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第1页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第2页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第3页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是盖天说。盖天说主张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
    盖天说突破了人们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找到了适合这种模型的数学方法,那就是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该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该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由此,该说能够为人们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对日月星辰运行的预测、对二十四节气的预报,能够接受观测实践的检验,因此,它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尽管它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在汉武帝时期遇到了浑天说的有力挑战。事情起源于历法编制。当时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迁组织的修历队伍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参加者之间观点上出现了分歧,来自四川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提出了一种新的主张: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这种主张,后来被人们称为浑天说。浑天说与司马迁等信奉的盖天说本质上完全不同,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也不同,这就导致了在修历过程中的争论。双方争论得非常激烈,以至于到了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程度。对此汉武帝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们分别制订自己心仪的历法,然后拿出来接受检验,谁的历法更符合实际,就用谁的历法。最后的结果是浑天说者邓平等人制订的历法与实际天象符合得最好,于是就采纳了邓平的历法。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初历》的由来。
    《太初历》的制订问题画上了句号,但由修订《太初历》所引发的浑盖之争却拉开了帷幕。在此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究竟是浑天说正确,还是盖天说合理,天文学界的争论一直不曾停歇,总的趋势是信奉浑天说的人越来越多,浑天说逐渐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
    浑盖之争涉及与宇宙结构问题有关的方方面面。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扬雄先是相信盖天说,后来在与另一位学者桓谭的争论中,被桓谭说服,转而信奉浑天说。他经过细致思考,发现了盖天说的诸多破绽,撰写了著名的《难盖天八事》一文,从观测依据到数理结构等八个方面,逐一对盖天说作了批驳。
    但是浑天说也有自己的软肋。浑天说主张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这一主张成为盖天说批驳的重点,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旧说,天转从地下过。今掘地一丈辄有水,天何得从水中行乎?甚不然也。(《隋书·天文志》)
    王充的责难是颇有说服力的,因为按当时人的理解,太阳是依附在天球上的,天从水中出入,就意味着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面对王充的责难,浑天说者的态度是,只要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太阳是从地平线下升起,又落到地平线下面,它即使出入于水中又有何妨?晋朝的葛洪就针对王充的责难,提出了判断浑天说是否成立的判据:又日之入西方,视之稍稍去,初尚有半,如横破镜之状,须臾沦没矣。若如王生之言,日转北去者,其北都没之顷,宜先如竖破镜之状,不应如横破镜也。(《隋书·天文志》)
    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指出这种现象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他提出的判据是有说服力的。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至于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南北朝时期的浑天家何承天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是故百川发源,皆自山出,由高趣下,归注于海。日为阳精,光曜炎炽,一夜入水,所经焦竭。百川归注,足以相补,故早不为减,浸不为益。(《隋书·天文志》)何承天的构思很有意思,他的辨解,表现了浑天说者为修补自己理论上的漏洞所作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并未起到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
    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这场争论的影响下,更多的人投入到了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之中,提出了更多的宇宙结构学说。
