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58346/0-17161680077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58346/0-171616800776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58346/0-1716168007805/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共9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泉州一中 潘志坚 苏晓燕 审核人:倪振成 陈以理 郭文丽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什克洛夫斯基十分关注小说家如何通过叙事视角的选择来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他在阐述“陌生化”理论时,以托尔斯泰在小说《耻辱》中对鞭笞的陌生化描写为例,指出:“托尔斯泰通过避免直接指称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的办法,使事物变得新奇陌生。他的描写使人觉得是初次见到事物,或者感觉到某事为初次发生的那样。”什克洛夫斯基这里所强调的“初次”,就是事物的新鲜感,也就是“陌生化”的新奇效果。此外,什克洛夫斯基还提到托尔斯泰在《霍尔斯托密尔》中以一匹马为叙事者,通过这匹马的叙事视角,使得故事的内容和场景显得陌生,以动物的无是无非的眼光无声地披露了人类社会的自私和贪婪。
视角问题是小说叙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美国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曾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到角度问题——叙述者所站的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的调节。”20世纪以来,出现了各种有关视角问题的分类。传统小说大多采用上帝般超然的全知叙事视角,全知叙事者的目光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叙事者对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事件了若指掌,对人物的内心活动亦能明察秋毫。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物有限视角,叙事者转用故事中或故事外某个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对事件的发展知之甚少,对人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作品因而充满了悬念。英国新批评的代表人物I·A·理查兹曾将语言分为指称性的实用语言和非指称性的诗歌语言,诗歌语言是对实用语言的陌生化,人物有限视角则是对全知叙事视角的陌生化。
全知叙事视角将事件、人物的过往和将来娓娓道来,将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盘托出,其结果往往是纷至沓来的信息使读者流于无意识的、被动的阅读。在这样的作品里,事件得到了强调,而读者对事件的感受则被自动化、机械化。采用人物有限视角叙事的作品则相反,事件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物对事件的感受。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的“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受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有限视角再现了人们在生活中感受新事物、认识新事物的渐进过程,读者在渐进的阅读过程中充分领略、欣赏事物,沉醉于对它的感觉和体验之中,这既延长了读者感受的时间,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审美情趣。
福楼拜堪称自觉在创作中采用人物有限叙事视角的第一位作家。例如,在《包法利夫人》“马车里的来这里 全站资源一元不到!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汇集全国各地小初高最新试卷。沦落”一节中,包法利夫人和她的情人赖昂在奔驰的马车上纵情寻欢,然而叙事者并不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对马车内的场面作细致入微的描写,而是让读者置身于车夫和市民的有限视角,展示马车外发生的画面,这些画面都是运用非指称性的语言来描写的,即人们似乎第一次看见这样一系列画面。有限叙事视角在这里的运用,使人们熟悉的对象陌生化了,延长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并激发了读者进行有效阅读、填充文本空白的积极性。
(摘编自邓建英《“陌生化”与小说叙事视角》)
材料二:
“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代表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一文中提出的:“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的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这里的“反常化”即是“陌生化”。在日常生活中,一切言谈、动作、行为等,一旦成为一种习惯性的东西,便变得带有机械性,沉入人的无意识中而无法引起人的注意。“事物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知道它,却对它视而不见。”而文学的功能则在于使人摆脱这种麻木、迟钝的状态,唤起人对生活的新鲜、强烈的感受。为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陌生化”。也就是说,“文学中所表现的事物应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认识,以一套新鲜的语词突出出来”。从研究角度看,陌生化不仅表现于叙事文本结构中有限叙事视角,更主要集中于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语言分析方面,研究者认为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表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语音层面,近体诗相对于古体诗,词相对于诗,白话诗相对于古典诗词等都在音节、押韵等方面构成了“陌生化”;二是语法层面,主要是语法上的不合规则构成“陌生化”效果;三是语义层面,主要是词语所指的改变。有不少学者从作品研究的角度,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观点,如辛弃疾词中大量典故,折射出词人的主体品性之美,组织结构方式也十分巧妙,正是对于前人词作的“陌生化”;又如盛唐诗歌在“入神”“天然”的诗美方面,后人再难企及,因此,宋诗的尚“逸”求“奇”就是对唐诗的“陌生化”。
