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展开卷I(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下图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和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图中关于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共同原因,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位于地势阶梯的交界处②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植被破坏严重
④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⑤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大,风化作用显著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⑤D. ①④⑤
2. 对图中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自然环境共同点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 ①——草原广布、千沟万壑B. ②——日温差大、降水少
C. ③——光照充足、地表平坦D. ④——气候湿润、林地多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已学知识,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即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破坏,①②③正确;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描述的为黄土高原,但由图可知,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来这里 全站资源一元不到!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汇集全国各地小初高最新试卷。除了黄土高原外,还有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地区,④错误;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大,风化作用显著与水土流失关系较小,⑤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②④两组生态安全战略工程区位于我国的两大林区,森林资源丰富,都是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夏季高温多雨,D正确,B错误;①工程所在区域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表存在着大面积的沙漠和裸土,A错误;③工程跨长江和黄河两流域,地形起伏大,C错误。故选D。
【点睛】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势下流、冲刷土壤,造成水分和土壤同时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地面坡度大、土地利用不当、地面植被遭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质松散、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
服装产业是河南的传统制造业,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的服装产业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近些年得益于连续十年推动的“巧媳妇”(河南妇联倡导实施的提高城乡妇女就地就近居家灵活就业的惠民工程)等工程,大量承接沿海地区服装产业的转移,河南的服装产业在国内的位次有了较大提升。完成下面小题。
3. 沿海地区将部分服装产业向河南转移,主要目的是( )
A 利用当地原料B. 开拓消费市场C. 提高产品质量D. 降低生产成本
4. 河南大量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当地的影响是( )
A. 改善环境质量B. 推进城镇化发展
C. 缓解人地矛盾D. 提高当地教育水平
【答案】3. D 4. B
【解析】
【3题详解】
沿海地区的服装产业已发展较为成熟,面临要素成本升高、竞争力减弱等难题,沿海地区将部分服装产业向河南转移,主要是为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D正确;服装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原料需求不是主要因素,而且河南也不是商品棉产地,A错误;河南与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市场相对较小,并非为了开拓消费市场,B错误;将部分服装产业向河南转移不能提高产品质量,C错误。故选D。
【4题详解】
河南大量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能够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会增加人地矛盾,B正确,C错误;河南大量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可能造成环境污染,A正确;对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对当地教育水平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B。
【点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转移,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手段。
杭州千岛湖配水工程全长约113km,全线采用隧洞输水。千岛湖为国家一级饮用水水源地,最大水量相当于三千多个西湖的水量。该工程年配水量可达9.78亿m3(约相当于68个西湖的水量),能够供应杭州城区日常生活用水。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 该工程建设的原因有( )
①杭州降水丰富,但特殊地貌使地表水缺乏
②杭州经济发达、城市化迅速推进,需水量大
③千岛湖水质较好,水量丰富,可供水量稳定
④千岛湖环境承载力大,工程建设对其没有影响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6. 该工程运营后,会( )
A. 缓解杭州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B. 引发沿线土壤盐碱化问题
C. 导致千岛湖生物多样性锐减D. 引起钱塘江河口盐度升高
【答案】5. C 6. A
【解析】
【5题详解】
由所学可知,杭州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不是特殊地貌,地表水丰富,河湖纵横,①错误;杭州经济发展、城市化迅速推进,需水量大,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②正确;由材料“千岛湖为国家一级饮用水水源地,最大水量相当于三千多个西湖的水量”可知,千岛湖水质较好,水量丰富,可供水量稳定,③正确;由材料“千岛湖水量相当于三千多个西湖水量”可知,千岛湖环境承载力大,“该工程一年取水量可达9.78亿立方米(相当于68个西湖的水量)”,说明工程建设对其一定有影响,④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题详解】
由材料“能够供应杭州城区日常生活用水”可知,该工程运营后,可以缓解杭州市水资源紧张局面,缓解杭州地下水位下降趋势,A正确;由材料“全线采用隧洞输水”可知,对地表径流没有影响,不会引发沿线土壤盐碱化问题以及引起钱塘江河口盐度升高问题,BD 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千岛湖水量大,水质好,环境承载力大,配水工程运营不会严重破坏千岛湖生态环境,不会导致千岛湖水生生物数量锐减,C错误。故选 A。
【点睛】千岛湖配水工程即千岛湖引水工程,配水即钱塘江水、千岛湖水是杭州互为调剂的供水水源,主水源将是千岛湖。
近年来,在长江上游,尤其是金沙江加快了水能资源的开发进程,梯级水电站建设是主要的开发模式。下图为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主要水电站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金沙江干支流水能资源丰富,但长期未得到充分开发,其主要原因有( )
①地质灾害种类多,活动性强,工程难度大 ②该地区人烟稀少,能源需求量小
③远离能源消费地,输电成本高 ④劳动力短缺,工期会延长
