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本卷满分60分共4页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改善。下列做法中能够助力完成这一任务的是
A. 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B. 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
C. 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D. 抽取大量水漫灌农田
【答案】B
【解析】
【详解】A、作物需要的营养元素是有限的,施用较多的化肥,不但作物不能完全吸收,造成经济浪费,而且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故错误;
B、加大可再生能源发电既能节约化石能源,又能减少污染物、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故正确;
C、使用一次性筷子,消耗木材,破坏植被,不利于改善空气质量,故错误;
D、抽取大量水漫灌农田会浪费水资源,故错误。
故选:B。
2. 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衣:上体育课穿的运动服通常是由合成纤维制成的,弹性好、耐磨
B. 食:青少年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要大量摄入油脂和蛋白质
C. 住:建筑使用的钢筋是铁的一种合金,硬度大、可塑性好
D. 行:节能减排,短途提倡骑自行车或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运动服通常是由合成纤维制成的,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化学腐蚀的性能,则制作该面料的纤维种类为合成纤维,故说法正确;
B、油脂是人体所需营养物质之一,所以应摄入一定量的油脂,但不能大量食用,以免引起人体肥胖,影响人体健康,故说法错误;
C、建筑使用的钢筋是铁的一种合金,其优点是硬度大、可塑性好,故说法正确;
D、短途提倡骑自行车或步行等,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故说法正确。
故选B。
3. 分类法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 酸:、B. 碱:纯碱、烧碱
C. 氧化物:、D. 混合物:空气、冰水混合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为酸,HNO3属于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碱,Ca(OH)2属于碱,故A错误;
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氢氧化钠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属于碱,故B错误;
C、二氧化碳和氧化铁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C正确;
D、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冰是固态的水,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D错误;
故选:C。
4. 如图所示某学生在配制a%NaOH溶液时的实验操作步骤,其中完全正确的操作是
A. 取固体B. 称量固体
C. 量取水D. 溶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用药匙取氢氧化钠固体,瓶塞要倒放,此选项错误;
B. 有腐蚀性的药品要放在玻璃器皿中进行称量,不能放在纸上,氢氧化钠固体有腐蚀性,不能放在纸上称量,此选项错误;
C. 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此选项错误;
D. 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以加快溶解,此选项正确。
故选D。
5. 在钕铁硼磁体中添加2%~3%的镝,就能显著提高磁体的矫顽力(抗退磁能力),镝已成为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必需添加元素。如图所示是镝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镝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关于该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镝元素的元素符号为DY
B. 镝元素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C. 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五周期
D. 镝原子核内有66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62.5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
【详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右上角的字母表示元素符号,则镝的元素符号为Dy,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错误;
B、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正确;
C、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由镝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镝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层,则镝元素位于第六周期,错误;
D、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序数=质子数,镝原子核内有66个质子,不是中子,相对原子质量为162.5,错误。
故选B。
6. 春晚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年夜饭”,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以诗歌、汉服、舞狮舞龙、沉香等形式的国潮表演,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沉香中含有沉香螺醇(),下列有关沉香螺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个沉香螺醇分子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B. 沉香螺醇属于有机物
C. 沉香螺醇含有26个氢原子
D. 沉香螺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26∶1
【答案】B
【解析】
【详解】A、根据化学式,沉香螺醇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一个沉香螺醇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2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有机物的定义: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通常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根据沉香螺醇的化学式可知,沉香螺醇是有机物,故B符合题意;
C、一个沉香螺醇分子中含有26个氢原子,而不是沉香螺醇含有26个氢原子,故C不符合题意;
D、沉香螺醇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6)∶(16×1)=90∶13∶8,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 月亮自古以来就有较多美丽传说,我国计划于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陆月球,载人航天器中处理 CO2的一种方法是将 CO2与氢气反应,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是1:1
B. 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2:11
C. 该反应中,乙和丙都是氧化物
D. 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氢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详解】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是2:1,故A说法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8:44=2:11,故B说法正确;
