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部编版)3 短诗五首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件(部编版)3 短诗五首,共28页。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学习目标我国是诗的国度。除了我们最熟悉的唐诗宋词,其实在现当代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白话诗篇。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刊登了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沈尹默的《月夜》便是其中之一。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几首现代诗,体会诗歌丰富的意蕴。新课导入作者简介——《月夜》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人、书法家,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他的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月夜》《三弦》一直是人们称道的好诗。作者简介——《萧红墓畔口占》《断章》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小名海山,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代表作品有《雨巷》《我的记忆》,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卞之琳(1910-2000),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作者简介——《风雨吟》《统一》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1949年8月参加革命队伍,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民进广东省委顾问及广州诗社顾问等职。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本诗选自《芦荻诗选》。 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外交家。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背景介绍——《萧红墓畔口占》《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诗人兼批评家臧棣在《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中,称它是“一首伟大的诗”。写这首诗时,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里,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背景介绍——《风雨吟》《风雨吟》创作于1941年12月,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阶段。自日本侵略中国以来,祖国大片河山被强占蹂躏,无数的中国军民被迫害残杀,而国民党蒋介石的消极抗日更加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许多文学青年为了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拿起诗笔,激情成篇,引吭高歌。诗人作为其中一员,以诗作号角,作战鼓,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文体知识 新诗,五四运动前后产生,有别于古典诗歌,它是以白话文为基本语言的。新诗主张废除旧体诗形式上的束缚,内容上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的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新格律体、十四行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自由朗读诗歌,从韵律及节奏上与之前学过的诗词比较,感受新诗有哪不同,体会形式之新。任务活动一: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展示交流结果 《月夜》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子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萧红墓畔口占》一诗偶句押韵,每行字数大体相等,形式整齐,其中“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两句诗放一行,节奏富于变化。《断章》运用类似顶真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任务活动一: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 《风雨吟》“来”“海”押韵,此外,每节的句式十分规整。前两节更是以对句的形式出现,具有整齐和谐之美。《统一》中“所有……是……”“所有……无非……”等诗句不仅在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也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这些都与以往学过的律诗有很大区别,形式灵活,新颖。任务活动一: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着悠久的发展史。诗歌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古典诗歌的积淀。再读这几首诗,说一说从哪里能看出这个时期的新诗具有“新中有旧”的特点?探究展示:示例:有相同的意象:月、霜、树等;押韵、句式整齐;咏物寄怀的方法。任务活动一: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如果让你给这五首诗分分类,你会如何划分呢?(初步了解五首诗内容情感)示例:咏怀诗:《月夜》《风雨吟》。哲理诗:《断章》《统一》;悼亡诗:《萧红墓畔口占》;任务活动一:把握韵律节奏,感受形式之“新”赏析《月夜》《风雨吟》,理解意象内涵,感受观念之“新”。任务活动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观念之“新”资料助读: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并发的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上追求“科学”与“民主”;个体的觉醒、思想的解放、个性的独立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月夜》意象:“霜”“风”“月”,营造了孤独、冷清、寂寥的氛围,“呼呼”“明明”等修饰语给这个氛围增添了一点活力和亮色。“顶高的树”在这种氛围中是强大的“依靠”“庇护所”。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全诗通过霜风、月光、树的衬托,表现了诗人志趣高远,又不依不靠、独立自主、坚强刚毅的人格。朗读《月夜》,勾画诗中意象,结合背景体会其表达的深刻内涵。任务活动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观念之“新”“风”“雨”“海”“舟”,这是暴风雨来临之时的典型意象。暴风雨在诗歌中往往也象征着革命,象征着社会巨变。“年轻舵手”表明了诗人的激情和忧惧,他既想驾驭狂风暴雨中的命运之舟,但也不免对命运之舟将要驶向何处感到担忧。全诗描写了风雨来临时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面对风雨如晦的社会局面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读《风雨吟》,用学过的方法:“意象——画面——背景——关键词句——主旨”这一方法赏析这首诗。(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任务活动二:理解意象内涵,感受观念之“新”赏析《萧红墓畔口占》《断章》《统一》,感受意象之新。任务活动三:感受意象之新朗读《萧红墓畔口占》,勾画意象,体会其含义。意象:“红山茶”。“红山茶”是热烈奔放的,它象征着萧红热烈跳荡的诗魂不灭。“长夜漫漫”写出了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混混长夜中被摧残的,同时象征着黑暗社会的漫长。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亡友幕前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亡友真挚的情感与怀念,对生命之旅深沉的感慨与反思。朗读《断章》,说一说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朦胧的意境?你从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风景”“明月”“梦”“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简单意象构成了一个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你”和“看风景的人”、“明月”与“梦”两两相对,提示出事物相互联系、相系依存的关系。本诗从“看”与“被看”的交错视角中感受到主客流转,富有意趣。任务活动三:感受意象之新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务活动三:感受意象之新自读《统一》思考:哪些词句体现“统一”?如何理解“繁多是个谎言”?诗歌的哲理是什么?(学生探究)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任务活动三:感受意象之新 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任务活动三:感受意象之新 小结:这五首诗的意象,虽然有的意象是古诗中常见的,但却发生了微妙变化:“霜”“风”“月”“树”不再表现孤独、冷清、寂寞的意蕴,在这些诗中,“呼呼”让“霜”“风”有了生机,“明明”让“月光”有了亮色。而红山茶、风景、房舍等在古典诗歌中很难找到。这些都体现了新诗意象之“新”。任务活动三:感受意象之新“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阅读下面的诗句,试从含义或表达效果上说一说你的理解。任务活动四:品读语言,感受语言之“新”“寂寞”本是指人物的心情,这里用来修饰“长途”,采用了移情的写法,含蓄蕴藉,写出诗人心境无比孤寂、悲凉,同时也暗示此行的艰难。不说暮畔,而说“头边”,表达出诗人对墓中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消减了悼亡诗的沉重之感。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却”凸显出了“我”不远万里,满含热情来送花的行为,和“你”闲适平和,没有热切回应的表现之间的对比,透露出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寂寞之情。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任务活动四:品读语言,感受语言之“新”“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句中主客体处于“装饰”与“被装饰”的关系中,却相互不知道,让人感到有种“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无奈和失望。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任务活动四:品读语言,感受语言之“新”“年轻”一词蕴含了复杂的情绪。加“年轻”才有勇气,有闯劲,有胆识,因而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信心;也正因为“年轻”才经验不足,面对苦难的祖国前途,感到迷茫和担忧。我有年轻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任务活动四:品读语言,感受语言之“新”小结新诗特点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语言散文化。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