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优秀教案集
- 7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案 0 次下载
- 8 列夫 托尔斯泰(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案 0 次下载
- 12.与朱元思书(教案)部编版语文上册八年级 教案 0 次下载
- 12.与朱元思书(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案 0 次下载
- 读写结合之以动衬静(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教案 0 次下载
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共5页。
本文在单元中的地位和所承担的任务:《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 余字,却蕴涵深厚。文章以极其凝练的语言,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月夜庭院景色如梦如幻的美妙,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是写景抒情的精品。本文重在体会作者发现的美和寄予的情。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文言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掌握并明确了文言阅读和学习的一般方法和要求,因此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应该不成问题。学生容易从反复朗读中主动进入语言品析、感情理解等文学鉴赏活动中。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阅读视野有限,而且多为线性思维,因此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法,品悟文字的精妙,把握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就成为教学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 读出韵味,把握内容,熟读成诵。
2. 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
3.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诵读,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复杂的情感。
教学方法
苏轼的月亮
——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景——空明
情——闲适
赏月
语——淡雅
境——旷达
教学过程
导入: 2分钟
上课后我先问学生一个问题:月亮是谁的?引发学生思考后,老师说,我觉得,月亮属于诗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的月亮忧伤凄美;“峨嵋山月半轮秋”,李白的月亮清朗洒脱,古代文人墨客用自己的文字为月亮打上了自己个性的烙印,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篇短文看看苏轼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在导入中,建立写景文情与景的联系,为透过月色,分析苏轼的品格做铺垫。】
首先,我将学生按每6人分为一组,选出各组的组长和记录员。讲明本课学习是以小组自学、互学、探究为主,希望同学们相互合作,大胆交流。
文章学习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即初读感受月下美景,赏读品味赏月之词,悟读理解赏月之情。
第一步,初读感受月下美景 12分钟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读、齐读、接龙读,要求:读顺文章,读准字音和节奏;
2.班级齐读,教师正音;
3.因课文字词偏易,由同学互助解答字词,疏通文意;
4.为了解学生是否理解文意,填写表格中的信息;
5.理解文意后,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如读月下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拉长字音,品味情感。
如:“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
“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
3)节奏轻快,淡淡喜悦。
如: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寄情自然,见月则喜的情怀。)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读出见到好友,兴致大增的喜悦。)
盖——竹柏影也。(读出融入自然,心情闲适的洒脱。)
6.学生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诵读,对深刻理解作品、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等都至关重要。我把读分为四个层面:以声正字、以声达意、读品内涵、以声传情。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多读,学生不仅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能做到熟读成诵,还提高了对语言的整体感悟能力。】
第二步,赏读品味赏月之词 8分钟
重点赏析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提出两个问题:
1.全句无一字写月,可处处在写月,你能来分析一下吗?
2.采用换字法,说说修改后的句子和原句有何不同?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如积水一片,桃李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学生发言后,老师归纳:
写景句巧用比喻,既有直接描写,又有间接描写,体现了月色之浓,且动静结合。用语典雅:空明的月色源自内心的澄澈,竹柏是作者高洁品格的写照。
原文先说幻觉(水中藻荇),再说真实的物象(竹柏影)。“盖”表现了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如真似幻的情境。
3.理解后让学生想象:这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美景画面,它居然让作者忘怀自我,沉醉不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读,学生静静地体会。
让学生适当加上想象,把这画面描述一番。描述后共同朗读这句话,体会那如真似幻的美妙景象。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设计意图:“品”能培养学生品味写景类文章语言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通过品写景名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课文创设的意境中。】
第三步,悟读理解赏月之情 15分钟
小组合作探究两个问题:
1. 这么美的月色,与张怀民共赏之。张怀民是东坡的知音吗?从文章的哪些字、词能看出来?
2.有知音相伴,有明月相陪,作者不禁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读出了怎样的情感?
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补充资料: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人说苏轼以诗谤新法,八月,将他逮捕入狱。他被长时间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苏轼仕途坎坷,但是,
贬官杭州时写下:“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
贬官密州时写下:“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贬官黄州时写下:“长江绕郭知鱼肥,好竹连山觉笋香” 。
贬官惠州时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
《临皋闲题》中写下:“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
张怀民,东坡的老友,元丰六年被贬黄州,寓居承天寺,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苏轼称赞他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品格自高。
在小组内交流。小组讨论结果在班级交流后,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
文中这些词句可以看出张怀民是苏轼的知己:遂(没有相邀别人,直接想到的就是张怀民,可谓不假思索);亦(张怀民也没有睡,真是心有灵犀。);怀民(省去姓氏,感觉亲切); 相与步于中庭(东坡找到张怀民一起便走到庭院中散步,一拍即合,默契);同被贬到黄州,处境相同,有共同语言。可见他们关系甚好,志趣相投,心有灵犀。
东坡被贬黄州,只是个有名无实的闲官,“闲人”二字,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壮志难酬的无奈,有皎洁的月光带来的喜悦,也有不被眼前悲苦所累的洒脱乐观!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中的悟,是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补充资料,合作学习,让学生知人论世,主动思考,加深了理解。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为了突破本文 “解读作者复杂情感”这一难点,遵循“三个一”理念:一个基本切入点——闲人,观照写作背景;一颗人文心灵:关注人性需要;一双自己的眼睛:尊重多元解读。】
课堂总结 3分钟
苏东坡一生几度沉浮,但他都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这样称赞苏东坡:他恨邪恶之事,对身为邪恶之人他并不记挂心中。因为恨别人,是自己无能的表现。他身上元气淋漓,朗然刚正,悠游坦荡自在。他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人生失意,身处困境时,他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诗句。中秋之夜,骨肉分离时,他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怀一颗闲适恬淡悠远之心,一草一木一花一泉一鸟,皆美之化身,自得其乐。去功名利禄远矣,则利欲不熏我心;清贫能守,则博爱及物。可谓清风明月在怀,功名利禄看透。
【设计意图:老师总结本课教学,点评各小组自学探讨的得失,并点明本课的核心主题——苏轼的诗文所体现出的旷达超脱的人格魅力,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人精神的一轮明月。】
布置作业 2分钟
1、微写作:发挥想象,将课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散文。(提示:可增补人物行动、心理、语言等的描写。)
2、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背景介绍,新课内容,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情导入,出示目标,预习检测,品读感悟,课堂小结,当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时计划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