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上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74402/0-171647022621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化学九上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74402/0-171647022627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化学九上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5774402/0-171647022630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化学九上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化学九上单元测试卷: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共16页。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卷(解析版)第Ⅰ卷 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1.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A.氢原子 B.氧原子 C.氢原子和氧原子 D.水分子【答案】D。【解析】水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因此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水分子,而氢原子、氧原子都不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故选:D。2.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A.质量和体积的大小 B.运动形式和间隔的远近 C.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D.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答案】D。【解析】A、分子与原子质量体积都很小,故A错误。B、分子与原子运动形式和间隔的远近没有多大的区别,故B错误。C、既然都能够组成物质故都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C错误。D、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D正确。故选:D。3.如图为原子变化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表示三种原子,“●”、“〇”、“。”表示原子中的不同微粒,①②③中属于同种元素的原子是(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答案】B。【解析】在原子中,电子在原子核的外部,所以小圈表示的是电子,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所以白球表示质子,黑圈表示中子;再根据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可知;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由微观结构示意图可知,①和②这两种粒子核内的质子数均为1,故属于同种元素。故选:B。4.某元素R,其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为X,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Y,则R2+离子的核外电子总数为( )A.X﹣Y﹣2 B.X﹣Y+2 C.X﹣Y D.Y﹣2【答案】A。【解析】R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为X,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Y,则质子数为X﹣Y,电子数为X﹣Y,R2+离子是由R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的,故电子数为X﹣Y﹣2,观察选项,故选A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钙 B.氧 C.铝 D.硅【答案】B。【解析】地壳中含量前五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所以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选:B。6.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A.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D.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和不同【答案】A。【解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各选项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选:A。7.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分子间的空隙: B.原子核外电子层数: C.地壳中元素含量: D.空气中物质的含量:【答案】A。【解析】A、物质的三种状态下,分子之间的间隔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气体、液体、固体,故选项正确;B、原子核外电子层数:H只有一个电子层,C有2个电子层,Al有3个电子层,故选项错误;C、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是O、Si、Al、Fe,故选项错误;D、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是氮气N2,约占空气体积的78%,其次是氧气O2,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选项错误;故选:A。8.对图所示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 A.①⑤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B.①②③④⑤表示五种元素 C.④表示的粒子符号一定为O2﹣ D.③⑤对应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分子构成的【答案】A。【解析】A、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最外层电子数,①⑤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化学性质相似,故A正确;B、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①②③④⑤表示四种元素,故B错;C、④表示的粒子可以是原子可以是离子,所以④表示的粒子符号不一定为O2﹣,可能是氧原子,故C错;D、③⑤对应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故D错。故选:A。9.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远处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 )A.分子很小 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可以再分【答案】B。【解析】诗句中说到在远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飘入到诗人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中不断地运动。故选:B。10.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关于这几种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B.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原子和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微粒都是不断运动的【答案】B。【解析】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能再分,故A正确;B、分子比它的构成原子大,而不是分子一定比原子大,比如氢分子就比铁原子小,故B错误;C、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故C正确;D、微粒都是不断运动的,故D正确。故选:B。11.下列微观粒子结构示意图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②的元素在周期表的第二周期 B.③④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C.③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D.①②④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答案】D。【解析】A、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②的元素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在周期表的第三周期,故A叙述不正确。B、③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反应中易失去;④的最外层也是第一层,有2个电子,达到了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所以③④元素化学性质不相似。故B叙述不正确。C、③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故C叙述不正确。D、①②的最外层电子数8,④的最外层也是第一层,有2个电子,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故D叙述正确。故选:D。12.如图是硫元素的信息示意图,下列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A.原子质量﹣﹣32.06 g B.元素名称﹣﹣硫 C.元素符号﹣﹣S D.原子序数﹣﹣16【答案】A。【解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硫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06,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而不是表示一个硫原子的质量是32.06g,故选项说法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硫,故选项说法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S,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6,表示原子序数为16,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13.有五种原子,其质子数、中子数如表所示,下列选项中哪一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A.甲和乙 B.乙和丁 C.丙和丁 D.甲和戊【答案】A。【解析】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即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故甲和乙属于同种元素;丁和戊属于同种元素;故选:A。14.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恢复原状——分子体积变大 B.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答案】A。【解析】A、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恢复原状,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错误。B、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C、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15.元素铅的质子数为82,相对原子质量为207,求该元素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 )A.42 B.43 C.82 D.83【答案】B。【解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知铅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82;依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可得铅原子的中子数为:207﹣82=125,因此铅元素原子核内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125﹣82=43。故选:B。16.硒有防癌、抗癌作用。如图为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fA.图中x的值为18 B.