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保定定州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半月考试题及答案(九科)
2024保定定州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半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4保定定州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半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检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题,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下列选项中对语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①文章是用细节来表达真实生活的。②它应该叙事,而不仅是抒情。③如果把个性化的鲜活生活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的眼睛才能发亮。④当然,这些鲜活生活也不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东西,它是在天地和人生的大背景下内心的痛感和欢乐,是人人感觉得到,却容易被人人忽视或是无法表达的感受。
A.“文章是用细节来表达真实生活的”一句宾语应为“表达真实生活的”。
B.文中的“不仅”是连词,“鸡毛蒜皮”是偏正短语,“感受”是名词。
C.③句中“如果……才……”关联词使用有误,应将其改为“只有……才……”。
D.“它是在天地和人生的大背景下内心的痛感和欢乐”的状语是“在天地和人生的大背景下”。
2.对下列句中加线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或师焉②则耻师焉③圣益圣
④吾从而师之⑤非能水也⑥小学而大遗
A.①②/③⑥/④⑤B.①/②⑤/④/③⑥
C.①⑥/③④/②/⑤D.①⑤/②④/③⑥
3.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蟹六跪而二螯
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顺流而东也②扣舷而歌之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①④不同,②③相同
5.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后者。
B.“左迁”,降低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除“左迁”外,用来表示降职或免职说法的,还有“黜”“除”“罢”“免”等。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也被用于形容极近的距离、数量极少等。
D.《登泰山记》“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
6.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
(1)《老子》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劝学》中的“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清风与明月可尽情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4)《登泰山记》中作者写日出过程中天边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4个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减)
材料二: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自刎乌江?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
材料三: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英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
(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B.规矩和法律不同,熟悉社会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也不一样。
C.乡土社会重视信用而不签契约的方式,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D.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的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8.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B.莫言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
C.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D.乡土情结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理状态。
9.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特性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10.上述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围绕这个主题,这三则材料分别阐释了什么内容?(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个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茶干
汪曾祺
连万顺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阔子门”,十二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城北只有那么几家。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
连万顺的东家姓连。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打油,都用一种特制的油壶,广口,高身,外面挂了酱黄色的釉,壶肩有四个“耳”,耳里拴了两条麻绳作为拾手,不多不少,一壶能装十斤豆油。他们把油壶往柜台上一放,就去办别的事情去了。等他们办完事回来,油已经打好了。油壶口用厚厚的桑皮纸封得严严的。桑皮纸上盖了一个墨印的圆印:“连万顺记”。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他们要的十斤干黄酱也都装好了。装在一个元宝形的粗篾浅筐里,筐里衬着荷叶,豆酱拍得实实的,酱面盖了几个红曲印的印记,也是圆形的。乡下人付了钱,提了油壶酱筐,道一声“得罪”,就走了。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瓣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有两点。一是他的酒量奇大。他以酒代茶。他极少喝茶。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刷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
