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高三考前语文冲刺预测卷(三)(无答案)

    2024届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高三考前语文冲刺预测卷(三)(无答案)第1页
    2024届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高三考前语文冲刺预测卷(三)(无答案)第2页
    2024届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高三考前语文冲刺预测卷(三)(无答案)第3页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高三考前语文冲刺预测卷(三)(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高三考前语文冲刺预测卷(三)(无答案),共8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孟子论性善,与一种道德责任意识有关,严格地说是对自己的道德责任,然后推己及人,扩充为对他人、社会的道德责任。因此,孟子的性善论立足于人自身,表明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应负有道德责任,他称之为“尽心”。
    性善论的基本意思是,人人有天生的善性,但这个善性是“四端”“萌蘖”,不是成熟的品质,需要生长。“善”的生长需要努力。“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孟子·尽心上》),“尽心”才能“知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这是自我努力才有的结果。“尽心”就是道德上对自己承担责任,不放任,不随波逐流,然后可以使善的天性成为自身主流、主宰。
    关于道德生长,《论语》说“学”“修己”,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尽心”“存心”,虽然“尽心”有内在的根源和动力,但“尽心”要养“大体”戒“小体”,“小体”就是自身弱点、欲望,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似乎是寻常词,含义却非同小可,意味自我节制,近于苦行。
    天性之善是萌芽,生长要靠人的努力,人要对自己负责,性善论的这一层意思是确定无疑的。性善论在儒学思想后来的发展中影响巨大,一个重要之点,就是激发道德的激情和责任感。可是明确了性善与道德责任的关联,内含的问题就出来了。性善引申的道德责任,是谁的责任?是所有人的责任,还是部分人的责任?
    孟子说“性善”是对所有人的判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从人人皆有善性似乎会得出人人应该尽心的结论,但是涉及具体论述,孟子未必是这个意思。
    孟子多次说到,许多人事实上是难以尽心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孟子·离娄下》)人异于禽兽之处就是善性,可是“庶民”就丢掉了。也就是说,虽然有善性,“庶民”却未能使善性生长成熟。其他还有类似说法:“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梁惠王上》)由此可知,孟子认为事实上能够“尽心”的是士,未能“尽心”的则是“民”。
    那么可否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阶层的问题,能够尽心的是上层社会,底层社会则不行?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意思,但完全这样理解就有问题,肯定与孟子思想不符。所有人不分阶级、出身,只要愿意努力,就能成为君子圣贤,这应该是孟子的本意。为避免社会阶层问题可能引出的分歧,本文取一稳妥的说法:不是社会上层与下层,而是人群中的少数与多数,愿意“尽心”的是少数人,无此意愿的是多数人。事实上《孟子》一些章的叙述表明,上层阶级的人未必能“尽心”,所以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划分,简略的意义上是稳妥的。
    人群中许多人不能“尽心”是事实,对这个事实的态度,可以看出孟子的观念,他并不认为所有人都该“尽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所不为,这当然不能放任不管。但是孟子没有批评“民”,也没有提到教育“民”,而说“制民之产”,这是仁政思想,包含了人性意识。教育“民”向善,与“制民之产”然后导“民”向善是不一样的。从人性意识说,前者是认为“民”应该在道德上对自己负责,后者是认为“民”受社会环境影响,向善还是向恶,要看外部条件。有恒产,生活有保障,导以向善即容易;无恒产,生活困顿艰难,教他们在道德上自立几乎做不到。
    “尽心”作为“性善”内含的道德责任,从道理上说,是当下立决的。不能说,等有了恒产,吃饱穿暖再来尽心,也不能说,等政治社会环境变好以后再来尽心。这样不受外因干扰的道德责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也不该要求所有人都承担,而是个人的自觉、自愿。这个问题,虽然在《孟子》中不是一个明确显现的问题,但是看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可知其中有严峻的含意,理论上一旦有偏差,可能导出严重的后果。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词,对宋明理学猛烈批评,斥理学“天理”“人欲”说荒唐,禁锢日常欲望,乃至“以理杀人”。这个批评在后世的反响甚大,现代学者大体认为这个批评击中理学要害,但清人方东树写《汉学商兑》,曾激烈批评戴震故意混淆:
