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六)
展开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 (六),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Fyn蛋白对于机体学习和记忆非常重要。研究结果表明Fyn蛋白会在封闭和开放构象之间交替进行,而在开放状态下其具有一定的酶类活性和聚集特性,为了让学习和记忆发生,Fyn蛋白需要形成动态集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成Fyn蛋白的化学元素一定有C、H、O、N
B. 睡眠期间Fyn蛋白几乎是封闭的构象
C. 推测Fyn蛋白基因可能只存在于脑细胞中
D. Fyn蛋白的空间结构改变后可能会失活,也可能不会失活
【答案】C
【解析】
【分析】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有关。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的功能多样性
【详解】A、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的元素组成有有C、H、O、N等,故组成Fyn蛋白的化学元素一定有C、H、O、N,A正确;
B、分析题意,Fyn蛋白在开放状态下其具有一定的酶类活性和聚集特性,为了让学习和记忆发生,Fyn蛋白需要形成动态集群,睡眠期间学习、记忆等功能减弱,Fyn蛋白几乎是封闭状态,B正确;
C、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所含基因都相同,Fyn蛋白基因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只是在脑细胞中特异性表达,C错误;
D、由题干可知Fyn蛋白会在封闭和开放的构象之间交替进行,可推知构象改变会导致其功能改变,该现象下没有失去活性,但由于其它原因(如高温等)导致的空间结构改变后可能会失活,D正确。
故选C。
2. 为探讨干扰NBS1基因表达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研究人员将NBS1特异性小干扰RNA(siNBS1)转染至HepG2中,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汇集全国各地小初高最新试卷。来这里 全站资源一元不到!
A. 由图1可知,siNBS1能抑制NBS1基因的表达且siNBS1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
B. 由图2可知,48h为siNBS1的较适宜的转染时间
C. 由图2可知,干扰NBS1基因的表达可以促进HcpG2细胞的凋亡
D. 一定范围内,随着NBS1基因表达量的增加,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增强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随着siNBS1浓度的增加,NBS1基因转录的mRNA水平逐渐下降,细胞增殖率也降低,因此可以说明干扰NBS1基因的表达,会导致细胞的增殖率降低。
【详解】A、据图1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加入siNBSI后NBS1基因的mRNA相对水平降低,说明siNBSI能抑制NBS1基因的表达,且实验浓度下,siNBSI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但无法确定所有浓度下都是这样,A错误;
B、分析图2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各组细胞增殖率下降趋势基本一致,在48h均出现低谷,故48h为siNBSI转染的较适宜时间,B正确;
C、据图2可知,干扰NBSI基因的表达可以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但无法判断是否会诱导细胞凋亡,C错误;
D、结合两图分析,随siNBS1浓度的升高,NBSI基因的表达量减少,HepG2细胞的增殖率下降,说明随NBSI基因表达量的下降,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增强,D错误。
故选B。
3. 研究发现,叶片中的光敏色素(PFR和PR)是感受光周期变化的光受体。在红光下,PR变为PFR,而在远红光下,PFR变为PR。短日照植物在夜越长(昼越短)时,PFR转变为PR就越多,剩下的PFR也就越少,有利于短日照植物开花。反之,夜越短(昼越长),PFR变为PR就较少,剩下的PFR也越多,有利于长日照植物开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光敏色素是能够感受光信号并发生可逆转换的色素—蛋白质复合体B. 夜间给短日照植物补充红光,有利于其开花
C. PFR的形成需要红光来激发,PFR还可影响莴苣种子的萌发
D. 当短日照植物光照时间少于某一时长时,PFR/PR比值的变化会促进其开花
【答案】B
【解析】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分生组织的细胞中含量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回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中,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详解】A、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能够感受光信号并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主要分布在分生组织的细胞中,A正确;
B、分析题意,夜间给长日照植物补充红光,PR变为PFR,PFR越多,有利于长日照植物开花,B错误;
C、有些种子必需接受某种波长的光才能萌发,而莴苣种子通常需要接受一定时间的红光照射才能萌发,而在红光下,PR变为PFR,因而可推测,PFR可影响莴苣种子的萌发,C正确;
D、分析题意,PFR变为PR短日照植物在夜越长时,PFR转变为PR就越多,剩下的PFR也就越少,有利于短日照植物开花,即当短日照植物光照时间少于某一时长时,PFR/PR比值的变化会促进其开花,D正确。
故选B。
4. 自然界的生物种群大多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一方面,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能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另一方面,种群可通过自我调节使数量保持平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波动主要与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B. 气候等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
