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普通高中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76117/0-171650823187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普通高中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76117/0-171650823193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普通高中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776117/0-17165082319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普通高中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浙江省义乌市普通高中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美学家荷迦斯说,曲线往往产生优美。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观念中,曲线富有和西方不同的意思。曲线代表一种自然本有的节奏,它是非人工的、非几何性的。曲线代表宛自天开的精神。从审美上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带来一种审美的惊奇感。曲线是柔和、温雅的,反映了中国美学重视和谐的精神。曲线在唐代以后为许多文人所重视,这是文人意识崛起以后在审美领域的反映。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
婉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其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
曲也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曲曲的小径、斗折萦回的回廊、起伏腾挪的云墙、婉转绵延的溪流、虬曲盘旋的古树,等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所谓“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陈从周说:“园林造景,有有意得之者,亦有无意得之者,尤以私家小园,地甚局促,往往于无可奈何之处,而以无可奈何之笔化险为夷,终挽全局。苏州留园之华步小筑一角,用砖砌地穴门洞,分隔成狭长小径,得‘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趣。”(《说园》)曲的艺术趣味,显然受到内倾型的中国文化思想的影响。造园家这方面的努力,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字:隔、抑、曲。
虽然所有园林创造都会追求旷远的空间感,但在具体的造园中有时却故意封闭空间、隔开景区,使各个景区自成一个生命单元、一个生命整体,由此再与其他园林景区襟带环映。这样既见出园景的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又可使人有迤逦不尽之感,景外有景,象外有象,壶中天地于是变宽了,一勺水也见出了深处,一拳石也葆有了曲处。这就是隔。那种开门见山的方法显然是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的。
而抑景真正可以说是在玩欲露还藏的游戏。中国很多园林进门处都不畅通,往往总是横出障碍,或有巨石障眼,如扬州个园一进园门,有一块巨石堵住。颐和园东宫门的入口处,有一大殿仁寿殿挡住人的视线,这都是抑景。然而抑是为了放,设置障碍的目的在于开。其命意正在柳暗花明处、曲径通幽处、别有洞天处。一抑,使景物暂时出现空白,犹如发箭时回拉;一放,则如手松箭发,在一片空白中映出最盎然的生机。抑玩的是心理牌。它使游览者心意收敛,犹如给游兴正酣的游客一剂清凉剂,抑后之放,却在此刚刚回抑的心灵中掀起狂澜,达到理学家所说的大快活境界。
而曲更具韵味。钱泳《履园丛话》说:“造园如作文,必使曲折有法。”曲折历来被视为园林的命脉。园林重曲线,看重的就是这种优美中的运动、运动中的优美,曲线的构造自然就具有生命力。其实隔、抑都是曲。曲是园林的灵魂。
古代造园家在曲中追求生机,在一定程度上说,造园可以说是造曲的艺术,山曲水曲堤曲廊曲,曲景处处,造园家曲为之,是要于曲水中见出沧海之浩茫,于曲廊中见出梯云之绵延,于曲栏处使一身黑白之姿显出袅娜之态,于拳石中曲出一贯通天地的气势来。曲廊邃宇,虚栏回环,层楼盘桓,绿萝袅烟之依回,嘉树翳晴之参差,均注意一个曲字,个园似乎是被这曲法曲成的。古人造园在无一笔不曲,无一笔不藏,径越伸越曲,廊越回越深,曲中增加了含蓄,曲中也包含了层深,游者步步移,景色步步改。园林中有所谓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
