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5771387/0-1716409148194/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5771387/0-171640914824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11/15771387/0-171640914829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七年级的小溆同学在学习完人的由来后,出了一份人类起源手抄报,手抄报中关于人类进化历程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祖先是一类森林古猿
B.古人类用火烤熟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
C.学会使用和制造工具是从猿到人的标志性改变
D.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与森林大量消失有直接的关系
2.对于人类的起源问题,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不懈探索,做出了种种推测和论证。下列有关陈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
①现代类人猿营树栖生活
②人类起源于东非大裂谷地区
③环境的变化与人类进化密切相关
④“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3.新生命的孕育和诞生是由生殖系统完成的,如图是人生殖发育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胚泡附着在子宫内膜上,即为怀孕
B.[1]受精卵在[3]卵巢内形成
C.胎儿通过[7]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废物
D.胎儿从母体[4]产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4.如图是人体脑部、生殖器官和全身相对生长速率的比较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曲线①表示脑部发育
B.曲线②表示生殖器官发育
C.性器官迅速发育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
D.青春期是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5.处于青春期的男生和女生,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下列关于青春期少年的行为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与师长密切交流,及时解开疑惑B.不和异性交往
C.积极参加各种文体和社会活动D.进行有规律的生活作息
6.航天员穿上航天服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食物都能为航天员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 )
①馒头
②牛肉
③食盐 ④纯净水
⑤鸡蛋
⑥维生素C片
A.①②⑥B.②③④C.①②⑤D.③④⑤
7.晓明缺钙,服用钙片后仍不见效果,应建议给他加服( )
A.维生素AB.维生素BC.维生素CD.维生素D
8.我国政府启动的“酱油补铁工程”,是继食盐加碘后实施的又一项全民营养工程,“补铁”和“加碘”分别可用预防( )
A.夜盲症、佝偻病B.脚气病、侏儒症
C.缺铁性贫血、地方性甲状腺肿D.呆小症、坏血病
9.下列关于人体消化和吸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口腔可以吸收食物中的淀粉
B.大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C.大肠能够吸收一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D.胃是能够消化淀粉
10.下列结构中,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
A.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小肠绒毛B.小肠内有三种消化液
C.小肠绒毛壁薄D.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
11.医生从病人的消化道内提取样本,经化验样本中含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等。你认为这是从消化道的哪段提取的( )
A.食道B.胃C.小肠D.大肠
12.下列食物成分中,不经过消化就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一组物质是( )
A.水、脂肪酸、淀粉
B.维生素、葡萄糖、无机盐
C.甘油、无机盐、蛋白质
D.脂肪、氨基酸、维生素
13.如图中的I、Ⅱ、Ⅲ曲线分别表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在人体内的消化过程,图中C代表的消化道是( )
A.食道B.胃C.小肠D.直肠
14.食物的消化包括多个方面,下列属于物理消化过程的是( )
①牙齿咀嚼食物
②胃搅磨食物
③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
④胆汁乳化脂肪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结合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早、中、晚餐热量合适比例为30%、40%、30%
B.E层食物,是机体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
C.多食用C层食物,可降低患坏血病的可能性
D.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特别要注意多摄取C、B层的食物
16.食品安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如果我们要购买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品(即绿色食品)需要关注的产品标志是( )
A.B.
C.D.
