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湖南省炎德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二)语文试卷答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试卷
      语文试题.docx
    • 试卷
      语文试题.pdf
    • 答案
      语文试题答案.pdf
    语文试题第1页
    语文试题第2页
    语文试题第3页
    语文试题第1页
    语文试题第2页
    语文试题第3页
    语文试题答案第1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湖南省炎德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二)语文试卷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湖南省炎德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二)语文试卷答案,文件包含语文试题docx、语文试题pdf、语文试题答案pdf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莱夫勒在研究白喉的早期,证明了实验动物因注射白喉杆菌而死亡时,细菌仍留在注射点的 附近。他认为动物死亡是由细菌的毒素所造成。根据这一假说,鲁(法国细菌学家)做了大量实 验,企图证实细菌培养液中的这种毒素,虽做了很多努力,却都失败了。尽管如此,鲁仍坚信这一 假说,最后孤注一掷,给豚鼠注射了三十五毫升的大剂量培养液滤液。奇怪的是,这只豚鼠在注 射了如此大量的液体后居然没死。过了一些时候,他满意地看到这只豚鼠死于白喉中毒。确认 了这点以后,鲁很快就查明,他的困难是因培养液中细菌培养时间不够,从而产生毒素不足所致。 因而,增加细菌培养的时间就能制成毒性很大的滤液,这一发现引出了预防白喉的免疫法,并使
    抗血清用于治疗。
    贝尔纳根据神经冲动沿交感神经传导并引起化学变化从而在皮肤中生热的假说,切断了家 兔颈部的交感神经,希望导致兔耳变凉。使他吃惊的是,该侧的耳朵却变得更热了。贝尔纳没有 意识到耳血管与通常使耳血管保持适当收缩的神经作用是有联系的;结果血液流量增大,耳朵变 热。他是完全偶然地发现了动脉中的血流量是由神经控制这一事实。这是自哈维经典性的发现 以后,对血液循环认识最重要的进展之一。贝尔纳在实验过程中显示了他放弃原有推断、追踪新
    线索的能力。他在叙述这次经过时写道:“我们对于正在研究的设想,绝不应过于全神贯注。”
    在大不列颠和澳大利亚西部某些地方出现一种羊群的神经性疾病,叫做缺铜病,原因多年不 明。在澳洲西部,根据某种理由。贝内茨怀疑该病是由铅中毒所致。为了证实这种假说,他用铅
    的抗毒剂氯化铵来治疗羊群。第一次试验效果很好,但是后来的试验却不成功。这使人们想到
    该疾病是由于缺少某种矿物质所致,而这种矿物质可能少量存在于第一次使用的氯化铵中。贝
    内茨根据这个线索进一步研究,很快就证实该疾病是由缺铜所致,而过去并不知道有因缺铜引起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牲富疾病的先例。贝内茨自己说:“澳洲西部病原问题的解决是由证实错误假说时发现的偶然线
    索所致。”
    (摘编自贝弗里奇《科学之路·实例》,有删改)
    材料二:
    假说是研究工作者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其主要作用是提出新实验或新观测。确实,绝大多数 的实验以及许许多多的观测都是以验证假说为明确目的来进行的。假说的另一作用是帮助人们 看清一个事物或事件的重要意义。若无假说则这一事物或事件就不说明问题。例如,在进行现 场考察时, 一个用进化论假说武装头脑的人就比没有这种假说武装的人能够作出许多更为重要
    的观察。假说应该作为工具来揭示新的事实,而不应将其视为自身的终结。
    上面的实例说明了假说促成新发现的某些途径。这些实例告诉我们,虽然绝大多数的假说 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 一个不正确的假说有时能非常富有成效。当然,我们不应该认为这 些就是真正有代表性的实例,因为正确的猜测比错误的猜测更容易收到成效,而且,错误猜测有
    时也有成效这一事实,并不能说明力求正确解释是不重要的。
    当第一次实验或第一组观测的结果符合预期结果时,实验人员通常还需进一步从实验上搜 寻证明,方能确信自己的设想。即使假说为若干实验所证实,也只能被看作在进行实验的特定条 件下才是正确的。有时,研究人员所要求的或需要的就是这点,因为眼下他已经有了一个解决眼 前问题的办法,或有了一个为某种理论所需要的假说,以便为进一步研究该问题进行部署。有 时,假说的价值在于,以该假说为基点,将研究工作的新方向朝四面八方铺展,而且,把这种假说 尽可能多地应用于各种具体情况。如果假说适用于各种情况,则可上升到理论范畴;如果深度 够,甚至可上升为“定律”。然而,具有普遍性的假说却不能被绝对证实;但是,在实验中,如果假
    说能经受住各种关键性的检验,特别是,如果这种假说符合一般科学理论的话,它就会被接受。