C. 改变培养温度会影响草履虫的数量,温度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不能通过反馈调节机制实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如食物和天敌等,生物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和有规则的波动与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有关,A错误;
B、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水等,其影响主要是综合性的,B正确;C、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D、种群内部以及不同种群之间具有调节机制,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而实现的,D错误。
故选B。
5. 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雌雄异体动物体色有白色、黄色和棕色三种,受两对基因D/d和E/e共同控制,双显(D+E)为棕色,显隐(D+e)为黄色,其余类型为白色。以不同体色的该动物品系为亲本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
若不考虑XY的同源区段且每代中可能有的基因型或表型都会有,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两对等位基因中至少有一对在X染色体上,但无法确定哪对在X染色体上
B. 可确定基因D、d不在Y染色体上
C. F1中可发生D/d和E/e两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D. F2中棕色个体的基因型不一定是3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由表格可知,三代都没有出现白色个体,推测所有个体D基因为纯合又可知体色的性状表现与性别相关,可知D基因应位于常染色体上,进一步分析可得E/e位于X染色体上,A错误;
BD、分析题意,双显(D+E)为棕色,显隐(D+e)为黄色,其余类型为白色,父本母本的D基因纯合,由于F1为棕色,所以肯定有E基因,又因为亲代父本黄色,所以父本肯定有e基因,母本为棕色,所以有E基因,所以F1应该为DDXEY和DDXEXe,F2有4种基因型,DDXEXE、DDXEXe、DDXEY、DDXeY,棕色个体基因型有3种,即使D基因纯合也无法判断其在常染色体还是X染色体上,但雌性均有棕色,也说明D、d基因不在Y染色体上,B正确,D错误;
C、若两对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因为父本是黄色,说明父本肯定有D基因和只有e基因,所以父本肯定是XDeY,因为F1全是棕色,则F1雄性为XDEY,雌性中一个X染色体来自父方的XDe亲本
F1
F2(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所得)
♀
♂
♀/♂
♀
♂
棕色
黄色
全为棕色
全为棕色
棕色:黄色=1:1
另一个字来自母方,由于F1的雌性为棕色,说明肯定有XDE,所以这个基因来自母方,所以母方为XDEXDe,也符合题意,所以不能判断是否两对基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
故选B。
6. 某同学为了从泡菜汁中筛选耐高盐乳酸菌,进行了如下实验:取泡菜汁样品,划线接种于一定NaCl浓度梯度的培养基,经培养得到了单菌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培养基为选择培养基,pH需偏酸性且应在无氧条件下培养
B. 泡浆汁需多次稀释后才能划线接种
C. 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不仅可接种筛选,还可以进行计数
D. 从培养基中分离得到的微生物不一定全为乳酸菌
【答案】B
【解析】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该培养基有一定浓度NaCl,能够筛选耐盐菌,属于选择培养基,因为乳酸菌经过无氧呼吸产生乳酸,故其生活的环境是酸性,培养基pH需偏酸性,A错误;
B、平板划线接种时不需要稀释,B错误;
C、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不仅可接种筛选,还可以进行计数,C正确;
D、分离得到的微生物除了耐高盐乳酸菌,可能还会有其他耐高盐的微生物或者能够利用中间产物的微生物,故从培养基中分离得到的微生物不一定全为乳酸菌,D正确。
故选B。
7. 民间自古就有“种豆肥田”的说法,其原因是豆科植物进化出根瘤来容纳根瘤菌以进行生物固氮。为研究大豆根瘤形成的机理,科研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如图是大豆光合作用产物的形成及运输和大豆与根瘤菌关系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与大豆相比,根绿瘤菌在细胞结构上最显著的区别是________,其代谢类型是________需氧型生物。
(2)根瘤菌进行生物固氮时起关键作用的是其产生的固氮酶,该酶发挥作用的机制是________。根瘤菌所固定的氮元素被豆科植物利用后,除了可以用于合成图示的氨基酸,进而形成蛋白质外,还可用来合成很多其他的物质,其中由光反应产生并参与暗反应的物质有________。
(3)为大豆叶片提供C18O2,大豆根中的淀粉会含18O,请写出元素18O转移的路径(用图中相关物质的名称及箭头表示):________。
(4)为充分利用大气这一天然氮库,科学家将豆科植物体内与固氮相关的基因转移到非豆科植物细胞中,期望培育出可进行生物固氮的转基因作物,中科院王二沸团队在此领域的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培育进行生物固氮作物的重要意义是________(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1) ①. 互利共生 ②. 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③. 异养
(2) ①. 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 ②. ATP和NADPH
