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北宋的文人园林走出了另一派风格,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小园小山,便可达到老庄思想中逍遥游于物外的境界,成就了中国独特的园林美学。比如,司马光的独乐园,“园卑小,不可与他园班。其曰读书堂者,数十椽屋。浇花亭者,益小。弄水、种竹轩者,尤小”。然而这样的小园却颇为世人欣慕,以此为题的诗文也风行于世。所谓构园必题名,司马光的园子名为“独乐”,体现了他的价值取向。
苏州的沧浪亭亦然。今天我们去参观沧浪亭,依然觉得这里一步一景移步换景,亭台水榭相得益彰,假山古木妙趣横生。不过我们最在意的也许还是它背后的故事:北宋庆历四年新政失败后,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废园,以四万钱买入,在北面筑亭名曰“沧浪亭”,取屈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后以亭名为园名。
宋代文人对于中国园林的影响是深远的。造园如作诗文,“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这是画理,亦是造园之理。诗情画意的园林在宋代真正得到了发展,建筑学家曹汛在《中国造园艺术》一书中指出,中国历史上先后有三批人将诗情画意写入亭园:第一批是山水田园派诗人、散文家,他们以诗文描绘自然之美,也以此主导园林建造;第二批是画士,他们崇尚具象之美,对园林进行精细的布局和摆设;最后一批人是职业造园匠师,在园林艺术形成后,将之作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深耕细作。
(摘编自闻白《宋代文人园林的神韵:会心山水不在远》)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人作文与造园息息相通。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山水、建筑、花木和人文“景境”共同组成的,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人文景境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色,而文字又是人文景境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
文字及其蕴含的语言文化,在古典园林中有外显和内化的功能。外显者,纯粹从视觉欣赏和信息传达上具有意义。而内化,则是园林借助文字,沟通人与物、人与境,使园林与文字的两种“意象”产生互相提示、共鸣的作用,引导观者达到某种意境。内外两个方面的功能往往不可分割,正因其共生,故文字艺术在古典园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来看,文字在园林中有着以下功能。
中国园林是一门综合艺术,汉字品题是园林中显性的艺术样式。名称是园林的灵魂,园林本身、山水、建筑、景点都有命名品题,一石一木也可能有其名,处处体现园主的立意。以园名来看,可知造园的旨趣,如“拙政园”的“拙”是儒家价值观,王献臣表示自己不愿意巧言令色混迹官场;北京的北海、中海、南海这三海象征着海上仙洲。
古代上至帝王,下至文人,游园吟赏总是风雅活动的核心。诗文酒会,留下无数名篇佳作,如《兰亭集序》人人尽知。有人将唱和吟咏的诗文墨迹刻于石上,以传后人观览。同时,优秀的诗文扩大了园林的影响,吸引人们一睹风采。
文字艺术品既属于造园工艺的装修门类,又属于文化功能的艺术品。文字在园林中不以简单的纸墨形式出现,更多地与其他工艺相结合,以立体化和视觉效果强烈的形式出现,一般制成匾额、楹联、屏板、砖雕、书条石等,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是一种艺术品,是一种园林建筑构件,也是园景的一部分。匾额的样式蕴含着礼仪制度,如故宫御花园的匾额都是“华带牌”,是皇家园林身份的象征,明显区别于士大夫园林。楹联匾额又往往与景点、建筑相配合,真草篆隶各有不同,又出自名家之手,园林俨然是一座书法展示馆。
中国古代美学,首重意境,同一种意境可以用不同形式来表现。“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能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陈从周《说园》)诗歌的意境生发了绘画,绘画又生发了园林,从根本上说,园林就是诗境的实景呈现。园林艺术,是以实景为基本要素的空间艺术,景不足待文,文不尽待景,虚实相生,互补衬托,方能营造出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
园林楹联匾额的措辞,随景点、建筑的不同而配置,厅堂上多儒家礼制色彩,体现着鲜明的实用功能;在书斋、藏书之处,往往以隐逸为基调,强调修身养性;在山水之间,就更为活泼,吟赏风月、离世出俗。这些名句典故中的意境有浓淡远近明暗之别,透露出造园者的意趣。游赏者也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方能于山水文字之间领略无限的美妙。
(摘编自潘佳《文心园象:古典园林与文字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士对园林发展有重要影响,他们对园林进行布局,使其有具象之美。
B.在园林中,文字与其他工艺结合,成为园林建筑构件,起到装饰效果。
C.园林以山水等实景为基本要素,这种实景也是诗境的根本之所在。
D.中国园林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要想领略其美妙之处,游赏者需有文化底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的园林崇尚小园小山,认为这样可达到老庄思想中逍遥游于物外的境界,这成就了中国园林独特的美学。
B.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的发展离不开三种人;第一种是隐逸文人,第二种是画士,第三种是职业造园匠师。
C.文字借助古典园林,沟通人与物、人与境,让观者进人到某种意境,从而体悟到园林所蕴含的一种精神境界。
D.名称是园林的灵魂,园林本身、山水、建筑、景点都可以命名品题,以体现园主的立意,如“沧浪亭”“拙政园”。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文字对园林作用的一项是(3分)
A.明代费瀛《大书长语》:“堂不设匾,犹人无面目然,故题署匾榜曰颜其堂云。”
B.陈从周《说园》:“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
