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第1页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第2页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分数:100分,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 河南辉县很早就利用百泉水灌溉稻田,该地所产之稻“明而白洁,异于它稻。魏、齐以来,常以荐御”。北宋开封附近汴河两岸成为水稻的集中产区,元代曾在此地设立稻田提举司,专司种稻之事。据此可知,古代河南地区( )
    A. 所产水稻专供皇室B. 粮食生产受到朝廷的关注
    C. 灌溉工具有所改进D. 以自然经济为重要的形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据此可知”,可知这是特点题。时空范围是古代中国的河南地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河南辉县很早就利用百泉水灌溉稻田,所产之稻品质优良,到北宋开封附近汴河两岸成为水稻的集中产区,元代在此地设立稻田提举司专司种稻之事,这一系列信息都表明粮食生产受到朝廷的关注,B项正确;A项“专供皇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朝廷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并没有体现灌溉工具的改进,排除C项;D项“以自然经济为重要的形态”虽然符合古代经济的一般特征,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 有学者认为,让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关键是原产于亚马孙的橡胶;中国民间引进了番薯和玉米,因为容易在山地种植,这让处于小冰期的明清度过了饥荒问题,却又使其陷入了马尔萨斯式的“人口陷阱”。该学者意在( )
    A. 阐明高产农作物的传入并非好事B. 指出世界走向近代的原因和过程
    C. 论述物种交换对文明进程的影响D. 揭示全球性物种交流网络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橡胶影响了英国的工业革命,番薯和玉米的传入对中国明清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影响,由此可见,学者意在论述物种交换对文明进程的影响,C项正确;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中国利大于弊,排除A项;近代化主要指的是政来这里 全站资源一元不到!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汇集全国各地小初高最新试卷。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但是材料主要涉及“物种交换”,排除B项;材料仅仅涉及美洲作物向英国与中国的传播,构不成网络,排除D项。故选C项。
    3. “渔光一体”创造性地将光伏新能源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真正实现“鱼、电、环保”三丰收的崭新发展模式, 达到养殖和发电的并行发展。根据材料可知,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是( )
    A. 彻底解决了能源短缺问题B. 进一步提高了水产品质量
    C. 实现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D. 成功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与传统的水产养殖相比,“渔光一体”模式下,水上发电、水下养殖,有利于实现养殖和发电的产业叠加和资源共享,C项正确;“渔光一体”模式并不能“彻底”解决能源短缺问题,排除A项;渔光一体模式与提高水产品的“质量”无关,排除B项;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减轻但不能解决我国的雾霾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4. 如图为江苏睢宁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面可见田间耕作场面,一农夫扶犁扬鞭呵牛耕田,近处一儿童提篮播撒种子,远处一农夫挥锄松土,一人挑担送水送饭;画面右侧停放一辆运送肥料的牛车。该画像砖可用于研究( )
    A. 多种经营方式的兴盛B. 租佃生产关系普及
    C. 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D. 封建剥削较为沉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朝时期,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分工配合,运用多种生产工具进行劳动耕作,采用施肥等技术以提高粮食产量,这体现了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描绘了农业田作生产,没有体现林业、渔业等其他经营方式兴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租佃关系的相关信息,况且“租佃关系普及”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断国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 有学者对1913年以前我国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名人员构成进行统计,其中地主占55.9%,买办占24.8%,商人占18.3%,华侨占1%。这体现了当时我国( )
    A. 民族工业发展加快B.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 多阶层推动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0年至1913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3年以前我国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名人员包括地主、商人、买办和华侨,体现了当时我国多阶层推动近代化,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1913年以前我国开办或投资工厂的202名人员构成情况,没有体现民族工业的具体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民族工业发展加快”的结论,排除A项;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与民族工业的投资者身份无关,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种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 近年来,中国抢抓互联网带来的时代机遇,发挥理念、制度、应用、数据、市场等方面优势,全面助力改革开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数字化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释放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加快制造业、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减贫,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这说明( )
    A. 现代科技各领域相互渗透B. 现代科技孕育新的增长点
    C. 科技进步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新视角D. 现代科技拓展了国家社会治理的新领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不断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由此可见,发展数字经济可以促进数字技术融入实体经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创造新就业机会和新就业形态,孕育着新的增长点,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现代科技在各领域相互渗透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科技进步对人们认识世界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社会治理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 明清时期,江南的一些地区依托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产生了以精细农业、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这-现象可用于印证当时( )A. 市镇经济获得了发展B. 商业贸易网络的初步形成
