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第1页
    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第2页
    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第3页
    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第1页
    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第2页
    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化学试卷共两大题17小题,满分4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4.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Cl-35.5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每小题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
    1. 2023年,我国首次太空育种的大樱桃移栽成功。樱桃富含糖类、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E、矿物质(铁、钙、钾、磷)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缺少维生素C会患夜盲症
    B. 铁、钙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C. 人体中的钾主要以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液中
    D. 糖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均为供能营养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缺少维生素C会患坏血病,缺乏维生素A 会患夜盲症,故A说法错误;
    B、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故B说法错误;
    C、人体中的钾主要以K+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液中,故C说法正确;
    D、糖类、蛋白质均为供能营养素,而维生素、矿物质不是供能营养素,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废旧电池不能随意丢弃,防止土壤污染B. 随意排放污水,降低生产成本
    C. 开发使用可降解塑料,有效解决“白色污染”D. 使用无铅汽油,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
    【答案】B
    【解析】
    【详解】A、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废旧电池不能随意丢弃,防止污染水源和土壤,应回收利用,不符合题意;
    B、随意排放污水,会污染水源,应处理达标后排放,符合题意;
    C、开发使用可降解塑料,可有效解决“白色污染”,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D、使用无铅汽油,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钍基熔盐堆是一种前沿的核能反应堆技术,目前,中国的钍基熔盐堆项目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如图是钍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钍原子的中子数为142B. 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32
    C. 钍与汞的元素种类不同D. 3个钍原子可表示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原子质子数,元素名称正下方的数字表示该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质子数+中子数,所以钍原子的中子数,说法正确;
    B、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90,说法错误;
    C、钍与汞都是金属元素,说法错误;
    D、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3个钍原子可表示为3Th,说法错误;
    故选:A。
    4. 呋喹替尼()胶囊是一款由我国企业自主研发的创新抗癌药,该药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的针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下列有关呋喹替尼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呋喹替尼由四种元素组成B. 呋喹替尼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 呋喹替尼属于有机化合物D. 呋喹替尼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21∶19
    【答案】D
    【解析】
    【详解】A、呋喹替尼()中含有C、H、N、O四种元素,故A说法正确;
    B、呋喹替尼()中C、H、N、O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B说法正确;
    C、呋喹替尼()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C说法正确;
    D、呋喹替尼()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1×19)=252∶19,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5. 化学观念是化学课程需要培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下列涉及化学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元素观:过氧化氢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
    B. 微粒观:金属单质一定由原子构成,非金属单质一定由分子构成
    C. 结构观:稀盐酸和稀硫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其溶液中都含有大量
    D. 分类观:塑料跳绳、橡胶排球和易拉罐的主要材料均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过氧化氢()由H、O两种元素组成,说法错误;
    B、金属单质一定由原子构成,非金属单质不一定由分子构成,如C由碳原子构成,说法错误;
    C、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含有,因此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说法正确;
    D、塑料跳绳、橡胶排球的主要材料均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易拉罐的主要材料则是金属材料,说法错误;
    故选:C。
    6. 将一根洁净的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铜丝表面生长出银白色“树枝”。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银白色“树枝”的成分是银B. 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是由于Cu转变为
    C. 该反应可验证银和铜的金属活动性D. 所得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一定只有
    【答案】D
    【解析】
    【详解】A、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故银白色“树枝”的成分是银,不符合题意;
    B、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故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是因为Cu转化为Cu2+,不符合题意;