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 C.硒元素位于第四周期 D.硒原子容易失去电子【答案】D。【解析】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34=2+8+x+6,x=18,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4,表示原子序数为3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硒原子中的质子数是34,故选项说法正确。C、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硒元素位于第四周期,故选项说法正确。D、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17.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变化是( )A.碘受热变碘蒸气 B.一定条件下水制成冰块 C.块状的硫碾磨成硫粉 D.加热氧化汞产生氧气【答案】D。【解析】A、碘受热变碘蒸气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B、一定条件下水制成冰块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C、块状的硫碾磨成硫粉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D、加热氧化汞产生氧气氧化汞受热变成汞和氧气是化学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以再分,故D正确。故选:D。18.下列客观事实对应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答案】B。【解析】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B、水沸腾时,掀起壶盖,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分子间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C、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运动,故选项解释正确。D、CO2和CO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决定了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B。第Ⅱ卷 非选择题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24分)19.某兴趣小组做以下实验探究分子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1)实验I: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现象是 小烧杯中的蒸馏水不变色 ,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现象是 小烧杯中的溶液变红色 ,由实验I得出的结论有 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 。(2)实验II(如右图中甲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 烧杯B中溶液变红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氨分子微粒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答案】(1)小烧杯中的蒸馏水不变色;小烧杯中的溶液变红色;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2)烧杯B中溶液变红;氨分子微粒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解析】(1)根据实验观察可知,蒸馏水中滴入2滴~3滴酚酞试液没有颜色的变化,当再加入浓氨水时溶液的颜色变为红色,通过本实验可得出酚酞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遇浓氨水变红色,故答案为:小烧杯中的蒸馏水不变色;小烧杯中的溶液变红色;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变色,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变红色;(2)根据实验可观察到烧杯B中的液体变为红色,因浓氨水易挥发,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则从烧杯A中运动到烧杯B中,烧杯B中溶液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为红色,故答案为:烧杯B中溶液变红;氨分子微粒从烧杯A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使酚酞试液变红;20.用元素符号填空: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N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O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O .【答案】(1)N;(2)O;(3)Al;(4)O。【解析】(1)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所以说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其元素符号为:N.(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元素符号为:O.(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其元素符号为:Al.(4)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元素符号为:O.故答案为:(1)N;(2)O;(3)Al;(4)O.21.①分子之间有间隔;②分子很小;③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④分子在不断运动。(1)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② (填序号,下同);(2)酒香不怕巷子深 ④ ;(3)5L水与5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10L ① ;(4)CO有毒,CO2无毒 ③ 。【答案】(1)②;(2)④;(3)①;(4)③。【解析】(1)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分子很小。(2)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3)5L水与5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10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4)CO有毒,CO2无毒,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答案为:(1)②;(2)④;(3)①;(4)③。22.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1)氧、硫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是 、 。(2)这两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等质量的氧、硫这两种元素所形成的单质中原子数目之比约为 1603:800 。【答案】(1)、;(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3)1603:800。【解析】(1)氧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硫原子核内有16个质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8个电子,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2)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这两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最外层电子数相同。(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质量成正比,两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16.00:32.06=800:1603,则等质量的氧、硫这两种元素所形成的单质中原子数目之比约为1603:800。故答案为:(1)、;(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3)1603:800。23.根据图示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填空:(1)结构示意图中,x= 6 ,y= 8 。(2)图中化学性质相似的两种元素是 A、C (填字母序号);(3)图中属于同一周期的两种元素是 B、C (填字母序号)。【答案】6;8;A、C;B、C。【解析】(1)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x=2+4=6,2+y+2=12,y=8;故填:6;8;(2)在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A是氦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层,该电子层上只有2个电子,属于稳定结构;C是氖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属于稳定结构,所以A与C化学性质相似;故填:A、C;(3)B和C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所以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周期;故填:B、C。24.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形成离子.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①当a= 10 时,该粒子是原子,该原子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二 周期.②当a=8时,该粒子是 阴离子 (填“原子”、“阳离子”或“阴离子”).【答案】10,二;阴离子。【解析】①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a=2+8=10,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属于第二周期元素,故填:10,二;②当a=8时,该粒子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阴离子,故填:阴离子.三、实验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1分,共18分)25.(10分)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以下三组实验。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而氨水呈碱性,打开盛装浓氨水的试剂瓶时能够闻到强烈刺激性气味。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1)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2)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现象: 溶液变红 ,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氨水能使酸酞溶液变红 。(3)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烧杯C,向其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乙),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的现象分别是 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 ,这一现象说明 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烧杯的作用是 对比 。(4)乙同学将实验进行改进(如图丙)后进行有关分子性质的探究实验: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试管中看到的现象是 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 ,此现象说明了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5)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丁所示,在一个玻璃杯中放入约5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大块糖块,在容器外壁沿液面画一条水平线,当糖块消失后,液面比水平线 低 (填“高”“低”或“相平”),这一现象说明了 分子间有间隔 ,同时还可以说明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或不同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答案】溶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对比;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低;分子间有间隔或不同分子间的间隔不同。