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七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语文优选100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1. 古代诗歌五首——七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语文优选100题(含答案),共7页。
21. 古代诗歌五首——七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语文优选100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社日”是古代祭祀谷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诗句“箫鼓追随春社近”就反映了人们在“社日”祈求丰收的热闹场景。B.“飞来山上千寻塔”中的“寻”是古代常用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C.“岱宗”指的是华山;“造化”指的是天地、大自然;“阴”“阳”分别指的是山北水南和山南水北。D.“树木繁茂”“野花簇拥”“春天气息”都是主谓短语。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怆/然而/涕下 B.阴阳/割/昏晓C.自缘/身在/最高层 D.浩荡/离愁/白日斜3.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代文学家B.《望岳》—杜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C.《游山西村》—陆游—宋代爱国诗人D.《已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4.下列各句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想到时间之久远、天地之广大,独自怆(chuāng)然,怎能不泪涕(tì)纵横?B.岱(dài)宗横跨齐鲁,连绵不绝,使人心胸激荡,张大眼眦(cǐ)望飞鸟归林。C.随处可闻的箫(xiāo)鼓声,略显浑(hùn)浊的腊酒,都在彰显着淳朴的民风民俗。D.满怀愁绪看着太阳西下,扬鞭(biān)东去,从此辞官奔赴天涯(yá)。5.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C.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一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7.下列对本课五首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的登岳。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间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寂苦闷的情绪。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古吊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蕴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农村的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尽,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D.《己亥杂诗(其五)》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8.下列对《己亥杂诗(其五)》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回归的喜悦,又有离别的愁绪。B.全诗以一种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清朝当政者予以讽谏,表达了诗人心中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C.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D.诗人以拟人化手法赋予落花情感,即使化作了春泥也还要护花,用以比喻诗人虽辞官离京,仍要像落花变成春泥再护花一样,对社会、对国家还要竭尽全力。二、综合性学习9.校学生会开展“读古诗·长知识”系列活动,请你参与。(1)【文化传承·文化理解】下面是活动中的两道题,请回答。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常用的两种交通工具。①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②脱鞍暂入酒家垆: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下面的诗句,写出古人送别时的两种习俗。③客舍青青柳色新:____________________④劝君更尽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2)【语言与思维·言语整合】下列对一首五律颔联和颈联的补充,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汉阳渡,初日郢门山。(颔联)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___________。(颈联)A.风高 还B.风高 回C.高风 还D.高风 回三、阅读理解与欣赏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0.本诗的情感富于变化。下面是两位同学画的情感变化曲线图,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并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说明。11.同学们想借诗句表达对老师默默奉献的感恩之情。下列诗句不恰当的一项是(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B.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D.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甲]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乙]望蓟门①祖咏燕台一去②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④。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⑤,论功还欲请长缨⑥。[注]①蓟门:唐朝屯兵之地。②燕台一去:一到燕地。③三边: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④危旌:高扬的旗帜。⑤投笔吏:东汉人班超。他投笔从戎,后来因功封为定远侯。⑥请长缨:缨,绳子。西汉人终军曾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出使南越,后常用来指请求杀敌或请求给予任务。12.请赏析甲诗三四句中的“钟”和“割”这两个字的妙处。13.两首诗都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请结合两诗的最后两句内容,说一说两位作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掌握语文综合知识的能力。A项,“社日”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箫鼓追随春社近”中“春社”指春社日,古代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C项,“岱宗”指的是泰山。D项,“春天气息”是偏正短语。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划分诗句朗读节奏的能力。A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独/怆然/而/涕下”。3.答案:B解析:B项,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4.答案:D解析:A项,怆(chuàng)然。B项,眼眦(zì)。C项,浑(hún)浊。故选D。5.答案:B解析:B项,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6.答案:C解析:C项,“浮云”常常代指奸邪小人。7.答案:C解析:《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抒情诗。8.答案:B解析:B.诗人辞官归故里时心情复杂:既有离别的伤感,又有回归的喜悦,还有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此诗中没有以热情洋溢的战斗姿态对当政者进行讽谏,也没有表达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9.答案:(1)帆船 马 折柳 饯饮(2)C解析:(2)五律的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尾字押韵。“山”和“还”都押an韵。“初日”是偏正结构,与之能对应上的是“高风”,而不是主谓结构的“风高”。10.答案:[示例一]A;以“浩荡离愁白日斜”为起点,诗人告别久居的京都,告别多年的老友,愁绪满腔。“吟鞭东指即天涯”,诗人挥着鞭子、吟着诗萧洒地离开京城,心情是喜悦的。“落红不是无情物”,诗人以落红自喻,看到眼前的落花想到自己的身世,心情转为低落;转念之间他又说出“不是无情物”,既是对自己的告慰,也是对自己的激励,更是对世界的宣言,积极的情绪喷薄而出。“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个“更”字写出了诗人仍然关心国家命运、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和昂扬的斗志。所以情感是由低谷到喜悦,再到伤感,之后又转为高昂。[示例二]B;以“浩荡离愁白日斜”为起点,诗人离开京城产生浩荡的离愁,用“白日斜”来烘托离别的愁苦;“吟鞭东指即天涯”,诗人挥着鞭子、吟着诗潇洒地离开京城,心情逐渐转为喜悦。“落红不是无情物”表明诗人自己虽然是辞官归家,但仍然情有所系,初心不改。“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个“更”字写出了诗人仍然关心国家命运、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和昂扬的斗志。所以诗歌情感是由低谷到欣喜,再到高昂。解析: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D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用在此处表达“对老师默默奉献的感恩之情”不恰当。故选D。12.答案:钟:聚集。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自然钟爱泰山,将所有的美景都聚集于此,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美,体现了作者对泰山的珍爱。割:分割、分开。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斩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景观,极有画面感。“割”字让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与奇险。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中重点词语的能力。“钟”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把天地万物一下子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是“分割、分开”之意,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山的阴、阳两面一昏一暗,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使阴、阳两面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的特点。13.答案:[示例]甲诗抒发诗人并不满足于望岳而想登上山顶一览盛景的心情,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乙诗末联连用典故,写自己虽不能建立班超一样的功绩,但也要学习西汉人终军,主动向皇帝请缨抒发了诗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