(3)C18O2→C3→TP→蔗糖→淀粉
(4)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可利用的氮素;促进了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解析】
【分析】1、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生成,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等。
2、群落的种间关系中有捕食、种间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根瘤菌能够固氮,从而为大豆提供氮肥,而大豆又能为根瘤菌提供营养,因此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大豆属于真核生物,根绿瘤菌属于原核生物,与大豆相比,根绿瘤菌在细胞结构上最显著的区别是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根绿瘤菌不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属于异养型生物。
【小问2详解】酶可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根瘤菌进行生物固氮时起关键作用的是其产生的固氮酶,该酶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是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由光反应产生并参与暗反应的物质有ATP和NADPH,两者可参与暗反应过程中C3的还原。
【小问3详解】
为大豆叶片提供C18O2会参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固定为C3,据图所示可知,C3转换为磷酸丙糖(TP),TP 运出叶绿体后合成蔗糖,蔗糖进入维管束细胞,最终运输至根部形成淀粉,因此元素18O转移的路径:C18O2→C3→TP→蔗糖→淀粉。
【小问4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培育进行生物固氮作物的重要意义是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可利用的氮素;促进了自然界中氮的循环。
8. 失眠严重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损伤人们的身体健康。褪黑素作为由松果体产生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其分泌昼少夜多,夜间褪黑素分泌量比白天多5~10倍,它能使人入睡时间明显缩烜、睡眠持续时间延长,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
(1)光周期可影响褪黑素的分泌,这是一个反射过程,其结构基础为________。褪黑素分泌的反射路径:光周期信号刺激→视网膜的________神经末梢产生兴奋→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
(2)松果体细胞产生的裙黑紫又可抑制SCN的兴奋,从而使褪黑素的分泌量维持稳定,此机制属于_________调节,褪黑素分泌后需经________才能与SCN上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控制松果体细胞分泌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不需要经血液运输即可实现调节松果体的活动,因为________。
(3)研究发现,不同波长的光对视黑素的分泌量也有影响。酶H是褪黑素合成的关键酶,研究人员利用同等强度、不同波长的光照射小鼠96h.测定各组小鼠酶H相对活性的平均值,结果如表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
(4)长期熬夜的人褪黑素水平通常比正常人低,一些辅助睡眠的药物中含有褪黑素,但是褪黑素增多有可能引起季节性抑郁症。请综合上述分析,提出调节睡眠的两条合理建议:_________。
【答案】(1) ①. 反射弧 ②. 感觉##传入
(2) ①. 反馈##负反馈 ②. 体液运输 ③. 去甲肾上腺素为神经递质,可直接通过突触结构控制松果体 实验处理
紫外光
蓝光
绿光
红光
对照组
酶H相对活性
314
137
76
326
323
(3)绿光严重抑制酶H的活性(蓝光其次,紫外光再次),从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红光对酶H活性几乎无影响,从而对褪黑素分泌无明显影响(或略微促进)
(4)远离手机,合理作息;闭灯睡觉;必要时可以服用含有褪黑色素药物,但是切勿长时间服用,服用剂量一定要谨遵医嘱。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光周期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该调控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反射弧为:视网膜为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为效应器。
【小问1详解】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光周期信号刺激会使视网膜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传到神经中枢,最后到达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可表述为:光周期信号刺激→视网膜的感觉(传入)神经末梢产生兴奋→传入神经→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传出神经→松果体细胞。
【小问2详解】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或SCN)为神经中枢,把兴奋传递到松果体,松果体细胞产生的褪黑素又可抑制SCN的兴奋,属于负反馈调节;褪黑素是激素,需经体液运输才能与SCN上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去甲肾上腺素为神经递质,可直接通过突触结构控制松果体,故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不需要经血液运输即可实现调节松果体的活动。
【小问3详解】