    当第一次实验或观测的结果不能证实假说时,有时用一种能起澄清作用的补充性假说来适 应矛盾的事实,而不是一股脑地抛弃原来的假说。这种修正的过程可一直进行下去,直至主要假 说滑稽地附加了一大堆特设条件。是否达到这一步,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判断力和鉴赏力的
    问题。到此,大厦方始倾倒,而代之以另一座大厦,它更合理地综合了现今可以获得的一切事实。
    有一句话发人深省: 。对于以实验为根据的东西,多数人都乐于 依赖,唯有实验者知道那许多在实验中可能出错的小事。因此, 一件新事实的发现者往往不像外 人那样相信它。另一方面,人们通常总是非难、挑剔一个假说,而其提出者却支持它,往往为之献 身。我们在批评别人的建议时也应牢记这点,因为鄙弃他的意见就可能伤害他,打击他。假说是 一件个人性质很强的事情,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科学家研究自己的设想通常比研究别人的设 想效果更好。当设想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即使没有亲自做工作,提出者也是既获得了个人的满 足,又荣膺了主要的功劳。研究他人假说的人常常在一两次失败以后就放弃了,因为他欠缺那种 想要证实它的强烈愿望;而科学正需要这种强烈的愿望去驱使他做彻底的试验,并想出各种可能
    的方法来变化实验的条件。
    (摘编自贝弗里奇《假设在研究中的运用》,有删改)
    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贝尔纳认为,科学家对于研究假说不能过于执迷,要学会果断地及时转向。
    B. 经过证实的、具有普遍性的、符合一般科学理论的假说,就可以成为定律。
    C.提出正确的假说对科学研究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科学家最重要的思想方法 。 D. 科学家验证假说的过程表明科学发现往往出于偶然,所以不能忽视偶然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在验证假说的过程中,要重视补充和修正,因为它有可能让我们发现新事实。 B. 在科学实验和观测过程中,相比于证实,科学家们往往更重视并致力于证伪。 C.高明的研究工作指导者应该想方设法引导研究人员自己提出研究假设和计划。
    D.对假说进行评判的审查者不应轻易接受一个假说,也不要轻易否定一个假说。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 为了研究糖尿病,贝尔纳曾经成功地穿刺小白鼠的第四脑室,造成糖尿病,但此后多次实
    验,却无法再现这次实验,直至找到必需的精确方法时才成功。
    B.兽医施密特为治疗病牛的产乳热,为病牛注射碘化钾溶液的同时注进大量空气,他认为空气 能把溶液推到乳腺各部,这种疗法非常有效,但不久以后,人们发现只注入空气也同样
    有效。
    C.1932年,杜马克发现染剂——百浪多息对链球菌具有疗效。当法国化学家特雷弗再次合成 这种药物时,他发现,药物之所以有效并非由于它是染剂,而是由于包含了磺胺,而磺胺不
    是染剂。
    D. 两位西方教授1889年研究胰脏功能时,切除了一只狗的胰脏。事后助手意外发现这只狗的 尿招来了成群的苍蝇。教授分析尿的成分后发现其中有糖。由此,人类发现了糖尿病和用
    胰岛素控制糖尿病的方法。
    4.下列各项中,最适合填入材料二第五段中横线上的句子是(3分) ( )
    A. 新事实的发现者,往往是自己的反叛者。
    B.假说和实验,是科学发现不可或缺的双翼。
    C.除了它的创始人,谁也不相信假说;除了那些实验者,人人都相信实验。
    D.提出一个假说,比验证一个假说更难能可贵。
    5.请结合上述材料一中有关“假说”的事例以及下面哥伦布航行的故事,从“假说”的角度,概括第
    一流的科学发现的主要特征。(6分)
    哥伦布航行的故事具有科学上第一流发现的很多特征。哥伦布全神考虑着一个设想:既
    然世界是圆的,他就能向西航行到达东方。他曾从一个水手那里获得了新的佐证,此人被大风
    刮离了航道,据他自己说,他在西方重登陆地,然后返航。他好不容易才得到资助,得以检验自
    己的设想,而且,在进行实验性航行的实际过程中也历尽了艰辛。最后成功的时候,他找到的
    不是预期的新航线,而是整整一个新大陆。大约任凭一切佐证于他不利,他仍然死死抱住自己
    语文试题第3页(共10页)
    的假说不放,并相信自己是找到了通往东方的航线。他生前所获赞誉和酬报甚少,不论他自己
    或是别人都未充分认识到他的新发现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来的是乌鸦
    [意大利]卡尔维诺
    这溪流是张用轻盈清澈的波纹做成的网,网中水在流。不时地,就像是银色的翅膀扑腾在水
    面上:那是一条鳟鱼的背脊在闪闪发光,很快又顺着“之”字形没入水中。
    “这里全是鳟鱼。”那些人中的一个道。
    “如果我们扔一颗炸弹进去,它们就都会肚皮朝上地浮出来了。”另一个人说;接着从腰带上
    摘下一颗炸弹并拧起了火帽。
