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中考物理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
物理(一)-2024年中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
展开
这是一份物理(一)-2024年中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共30页。
目 录 cntents
(一)
声现象………………………………………………………………………………03
光现象………………………………………………………………………………16
透镜及其应用………………………………………………………………………38
物态变化……………………………………………………………………………62
声现象
近年来,大部分地区对声现象的考查主要以填空题为主,有些地区也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分值在1~3分。考查的考点主要有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通过什么介质传入人耳、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声的利用、控制噪声的途径等。有关本章知识点的试题历年的得分率都比较高,虽然知识点容易掌握,但本章知识点内容较多,出题灵活多变。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需要将相关的基础知识灵活掌握,并在生活中多发现问题、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可。
声现象为中考必考内容,难度不高。纵观各地近几年中考和最新模拟题,关于声现象的试题主要是结合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判断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什么介质传播、声音传递信息还是传递能量、控制的噪声的途径,以及正确判断声音的特性。除了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考查外,还可能会结合古诗词、乐器等一些跨学科知识来考查。
【思维导图】
【考点扫描】
考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实验方法:科学推理法)。
3.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因素:(1)介质种类;(2)温度,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回声(1)定义: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又被听到的声音。
(2)人能区分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否则反射回来的声音只会使原声加强。
5.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把这种传播方式叫做骨传导。
要点提示:
1.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立即停止,已发出的声音还会继续在介质中传播;
2.声源不是只有固体,气体、液体也可以作为声源,如风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波浪声是由水振动产生的。
3.声波实质是机械波,不同于电磁波。
4.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考点二、声音的特性
1.三个特性的比较
2.超声波:把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称为超声波。
3.次声波:通常把频率低于20Hz的声称为次声波。
要点提示:
1.乐器的分类
2.超声波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沿直线传播,应用于探伤、测距、测厚、医学诊断和成像;次声波频率低,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距离远,不容易被吸收。
3.超声波、次声波人耳不能听见,但它们和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在同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
考点三、声音的利用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如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回声定位、用B超诊断病情等。
2.声音能传递能量。如:超声波清洗、超声波碎石等。
考点四、声音的利用
1.噪声和乐音
(1)从物理学角度,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叫做噪声,噪声的波形杂乱无章;而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波形是由规律的。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声音的强弱等级单位:分贝(dB)。
3.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要点提示:
1.乐音有时也会是噪声。如小明在家认真学习,此时窗外播放的音乐妨碍了小明学习,这时候的乐音对于小明就是噪声。
2.噪声监测装备不能控制噪声,只能监测噪声。
3.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
1.(2023·江苏徐州·中考真题)制作一组长度不同的PVC管,用胶板拍击管口就能演奏简单的音乐,PVC管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 产生的。拍击不同长度的PVC管,发出声音的 不同,由于和其他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PVC管发出声音的 不同。
【答案】 振动 音调 音色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PVC管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2]拍击不同长度的PVC管,管的长短不同,筒内空气柱的长短就不同,振动时频率就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不同。
[3]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PVC管和其他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所以PVC管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2023·四川凉山·中考真题)智能音箱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该音响主要是模仿声音的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休息时,智能音箱可以播放轻音乐舒缓身心但音量不能过大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要适中,以免影响听力。
【答案】 音色 响度
【详解】[1]音色可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智能音箱可以模仿很多动物的声音,主要是模仿声音的音色。
[2]休息时,智能音箱可以播放轻音乐舒缓身心,是指声音的响度不能太大。
3.(2023·湖北恩施·中考真题)两位同学通过用棉线连接的“土电话”进行对话。此游戏反映声音可通过 传播,还说明声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答案】 固体 信息
【详解】[1]棉线是固体,两位同学通过棉线连接的“土电话”可以对话,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棉线传播,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2]使用“土电话”可以进行对话,通过声音交换彼此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4.(2023·河南·中考真题)箫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乐器,如图所示、演奏者吹箫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空气柱的 而产生的,演奏者用手指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
【答案】 振动 音调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箫发出的声音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2]演奏者用手指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是改变声音的音调。
5.(2023·四川资阳·中考真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噪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有关噪声及降噪手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建筑工人将噪声较大的机械置于全封闭隔音棚中,是为了在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B.住户将窗户的普通单层玻璃改用双层真空玻璃,是利用了真空不能传声,阻碍噪声的传播
C.冬奥高铁专列“踏雪无声”采用粒子阻尼减振降噪技术,减小了振动部位的振动幅度,实现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避免噪声音调过高影响乘车体验
D.噪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但只能传递能量,不能传递信息
【答案】C
【详解】A.将噪声较大的机械放置在全封闭隔音棚中,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其并不能防止噪声产生,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双层真空玻璃是利用真空中不能传声的原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并不能阻止噪声的传播,只是它的隔音效果比单层玻璃要好很多,故B错误;