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在背后称普普通通开酱园的连老板为“连老大”,这不仅说明他会做生意,更体现出他作为生意人的精明。
B.乡下人进城直奔“连万顺”,把油壶放下,办完事再把油壶捎走,也不怀疑油的分量和成色,旨在说明乡下人的老实。
C.圆形的茶干,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说明连老大的傲气。
D.连老大的儿子没能继承家业制作茶干,这既从侧面反映出连老太的勤勉与认真,也借此展现了社会变迁。
1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塑造的连老大是一个乡土市井中普通小人物,这体现了汪曾祺关注小人物的独特审美以及对“微小”事物的趣味。
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看似与做茶干无关,但有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开酱园的连老板这一人物形象
C.小说中使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方法塑造连老大的形象,如写他算账、喝酒时,就运用了动作描写。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口吻,叙述故事。这样的叙述角度,自由而灵活,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13.研读文本,分析文本一的故事是否符合文本二中费孝通对乡土社会特点的理解,并谈谈“熟人社会”的优缺点。(6分)
14.汪曾祺曾说过:“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平淡和谐。”请结合文本写一则文学短评,谈谈你对汪曾祺这句话的理解。文学短评的具体要求:写出短评的三个角度及要点。(6分)
四、古诗文阅读(共25分)
(一)古代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个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答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三)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父兄A不可常依B乡国C不可常保D一旦E流离无人庇荫F当自求G诸身耳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与“君子坦荡荡”中的“君子”意义相同。
B.绳,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后引申为准则、法度之意,例如“绳之以法”。
C.金,古代金属的通称。文中指金属制的刀斧等。“金石可镂”的“金”也指金属。
D.而,在句中表转折,与《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意义不同。
17.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则材料中,作者首先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进而论述学习的作用。
B.第(二)则材料中,作者是从“问”与“答”两个角度来说明“此皆进学之道也”。
C.第(三)则材料中,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强调有一技之长的重要性。
D.这三则材料围绕“学习”的话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发,都使用了比喻论证。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
19.以上三则材料都旨在勉励学习,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分别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雨后河水流动发出震天动地的声音。
B.颔联运用比喻,将万亩禾苗比作青色锦被,层层山峰比作千座玉屏。
C.颈联一“遥”字,表现了雨后因水涨而河宽,两岸相距更为遥远。
D.颈联运用镜头式描写,描绘了鹭因人们大声说话、惊惧而飞的情形。
2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喜悦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题(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从人类有了发达的大脑,既从中获益,也深受其苦。正如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人们应该认识到,所有的快乐、愉悦、欢笑、运动,还有悲伤、忧愁、沮丧和哀伤都来自大脑,而不是其他东西。大脑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使我们有了智慧和知识,能看会听,并且懂得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公平…… A ,我们才会发疯和精神错乱,害怕和恐惧才会折磨我们。”大脑真的是人类痛苦的根源,该如何获得解脱?其实早已有很多聪明的大脑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 B 。庄子“以无厚入有间”,找到契机顺势而为;苏格拉底认为高尚的人不应被世俗名利所诱惑,而要专心追求智慧的启迪。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长期焦虑甚至出现躯体症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阿尔伯特·埃利斯和亚伦贝克博士发明了认知行为疗法。该疗法的核心是让患者认识到,①外部事件和自我的情绪行为之间还有一个很容易让人忽略的环节——认知。②外部的挫折和压力只是诱因,③思维模式的消极、信念的非理性、想象的扭曲夸张才是痛苦的根源。④比如考试不及格这件事,⑤有人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⑥越想越沮丧;⑦有人则会认为正常的自己是存在短板的,⑧下次好好努力就是,⑨今后在选择专业时尽量扬长避短,⑩为未来做好生涯规划。同样一件事,你可以这样想,也可以那样想,不同的认知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唯有改善认知,才能消除不必要的痛苦。
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3.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六、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杭州亚运会赛场上,年仅15岁的陈烨,凭借近乎完美的发挥,一举夺得中国亚运滑板第一盒;而后13岁的小将崔宸曦在滑板女子街式决赛中获得金牌,接替陈烨成为最小的亚运会冠军。无疑,他们在青春正好的年纪,获得了无上的荣誉。
材料二:“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三次退役,三次复出,年已48岁的“丘妈”丘索维金娜一出场便掌声雷动。她晋级跳马决赛后,更是从容言道:“这是最好的赛场,现在,正是我最好的年纪。”
有人说“鲜衣怒马少年时”,也有人说“人间重晚晴”,对于“最好的年纪”,人们有不同的认识。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年级半月考语文试题(5月12日)(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判断词性、短语类型和划分句子主干的能力。B项·“鸡毛蒜皮”是并列短语。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掌握的能力。
