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综合题专项训练二原因分析类含答案
展开图1为滇池流域示意图。海口河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元代以来多次疏浚。明代,滇池南岸有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清代,人们在柴河下游相继开挖了十余条沟渠。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面积显著扩大。图2示意明清时期柴河三角洲的聚落分布。
(1)说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对柴河三角洲面积扩大的影响。(6分)
(2)分析与A区域相比,B区域聚落密度大的原因。(6分)
2.[2022·山东烟台市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俄罗斯楚科奇自治区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北角,是世界的最东北端,有“地球东极”之称。首府阿纳德尔是一座彩色城市,房屋外墙涂刷各种鲜艳的色彩,被称为“俄罗斯最明亮的城市”,近年来该市常常出现建筑物倾斜和裂缝现象,并有倒塌危险。阿纳德尔河口处存在巨大的水下溺谷(河谷被水淹没),该溺谷呈“V”形,原来位于陆地上,后被海水淹没。楚科奇自治区境内居民点较少,以小镇和村庄为主,居民点之间以直升飞机或小飞机为主要运输方式。
(1)请从气温的角度,说明阿纳德尔多彩色建筑的原因以及该地建筑常常出现裂缝的原因。(6分)
(2)说出阿纳德尔“V”形溺谷的形成原因。(4分)
(3)说出楚科奇地区居民点之间以直升机或小飞机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原因。(6分)
3.[2023·皖江名校联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安哥拉被称为非洲的“春天国度”。安哥拉全年分旱、雨两季,5~9月为旱季,平均气温24℃,相对凉爽,有很重的雾,被人们称为“雾季”,潮湿无雨;10月至次年4月为雨季,气温高,湿度大,平均气温33℃。安哥拉年均降水量约400毫米,降水量从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东北高原地区年均降水量可达1500毫米,而南部纳米布沙漠地区年均降水量仅为50毫米。安哥拉矿产、森林、水力、农牧渔业资源丰富。
(1)南部沿海地区气候干燥而温和,分析其原因。(8分)
(2)该国每年5~9月是旱季,但又是“雾季”,分析大雾的成因。(6分)
(3)该国渔业资源丰富,分析其原因。(6分)
4.[2023·合肥市毕业班综合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横断山区高山峡谷中的程海,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为滇西第二大淡水湖。程海曾经是一个外流湖,湖水通过程河向南流入金沙江。1690年前后程海水位开始下降,逐渐成为封闭型湖泊。
程海湖面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38.6mm,蒸发量为2040.3mm。目前,程海面积多年稳定在77.2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25.9m。
(1)程海曾经是一个外流湖,推测其成因。(4分)
(2)分析程海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的自然原因。(6分)
(3)程海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倍,但湖泊面积和水深保持多年稳定。试解释其原因。(6分)
综合题专项训练二 原因分析类
1.解析:第(1)题,由图文材料可知,“大量移民迁入,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会破坏柴河流域原有植被,植被覆盖率下降会使河流含沙量增大,入湖泥沙增多,为三角洲面积的扩大提供更多的“物源”条件;“开挖沟渠”使柴河入湖水道增多,水流速度下降,满足了泥沙大量沉积的“动力”条件;“元代以来多次疏浚”使滇池水更易外流,降低了滇池水位,为三角洲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第(2)题,农业社会,聚落密度大小取决于人口数量及密度,人口的分布又受制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读图推理可知,与A区域相比,B区域位于河流上游,水源条件更优;地势更高,发生洪涝灾害的概率更小;开发历史更早,土壤经长期耕作后更适宜农业生产,土壤条件优。
答案:(1)海口河作为滇池湖水的唯一出口,多次疏浚,导致滇池水位下降,柴河河口地区出露,三角洲面积扩大;柴河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到达河口地区泥沙增多,导致三角洲面积增大;下游开挖沟渠分散水流,沿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增加,导致流速降低,水量减少,水的搬运能力下降,泥沙淤积增多,导致三角洲面积增大。
(2)B区域成陆时间早,聚落形成早;B区域开发早,水稻种植早,土壤肥沃,粮食产量高,生产生活条件优越;B区域海拔高,距滇池较远,受滇池水位变化影响小,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强。