    就在那时, 一直在观察他们的小伙子往前走了一步,那是一个山里的男孩,脸是苹果形的。 “你给我。”说罢就从他们中的一个人手上拿过步枪。 一条鳟鱼扭动着冒了出来,小伙子一枪射到
    它身上,就好像鱼在那里等着他一样。现在,鳟鱼是白着肚子浮在水面上。
    “这家伙枪法不错。”他们说。
    “你跟我们来。”领头的说。“那你们把枪给我。”小伙子答道。“好啊,当然。”他就跟他们
    走了。
    晚上他们睡在牧羊人的小房子里。天刚亮小伙子就醒了,而其他人还在睡着。他拿上他们 最漂亮的枪,把干粮袋里装满子弹,就出去了。他远远看见公路上的路标。从路标那里,能看见 “之”字形的道路,而那底下有些穿着制服的德国人,正平举着枪前进。
    当小伙子微笑着持枪出现时,他们哇哇大叫起来,把武器对准了他。但小伙子早就已经看中 他们中一个人胸前的金色扣子了,并瞄准了这扣子,开了火。
    传来了男人的尖叫,于是一阵阵的扫射或是零星的几枪呼啸着从他头顶上穿过:他早就躺在 路边地上的一堆石子后面,藏在一个死角里了。他还可以走动,因为石堆很长,可以在一个始料 不及的地方露出脑袋来,可以看见那些士兵的枪口在闪光,看见他们制服的灰色和光泽,还可以 对准一枚军衔、 一个袖章射击。然后再伏在地上,敏捷地爬到另一处开火。①不一会他听到自己 身后扫射起来,可这扫射都越过了他,击中了那些士兵:是同伴们赶来用冲锋枪支援他了。
    “亏得这小伙子用枪声叫醒我们。”他们说。
    而小伙子呢,被同伴们的枪火掩护着,瞄得更准了。突然, 一颗子弹擦过他的脸颊。他转过 身来: 一个士兵来到了上方的路上。他跳进排水沟,躲起来。他听见那个士兵上不了子弹把枪扔
    在了地上。于是小伙子猝然爬出来,朝那个正在逃跑的士兵射击:他把士兵的肩章打掉了。
    他跟着他。士兵时而消失在树林里,时而出现在射程之内。他打焦了士兵头盔的帽顶,然后
    语文试题第4页(共10页)
    是皮带圈。这么追着,就追到了陌生的山谷里,那里听不见激战的喧嚣。
    ②突然间,士兵的眼前就不再是树林了,而是一片林中空地,而那小伙子就要从树林里出来
    了。在林中空地的中央,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士兵刚好来得及躲在了石头后面。
    他有手榴弹,那小伙子是不能靠近他的,而只能在步枪射程范围内守着他。如果他能跳到旁 边的灌木丛中就安全了,但是要穿过那段光秃秃的地:那小伙子能留在那里多长时间呢?他难道 永远都会瞄准武器吗?士兵准备做个尝试:他把头盔顶在刺刀尖上,然后把头盔举过了石头顶
    部。 一声枪响,头盔滚在了地上,给钻了孔。
    士兵并没有灰心,还在等待机会。这时, 一只鸟急速穿过了天空,也许是一只戴胜。 一声枪 响,它掉下来了。士兵想到了一个主意:“如果他正专注于打鸟,那就不会在意我。他一开枪我就
    冲过去。”
    ③但也许最好还是先做个尝试。他拾起头盔,并把它盖在刺刀顶端时刻准备着。这次是两 只鸟儿一起飞过:是扇尾沙雉。士兵对要把如此一个绝妙的机会浪费在尝试上感到惋惜不已,但 也不敢贸然行动。小伙子朝一只沙雉开了一枪,于是士兵就赶紧把头盔伸了出去,他听见枪响。 看见头盔蹦向空中。现在士兵感到嘴里是一口铅的味道:他才发现,枪很快又响了一声,那两只
    沙雉中的另一只也落了下来。
    所以他不敢做出任何仓促的举动:在那块石头后,握着手榴弹,他还是安全的。为什么他不 试一试把手榴弹摔到小伙子那边去呢?尽管小伙子也是藏着的。他背靠着地躺下来,攒足了劲, 把手榴弹给扔了出去。扔得不错,也许可以扔得更远。但当手榴弹就要走到抛物线的一半处时,
    又是一枪,它在空中炸开了。士兵把脸埋在地上,以防榴弹碎片砸在自己身上。
    当他再抬起头来时,乌鸦来了。他上方的天空中, 一只乌鸦缓缓地盘旋着。
    ④现在小伙子肯定得对它射击了。但那枪声却是迟迟没响,尽管他击中的那些鸟儿都比这 只飞得高和快。最后, 一声枪响,从最近的一棵松树上掉下一只松果。现在他打起了松果?他一 枪一枪地打下了松果,松果掉在地上时会“砰”地响一声,干巴巴的。
    每响一枪,士兵就看一眼乌鸦:掉下来没?没有,那黑鸟在他上方盘得越来越低。难道是那 小伙子没看见这鸟吗?也许是这乌鸦就不存在,只是他的一个幻觉。也许谁要是快死了,就会看
    见各种鸟飞过:当看到乌鸦了,就说明到时候了。
    那么,就得告诉那个总是在打松果的小伙子。
    于是士兵就站了起来,用手指着那只黑鸟,“那里,有只乌鸦!”他用自己的语言大喊着。子弹
    打在他绣在制服上的那只展翅飞翔的老鹰的正中间。
    那只乌鸦打着圈,徐徐降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写小伙子射杀鳟鱼,寥寥几句,表现他枪法不凡,为下文追击、射杀德国兵做铺垫。
    B.小伙子追击德国兵时依次击中其肩章、帽顶、皮带圈,写出追击的激烈,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C.小伙子弹无虚发, 一度对盘旋的乌鸦不予射击,这是他对德国士兵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
    D.小说以乌鸦徐徐降落作为结尾,意在暗示德国士兵的结局,也给小说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语文试题第5页(共10页)
