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综合限时练素能提升专题答案
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综合限时练素能提升专题5生态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综合限时练素能提升专题5生态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3·广东广州一模)要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不仅要分析其组成成分,还要厘清各组分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组成
B.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食物链和食物网都以生产者为起点,分解者为终点
D.次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费者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CO2、水等),这些无机物排出体外后又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故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般是通过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以生产者为起点,最高营养级为终点;次级消费者为肉食性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
2.如图是某个海岛上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图中显示了5个生物种群组成的4条食物链
B.碳在图中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流动
C.信息传递在图中生物之间可以双向进行
D.图中生物的能量可流向分解者,但分解者的能量不能流向这些生物
解析:图中的植物多种多样,不同种植物属于不同的种群,因此图中的种群数量远远多于5个;碳在图中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顺着食物链单向流动,不能循环流动;信息传递在图中生物之间可以双向进行,如鼬根据兔留下的气味捕食兔,而兔根据鼬留下的气味躲避鼬的捕食;当图中的生物以分解者为食时,能量就从分解者流向图中所示的生物,例如鼠类取食蘑菇。
3.(2023·湖南邵阳一模)图1表示甲、乙、丙三个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三个种群的实际个体数量,图2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图2中曲线X增长的特点之一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
B.图1中最接近“J”形增长模型的是甲种群
C.图2中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年龄结构呈衰退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比较图2中两条曲线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
解析:图2中的曲线X是“J”形增长曲线,该增长类型的特点之一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实际个体数高出很多,即此时甲种群的环境较为理想,故最接近“J”形增长模型的是甲种群;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呈增长型;比较图2两条曲线的走势和斜率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
4.(2023·广东深圳一模)在梧桐山封山育林期间,科研人员对两种主要乔木黄牛木和鸭脚木进行调查。如图表示两物种种群数量的比值(D=黄牛木的种群数量/鸭脚木的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用样方法不可以同时调查两种乔木的种群密度
B.相比于鸭脚木,b之前黄牛木在数量上更占优势
C.两个种群在O~d是竞争状态,d~f是非竞争状态
D.O~d时间段黄牛木的K值和种群数量都逐年下降
解析:用样方法可以同时调查两种乔木的种群密度;在b点之前D大于1,说明相比于鸭脚木,b之前黄牛木在数量上更占优势;两个种群在O~f之间一直存在竞争状态;图中曲线表示的是黄牛木的种群数量与鸭脚木的种群数量的比值变化,由于鸭脚木种群数量未知,故不能确定O~d时间段黄牛木的K值和种群数量的变化。
5.(2023·河北唐山一模)“鲸起万物灭,鲸落万物生”,鲸落是指鲸死亡后落入深海形成的生态系统。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螃蟹等生物定居下来,啃食尸体,接着鲸骨的脂类在厌氧细菌的分解中释放硫化物, 一些硫细菌可通过氧化这些硫化物来制造有机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科学家对鲸落的关注和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
B.鲸落为许多底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复杂的生境
C.鲸的遗体以及生活在此的所有生物共同构成鲸落生态系统
D.鲨鱼和螃蟹等动物作为消费者清除鲸的软组织
解析:科学家对鲸落的关注和研究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由“鲸落形成初期,鲨鱼、盲鳗等生物吞食软组织,中期蠕虫、螃蟹等生物定居下来”可知,鲸落为许多底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复杂的生境;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鲸的遗体以及生活在此的所有生物没有包括非生物环境,故不属于生态系统;鲨鱼和螃蟹等动物以鲸的软组织为食,营腐生生活,即鲨鱼和螃蟹等动物作为分解者清除鲸的软组织。
6.(2023·山东菏泽二模)种间关联是不同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联性,通常是由群落生境的差异影响了物种的分布而引起的。若将群落均匀分成若干样方,两个物种出现在同一样方中的概率较高,二者为正关联,反之则是负关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
A.捕食和竞争往往会导致负关联
B.互利共生往往会导致正关联
C.物种之间的关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D.正关联、负关联的物种之间均存在信息传递