今存之江南园林,如扬州的小盘谷,以小中见大著称,小中何以见大,即是成功地利用曲折幽深的造园方法,进门有厅横前,此乃是抑景,绕厅而后,忽见一汪池水,澄波荡漾,俨然平旷,随后步回廊,过曲桥沿轰墙,随行更步,随步改景,景中见曲,曲景相和,一行回廊、几曲清流、幽深的洞穴、蜿蜒的阶梯和那波浪起伏的园墙、参差错落的花窗遥相呼应,体现出优游回环、流转不绝的大化生机来。
云墙和回廊很能体现出曲之妙。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中国江南园林中的云墙设置非常有特色,往往如绵延的长龙横卧于一片青山绿水之中,白色的墙壁和黑色的瓦在青山绿水之中勾出一条逶迤的曲线,别具风致。
(选自朱良志《中国艺术论十讲》,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中国美学观念中,曲线代表一种自然本有的节奏,宛自天开,是非人工、非几何性的,具有和西方美学不同的意蕴。
B.苏州留园之华步小筑一角,虽然地小狭促,但用砖砌地穴门洞,分隔成狭长小径,同样可以形成悠远绵长的纵深之感。
C.“造园如作文,必使曲折有法”,所以开门见山的方法显然不能呈现旷远的空间感,是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的。
D.古代造园家在曲中追求生机,造园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造曲的艺术,山曲水曲堤曲廊曲,能唤起人们更多的想象。
促成
决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理过程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缘自
促成
促成
引起
A.园林中的封闭空间 →→→ 景外有景,象外有象→→→ “隔”的效果
B.园林进门处多不畅通→→→眼中景物暂时空白→→→游览者心意收敛
C.富有生命力的曲线的构造→→→运动的美感→→→园林重曲线
D.“内倾型”中国文化思想→→→“曲”的艺术趣味→→→苏州留园华步小筑一角
体现
影响
3.“曲”作为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追求,除园林建造外,在其他艺术形式上也有体现。以下例子最不符合“曲”的审美特性的一项是(3分)
A.在书法艺术中,草书和行书尤其偏爱“婉若游龙,飘若惊鸿”的至高境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就体现这一精神。
B.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一行文笔法,在《红楼梦》中被作者运用得炉火纯青,也使情节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D.红烛啊,即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4.文艺研究作品往往注重考证,又将艺术、人生、哲学融为一体,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5.扬州自古以来就以其丰富多样的园林文化而闻名于世,请结合材料,为市文旅局在电视台宣传“城市名片”写一则文案。(不超过100字)(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濮 水
濮水清清,初阳映照,水面上笼着一层薄雾。庄周像一截木头,端坐在濮水岸边的芦苇丛中钓鱼。
小徒弟富贵陪侍在一旁,焦急地盯着濮水,喃喃自语:“鱼儿鱼儿快咬钩。”
对于小徒弟的念叨,庄周恍若未闻,竟然打起了盹儿。
眼看太阳已经偏西,还是一无所获,富贵急道:“师父,家里已经没有存粮了,不知道师娘可否吃了中饭?”
庄周缓缓睁开眼,只见濮水清清,有野鸭子在远处嬉戏,他缓缓地说:“①野鸭嬉戏,不改濮水清清……”
富贵知道师父又发神经了,每到这时他只能闭嘴不言,他知道师父此时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富贵咽了一口唾沫,本来想说饿了,想到师父也一天没有进食了,话就没好意思出口。
突然,庄周一甩鱼竿,一尾活蹦乱跳的鲫鱼上岸了,在芦苇丛中蹦跳。
富贵慌忙上去按住了鲫鱼,小心翼翼地捉到鱼篓里:“师父,咱们晚上终于有吃的了!”庄周嘴角上扬,幽幽地道:“②多一鱼,少一鱼,不改濮水清清……”
富贵知道师父依然在发神经,他永远都不懂师父的世界。
太阳渐渐西斜,霞光映照在濮水上,清清濮水染了一层红晕。
富贵说道:“师父,太阳快要下山了,您还只钓了一尾小鱼,这样下去怎生是好?”想起之前威王送给师父一筐鱼,富贵接着说道:“师父,当初威王送您一筐鲥鱼,您怎么不收呢?”
庄周依然像一截木头端坐在濮水岸边,眼神顺着鱼竿望向远方:“③濮水清清,不养鲥鱼……”
富贵无奈地说道:“师父您说点儿我能听懂的吧。”
庄周呵呵一笑:“富贵啊富贵,你不懂,自己钓的鱼吃起来香,别人送的鱼吃不得。”
富贵道:“都是鱼,一样香啊,哪里有什么分别?”