    7.对小说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第①处:从听觉角度写战争,既使小说平添波澜,又符合战争这个特定的场景,使人如临
    其境。
    B.第②处:前句写士兵走投无路,情节陡然紧张,后一句又峰回路转:小说尺水兴波,跌宕起伏。 C.第③处:士兵用头盔做尝试来试探小伙子的枪法,说明他非常谨慎,反衬出他下文表现的
    反常。
    D.第④处:此处为心理描写,“肯定”“但”,表现士兵由希望而失望,抑扬起伏的心理活动。
    8.小说为什么用“最后来的是乌鸦”作为标题?(5分)
    9.小说描写战场上紧张的追击过程时,为什么要安排小伙子打鸟、打松果的情节?(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汉五年,已并天下,诸侯共尊汉王为皇帝于定陶,叔孙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 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 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礼者,因 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
    为之。”
    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 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礼乐所由起,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吾不忍
    为公所为。”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
    遂与所征三十人西,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鼓①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 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乃令群臣习肄,会十月。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 朝置酒,无敢喧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
    百斤。
    语文试题第6页(共10页)
    太史公曰:语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
    也”。信哉!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
    卒为汉家儒宗。“大直若诎,道固委蛇”,盖谓是乎?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材料二:
    臣光曰:礼之为物大矣!岂直几席之上、户庭之间得之而不乱哉!夫以高祖之明达,闻陆贾 之言而称善,睹叔孙通之仪而叹息; 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当是之时,得 大儒而佐之,与之以礼为天下,其功烈岂若是而止哉!惜夫,叔孙生之为器小也!徒窃礼之糠枇, 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以迄于今,岂不痛甚矣哉!夫大儒者,恶肯毁
    其规矩、准绳以趋一时之功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
    【注】①绵藏:制订整顿朝仪典章。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
    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高祖A 起回微细☑定海内回谋计回用兵回可谓G 尽之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厌”,厌烦,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厌”意义不同。
    B.“若”,你、你们,与“以若所为,求若所欲”(《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若”意义相同。 C.“信”,确实,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一句中的“信”意义和用法不同。 D.“恶”,怎么,与“恶施不慈?”(《兼爱》)一句中的“恶”意义与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汉王刘邦称帝后,将秦朝烦琐礼仪变得简易,结果群臣行止失度,高帝以之为患。 B.叔孙通召集儒生制定礼仪,有两位儒生认为这样做违背儒家传统,因而拒绝参与。 C. 叔孙通主张顺应时世人情,参照古时礼仪和秦朝礼仪来制定礼法,汉王表示同意。