    (摘编自关增建《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武帝尽管采纳了司马迁修订新历法的建议,但是面对宇审结构观点上的分歧,却并未偏信司马迁。
    B. 修订《太初历》的过程并不顺利,原因是出现了与盖天说观点不同的浑天说,两派学者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C. 何承天对太阳从水中出入的问题作了合理的解释,修补了浑天说理论的漏洞,但其努力并未起到太大作用。
    D. 浑盖之争自拉开帷幕就有很多学者积极参与,相关争论持续了一千多年,促进了后世对宇宙结构探索。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信奉盖天说的著名学者扬雄,不仅没有固执己见,而且还写文章《难盖天八事》对自己原来所信奉的观点进行批驳。
    B. 浑天说虽然也有自己的“软肋”,却一度成为天文学界对宇宙结构认识的主流,因为当时缺乏更加科学的天文学理论。
    C. “从观测的角度,只能承认浑天说是较为正确的”,说明浑天说本身并不绝对正确,这表现了科技类文章语言的严密性。
    D. 浑盖双方的激烈争辩产生了深远影响,吸引了国内外许多科学家加入对宇宙结构问题的研究,使该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3. 下列选项都出自《晋书·天文志》,其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浑天说”观点的一项是( )
    A. 日月众尾,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
    B. 其言天似盖笠,地法覆槃,天地各中高外下。
    C. 北极之下天地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施四陵。
    D. 天如鸡子,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天内。
    4. 作者评价盖天说是“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根据选文内容,该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5. 反证法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论点。请根据文中“当时人的理解”,运用反证法完成下列推导。
    要论证“浑天说不成立”,先假设:“浑天说成立”为真。浑天说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大家公认“水火不容”是常理。因而推断: ____________ 。按照逻辑学的排中律原则,________________ ,所以,“浑天说不成立”为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读山
    贾平凹
    在城里待得一久,身子疲倦,心也疲倦了。回一次老家,什么也不去做,什么也不去想,懒懒散散地乐得清静几天。空着无事,就坐在窗前看起山来。
    山于我是有缘的。但我十分遗憾,从小长在山里,竟为什么没对山有过多少留意?如今半辈子行将而去了,才突然觉得山是这般活泼泼的新鲜。每天都看着,每天都会看出点内容;久而久之,好像面对着一本大书,读得十分地有滋有味了。
    其实这山来得平常,太黑乱,太粗笨了,浑浑沌沌的。无非是崛起的一堆石头,石上有土,土上长树。树一岁一枯荣,它却不显出再高,也不觉得缩小;早晚一推窗子黑兀兀地就在面前,午后四点,它便将日光逼走,阴影铺了整个村子。但我却不觉得压抑,我说它是憨小子,憨得可爱。这么再看看,果然就看出了动人处,那阳面,阴面,一沟,一梁,缓缓陡陡,起起伏伏,似乎是一条偌大的虫,蠕蠕地从远方运动而来了,蓦然就在那里停下,骤然一个节奏的凝固。这个发现,我大惊,才明白:浑浑沌沌原来是在表现着大智,强劲的骚动正寓以屑屑的静寂里啊!
    于是,我常常捉摸这种内在的力,寻找着其中贯通流动的气势。但我失望了,终未看出什么规律。一个山茆,一个山茆,见得十分平凡,但怎么就足以动目?一个崖头,一个崖头,连连绵绵地起伏,却分明有种精神在团聚着?我这么想了:一切东西都有规律,山则没有;无为而为,难道无规律正是规律吗?
    最是那方方圆圆的石头生得一任儿自在,满山遍坡的,或者立着,或者倚着,仄,斜,蹲,卧,各有各的形象,纯以天行,极拙极拙了。拙到极处,却便又雅到了极处。我总是在黎明,在黄昏,在日下,雨中,以我的情绪去静观,它们就有了别样形象,愈看愈像,如此却好。
    有趣的是山上的路那么乱!而且没有一条直着,能从山下走到山顶,能从山顶走到山底,常常就莫名其妙地岔开,或者干脆断去了。山上啃草的羊羔总是迷了方向,在石里,树里,时隐时现。我终未解,那短的弯路,看得见它的两头,为什么总感觉不到尽头呢?如果将那弯线儿拉直,或许长了,那一定却是感觉短了呢,因为城里的大街,就给人这种效果。这效果太过直白无趣。我懂了:这就是含蓄、丰富吧!
    如果是早晨,起来看天的四脚高悬,便等着看太阳出来,山顶就腐蚀了一层红色,折身过山梁,光就有了棱角,谷沟里的石石木木,全然淡化去了,隐透出轮廓,倏忽又不复存在,如梦一般,完全的光明和完全的黑暗竟是一样看不清任何东西,使我久久陷入迷惘,至今大惑不解。
    看得清的,要算是下雨天了。自然那雨来得不要太猛,雨扯细线,就如从丝帘里看过去,山就显得妩妩媚媚。渐渐黑黝起来,黑是泼墨地黑,白却白得光亮,那石的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一时觉得山是个莹透物了,似乎可以看穿山的那边,有蓄着水的花冠在摇曳,有一只兔子水淋淋地喘着气……很快雨要停了,天朗朗一开,山就像一个点着的灯笼,凸凸凹凹,深深浅浅,就看得清楚:远处是铁青的,中间是黑灰的,近处是碧绿的,看得见的那石头上,一身的苔衣,茸茸的发软发腻,小草在铮泠泠挺着,每一片叶子,像长着一颗眼珠,亮亮地闪光。这时候,漫天的鸟如撕碎纸片的自由,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
    到底我不能囫囵囵道出个山来,只觉得它是个迷,几分说得出,几分意会了则不可说,几分压根儿就说不出。天地自然之中,一定是有无穷的神秘,山的存在,就是给人类的一个窥视吗?我趴在窗口,虽然看不出个彻底,但却入味,往往就不知不觉从家里出来,走到山中去了。我走月也在走,我停月也在停。我坐在一堆乱石之中,聚神凝想,夜露就潮起来了,山风森森,竟几次不知了这山中的石头就是我呢,还是我就是这山中的一块石头?