C.宋代司马光《独乐园记》:“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轩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D.宋代欧阳修《丰乐亭记》:“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4.材料一说“造园如作诗文”,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文人和园林的关系。(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那一天,我们进入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可是总不开口。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只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轻风徐来,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年1月5日(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抗的愤怒,让“我”多年后仍不能忘怀。
B. “呆板着脸”“总不开口”“呆呆的”等神态描写,表现出村庄的房东大嫂对战争已经麻木的情绪。
C. 小义开始叫“大哥哥”,后来称“叔叔”,对小鲁称呼的改变,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D. “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村庄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用比拟手法,写出时间的流逝,也增添文章的灵动气息。
B. 本文用带有抒情性的语言,表达了一个老战士对手握枪杆的峥嵘岁月的怀恋,整体呈现浪漫主义风格。
C. 本文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的动作、语言等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
D. 左轮枪子弹的数量由“六颗”到“五颗”的变化,反映“我”心境的改变,也顺势引出了后文的故事。
7. 文中有不少关于“枪”的场景,赋予“枪”不同的内涵,请说出三种内涵,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8. 同为战争题材小说,茹志娟的《百合花》叙事完整连贯,与之相比,本文在叙事方式上有何不同?这样安排对本文的主题表现有何作用?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羽下梁地十余城,闻成皋破,乃引兵还。汉军方围钟离昧于荥阳东,闻羽至,尽走险阻。羽亦军广武,与汉相守。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三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于是项王乃即汉王,相与临广武间而语,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汉王数羽,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齐王,项王使龙且将兵,号二十万,以救齐,与齐王合军高密。客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地,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曰:“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辱于胯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也。”十一月,齐、楚与汉夹潍水而陈。韩信夜令人为万余囊,满盛沙,壅水上流;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怯也!”遂追信。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太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阳城,虏齐王广。
9.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新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B.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C.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D. 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嗔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3分)
A. 项羽、名籍,字羽,秦下相人,秦末起义军领袖,成语“破釜沉舟”的典故就与项羽有关。
B. “徒以吾两人耳”与“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徒”字含义不同。
C. “汉王笑谢曰”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谢”字含义相同。
D. “固知信怯也”与“因其固然”(《庄子·庖丁解牛》)两句中“固”字含义相同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项羽在广武驻扎下来后,以不要再让天下的老百姓受煎熬为由向汉王提出两人单独决斗,遭到了汉王的拒绝。
B. 汉王被楚军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脚趾,因而卧床休息;张良却坚持请他起身去军中抚慰将士,以安定军心。
C. 龙且的门客劝说龙且修筑深沟高垒固守,避开汉军锋芒但龙且立功心切,坚持作战,结果大败,被韩信杀死。
D. 韩信与齐楚两国军队在潍水对峙,韩信用一万多个装满沙土的袋子堵住了潍水的上游,准备在敌军渡潍水时用水攻击。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2)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