    C、将一根洁净的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铜丝表面生长出银白色“树枝”,说明铜能与硝酸银反应,说明铜比银活泼,不符合题意;
    D、铜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如果硝酸银完全反应,则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是铜离子,如果硝酸银过量,则溶液中的金属离子是铜离子、银离子,符合题意。
    故选D。
    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实验方案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加熟石灰固体后研磨,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只能说明该化肥是铵态氮肥,不能验证是硝酸铵,该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氧气不易溶于水,打开鱼池水泵,将水喷向空中,能增加鱼池中的氧气含量,该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取20g5%的葡萄糖溶液,加入50g水,搅拌均匀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不能配制20g2%的葡萄糖溶液,该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甲烷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氢气燃烧也产生水,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内都会产生水雾,现象相同,不能验证,该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8. 如图是化学实验操作考查中,某些学生加热铜片过程中的操作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A. 点燃酒精灯B. 加热铜片
    C. 放置坩埚钳D. 熄灭酒精灯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火柴点燃酒精灯,A正确;
    B、用坩埚钳或镊子夹持铜片加热,不能直接用手拿,B错误;
    C、灼热的坩埚钳夹持的陶土网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会使桌面受损,C错误;
    D、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D错误。
    故选:A。
    9. 2024年1月17日天舟七号为空间站送去“年货大礼包”,空间站内利用物质的转化使和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航天员呼吸所需的来自水的电解,航天员呼吸产生的进行转化时,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B. X与W作用生成的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C. Y和Z在空气中燃烧所得产物相同D. 电解W生成Y和另一种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详解】A、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该反应中生成物都是化合物,反应不是置换反应,说法错误;
    B、X是,W是,二者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法正确;
    C、Y是,Z是,氢气的燃烧产物水,甲烷燃烧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说法错误;
    D、电解水生成氢气(Y)和另一种气体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说法错误;
    故选:B。
    10. 小金在做电解水实验时,先在水中加入少量含酚酞的硫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再通直流电一段时间,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气体b,发现木条燃烧得更旺
    B. 依据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可确定水的化学式
    C.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附近的溶液中存在大量
    D. 该探究的依据是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电解水时,产生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1:2,由图可知,产生的气体b较多,则气体b为氢气,氢气不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由于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则可知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1,但不能确定水的化学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电解水时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氧气,由图示可知,收集气体b(氢气)的试管附近溶液呈红色,由于酚酞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因此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附近溶液中存在大量OH-,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该实验的理论依据为: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1. 利用数字化实验可以更准确地测定星球大气中氧气的含量,同学们分别用木炭和红磷按图1装置进行实验,测得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中木炭和红磷均需足量
    B. 开始反应时集气瓶内压强变大与反应放热有关
    C. 实验过程中若红磷点燃后伸入集气瓶速度过慢,曲线①最终压强值会偏大
    D. 对比曲线①和②,不能用木炭替代红磷进行实验
    【答案】C
    【解析】
    【详解】A、实验中木炭和红磷均足量,是为了彻底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故A说法正确;
    B、红磷和木炭燃烧时放出热量,集气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因此开始反应时集气瓶内压强变大,故B说法正确;
    C、实验过程中若红磷点燃后伸入集气瓶速度过慢,红磷燃烧放热,会使集气瓶内空气部分逸散到空气中,使得测得集气瓶中氧气的含量偏低,故曲线①最终压强值会偏小,故C说法错误;
    D、对比曲线①和②,曲线②压强变化不明显,可能是消耗氧气的同时生成了其他气体,因此不能用木炭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D说法正确;
    故选:C。
    12. 农药波尔多液是保护性杀菌剂,广泛用于防止蔬菜、果树、棉、麻等植物的多种病害。如图为配制0.5%(硫酸铜∶石灰∶水)波尔多液的过程,结合图示信息,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图1中搅拌可增加固体药品的溶解量B. 图2中得到的是硫酸铜和生石灰的混合溶液
    C. 该波尔多液的的溶质质量分数为0.5%D. 把该溶液的温度升高,熟石灰会析出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1中搅拌可加快溶解速率,但不会增加固体药品的溶解量,故A说法错误;
    B、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因此图2中得到的不是硫酸铜和(生石灰)氧化钙的混合溶液,故B说法错误;
    C、根据图示可知在100g水中加入0.5g硫酸铜、1g生石灰,所得溶液的质量大于100g,同时氢氧化钙和硫酸铜反应会消耗硫酸铜,因此溶液中的CuSO4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0.5%,故C说法错误;