庄周依然望着远方,幽幽地道:“我钓鱼兮,用虫饵;他钓鱼兮,用鲥鱼。”
富贵挠挠头,他永远都听不懂师父的话。他也望向远方,天色渐暗,只见濮水滚滚,水面上什么都没有,先前的那些野鸭早已飞走了。
这时,富贵叫起来:“师父,师父,有人来了。”
果然一队人马径直向庄周飞奔而来,为首的正是曲名和曲利两个大夫,富贵认得他们,之前送鲥鱼的就是他俩。
庄周依然像一截木头,端坐濮水边,持竿钓鱼,目不旁视。
曲名叉手上前请了个安,说道:“濮水垂钓,庄先生好雅兴。”
庄周微微一笑,并未起身回礼。
曲利见庄周如此傲慢,不觉气往上冲,道:“庄先生,才刚去贵府拜谒,见尊夫人已经饿得说话都没力气了,您不觉得惭愧吗?还是跟我们走吧,到时您做了官,裘马扬扬,妻子富贵,多好啊!”
庄周缓缓放下手里的钓竿,道:“富贵?我已经有啦!”一指徒弟,“告诉他们你叫什么。”
富贵说:“我叫富贵,是庄师父的徒弟。”曲名和曲利相视一怔,向来听人说庄周疯癫,果然传言不虚,也不知道威王怎么就相中了他,竟然认为他是个人才。
曲名想了想说道:“威王恳请先生能为国操劳做些大事。您何苦跑到濮水边钓鱼,自找苦吃呢?”说话时瞥见鱼篓里一尾小鱼在游弋,不由得面现轻蔑之色。
庄周拾起钓竿,望向滔滔濮水缓缓地说道:“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有三千多年了,楚王把它藏在鎦金的盒子里,供奉在庙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愿意死了留下骨头被人供奉,还是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呢?”
曲名和曲利互望一眼,异口同声答道:“自然是愿意活着在泥地里爬啊!”
庄周点点头:“那好,二位请便吧。”两位大夫呆立半晌,摇摇头,悻悻地离开了。
走了很远,二人耳边突然传来庄周高亢的歌声:“④高官于我何加焉,吾独取濮水清清……”
(选自《海燕》2023年9期, 有删改)
材料二: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选自《庄子·秋水》)
6.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叙述时间来看,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实现情节贯连,通过对“光线”意象的描写,勾勒出一条比较清晰的时间轴线,使行文严谨有序。
B.从叙述结构来看,文章以“矛盾和对立”实现谋篇布局,主要体现在“师与徒”之间的认知矛盾和“仕与隐”之间的价值取向矛盾上。
C.从叙述节奏来看,文章叙述节奏较快,起伏性强。通过对人物对话和人物心理的描写,突出不同人物的认知差异,从而揭示了文章主题。
D.从叙述语言来看,文章兼顾听觉语言描写和心理语言描写,对材料二的语言风格也进行了加工,以“文白相间”的样态深化作品意境。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野鸭嬉戏”与“濮水清清”在意境上浑然一体。“不改”一词强调了和谐的状态。
B.句子②中“多”与“少”既表明了垂钓收获数量,同时也开始化解小徒弟对师父行为的疑惑。
C.句子③中“鲥鱼”与“濮水”形成冲突,“不养”一词突出庄周意愿,同时也强化叙事张力。
D.句子④对“曳尾于涂”做出了当代理解和阐释,语意明晰,生动而悠远地呈现了文章的主题。
8.有人认为材料一中画浪线语句中的“早已”可以表述为“突然”,分别阐释两种表述的效果。(4分)
9.材料一是对材料二的“故事新编”,作者也为《濮水》中的人物设计了新的名字。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新名字”对于表现“庄周世界”的意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豫让遁逃山中,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使兵围之。豫让曰:“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于是襄子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若夫豫让为智伯臣也,上不能说人主使之明法术度数之理以避祸难之患,下不能领御其众以安其国;及襄子之杀智伯也,豫让乃自黔劓,败其形容,以为智伯报襄子之仇。是虽有残刑杀身以为人主之名,而实无益于智伯若秋毫之末。此吾之所下也,而世主以为忠而高之。
(选自《韩非子》)
材料三:
呜呼!让之死固忠矣,惜乎处死之道有未忠者存焉——何也?观其漆身吞炭,谓其友日:“凡吾所为者极难,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而怀二心者也。”谓非忠可乎?