分析表格: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实验处理条件下酶H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除了红光组,故结论是:绿光严重抑制酶H的活性(蓝光其次,紫外光再次),从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红光对酶H活性几乎无影响,从而对褪黑素分泌无明显影响(或略微促进)。
【小问4详解】
长期熬夜的人褪黑素水平通常比正常人低,故应避免熬夜,如:远离手机,合理作息;闭灯睡觉;必要时可以服用含有褪黑色素的药物,但是切勿长时间服用,服用剂量一定要谨遵医嘱。
9. 某池塘中淤泥堆积、落叶腐烂、浮游植物滋生,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了改变这一现象,管理部门对池塘进行了生态改造,并引入了锦鲤等观赏鱼类和荷花,使池塘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回答下列问题:
(1)池塘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_,某个季节光照减弱,导致某种鱼类向上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_________发生改变。
(2)夏季来临,池塘中分解者大量滋生,水体溶氧量下降,导致鱼类死亡.分解者分解死亡的鱼类又消耗更多氧气,使水体溶解氧进一步下降,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调节,并常常使生态系统__________稳态。(3)调查池塘中锦鲤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__法。也可用两次捕捞的差值进行估算,比如:当第一天一网捕捞有12条锦鲤,并不再放回,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条锦鲤。假设锦鲤始终保持相对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锦鲤的初始数量约为__________条。将不同时间的调查结果转换成坐标曲线,这种曲线模型可以直观地反映出__________。
【答案】(1) ① 群落##生物群落 ②. 空间结构
(2) ①. 正反馈 ②. 偏离
(3) ①. 标记(标志)重捕法 ②. 48 ③. 种群数量波动(变化)
【解析】
【分析】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某种变化结果,反过来作为调节该系统变化的因素,使系统变化出现新结果的过程,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如果新结果跟老结果呈负相关,则为负反馈调节;如果新结果跟老结果呈正相关,则为正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的例子有:孕妇分勉过程、排尿过程和血液凝固等。
【小问1详解】
群落是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池塘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某个季节光照减弱,导致某种鱼类向上转移,此现象表明环境因素的改变可使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小问2详解】
如果新结果跟老结果呈正相关,则为正反馈调节,夏季来临,池塘中分解者大量滋生,水体溶氧量下降,导致鱼类死亡,分解者分解死亡的鱼类又消耗更多氧气,水体溶解氧进一步下降,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正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常常使生态系统远离(偏离)稳态。
【小问3详解】
锦鲤活动范围广,活动能力强,常用标志(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假设锦鲤始终保持相对均匀分布,若鱼塘中锦鲤的初始数量为X,则12/X=9/(X-12),解得X=48,因此该鱼塘中锦鲤的初始数量约为48条;将不同时间的调查结果转换成坐标曲线,这种数学模型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波动(变化)。
10. 某家禽等位基因M/m控制黑色素的合成(MM与Mm的效应相同),并与等位基因T/t共同控制喙色,与等位基因R/r共同控制羽色。研究者利用纯合品系P1(黑喙黑羽)、P2(黑喙白羽)和P3(黄喙白羽)进行相关杂交实验,并统计F1和F2的部分性状,结果如表所示。
实验
亲本
F1
F2
1
P1×P3
黑喙
9/16黑喙,3/16花喙(黑黄相间),4/16黄喙
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1可判断该家禽喙色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_定律,F2的黄喙个体杂合子占比为___________。
(2)实验2中F2中白羽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定种。若F2的黑羽个体间随机交配,所得后代中黑羽个体占比为____________。
(3)利用现有的实验材料设计调查方案,判断基因T/t和R/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不考虑染色体交换)。
调查方案:___________。
结果分析:若___________,(写出表型和比例),则T/t和R/r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否则,T/t和R/r位于两对染色体上。
【答案】(1) ①. 自由组合 ②. 1/2##50%
(2) ①. 5##五 ②. 8/9
(3) ①. 对实验2中F2个体的喙色和羽色进行调查统计 ②. F2中黑喙灰羽:花喙黑羽:黑喙白羽:黄喙白羽=6:3:3:4
【解析】
【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家禽喙色由M/m和T/t共同控制,实验1的F2中喙色表型有三种,比例为9:3:4,是9:3:3:1的变式,表明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且比例相同,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16种,故家禽喙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规律;F2中黄喙个体(mmN-、mmnn)占4/16,包括1mmNN、2mmNn、1mmnn,杂合子mmNn占1/2。