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纬度较高,位于北极圈附近,气温低,彩色建筑外墙吸热能力强,有助于防寒,同时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热度。建筑出现裂缝的原因,要结合材料“近年来”,说明建筑出现裂缝与近年来的环境变化有关,由于全球变暖,冻土融化,地基不稳,出现裂缝。第(2)题,阿纳德尔“V”形溺谷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外力(侵蚀)作用和内力(地壳下陷)作用两方面考虑。河谷是河流侵蚀作用的结果,地质时期,流水侵蚀形成“V”形河谷;而河谷形成后,由于地壳下陷,海水入侵,形成溺谷。第(3)题,由材料“楚科奇自治区境内居民点较少,以小镇和村庄为主”可知,当地人口稀少,主要是由于纬度高,气温过低,不适宜人类居住,城镇之间距离较远,人们出行少。同时,该地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缺乏,加之冬季漫长,积雪多,居民较远距离出行需要借助直升机或者小飞机。
答案:(1)该地气候寒冷,彩色建筑较为醒目,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热度;彩色外墙能多吸收与保存外界的热能。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该地区冻土解冻,地基不稳,建筑出现裂缝。
(2)地质历史上阿纳德尔河流域受流水侵蚀形成“V”形河谷;“V”形河谷形成后,由于地壳下陷,海水入侵,形成溺谷。
(3)地形崎岖,基础设施落后,缺乏道路;人口稀少,镇与镇距离远;冬季漫长,积雪多,联系不便。
3.解析:第(1)题,结合纬度可知,该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的寒流加剧了干旱,所以气候干燥。虽然该地位于低纬度,但在海洋调节作用下,气温变化幅度小,气候温和;沿岸的寒流,降低了气温,也是气候温和的原因。第(2)题,该国每年5~9月是旱季,但又是“雾季”。在旱季,降水少,多晴天,大气保温作用、削弱作用弱,白天气温高,夜间降温快,导致大气下冷上热,产生逆温现象;距海近,水汽多,地面潮湿,早晨气温低,水汽凝结成雾;沿岸地区由于寒流降温作用,气流经过冷海面时,温度降低,水汽凝结成雾。第(3)题,该国西部沿海地区受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离岸风将表层海水吹走,沿岸盛行上升流,将海底的盐类物质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因此海洋渔业发达;该国中部和北部降水丰富,河网密集,水域广阔,淡水鱼也很丰富;该国地处低纬度,气温较高,水温较高,鱼类生长迅速。所以该国渔业资源丰富。
答案:(1)干燥原因: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的寒流加剧了干旱。温和原因:虽然该地位于低纬度,但在海洋调节作用下,气温变化幅度小;沿岸的寒流降低了气温。
(2)在旱季,降水少,多晴天,白天气温高,夜间降温快,导致大气下冷上热,产生逆温现象;距海近,水汽多,地面潮湿,早晨多雾;沿岸地区由于寒流降温作用,气流经过冷海面时,温度降低,水汽凝结成雾。
(3)西部沿海地区受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沿岸盛行上升流,将海底的盐类物质带到表层,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海洋渔业发达;中部和北部降水丰富,河网密集,水域广阔,淡水鱼也很丰富;地处低纬度,气温较高,鱼类生长迅速。
4.解析:第(1)题,根据程海位于横断山区峡谷中可推知,其形成时流域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流域降水汇积成湖。结合程海南北狭长,东西湖岸平直,湖水深度大等信息可推知,程海是地壳断裂下陷积水而成的。第(2)题,运用水循环和水平衡原理从湖水收入(降水、径流)与支出(蒸发量)的对比关系角度,分析程海由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的自然原因。第(3)题,程海面积和水深保持多年稳定,说明该湖泊水量收支大体平衡。程海处于横断山区峡谷中,位于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背风地带,在焚风效应影响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属干旱气候,地表径流缺乏,地下径流不断注入补充湖水,促使湖水收入与支出相当。
答案:
(1)程海地区受断裂(层)作用下陷成谷地;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积水成湖。
(2)程海地区气候从湿润向干旱转变;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湖泊水位大幅下降,程海从外流湖转变为内流湖。
(3)目前,程海属于内流湖,湖泊面积和水深保持稳定,其水量收入与支出大体平衡;程海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程海水源除降水补给外,还有大量的其他水源补给;程海流域地处亚热带干热、封闭山谷,水源补给应以地下水为主。
新教材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综合题专项训练四作用措施类: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综合题专项训练四作用措施类,共5页。
新教材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综合题专项训练五评价开放类: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综合题专项训练五评价开放类,共5页。
新教材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综合题专项训练三对比分析类: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综合题专项训练三对比分析类,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