昔郄疵能察韩、魏之情以谏智伯。虽不用其言以至灭亡,而疵之智谋忠告,已无愧于心也。国士,济国之士也。当伯请地无厌之日,纵欲荒暴之时,为让者正宜陈力就列,谆谆然而告之,谆切恳至,谏不从,再谏之,再谏不从,三谏之。三谏不从,移其伏剑之死,死于是日。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和韩、魏,释赵围,保全智宗,守其祭祀。若然,则让虽死犹生也,岂不胜于斩衣而死乎?让于此时曾无一语开悟主心视伯之危亡犹越人视奏人之肥瘠也。袖手旁观,坐待成败,国士之报,曾若是乎?智伯既死,而乃不胜血气之悻悻,甘自附于刺客之流。何足道哉,何足道哉!
(选自方孝孺《豫让论》,有删改)
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让A于此时B曾无一语C开悟D主心E视伯之F危亡G犹越人视秦人之肥H瘠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卒,指最终,终于,表示事情的完成、终结,与成语“不忍卒读”的“卒”词义相同。
B.形容,指形体容貌,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形容”词义相同。
C.下,指轻视,看不起,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下”用法相同。
D.不胜,指禁不住,不能忍受,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不胜”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豫让遇智伯,受重用,在智伯被灭后,逃到山中,为报知遇之恩毅然选择多次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
B.豫让埋伏刺杀赵襄子未遂,赵却非常理解豫让的行为,认为他是义士,并将自己的衣服相赠以成全他。
C.郄疵侍奉智伯,能洞察韩魏的企图,积极为智伯建言献策,虽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可算是无愧于心了。
D.智伯暴虐为政,荒淫无度而又贪得无厌,他不接受豫让的建议,在讨伐赵襄子时,反而招致身死国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4分)
(2)伯虽顽冥不灵,感其至诚,庶几复悟。(4分)
14.司马迁、韩非子和方孝孺对豫让的评价褒贬不一,请简要分析。(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元和十年(815年)夏,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寄赠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所作。四者与柳均为王叔文集团要员,永贞革新失败,同谪南方为司马。至本年奉诏入京。时执政大臣有拟启用之者,但阻挠势力太大,仍发边地为刺史。②乱飚(zhǎn):吹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诗人登高所作的抒情诗,诗人遥望海天,引发茫茫的愁思,以一“愁”字挽结全诗,是诗眼所在。
B.“乱飚”“斜侵”两个动词忽起狂澜之意,形象描绘了风急雨骤之景,使南国景象于粗犷中透出凄美。
C.诗歌通过变换写景视角,描写诗人举目遥望,因岭树重叠,阻隔了他回望故乡的视线,因而愁肠百结。
D.整首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哀怨忧愁之情溢于言表,沉郁顿挫之感撼人心魄。
16.在为这首诗歌拟写文学评论时,有同学认为尾联体现了诗人“更深的孤独”,你认同吗?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鲍照的《代白头吟》以“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表明自己的正直、高洁,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也有类似诗句:_ ▲ _,_ ▲_ 。
(2)读书为人间乐事。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 ▲ _, _ ▲ _”就写出了作者坐拥群书、吟诵诗文的快乐。
(3)宋代词人张先因常以“影”字入诗词,人称“张三影”;中国古代其他诗词作者也常借“影”营造独特的艺术氛围,如“_ ▲ _, _ ▲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 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对于那些功能基因来说,各有各的用处,管眼睛的、管胳膊腿的。人肠子里的DNA与眼睛里的差不多一模一样,细胞增殖时,DNA准确地“复制”了自己。_ ① _?这是因为肠子里管眼睛的DNA是关闭的,没有表达,它只在眼组织里才工作。