13. 龙且为什么认为韩信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请简要概括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 楼
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注]①杜甫作此诗时,唐代宗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他联想到这与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②玉垒:山名,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③《梁甫吟》:古乐府篇名,《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注重锤炼语言,如首句的“伤”,点染出悲怆气氛,且造成强烈悬念。
B.“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登临”则领起下面的各种观感。
C.颔联写登高临远,视通八方,上句向时间开拓视野,下句就空间驰骋遐思。
D.全诗融自然、国家、个人为一体,语壮境阔,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15.这首诗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着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两空1分,后空1分,共2分)
(2)古诗注重炼字艺术,在杜甫的《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最能彰显杜甫在锤炼字词上的匠心。(2分)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表现词人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深秋时节金陵最具典型特征的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泛不起一丝波纹,也恰好体现作者夜游赤壁时怡然自得的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老家的各村镇里,都有各自的高跷表演队。从正月初一一大早开始,就可披挂上街,正式演出,说到踩街,虽然和“逛街”仅一字之差,实际上是 A 的。踩街就是腿上绑着高跷木桩行进在街道上,边走边表演。村与村之间大多路途不远,只有区区几里地的间距,地界相连,血缘相亲,尤其是节日里互相串门,关系 B 。
①高跷走村踩街,锣鼓阵阵,唢呐声声,高跷点地,花脸嬉闹……②这样的节庆活动村民争着参与,但表演队伍有人数限制,村镇里负责组织演出的是德高望重的老把头,他挑选演员的眼光犀利而独到。村民们都 C ,但大多数都入不了老把头的法眼,说破了天也不成——村镇与村镇之间演出效果的比拼,那是代表着老少脸面的,一年就这一遭,一点也马虎不得。③踩高跷这活儿,一般人见了会头晕打战,真正要玩好,没个胆量是不行的。④表演人员用绑在腿上的五六尺长的木棍行走,既要不恐高,还得走得稳当直溜,关键时候还得翻身跳跃,表演出真功夫。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
18.下列句子中的“都”与文中加点的“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都是昨天这场雨,害得我们误了一天工。
B.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
C.饭都凉了,快吃吧。
D.《人民日报》是人民的日报,应让全国人民都能看到。
19.“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句俗语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在故乡众多的鸟中,给我印象最深、最令我喜爱的还是喜鹊。我自小生活在乡下,喜鹊多见,就如乡邻一样熟悉了,熟悉了便心生欢喜。这种鸟一身乌黑发亮的羽毛,肩部腹部是洁净的白羽,一双集灵气、喜气、仙气于一体的眼睛,镶嵌于黑白相间的头部。叫起来欢快清脆,不像麻雀,叽叽喳喳,吵得人心烦。
记忆里,喜鹊在春天和冬天最常见, ① 。这也许是夏天草木茂盛,喜鹊的行踪不易被发现的原因吧。我以为好多鸟儿的巢都不及喜鹊的巢。比如斑鸠巢,多筑在大树主干一两丈高的斜枝处,不但潦草, ② 。我就不止一次看见,村童爬上树去掏斑鸠窝,惊得斑鸠绕着树乱飞。而喜鹊就无此之虞,它们的巢多在大树的顶端,村童爬不上去;就是爬上去了,也因树梢枝干太细,孩子们怕折断树枝,跌落在地,而不敢贸然爬上顶端去掏喜鹊窝。到了秋天,喜鹊不用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吃饱。吃饱了的喜鹊就在田野上,或者大树上鸣叫、嬉戏。只有到了冬天, ③ ,加之天气太冷,它们才显得呆滞一些。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2个字。(6分)
21.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 4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了老家的高跷表演队。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的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高跷踩街,“踩”出浓浓年味。
龙年春晚,一曲《上春山》火爆全网。其歌词“字字有典故,句句好春光”,其曲调融合了传统民乐与现代流行元素。歌词富有诗意,旋律青春活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答题卷
考生须知
1、考生答题前,在规定的地方准确填写考号和姓名。
2、选择题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填涂,如需要对答案进行修改,应使用绘图橡皮轻擦干净,注意不要擦破答题卷。
3、非选择题必须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作答。严格按照答题要求,在答题卷对应题号指定的答题区域内答题,切不可超出黑色边框,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4、作图题可先用铅笔绘出,确认后,再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5、保持卷面清洁,不要将答题卷折叠,弄破。