    C. 坊市分区制度的瓦解D. 南方经济优势地位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结合所学,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市镇通常兴起于交通便利地区,依靠周边农村提供农产品,市镇内工商业繁荣,同时人口的集聚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也即材料所述“依托……交通运输网络,产生了以精细农业、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A项正确;材料提及江南一些地区形成了交通运输网络,而商业贸易网络通常是全国范围的,是贸易路线而非仅仅是交通路线,排除B项;坊市分区制度的瓦解是在宋朝,排除C项;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表明在宋朝以前南方经济优势地位就已经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8. 核心区作为一种政治地理学概念,是指国家内最重要的政治区或经济区所在,是在国家政治事务中发挥着支配作用的中心区位。中国古代的核心区在空间上经历了一个大尺度的运移过程,从早期的长安型到后期的北京型。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首先是政治上的重心,并不一定与经济重心相吻合,正如首都尽力向经济区靠拢,并不一定与经济区相吻合一样。封建时代的核心区是借助于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维系政治区与经济区之间的联系的。以下史实可以与材料相印证的是( )
    A. 元朝京杭大运河的修建B. 郑和下西洋加强与海外的经济联系
    C. 秦始皇修驰道构建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网D. 詹天佑京张铁路的修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的核心区首先是政治上的重心”可分析出北京发展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政治核心区),元明清三朝以北京为都城共六百余年;结合经济重心的南移可分析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的经济重心(经济核心区);根据材料“并不一定与经济重心相吻合,正如首都尽力向经济区靠拢,并不一定与经济区相吻合一样”可分析出政治、经济核心区不相吻合(空间分离),中央政府以强大的中央集权,通过运河漕运等形式,维系政治、经济核心区之间的联系,A项正确;郑和下西洋是加强了与海外的政治经济往来,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秦始皇构建全国道路网确实加强了全国的各地政治经济联系,但秦朝都城咸阳是当时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和材料“首都尽力向经济区靠拢,并不一定与经济区相吻合”不相符,排除C项;詹天佑京张铁路的修建是中国近代史实,与材料所述时代不吻合,排除D项。故选A项。
    9. 花馍,俗称花馒头,初用于祭祖,后扩展到各类民间祭祀活动中,明清时期,花馍文化大盛于国内的面食文化区。如春节的枣花馍、元宝馍,清明时的桃花馍、燕子花馍,端午时的虎头花馍中秋时的糖枣月饼馍,等等。据此可推知,花馍文化的特点是( )
    A. 血缘性、宗教性B. 季节性、等级性
    C. 凝聚性、开放性D. 民族性、地域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可知,花馍文化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面食文化,具有典型的民族性,花馍主要流行于面食文化区,具有地域性特征,D项正确;中国的民间祭祀活动主要反映民间信仰,与典型的宗教活动不同,花馍文化也主要属于民俗文化,而非宗教文化,“宗教性”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花馍文化流行于贵族阶层,未提及花馍文化体现和维护等级秩序,不能得出“等级性”,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花馍文化吸收其他文化成果和不断发展变化,不能体现“开放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在叙利亚帕尔米拉遗址发现的一块石碑上,题词用希腊文书写,日期是公元137年4月18日,用罗马数字标注;石雕上所刻人物靠在希腊式躺椅上,手举希腊式酒杯。在遗址附近,考古学家还发现了麻、毛、棉、丝等500多件纺织品。据材料可推断,当时的帕尔米拉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时的希腊化城市B. 欧亚民族迁徙的首要陆路通道
    C. 沟通东西方交流的贸易集散地D. 融合世界优秀文化遗产的代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材料中提到在叙利亚帕尔米拉遗址发现了一块石碑,题词用希腊文书写,日期用罗马数字标注;石雕上所刻人物靠在希腊式躺椅上,手举希腊式酒杯;同时,遗址附近还发现了多种纺织品。古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以及纺织技术等多种文化在此交汇,这些信息表明帕尔米拉沟通东西方交流的贸易集散地,C项正确;亚历山大帝国在公元前336年~前323年,与公元137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欧亚民族迁徙的首要陆路通道在材料中无法推断,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选项夸大了帕尔米拉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1. 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同时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体现了( )
    A. 美洲各文明间存在密切联系B. 美洲文明深受欧亚文明影响
    C. 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共通性D. 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相似性
    【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美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洲在新航路开辟之前与世界其他地区基本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但在国家建立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与世界其他地区依然有共同之处,由此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共通性,C项正确;虽然美洲各地文明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但并不能说明他们之间的联系紧密,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前,美洲与亚欧大陆处于相对隔绝状态,因此美洲文明没有深受欧亚文明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文明内容上有相似性,但并不能说是起源上有相似性,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有考古专家认为:秦文化中的大型陶塑艺术、石刻石雕艺术、铜车马和青铜水禽制造技术等具有明显的波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的特征。同时还认为秦始皇帝关于帝国政体、管理国家的制度、管理国家的措施等的认识,可能受到波斯帝国制度文明的深刻影响。该考古学家的论述意在说明秦时( )
    A. 经济发达成为文化交流的基础B. 东西方贸易交流十分频繁
    C. 东西方文化可能已有深入交流D. 丝绸之路是重要交流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考古学家认为秦朝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设计受到波斯帝国的影响,说明东西方文化可能已有深入交流,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秦朝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得出“经济发达成为文化交流的基础”的结论,排除A项;秦朝时期,丝绸之路还未开通,东西方贸易交流有限,排除B项;丝绸之路开辟于汉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公约“适用于1951年1月1日前欧洲发生的事情”。1966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没有规定时间和地域方面的限制。这一变化( )
    A. 有助于遏制难民的增加B. 保障了难民的生存权
    C. 源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D. 适应了新的世界形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公约“适用于1951年1月1日前欧洲发生的事情”。1966年,联合国通过了《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没有规定时间和地域方面的限制”可得出,联合国对难民问题的关注范围从欧洲扩大到全球,这适应了世界形势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无法起到遏制难民增加的作用,排除A项;“保障了”说法绝对,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也属于世界形势出现新的变化表现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14. 北京大学考古学院教授赵化成说: “考古发现的确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尤其是简牍一类的东西,文字资料、失传的书,可以获得更大的信息量。从陵墓制度方面,也可以得到很多信息。但是历史研究,包括考古,是无止境的,问题是永远没有完的。不能因为有问题没有解决就发掘陵寝。”作者意在说明( )
    A. 考古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B. 考古可以获得学术研究的一手史料