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所带的基因,相似又不完全相似。这样,你的“宽额头”可能来自爸爸,“凤眼”与“蒜鼻子”可能来自妈妈。人类的这些性状与生老病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性基因决定的。_ ② _ ?这是所有有关的基因与我们的环境从母亲的子宫一直到自然环境,包括吃饭、吃药、伤风、感冒,相互作用决定的。
甚至像感冒这种小毛病都与基因有关系。都接触了感冒病毒,_ ③ _?我们会说这人体质好,有抵抗力,而这种“抵抗力/易感性”就与基因有关。这好比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改变基因结构,改变基因表达而起作用。现已发现,有些人就不会感染艾滋病,哪怕把他们泡在艾滋病病毒里也没事儿,因为他们的一种细胞与一般人不同,艾滋病病毒就找不到“下蛋的缝”。
18.下列句中双引号用法与文中画横线处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毁谤?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C.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我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
D.通过深化改革啃下“硬骨头”,锻造应对风险挑战的“铁肩膀”。
19.科普作家在写作时,常常会站在读者的角度提问,以增强文本阅读时的互动性。请在横线处各提1个问题,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0字) (3分)
20.文段中加着重号的“差不多”是否能去掉?为什么?(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 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天气继续暖和,太阳光①(a催/b照)开了那些桑树拳头上的小手指模样的嫩叶,现在都有小小的手掌那么大了。老通宝他们那村庄四周的桑林似乎长得更好,远远望去像一片绿锦②(a展开/b平铺)在密密层层灰白色矮矮的篱笆上。“希望”在老通宝和一般农民们的心里一点一点一天一天强大。蚕事的动员令也在各方面发动了。③(a放/b藏)在柴房里一年之久的养蚕用具都拿出来洗刷修补。那条穿村而过的小溪旁边,④(a穿梭/b蠕动)着村里的女人和孩子,工作着,嚷着,笑着。
这些女人和孩子们都不是十分健康的脸色,——从今年开春起,他们都只吃个半饱;他们身上穿的,也只是些破旧的衣服。他们的情形实在是比叫化子好不了多少,然而他们的精神都不差。他们有很大的忍耐力,又有很大的幻想。虽然他们都背负了天天在增大的债,可是他们那简单的头脑老是这么想:只要蚕花熟,就好了!他们想象到一个月后那些绿油油的桑叶就会变成雪白的茧子,于是又变成叮叮当当响的洋钱,他们虽然肚子里饿得咕咕地叫,却也忍不住要笑。
21.第一段四处画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是(只填序号)(4分)
①_▲_ ②_▲_ ③_▲_ ④_▲_
2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富有表现力,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6分)
四、写作 ( 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汉语词典》:节奏,①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②泛指均匀的、有规律的进程。
茹志鹃在《高高的白杨树·在社会主义的轨道上》写道:“我跨上列车,心情是异乎寻常的,仿佛这紧张生动的生活节奏,将我全身的螺丝也拧紧了。”
关于“节奏”,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开门见山的方法显然不能呈现旷远的空间感”于文无据。
2.【A】“决定”有误。
3.【B】属于直白地记叙与劝诫。
4.注重考证:①文中引用陈从周《说园》、钱泳《履园丛话》等园林专著进行观点佐证(1分);②并举苏州留园、扬州个园、小盘谷等具体实例进行分析;(1分)三者融为一体:①第1段由审美的和谐联系到精神的和谐;②第4段由园景的参差错落、富有变化联系到人的迤不尽之感;③第5段提到抑放之效时联系到心灵中掀起的狂澜,达到理学家所说的大快活境界;④第7段由景的含蓄蕴藉能唤起人更多的想象。由景联系到人的情绪变化,拓宽想象空间。(2分)