考号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4.(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文(60分)高一语文期中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这种实景也是诗境的根本之所在”错误,由原文"诗歌的意境生发了绘画,绘画又生发了园林,从根本上说,园林就是诗境的实景呈现”可知,诗境是实景的根本。选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项,“北宋的园林”扩大范围,原文为“北宋的文人园林”。B项,“隐逸文人”错误原文是“山水田园派诗人、散文家”,二者不能等同。C项,“文字借助古典园林”错误:原文是“园林借助文字,沟通人与物、人与境”。故选D项。
3.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介绍的是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而且使园林具有画意,并没有体现文字对园林的作用。
4.【答案】
①文人以诗文主导园林建造,使园林成为以实景呈现的诗境。
②文人通过为园林命名来体现自己的旨趣和价值观念。
③文人的故事及诗文丰富了园林的底蕴,打大了它的影响。
(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答案】5. B 6. B
7. ①“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如小鲁为没有枪而脸红;
②“枪”是抵抗敌人、保卫群众的武器,如“我”拿着枪朝敌机开枪;
③“枪”是战士英勇无畏精神的象征,如“我”毫无畏惧地开枪战斗;
④“枪”是斗争精神传承延续的象征,如“我”接过牺牲的营长的枪。
①本文采用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的叙事方式,
②这样的叙事方式强调了过去与现实的对比,
③突出表现了勇于战斗的主题。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表现出村庄的房东大嫂对战争已经麻木的情绪”错误。“呆板着脸”“总不开口”“呆呆的”等神态描写表现了房东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麻木呆滞,凸显的是其内心的哀痛。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整体呈现浪漫主义风格”错误。本文虽然有一些抒情性的语言,但整体呈现的是写实主义风格,不是浪漫主义风格。故选B。
【答案】9. A 10. C 11. B
12. (1)汉王于是出去巡视军营,(但终因)伤势加重,于是赶赴成皋养伤。
(2)然后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假装战败,往回奔逃。
13. ①韩信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依靠老太太分饭吃;
②韩信缺乏勇气,宁可忍受胯下之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项羽因此勃然大怒,就亲自披甲持戟上阵挑战。楼烦又想要射项羽,项羽这时愤怒地瞪着大眼厉声呵斥,使楼烦双眼不敢直视项羽的目光,双手不敢张弓发箭,随即奔回营垒,不敢再露面了。
“楼烦”做“欲射之”的主语,前面断句,排除CD;“不敢复出”的主语是“楼烦”,不是“壁”,省略主语“楼烦”,排除B。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B.正确。只是;徒弟。句意: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相持不下。/孔子的徒弟之中没有说起有关恒文公的事情。
C.“两句中‘谢’字含义相同”错误,含义不同。“汉王笑谢曰”中“谢”字含义是“推辞”,“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谢”字含义是“道歉”。句意:汉王笑着推辞道。/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D.正确,都是“本来”的意思。句意: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小如鼠嘛。/指顺着它本来的结构。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汉王被楚军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脚趾”错误。由原文“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可知,汉王胸部负伤,却摸着脚说:“这贼子射中我的脚趾了!”由此可知,汉王被楚军用暗伏的弩箭射中的是“胸部”,而不是“脚趾”。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行”,巡视;“甚”,加重;“因”,于是;“驰”,赶赴。
(2)“引”,率领;“佯”,假装;“走”,奔逃。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可知,韩信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依靠老太太分饭吃;
结合“受辱于胯下,无兼人之勇”可知,韩信缺乏勇气,宁可忍受胯下之辱。
参考译文:
项羽攻下了梁地十多个城邑后,听说成皋又被攻破,就率军返回。这时汉军正在荥阳东面围攻钟离昧,听说项羽大军到了,就全部撤往险要的地方。项羽也在广武驻扎下来,与汉军对峙。项羽对汉王说:“天下沸沸扬扬地闹腾了好几年了,只是由于我们两个人相持不下。现在我愿意向你挑战,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的老百姓白白地忍受煎熬了!”汉王笑着推辞道:“我宁肯斗智,不肯斗力。”项羽便连着三次命楚军壮士出阵挑战,但次次都被汉营中善于骑射的楼烦射杀了。项羽因此勃然大怒,就亲自披甲持戟上阵挑战。楼烦又想要射项羽,项羽这时愤怒地瞪着大眼厉声呵斥,使楼烦双眼不敢直视项羽的目光,双手不敢张弓发箭,随即奔回营垒,不敢再露面了。汉王派人悄悄地探听那挑战者是谁,才知道竟是项羽本人,汉王为此大吃一惊。这时项羽便靠近汉王,相互隔着广武涧对话。项羽想要单独向汉王挑战。汉王历数项羽的罪状,项羽闻言大怒,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汉王。汉王胸部负伤,却摸着脚说:“这贼子射中我的脚趾了!”汉王因受创伤而卧床休息,张良却坚持请他起身去军中抚慰将士,以安定军心,不要让楚军乘势取胜。汉王于是出去巡视军营,(但终因)伤势加重,于是赶赴成皋养伤。