    D.因为叔孙通制定的礼法简省易学,群臣月余习之而成,高祖见之而深感礼仪之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4分)
    译文: (2)然所以不能比肩于三代之王者,病于不学而已。(4分)
    译文:
    14.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司马迁和司马光对叔孙通的态度为什么不同。(3分)
    语文试题第7页(共10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
    苏 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①雀写生,赵昌②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注】①边鸾:唐朝著名花鸟画家。②赵昌:北宋花鸟画坛的杰出画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从题材看,这是一首题画诗;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内容看,全诗富于理趣。 B.诗的前四句阐释鉴赏诗画的标准,诗人认为,画作惟妙惟肖者,有邻家儿童般的纯真。 C.第七句至第十句用边鸾、赵昌的花鸟画作衬托,突出王主簿画作疏淡相宜、精妙无双。
    D.本诗先从大处入笔展开议论,继而层层推进,最后点出折枝画的神韵,令人浮想联翩。
    16.苏轼说“诗画本一律”,通过这首诗,他提出了哪些关于诗画的共同的审美标准?(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夜乘小舟来到绝壁下,听到了山上栖息的鹘鸟“ 的惊叫声以及“ ”这两种声音,渲染了石钟山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
    氛围。
    (2)陆机在《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反
    其意而用之的诗句是:“ ,
    (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两句话表达了古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类似的诗句还有:“


    9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近几年,不少家长让孩子闯进少儿编程赛道。随着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编程、AI、机器人等
    科创教育概念出现,少儿编程培训班( a ),成为继“奥数热”后学生课外培训课程表里的又一
    新事物。
    语文试题第8页(共10页)
    ②诚然,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A 。随着国家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和教育资 源的丰富,编程对孩子来说,不再( b ),逐渐成为他们探索信息世界的重要渠道。③然而,面 对培训机构“赢在起跑线上”“升学获得加分项”等宣传语的狂轰滥炸,家长的选择到底是顺应孩 子天赋兴趣,还是重蹈“奥数”竞赛的覆辙?④须知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不应当以兴趣培养之 名,行( c )之实,让孩子过早开始学习高难度的编程知识,以致孩子厌学。
    人生的赛道又何止一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追求,有的热爱绘画,用色彩描绘世界; B , ;有的热爱科学,用好奇心探索未知奥秘……好的教育从不盲目跟风, C _。如此,方能让孩子在兴趣的指引下自由探索,真正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2024年3月21日)
    18.“未来的文盲,就是不懂编程的人。”这句话,最适合放在文章的哪一位置?(3分) ( )
    A.① B.② C.③ D.④
    19.请在文段中的括号内填入合适的成语。(3分)
    a( ) b( ) c( )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8个字。(6分)
    A.
    B.
    C
    C.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读书,也是一种“在”。 一入 入
    我的读书生涯竟像某些人玩“碟仙”,仿佛面对作者的精魄。对我而言,李贺是随召而至的, 悲哀悼亡的时刻,我会说:“①我在这里,来给我念那首《苦昼短》吧!念‘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读那首韦应物的《调笑令》的时候,我会轻轻地念:“胡马胡马,远放燕 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一面觉得自己就是那从唐朝