(评分标准:引用园林专著、实例分析各1分;有提到艺术、人生、哲理相融的一个具体例子并分析2分)
5.扬州园林设计精巧,风格独特,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个园甫进园门,便有障石堆叠,抑放间让你感受到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小盘谷石阶花墙参差错落,曲水回廊流转不绝。“曲”美扬州,“直”等你来!(评分标准:结构有分有总2分,突出介绍扬州园林“曲”的美学特征且语言雅俗共赏2分,突出宣传旅游的目的2分)
6.【C】“文章叙述节奏较快”错误。
7.【B】小徒弟没有理解师父的行为。
8.(1) “早已飞走了”的效果:
①照应叙事时间,与“太阳渐渐西斜”“天色渐暗”形成时间的呼应,与上文紧密关联,突出时间的推移。
②强化人物形象,结合“水面上什么都没有”等富贵视角的描写,强调富贵对庄周世界依然不解。
(2)“突然飞走了”的效果:
③强化叙事逻辑,与“果然一队人马径直向庄周飞奔而来”形成呼应,厘清情节的逻辑。
④推动情节发展,“突然飞走”强调了垂钓时的平静氛围被打破,暗示着情节的变化。
(评分标准:每点1分,语意相近酌情赋分,如果只从一种表述效果作答,最多2分)
9.①庄周的世界,是指坚守平淡自由,顺乎自然,不为世事所累、不求功名利禄的世界。
②富贵,借助小徒弟的名字含义,正面表现庄周对于自然平和状态的满足和享受。
③曲名曲利,“曲折”意为不折手段地求名利,谐音“趋名趋利”,通过对二人的回绝,侧面表现庄周鲜明的价值取向。
(评分标准:每点2分,语意相近酌情赋分)
10.【BEG】
11.【C】《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下”意为采用下策,两者用法不同。
12.【D】“他不接受豫让的建议”错。
13.(1)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而刺它(一剑),这样也就实现了(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
(评分标准:愿:希望;焉:于之,就这样;恨:遗憾。每点1分,语句通顺他不接受豫让1分,共4分)
(2)智伯虽然顽固昏昧不聪慧,但受至诚之心的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
(评分标准:顽冥:顽固,昏昧;感:受……感动;庶几:也许。每点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
14.司马迁肯定了他的行为,认为豫让是忠义之士。(1分)
韩非子不赞赏豫让,认为他对上不能说服君主使其明白法术之理,对下不能领导部众来安定国家。(1分)方孝孺认为虽然豫让可以称为忠,但他未能及时劝谏君主,在怎样死的方式上还有不忠的表现。(1分)
15.【C】“阻隔了他回望故乡的视线”错。
16.赞同。尾联写远放边州,尚幸五人同来,可各自偏处一隅,音信难达。(2分)诗人不被世人理解,被打击,被排挤,已显孤独(1分);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漳、汀、封、连四州好友彼此不能相见,亦是孤独;(1分)尾联“共来”二字有相伴而来之意,看似在孤独中有一丝慰藉,以此蓄势,却又以“犹自”二字反跌,点出音书竟然不能互通之遗恨,乃更深的孤独。三层孤独沉郁唱叹,形象地表现了他的九曲回肠。
(评分标准:观点+尾联内容分析2分,其他两种孤独2分;结合尾联“共来”“犹自”这两个词体现蓄势、反跌以营造“更深”的层级之意2分,大意对即可。选择“不赞同”,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但不超过4分)
17.(1)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3)示例一: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示例二: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示例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示例四: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示例五: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8.【D】与例句皆为特殊含义;A着重强调;B 否定讽刺;C 直接引用。
19.①为什么人的肠子里没长出眼睛呢?②人为何生病或不生病呢?(或:为何有人长寿有人不长寿)③为什么有人感冒了可有人就不感冒?
(评分标准:第②空要与“生老病死”有关,体现双面性才给分;第③空只写“有人就是不感冒”一面也给2分)
20.不能去掉。(不设分,但如果没有,在原来的得分基础上扣1分)