17.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下列表示甲流病毒随空气进入肺的途径正确的是( )
A.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泡
B.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肺泡
C.鼻、口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D.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
18.边说笑边吃东西,食物容易误入气管,其原因是( )
A.会厌软骨未及时盖住喉口B.气流冲击,喉口扩大
C.气流冲击,声门裂开大D.环状软骨扩大
19.“随地吐痰”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痰在人体的形成部位是( )
A.口腔B.喉C.鼻腔D.气管和支气管
20.下列关于人体呼吸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北欧人鼻长、鼻梁挺,除了美观,还有利于温暖吸入的空气
B.鼻黏膜分泌的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和清洁
C.声音由喉部的声带发出
D.经过呼吸道处理后的空气,仍然可能含有灰尘、病菌等
21.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时会导致肺泡的弹性回缩减弱,此情况将直接影响( )
A.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B.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C.胸廓的扩张与回缩D.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2.下列哪项不是肺泡便于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特点( )
A.肺泡是由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
B.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C.肺泡壁很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
D.毛细血管壁很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
23.图一是人在平静呼吸时胸廓和肺的变化示意图;图二表示肺内外气压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过程膈顶下降,气体呼出B.乙过程开始的瞬间对应图二的c点
C.乙过程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肺扩张D.甲过程对应曲线上的bd段
24.戴老师为了感受馒头在口腔内是否会变甜,咀嚼馒头时,不慎将馒头块呛入气管,一旁的李老师立即运用海姆立克急救法,30秒后将异物冲出。下列关于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有关说法,你不认同的是( )
A.该急救法是通过外力是向上冲击膈肌,使胸腔容积缩小
B.该急救法使肺内气压增高,气体形成冲击性气流,上冲至喉或气管冲出异物
C.异物卡喉或误入气管导致死亡的根本原因是缺氧
D.异物卡喉实际上阻碍了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5.“亲子鉴定”常从血液中提取DNA,血液中哪种成分适合做亲子鉴定?( )
A.白细胞B.红细胞C.血小板D.血浆
26.将血液放入盛有少量抗凝剂的试管里,静置一段时间,发现血液出现了如甲图所示的分层现象,图乙是血细胞形态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乙中③形状不规则,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
B.甲中B层的主要成分是乙图中的②和③
C.人到高原地区一段时间后,乙中①的数量会减少
D.甲中的A和C都具有运输功能
27.如图为三种血管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C所示的血管分别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B.血液在A、B、C所示血管中的流速:A>B>C
C.人体通过A所示的血管将血液从心脏输送至全身各处
D.A和B血管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28.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切脉是我国传统医学的诊断方法之一,切脉中的脉指的是( )
A.动脉B.静脉C.毛细血管D.神经
29.某人因车祸失血过多危及生命需大量输血,经化验知其血型为B型,医生给他输血时应输的血型是( )
A.A型B.B型C.AB型D.O型
30.七三班的小浦同学,学习了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后,归纳了以下几点,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7%~8%
B.一次献血200~300mL不会影响身体健康
C.AB血型是万能受血者
D.初中生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奉献爱心
二、读图填空题
31.图一是某地男女生身高生长曲线图,图二是男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发育趋势图。请阅读资料,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我”是人体内一个长得像小蝌蚪的细胞,“我”和上亿个同伴竞争,穿过重重阻碍终于在一个狭窄的管道里与卵子相遇并结合成一个新的细胞,我们开始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最终在一个宽敞的房子里住下来,开始发育……
(1)图一乙表示_______性身高增长速度的变化。
(2)产生“我”的器官是图二中的__________(填“丙”或“丁”)器官。
(3)“狭窄的管道”指的是_________,结合成“新的细胞”的过程叫作__________。
(4)“宽敞的房子”指的是母体的___________。
32.七(6)班同学为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在李老师的带领下,设计了有关实验。请分析回答。
(1)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浆糊,再向1号试管中加入2mL清水,向2号试管中加入_________。同时振荡两试管,让液体充分混合。
(3)为了模拟人体口腔内的环境温度,应将1号和2号试管放在____℃的水中。
(4)10分钟后,再往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两滴碘液,预期2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填“变蓝”或“不变蓝”)。由此可见,淀粉在人体消化道内消化的起点是_________。