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
8. 长江流域以梯级水电站为开发模式,主要是为了( )
A. 减少工程带来的生态破坏,控制移民数量B. 充分开发河流水能,实现“双碳”目标
C. 增加水库容量,调节径流,保障平稳发电D. 降低成本,节省资金,推进施工的进程
【答案】7. C 8. C
【解析】
【7题详解】
金沙江流域地质构造复杂,但地质灾害的活动性区域差异较大,在区域内是可以选择到合适的坝址建水电站的,①不符合题意;该流域人烟稀少,当地能源需求量小,且该流域距离能源主要消费地较远,水能发电需要远距离输送,会增加输电成本,市场竞争力减弱,因此导致当地的丰富水电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②③符合题意;水电站工程建设所需要劳动力不一定全部由当地劳动力构成,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8题详解】长江上游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也大,这样会导致水电站发电量不稳定,在一定河段内建多个梯级电站,即建多个水库,会增加水库的总库容,起到削峰补枯、调节径流的作用,为稳定发电提供条件,C符合题意;在一定河段内建多个梯级电站,不会减少工程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移民数量,也不会降低成本、节省资金、推进施工进程,排除AD;梯级开发模式有利于充分开发河流水能,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但其他开发模式也可以实现,因此这不是长江流域以梯级水电站为开发模式的主要直接目的,排除B。故选C。
【点睛】当一条河流的全长(从河源到河口)超过一个开发段所能达到的最大长度时,就必须将全河段分成若干个河段来开发利用。在一条河流上,自上而下,建造一个接一个的水利枢纽,成为一系列的梯级枢纽,这种开发方式称为河流的梯级开发。梯级开发中的一系列水电站,称为梯级电站。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读“一带一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 “一带一路”东部地区是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地区是发达的欧洲,而中部地区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关于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互补性的表现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生产能力增强,需更广阔的市场,需加强对外合作
B. 南亚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多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需加强资金和技术的引入
C. 中亚地区油气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本地市场小,需要寻求外部市场
D. 西部地区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需求量大,需要引进大量人才
10. “一带一路”是互惠双赢之路,它对加深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意义重大。与俄罗斯的合作对于我国有利的影响是( )
A. 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B. 利于促进俄罗斯基础设施的建设
C. 利于缓解能源消费紧张局面,保障能源安全D.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
【答案】9. D 10. C
【解析】
【9题详解】
“一带一路”东部地区生产能力增强,需要更广阔的市场,所以需要对外合作,A正确;南亚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多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需加强资金和技术的引入,B正确。中亚地区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经济相对落后,本地市场小,需要寻求外部市场,C正确;西部地区经济发达,技术水平高,人才众多,D错误。根据题意,故选D。
【10题详解】
“一带一路”是互惠双赢之路,它对加深我国与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意义重大。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与俄罗斯的合作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消费紧张局面,保障能源安全,C正确。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利于促进俄罗斯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是对于俄罗斯而言,ABD错误。故选C。
【点睛】“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下图中,左图为“部分国家人均耕地比较图”,右图为“我国土地利用构成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山地丘陵多,平原少,耕地比重小B. 土地资源种类少,开发难度大
C. 土地资源总量少,人均数量亦少D. 各类土地资源空间分布较均匀
12. 我国土地资源对农业发展的有利方面表现在( )
A 类型多样,适合多种经营B. 可利用土地多,可以大规模操作
C. 分布不均,区域协调发展D. 人均耕地有限,适合精耕细作
【答案】11. A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土地类型齐全,山地丘陵多,平原少,耕地林地比重小,人均占有耕地少,A正确,B错误;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各类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C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有利于开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A正确;人均耕地少,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山地多,平地少,可利用土地较少,均属于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BCD错误。故选A。
【点睛】我国土地资源特点: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耕地少;土地类型齐全,各类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俄乌冲突波及能源供应,欧洲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能源危机。在放弃俄罗斯天然气后,许多欧盟国家政府放宽了伐木规则,鼓励人们砍伐木柴,这对“老欧洲”本就不茂密的森林来说将是一场灾难,欧洲可能因砍伐木材而完全失去某些森林。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电热毯、电暖器等取暖设备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完成下面小题。
13. 我国取暖设备出口欧洲呈爆发式增长的主要原因( )
A. 生产经验足,产品耐用B. 制造能力强,物流发达
C. 技术含量高,使用方便D. 协作工厂多,成本较低
14. 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以下措施合理的是( )
A. 保护森林,储备木材B. 固定单一供给国,稳定与其关系
C. 技术革新,产业升级D. 减少油气使用量,限制油气产业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欧洲出现能源危机,对于电热毯、电暖器等取暖设备需求量增加,我国制造业发达,取暖设备相关企业较多,协作工厂多,成本较低,能够迅速生产大量产品,出口欧洲的量爆发式增长,D正确;生产经验、产品耐用对于出口爆发式增长影响较小,A错误;制造能力强,物流发达是能够出口的基础条件,但不是出口爆发式增长的主要条件,B错误;电热毯、电暖器灯设备技术含量较低,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我国的主要能源消费结构不是以木材为主,木材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较小,A错误;固定单一的供给国而不是多元化,会导致我国能源安全受到威胁,B错误;技术革新、产业升级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量,保障能源安全,C正确;减少油气使用量、限制油气产业会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D错误。故选C。