解析:竞争往往会导致负关联,捕食会出现正关联,只有被捕食者增多,捕食者才会增多;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受益,因此两个物种出现在同一样方中的概率较高,导致正关联;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物种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正关联、负关联的物种之间均存在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7.(2023·湖南岳阳二模)下图表示的是一次森林火灾后次生演替过程中三种量的变化,这些量是( C )
注:净生产量指生物固定的能量中扣除呼吸作用消耗掉的那部分,剩下的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A.Ⅰ生态系统呼吸,Ⅱ初级净生产量,Ⅲ生产者生物量
B.Ⅰ植被生物量,Ⅱ初级净生产量,Ⅲ次级生产量
C.Ⅰ初级净生产量,Ⅱ植被生物量,Ⅲ初级净生产量与植被生物量
之比
D.Ⅰ次级净生产量,Ⅱ初级净生产量,Ⅲ三级净生产量
解析:次生演替过程中动植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所累积下来的有机物总量越来越多,即植被生物量越来越多,在开始的一段时间,绿色植物的初级净生产量越来越多,后来趋于稳定,因此初级净生产量与植被生物量之比越来越小,结合以上分析可知,Ⅰ初级净生产量,Ⅱ植被生物量,Ⅲ初级净生产量与植被生物量之比。
8.某人工鱼塘中含有多种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及植食性、肉食性鱼类等,其部分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其中X表示能量流动的去向之一,Y为能量值,能量单位为J·cm-2·a-1(肉食性动物均作为第三营养级,忽略粪便中所含的能量)。说法正确的是( D )
A.流经该人工鱼塘的总能量为164 J·cm-2·a-1
B.即使没有系统外的能量输入,该人工鱼塘也能保持自身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C.该人工鱼塘中的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刚好能形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D.表中X是指用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解析:同化量包括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用于生物自身生长、繁殖、发育的能量,后者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以及未被利用的能量,则X属于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流经该人工鱼塘的总能量为44+5+95+20+5+11=180 J·cm-2·a-1;由表可知第一营养级传给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为20 J·cm-2·a-1,小于第二营养级同化量[9.5+1.5+11+Y=(22+Y)J·cm-2·a-1],所以若没有系统外的能量输入,该人工鱼塘无法保持自身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生产者、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是一类生物,可以形成多条食物链。
9.(2023·山东泰安二模)下图为某自然灾害后的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单位:103kJ·m-2·a-1)其中补偿输入是指人工饲喂各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由图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为5 000 kJ·m-2·a-1
B.植食性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2 000 kJ·m-2·a-1
C.能量在第三营养级与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3.3%
D.据图中数据可知,较低营养级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解析:各营养级之内,所有输入的能量等于输出的能量,在植食性动物中,输入(14+2)=输出(4+9+0.5+流入肉食性动物),可以计算出流入肉食性动物的能量为2.5×103kJ·m-2·a-1;肉食性动物输入(2.5+补偿输入)=输出(2.1+5.1+0.05+0.25),可以计算出肉食性动物补偿输入的能量为5×103 kJ·m-2·a-1;植食性动物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量-热能散失=(14+2)-4=12×103 kJ·m-2·a-1;第三营养级与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从第三营养级流入第四营养级的能量÷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100%=0.25÷(2.1+5.1+0.05+0.25)×
100%≈3.3%;因缺少灾害前各营养级间能量流动数据,所以无法得知哪一营养级在灾害中受影响较大。
10.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作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
B.随着退耕还湿的推进,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这是由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发生了适应性变异,更加适应环境
C.湿地公园中刁子鱼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自身同化量的一部分
D.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数量更多
解析:湿地生态系统可因地制宜建设成公园作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这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产生适应性变异;湿地公园中刁子鱼的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不属于其自身同化量的一部分;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农田生态系统,是由于湿地中生物的种类更多。