33.图1、图2分别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及“人血涂片”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在选择活小鱼时,应选择尾鳍色素_____的(填“多”或“少”),以利于观察。
(2)用浸湿的棉絮包裹住小鱼的鳃和躯干部,并不时用吸管向棉絮上滴水,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观察前,先要使小鱼的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然后用_________(填“低”或“高”)倍镜进行观察。
(4)图1中“→”表示血液流动方向,则甲为_______(填“动脉”或“静脉”)血管。
(5)图2是人血涂片的视野,当人体有炎症时,数量高于正常值的是[______]。
34.图一是消化系统结构模式图,图二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图三是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填空:
(1)图一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属于消化道外的腺体。
(2)图二中的a生理过程叫___________,这一生理过程主要在图一中的[_____]_______内进行。
(3)图二中的生理过程b、c是通过___________实现的,气体顺畅通过需要依赖__________做支架。当图三中的肺泡慢慢鼓起时,此时膈肌处于_______状态,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_______。
(4)图三中的b代表的气体是__________,它进入组织细胞后在细胞的__________部位被利用,图三中标号a、b交换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35.如图是血液循环示意图,图中①~④代表心脏的四个腔,⑤~⑧代表血管,A、B、C分别代表肺泡、小肠绒毛、肾单位,请据图分析作答:
(1)心脏的四个腔室中,腔壁最厚的是[______]
(2)图中⑦所指的血管是________,其内流动的是________血。
(3)近年来频繁的雾霾天气,让人们不堪其扰。这是人类忽视科学发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雾霾中的PM2.5细颗粒物可以通过A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因此对人体危害最大,那么它最先到达心脏的[______]________。
(4)血液流经B和C后,血液气体成分发生了变化:由________血变成了______血,除了气体成分的变化,血液流经B后,________的含量明显增加。
(5)心脏内的血始终按照心房→心室→动脉的方向流动,原因是心脏内有_________。
(6)临床上常给肺炎病人通过上臂静脉点滴青霉素,青霉素到达发病部位的历程是(用图中的数字、字母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36.七八班某实验小组根据食物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水温升高的原理来测定食物中所含能量的多少。实验装置设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食物中,不适合做测定某种食物中能量的实验材料是_。
A.鲜西红B.马铃薯片
(2)由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热量可知,每克核桃仁含有_________焦的热量。
(3)从该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花生仁、黄豆、核桃仁、大米4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
(4)实际上食物全部燃烧产生的热量比上述热量更______(填“多”或“少”)
(5)实验中易拉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A正确。
B.古人类用火烧烤食物,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B正确。
C.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里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古猿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C错误。
D.古人类学家认为:非洲大陆曾发生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形成剧烈的东非大裂谷,部分热带丛林变成了稀树草原,使得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到陆地生活。因此,部分森林古猿向直立行走方向发展与森林大量消失有直接的关系,D正确。
故选C。
2.答案:D
解析:①现代类人猿营树栖生活、 ④“露西”生活在300万年前是实际存在的事情,这是事实。②人类起源于东非大裂谷、 ③环境的变化与人类进化密切相关都是人们推测的一种观点。
故选D。
3.答案:A
解析:A.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输卵管内不断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移动到子宫,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这是怀孕,A正确。
B.1受精卵在2输卵管内形成,受精卵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B错误。
C.胚胎植入子宫壁后,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母体获得各种养料和氧气,并将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排入母体血液,由母体的肾脏和呼吸系统排出,C错误。
D.胎儿从母体5阴道产出的过程称为分娩,D错误。
故选A。
4.答案:C
解析:AB.人体脑部生长最快的年龄段是0—5岁,在青春期之前,生殖器官的发育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青春期是生殖器官发育迅速的阶段,由图可知,曲线①表示脑部生长,②表示生殖器官生长,AB正确。
C.青春期是一个生长和发育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其中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性发育和性成熟也是青春期的重要特征,性器官迅速发育是青春期形态发育的一个显著特点,C错误。
D.神经系统和心、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显著增强,脑的功能也趋于完善。青春期是人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D正确。
故选C。
5.答案:B