    D、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把该溶液的温度升高,熟石灰会析出,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8分)
    13.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石灰岩地区,地下水中溶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石灰岩在地下水的不断侵蚀下逐渐溶解,经过漫长的过程形成溶洞。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小,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分解反应而析出碳酸钙沉淀,同时释放二氧化碳。有的碳酸钙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当钟乳石与石笋相连时就形成石柱。
    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碳酸钙的量不同,被溶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
    (1)纯净的地下水属于______(填“单质”或“混合物”)。
    (2)石灰岩地区的地下水呈酸性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3)钟乳石、石笋的形成过程与环境中因素相关的是______(任写1种)。
    (4)若进入未被开发的溶洞探险时,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照明方式最好选用“火把”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混合物 (2) ①. ②. 化合反应
    (3)水分蒸发 (4)检验溶洞内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过多
    【解析】
    【小问1详解】
    地下水中溶有较多二氧化碳气体,还溶有碳酸氢钙等物质,因此地下水属于混合物。
    【小问2详解】
    由于地下水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即H2O+CO2=H2CO3,因此石灰岩地区的地下水呈酸性,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小问3详解】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小,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分解反应而析出碳酸钙沉淀,因此钟乳石、石笋的形成过程与环境中水分蒸发、压强、温度等因素相关。
    【小问4详解】
    根据题给信息可知水中碳酸氢钙发生分解反应而析出碳酸钙沉淀的同时释放二氧化碳,为防止溶洞内二氧化碳的含量过多,人进入会因缺氧发生窒息的危险,进入未被开发的溶洞探险时,照明方式最好选用“火把”,若“火把”熄灭,则不能正常进入。
    14. 小明同学在教材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
    (1)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实验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2)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装置B中的液体药品能和装置C中的固体药品接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利用装置D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a、c为湿润的紫色石蕊棉花,b为干燥的紫色石蕊棉花。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该实验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反应。
    【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①. ②. 装置A中生成的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进入装置B,使装置B中压强增大,将稀盐酸压入装置C中
    (3) ①. b处棉花不变色,a、c处棉花变红,且c处棉花先变红 ②. 能
    【解析】
    【小问1详解】
    在进行气体制取和性质实验时,装置气密性必须良好,因此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在实验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
    小问2详解】
    ①装置A中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反应产生氧气,即;
    ②装置A中生成的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进入装置B,使装置B中压强增大,将稀盐酸压入装置C中。
    【小问3详解】
    ①利用装置D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a、c为湿润的紫色石蕊棉花,b为干燥的紫色石蕊棉花。CO2能与H2O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且CO2密度大于空气,故一段时间后观察到:b处棉花不变色,a、c处棉花变红,且c处棉花先变红;
    ②对比b和a或c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能和水发生反应。
    15. 芯片是用高纯硅制成的。下图是以石英砂为原料制备高纯硅的工艺流程(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含有少量的和)。

    已知:不溶于稀盐酸,也不与之发生反应。
    (1)操作1中用到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__等。
    (2)写出②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3)溶液a中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4)流程中①步骤的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______(填字母)。
    A. 焦炭B. 一氧化碳C. 二氧化硅D. 二氧化碳
    【答案】(1)漏斗 (2)
    (3)、、HCl
    (4)A
    【解析】
    【小问1详解】
    操作1把难溶于水的二氧化硅分离出来,是固液混合物的分离,因此该操作是过滤,过滤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故填:漏斗。
    【小问2详解】
    反应②是HSiCl3与氢气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氢和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3详解】
    石英砂的主要成分是,含有少量的和,和属于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稀盐酸过量,所以氧化铁和氧化铝都完全反应了,故溶液a中的溶质是、由于盐酸过量,盐酸有剩余,溶液中的溶质还有HCl。故填:FeCl3、AlCl3、HCl。
    【小问4详解】
    反应①中二氧化硅和焦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粗硅和一氧化碳,焦炭得氧发生氧化反应生成CO,故①步骤发生氧化A反应的物质是焦炭。故填:。
    16. 我国不少地方有端午吃“灰水粽”的习俗,所谓“灰水粽”是指用草木灰的浸出液(俗称“灰水”)浸泡糯米做成的粽子。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一种钾盐,于是同学们进行如下项目式探究。
    【查阅资料】草木灰中可能含有碳酸钾、硫酸钾、氯化钾等。
    【任务一】实验草木灰的酸碱性
    【初步判断】
    (1)取适量草木灰于烧杯中,加水浸洗,过滤,得到澄清的草木灰浸出液。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说明草木灰浸出液显______性。
    【任务二】验证草木灰的成分
    【提出问题】草木灰中是否含有碳酸钾、硫酸钾、氯化钾?