【小问2详解】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家禽羽色由M/m和R/r共同控制,实验2的F2中羽色表型有三种,比例为3:6:7,是9:3:3:1的特殊分离比,因此F1灰羽个体基因型为MmRr,F2的黑羽和灰羽个体共占9/16,基因型为M_R_,白羽占7/16,基因型共5种,分别为mmRR(1/16)、mmRr(2/16)、MMrr(1/16)、Mmrr(2/16)和mmrr(1/16);F2中基因型为M_R_的黑羽和灰羽的比例为3:6,F22
P2×P3
灰羽
3/16黑羽,6/16灰羽,7/16白羽
黑羽个体在基因型为M_R_的个体中占比为1/3,由于MM和Mm的表型效应相同,黑羽个体中两种基因型及其占比为MMRR(1/3)和MmRR(2/3),黑羽个体(配子是1/3mR、2/3MR)随机交配所得后代中,白羽个体(mmRR)的占比为1/9,黑羽个体占比为1-1/9=8/9。
【小问3详解】
综合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可知,P1的基因型为MMTTRR,P2的基因型为MMTTrr,P3的基因型为mmttRR,利用现有材料进行调查实验,判断T/t和R/r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需要选择对TtRr双杂合个体随机交配的子代进行统计分析:实验2中的F1基因型为MmTtRr,因此应对实验2的F2个体喙色和羽色进行调查统计。如果T/t和R/r在同一对染色体上,由亲本的基因型可知F1个体中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图,不考虑染色体互换,F1可产生等比例的四种雌雄配子MTr、MtR、mTr、mtR。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产生的F2表型及比例为灰羽黑喙:黑羽花喙:白羽黑喙:白羽黄喙=6:3:3:4。
11. 人血清白蛋白(HSA)具有重要的医用价值,以传统方法只能从血浆中制备,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技术制得了重组HSA(rHSA)。回答下列问题:
(1)获取HSA基因的途径之一是:提取总RNA,利用____酶合成总cDNA,然后以cDNA为模板,采用PCR技术扩增HSA基因。已知HSA基因一条链两端的序列为5'AAGGGCGG-HSA基因-GGGAAACT3',根据其两端序列,则需要选择的一对引物序列是____(填字母)。若某一双链cDNA在PCR仪中进行了5次循环,则需要消耗____个引物。
A.引物I是5'-AAGGGCGG—3',引物Ⅱ是5'-GGGAAACT-3'
B.引物I是5'-AAGGGCGG—3',引物Ⅱ是5'-AGTTTCCC-3'
C.引物I是5'-CCGCCCTT-3',引物Ⅱ是5'-GGGAAACT-3'
D.引物I是5'-CCGCCCTT-3',引物Ⅱ是5'-AGTTTCCC-3'
(2)如图甲为获取的含有HSA基因的DNA片段,中间一段为HSA基因。Sau3AI、EcRI、BamHI为三种限制酶,图中箭头所指为三种限制酶的切点;图乙是三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与酶切位点示意图;图丙是土壤农杆菌中用于携带目的基因的Ti质粒结构示意图。
为保证目的基因和质粒正确连接,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和质粒经常都会用到两种限制酶,在该实验中,切割含有目的基因DNA片段的两种限制酶和切割质粒的两种限制酶是否完全相同?____,原因是____。
(3)若要在水稻胚乳细胞中提取rHSA,需要用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____;若要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来生产rHSA,则应将构建的基因表达载体导入____中。
【答案】(1) ①. 逆转录 ②. B ③. 62
(2) ①. 否(不是) ②. ①切割质粒只能用EcRI和Sau3AI两种限制酶,但由于Sau3AI会破坏(切割)目的基因,所以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不能用Sau3AI;②由于BamHI与Sau3AI切出的粘性末端相同且BamHI和EcRI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后可得到与质粒两端粘性末端相同的目的基因,故应该用EcRI和BamHI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
(3) ①.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②. (哺乳动物的)受精卵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小问1详解】
合成总cDNA需提取细胞中所有的mRNA,在逆转录梅的作用下通过逆转录过程获得。采用PCR技术扩增HSA基因(5'AAGGGCGG-HSA基因-GGGAAACT3')时,PCR中需要一对特异性的引物,该引物能与目的基因3'端的碱基互补配对,子链延伸时是从引物的5'向3'端延伸,所以符合条件的引物I是5'-AAGGGCGG—3',引物Ⅱ是5'-AGTTTCCC-3',故选B。
一条双链cDNA在PCR仪中进行5次循环,共产生25=32个DNA分子,所以共有26=64条链,其中62条链是新合成的,需要引物,所以需要64-2=62个引物。
【小问2详解】
图丙中有EcRI和Sau3AI两种限制酶,为了防止目的基因与质粒间的任意连接,应该选择Sau3AⅠ、EcRⅠ切割质粒。结合图甲和图丙分析,Sau3AⅠ会破坏目的基因,应该选择EcRⅠ和BamHⅠ切割图1所示DNA片段。图乙中Sau3AⅠ和BamHⅠ的黏性末端相同,故采用BamHⅠ、EcRⅠ充分切割目的基因,可得到与质粒两端粘性末端相同的目的基因,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切割含有目的基因DNA片段的两种限制酶和切割质粒的两种限制酶不完全相同。
【小问3详解】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要将改造后的rHSA基因与哺乳动物的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重组在一起,目的是让rHSA基因只在哺乳动物的乳腺细胞中表达,然后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哺乳动物的的受精卵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平遥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六)(无答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三二模考试生物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