韩信已经平定了临淄,即向东追赶齐王田广。项羽派龙且领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前来援救齐国,在高密与齐王的军队会师。宾客中有人劝龙且说:“汉军远离本土,拼死战斗,它的锋芒锐不可当。而齐、楚两军在自己的家门口作战,士兵容易逃散。因此不如修筑深沟高垒固守,让齐王派遣他的心腹大臣去招抚已经丢失的城邑的人;已丧汉军之手的城邑的人听说自己的君王还健在,楚军前来救援时,必定都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在远离本土两千里的齐地,如果齐国的城邑全起来反叛它,汉军势必无处取得粮草,这样即可以不战就使他们投降了。”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得很!他曾依赖漂洗丝绵的老太太分给他饭吃,毫无自己养活自己的办法;还曾蒙受从人胯下爬过去的耻辱,毫无胜过他人的勇气;这样的人实在不值得害怕。况且现在援救齐国,不打一仗便使汉军主动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可谈啊!如今与他交锋而战胜了他,半个齐国就可以归我了。”十一月,齐、楚两国军队隔潍水摆开阵势。韩信命人连夜赶做了一万多个袋子,装满沙土,投堵潍水的上游;然后率领一半部队渡河去袭击龙且,假装战败,往回奔逃。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我本来就知道韩信胆小如鼠嘛!”于是渡潍水追击韩信。韩信即派人挖开堵塞在潍水上游的沙袋,大水立刻奔泻而下,龙且的军队因此大部分没能渡过河去。韩信迅速组织反击,杀了龙且,阻留在潍水东岸的楚军四散奔逃,齐王田广也逃走了。韩信随即追逐败兵到了城阳,俘获了田广。
14.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项中“上句向时间开拓视野,下句就空间驰骋遐思”错误,应是“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
15.【答案】
①乐景衬哀情。首联登楼观量,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的漂泊与伤感。
②借景抒情。颔联描绘壮美的山河景观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③直抒胸臆。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时局动荡,战乱频繁,诗人感时伤乱,忧点国家。
④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典故,借后主刘禅宠信宦官最终亡国的历史表达对当今朝廷昏庸无道、任用奸佞的无奈感伤。(每点2分,任三点即可)
【答案】
(1)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前两空1分,后空1分)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7.【答案】(示例)A截然不同/迴然不同/大相径庭 B亲密无间C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每空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若填其他成语,与语境相合亦可得分)
18.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都”表示总括;A项,“都”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B项,表示“甚至”;C项,表示“已经”:D项,表示总括。故选D项。
19.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意思是,对同一种事物,懂行的会了解研究,掌握事物的规律,发现它的精彩与内涵;不行的,只会凑凑热闹,见见稀奇古怪。与③处“踩高跷这活儿,一般人见了会头晕打战,真正要玩好,没个胆是是不行的”衔接紧密。①表现踩高跷的热闹,是“外行”的角度:②是表演队伍的组织,和俗语内容无关:③④是就踩高跷这活儿的具体内容来说,分析踩高跷的做法,这是“内行”的角度。据此分析可知,填人圆处最为恰当故选C项。
20.【答案】(示例)
①夏天见到的似乎不太多/夏天似乎见得少,
②而且危险/也极不安全/而且极不安全,
③因为缺少食物/因为食物较少(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扣1分)
【答案】(示例)
①我喜欢喜鹊,②是因为我像熟悉乡邻一样熟悉喜鹊,③而且喜鹊长得好看,④叫起来也好听。(写出两点给1分,写出三点给2分,写出四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句子包含正确的因果关系给1分;表达准确流畅给1分。字数不合要求扣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写作指导】本题有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写的是老家的高跷表演队。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直到现在,高跷依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高跷踩街,踩出浓浓年味”。第二则材料谈的是火出圈的《上春山》,这首歌曲的特点是歌词化用了大量的诗词,“字字有典故,句句好春光”,尽显文学之美,让传统诗词焕然一新,让人们认识到,中华诗词经千年风雨,依然春和景明,生生不息。它的曲调由传统民乐与现代流行元素融合而成,这种创新精神让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更富活力。综合两则材料不难发现,优秀的传统文化会流传发展。因此材料意在启示我们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由此树立起积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以虔敬之心守护其精神内核,也要以创新之力激活其时代生命唯有如此,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更好地浸润时代人心,为人们提供精神的滋养。
参考立意:
①扬传统文化,筑牢文化自信
②在创新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