①师,名词作动词,学习。句意:有的向老师学习。
②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
③圣,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句意:圣明的人更加圣明。
④师,意动用法,把……当做老师。句意: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⑤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并不善于游泳。
⑥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句意: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
①⑤名词作动词;②④意动用法;③⑥形容词作名词。
3.C【解析】本题考查对学生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理解掌握的能力。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A项,“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B项,“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状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这句话的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加青绿”。
C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是以“之”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日行千里的马,一餐也许会吃掉一石粟米”,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
D项,“蟹六跪而二螯”是省略句,省略了“有”,这句话的意思是“螃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
4.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的能力。
①名词作动词;②名词作动词;③名词意动;④名词作状语
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后者”表述错误,“六艺”这里指前者,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B.“用来表示降职或免职的说法还有……‘除’……等”说法错误。“除”表示任命官职。
D.“即农历每月的三十”错误,“每月的最后一天”不全都是“三十”,有的是“二十九”。
6.(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取之无禁,用之不竭(4)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乡土社会重视信用而不签契约的方式,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错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可知,并非“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8.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错误。于文无据,依据材料二可知,原文乡土情节有三种,作者并没有比较,说哪一种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B.“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错误。依据材料最后一段“它不是历史主义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可知,“不是历史主义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所以“写他所在时代”说法不对。
C.“故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错误,强加因果。依据材料三第一段“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可知,这是乡土作家热爱乡土文学的原因,不能说“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才创作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说明的是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世代定居是常态。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
10.①共同主题: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1分)。②角度:材料一分析(土气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1分),材料二指出乡土社会对中国人民族心理的影响(2分),材料三阐述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从“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可知,材料一侧重阐述了土气是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
从“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可知,材料二侧重阐述了乡土社会对中国人民族心理的影响。
从“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可知,材料三侧重阐述了乡土社会对以莫言为代表的中国作家的影响。
可见,这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乡土中国/乡土文化/乡土社会/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精明”错,不能说明连老板的精明,而是他待人有礼,诚信为本,受人尊重的体现。
B.“老实”错,并非旨在说明乡下人的老实,而是从侧面反映连老板值得信任。
C.“傲气”错,不能说明连老板的傲气,这只是一种营销方式。
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心理描写”错。小说塑造连老大的形象,有动作描写“他算几笔,喝一口”和语言描写“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13.①连老板做生意的对象多是熟人。他主要做本街和乡下人的生意,大家彼此信任。比如,乡下人上城就直奔连万顺,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等问题,符合费孝通所写乡土社会的特点。(2分)
②“熟人社会”的优点:大家都是熟人,从熟悉得到信任,非常可靠。人们除了生意上的往来,还带着一份人情味。比如,大家把连老板叫做“连老大”,连老大去世多年,年纪比较大的人都还记得他的音容笑貌,记得他家茶干的味道。(2分)