C.由题意可知,粒子阻尼减振降噪技术,减小了高铁列车振动部位振动的幅度,发声体的振幅变小,则产生声音的响度变小,从而实现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能传递能量和信息,故D错误。
故选C。
6.(2023·辽宁鞍山·中考真题)关于声现象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音调就越高
B.乙图: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D.丁图:车间的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答案】C
【详解】A.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大,故A错误;
B.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故B错误;
C.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变小,说明真空不能传声,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C正确;
D.车间的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7.(2023·四川绵阳·中考真题)如图甲、乙所示的两幅声音波形,可能是钢琴声音波形或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波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是噪声波形,乙是钢琴声音波形B.甲是钢琴声音波形,乙是噪声波形
C.甲、乙都是钢琴声音波形D.甲、乙都是噪声波形
【答案】B
【详解】如图,甲的波形有规律,是钢琴声音的波形,乙的波形杂乱无章,是噪声的波形,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8.(2023·内蒙古兴安盟·中考真题)下列诗句或俗语中蕴含的声学知识正确的是( )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B.“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进行判别的
C.“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声”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
【答案】B
【详解】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意思是听到狗的叫声,知道人回来了,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故A错误;
B.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我们能“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别的,故B正确;
C.“响鼓也要重锤敲”, 重锤敲击鼓面,鼓面的振动幅度大,说明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C错误;
D.声音的响度指的是声音的大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故D错误。
故选B。
1.(2024·河南·一模)如图所示,绷紧在纸盒上的两条橡皮筋粗细不同,用手拨动橡皮筋,橡皮筋由于 产生声音;用相同的力拨动两根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不同。
2.(2024·湖南株洲·一模)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 来辨别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钟声的音调会 。(填“变高”、“不变”或“变低”)
3.(2024·江苏盐城·一模)进入考场的铃声响了,考生们纷纷走进考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信息/能量),大家听到的声音是由声源 产生,通过 (填具体介质)传到人耳的。
4.(2024·江西赣州·一模)张飞是大家熟悉喜爱的三国人物之一,有诗赞其曰“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从物理学角度讲“一声好似轰雷震”是指声音的 大,这声音是由张飞的声带 产生的。
5.(2024·广东珠海·一模)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学校在演播厅举办文艺汇报演出。小九同学一听就知道是女生在演唱,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听到的歌声是通过 传入人耳的。歌声“响彻礼堂”描述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6.(2024·北京东城·一模)关于声的知识及其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用更大的力敲击同一只鼓可以使音调变高
C.医学上用超声波清除结石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
D.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7.(2024·河南新乡·一模)小华将一根棉线与纸杯底部相连,随后用被水浸湿的纸片摩擦这根棉线(如图),这个过程中小华听到纸杯发出了类似母鸡叫声的声音。关于这个小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华听到的纸杯发出的声音属于超声波
B.该小实验只能说明物体的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C.纸杯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像母鸡的叫声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
D.若只加快纸片摩擦棉线时的速度,则纸杯发出声音的响度会变大
8.(2024·陕西宝鸡·一模)为响应“双减”号召,丰富学生的业余活动,宝鸡市举行了中小学生合唱艺术节,你认为以下四个选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歌唱者的声音是由其声带振动产生的
B.主持人使用话筒是为了提高其发出声音的音调
C.嘹亮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
D.禁止观众在艺术节会场大声说话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9.(2024·江西九江·一模)如图所示,学校音乐节上,一位古琴爱好者正在演奏名曲《高山流水》。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
B.琴声通过空气传播到现场观众的耳朵
C.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不同的琴弦,发出琴声的音调不同
D.琴声的响度越大,它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越大
10.(2024·山东济南·一模)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智能眼镜,它除了可以当作眼镜外,还可以当作蓝牙耳机。眼镜可将信息传送至镜片,并且允许使用者通过声音控制。耳机贴在颗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使用者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此耳机采用骨传导,是利用了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较慢
B.智能眼镜是通过音色来辨别语音指令是否由使用者发出
C.佩戴了这种智能眼镜后,可以很好的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滑动按键可以实现音量调节,此时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
1.如图所示,向暖水瓶中灌开水时,会听到暖水瓶处传来的声音,这是由 振动产生的;有经验的人通过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或“音色”)就知道水是否快满了。
2.如图所示是1987年我国发现了公元前6000年前的一支完整骨笛——贾湖骨笛,它是由丹顶鹤尺骨制成的,上有七个音孔。在吹奏时,笛声是靠空气柱 产生的,当表演者的手指按压不同音孔时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或“音色”)会改变。
3.医生正在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如图所示,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减少声音的分散,这样可以提高声音的 (选填“音调”或“响度”)。超声波水雾机利用超声波能将水打散而形成白雾,是因为超声波具有 (选填“信息”或“能量”)。
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语音智能门禁系统能“辨音识人”,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调
C.小区附近“禁止鸣笛”标志牌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高速公路两旁的树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5.如图所示,将钢尺的一端紧按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和拨动钢尺的力度,将钢尺发出的不同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显示的两种不同波形如图甲、乙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波形图的音调比乙低 B.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较长时,对应的是甲波形图