【点睛】缓解区域能源短缺保障能源安全的措施主要有: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积极推广新能源;寻找替代能源;多元化进口能源;建立能源战略储备;加强矿产资源的勘探;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大宣传,提高公众节能意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等。多瑙河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等10个国家,注入黑海。2000年2月,罗马尼亚边境城镇奥拉迪亚(下图)一座金矿发生氰化物废水泄漏,污水随支流由匈牙利进入多瑙河,造成严重的环境灾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 此次事件中污染物跨国转移的方式为( )
A. 污染物跨国传输B. 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C. 废弃物跨国转移D. 水体污染物以人为方式转移
16. 该事件对防治跨境水污染事件的启示是( )
①各国均衡出资防治污染②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危害
③通过媒体发起舆论批评④建立水质实时监测、预警机制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
【答案】15. A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污染物跨国转移有多种方式,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污染物跨国传输,就是指一个国家排放的污染物,可通过大气环流,陆地河流,海洋洋流等,通过大气与水的流动传输到其他国家,此次事件中,氰化物废水随支流由匈牙利进入多瑙河,影响多个国家,属于污染物跨国传输,A正确;第二种,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或含有尚未被认识的有毒有害物质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此次事件不属于该种方式,B错误;第三种,是废弃物跨国转移,一个国家通过正常贸易或者非法入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此次事件不属于该种方式,C错误;此次事件中,污染物跨国传输是污染物随河流自然流动发生的,不是人为方式转移发生的,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收费”的基本原则,每个国家在出资方面应根据污染物的排放比例来出资,均衡出资不合理,①错误;通过媒体发起舆论批评是污染事件发生之后,对防治跨境水污染没有作用,③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多瑙河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流域内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河流污染问题,将会污染整个流域,造成严重的环境灾难,因此强化污染治理,及早消除危害,②正确;建立科学有效的日常实时监控体系,监测并对源水水质安全进行预警,提高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处理能力.,④正确。②④正确,故选B。
【点睛】多瑙河位于欧洲东南部,发源于德国黑森林地区,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卷II(非选择题,共3大题,52分)
二、综合题。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塞罕坝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缘,历史上这里水草肥美,森林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被誉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清朝末年,塞罕坝地区开围放垦,导致森林被严重破坏。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在塞罕坝森林疯狂采伐,加之连年山火,塞罕坝地区逐步退化为高原荒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新中国成立后,塞罕坝地区开始生态恢复工作,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荒原重新变成林海,为世界生态环境恢复工作提供了范例。下图示意塞罕坝位置。
(1)简述塞罕坝地区森林被破坏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2)若你是塞罕坝地区生态恢复专家,请为该地区由荒原重新变成林海提出策略。
(3)说明塞罕坝地区由荒原重新变成林海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意义。
【答案】(1)动植物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扬起大量沙尘,引发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空气氧含量降低,湿度降低,空气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2)因地制宜,种植适宜生态恢复的树种;适量引水灌溉种植;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为再次破坏;适当进行生态移民;实行奖惩机制,鼓励当地村民参与种树。 (3)塞罕坝地区植被覆盖率提高,降低该地区生态脆弱度,增强抗破坏能力;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提高;涵养水源,确保河流下游生态稳定。
【解析】
【分析】本题以塞罕坝地区为背景材料,涉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生态环境保护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塞罕坝地区森林被破坏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角度来分析。生物: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拥有丰富的植物,是动物的主要栖息地,森林破坏导致动植物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塞罕坝地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破坏,风沙侵蚀加重,扬起大量沙尘,引发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森林可调节气候,森林破坏会导致空气氧含量降低,湿度降低,空气质量下降;森林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小问2详解】
生态恢复宜因地制宜,种植适宜生态恢复的树种;塞罕坝地区水资源相对缺乏,适量引水灌溉种植;生态破坏严重地区应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为再次破坏;适当进行生态移民,减少人类活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实行奖惩机制,鼓励当地村民参与种树,增加当地村民种树的积极性。
【小问3详解】
塞罕坝地区植被覆盖率提高,调节气候能力增强,涵养水源能力增强,风沙和流水侵蚀减弱,降低该地区生态脆弱度,增强抗破坏能力;森林是陆地重要的生态系统,植被覆盖率提高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生物多样性提高;森林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河流下游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含沙量下降,确保河流下游生态稳定。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相继建成、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开工建设,上海和南通两地联系日益紧密,南通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有合作,并逐渐发展出三种产业模式。一是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南通。生物医药、工业机器人、半导体等领域高端制造环节加快向南通转移。二是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通。不少项目与上海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深化科技研发合作,在南通实现产业化。三是前台在上海、后台在南通。企业把总部营销窗口设在上海,而金融后台、呼叫中心、工业设计等配套产业逐步在南通集聚。