11.(2023·湖南张家界二模)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意思是:一候时,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二候时,蟋蟀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三候时,老鹰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D )
A.温风吹拂属于物理信息,蟋蟀翅膀发声和老鹰鸣叫属于行为信息
B.蟋蟀是分解者,老鹰是消费者,都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气温对蟋蟀和老鹰的影响,体现了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D.保护老鹰的根本措施是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
解析:温风吹拂、蟋蟀翅膀发声和老鹰鸣叫涉及温度、声音,都属于物理信息;蟋蟀和老鹰都属于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气温对蟋蟀和老鹰的影响,体现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保护老鹰的根本措施是就地保护,通过改善其生存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从而增加种群数量。
12.(2023·福建福州二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诗文蕴含着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D )
解析:豆苗与杂草相互竞争,杂草占优势,能够获取更多的光照与矿质元素,因此草盛豆苗稀;声音是物理信息,雌、雄鸟之间通过叫声传递信息,相互吸引,有利于种群繁衍;通过除虫,避免能量流向虫子,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蒲草与荷虽然生活环境相似,但两物种的生态位不会完全重叠。
13.(2023·广东佛山二模)城市高架桥桥底空间光照和降水相对较少,汽车尾气污染较重,管理维护频率低,常为城市管理的“灰色地带”。某市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对桥底空间进行改造,将“桥下灰”转变为了“生态绿”。在改造过程中,相关措施与原理不相匹配的是( B )
A.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搭配种植并合理布设,符合自生原理
B.选择种植生长缓慢、长久不落叶、生长周期长的植物,符合循环
原理
C.选择种植耐阴、耐热、耐旱、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符合协调原理
D.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浇灌,增设民众游乐设施,符合整体
原理
解析:遵循自生原理的要求是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要创造有益于生物组分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它们形成互利共存关系的条件,故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搭配种植并合理布设,符合自生原理;循环原理是指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环节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高,故选择种植生长缓慢、长久不落叶、生长周期长的植物,不符合循环原理;协调原理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要协调与适应,根据高架桥桥底特点选择种植耐阴、耐热、耐旱、抗污染能力强的植物,符合协调原理;整体原理是指遵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故设置雨水收集系统用于植物浇灌,增设民众游乐设施,符合整体原理。
二、非选择题
14.(2023·衡水中学一模)我省部分农村应用稻田蟹综合种养技术,创新发展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稻蟹共生模式,获得了良好效益。如图表示某稻蟹共生系统内的部分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稻蟹共生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稻田微生物的作用是 。
(2)流经该稻蟹共生系统的总能量为
。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具有一定的 结构。
(3)河蟹与稻田昆虫的种间关系是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养殖河蟹的意义在于 。
(4)在“藻类→浮游动物→河蟹”的食物链中,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可以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 流向分解者。
(5)稻田昆虫稻螟被蜘蛛网粘住后,会不断扇动翅膀企图逃生,被蜘蛛感知振动后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6)实践对比发现,稻田引入河蟹后,水稻产量明显提高。请从种间关系和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有
。
解析:(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水稻、杂草、藻类等,因此该稻蟹共生系统的主要成分是水稻、杂草、藻类等生产者。稻田微生物大多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该生态系统中还有外部能量输入,因此流经该稻蟹共生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各生物种群占据不同的位置,体现了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3)河蟹与稻田昆虫都能以水稻为食,且河蟹能捕食稻田昆虫,因此两者之间是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养殖河蟹的意义在于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
部分。
(4)在“藻类→浮游动物→河蟹”的食物链中,浮游动物同化的能量可以通过自身的遗体残骸和河蟹的粪便流向分解者。
(5)稻田昆虫稻螟被蜘蛛网粘住后,会不断扇动翅膀企图逃生,被蜘蛛感知振动后捕食。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6)稻田引入河蟹后,杂草密度下降,可减少与水稻对环境和物质的竞争,使水稻获得更多的空间和资源,从而提高产量;同时加入河蟹可捕食稻田昆虫,减少昆虫对水稻的损伤从而增加水稻产量;另外河蟹的粪便和残饵可被分解者分解,为水稻提供无机盐等物质,促进水稻