C.甲波形图的响度比乙大 D.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时,对应的是乙波形图
6.“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如图为陕西某地通过敲锣打鼓、舞狮子的方式庆新春。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爆竹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鼓手敲鼓的节奏越快,声音的响度越大
C.舞狮者能够分辨出锣声和鼓声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
D.令人振奋的锣鼓声也有可能成为噪声
名校预测
1.【答案】 振动 音调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用手拨动橡皮筋,橡皮筋由于振动产生声音。
[2]用相同的力拨动两根橡皮筋,橡皮筋因粗细不同,所以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2.【答案】 音色 不变
【详解】[1]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客船上的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
[2]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振动频率不变,音调不变。
3.【答案】 信息 振动 空气
【详解】[1]进入考场的铃声响了,考生们纷纷走进考场,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大家听到的声音是由铃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到人耳。
4.【答案】 响度 振动
【详解】[1]从物理学角度讲“一声好似轰雷震”指的声音的强弱,是指声音的响度。
[2]振动产生声音,这声音是由张飞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5.【答案】 音调 空气 响度
【详解】[1]男女声的区别是男声音调低,女声音调高,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区别男女声。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
[3]声音的大小用响度表示,歌声“响彻礼堂”说明声音的响度大。
6.【答案】C
【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用更大的力敲击同一只鼓可以使响度变大,故B错误;
C.医学上用超声波清除结石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结石击碎,故C正确;
D.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详解】A.纸杯发出的声音人耳能听见,而超声波不能听见,所以小华听到的纸杯发出的声音不属于超声波,故A错误;
B.该小实验能说明物体的振动可以产生声音,还能说明空气可以传声,故B错误;
C.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纸杯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像母鸡的叫声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
D.若只加快纸片摩擦棉线时的速度,频率增高,纸杯发出声音的音调会变高,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歌唱者的声音是其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主持人使用话筒是为了提高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嘹亮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中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防止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禁止观众在艺术节会场大声说话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D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观众听到的美妙音乐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与频率有关。拨动不同的琴弦,主要引起琴声音调不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与响度、音调无关。琴声响度越大,它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不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B
【详解】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以及气体中传播,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较大。所以此耳机采用骨传导,是利用了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较快。故A错误;
B.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智能眼镜是通过音色来辨别语音指令是否由使用者发出,故B正确;
C.由于耳机贴在颗骨两侧而不是堵塞住耳朵,使用者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不影响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即没有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所以不能很好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滑动按键,可以调节声音的大小,即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
故选B。
名师押题
1.【答案】空气柱 音调
【详解】[1][2]向暖水瓶中灌开水时,声音是由于空气柱振动产生的。随着水面的升高,使空气柱的长度变小,空气柱振动频率升高,从而使声音的音调升高。
2.【答案】振动 音调
【详解】[1][2]一切声音都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笛声是靠空气柱振动产生的。当表演者的手指按压不同音孔时,改变空气柱的长度,空气柱振动的频率发生变化,因此声音的音调会改变。
3.【答案】响度 能量
【详解】[1]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诊病,是因为声音能传递信息,来自患者的声音通过橡皮管传送到医生的耳朵,橡皮管减少了声音的分散,提高了响度。
[2]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超声波能将水打散而形成白雾,说明超声波具有能量。
4.【答案】D
【详解】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
B.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语音智能门禁系统能“辨音识人”,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故B错误;
C.小区附近“禁止鸣笛”标志牌防止了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墙阻碍了噪声的传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C
【详解】A.甲波形图的频率比乙波形图的频率高,所以,甲波形图的音调比乙高,故A错误;
B.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较长时,钢尺的振动频率较低,声音的音调较低,对应的是乙波形图,故B错误;
C.甲波形图的振幅比乙波形图的振幅大,所以,甲波形图的响度比乙大,故C正确;
D.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幅较大,声音的响度较大,对应的是甲波形图,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爆竹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音调跟频率有关,鼓手敲鼓的节奏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符合题意;
C.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不同,舞狮者能够分辨出锣声和鼓声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令人振奋的锣鼓声如果影响到人的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也会成为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光现象
近年来,大部分地区对光现象的考查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和实验题,分值为2~5分。考查点主要有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折射规律的光路图、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等。本章知识点中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与折射现象和光路图难度不高,学生容易掌握,考试不易出错,得分率较高。因此,同学们在复习时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和相关光路图的画法,并灵活运用即可。本章关于实验部分的知识点,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较多,出错率较高。这就要求同学们复习时不仅需要灵活掌握相关实验过程和结论,还要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光现象为中考必考内容,除实验题以外,其他考题难度不高。纵观各地近几年中考和最新模拟题,关于光现象的试题主要是结合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判断是哪种光学现象。其次光现象光路图一般是考查利用平面镜成虚像原理作图。实验题中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频率更高,难度也比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更高。