【解析】(2)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故取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氨水,会看到溶液变红的现象,故填:溶液变红;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3)氨水具有挥发性,是因为溶液中的溶质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运动到酚酞试液中使酚酞变红,空气中放置的B是为了做对比试验,说明不是空气使酚酞变红,故填:A中溶液变红,B中溶液不变色;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对比;(4)在试管中的滤纸条上相间滴有无色酚酞溶液,试管口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由于氨分子的运动,会观察到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故填:滤纸条上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逐渐变红,分子在不断地运动;(5)由于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且不同的分子间隔不同,将糖溶解在水中,体积会小于糖和水的体积之和,故填:低;分子间有间隔或不同分子间的间隔不同。26.(8分)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实验”图I是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大烧杯中甲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 ,此实验说明分子 在不断运动 。但是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并进行如下操作: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分析讨论】(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与B、C中的酚酞溶液做对照或者对比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酚酞很快变成红色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浓氨水显碱性 ,② 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 )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 。【答案】大烧杯中甲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不停地运动;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先变红,B试管中的溶液后变红。【分析讨论】:(1)与B、C中的酚酞溶液做对照或者对比;(2)酚酞很快变成红色;(3)浓氨水显碱性;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4)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解析】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不断运动到甲烧杯中与水结合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大烧杯中会看到小烧杯甲中酚酞溶液由无色逐渐变红,大烧杯外小烧杯中酚酞溶液无明显变化;此实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由于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所以观察到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先变红,B试管中的溶液后变红;【分析讨论】(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与B、C中的酚酞溶液做对照或者对比;(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很快变成红色;(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浓氨水显碱性;②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4)改进前的实验装置不密封,挥发出的氨气会污染空气,改进后实验是密封装置,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并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故答案为:大烧杯中甲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不停地运动;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先变红,B试管中的溶液后变红。【分析讨论】:(1)与B、C中的酚酞溶液做对照或者对比;(2)酚酞很快变成红色;(3)浓氨水显碱性;分子在不断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4)能够防止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大气;能够得出在不同温度下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的差异。四、推断题(本题共1小题,共5分)27.有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B元素原子第三电子层比第二电子层少一个电子,C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以及D元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均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上述三种元素的元素符号:A Al 、B Cl 、C O 、D Na 。(2)画出B原子和C离子的结构示意图。B原子 ;C离子 。【答案】(1)Al,Cl,O,Na;(2),。【解析】(1)A、B、C、D四种元素,A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所以A是铝元素,B元素原子第三电子层比第二电子层少一个电子,第三层有7个电子,核外电子数是17个,所以B是氯元素,C元素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以及D元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均与氖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0个,所以C是氧元素,D是钠元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A是Al,B是Cl,C是O,D是Na;(2)B原子和C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故答案为:(1)Al,Cl,O,Na;(2),。五、解答题(本题共3小题,共17分)28.(6分)小明学习了分子的性质做了如下实验:在密闭的硬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置滴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装置如图),观察实验现象。查阅资料:①浓氨水和浓盐酸可发生反应生成白色固体(NH4Cl);②氨气和氯化氢污染空气。(1)该实验说明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 挥发 性,由此可知,这两种试剂应 密封 保存。(2)从微观角度看,该实验还可以证明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小明观察到玻璃管内生成的白色烟圈位于c位置,说明HCl分子的运动速率比NH3分子的 慢 (填“快”或“慢”)。(4)已知相同条件下气体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有一定关系。由此实验可知,两者成 反比 (填“正比”或“反比”)关系。(5)该装置可使HCl气体与NH3充分反应,同时还具有 环保 等优点。【答案】挥发;密封;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慢;反比;环保。【解析】(1)该实验说明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由此可知,这两种试剂应密封保存。故填:挥发;密封;(2)从微观角度看,该实验还可以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故填:分子是不断运动的;(3)小明观察到玻璃管内生成的白色烟圈位于c位置,说明HCl分子的运动速率比NH3分子的慢。故填:慢;(4)由此实验可知,两者成反比关系,即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运动的速率越慢。故填:反比;(5)该装置可使HCl气体与NH3充分反应,同时还具有环保等优点。故填:环保。29.(6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挤压装有浓氨水的滴管,片刻后观察到滤纸片逐渐变红。(1)该实验说明分子 在不断运动 。(2)棉花的作用是 吸收氨气,防止其进入空气中,污染环境 。(3)微实验的优点是 节约药品(合理即可) (写1种)。【答案】(1)在不断运动;(2)吸收氨气,防止其进入空气中,污染环境;(3)节约药品(合理即可)。【解析】(1)氨分子在不断运动,与酚酞试液接触,氨分子与酚酞试液中的水接触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断运动;(2)氨气容易污染环境,氨气易溶于水,所以用湿棉花团来吸收氨气,防止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3)微实验的优点是用药品少,节约药品。故答案为:(1)在不断运动;(2)吸收氨气,防止其进入空气中,污染环境;(3)节约药品(合理即可)。30.(5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认真分析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请从上表中查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6.98 。(2)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B (填序号)。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如: AB (填字母序号)。A.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C.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4)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2的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失去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关系密切。【答案】(1)26.98; (2)B; (3)AB; (4)失去; 最外层电子数。【解析】(1)先弄清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铝元素;再根据元素周期表的内容,查知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2)根据元素的概念,可知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A.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B.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4)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2的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上图,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说明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故答案为:(1)26.98; (2)B; (3)AB; (4)失去; 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种类甲乙丙丁戊质子数66877中子数67878选项客观事实微观解释A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B水沸腾时,掀起壶盖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C“花香四溢”分子在不停运动DCO2和CO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