C、该反应中,乙的化学式为CO2,丙的化学式为H2O,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故C说法正确;
D、反应物CO2、H2O属于无机物,生成物CH4属于有机物,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物,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8.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现了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化学观念:碱溶液中都含有OH⁻,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B. 科学思维:Al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所以Fe也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C. 科学探究与实践:将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分别加入10ml水和汽油中,探究高锰酸钾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
D. 科学态度与责任: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和空气混合在一起,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加油站、面粉厂要严禁烟火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A. 化学观念:碱溶液中都含有OH-,所以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正确;
B. 科学思维: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但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才能生成硫酸铁,故错误;
C. 科学探究与实践:将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分别加入10ml水和汽油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但不溶于汽油,说明高锰酸钾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故正确;
D. 科学态度与责任: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和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加油站、面粉厂要严禁烟火。如果可燃性气体和粉尘没有和空气或氧气混合,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正确;
故选B。
9. 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甲、乙两种物质在℃时溶解度相等
B. ℃时,把30g甲充分溶解在50g水中,所得溶液质量是75g
C. 若甲中混有少量乙,要得到纯净的甲,常用的提纯方法是冷却热饱和溶液
D. 将℃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顺序为乙>甲=丙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交点表示该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t2℃时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A选项正确;
B、在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50g,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最多溶解50g甲,所以将30g 甲物质充分溶解在50g水中,只能溶解25g甲物质,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0g+25g=75g,B选项正确;
C、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甲中混有少量乙,要得到纯净的甲,可用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C选项正确;
D、t3℃时,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降温后,甲、乙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溶质析出,还是饱和溶液,丙的溶解度增加,变为不饱和溶液,降温后,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3℃时丙的溶解度,故t1℃时,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t1℃时甲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t3℃时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D选项错误。
【点睛】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硫酸铵和熟石灰粉末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尿素不与熟石灰粉末反应,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不符合题意;
B.分离碳酸钙与氯化钙混合物,加入稀盐酸,碳酸钙与稀盐酸溶质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原物质被反应掉了,不符合分离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符合题意;
C.通过灼热氧化铜,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既除了一氧化碳又增加了二氧化碳,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不变,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可以通过加适量水观察温度变化情况,鉴别三种物质,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该题为鉴别、分离、除杂的综合题,解答鉴别题时,所加试剂或采用方法,必须使被鉴别的物质产生不同的现象,从而鉴别;分离题要注意保持被分离物的原状,除杂题要遵循除杂原则:不增(不引入新杂质),不减(原物质质量不减少),易分离、易复原。
11. 下列选项与图示中所反映的变化关系不对应的是
A. 等质量且过量的锌粉、锌粒分别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
B. 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
C. 在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分解制O2
D. 向一定体积的Ba(OH)2溶液中,逐滴滴入一定浓度的稀硫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金属与酸反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因为酸的量相同金属过量,最终生成的氢气应该相等,最终剩余固体的质量相等;但锌粉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正确。
B、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碱性会减弱并趋近于中性,pH会减小并趋近于7,但不会小于7,故选项图像错误。
C、在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分解制O2,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正确。
D、向一定体积的Ba(OH)2溶液中,逐滴滴入一定浓度的稀硫酸,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的离子数量减少,溶液的带电能力逐渐减小,至完全反应减小至0,继续滴加稀硫酸,溶液的导电能力又逐渐增强,故选项图像正确。
故选:B。
12. 某品牌熟石灰粉主要成分为Ca(OH)2,所含杂质为CaO、CaCO3。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含量,兴趣小组称取10g样品置于氮气流中加热至1000℃,残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Ca(OH)2和CaCO3均能于高温下分解为两种氧化物,分解所需最低温度分别约为580℃、825℃;CaO在1000℃内不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点对应固体的成分为CaO、CaCO3