    C. 考古发现永无止境非常艰难D. 保护文化遗产比考古发现更为重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考古发现的确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尤其是简牍一类的东西,文字资料、失传的书,可以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考古有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A项正确;考古可以获得学术研究的一手史料,只是材料内容的一部分,概括不全面,排除B项; 材料有提到历史研究,包括考古,是无止境的,但这不是其主旨,只是内容的一小部分,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考古的价值,没有讨论保护文化遗产比考古发现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15. 《金色笔记》是当代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出版于1962年的作品。作者用五个笔记本来构造了一个迷宫一样的小说结构,并从多个层面刻画了主人公精神方面和生活方面的分裂。由于这部作品,作者于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该作品( )
    A. 印证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回归B. 反映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
    C. 吸收了印象主义艺术的特点D. 彰显了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2年(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作者“用五个笔记本来构造了一个迷宫一样的小说结构,并从多个层面刻画了主人公精神方面和生活方面的分裂”,体现了反传统反理性的特点,彰显了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D项正确;浪漫主义文学富有幻想和激情,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现实主义文学真实地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印象主义艺术注重瞬间印象的“光和色”,属于美术流派,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尔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实现美洲与亚洲直航,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尔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
    ——摘编自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
    材料二 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以中国的丝绸为主角,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国际贸易对世界的影响。
    【答案】(1)背景: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建立全球联系;世界市场拓展;太平洋贸易体系形成;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任答四点)
    (2)变化: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变到海上;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北欧);贸易范围由地区变为世界(或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初步形成);贸易商品种类更丰富;世界贸易发展(变化)更为迅速。(任答三点)
    (3)影响: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加速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有利于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拓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丰富了饮食结构;中断了美洲社会发展进程;加快了美洲社会经济的转型。(任答四点)
    【解析】
    【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可从西方和中国两个方面切入分析,具体结合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形成、明朝商品经济繁荣和手工业发达等主干知识来回答,据材料一“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据材料一“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和所学可知,建立全球联系;世界市场拓展;太平洋贸易体系形成;据材料一“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和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中国手工业发达。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世界)。据材料二“在1600年,亚洲贸易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和所学可知,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变到海上;据材料二“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和所学可知,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北欧);据材料二“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和所学可知,贸易范围由地区变为世界(或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初步形成);贸易商品种类更丰富;据材料二“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和所学可知世界贸易发展(变化)更为迅速。
    【小问3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17世纪(世界)。解题思路主要从空间角度出发,从对欧洲、对中国、对美洲和对世界来分析;据材料二“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和所学可知,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加速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据材料三“中国通过“丝—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和所学可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有利于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据材料二“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和所学可知,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拓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丰富了饮食结构;据材料一“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和所学可知,中断了美洲社会发展进程;加快了美洲社会经济的转型。
    17. 博物馆是传承与保护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托勒密王朝统治者自视为亚历山大的继承人,在亚历山大城创建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博学园,统治者规定凡路过亚历山大城市的船舶必须将携带的书籍复制一份留存。德米特利乌斯、芝诺德图斯、埃拉托色尼这三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都来自于希腊,网罗的学者翻译了荷马、欧几里得等学者的著作……雅典衰落了,而希腊古典学术的薪火被亚历山大城接了过来。
    ——摘编自何立波《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与托勒密王朝的世界意识》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汉斯·斯隆爵士开启了国家收藏的大门。他的慷慨捐赠促成了大英博物馆的成立。到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作为帝国文化的载体发展到鼎盛,议会对博物馆开始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扩充国家的收藏,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严厉的参观规则得以变更,准入卡制度被废除,使之更好地实现为公众服务的宗旨。大英博物馆埃及古物部、古代近东部和希腊、罗马部都在此时建立,这三部分的藏品反映出英国对他者的文化霸权,突出英帝国的优势地位。——摘自谢小琴《大英博物馆一个帝国文化空间的建构(1800-1857)》
    材料三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流出宫外。清帝退出故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查点清宫物品时,发现了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后向平民百姓开放。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基本无损,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持续发展。21世纪以来通过多种方式打造数字故宫,努力朝着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会客厅方向迈进。
