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试卷和答题纸的规定位置。
2.考生要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2024年1月15日-16日,《2023(第二届)中国文化百强市》发布会、颁奖典礼在北京大学举行,呼和浩特市荣获“中国文化百强市”荣誉称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无价的宝藏,我们应该浸润、传承与发扬。本学期学校在八年级举办以“浸润经典诗韵悠扬”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活动一】激情开场
请阅读小呼的开场主持词,回答问题。(6分)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今天我们欢聚一堂,漫步经典,欣赏草长yīng飞的春景,感受风雪载途的寒冬,聆听河洲上清脆的关关声……在经典的湿地中来一场心灵的迁xǐ,用雅言滋养我们干涸龟裂的精神土地,使之焕发生机。春日读经典,以脍炙人口的一句经典诗文诵读出我们心中的春意。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zǎi guīB.zài jūnC.zǎi jūnD.zài guī
(2)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
草长yīng( )飞迁xǐ( )
(3)上面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活动二】诗话理想
2.古诗文默写。(8 分)
“诗言志”,很多传统诗词都承载着诗人对“理想”的求索和坚持,请结合下面语段,用正楷字默写出相应的诗句。
《诗经·蒹葭》中“①____,道阻且跻。溯游从之,②_________。”写满了主人公为了追寻理想中的伊人而付出的艰辛与执着。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建了老幼安闲快乐的理想境地“③_____,④ ”。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告诉世人理想的友谊应该是:“⑤__________,⑥ ”。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以洞庭美景“⑦__________,⑧ ”为发端,婉转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举荐的理想。
3.请结合语境,补全横线上的话。(4分)
“诗话理想”活动结束后,主持人小呼总结道:“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我们从这个世界匆匆而过,但是在生命的天平上却有一个砝码份量非同寻常。它超越了个人名利,“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__①___,“终当移孝作忠臣,为我国家扶厄运”;___②___,“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它甚至超越了时间的边界。没错,它是我们的祖国。我们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将个人理想与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汇集全国各地小初高最新试卷。民族梦想紧密联系一起。”来这里 全站资源一元不到!【活动三】经典流传
4.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小呼最近一边阅读《经典常谈》,一边进行知识整理和心得总结,请你帮助他完成读书笔记的撰写。(7分)
(1)小呼阅读《经典常谈》所做的笔记里,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说文解字》是西汉许慎所作,书中既兼收小篆、籀文和“古文”,还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并解释了书中每个字。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2) 请你仿照示例,结合《经典常谈》中《<诗经>第四》一章的内容,体会“诗言志”的育人作用。(4分)
【活动四】经典策略
5.这次活动引发了同学们对经典诗文学习方法的思考,带着这些思考,重温教材,请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回答问题。(3分)
【材料一】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课后习题”第六题
在经典诗文学习策略活动环节,有同学提出了在做《桃花源记》课后习题第六题时无从下手。请你用恰当的方法,帮助他解答这个问题,并分步简述你的方法。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6-9小题。(共13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湮厄⑥〟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注释]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遭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⑥湮(yīn) 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与游者相乐不亦乐乎乐此不疲
B.鱼可百许头固不可彻可歌可泣
C. 斗折蛇行争奇斗艳才高八斗
D. 隶而从者择善而从从心所欲
7、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甲文以哪些方面来写小石潭水“清”这个特点的?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4分)
9.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简要分析甲文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2分)
(二)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9-10小题。(共4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0.有些同学认为诗歌首章与后面章节吟咏的内容并无太多关联。作者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呢? (2分)11.诵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时,小语认为“悠“宇需重读,小文则认为“辗转”需重读。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诗歌内容和情感说明理由。(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 阅读《社戏》中的节选文字,完成12-16 题。(共15分)
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2.任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根据选文第①段,说说“我”儿时的玩伴是怎样的形象?(4分)
能概括选文精彩情节的最恰当的短语是()(2分)
A.赵庄看戏B. 月夜抒怀 C.赵庄途中 D.月夜行船