【思维导图】
【考点扫描】
考点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自身能够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线:通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它是人为建立的理想模型,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4.现象和应用:①现象:小孔成像、日是和月食、影子等;②应用:手影游戏、激光准直、瞄准看齐、站对看齐等。
5.光速: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近似为3×108m/s或3×105km/s。
要点提示:
1.像月亮、宝石、平面镜等物体,本身不能发光,它们看起来很亮是因为有光照射在它们上面反射进入人们的眼睛里,所以它们不是光源。
2.小孔成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有关。小孔成像时,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3.光年:计量长度的单位,指光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一年经过的路程。
4.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和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近似为3×108m/s或3×105km/s。
考点二、光的反射
1.定义: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分光会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一点、二角、三线”:入射点,反射角和入射角,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
3.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让光逆着反射光的方向射向镜面,被反射后就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的方向射出,这表明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区别和联系
(1)镜面反射:一束平行光照射到光滑的镜面上后,会被平行地反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2)漫反射: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平行的入射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3)共同点: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光路都是可逆的。
要点提示:
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不要误认为是与反射面的夹角。
2.先有入射角后又反射角,因此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光垂直射向镜面,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重合,即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
3.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发生的是漫反射;刺眼、反光等发生的是镜面反射。
考点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是虚像。
3.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2)改变光的传播路径
4.球面镜:(1)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能扩大视野。(3)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要点提示:
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像和平面镜中的像左右相反。
2.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如图所示S为光点,S’为像。
考点四、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3)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增大;当光从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4)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即折射角=入射角=0°。
3.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看水中的物体变浅、海市蜃楼、玻璃砖后的钢笔“错位”等。
要点提示: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一般会同时发生光的折射和光的反射。
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界面的同侧,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却在界面的两侧。
3.在光的折射现象中,空气中的角大。
4.由于人的眼睛不是光源,不会发光,所以光只能射入眼睛。在画光路图或判断光路图正误时光线箭头指向人眼。
考点五、光的色散
1.定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由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红光偏折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程度最大。
3.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的颜色决定。(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
5.红外线和紫外线的特点及应用:红外线特点:热作用强 ;应用:红外线夜视仪、步枪的瞄准器、电视遥控器;紫外线特点: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作用:紫外线灯灭菌、防伪标志
考点六、实验探究
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实验器材:量角器、可折转的纸板、激光笔、平面镜等。
2.实验装置:
3.设计并进行实验:
(1)纸板与平面镜垂直放置;
(2)为研究三线的空间关系,让入射光线贴着纸板E射到O点,多次向前或向后转动纸板F,观察F在什么位置时,才能在F上找到反射光线;(F向前或向后折,观察到纸板上不能显示反射光线,只有E与F在同一平面时才能在F上找到反射光线)
(3)为研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要多次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寻找反射光线的位置,实验中每次都要测量并记录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要点提示:
1.硬纸板显示光路(纸板表面应较粗糙,发生漫反射,便于从各个方向观察),可翻折是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2.实验数据中反射角与入射角不等的原因:可能误把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作入射角(或反射角);
3.“光路可逆”的判定:让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观察到反射光线与原来的入射光线重合;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器材:两支相同的蜡烛A/B、薄玻璃板、玻璃板支架、白纸、光屏、刻度尺等。
2.实验装置:
3.设计并进行实验:
(1)在水平桌面上铺上白纸,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的中间位置,记下玻璃板的位置;
(2)将蜡烛A点燃,放在玻璃板的一侧,用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的另一侧移动,直至蜡烛B与A的像完全重合,在纸上记下蜡烛A、B的位置。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上述操作;
(3)要探究像的虚实,应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放置光屏,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4)用刻度尺测量蜡烛A、B到玻璃板的距离,观察蜡烛A、B连线与玻璃板的位置关系。
要点提示:
1.所用的科学方法:等效替代法。
2.测量的实验数据中像距和物距不相等的原因:①没有正确测量;②玻璃板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③玻璃板有一定厚度;④玻璃板后的蜡烛没有与像完全重合;⑤实验过程中玻璃板改变了位置。
3.玻璃板厚度的计算:根据像距等于物距,计算实际测量值的差值。
4.在玻璃板所在的平面内移动玻璃板:所成像的位置不变化。
5.实验改进:选用棋子替代蜡烛的目的是棋子成像稳定,便于观察。选用方格纸代替白纸的目的是方便直接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
1.(2023·辽宁鞍山·中考真题)在雨后有时能看到五颜六色的彩虹,彩虹是光的 现象;彩色电视机屏幕上多彩的画面是由红、 、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
【答案】 色散 绿