B. 若10g该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可生成0.88gCO2
C. 样品中CaCO3与CaO的质量之比为25:14
D. 加热时,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氢氧化钙在580℃时能分解为两种氧化物,根据元素守恒,则两种氧化物为氧化钙和水,由于碳酸钙分解所需最低温度为825℃,A点时温度不到800℃,则A点对应固体的成分为CaO、CaCO3,该选项说法正确;
B、A到B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为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其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8.2g-7.32g=0.88g,根据碳元素守恒,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应也为0.88g,该选项说法正确;
C、设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为x,由于生成水的质量为10g-8.2g=1.8g,则
解得x=7.4g
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y,则
解得y=2g
则样品中氧化钙的质量为10g-7.4g-2g=0.6g,则样品中CaCO3与CaO的质量之比为2g:0.6g=10: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氢氧化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水,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则加热时,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满分36分)
13. 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很多诗句和典籍中都蕴含着化学知识。
(1)“春蚕到死丝方尽”所描述的蚕丝属于________(填“天然”或“合成”)纤维。
(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烈火焚烧”是指高温煅烧石灰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注:“淘”指用水冲洗,去除杂质。“漉”是指液体慢慢地渗下).其中“淘”和“漉”相当于化学实验中的________操作.实验室里进行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________和玻璃棒。
(4)《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法炼铁”如图1和“炒钢法”如图2。
①在图1的炉中鼓入与矿物逆流而行的空气,“逆流而行”的目的是________;
②图2为“炒钢法”即“持柳棍疾搅即时炒成熟铁,炒过稍冷之时,或有就塘内斩划方块者” 。不断翻炒液态生铁,是为了降低生铁中________元素的含量。
【答案】(1)天然 (2)
(3) ①. 过滤 ②. 漏斗
(4) ①. 使反应物间充分接触,使反应充分进行 ②. 碳 ##C
【解析】
【小问1详解】
蚕丝属于天然纤维,故填:天然;
【小问2详解】
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小问3详解】
“淘”和“漉”是将固体和液体分离,相当于化学实验操作中的过滤,实验室里进行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和玻璃棒,故填:过滤;漏斗;
【小问4详解】
“逆流而行”的目的是使反应物间充分接触,使反应充分进行,故填:使反应物间充分接触,使反应充分进行;
不断翻炒液态生铁,使碳接触氧气,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是为了降低生铁中碳元素的含量,故填:碳。
14. 金属与合金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今,在生产生活中应用都很广泛。为了防止环境污染,工厂废液需经过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某电镀厂为了减少对水的污染并节约成本,从排放的废液(主要含ZnSO4、FeSO4和CuSO4)中回收金属铜、铁以及工业原料硫酸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工艺流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I中分离固体A和溶液C操作名称是______,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烧杯、漏斗。
(2)物质Y的化学式为______,加入过量Y的目的是_______。
(3)溶液B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______(填离子符号)。
(4)请写出步骤III中生成Fe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答案】(1) ①. 过滤 ②. 玻璃棒
(2) ①. H2SO4 ②. 将固体A中混有锌、铁完全除去
(3)Zn2+、Fe2+
(4)
【解析】
【小问1详解】
步骤I中分离固体A和溶液C的操作名称是过滤;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
【小问2详解】
由流程图可知,溶液C经过步骤Ⅳ得到硫酸锌晶体,说明溶液C为硫酸锌溶液;废液中加入过量X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A和硫酸锌溶液,则X为金属锌,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锌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则固体A中含有锌、铁、铜;固体A中加入过量Y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铜和溶液B,溶液B中加入适量金属锌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铁和硫酸锌溶液,则Y溶液为稀硫酸,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亚铁,则溶液B中含有硫酸锌、硫酸亚铁、稀硫酸;往溶液B中加入适量金属锌,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
由分析可知,物质Y为稀硫酸,其化学式为H2SO4;加入过量稀硫酸的目的是将固体A中混有的锌、铁完全除去;
【小问3详解】
由第(2)小问分析可知,溶液B的成分为硫酸锌、硫酸亚铁、稀硫酸,则溶液B中含有的金属离子是Zn2+、Fe2+;
【小问4详解】
由第(2)小问分析可知,步骤III中生成Fe的化学反应为锌与硫酸亚铁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化学方程式为。
15. 下列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气体,请根据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图B中用作反应容器的仪器是__________;
(2)若用A装置制取,装入药品前的操作是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3)若用B装置制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F装置收集气体,则气体应从________(填“b”或“c”)端进入。
(4)若将燃烧的镁带迅速伸入盛有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镁带在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单质,瓶壁上沾附着白色物质,该白色物质为氧化物,该白色物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
(5)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实验室常用在浓氨水中加入生石灰的方法来快速制取氨气,可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__________,验满时,可在集气瓶口放一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若红色石蕊试纸变成________色,证明已集满。
【答案】(1)锥形瓶 (2) ①.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
(3) ①. ②. b
(4)MgO (5) ①. B ②. 蓝
【解析】
【小问1详解】
B中反应容器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小问2详解】