材料二图左为上海大都市区示意图。图右为2020上海和南通产业结构图。
(1)根据材料,比较2020年上海市与南通市的产业结构特征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2)从辐射方式和内容等角度,阐述上海对南通的辐射作用。
(3)从区域关联角度,简述上海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措施。
【答案】(1)上海第一、二产业比重比南通低,第三产业比南通高。原因:上海作为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强,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海以研发设计、营销为主,而周边城市承接了上海转移的第二产业等。
(2)依托苏通大桥等通达的交通网络,促进上海与南通之间人和物的流动;为南通农产品提供消费市场,加强与南通产业分工合作;为南通提供资金、技术和经验,使南通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
(3)产业分工协作;构建现代化快速交通网;加强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城市布局及空间结构;共管共治环境污染。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上海大都市区示意图与2020上海和南通产业结构统计数据为背景材料,涉及产业结构特征、从辐射方式和内容的角度阐述上海对南通的辐射作用,产业协同发展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据图示信息可知上海第一、二产业比重比南通低,第三产业比南通高。上海市是中国中心城市,经济发达,经济实力雄厚,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极强,上海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所以第三产业比南通高;上海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上海以研发设计、营销为主,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而周边城市如南通市承接了上海转移的第二产业,所以上海第二产业比重比南通低。另外上海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农业用地紧张,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小。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南通与我国经济中心和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上海仅一江之隔。随着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相继建成、沪通铁路长江大桥建设,不断促进上海和南通之间人和物的流动。上海二、三产业发达,主要农、副产品需由外部调入,两地联系日益紧密有利于南通农、副产品进入上海大市场。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明显,“三种产业模式”加强了上海与南通产业分工合作,上海可为南通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支持。南通工业的基础,也有能力为上海搞好配套服务,承接产业转移,同时带动了南通的产业升级。
【小问3详解】
上海拥有高度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以研发设计、营销为主,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而周边城市如南通市承接了上海转移的第二产业,上海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措施之一是产业分工协作;要想加强上海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需要构建现代化快速交通网,同时加强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与周边地区的信息往来;由于上海与周边地区产业分工协作,各地所需的人才类型不同,需要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环境效益,需要共管共治环境污染,同时需要优化城市布局及空间结构,缓解城市病。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碳排放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涉及多个研究层面,与经济特征、能源消费方式、地理位置等内外部环境因素有关,其空间、时间具有高度复杂性。碳排放对全球的碳循环、气候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社会经济、人类生产和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图为影响碳排放的因素统计图。
(1)指出经济因素影响碳排放量的主要表现。(2)简述全球碳排放量增加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3)从能源利用角度,为减少碳排放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人均生产总值增多,增加碳排放量;人均生产总值增长越快,碳排放量增加越快;传统产业结构增加了碳排放量;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越高,碳排放量越少。(答出三点)
(2)碳排放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和城市;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影响工农业生产,威胁国家稳定;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通过多种途径威胁人体健康。(答出三点)
(3)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轻传统能源的开发强度。
【解析】
【分析】本题以碳排放为材料设置三小问,涉及碳排放的影响,减少碳排放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材料解读、信息获取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经济因素包含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产业结构等表现,所以经济因素影响碳排放的表现包含人均生产总值增多,导致碳排放的量增加,人均生产总值增长越快,碳排放的量增长也会越快。在产业结构上,高耗能高污染等一些传统产业会增加碳排放的量,而高新技术产业的碳排放量较少,所以产业结构中三产占比越高,碳排放量越少。
【小问2详解】
碳排放量增加会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会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加速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淹没沿海低地。还会诱发一些极端天气,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影响人体的健康。在自然环境方面,碳排放量的增加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小问3详解】
在能源利用方面,结合材料分析,可以从能源消耗、能源强度、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方面提出建议。在能源消耗方面,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能源消耗;能源效率方面,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量;能源结构上,可以开发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碳排放量。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高一地理试卷docx、答案docx、高一地理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附答案),文件包含高二地理试卷docx、答案docx、高二地理答题卡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