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综合训练题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综合训练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①圈层,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据此完成1~2题。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A.地内物质相态的差异
B.地内温度的变化
C.地内物质密度的差异
D.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①圈层( )
A.位于莫霍界面以下
B.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
C.厚度比②圈层大
D.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D 2.B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D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①圈层为地壳,它和地幔中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组成岩石圈,B正确;地壳在莫霍界面以上,A错误;②圈层为地幔,其厚度比①圈层大,C错误;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位于上地幔,即②圈层中,D错误。]
埃塞俄比亚东北部阿法尔地区,自2005年有两座火山喷发后就形成了不到1千米的裂缝,但迄今裂缝全长已达60千米,最宽处8米,该地已经成为科学家们见证海洋形成的天然实验室。据此完成3~4题。
3.阿法尔地区的裂缝形成于火山喷发之后,裂缝中的火山组成物质都来自地球内部的( )
A.地幔 B.地核
C.地壳D.岩石圈
4.裂缝从1千米延长到60千米,非洲大陆也可能一分为二,这些直接改变的是地球圈层中的( )
A.岩石圈B.大气圈
C.生物圈D.水圈
3.A 4.A [第3题,火山喷发的物质主要是岩浆,其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且到达地表后温度降低,冷却形成岩石。第4题,由材料可知,裂缝存在于地壳中,而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
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5~6题。
5.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B.②圈层
C.③圈层D.④圈层
6.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海洋部分的厚度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较低,压力和密度较小
5.B 6.C [第5题,一般认为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图中②圈层为地幔,故选B项。第6题,①圈层为地壳,大陆部分厚度比海洋大;②圈层为地幔,其物质以固态为主,横波可以通过;③圈层为外地核,横波不能通过,可能为液态;④圈层为内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C项正确。]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
A.水圈、大气圈、岩石圈
B.大气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D.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8.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
B.大气圈的大气密度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
C.岩石圈包括软流层及其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
D.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构成的圈层
7.D 8.B [第7题,图中A位于大气层,表示大气圈;B表示水圈,C表示岩石圈。第8题,地球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大气圈的大气密度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B正确;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位于软流层以上,不包括软流层;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
下图是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读图,回答9~10题。
9.图示区域地壳的厚度分布特点是( )
A.北部低,南部高B.中间高,四周低
C.中部地区变化大D.东部地区最薄
10.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D.软流层中部
9.C 10.C [第9题,图中地壳厚度等值线,北部高南部低,中部地区等值线密集,地壳厚度变化大。第10题,地壳是莫霍面到地表的固体外壳,莫霍面是地壳的起算点,因此0千米可表示莫霍面。]
11.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上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
C为________,D+E为________,F+G为________。
(3)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
(4)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解析] 第(1)(2)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第(3)题,设计好图例后,根据岩石圈范围画出。第(4)题,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
[答案] (1)莫霍面 古登堡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壳 地幔 地核
(3)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画图略。
(4)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地核可能为液态。
读某个震源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图,回答12~13题。
12.当O处发生地震时,地震波传播方向有( )
A.沿地表传播与向下传播
B.沿地表传播与向上传播
C.只有向下传播
D.只有沿地表传播
13.上图中P波与S波都能够到达的是( )
A.甲与乙B.乙与丙
C.丙与丁D.甲与丁
12.A 13.D [第12题,读图可知,图示代表地球圈层,O处位于地表,当O处发生地震时,地震波有的沿地表传播,有的经过地幔、地核部分,说明传播方向有沿地表传播与向下传播,A正确。第13题,P波表示纵波,S波表示横波。读图可知,地震波在到达甲和丁之前未经过地核,P波、S波都能到达,D正确。无地震波到达乙,到达丙的地震波通过地核,只有纵波,没有横波。A、B、C错误。]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14~15题。
14.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B.水圈
C.①圈层D.②圈层
15.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14.A 15.B [第14题,人类属于生物圈的组成部分。第15题,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有交错在一起的部分,所以水圈不是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A错;生物圈主要分布在这个交错地带,所以说孕育于其他圈层中,B对;①圈层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C错;②圈层中硅铝层在大洋洋底缺失,不是硅镁层,D错。]
16.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处地壳的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解析] 第(1)题,主要为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第(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千米,进一步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答案] (1)39~41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单元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测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黑土进行观察,最容易观察的是,黑土呈现黑色是,下列对黑土说法正确的是,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图示区域,发育成熟的土壤最下层是,理想土壤组成物质中比重最大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同步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透光高积云位于大气的,该图示意的大气垂直分层属于,②区气温分布特征最可能导致,有关图示大气层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作业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