【详解】[1]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即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
[2]在各种色光中,被称为三原色的是红、绿、蓝,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丰富色彩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3]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为。
2.(2023·四川绵阳·中考真题)如图甲所示,塔式太阳能电站把地面上多个平面镜反射的太阳光汇聚到塔顶,从而利用太阳能发电。如图乙所示,某塔式太阳能电站的一块平面镜在塔的东边,下午某时刻,从西向东的太阳光以与水平方向成70°角射向这块平面镜,反射光线与水平方向成30°角,则反射角的度数是 ,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度数是 。
【答案】 20° 40°
【详解】[1][2]因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和反射角之和,而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的度数为
又因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的角平分线为法线,法线与平面镜垂直,所以由几何关系知,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度数为
3.(2023·山东烟台·中考真题)“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这是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其中,看到“倒映的白塔”属于光的 现象;墙是“红色的”,是因为墙壁能够 (选填“反射”或“吸收”)红色光;水中鱼儿看到的“我们”是 (选填“实像”或“虚像”)。
【答案】 反射 反射 虚像
【详解】[1] 倒映的白塔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2] 我们能看到墙是“红色的”,是因为墙壁能够反射红光。
[3] 水中鱼儿看到的“我们”是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这是光的折射现象,鱼看到的“我们”是由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虚像。
4.(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真题)当代中国,技术日新月异,无人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当一架无人机掠过水面时,岸边的人可以在水中看到无人机的倒影,其成像光路图正确的是 (选填图1“甲”或“乙”或“丙”或“丁”);在水中潜游的人可以看到无人机的像,其成像光路图正确的是 (选填图2“A”或“B”或“C”或“D”);两次所成的像 (选填“前虚像后实像”或“前实像后虚像”或“都是虚像”或“都是实像”)。
【答案】 乙 A 都是虚像
【详解】[1]甲图中,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是错误的,飞机和O点之间的连线是入射光线,O点和人眼之间的连线是反射光线,故甲错误;
乙图中,飞机和O点之间的连线是入射光线,O点和人眼之间的连线是反射光线,像与物体关于水面对称,故乙正确;
丙图中,O点和人眼之间的连线是反射光线,不是入射光线,入射光线在水面上方,故丙错误;
丁图中,飞机和O点之间的连线是入射光线,在水面上方,故丁错误。
故选乙。
[2]A.飞机反射的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中,人感觉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逆着光看去,好像是从光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处来的,比实际位置偏高,故A正确;
B.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是错误的,故B错误;
C.飞机反射的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图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是错误的,故C错误;
D.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是错误的,故D错误。
故选A。
[3]当一架无人机掠过水面时,岸边的人可以在水中看到无人机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在水中潜游的人可以看到无人机的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5.(2023·江苏泰州·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一只水鸟站在水中觅食,图中的黑影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倒影是因光的反射形成的 像,且倒影看起来要“暗”一些,是因为有一部分光在水面处发生了 而进入水中,人能从不同角度看见水鸟是由于光照射在鸟身上发生了 。
【答案】 直线传播 虚 折射 漫反射
【详解】[1]图中的黑影是由于光在沿直线传播时,鸟挡住了光线的直线传播,在鸟的另一侧地面形成了黑影。
[2]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虚像。
[3]倒影看起来要“暗”一些,是因为光照射到水面时,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有一部分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而进入水中,导致反射光线少于入射光线,所以看起来要“暗”一些。
[4]因为光照射在鸟身上反射向四周,发生了漫反射,所以人能从不同角度看见水鸟。
6.(2023·江苏南京·中考真题)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
B.水中倒影
C.手影
D.铅笔在水面处弯曲
【答案】B
【详解】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属于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在手的背光一侧形成的暗区域,故C不符合题意;
D.铅笔在水面处弯曲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2023·湖南娄底·中考真题)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有着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 )
A.“一石击破水中天”,“天”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B.“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呈红色是由于它能吸收红光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游鱼细石”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答案】C
【详解】A.“一石击破水中天”,“天”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错误;
B.“映日荷花别样红”,“荷花”呈红色是由于它能反射红光,故B错误;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到水中游鱼细石是因为游鱼细石反射的光从水中射向空气发生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C正确;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影子的形成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选C。
8.(2023·四川遂宁·中考真题)阳光明媚的周末,不少市民到鹭栖湖游玩。湖畔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大树拖着长长的影子,几只白鹭从平静的湖面轻快掠过,水中的鱼儿欢快嬉戏。下列对此情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实像
B.白鹭在湖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看见水中的鱼儿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D.鲜花五颜六色是因为阳光在鲜花表面发生色散现象
【答案】A
【详解】A.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透过树叶和枝丫的间隙落在地面的实像,属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小孔成像,故A正确;
B.白鹭在湖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B错误;
C.人在岸上看见水中的鱼,是光从水中的鱼处斜射到空气中的人眼处,这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C错误;
D.鲜花五颜六色是因为花瓣中含有各自色素,我们能看见鲜花是阳光在鲜花表面发生了光的反射,故D错误。
故选A。
9.(2023·甘肃武威·中考真题)小林到兰州游玩,下列他看到的光现象描述及分析正确的是( )
A.高大挺拔的黄河楼与水中倒影交相呼应,倒影的形成是光的折射现象
B.晚上的奥体中心玫瑰体育场变幻出不同颜色,是光的色散现象
C.白天看到白塔山标志性建筑——白塔,是光的反射现象
D.看到倒垂在清澈黄河水中柳树树枝被“折断”,是光的反射现象
【答案】C
【详解】A.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错误;
B.晚上的奥体中心玫瑰体育场变幻出不同颜色,是因为灯里有稀有气体,不是光的色散,故B错误;
C.白天看到白塔山标志性建筑——白塔,是由于白塔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从而使得人看到白塔,是光的反射现象,故C正确;