    程朱所严辨“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与民情同然好恶之欲迥别。
    这个批评确实点出问题的关键,理学“天理”“人欲”说原本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指责其“以理杀人”是混淆了对象。不过,理学在成为官学之后,确实一定程度上变成对民众的要求(如妇女守节之类),所以戴震的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也只能是“一定意义上”,这要结合理学在历史上的发展来分析。我们关注的是理论源头上的理学,其“天理”“人欲”说,是士人群体的自我戒律,而不是施于普通民众的普遍规范。
    事实上,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孟子“尽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孟子所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体有贵贱”“从其小体为小人”与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一个路子,只是表述有轻重。如果不区分理论的对象是士君子还是民众,说“灭人欲”是“以理杀人”,犹如可以说孟子是“以尽心杀人”。这听起来十分荒唐,可里面的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普通民众衣食无着,饥寒交迫,仍被要求承担“尽心”责任,那这样的理论真的就是以某种道德观杀人了。
    (摘编自冯洁、颜世安《士与民:性善的不同意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的“尽心”是指个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推广,要求他人也同自己一样积极承担起道德责任。
    B.关于道德生长,《孟子》主张要戒“小体”,要“寡欲”,这是其在继承《论语》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要求。
    C.在“尽心”的问题上,孟子将人分为“君子”“士”与“庶民”“民”两个群体来阐述,本文则将其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
    D.孟子的性善论包含了人性意识,他对于“民”“无恒心”的情况,不主张一味批评教育,而认为要考虑到“民”所处的外部环境。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提到的善性的“四端”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论述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B.“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是一致的,《孟子》指出人人皆善,是因为人人都“尽心”。
    C.在孟子看来,个体的自觉向善是很高的道德要求,百姓如果无恒产就难以做到,但是统治者可以通过施行仁政,使之有产,进而引导其向善。
    D.“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进一步发展,把《孟子》学说中的隐性问题明确出来了。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对“尽心”“知性”“小体”“天理”等概念作出了清楚的阐释,使读者更易理解。
    B.第四段承上启下,在总结上文的内容之后,用疑问句引出下文的论述,使文章行文流畅。
    C.第七段采用驳论法,先用问句引出靶子观点,再彻底否定该观点,然后论述自己观点。
    D.文章通过对比戴震和方东树关于《孟子》性善说的论述,明确了“尽心”责任的主体。
    4.根据原文,下列填入图表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①有恒产 ②不能尽心 ③能尽心
    B.①有恒产 ②能尽心 ③不能尽心
    C.①能尽心 ②无恒产 ③有恒产
    D.①能尽心 ②有恒产 ③无恒产
    5.本文中戴震和方东树的观点各是什么?本文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五十多个
    巴金
    “走罢,这儿不是我们立足的地方。”大家这样嚷着。各人把身边的一个小包袱挂在一只膀子上,另一只手里提了一点东西,陆续走出了那个茅棚,并没有一点留恋。
    在一条狭小的土路上,他们大步走着,人数是五十多个。天是个阴天,从昨夜就刮起北风,也有人想到会落雪。但是他们不能够再在这个村庄里住下去了。
    这行程并不是最近几天里才开始的:半年前洪水淹没了他们的故乡,冲去了这一年的收获;过后大兵又经过那村庄,带走了剩下的一些东西,烧掉了一些房屋。每个人只剩了几件衣服,两只空手,一条性命。于是他们含着眼泪离开了故乡,这村庄在从前曾经被他们大家当作父母般地热爱过。
    他们就这样走上了漂泊的路途。他们经过了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一座山又一座山,在破陋的茅棚里,在草枯了的原野上,在叶子整夜颤抖的树林中,拾了大堆的枯叶铺在地上,卸下了小包袱,拿出可以当作被褥的东西裹住了身子,就这样地度过了寒冷的夜,一夜,两夜……夜晚永远是寒冷的,周围的一切也都是;温暖的只有他们的心,但是渐渐地心也有点儿冷了。
