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教部编版题西林壁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人教部编版题西林壁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核心素养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心境。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多角度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的哲理。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目标定向,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假期都去过哪里旅游呀?(学生举手自由回答)老师去了江西省的庐山。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相信很多同学都对庐山十分向往吧,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脚步,一同去探访庐山,看看苏轼在庐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吧!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题西林壁》 (板书:题西林壁)
(二)依标自学,合作探究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文学家苏轼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苏轼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展示交流,精讲点拨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我们能看出诗人在庐山之中视角和观察地点的变化吗?你是怎么发现的。
明确:诗人的视角和观察地点都在变化。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字可以看出。(板书:视角:横侧、远近高低)
2.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通过读第一个句子,诗人都描绘了庐山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横着看,庐山形成了山岭,侧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峰。(板书:变化:岭、峰、不同)
②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画杨桃》吗?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景象呢?
明确:诗人的视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明确:因为每一个角度看庐山,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观赏者会不明确庐山真正的样子是什么,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②“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缘”是什么意思?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是因为的意思。只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③结合这两句诗,谈谈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真面目”呢?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道理?
明确: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赏庐山,不能局限于一个角度。
道理:要从客观出发认识事物,要对事物有全方面的了解再下判断,不能盲目做判断。言之有理即可。
(四)应用实践,巩固拓展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比较这两首诗的侧重点。
明确: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
2.诗人在写诗时,往往在诗歌中蕴涵着自己的经历与情感,能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人的情感是有极大帮助的。ppt出示苏轼被贬黄州的资料,体会本诗的独特视角。
(五)达标测练,小结提升
小结: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作业:背诵《题西林壁》。
五、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视角:横、侧、远近高低
变化:岭、峰、各不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利用庐山的图片进行导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庐山之美。分享了一个苏轼游庐山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句时,课件展示了领和峰的图片,并让学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岭和峰,使得理解此句的诗意更加容易。
3.在总结全诗蕴含的哲理后,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的情况,将深奥的哲理与学生实际相联系。
二、不足之处:
1.对于微课来说我的导入设计的太过繁琐,导致浪费了很长时间。
2.在读课题时没有指导学生读出课题的停顿。
3.没有意识到教师范写的重要性,只是简单的在课件上出示书写提示就让学生自行书写,对学生书写的指导也有所欠缺。
4.指导学生读时没有读出层次感,读的太少。应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如小组读、自由读、比赛读、全班读等方法,读出诗句的语言美、音韵美、韵律美,从而增强语感,以读促悟,感悟诗句所蕴含的情感,达到积累语言的效果。
5.对时间的把控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导入与认识作者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
三、改进措施:
1.注意对时间的把握,导入要直切主题。识作者可让学生在预习阶段完成,不死板的让学生背和读,可以在古诗学习中途插入背景以及一些古诗让学生了解作者。
2.充分了解教材,不能忽视对古诗诗题停顿的指导。
3.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范写和范读是不能省略的。
4.古诗的教学,要让学生多读,分层次的去读,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明白诗中所蕴含的道理。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初读,于反复吟诵中明诗意,品读,于多元观察中辨“不识”,比读,于合作探究中悟哲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案设计,共6页。
这是一份语文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导入,初学感知,屏幕显示《题西林壁》,解诗题,知作者,了解写作背景,欣赏庐山风景图片,回答问题,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