①“差不多”与“一模一样”偏向口语化,符合科普作品通俗性的表达;(2分 )
②“一模一样”指DNA的数量、结构、增值的过程等一模一样,但在肠子里无法表达负责眼睛的功能,突出即使“一模一样”的DNA 在不同的器官里能否获得表达是不一样的。若去掉“差不多”,只剩下“一模一样”会太绝对化,也是科普文章严谨性的体现。(2分)
(评分标准:要与原文结合分析,通俗性、严谨性各2分)
21.①a“催”字拟人化,更符合情境。②b“平铺”后跟补语,语法更通顺。③b“藏”更有主观感情。④b“蠕动”远视角,且与“春蚕”更有呼应性。
22.①虚写蚕农们想象的情景,兼有视觉和听觉使之生动具体,更有画面感。
②“就会⋯⋯, 又⋯⋯”承接复句体现想象中期待的美好与迫切, “虽然⋯⋯, 却⋯⋯”转折复句体现蚕农们困苦的境况以及即将迎来丰收的喜悦;
③口语化的语言,真实自然地表现了蚕农们的心理,富有表现力。
(评分标准:每点2分,写“叠词”“色彩词”也可酌情给分)
23. 作文
参考立意:
(1)节奏是有强烈长短的规律,我们应当掌握好自己的生活节奏,但不能一味追求同一种节奏。
(2)我们应当具有紧张生动的生活节奏,让个体的节奏与时代的节奏同频共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豫让,晋国人,原先曾侍奉范氏和中行氏,但毫不知名。离开他们后到智伯门下供职,智伯很看重和宠爱他。后来智伯攻伐赵襄子,赵襄子和韩氏、魏氏合谋灭了智伯,灭智伯后又三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最恨智伯,把智伯的头颅漆成炊具,作为酒器。豫让逃到山中,说道:“唉!士人为知己者献出生命,女子为喜爱自己的人修饰容貌。如今智伯赏识我,我一定要为了替他报仇而死,以此来报答智伯,这样我死后的魂魄也就不会感到羞愧了。”于是变更名姓,冒充为受刑之人,混进赵襄子宫里涂饰厕所,身上挟带匕首,想刺杀襄子。襄子身边的侍从要杀他,襄子说:“他是个义士,我小心避开他就是了。再说智伯死了,没有继承人,而他的臣下却想替他报仇,这个人是天下的贤德之人啊。”最终还是把豫让释放了。离开之后,不久,赵襄子外出,豫让潜伏在赵襄子必经的那座桥下(刺杀他)。(赵襄子)派士兵包围了他。豫让说:“今天这件事,我本当认罪被杀,但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衣服而刺它,这样也就实现了(我)报仇的意愿了,那么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赵襄子(答应了他),派人拿着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剑多次跳起刺向衣服,说:“我可以到黄泉下报答智伯了!”然后就自杀了。赵国的有志之士听说了这件事后,都为他痛哭流涕。
文段二:
至于豫让作为智伯的臣子,上不能劝说君主,使智伯懂得法术制度的道理,躲避灾难祸患,下不能率领部下来让国家安定等等到赵襄子杀了智伯.豫让才自己涂黑皮肤,割去鼻子,毁坏面容,以图替智伯向赵襄子报仇。这是有毁身冒死来忠于君主的名声,实际上却对智伯没有丝毫的好处。这是我所贬低的,但当君主的却认为他忠诚而加以尊敬。
文段三:
哦!豫让的死应当是忠心的了,惋惜的是他所选的怎样去死的方式还存有不足以称之为忠心的差距。为什么呢?试看他漆身吞炭后,向他朋友说:“我所做的都是极其困难的事,我将以此来使天下后世为人臣而怀二心的人感到惭愧。”能说这不是忠心吗?(然而)当初郄疵奉事智伯,智伯也未曾以国士来对待他,但是郄疵能觉察出韩、魏的状况来谏止智伯;虽然智伯不接受他的话以至于灭亡,然而郄疵的智谋及其忠告,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国土就是救国之士!当智伯索求土地而贪心不已之日,纵欲肆暴之时,做为国士的豫让,正应当拿出自己的力量站在应有的地位上,谆谆地告知他,把话说得谆谆亲切而态度又极其恳切,劝谏不听,就再一次谏,再谏不听,就第三次劝谏他。三谏若不从,把那事后的“伏剑而死”挪到这个时候来死。智伯虽然顽固昏昧不聪慧,但受至诚之心的感动,也许会重新醒悟。这样一来就会与韩、魏和好,解除赵国的围困,保全了智氏的宗族,使其世世保持祭祀祖先的礼仪。如能这样,那豫让就是虽死而犹生的,岂不是赛过斩衣而死吗?”豫让在当时,从无一句话来启发觉悟主君的心,眼看着智伯的危急以至灭亡,好像越国人看着秦国的人——不管他是富是贫一样。袖手旁观,坐等胜败,所谓“国士”的报答,能是这样的吗?待到智伯已经死了,才受不了自己的血气的悻悻之情,甘心把自己附在刺客之流的行列中,这有什么可称道的,有什么可称道的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共11页。
这是一份2023届浙江省温州中学普通高中高三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省义乌市2023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