    ——摘编自郑欣淼《故宫纪事》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托勒密王朝传承希腊文化的表现。结合所学,列举两处西亚地区“接续希腊古典学术的薪火”的城市。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发展到鼎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故宫博物院的地位,并简析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的重要意义。
    【答案】(1)表现:①兴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博学园);②收藏大量文化典籍;③引进希腊学者(人才);④翻译并出版希腊学者著作。
    城市:安条克、帕加马。
    (2)新发展:①管理水平逐渐提升;②馆藏规模与种类逐渐扩充;③逐渐为公众服务。
    原因:①国家及相关人士的大力推动;②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实力增强;③议会改革后政治民主制度不断完善;④英国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掠夺。
    (3)地位: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意义:①防范复辟帝制;②推进国民教育;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与保护;④推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国际交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创建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博学园”得出兴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博学园);据材料一“规定凡路过亚历山大城市的船舶必须将携带的书籍复制一份留存”得出收藏大量文化典籍;据材料一“德米特利乌斯、芝诺德图斯、埃拉托色尼这三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都来自于希腊”得出引进希腊学者(人才);据材料一“网罗的学者翻译了荷马、欧几里得等学者的著作”得出翻译并出版希腊学者著作。第二小问城市:结合所学,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西亚的安条克和帕加马等成为新的希腊文化中心。
    【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第一小问新发展:据材料二“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得出管理水平逐渐提升;据材料二“扩充国家的收藏”“大英博物馆埃及古物部、古代近东部和希腊、罗马部都在此时建立”得出馆藏规模与种类逐渐扩充;据材料二“严厉的参观规则得以变更,准入卡制度被废除,使之更好地实现为公众服务的宗旨”得出逐渐为公众服务。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汉斯·斯隆爵士……的慷慨捐赠促成了大英博物馆的成立”“议会对博物馆开始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得出国家及相关人士的大力推动;结合19世纪上半叶英国政治、经济、对外殖民等方面的情况分析,得出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实力增强;议会改革后政治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据材料二“大英博物馆埃及古物部、古代近东部和希腊、罗马部都在此时建立,这三部分的藏品反映出英国对他者的文化霸权”得出英国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掠夺。注意史论结合,必须突出历史事件与大英博物馆发展至鼎盛的联系。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第一小问地位:结合所学,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三“发现了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得出防范复辟帝制;据材料三“向平民百姓开放”得出推进国民教育;据材料三“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得出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与保护;据材料三“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会客厅”得出推动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国际交流)。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并加以改良,因为文明之间的交流会产生一些新结果……故不同文明间的适当融合往往会产生一种和谐文化,给社会成员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另外,一种文明的成长、发展并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它总是在与各种外来文明的冲突中来调整、改良自身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摘编自陈垣《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论点: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阐述: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促进了文明的交融和发展。亚历山大东征后,在被征服地区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由此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希腊化世界”和“希腊化时代”。被征服地区的人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同时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也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再如罗马帝国征服马其顿和希腊并将其变成罗马的行省后,在文化方面更是愿意积极主动学习古希腊优秀文化。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辩论术、法律、诗歌、历史学与建筑等诸多领域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总之,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秉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理念,促进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历史短文撰写类论述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与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根据材料信息“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并加以改良”、“一种文明的成长、发展并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它总是在与各种外来文明的冲突中来调整、改良自身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可知材料主要观点是“开放包容、交流互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并以亚历山大东征传播了希腊文化、罗马学习了希腊文化等事例展开论述,如亚历山大东征后,在被征服地区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由此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的“希腊化世界”和“希腊化时代”。被征服地区的人们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腊文化,他们说希腊语,模仿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同时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也促进了文学、科学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再如罗马帝国征服马其顿和希腊并将其变成罗马的行省后,在文化方面更是愿意积极主动学习古希腊优秀文化。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在宗教、哲学、艺术、辩论术、法律、诗歌、历史学与建筑等诸多领域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最后总结归纳,点明主旨,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秉持开放包容、交流互鉴的理念,促进人类文明的交融和发展。

    相关试卷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