D.看到倒垂在清澈黄河水中柳树树枝被“折断”,是光的折射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10.(2023·江苏南京·中考真题)图中,小明的眼睛在C处,图示是小明刚好看到水中杯底硬币的A端的光路,在图中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向杯中缓慢注水,在图中画出小明刚看到硬币B端时水面的位置。
【答案】见解析
【详解】小明刚好看到水中杯底硬币的A端,说明A点射向水面的光线折射后进入了人的眼睛,通过B点做A的入射光线的平行线,该平行线为入射光线,与之前折射光线的交点为刚看到硬币B端时水面的位置,如图所示:
11.(2023·山东菏泽·中考真题)室内有一吸顶灯S,人从平面镜MN中能够看到吸顶灯。请在图中画出人眼A经平面镜MN看到吸顶灯的完整光路图。
【答案】见解析
【详解】人眼A经平面镜MN看到吸顶灯,是由于吸顶灯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浸入人的眼睛,作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S′,连接S′A与镜面的交点O即为入射点,连接SO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12.(2023·山东日照·中考真题)一个底面镀银的球冠形玻璃球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其横截面如图所示。一条光线从玻璃球冠上表面的M点通过球心O射到球冠的底面N点。虚线PN为底面AB的法线。画出该光线经底面AB反射后在球冠形玻璃球内外的光路图。
【答案】见解析
【详解】由于玻璃球底面镀银,因此底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入射光线MN射到N点时,会发生光的反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作出反射光线NC;当光线NC从玻璃射进空气时,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此时折射角应大于光线NC与法线的夹角,作出折射光线CD,光路图如图所示:
13.(2023·江苏淮安·中考真题)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平面镜水平放置于桌面上,、是两块可以绕接缝翻折的白色硬纸板。
(1)如图甲所示,白色硬纸板应当 立在平面镜上;
(2)让一束光紧贴纸板沿方向射向镜面上的点,在纸板上呈现反射光束,然后将纸板绕向前或向后翻折,在纸板上看不到反射光束,这表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
(3)多次改变入射光的方向并描绘光的传播路径,用量角器量出每组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并记入表格,可得结论: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
(4)当反射光与入射光夹角为时,入射角为 。若入射光束绕点顺时针旋转,将观察到反射光束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绕点 时针旋转;
(5)如图乙所示,一束光经水平放置的平面镜反射后在天花板上形成光斑,水平向右移动平面镜,观察到光斑位置的变化情况是 。
【答案】 竖直 同一平面内 相等 50 顺 不变
【详解】(1)[1]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为了便于同时观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纸板一定与平面镜垂直。
(2)[2]当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呈现反射光线的F板和呈现入射光线的E板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这表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仍然在同一平面内。
(3)[3]由表格数据可得结论: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相等。
(4)[4]反射光与入射光的夹角为,即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和为,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得,入射角为。
[5]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关于法线对称,若入射光束绕点顺时针旋转,则反射光束将沿逆时针方向转动,因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所以可观察到反射光束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绕点顺时针方向转动。
(5)[6]一束光经水平放置的平面镜反射后在天花板上形成光斑,水平向右移动平面镜,入射点位置不变,且反射面位置不变,入射角不变,观察到光斑位置的变化情况是不变。
14.(2023·海南·中考真题)小海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以下是小海设计的实验方案,请帮他把设计理由填写完整;
①将一张白纸平铺在桌面上,玻璃板竖直放置在纸上。将蜡烛A点燃后竖立在玻璃板前面,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的像。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便于观察像的 ;
②将与A完全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放到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比较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这里采用的探究方法是 (选填“等效替代法”或“控制变量法”);
③在白纸上描出蜡烛A、B和玻璃板的位置,用刻度尺量出蜡烛A、B到玻璃板的距离。
(2)实验中,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蜡烛B需 玻璃板(选填“靠近”或“远离”),才能与像重合;
(3)实验证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 位置 等效替代法 靠近 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详解】(1)①[1]用透明的玻璃板,可以成像,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②[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A侧)观察,直至它与蜡烛B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2)[3]平面镜成像时所成的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将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它的像也靠近玻璃板,则蜡烛B需要靠近玻璃板,才能与像重合。
(3)[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1.(2024·河北唐山·一模)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积水,人们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地上发亮的是水,这是因为地上小水坑的水面发生了 (选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我们在地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是光的 现象。
2.(2024·四川广元·二模)生活中有很多光现象,如雨过天晴,我们抬头可以看到空中的彩虹,这是光的 现象;低头可以看到树下的圆斑,这是光的 形成的。
3.(2024·河北廊坊·一模)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如图)。但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会看到硬币,这是属于光的 。当他站在竖直的平面镜前1.5m处,并以0.5m/s的速度向平面镜走近2s后,他与镜中像的距离是 m。
4.(2024·江苏南京·模拟预测)如图,小华站在平面玻璃制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小华与安全门的距离为,安全门后的墙壁上明亮的灯箱使小华能 (选填“更清晰”或“更不清晰”)的观察到她的像;若小华向安全门走近,则她与像的距离为 ;小华远离安全门,则她在安全门中成的像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若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则小华在安全门中成的像位置 (改变/不改变)。
5.(23-24九年级下·江苏宿迁·阶段练习)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水中的倒影B.人透过水球成像
C.树荫下的圆形光斑D.日食现象
6.(2024·湖北黄石·一模)如图是鲁迅先生在《社戏》中所描写的“乌篷船”,它小巧灵活穿梭在水道阡陌纵横的水乡——绍兴。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桥在水中的倒影是由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B.船篷能阻挡阳光中的红外线对船舱中人的伤害
C.船桨在水面处好似折断了,是光折射形成船桨的实像
D.岸上的树在地面形成影子其原理与平面镜成像原理相同
7.(2024·北京·模拟预测)一束单色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情境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O是入射光,OB是反射光B.BO是入射光,OC是折射光
C.是入射角,是反射角D.光若沿CO入射,将沿OA射出
8.(2024·天津津南·一模)如图所示,发光点S发出一条射向平面镜的光线,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光线经过P点。如图所示是确定入射点O及像点S位置时所作的光路图,图中的数字序号表示的是作图过程中的先后次序,其中作图次序正确且图线使用规范的是( )
A.B.