15.结合上下文,揣摩画线语句,体会“我”的心理。(3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16.选文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6-19 题。(共10分)
“冠”之礼法知多少
①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含有“冠”的词语,比如“衣冠楚楚”“怒发冲冠”“桂冠”“夺冠”等。在古代,“冠”是贵族所戴“帽子”的总称。如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冠”的习俗,便不难发现,“冠”总与礼法制度有关联。
②《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即指古时男子到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周代的“冠礼”,是贵族男子二十岁时由父亲在空庙里主持的成年礼,仪式上还要请来宾为他取“字”。行礼时由来宾加冠三次:先加布冠(用黑麻布做的冠),表示从此有治人的特权:次加皮弁(biàn) (用白鹿皮做的冠),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爵舟(赤黑色的平顶冠),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古代少年男子一经加冠,社会和家庭就会按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③在古代,“冠”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释名》中说:“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士人指的是贵族,庶人指的是百姓。《晋语》云:“人之有冠,犹宫室之有墙屋也。”可见,贵族非常看重他们的“冠”,“冠”成为贵族的常服,也成为他们身份的标志。据《左传》记述,卫国内乱,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对方杀死。④古人凡遇重要场合必须戴冠,否则就是违礼。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接见臣属有时不拘戴冠之礼,但碰到耿直而敢于进谏的都尉汲黯却不敢随随便便。有一次,武帝接见臣下时没有戴冠,恰逢汲黯入宫奏事,武帝便急忙躲进帐中不敢见他。可见,“冠”具有庄严正大的意义,即使是帝王也不可随意亵渎。
⑤在古代,不同身份的人需要佩戴不同的“冠”。“冠”有正名分、别次序的礼法制约功用。《周礼》中记载,从君王到大夫,随着爵位、官职的由高到低,冠上的丝带、玉饰和彩饰也渐次递减,从而形成形制上的差异。人们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相符的“冠”来佩戴,如果违反了这种礼制,便是僭越,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据《左传》记载,子臧因为戴了不合身份的“鹬冠”,终被诱杀。
⑥戴什么样的“冠”还因不同的场合而各有定規,如田猎或征伐戴“皮弁”,祭祀戴“爵弁”等等。这些做法形成惯制,又成为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法规。据《左传》记载,卫献公召见臣子孙文子、宁惠子,两人穿戴整齐应召前来,卫献公却跑到园囿里去射大雁,迟迟不见他们孙、宁两人去找敲公,献公没有按照礼法摘去打猎戴的皮舟就同他们说起话来,结果两人大怒,进而谋反。
⑦综上所说,可知古人关于“冠”的礼法制度有相当复杂的内容:戴不戴“冠”以及戴什么样的“冠”,与人的年岁、身份,以及所处场合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直观上表现为人们戴冠所需遵循的种种礼法,而深层含又则定以“冠”作为礼制的象征,用来节制人们的言行举止。
(作者:曹保顺,选文有删改)
17.选文②~⑥段从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古代贵族男子方能戴冠、重要场合必须戴冠、A__、B__五方面依次介绍了古人要遵循的“冠”之礼法。(要求:依据选文内容填空。每空不多于10个字)(2分)
18.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冠”是古代礼制的一种象征,古人戴冠要遵循相关的礼法,一旦戴上“冠”,人们的言行举止就会受到约束。
B.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冠礼,加冠时先戴赤黑色的平顶冠,再戴用白鹿皮做的冠,最后戴用黑麻布做的冠。
C.选文中第③段“‘冠’一般只有贵族男子方能佩戴”一句中的“一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并使用大量文献资料作为佐证,客观地介绍了“冠”之礼法的相关知识。.
19.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0.请联系选文内容,探究下面的材料,写出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
古代行冠礼时的祝辞:“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大意是:在吉日里,给你加“冠”。望你抛弃少儿的玩性,追求美好的品德。
【材料二】
终军是西汉人,他在弱冠之年(古代男子行冠礼时,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向汉武帝主动请缨,愿擒缚南越王而归,平定南方边境。
【材料三】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四、作文(30分)
21.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他们在不公不允中仗义执言,在挫折失败中奋勇向前……只因他们是少年!请以“我愿做___的少年”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不少于 600字。④不得套写、抄袭。⑤不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原句
原意
教育意义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指治玉,好像切制,好像锉平,好像雕琢,好像磨光;将玉比人。
做学问要精益求精。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
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用来琢磨玉器。
②
19,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19,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南岸区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重庆南岸区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74,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74,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读书活动即将结束,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