③“熟人社会”的缺点:以人情为规矩,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乡土社会因规矩而维持信任,不再适合现代社会。(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结合“连万顺除了做本街的生意,主要是做乡下生意”“东乡和北乡的种田人上城,把船停在大淖,拴好了船绳,就直奔连万顺,打油、买酱”“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可知,连老板做生意的对象多是熟人,大家彼此信任,符合费孝通所写乡土社会的特点。
第二问,是“谈谈‘熟人社会’的优缺点”。
优点:结合“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可知,大家都是熟人,从熟悉得到信任,非常可靠,熟人之间交往还带着一份人情味。
缺点:结合“乡下人从不怀疑油的分量足不足,成色对不对。多年的老主顾了,还能有错”可知,这种信任是从彼此熟悉得到的,建立在人情和规矩之下,一旦破坏,就可能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与现代法律社会已经不适合。
14.①结构上,随意松散,如随笔般舒放自由。写了酱园、茶干、连老大等,看似零碎松散,却并不杂乱无章,都与传统工艺相关。(2分)
②情节上,主要写普通人和“真实的生活”,没有重大的题材,没有完整曲折的情节和尖锐的冲突,淡化了情节。(2分)
③人物上,不讲究塑造典型人物,也不寄予重大意义,很少有着意的刻画和细致的描写,主要是白描式的勾勒,作者对连老板的描写刻画不多,人物并不立体、典型。(2分)
④语言风格上,语言朴素简净,冲和平淡,多是简单的生活化语言,质朴而接近口语。(2分)(任意答出3点,得6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结构上,小说没有一般小说的严谨结构,小说似乎是随着作者的思绪随意写成,从酱园、茶干到连老大喝酒算账,看似随便的情节,其实都与传统工艺相关,结构呈现出一种苦心经营的“随便”,读来如随笔般自由和亲切。
情节上,小说以叙述的口吻讲述了开酱园的买卖人连万顺的故事,主要写他的店面的装修、善做生意、制作茶干以及喝酒、口头语等生活小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淡化了情节。
人物上,小说虽然讲述了开酱园的买卖人连万顺的故事,但是大部分笔墨写制作茶干的程序等,只有少量文字写他喝酒、口头语等生活小事,对连老板的描写刻画不多,人物并不立体、典型,这是一种虚化人物的写法,所以小说故意采用了弱化的手法。
语言上,“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黑漆漆出来的。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一边是‘酱’,一边是‘醋’”“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等语言朴素简净,冲和平淡,多是简单的生活化语言,质朴而接近口语。
15.BDF(选对一处1分,共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
“父兄不可常依”和“乡国不可常保”句式相同,分别成句,前后断开,即BD处;
“一旦流离无人庇荫”与“当自求诸身耳”构成假设关系的复句,二者之间断开,即F处。
1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文言知识点的能力。
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名词,木工用来取直的墨线;动词,约束,制裁。句意: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法律约束。
C选项正确。句意: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D选项正确。表转折,却;表修饰,地。句意: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我曾经整日地思索。
17.C【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选项“作者用古谚语进行举例论证”错误,作者用谚语“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是引用论证,不是举例论证。
18.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厚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纵”,即使(1分);“敦厉”,敦厚勉励(1分):“为”,拥有(1分);“自资”,养活自己(1分)。
19.①材料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1分)②材料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借、增进学问。(1分)③材料三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可知,材料一侧重强调要坚持学习不能停止,借助学习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
②由原文“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善问者如攻坚木……不善问者反此”可知,材料二侧重强调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才能事半功借、增进学问。
③由原文“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可知,材料三强调要把读书当作一项安身立世的重要技艺来掌握,才能见多识广。
参考译文:
(一)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的圆。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木匠加工就变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变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日地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更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节选自《荀子·劝学》)
(二)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于是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处理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是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节选自《学记》)
(三)
搞清《六经》的要旨,博览百家的著述,即使不能增长德行,敦煌勉励风俗,还可以拥有一种才艺,能够养活自己。父兄不可能永远依凭,家乡不可能永远保有,一朝流离无人保佑,只应自己靠自己了。俗谚说:“积累千万财产,不如自己有一项小技艺。”技艺之容易学习而且可贵的,没有比得上读书了。世上的人不论是愚笨是聪明,都要求人认识得多,事情经历得广,却不肯读书,这就好比要求吃饱而懒于做饭,要求穿暖和而懒于裁剪衣服。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20.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手法的能力。
“描绘了鹭因人们大声说话、惊惧而飞的情形”错。“立鹭摧枝忽自惊”生动描绘了雨后树枝积水很多,而鹭却习惯性立于其上,终致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