(摘编自陈静《近十年“陌生化”理论研究评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运用人物有限视角或非指称性诗歌语言进行表述,是取得陌生化效果的有效途径。
B.全知叙事视角往往会减少文学作品独具魅力的空白与悬念,影响读者的审美体验。
C.有限视角贴合人们生活中感知新事物的渐进过程,更易于准确表现作品思想主题。
D.文学的“陌生化”可以激发人们因为生活的机械重复而变得麻木迟钝的初始感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霍尔斯托密尔》以马为叙事者取得“陌生化”效果,方能披露人类社会的自私贪婪。
B.非指称性诗歌语言不以准确指示目标对象为目的,其意在引发人们对事物的新鲜感,追求艺术效果的创设。
C.“陌生化”文本能增强感受难度,延长感受时间,使读者在充分体验事物的新颖别致中获得新的审美体验。
D.作家们在追求“陌生化”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突破前人形成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发展。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支撑论证“陌生化”理论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城南旧事》以英子的口吻讲述故事,呈现出儿童固有的直觉性和非理性特征,赋予小说浓厚的儿童色彩,带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B.《红楼梦》以一块通灵石头讲述其幻形入世、历尽离合悲欢与世态炎凉的故事开篇,将读者带入一个神奇神秘的茫茫宇宙、渺渺乾坤。
C.《三国演义》内容驳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在千头万绪中,作者刻意突出对军事斗争的描绘,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战略思想。
D.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字,将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打破寻常语法规则,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4.请结合材料观点,简要分析下面文段是如何体现“陌生化”效果的。(4分)
刘姥姥只听得咯当咯当的响声,很似打锣柜筛面一般,不免东瞧西瞧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地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8题。
日出日落
朱山坡
外祖母带着我沿着一条废弃的旧铁轨来到了石羊镇。
这里看上去很破败,充满沮丧和颓废的气息,从空气就可以闻出来。一条乌黑的河穿过镇区,两岸有一些低矮而杂乱的房子,其中一些是被丢弃的旧厂房,屋顶千疮百孔,墙面残破,机械拆掉后留下的痕迹依稀可见。镇上的人不是很多,反正,在街道上行走的人寥寥可数。我的到来,首先引起了一个高个子的注意。
我从铁桥那头走过来,在桥中央跟他相遇了。
高个子拦住了我的去路:“小陌生人,你从哪儿来?”
我回头看外祖母。一路上,她都是我的发言人。我可不敢随便跟陌生人说话。外祖母在我身后大约有三十米的距离。她步履蹒跚,走得很慢,走几步便要停下来歇一阵,一副很不情愿回家的样子。担心她走着走着便睡着了,我得经常回头唤她,尽管她未必能听得到。
①外祖母没有抬头看我,因此我并没有贸然回答高个子的问题。
高个子说:“那你知道我要去哪里吗?”
我摇了摇头。
“我要去西山看日落。”高个子兴致勃勃地说,仿佛是要做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而且要让所有的人知道。
我抬头发现太阳不在头顶上了。他指着前面远处的山。那座山横向着,跟河流的方向是并列的,绵延起伏,看上去不是很高,但很陡峭,而且草木丛生,看不到路,要爬上去应该不容易。
高个子腰间挂着一只军绿色水壶,手里抓着一根细长的竹竿。除了高而且瘦,头颅偏小,嘴巴偏阔之外,我看不出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说话的时候很和气,也一本正经,并不把我当一个小孩子,而是像对待朋友一样亲近。我觉得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看日落?”他问我,“对我来说,两个人看跟一个人看没有什么区别。”
我摇摇头。
“明早,你要不要跟我一起去东山看日出?”他朝相反的方向指了指。
原来东面也有一座差不多同样高的山,跟西面的山遥遥相望,而且走向都一样。
我还是摇了摇头。
②“看来你跟他们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别。”高个子说。
他可能对我有些失望,叹息一声,离我而去,很快便跟外祖母碰面了。他没有停下来跟她交谈,只是擦肩而过,我甚至不能断定他跟外祖母是否打了招呼或点头示意过。
外祖母的家在金沙巷的巷头,靠近主街道,豆腐铺的旁边。周边还有裁缝铺、打铁铺、理发铺和麻将馆,但傍晚时节冷冷清清的。小镇并不小,在矿业兴旺的那些年,这里曾经辉煌一时。外祖母说,那些年,四面八方的人拥进来,镇上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像大都市。
第二天一早,我发现高个子家竟然就在外祖母家的对面,只隔着五六米宽的石板路。一座破败不堪的院子。院门很窄,门板破损得像一块木筛子,上面还长了几朵瘦小的蘑菇。有三四间砖瓦房。屋顶的黑瓦几乎没有一片是完好的,上面还有一些长得老高的杂草。围墙很矮,是石头垒的,石头墙上不仅长着毛茸茸的青苔,还爬满了青瓜藤和牵牛花藤,如果再细看,还能看到硕大的福寿螺。
高个子站在他的院子里朝我喊:“喂,你好!”