    (选自贾平凹《自在独行》,有删改)
    文本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节选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我”身心疲倦,在老家看山时有所思悟,这与材料二选文《荷塘月色》中作者漫步荷塘寻得宁静有异曲同工之妙。
    B. 材料一中的山带有拙朴、平常、黑乱、粗笨、憨小、浑浑沌沌、面目难识、内蕴明了等特点,虽有情味,却看不出个彻底。
    C. 材料一中作者从多个角度读山,感悟丰富深刻,但也只能说出几分,还有几分说不出。大自然有无穷奥秘,需要不断去读。
    D. “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平常的山,还是平时月下的荷塘,皆是因为作者投射了主观情感,才有了景物背后不一样的思考。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题目“读山”不仅是读山中之景,更是读山代表的哲理。作者以“读山”为切入点,进而推及人生,耐人寻味。
    B. 材料一中“活泼泼”“黑兀兀”这些词语具有较强的乡土特色,这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一般会受到地域的影响。
    C. 材料一中“一朵淡淡的云飘在山尖上空了,数它安详”运用通感手法写出了云的安详,营造了空灵静谧的意境。
    D. 两则材料的叙述视角,都是以“我”为中心,都有“我”的感受,“我”的观察,这使得散文的条理脉胳清晰自然。
    8. 材料一中,作者在读山的过程中有哪些思考?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9. 材料一画横线部分的句子与材料二有相同之处。请赏析材料一画横线部分句子在手法上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登达蓬山望海,山僧四五人,皆言春夏之交,此地特多海市①。各举所见,与图画传闻者绝异。盖传闻者多言蜃气②烛天,影像见于空中,岂知附丽水面,以呈谲诡。言者不出云气仿佛,岂知五采历落,刻露秋毫。东坡在登州,以岁晚得见为奇,然霜晓雾后,往往遇之,亦不必拘拘于春夏也。信耳信目,自有差等。山僧约明年三四月来宿其舍,海神当不余弃。先次第其言而赋之。
    己酉之冬,观海达蓬。山僧四五,指点空濛,曰:“滨海之地不一,兹独当夫神宫也。光怪发作,亦何人而不逢!但称登州之海市者,盖不免于瞽聋。”
    (节选自明末清初·黄宗羲《海市赋》)
    【注】①海市:即海市蜃楼,参下“蜃气”注。②蜃气:海面风平浪静时,远处出现的由折光形成的城郭楼宇等幻象,也可见于沙漠中。古人常误以为是大蜃吞吐的云气而成。
    材料二:
    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吾常闭特室,外键以避之。夫山而名,尚为游者所败坏若此。”辛卯冬,《南山集》祸作,余牵连被逮,窃自恨曰:“是宗六所谓也!”
    又十有二年,雍正甲辰,始荷圣恩,给假归葬。八月上旬至枞阳,卜日奉大父柩改葬江宁,因展先墓在桐者。时未生已死,其子移居东乡。将往哭,而取道白云以返于枞。至浮山,计日已迫乃为一昔之期招未生子秀起会于宗六之居而遂行。白云去浮山三十里,道曲艰,遇阴雨则不达,又无僧舍旅庐可托宿,故余再欲往观而未能。
    既与宗六别,忽忆其前者之言为不必然。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既而思楚、蜀、百粤间,与永柳之山比胜而人莫知者众矣,惟子厚所经,则游者亦浮慕焉。今白云之游者,特不若浮渡之杂然耳。既为众所指目,徒以路远处幽,无所取资,而幸至者之希,则曷若一无闻焉者,为能常保其清淑之气,而无游者猝至之患哉?然则宗六之言,盖终无以易也。
    (节选自清·方苞《再至浮山记》)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计日A已迫B乃为一昔C之期D招未生E子秀起会F于宗六G之居H而遂行。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作动词,意为“照”,与姚鼐《登泰山记》中“明烛天南”及成语“风烛残年”中的“烛”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B. 次第,指排比作赋,与杜牧的“山顶千门次第开”和李清照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次第”词义都不相同。
    C. 木末,犹树梢,“末”字使用了指示造字法,字中的长横指示树梢,一如“本”字中的短横指示树根。
    D. 永柳之山,永州、柳州的山水风物皆因柳宗元的诗文作品而出名,名作有《永州八记》《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等。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宗羲创作此赋时并未亲见海市,按照山僧的意思,第二年春夏之交作者才有可能看见奇观,只能听山僧描述此地的海市胜景。
    B. 苏轼在登州时傍晚也看见了海市奇观,和别人说的时间并不相同,所以黄宗羲认为相信传闻还是相信目睹,自有区别。
    C. 卯年冬天,《南山集》之祸爆发,方苞受牵连而被逮捕,私下感叹:这跟宗六和尚所说的山有名则易遭败坏的道理相当。
    D. 白云山已然成为众人瞩目之地,只是路途遥远等原因限制了游客数量,但方苞认为只有无名才可保持其清静美好的环境气氛。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但称登州之海市者,盖不免于瞽聋。
    (2)盖路远处幽,而游者无所取资,则其迹自希,不系乎山之名不名也
    14. 古人写景叙事大多是为了抒怀,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所表达的不同人生感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①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②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注释】①苏轼从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途经润州与孙巨源等集会于多景楼。②捻:弹奏琵琶的一种指法。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两句,连用四个“多”字,写出作者景况、点明聚会地点,平实凝练,无赘余之感。
    B. 上片情事相连,借往昔之景,论不平之事,写心中之情,展昂扬之志,如神来之笔。
    C. “停杯且听琵琶语”中的“琵琶语”由白居易的《琵琶行》“今夜闻君琵琶语”句而来,指琵琶女弹奏的乐曲。
    D. “醉脸春融”四个字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动人姿态。
    16. 本词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都写到听琵琶女弹奏,但听曲的态度、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汉族传统的婚礼章程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诗经·氓》中与“纳吉”相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官吏们击鼓敲梆聚集百姓,频繁发号施令,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怎能繁衍生息、生活安定呢?