    一直狂驰至今不停的战马,不,也许不是马,只是一股激情,被美所迷,被莽莽黄沙和胭脂红的落 日所震慑,因而心绪万千,不知所止的激情。
    看书的时候,书上总有绰绰人影,其中有我,我总在那里。
    《旧约·创世纪》里,堕落后的亚当在凉风乍至的伊甸园把自己藏匿起来。上帝说:“亚当,你 在哪里?”他噤而不答。如果是我,我会走出来,说:“上帝,我在,我在这里,请你看着我,我在这 里。不比一个凡人好,也不比一个凡人坏,我有我的逊顺祥和,也有我的叛逆凶戾,我在我无限的 求真求美的梦里,也在我脆弱不堪一击的人性里。上帝啊,俯察我,②我在这里。”
    “我在”,意思是说我出席了,在生命的大教室里。
    几年前,我在山里说过的一句话,请容许我再说一遍,作为终响:“树在。山在。大地在。岁 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节选自张晓风《我在》)
    语文试题第9页(共10页)
    ( )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上面选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今年过年时,不少人买了烟花“加特林”燃放。
    B.无论你是真弱,还是“装弱”,总之,示弱,你就输了。
    C.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可谓一腔忠诚, 一腔热血。
    D.太阳一出来,山峰尖尖上的“帽子”,马上就消失不见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两个短句“我在这里”含意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回答。(5分)
    四、写作(60分)
    23.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体会后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的人,别人往哪里走,他就往哪里走,他选择和别人一样;有的人,别人往哪里走,他就
    往反方向走,他拒绝跟大家一样。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第10页(共10页)

    相关试卷

    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年(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三)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年(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三)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湖南卷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年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三520-521语文试题pdf、湖南卷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年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三520-521语文试题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炎德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5月高考考前仿真联考语文试题(二)(有详细答案):

    这是一份湖南省炎德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5月高考考前仿真联考语文试题(二)(有详细答案),共13页。

    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年(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三)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年(届)高三下学期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三)语文试题,文件包含湖南卷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年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三520-521语文试题docx、湖南卷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年届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考前仿真联考三520-521语文试题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