解析:A.进入青春期,在学校同学间应互相交流和帮助,跟师长、父母密切交流,健康地度过这人生的金色年华,A正确。
B.青春期是性意识觉醒的时期,学会与异性正确交往,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同时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有利于身心健康,B错误。
C.健康是指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的良好状态,故积极参加各种文体和社会活动,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顺利地度过青春期,C正确。
D.规律的作息可以帮助调整生物钟,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心健康 ,D正确。
故选B。
6.答案:C
解析:①馒头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正确;②牛肉富含脂肪和蛋白质,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正确;③食盐属于无机物,不能提供能量,错误;④纯净水属于无机物,不能提供能量,错误;⑤鸡蛋富含蛋白质,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正确;⑥维生素C片,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属于维生素,不为人体提供能量,错误。由此可见,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7.答案:D
解析:因为维生素D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缺维生素D最终会导致缺钙,使得幼年患佝偻病,中老年人和妇女患骨质疏松。因此补钙的同时一定要补充维生素D。晓明体内缺钙,服用钙片一段时间后仍不见效,可增服维生素D,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8.答案:C
解析:A.补充维生素A可以预防夜盲症,补充维生素D和钙可以预防佝偻病,A不符合题意。
B.补充维生素B1可以预防脚气病,补充生长激素可以预防侏儒症,B不符合题意。
C.补充铁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补充碘可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C符合题意。
D.补充碘和甲状腺激素可以预防呆小症,补充维生素C可以预防坏血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C
解析:A.口腔有消化功能无吸收功能,A错误。
BC.大肠无消化功能,可以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B错误,C正确。
D.胃腺分泌的胃液中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对蛋白质有初步的消化作用,能把蛋白质分解成多肽。但胃中没有消化淀粉和脂肪的酶,故在胃处淀粉和脂肪不被消化,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A.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A不符合题意。
B.小肠内有三种消化液,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B符合题意。
CD.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C
解析:根据分析,“化验样本中含有: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等”说明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都被彻底分解成了小分子有机物,故这是从消化道的小肠段提取的,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B
解析:A.该选项中的淀粉需要消化为葡萄糖才能被吸收,故A不符合题意。
B.维生素、葡萄糖、无机盐都是小分子的营养物质,能够被人体直接吸收,故B符合题意。
C.该选项中的蛋白质需要消化为氨基酸才能被人体吸收,故C不符合题意。
D.该选项中的脂肪需要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直接吸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A.食道没有消化功能,A错误。
B.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分解成多肽。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氨基酸。由题干所知,Ⅱ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C处开始消化,则C是胃,B正确。
C.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能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观图可知,D是小肠,C错误。
D.直肠是自肛缘起向上15cm的一段大肠,大肠没有消化功能,D错误。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结合分析可知:“①牙齿咀嚼食物”、“②胃搅磨食物”、“④胆汁乳化脂肪”的过程中,物质成分没有发生变化,都属于物理消化过程;而“③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中,淀粉变成了麦芽糖,属于化学性消化,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A.要合理营养就要使人在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合理,根据平衡膳食宝塔,均衡的摄取五类食物;每天要一日三餐,按时进餐,合理膳食要求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分别占30%、40%、30%,A不符合题意。
B.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糖类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E层为谷薯类食物,主要提供糖类(主要是淀粉),是机体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B不符合题意。
C.维生素C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维持骨肌肉和血液的正常生理作用,增长抵抗力,缺乏维生素C时患坏血症(牙龈出血)、抵抗力下降等,水果、新鲜蔬菜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D层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因此,多食用D层食物,可降低患坏血病的可能性,C符合题意。