我惊喜地朝他点了点头。
“我们不再是陌生人了。”他说。围墙的高度才到他的膝盖,他只需要抬脚便可跨出来跟我握手。两个院子,彼此能一览无余。
我心里认同他的说法。
“我已经看日出回来了。”他兴冲冲地说,似乎这一天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一切都会得心应手。
我终于开口回应了他:“好呀。”
“你见过日出吗?”他问。
我不能肯定。
“你见过日落吗?”他又问。
我也不能肯定。
“那你每天都在干吗呢?”他对我很好奇。
我说,我还在上学,现在只是假期。
他沉默了一会儿,沉吟道:“可惜了。你年纪小小的便已经错过那么多美好的东西。”
我不认可他的话,反问:“日出、日落有什么好看的?”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今天的太阳跟昨天的太阳肯定不一样。甚至每天升起和落下的都不是同一个太阳。你明白吗?”高个子说话的时候仿佛高高在上,我得仰视才能看见他的脸。
我不明白。初来乍到,我什么都不懂,只是对一切都很好奇。
“就像什么呢……就像每天吃的豆腐一样,都是新鲜的。”高个子说,“绝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见过一个太阳,而我,见过无数的太阳……”
我觉得哪里不对头,但又说不出来,突然醒悟:可能是跟一个外人说的话太多了。于是我转身要回屋子里去。
“你得像我一样,不要虚度光阴,每天都要干有意义的事情。”他很诚恳地对我说。我回过头回答,好的。
然后,他还急切地告诉我,今天不要吃豆腐,③因为他闻出豆腐铺的豆腐不够新鲜。
“做豆腐的老杜今天早起了十五分钟,意味着今天的豆腐老了十五分钟。”
我回到屋子里,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外祖母。她却劈头盖脸地对我说,不要听对面的人胡说,他是一个懒汉,全镇最懒的人,每天除了看日出、日落,什么正事都不干。
然而,我从没有见过高个子做坏事,相反,我还看到他做过不少好事,比如,清理巷子水沟里的死老鼠,帮街坊捣掉屋檐下的马蜂窝,给外乡人带路,帮被风雨摧毁巢穴的鸟重建家园……
高个子不仅晴天去看日出和日落,下雨天也去。“不管下不下雨,太阳每天都会出来的,也会落下去。”他说,“我想去海边看一次日出日落,很想。”
我告诉高个子一个秘密,而且他相信了:只要一直沿着这条河走,一定能看到大海。为此,他十分兴奋,仿佛是迎来了一生中最重大的发现。
但我很快便后悔了。不止外祖母、舅舅,还有镇上所有的人,都责怪我做了一件错事。因为几天之后,高个子第一次离开石羊镇,沿着河流,去见识大海。
④高个子的消失在镇上引起经久不息的恐慌。仿佛他离开后石羊镇的人口骤减了大半,街道、店铺、院落和内心都突然变得空空荡荡。他从没有过那么让人牵挂,甚至还有人将他的离开作为石羊镇继续衰败的标志性事件。
“连他都走了,证明石羊镇彻底没有希望了。”
可是,高个子在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觉得石羊镇有什么希望。
所有的人都知道是我告诉了他去往大海的秘密。他们认为,高个子此去必死无疑……虽然他是一个傻瓜、懒汉,死不足惜,但他毕竟也是我们的街坊,他的母亲还是一个好人……
(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第9期,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和高个子的关系从陌生人发展到能分享秘密的熟人,在这种变化中,高个子的形象得以逐步展现。
B.高个子和周围人的对比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扎根现实的基础上展现一个小人物身上与众不同的光芒。
C.高个子执着于看日出日落,并不在意人们的看法,看上去是荒唐可笑的行为,这其实是小说独特韵味的元素之一。
D.人们从来没有这样牵挂他,还将他的离开作为小镇的标志性事件,说明人们对高个子有着矛盾复杂的心理。
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①表明外祖母可能对高个子有偏见,与后文她对高个子的评价形成照应。
B.句②表现出高个子希望“我”和小镇上的人们不一样,及对他们的失望。
C.句③中写高个子能闻出豆腐的不新鲜,表明高个子对周围事物的关心和敏感。
D.句④中写高个子的消失引起恐慌,是因为人们认为他留在小镇有着重大的意义。
7.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是在小镇上演的,请比较文本中石羊镇和《祝福》里的鲁镇社会环境有何不同。(4分)
8.作品是怎么叙述高个子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13题。
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自安。夫苟在危人,则何所不至。今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或不通。是则誉毁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所在,可不慎哉!此乃孙卿所谓:“使智者谋之,与愚者论之,使修洁之士行之,与污鄙之人疑之,欲其成功,可得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慧,然才非经国,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其为患祸,不亦深乎?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可亦已明矣。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离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
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征拜谢曰:“陛下圣德自天,留心政术。实以庸短,承受不暇,岂有益于圣明?”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有删改
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夫立直木A而疑影之B不直C虽竭D精神E劳F思虑G其不得亦H已明矣。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唯利之所在”与《侍坐》中“唯求则非邦也与”,两个“唯”的意思相同。
B.“承颜顺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承天景命”,两个“承”的意思不同。
C.“君子自强不息”与《促织》中“少年固强之”,两个“强”的意思不同。
D.“绝域君长”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两个“绝”意思相同。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卿认为,让有智慧的人去谋划,却与愚昧的人去评论他,这样事情就不能取得成功。
B.发扬善行,杜绝恶行,刑罚加于有罪之人,赏赐有功之臣,那么国家就会昌盛太平。
C.具有中等智能的人非治国之才,他们缺乏深谋远虑,即使竭尽全力,仍然难免失败。