C.D.
9.(2024·广东惠州·一模)甲图是渔民叉鱼的场景;图乙所示的A、B两个位置,一个代表鱼的实际位置,请作出人看到水中鱼的光路图,并用i标出入射角。
10.(2024·湖北黄石·一模)古诗词蕴含着很多光学知识,唐代诗人储光羲在《钓鱼湾》中写道“潭清疑水浅”,如图所示A是水底某点,请你完成人眼看到水底A点变浅的光路图。
11.(2024·陕西商洛·一模)如图-1所示,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选择的实验器材有:一张白纸、一块玻璃板、刻度尺、铅笔、大小完全相同的蜡烛(两根)。首先将白纸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玻璃板立在白纸上,在玻璃板前放置点燃的蜡烛A,然后在玻璃板后放置未点燃的蜡烛B,并移动蜡烛B直到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小明在移动蜡烛B时,眼睛应在玻璃板放有蜡烛A的一侧,观察到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 ;
(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只将玻璃板竖直向上提升10cm,那么蜡烛在玻璃板中的像 (选填“上移10cm”“下移10cm”或“位置不变”);
(3)实验中当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移去蜡烛B,取一个光屏放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发现光屏上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为 像;
(4)若将蜡烛A立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观察发现:玻璃板中蜡烛A的像偏低且倾斜。你认为在图-2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图中, 图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12.(2024·山东·一模)小红做“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
(1)如图所示,表面粗糙的纸板EF应 立在水平平面镜M上;
(2)让一束光AO紧贴纸板E射向镜面上的O点,纸板F上呈现出反射光束,此时入射角是 (填具体数值)。小红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纸板E上的光束,是因为发生了 反射;
(3)以ON为轴,把纸板F向后翻折,纸板F上反射光束消失。由此可初步得出: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
(4)为了探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应进行的操作是 ;
A.改变纸板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
B.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
C.将入射光AO紧贴纸板F射向镜面上的O点
1.天上的白云映在湖水中,煞是美丽,它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水里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的人看到水里的鱼是 折射形成的。(填“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光从水中射入空气”)
2.雨过天晴,通过地面上一层薄薄的积水可以看到建筑物在水中美丽的倒影,如图所示。倒影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像,像的大小与建筑物的大小 。
3.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的分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的情况,由图可判断,空气在分界面的 侧,反射角等于 。(填“上”、“下”、A/N“左”或“右”)
4.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手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所成的虚像
B.图乙:阳光下,利用太阳灶可以把水烧开,这是利用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C.图丙:晚上可以看到自行车尾灯“发光”,说明自行车尾灯是光源
D.图丁:岸上的小猫看到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所成的实像
5.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起舞弄清影”,影子的形成是光的反射现象
B.“潭清疑水浅”,水变浅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C.“池水映明月”,水中有明月是光的折射现象
D.“对镜贴花黄”,镜中的人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6.如图,罗庄道德广场清澈池塘底部有一石块A,站在岸边的小强(假设小强的眼睛在C处)看到石块在B处(图中用虚线连接),请画出小强看到石块A的光路图(标明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7.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
(1)该实验选用 (选填“平面镜“或“薄玻璃板”),目的是 ;
(2)实验时,在像的位置放置一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因为该像是由于光的 (选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选填“实”或“虚”)像;
(3)如图乙所示,改变蜡烛A的位置,进行三次实验。用直线将物和相应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可以得出结论: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可以得出结论: 。
名校预测
1.【答案】 镜面反射 直线传播
【详解】[1]雨后晴朗的夜晚,月光照在小水坑的水面上发生镜面反射,月光照在地面上发生漫反射,由于镜面反射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强,漫反射后进入眼睛的光线弱,所以地上发亮的是水。
[2]我们在地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2.【答案】 色散 直线传播
【详解】[1]雨后美丽的彩虹是太阳光经过雨滴的色散形成的七色光带,其实质是光的折射。
[2]树下的圆斑,是小孔成像,成的太阳的像,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
3.【答案】 折射 1
【详解】[1]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硬币反射的光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
[2]已知此人距离平面镜1.5m,由题意可知,他以0.5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时,2s后走的路程为
s=vt=0.5m/s×2s=1m则此时它与平面镜的距离为