    【进行实验】
    (2)同学们设计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交流讨论】
    (3)有同学认为实验二的结论不严谨,理由是______。同学们改进实验后得出草木灰中含有硫酸钾。
    (4)写出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任务三】测定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
    【拓展探究】同学们为了测定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称取一定质量草木灰放入锥形瓶内,并进行如图所示实验。
    (5)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6)称量图中反应前后C中烧杯和其中溶液的总质量,通过增重计算可得出草木灰中碳酸钾含量,若该方法测得的草木灰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明显比资料中的数据含量偏低,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a.烧杯中溶液与空气接触 b.固体含有其它钾盐 c.固体含有氯化钠
    (7)若去掉A装置左侧的通氮气的装置,测定结果将_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答案】(1)碱 (2) ①. 有气泡产生 ②. 硝酸银溶液
    (3)碳酸钾和硝酸钡反应也能产生白色沉淀
    (4)
    (5)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
    (6)bc##cb (7)偏小
    【解析】
    【小问1详解】
    无色酚酞溶液遇碱性物质变红,向草木灰的浸出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说明草木灰浸出液显碱性。
    【小问2详解】
    ①为验证草木灰中是否含有碳酸钾、硫酸钾、氯化钾进行实验,由于草木灰浸出液呈碱性,故一定含有碳酸钾,实验一中滴加稀盐酸,将产生气泡,因为碳酸钾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填:有气泡产生;
    ②实验三验证草木灰中是否含有氯化钾,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可推知检验氯化钾用的是硝酸银溶液,故填:硝酸银溶液。
    【小问3详解】
    碳酸钾、硫酸钾都能与硝酸钡溶液发生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因此无法确定草木灰中是否含有硫酸钾,故填:碳酸钾和硝酸钡反应也能产生白色沉淀。
    【小问4详解】
    根据上述分析,实验一是碳酸钾与盐酸反应,方程式为。
    【小问5详解】
    从装置A中出来的气体可能带有水蒸气,装置B中的作用是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使装置C增加的质量为二氧化碳的质量,使实验结果准确,故填: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防止实验误差。
    【小问6详解】
    a、烧杯中溶液与空气接触,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得的草木灰中主要成分的含量偏高,a错误;
    b、固体含有其它钾盐,不与硫酸反应,故测得的草木灰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明显偏低,b正确;
    c、固体含有氯化钠,不与硫酸反应,测得的草木灰中主要成分的含量明显偏低,c正确。
    故选:bc。
    【小问7详解】
    若去掉A装置左侧的通氮气的装置,测定结果将偏小,这是因为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故填:偏小。
    17.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测定某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取一定质量的鸡蛋壳,捣碎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加入某浓度的稀盐酸如图甲所示,使之充分反应(鸡蛋壳中除碳酸钙外,其他成分都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烧杯内物质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请计算:
    (1)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上述实验过程中测得的结果比实际数据偏小,分析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______(填字母)。
    A. 称量反应前烧杯内质量时烧杯和砝码位置放反了(1g以下用游码)
    B. 鸡蛋壳没有彻底捣碎
    C. 盐酸的浓度太大
    D. 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部分溶解在水中
    【答案】(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则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98.2g-96g=2.2g
    解:设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x=7.3%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 (2)AD
    【解析】
    【小问1详解】
    见答案;
    【小问2详解】
    A、称量反应前烧杯内质量时,烧杯和砝码位置放反了(1 g以下用游码),会使反应前称量的质量偏小,使得测得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导致测定盐酸的浓度偏小,符合题意;
    B、鸡蛋壳没有彻底捣碎,只会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结果,不符合题意;
    C、盐酸的浓度太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会使反应前后质量减少值偏大,使得测得结果偏大,不符合题意;
    D、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会有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会使得测得二氧化碳的量比实际值偏少,导致测定结果偏小,符合题意。
    故选AD。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验证某化肥为硝酸铵
    加熟石灰固体后研磨,闻气味
    B
    增加鱼池中的氧气含量
    打开鱼池水泵,将水喷向空中
    C
    配制20g2%的葡萄糖溶液
    取20g5%的葡萄糖溶液,加入50g水,搅拌均匀
    D
    验证CH4气体中混有H2
    点燃气体样品,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澄清的草木灰浸出液于试管中,滴加适量的稀盐酸
    ____________
    实验二
    取少量澄清的草木灰浸出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硝酸钡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草木灰中含有硫酸钾
    实验三
    取少量实验二中反应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___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草木灰中含有氯化钾

    相关试卷

    2024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共2页。

    2024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