    “歇歇罢,住下来罢!”每个人的心里都叫出来这样的呼声。没有一个人是例外。
    然而有几个人却说了:“走罢,再往前面走罢!”这也是众人的呼声。
    他们由一条蜿蜒的土路渐渐地转到山坡上去。路是曲折的。天依旧阴沉着,风刮得更急,空中飞扬着砂石。五十多岁的张公公两次在山坡上滑倒了。他躺在路上,弯着身子,喘着气,花白胡须上粘了唾涎,尘土盖满了他的瘦脸,眼睛半开着,眼光失神地望着天空。一些人停了脚步围着来看他,帮小王把他扶起来。小王扶着他慢慢地往前面走,他们两个人便落在了队伍后面。
    他们依旧吃力地在蜿蜒的山路上走着,成了一根曲折的长线。人数是五十多个。
    雪花开始在空中飞舞,飘到了一些人的脸上、手上。“落雪了!”大家吃惊地叫着。无数白色细点弥漫在空中,渐渐地就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像有什么人撕碎了几床破棉絮从上面撒下来一般。
    下山的路本来是比较容易走的,然而路面已经湿了,后来就成了泥泞,雪垫起来把满山都染成了白色,树木也盖上了雪花。周围是静悄悄的,没有别的行人,望过去前面白皑皑的一片,山脚下有些人家也被雪掩盖了,只有一条小河还在发亮。
    他们口里嘘着气,用手拂拭脸上的雪花,时时把红肿的手放在嘴唇边吐热气来使它们暖和。
    他们只管往前面走,没有吵闹的声音,两三个人紧紧靠在一起,或者一个紧跟着一个,这样成了一个长列,在白的雪地上慢慢地走着。天空更加暗淡。夜在张开它的网罗。前面是森林。
    天完全黑了,小孩的哭声打破了众人的沉默。
    “火,火!亮!……”先是一个孩子的声音,接着许多人在叫。
    但是火柴被雨和雪弄湿了。
    “走罢,我们走快点,没有亮也要走!”一个雄壮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来,那是铁匠冯六的声音,这个高大的壮年汉子,他的声音压倒了一切。
    “好。”两三个人答应着,以后就不作声了,然而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起了同样的回应:“走罢。”
    “看,前面不是灯光?快走!”铁匠冯六的声音又响起来,依旧是十分雄壮,压倒了风和雪。
    “是啊,灯光!”每个人在心里应道。然而在前面并没有灯光。
    在队伍后面的张公公已经不咳嗽了,也没人注意他。小王和红鼻陈三两个人挟着他走。
    “我走不动了!歇歇罢。灯光,为什么灯光就没有了?”木匠阿四哀求似的叫道。
    铁匠冯六把头抬起来望着顶上露出的一段天空,天空是深沉的,黑暗的。一些白的雪花在他的头上飞舞,冷冰冰地落在他的脸上。
    “走啦,大家在一块儿,五十多个,还怕什么?我们有的是力气!”那些人差不多说出了同样的话。
    “那么我们就走罢!”铁匠冯六用坚决的声音说。过了好一会儿他又加一句:“我相信夜就要完了。”
    在他们的周围依旧是黑暗的夜。
    “走啦!”铁匠冯六用了全身的力量在跟疲倦斗争,他粗暴地叫起来,“赶快走,前面就是村庄了!”其实村庄是在他的心里。那里照耀着阳光,许多人唱着歌在田地上、在店铺里劳动。他走进一家铁匠铺,拿起一个大铁锤,向着一块炙热的红铁打下去,好家伙!火花四面溅……
    赶快走,赶快走、
    不到死,不罢休。
    我们有的是胆量,
    我们有的是力气……
    他用了粗暴的声音和山歌的调子唱出这几句话,他觉得身子比先前轻松了些。
    小王和红鼻陈三两个接着唱起来,几个孩子也唱了,后来大部分的人都唱了。大家都感觉到这时候从什么地方来了一股热气。他们忘了黑暗,忘了困苦,忘了疲倦。他们永远唱着刚刚产生的简单的歌……
    于是天亮了。没有风。树林留在后面。在他们的眼前是一片白皑皑的田地,雪在地上发光。一个美丽的村庄躺在他们的脚下。一些人家的屋顶上冒出了灰黑的烟,从雪堆里冒出来直往上爬。另一些人家里送出了雄鸡的啼声。
    他们望着这个村庄叹了一口气,淌出眼泪来了。
    铁匠冯六望着那个村庄,眼睛里发出光来。他回过头来捏紧拳头,用眼睛计数了同伴的数目,安慰地自语道:“还是五十多个,有手,有脚,有胆量,有力气。”于是他微笑地对他们说:“我们快往前面走罢,村庄就在面前了。”
    1932年冬在上海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五十多个“陆续走出了那个茅棚,并没有一点留恋”,体现了他们离开时的心情是决然的,在这里他们已经无法生存。
    B.在漂泊之中,众人的心绪复杂而矛盾。一方面,他们因为身心疲惫,想要停歇;另一方面,他们被现实所迫,不得不继续一直往前走。
    C.铁匠冯六心中的村庄“照耀着阳光,许多人唱着歌在田地上、在店铺里劳动”,这不仅是他向往的村庄的样子,也是他向往的生活。
    D.铁匠冯六是五十多个的精神领袖,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总在人们濒临绝望的时候用鼓舞的话给人带去希望,虽然有时甚至是谎言。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下山途中,众人看到了“前面白皑皑的一片”“一条小河还在发亮”。在艰难行走之时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暗示着前途的光明。
    B.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内心与现实的矛盾,如人们内心想着看到了灯光,然而现实中前面并没有灯光。这种反差更加凸显了环境的恶劣。
    C.虽然饥饿和寒冷时刻威胁着五十多个的生命,但作者仍让他们不断行走,这不是因为他们身体强悍与善于忍耐,而是因为他们精神上强健与不息。