D.唐太宗对魏征说,使天下太平,边远地区异族首领都来朝贡,这是魏征的功劳。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有魏征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服而心不服。
13.魏征在奏章中是如何表达观点来劝谏太宗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渔家傲 其一①王安石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②。穿云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管。吹梦断。西看窗日犹嫌短。
【注】①这首词是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寄身山寺时所作。②款段,本指马行迟缓,此处指词人骑驴缓行。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两句点明时间是傍晚,季节是初春,同时交代词人居住的山中环境。
B.良辰美景引起词人览赏春色的兴致,“闻说”领起以下三句,写洊亭之游。
C.下片中“僧床”“素幔”表明词人寄身山寺的境况,也突出其生活清寂素雅。
D.“悲急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容松涛犹如急切的笛声,呜咽悲鸣。
15.这首词与《桂枝香·金陵怀古》都作于词人罢相后退居金陵时,两者寄寓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 , 。”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 , 。”
(4)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里用“ , ”表明自己的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5)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 , ”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6)《游园〔[皂罗袍]》中“ , ”写园中景色,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慨波澜,蕴含着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⒉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坚持中西医并重,需要中西医“一碗水端平”。近百年来,“中医太落后”“中医不科学”等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中医与西医治疗理念不同,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 )。其实,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各有侧重,没有必要分高低、论长短。人类健康的星空,需要中西医联手点亮。
实现中西医并重,需要加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综合改革强调的不是一招一式,而是系统性、集成式改革,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以一域服务全局,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制度。
(1)全面落实中西医并重的方针,(2)关键是能否坚定文化自信,(3)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4)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5)提升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6)让这块中医药古老的瑰宝重焕光彩。
1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中医重整体,善用“利矛”,更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坚盾”,更关注“人的病”
B.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更关注“人的病”;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更关注“病的人”
C.中医重整体,善用“坚盾”,更关注“病的人”;西医重局部,善用“利矛”,更关注“人的病”
D.中医重整体,善用“利矛”,更关注“人的病”;西医重局部,善用“坚盾”,更关注“病的人”
18.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千百年间弦诵不绝的古典诗文,也仿佛一条长河,有着自己的上游(源头)。对于桐庐这个地方,早在南北朝时期,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中,就已经有着极为生动的描写了。
诗画不分家。富春江的涛声,在诗人吟哦声中化成一行行韵脚,而她的浪花溅落到宣纸上,便晕染成一幅幅画卷。元代黄公望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的初秋景色。六百多年前,年近八十的黄公望游历至此,感慨于这里“山峰俊奇,峡谷雄伟”,于是长住下来,用整整四年的时光,走遍富春江两岸的峰峦林壑,绘就了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山水长卷。据说,八成画面都取材于桐庐境内的江山景色。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凭借艺术的非凡力量,大自然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19.下列句中的括号,与文中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
B.将两片粽叶重叠,卷成尖筒状,放入两大匙糯米等材料,再用筷子将其细细捣压至板结(米松了的话,容易进水,那样的粽子会失去黏黏的口感,不好吃),最后包成四角状,捆紧。
C.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
D.辛寨村(音)村长王正贵(音)说,自南昆铁路建成以来该村年人均收入增长了50%,达到1200元人民币。
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学会绕行是人生必备的技能,有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福建省泉州市第一中学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0页。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福建省厦门市、泉州市五校联考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