1.5m-1m=0.5m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距等于物距,此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0.5m,则人和像的距离为
0.5m+0.5m=1m
4.【答案】 更不清晰 1 不变 不改变
【详解】[1]安全门后的墙壁上明亮的灯箱,使物体和环境对比度较小,小华不能清晰的观察到她的像。
[2]小华站在平面镜制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小华与安全门的距离为1m,小华向安全门走近0.5m,她与安全门的距离为0.5m,她的像到安全门的距离也是0.5m,则她与像的距离为
0.5m+0.5m=1m
[3]物像大小相等,小华远离安全门,则她在安全门中所成的像大小不变。
[4]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则小华在安全门中所成的像位置不会发生改变。
5.【答案】B
【详解】A.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人透过水球成像,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树荫下的圆形光斑属于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日食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A
【详解】A.小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故A正确;
B.船篷能阻挡阳光中的紫外线对船舱中人的伤害,故B错误;
C.船桨在水面处好似折断了,是光折射形成船桨的虚像,故C错误;
D.岸上的树在地面形成影子其原理与平面镜成像原理不同,影子成像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B
【详解】AB.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所以,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OC为折射光线,故A错误,B正确;
C.、都是光线与分界面的夹角,不是入射角或反射角,故C错误;
D.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可知,光若沿CO入射,将沿OB射出,故D错误。
故选B。
8.【答案】C
【详解】①首先过镜面作出点光源S的对称点S′,即为S在平面镜中的像,②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注意S′O用虚线,且S′O不是光线,不能用箭头),即为入射点(反射点),OP为反射光线,连接SO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故选C。
9.【答案】见解析
【详解】人之所以能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鱼反射的光线经水面折射后进入人眼,结合光的折射规律可判断B为人眼看到鱼的虚像,A是鱼的实际位置,所以直接连接眼睛与B,再连接A和入射点即为入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入射角,如图所示:
10.【答案】见解析命题点
命题方式
考查热度
生活中的声现象
常出现在填空题中,有时也会单独出现在选择题中或某一个选项中。一般是结合生活中的声现象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的利用、噪声的控制,其中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考查频率较高。
✮✮✮✮
声音的特性
常出现在填空题中,有时也会单独出现在选择题中或某一个选项中。考题结合古诗词、乐器来考查声音的特性频率较高,也有根据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来考查,有时还会根据声音的波形图判断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
特性
音调
响度
音色
概念
声音的高低
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决定因素
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发声体振动的幅度、距离发声体的远近及声音的分散程度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相应关系
频率高,则音调高;
频率低,则音调低
振幅大,则响度大;
振幅小,则响度小
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
日常用语表述
①描述声音的“粗细”“高低”“低沉”;
②歌唱家中的“女高音”“男低音”,唱歌时“调太高了”
①音量的大小、声音太大了;
②“震耳欲聋”“轻声细语”“引吭高歌”“窃窃私语”等
“闻其声知其人”“模仿明星的声音”
改变方法
改变发声体的松紧、长短、粗细等
改变用力的大小、距声源的距离
改变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波形的特点
波的疏密程度不同
波的高低不同
波的形状不同
说明
声音的三个特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互不影响
分类
示例
发声体
改变音调的方法
改变响度的方法
打击乐器
鼓、锣
打击部位
发声体越轻、绷得越紧,音调越高
打击的力度
弦乐器
吉他
弦
弦越紧、越细、越短,音调越高
拉、弹的力度
管乐器
笛、箫
空气柱
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吹奏的力度
声音传到人耳的三个阶段
控制噪声的位置
控制噪声的方法
常见的具体措施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声源处
防止噪声产生
禁止鸣笛、禁止大声喧哗、摩托车装消声器
介质传播声音
传播过程中
阻断噪声传播
公路旁装隔音墙、公路两旁植树、关闭门窗
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
人耳处
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戴耳罩、耳塞
命题点
命题方式
考查热度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与折射现象
常出现在填空题、选择题中。一般要求考生判断某种光现象,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或者反射或者折射
✮✮✮
平面镜成像特点
常出现在填空题、选择题中。主要考查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和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考查成虚像的特点比其他两个特点的频率低
✮✮✮✮
光路图
主要出现在作图题,有些地区还会出现在选择题中判断光路图是否正确。光现象作图题有时也会和透镜三条特殊的光线综合在一起考查
✮✮✮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
主要以实验题考查,偶尔也会出现在选择题中的某一个选项中
✮✮✮
实验次数
1
2
3
入射角
反射角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物理(一)-2023年中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共100页。
这是一份物理(五)-2023年中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共96页。
这是一份物理(四)-2023年中考考前20天终极冲刺攻略,共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