    D.小说虽然特意整体虚化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忽略了复杂情节的打造,但五十多个顶风冒雪、携手搀扶行走的场景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8.小说在叙写中多次强调“五十多个”,请分析其用意。(5分)
    9.巴金曾说,“我虽然不曾给当时的读者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可是我相信:往前进,就不会灭亡”“一直往前进,就会找到出路,见到光明”。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情节发展推动主题的呈现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清水丹山之间,有隐君子,姓徐名吉民,别号乐轩居士。居士少业儒,以数试不利,遂去诸生,怀终隐之志。日以种德为事,周人之急,不啻身有之。依范文正公故事,创义田义塾。讳言人过,喜称人善。又善莳药,故得药物最真,凡乞者即与之,以治病多效。得一奇方,必普传于人。凡数百里内,僧刹道院,力可新者,皆竭力为之。居士虽外托沉冥,而好读书,所著奇书最多,遇友人佳诗及文字,即寿诸石。所居近沧漭溪,种树数十万株,如云封雾接。居士跨蹇往来其间,与田夫野老,坐草菜,说耕耘事。手种茗,不啻天池、虎丘。家酿醇酒,清洌异常。居士性不多饮,少饮即酣畅,任意潇洒。久之裒集成帙,自号曰《樵歌》云。
    嗟乎,诗之累于应酬也久矣!居士隐于樵,故谢绝一切人间应酬。凡意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与口之所不欲言而不得不言者,居士皆无有。故落笔即有烟云之趣,依稀与陶元亮、王无功①相似。今春,予由当阳玉泉得晤居士,一见欢然订交。盖居士与予友刘孝廉玄度最相知。及玄度之没也,多方搜求遗集,编次以授予。朔望必奠,谭及必泣,其急友谊如此。樵乎,樵乎,其真有隐德侠骨者耶!后之人读《樵歌》,居士之清标逸致,亦可想见其一斑也。
    (节选自袁中道《徐乐轩〈樵歌〉序》)
    材料二:
    嗟夫,诗道之不古久矣!世之号善吟者,往往流连光景,使人驰鹜乎玄虚荒忽之埸,控之非有,挹之非无。至造为奇论谓诗有生意须人持之不尔便将飞去。此何为者哉?殊不知诗者本乎性情,而不外于物则、民彝②者也。舍此而言诗,诗之道丧矣!濂也不敏,自童年习为比兴之学,腥秽填阏而襟灵弗舒,形于言辞则平凡为已甚。今幸获读先生之诗,庶几其有发哉。
    (节选自宋濂《霞川集序》)
    【注】①陶元亮: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王无功:王绩,字无功,初唐隐逸诗人。②物则:物理,事物的法则。民彝:人伦,人与人相处的伦理道德准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至造为奇A论B谓诗C有生意D须人E持之F不G尔便H将飞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去,指放弃,与《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去”意思不同。
    B.莳,指栽种,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其莳也若子”的“莳”意思相同。
    C.朔望,指农历每月初一日和十五日。既望,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
    D.不敏,文中指行动缓慢,与成语“敬谢不敏”中的“不敏”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徐乐轩少年时以儒学为业,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一直未能考中,于是怀有终身隐居的志向。
    B.徐乐轩大公无私,常施舍药物给他人,这些药物治病大多有效果;得到奇方,他必分享于人。
    C.徐乐轩喜好读书,看到友人的好诗文后,因担心自己不能长久欣赏,就把它们刻在石上。
    D.宋濂认为自己所作诗歌过于平凡,有幸读到《霞川集》,希望这本集子能对自己写诗有所启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日以种德为事,周人之急,不啻身有之。(4分)
    (2)及玄度之没也,多方搜求遗集,编次以授予。(4分)
    14.徐乐轩的诗歌创作体现了宋濂“诗者本乎性情”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玉楼春①
    马成
    来时吴会犹残暑,去日武林②春已暮。欲知遗爱③感人深,洒泪多于江上雨。
    欢情未举眉先聚,别酒多斟君莫诉。从今宁忍看西湖,抬眼尽成肠断处。
    【注】①本词是词人送时任杭州知州的苏轼入京时所作。②武林:杭州。③遗爱:地方官在职时有德政,走后仍为当地百姓所爱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二两句使用“来时”和“去日”、“残暑”和“春已暮”,从时间的角度入题。
    B.“洒泪”一句表达了当地百姓对苏轼离去的感伤,也暗示百姓的思念像江水一样多。
    C.“君莫诉”是告别时词人对苏轼的劝慰,到京城后可以多喝酒,但要三缄其口。
    D.下阕末两句写苏轼离去后,此地物是人非,只能空惹啼痕,令读者回味无穷。
    16.程自信教授评价这首词的情感表达“随送行者感情的发展有起有伏,脉络清晰,文气畅通”。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概括词人的情感脉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醒唐太宗:历代帝王中有好开局的很多,然而“______”;这并非因为创业易而守业难,而是因为其人一旦得志,“______”,最终导致民心背离。