D.蛋白质主要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重要原料,也是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的物质基础,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特别要注意多摄取C、B层的食物,含丰富的蛋白质,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答案:A
解析:A.绿色食品标志是由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正式注册的质量证明标志。 它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A正确。
B.该图是II型中国环境标志,该标志是企业通过自我环境声明并由第三方进行验证的生态标签,B错误。
C.QS是企业生产许可(Qiyechanpin Shengchanxuke)的简写;生产许可证标志由“企业产品生产许可”的缩写“QS”和“生产许可”中文字样组成,C错误。
D.该图是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志,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生态环境质量,生产过程必须符合规定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规范,有害有毒物质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质量允许范围内的农产品,D错误。
故选A。
17.答案:D
解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呼吸道是气体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所以,甲型流感病毒随空气进入呼吸道,再进入肺部的途径是:外界空气→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8.答案:A
解析:鼻子吸入的空气和经咀嚼的食物都会经过咽,之后各走各路,空气会进入气管,食物则会进入食道(气管位于食道的前面),这是由咽喉下方的会厌软骨所决定的。当我们吸气时,会厌软骨静止不动,让空气进入气管;当我们吞咽时,一方面软颚会向后延伸,阻止食物进入气管;另一方面喉的上升,令会厌软骨像门一样,将气管喉覆盖,令食物进入食道。由此可知,在吞咽那一刻,我们呼吸是暂停的。吞咽完毕,软颚、喉会厌软骨迅速恢复原位,于是呼吸可照常进行。所以边说笑边吃东西,若吞咽时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
故选A。
19.答案:D
解析: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可见,痰在人体的形成部位是气管和支气管,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0.答案:B
解析:A.北欧人鼻长、鼻梁挺,除了美观,还可使冷空气有更多的时间被加温,从而有利于温暖吸入的空气,A正确。
B.鼻黏膜分泌的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湿润和清洁;鼻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血液的温度通常比空气高,因此可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B错误。
C.喉是发声器官,发音时声带向中线移动,声门闭合,肺内呼出的气流冲动声带而产生基音,再经咽、口、鼻共鸣,由舌、软腭、齿、唇构语,从而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和语言,C正确。
D.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有限度的,所以经过呼吸道处理后的空气,仍然可能含有灰尘、病菌等,D正确。
故选B。
21.答案:D
解析:A.氧气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红细胞运输氧气和一部分二氧化碳;血浆能运输二氧化碳,与肺泡的回缩无关,A不符合题意。
B.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叫组织换气,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与肺泡的回缩无关,B不符合题意。
C.胸廓的扩张与回缩是呼吸运动,是有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当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膈肌顶部上升,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因此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分析题干可知,哮喘会导致肺泡的弹性回缩减弱,会影响肺的扩大和回缩,因此影响的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也叫肺通气,D符合题意。
故选D。
22.答案:A
解析:A.通过分析可知,肺泡是由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无关,故A错误。
BCD.肺泡壁很薄、毛细血管壁很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结构特点都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故BCD正确。
故选A。
23.答案:B
解析:AD.观图,甲过程膈顶下降,此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对应曲线上的abc段,AD错误。
BC.乙过程膈肌顶部升高, 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对应图二cde段,乙过程开始的瞬间对应图二的c点,B正确,D错误。
故选B。
24.答案:D
解析:AB.该急救法是通过外力是向上冲击膈肌,使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增大,产生较强的气流,上冲至喉或气管冲出异物,AB不符合题意。
C.人体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需要氧气,异物卡喉或误入气管导致死亡的根本原因是缺氧,使细胞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而死亡,C不符合题意。
D.异物卡喉实际上阻碍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并不是阻碍了肺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D符合题意。
故选D。
25.答案:A
解析:A.白细胞是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有细胞核,适合做亲子鉴定,A正确。
B.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不适合做亲子鉴定,B错误。
C.血小板是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无细胞核,不适合做亲子鉴定,C错误。