21.①借景抒情。诗的颔联描写了雨中(雨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时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2分)②通过人物的言行描写来表达喜悦之情。颈联描写了人们隔河大声对话的情形,表现了人们因下雨而带来丰收希望的喜悦心情。(2分)③反衬。尾联写这场雨带来丰年,人们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以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下雨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情感、表达技巧能力。
22.A:正是由于有了大脑(2分);B:给出各自的答案(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第一空据语段话题“大脑与痛苦”,可知此空与“大脑”相关,再据下文“我们才会发疯和精神错乱”,此处是交代其原因的,故可填“正是由于有了大脑”;第二空上文说“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又以庄子、苏格拉底为例,可知此空与“答案”有关,故填“给出各自的答案”。
23.(1)语句③,可修改为:消极的思维模式、非理性的信念、扭曲夸张的想象才是痛苦的根源。(2分)(2)语句④,可修改为:比如对于考试不及格这件事。(2分)(3)语句⑦,可修改为:有人则会认为自己存在短板是正常的。(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句③语序不当,依据语境,可知“痛苦的根源”并不是“消极”“非理性”“扭曲夸张”,而是与认知相关的“思维模式”“信念”“想象”,当改为“消极的思维模式、非理性的信念、扭曲夸张的想象才是痛苦的根源”。语句④成分残缺,缺介词“对于”,“考试不及格这件事”是名词性短语,与下文没有直接关联,需要添加介词“对于”。语句⑦不合逻辑,“正常的自己是存在短板的”就意味着要考好、没有短板就要“不正常”,显然,这是错误的,原文应该是说“存在短板是正常的”,而不是说“正常的自己是存在短板的”。
2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主要围绕“最好的年纪”展开。材料一主要讲在杭州亚运会上,年仅15岁的陈烨和13岁的崔宸曦,在青春正好的年纪,获得了无上的荣誉;材料二主要讲48岁的丘索维金娜,她认为现在是她最好的年纪。无论是十几岁的少年还是四十几岁的女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年纪。
材料的关键词是“最好的年纪”,写作中应围绕“最好的年纪”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思辨。什么是最好的年纪?在体育竞技场上或许是丘索维金娜、肖恩怀特的不设退役时间,专注自我,享受当下;或许是崔宸曦、全红婵等年轻一辈的青春正好,人生无限,未来可期。但不管怎样,超越自我,不负岁月,最好的年纪由自己定义。于我们而言,对手始终是自己,我们与自己的较量时刻都在展开,最好的年纪就在当下,自己做到最好,别人才能够目睹你的风采。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只要超越自我,什么时候都是最好的年纪。文章主体可以先以崔宸曦或全红婵等少年为例,年轻一辈青春正好,正值最好的年纪:再写像丘索维金娜那样,享受当下,超越自我,活出最好的年纪;然后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无论年龄大小,活在当下,活出自我,就是最好的年纪。结尾段,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立意:
①最好的年纪由自己定义
②最好的年纪就在当下,超越自我,不负时代
③人生没有最好的年龄,只有最好的自己
例文:
鲜衣怒马惹人羡,人间晚晴天意怜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没有人不想成为15岁的陈烨甚至13岁的雀宸曦,青春正好,无上荣耀。但这样的人正如金牌的数量一样,屈指可数,凤毛麟角。更多人是和丘索维金娜一样,用热爱穿过漫长岁月,享受自己现在不那么年轻的年纪。什么是最好的年纪?现在就是,每一个阶段都是。如青春正好,就要如花般绚烂;如果青春留不住,就让岁月可回首。
我们要发自内心地赞赏每一位青春绚烂的少年,他们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年少有为,什么是后生可畏!这就是充满朝气、创造奇迹的年纪。如果2020年东京奥运会没有因为疫情延迟,13岁的全红婵甚至会因为年龄原因而无法参加。但是,天成英才。大家看到2021年的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10米跳台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遥想当年,伏明霞获得世界冠军也是这个年纪。
但我们无需焦虑和彷徨。因为十几岁并不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好年纪!14岁,绝大多数人还在初中的叛逆期,还在经受中考的折磨,还在抵抗成长的阵痛。反过来看?整个跳水的历史舞台上,我们也只记住了郭晶晶、伏明霞、陈若琳、全红婵等人。其他运动员不努力吗,不优秀吗?但竞技运动就是如此,真实而残酷。但是我们不要把竞技运动直接移植到人生上。人生就如四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每个阶段都可以是最好的年纪。而且,就如物候一样,每个人高光时刻并不一样,秋叶凋落,菊花正开,冬雪静穆,腊梅娇艳。
当然,最好的年纪也并不等同于金牌,而是在于是否显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48岁丘索维金娜确实挺进了决赛,也只是获得第四名,没能摘下奖牌。但是她还想去征战2024年的巴黎奥运会!最好的年纪是什么?是明白了人生的使命和意义。如此,热爱确实可抵岁月漫长。所以,我们看到60岁的倪夏莲还在征战乒乓赛场,68岁的玛丽·汉娜还在享受马术,94岁的于漪还在漫话教育。
哈佛图书馆的名言还在耳畔: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为时尚早的时候。甚至,我一度认为,鲜衣怒马的荣光更容易消散,而岁月积淀的温厚会历久弥新。出名趁早的张爱玲7岁就开始写小说,确实惊艳文坛,但早早成名的阅历让她多走了很多弯路。现在,我倒是更爱读百岁老人杨苡的《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温柔的叙述里藏着山河故人、家族记忆、时代风华。就如树的年轮一样,不能说哪一圈就最美,而是每一圈的独特造就了你独一无二的人生。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一株无人注目、饱受雨水的小草,也迎来了天意的怜爱。那晚晴是对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人最美的报答。这是一天之中的最美时刻,更是一生中最好的年纪。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半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检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题,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定州中学等校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有人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