    (2)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许多为了国家大义而奋不顾身的人,如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的一群浴血奋战、舍生取义而不计功名的战士。
    (3)舟行水上,你心情愉悦,情不自禁吟诵起古人描写此类场景的句子“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地域特色的展示。建筑与地域特色有机融合便能产生独特的魅力,让人们热爱并认同这个地方。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有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且差异较大。 A ,要尊重地域文化差异,将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用文化底色彰显城市特色。
    近些年,①赓续地域文脉、时代新风貌的文化新地标不断涌现。②比如,中国国家版本馆,它有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③四馆建筑不仅保留了我国传统建筑恢宏壮观的气势,④还完美地融入了地域文化,⑤分别展现了北方文化的庄严稳重、西北文化的质朴敦厚、江南文化的温润清秀以及岭南文化的灵透淡雅。⑥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加持下,⑦使这些文化新地标既蕴含民族智慧,⑧又体现时代风貌,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⑨成为新时代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识。
    但一些地方在打造文化新地标的过程中, B ,认为建筑物越高越大,地标属性就越强。在贪高求大的理念推动下,一些地方打造的所谓“文化地标”,徒有其表,异常突兀,与地方的历史文化风貌格格不入,起不到宣传地方文化的作用。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0.请为以上文段拟一个标题,要求:使用对偶修辞,内容全面,不超过20个字。(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据史料记载,临资口最初是渔民临时歇脚与晒网之地。明清时期,镇子上的几百座吊脚楼临水而建,沿河岸曲曲折折、高高低低排开,绵延数里,蔚为壮观。
    千年古镇,一半在水里,一半在岸上,渔舟唱晚,烟火人间。一条青石长街串起商号与店铺,马蹄声、车轱辘声和吆喝声,汇成市井和声,一派繁忙兴隆的景象。卖糖油粑粑的、卖粉条的、卖鲜鱼的、卖布匹的、卖桐油的、卖外来货物的,还有那些唱戏的、耍把戏的、乞丐、侠客、出家人、读书人等,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十分热闹。
    但街巷和码头上最多的,还是那些驾船和撑排的。驾船的是渔民,他们出没于烟波,一条船就是一个家。撑排的从资江和湘江上游来,撑着长长的竹排、木排,经过长滩急流、惊心动魄的水路之后,把排停靠在岸边,上镇子里喝酒吃饭。正如民谚唱的:“船到临资口,哪怕顺风不愿走。”
    这里曾是排古佬和船客们的歇脚之地,他们养足精神后再从镇上出发,过八百里的洞庭湖,在汉口或汉阳卖掉桐油或茶叶,带着银钱返乡。再经过临资口时,便觉钱袋充盈,自然又在镇上扔下不少银钱,买些东西带回家乡。于是,镇子里的盐铺、染坊、布庄、金店、镖局、钱庄、戏台、庙宇,热闹非凡。
    21.请借助语言文字运用Ⅰ中的内容,为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的临资口寻找一个文化新地标,并写一句宣传语。(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卖各种东西的和来来往往的各种人都很多,十分热闹”,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自古以来,君子自省,朋友切磋,学者交流,“提问”都不可或缺。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最近,科技杂志《连线》的创始主编、美国未来学家凯文·凯利说:“面对AI,人类更需要提问的能力和想象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2024届名校学术联盟高考语文预测卷&押题卷(二):

    这是一份2024届名校学术联盟高考语文预测卷&押题卷(二),共8页。

    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2月语文教学质量检测(无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2月语文教学质量检测(无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5—8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考前真题重组导向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三考前真题重组导向卷(三)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