生长。
答案:(1)水稻、杂草、藻类等生产者 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 垂直和水平(空间)
(3)捕食、种间竞争 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4)河蟹的粪便
(5)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6)杂草密度降低,减少与水稻的竞争,水稻得到更多的光、CO2和无机盐等用于生长;河蟹捕食昆虫,减少了昆虫对水稻的取食,增加了水稻产量;河蟹的残饵和河蟹粪便经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转变成无机盐,提高了土壤肥力
15.(2023·河北唐山一模)乌桕是一种生长迅速的亚热带树木,跳甲和卷象是以乌桕为食的昆虫。为探究某生态系统中这三种生物的种内和种间互作的调控关系,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除了上述信息中的成分,该生态系统还应包括 。同化的能量除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还有的去向是 。
(2)跳甲成虫和卷象成虫以乌桕树叶为食,跳甲幼虫以乌桕树根为食,这样可以降低由于 重叠导致的种内或种间竞争。
(3)科研人员在实验网笼(如图1)中放入昆虫的成虫, 一段时间后测定乌桕根部淀粉和单宁(一种植物防御昆虫的物质)的含量,结果如图2。据图可知,此实验中引起乌桕根部物质含量发生变化的因素有
。
(4)研究者利用(3)分别处理过的20只和60只跳甲组的装置,移除所有跳甲,将10只跳甲幼虫转移到乌桕根部土壤中,测定其存活率,预测两组跳甲幼虫存活率高的是 (填“20”或“60”)只组,原因是
。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信息中包括了生产者、消费者,还应该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每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2)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降低由于生态位重叠导致的种内或种间竞争,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3)实验的自变量是昆虫成虫的种类和数量,因变量是乌桕根部淀粉和单宁的含量,从图中可以分析发现,昆虫成虫的种类和数量影响乌桕根部物质含量。
(4)当跳甲成虫数量较少时(20只组),乌桕根部淀粉含量较高,营养物质含量多,同时根部单宁的含量较低,使植物对昆虫防御减弱,从而提高跳甲幼虫的存活率。
答案:(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2)生态位
(3)昆虫成虫的种类和数量
(4)20 与60只跳甲组相比,20只跳甲组中乌桕根部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低,更有利于跳甲幼虫存活
16.(2022·山东卷)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
(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 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 、 。
(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 。
(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 (填标号)。
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
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
。
解析:(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而植物乙的频度属于E级,说明植物乙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比例大,即乙分布范围广,但乙不是优势种,说明乙的种群密度小。
(2)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
(3)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有群落外界环境的变化,生物的迁入、迁出等,这些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因此,群落就不断地演替。
答案:(1)E 种群密度小 分布范围广
(2)200
(3)ABCD
(4)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常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适应变化的种群数量增长或得以维持,不适应的数量减少甚至被淘汰生物
类型
X
传递给
分解者
的能量
生物体
中未被
利用的
能量
传给下
一营养
级的
能量
同化人
工投放
的有机
物的
能量
生产者
44
5
95
20
0
植食性
动物
9.5
1.5
11
Y
5
肉食性
动物
6.3
0.5
6.5
0.7
11
诗文
生物学原理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竞争中杂草占优势,能够获取更多的光照与矿质元素
B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鸟类通过声音等物理信息与同类交流,有利于种群繁衍
C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通过除虫,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D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蒲草与荷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频度
级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A
B
C
D
E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综合限时练素能提升专题7实验与探究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生物考前冲刺综合限时练素能提升专题6生物技术与工程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十(含答案解析),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