    (3)“窗”是生活中的常见物象,却拥有独特的美感,古人常常以“窗”来帮助表情达意。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在网络视听领域,小体量、快节奏的内容呈现方式受到用户青睐,微短剧 ① ,进入大众视野。微短剧看似只是短视频的剧集化或长视频的浓缩版,实则在视听语言、内容逻辑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影视类别。微短剧的出现,开辟出一条网络视听内容创作的新渠道。短小精悍的微短剧,单集时长不超过15分钟,最短甚至不足60秒,在有限的篇幅内高频呈现剧情亮点,悬念感强,情节紧凑。
    不论是横屏还是竖屏,关键都在质量水平。小体量、快节奏、高密度等特点,使微短剧迅速受到观众欢迎,形成网络视听新的“流量高地”。
    微短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需要在创作各环节强化精品意识,以小切口讲好故事,提高质量。无论是剧情铺陈还是镜头叙事;无论是编导演还是服化道,无论是后期剪辑还是特效制作,只有各个环节做到 ② 、完美无缺,整体才会有好的呈现。优秀的影视作品,无一不是各环节创作者 ③ 、通力合作的成果。微短剧的策划立项,剧本创作、拍摄剪辑、宣传推广,需要更多优秀人才支撑。让有创意、懂技术,有情怀的人才投身微短剧行业,为观众带来更多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精品佳作。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19. 根据材料内容,提取整合主要内容,为“微短剧”下一个定义。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不超过7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阴雨连绵,道路断绝,河水暴涨,外省前来购买吾乡所产大蜜桃的车辆,一辆也没有到来。
    家家户户都有采摘下来的桃子。有的装在篓子里,摞得小山一般,上面蒙着塑料布遮挡雨水。有的就散乱地堆在院子里,任凭雨水抽打浸泡。水蜜桃不耐储藏,往年里,收购桃子的大卡车,直接开到桃林边上,摘下来随即过磅装车,那些不畏辛劳的司机,连夜奔驰,第二天凌晨即可将桃子运往千里之外的城市。今年,老天爷仿佛要对连续发了几年桃运的人们进行惩罚,从桃子成熟开始,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晴天,大雨中雨小雨交替进行,即便不摘桃子,在树上也要烂掉。摘下来,也许还有一线生机:天一放晴,车一进来,装车就走。但这天,根本看不出放晴的预兆。
    我家只种了三十棵桃树,因为父亲年老,疏于管理,产量不高,但也摘了将近六千斤。我家果笼少,只装了十六笼,放在厢房里,剩下来的,蒙上一块塑料布,堆在院子里。父亲不时冒雨出去,揭开塑料布,捡起桃子观看。每当他揭开塑料布时,我们就会嗅到一股烂桃子的味道。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侧面表现水蜜桃“不耐储藏”的?
    21. 文中“天一放晴,车一进来,装车就走”中加点“一”与《故都的秋》:“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中加点的“一”,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22. 对文学作品来说,短句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短句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出了自己在双腿残疾之后的沮丧,失落,难过。那时的他,看到的,想到的,思到的,都只有自己的苦。在他母亲去世之后,他才明白母亲当时承受的苦要加倍于他,也只有在此时,他才看到了,想到了,思到了母亲的不易。看自己时,他想到的是自己要不要活;看母亲时,他想到母亲的艰难,坚韧,明白要好好地活。从“看自己”到“看母亲”产生的结果差别竟然如此之大。
    结合材料的含意,请谈谈你对“看自己”“看他人”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相关试卷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共6页。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共9页。

    2024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PDF版不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PDF版不含答案),共6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