装入药品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填: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用固体加热制备氧气,试管口没有棉花,说明用的是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加热制氧气,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故填:;
【小问3详解】
实验室利用大理石固体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从b进气,空气从c排出,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b;
【小问4详解】
根据信息可知,反应物是镁和二氧化碳,生成黑色固体单质是碳,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瓶壁上白色物质含有镁元素和氧元素,推测是氧化镁,故填:MgO;
【小问5详解】
实验室常用在浓氨水中加入生石灰的方法来快速制取氨气,选择固体液体反应不加热型发生装置,故填:B;
氨气溶于水呈碱性,能使石蕊变成蓝色,故填:蓝。
16. 碳酸氢钠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盐,学习小组对其进行如图探究。
I.探究碳酸氢钠的性质
(1)室温下(20℃),向盛有0.5gNaHCO3的烧杯中加入10mL水,搅拌至完全溶解,测得溶液温度为18.5℃。由此可知,NaHCO3固体溶于水时______热量。
(2)取少量所配NaH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加入足量稀盐酸,振荡,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溶液红色褪去。
已知:①NaHCO3溶于水后,少量的HCO能同时发生如下变化:
变化a:HCO+H2O→H2CO3+OH-,变化b:HCO→CO+H+。
②溶液的酸碱性与溶液中H+和OH-数目的相对大小有关。常温下,当单位体积溶液中OH-的数目大于H+的数目时溶液的pH>7,反之pH<7。
①NaHCO3溶液显______(填“酸”“碱”或“中”)性;结合上述资料,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______。
②溶液红色褪去是因为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将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NaHCO3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准备】①查阅资料:NaHCO3+NaOH=Na2CO3+H2O。
②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3、NaOH和Na2CO3三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
【实验验证】请完善下列实验方案,验证NaHCO3能与NaOH反应:取少量NaHCO3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______。(实验方案包括操作和现象,实验中可供选择的试剂:CaCl2溶液、稀盐酸、澄清石灰水)
II.制备碳酸氢钠
利用图1所示装置,通过反应NaCl+NH3+CO2+H2O=NaHCO3↓+NH4Cl制取NaHCO3(相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反应结束后,将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将滤渣洗涤、低温烘干得NaHCO3。
(4)烧杯中冰水的主要作用是______。
(5)过滤后,控制较低温度将滤渣烘干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拓展延伸】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3所示。
(6)已知: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和8.5。则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1)吸收 (2) ①. 碱 ②. 碳酸氢钠溶于水后,发生变化a的HCO比发生变化b的HCO多,导致单位体积溶液中OH-的数目大于H+的数目 ③. HCl+NaHCO3=NaCl+H2O+CO2↑
(3)让两者充分混合后,加入CaCl2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浑浊,产生白色沉淀,将反应后得到的液体过滤,取滤渣洗净后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4)保持低温,利于碳酸氢钠的析出
(5)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6)Na2CO3+H2O+CO2=2NaHCO3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开始的温度为20℃,完全溶解后测得溶液温度为18.5℃,可知NaHCO3固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
【小问2详解】
向配的NaHCO3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说明NaHCO3溶液显碱性;由已知可知,碳酸氢钠溶液中单位体积溶液中OH-的数目大于H+的数目,这是因为碳酸氢钠溶于水后,发生变化a的比发生变化b的多,导致单位体积溶液中OH-的数目大于H+的数目。加入足量稀盐酸,振荡,观察溶液红色褪去是因为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溶液不再显碱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HCO3=NaCl+H2O+CO2↑。
【小问3详解】
由查阅资料:NaHCO3+NaOH=Na2CO3+H2O可知,NaHCO3能与NaOH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能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所以要验证NaHCO3能与NaOH反应:可取少量NaHCO3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让两者充分混合后,加入CaCl2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浑浊,产生白色沉淀,将反应后得到的液体过滤,取滤渣洗净后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从而证明NaHCO3能与NaOH反应。
【小问4详解】
因为碳酸氢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烧杯中冰水的主要作用是保持低温,利于碳酸氢钠的析出。
【小问5详解】
因为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所以过滤后,要控制较低温度将滤渣烘干。
【小问6详解】
由pH的变化曲线及已知条件可知,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中,开始是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后来是碳酸钠与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氢钠,即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O+CO2=2NaHCO3。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NH4)2SO4和CO(NH2)2
取样,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B
分离碳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
加入适量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溶剂
C
除去CO2中的CO
将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氧化铜
D
鉴别NaCl、NaOH和NH4NO3
取样,加适量水观察温度变化情况
NaHCO3溶液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加入澄清石灰水
溶液变浑浊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浑浊
加入CaCl2溶液
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浑浊
溶液变浑浊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赣榆实验中学中考二模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原卷版docx、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