D.血浆淡黄色、半透明,主要成分为水,不适合做亲子鉴定,D错误。
故选A。
26.答案:C
解析:A.乙中③血小板的形状不规则,体积最小,无细胞核,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A正确。
B.将血液放入盛有少量抗凝剂的试管里,静置一段时间,发现血液出现了如甲图所示的分层现象,A血浆、B白细胞和血小板、C红细胞,B层的主要成分是乙图中的②白细胞和③血小板,B正确。
C.平原上的人到了高原地区,身体会做相应的调节,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的含量会增加,这样参与运输氧的红细胞的数量增多,可以运输更多的氧,来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人到高原地区一段时间后,乙中①红细胞的数量会增加,C错误。
D.甲中的A血浆,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产物,C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D正确。
故选C。
27.答案:D
解析:A.结合分析,A、B、C所示的血管分别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故A正确。
B.动脉血流速度最快,静脉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内的血液速度极慢,所以血液在A、B、C所示血管中的流速是:A>B>C,故B正确。
C.动脉是运血出心脏的血管,静脉是运血回心脏的血管,人体通过A动脉所示的血管将血液从心脏输送至全身各处,故C正确。
D.只有四肢的静脉内有静脉瓣,保证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动脉血管内没有动脉瓣,所以B表示静脉,内有静脉瓣,A血管是动脉,其内没有瓣膜,故D错误。
故选D。
28.答案:A
解析:A.动脉随着心脏有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相应的出现扩张和回位的搏动,因此“切脉”中的脉指的是动脉,A正确。
B.静脉,管壁较薄、弹性小,血流速度慢,主要是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到心脏,B错误。
C.毛细血管在体内数量很多,分布很广;其管壁最薄,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管的内径十分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这些特点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质交换,C错误。
D.神经是由聚集成束的神经纤维所构成,许多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成的膜,就成为一条神经,D错误。
故选A。
29.答案:B
解析: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实在没有同型血,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血型的人,但输的时候要慢而少。大量输血必须输入同型血,此人是B型血,且大量失血,因此医生应给他输入同型的B型血。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0.答案:D
解析:A.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8%。一个健康的人,按规定献血,对身体不会有任何影响,A正确。
B.对于健康成年人来说,一次献血不超过400mL,所丧失的血浆成分与血细胞,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因此一次献血200~300mL不会影响身体健康,B正确。
C.在紧急情况下,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因此AB型血是万能受血者,C正确。
D.我国提倡义务献血,鼓励无偿献血的年龄是18~55周岁,男体重大于等于50公斤,女体重大于等于45公斤,经检查身体合格者,都可以参加献血。初中生未满十八岁,身体尚未发育完善,不提倡献血,D错误。
故选D。
31.答案:(1)女
(2)丙
(3)输卵管;受精
(4)子宫
解析:(1)青春期发育的最明显的特点是身高的迅速增长。一般来说男孩比女孩晚约两年进入青春期。故图一乙表示女性的身高增长速度的变化,甲表示男性的身高增长速度的变化。
(2)男性产生生殖细胞—精子的器官是睾丸,同时睾丸也可以分泌雄性激素,又属于内分泌器官。“我”指的是精子,产生“我”的器官是睾丸。一般来说男孩比女孩晚约两年进入青春期,故丁是卵巢、丙是睾丸。
(3)男性睾丸产生的精子进入阴道,缓缓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巢产生的卵细胞相遇,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以受精卵的形成部位在输卵管。“狭窄的管道”指的是输卵管,结合成“新的细胞”的过程叫受精。
(4)子宫是女性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题干中的“宽敞的房子”指的是子宫。
32.答案:(1)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2)2ml唾液
(3)37
(4)不变蓝;口腔
解析:(1)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该实验是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假设是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唾液,除变量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实验时,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浆糊,再向1号试管中加入2mL清水,向2号试管中加入2ml唾液。
(3)唾液淀粉酶需要发挥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消化酶发挥作用,所以为了模拟人体口腔内的环境温度,应将1号和2号试管放在下37℃的水中。
(4)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故向1号试管滴加碘液,变蓝色。2号试管内有唾液,唾液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滴加碘液不变蓝色。由此可见,淀粉在人体消化道内消化的起点是口腔。
33.答案:(1)少
(2)保证小鱼正常的呼吸
(3)低
(4)静脉
(5)②
解析:(1)血液一般呈现红色,如果选择尾鳍色素较多的活小鱼来观察,看不清该血液流动情况,尤其是看不清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的流动情况。因此,为了方便观察鱼尾鳍血液流动的情况,应该选取尾鳍含色素少的活小鱼。
(2)小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来获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的实验过程中,要用浸湿的棉絮,并经常滴加清水,将小鱼的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目的是保持小鱼正常的呼吸。
(3)小鱼尾鳍内含色素,颜色深,视野较暗,因此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应该用低倍的显微镜,低倍镜比高倍镜的视野亮且视野宽。
(4)动脉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血流速度最快;从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血流速度慢,观图可知,乙是动脉,甲是静脉。
(5)白细胞有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作用。当人体某处发炎时,白细胞会穿透毛细血管壁,聚集在伤口处吞噬病菌。因此,如果体内的②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很可能是身体有了炎症。
34.答案:(1)①④⑥
(2)吸收;⑦小肠
(3)呼吸运动;软骨(或C形软骨);收缩;增大
(4)氧气;线粒体;气体扩散
解析:(1)图中位于消化道外的腺体有①唾液腺、④肝脏、⑥胰腺;消化道内的腺体有胃腺和肠腺。
(2)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为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吸收,所以图二中的a生理过程叫吸收,这一生理过程主要在图一中的⑦小肠内进行,该器官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小肠很长,长约5~6米;内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小肠壁和绒毛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
(3)肺通气是肺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实现的,包括吸气和呼气,所以图二中的生理过程b吸气、c呼气过程,实际上就是肺的通气,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是气体进出的通道,气体顺畅通过需要软骨或“C”形软骨作为支架。当图三中的肺泡慢慢鼓起时,表示吸气的过程,此时膈肌处于收缩状态,其顶部下降,增大了胸廓的上下径,肋间肌同时收缩,导致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也增大。
(4)肺泡里的气体交换是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泡里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交换的结果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呼吸作用是生物体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的线粒体。因此,图三中的b代表的气体是氧气,它进入组织细胞后在细胞的线粒体部位被利用,图三中标号a二氧化碳、b氧气交换的原理是气体扩散。
35.答案:(1)④
(2)肺动脉;静脉
(3)②左心房
(4)动脉;静脉;营养物质
(5)瓣膜
(6)⑤→①→③→⑦→A
解析:(1) 心脏能将血液泵至全身,主要是心肌收缩与舒张的结果。心脏有四个腔:②左心房、①右心房、④左心室、③右心室,其中④左心室的壁最厚,这是与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相适应的。
(2)⑦肺动脉,是肺循环的开始部分,内流静脉血。
(3)PM2.5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中的肺循环,从肺部的毛细血管到达肺静脉,进入②左心房。
(4)血液经⑧主动脉,流经B和C后,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养料和氧气供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样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小分子的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叫做吸收,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B表示小肠绒毛,当血液流经B后,血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明显增加。
(5)心脏中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同侧的心室和心房之间有房室瓣,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所以,心脏中的血液流动的方向是:心房→心室→动脉。
(6)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结合血液循环途径可知,若静脉注射药物,则药物到达病灶的途径是:⑤上腔静脉→①右心房→③右心室→⑦肺动脉→A肺部毛细血管→肺部患病部位。
36.答案:(1)A
(2)18.9
(3)核桃仁
(4)多
(5)防止热量散失
解析:(1)鲜西红主要含有水分,维生素等物质,但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较低。马铃薯片中主要含有糖类,含能量较高。因此,食物中,不适合做测定某种食物中能量的实验材料鲜西红。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由1毫升水每升高1℃需要吸收4.2焦的热量可知,每克核桃仁含有的热量是(30×3×4.2)/20=18.9焦。
(3)分析可知,四种食物质量和水的体积均相同,但是温度上升最高的是核桃仁,含能量最多。从该小组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花生仁、黄豆、核桃仁、大米4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核桃仁。
(4)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条件所限,会有一部分热量散失掉,因此,实际上食物全部燃烧产生的热量比上述热量多。
(5)实验中易拉罐的作用是防止热量散失,减少实验误差。
食物名称
花生仁
黄豆
核桃仁
大米
质量(克)
20
20
m
20
水(毫升)
30
30
30
30
温度上升(℃)
2.2
1.4
3
1.3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生物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溆浦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溆浦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读图填空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