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广东省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广东省卷)(解析版),共16页。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
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C
【分析】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A不符合题意。
B.生物能进行呼吸,呼吸作用可以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B不符合题意。
C.睡莲喜光,所以它在晚上花朵会关闭,早上又会张开,这是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的反应,这说明生物对外界刺激能作出反应,C符合题意。
D.生物体可以由小长大,成熟个体可以繁殖后代,D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2.C
【分析】洋葱叶分为管状叶和鳞片叶两种,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进行光合作用;鳞片叶层层包裹形成鳞茎,富含营养物质。
【详解】A.洋葱的叶分为两种: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进行光合作用;鳞片叶层层包裹形成鳞茎,富含营养物质,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错误。
B.洋葱的管状叶伸展于空中,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鳞片叶中没有叶绿体,B错误。
C.染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清楚)的观察到叶表皮细胞,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本身是有颜色的,容易观察到,所以不需要染色,C正确。
D.洋葱根尖的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变化明显,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D错误。
故选C。
3.B
【分析】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步骤: ①擦片:用洁净纱布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②滴水: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③取材: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撕下一块薄膜;④展:将薄膜浸入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展平;⑤盖片: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盖在表皮上。盖时,让盖玻片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水滴的边沿,然后慢慢放下,以免产生气泡;⑥染色:在盖玻片一侧滴1 ~2滴碘液;⑦吸水:在盖玻片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碘液,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详解】A.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要想使视野亮度变强,要用大光圈,便于更多的光线进入;反光镜有凹面镜和平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因此,将较暗的视野调亮---使用凹面反光镜、大光圈对光,A错误。
B.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因此,将视野中向右侧边缘游动的草履虫物像移至中央,应该向右侧移动玻片标本,草履虫正好向左移动到视野中央,B正确。
C.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染色时,应该先盖上盖玻片,再滴上碘液,C错误。
D.镜头分为目镜和物镜两种,目镜无螺纹,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观察同一视野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看到的视野范围大,细胞小,数量多、视野亮;高倍镜下看到的视野范围小,细胞大,数量少、视野暗。因此,要使视野范围变大,目镜由短换作长、物镜由长换作短,D错误。
故选B。
4.D
【分析】如图中,①花药,②子房,③胚根,④胚。
【详解】A.根据雄蕊和雌蕊的有无,花可以分为两性花、单性花,在一朵花中同时具有雌蕊和雄蕊的花叫两性花。在一朵花中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的花叫单性花,单性花分为雌花和雄花。“凤丹”的花既有雌蕊又有雄蕊,为两性花。①花药中有花粉,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称为传粉,A正确。
B.当一粒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收水分。随后,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逐渐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③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B正确。
C.新植物的幼体是种子的④胚,胚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根和茎连接的部位;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因此,胚将发育为新植物体,应保持其结构的完整,C正确。
D.输导组织分为导管和筛管,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因此,叶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可由筛管运输至图2的胚乳处储存,D错误。
故选D。
5.D
【分析】(1)“验证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步骤包括: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清水漂洗→滴加碘液→清水漂洗→观察现象。该实验要点是: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碘变蓝、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等;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2)由图可以看出,图中的A是光照,B是酒精脱色,C是观察现象,D是暗处理,E是滴加碘液。
【详解】A.根据“验证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实验步骤,图中五个步骤,正确的顺序是:D暗处理、A光照、B酒精脱色、E滴加碘液、C观察现象,故A错误。
B.图中的B是酒精脱色,小烧杯中的液体是酒精,大烧杯中的液体是清水。叶片中的叶绿素容易溶解在酒精中,而不容易溶解在清水中,酒精的燃点很低,若直接加热会引起着火,容易发生危险,因此要隔水加热进行脱色,故B错误。
C.淀粉具有遇碘变蓝的特性。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叶片遮光部分见不到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不变蓝;未遮光部分能够见到光照,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滴加碘液后变蓝。因此,本实验可以证明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淀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故C错误。
D.图中的D是暗处理,目的是为了把原先叶片内的淀粉耗尽或运走,这样才能证明淀粉是绿叶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因此,若本实验现象 C 叶片全部变蓝,处理不当的应该是 D暗处理,故D正确。
故选D。
6.C
【分析】1.植物细胞中含有液泡,液泡内含有色素,这些色素可以使植物的花朵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2.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包括:营养器官(根、茎、叶)和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3.植物的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
【详解】A.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有多种物质,如或甜味或辣味的物质、色素以及糖类、无机盐、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可见,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原因是花瓣细胞的液泡中有色素,A正确。
B.莲藕进行呼吸作用,需要空气中的氧气,荷的叶柄中空、莲藕多孔等特点,有利于把空气传递到根部,促进根部的呼吸作用,这是与莲藕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B正确。
C.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不是生殖器官;莲子是种子,属于生殖器官,C错误。
D.藕丝是藕的导管壁增厚部连续成螺旋形的导管,因此“藕断丝连”的“丝”从生物学角度属于莲的输导组织,D正确。
故选C。
7.C
【分析】(1)图甲中,①花药,②柱头,③子房。(2)完成传粉和受精后,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其发育情况如图所示:
【详解】A.结构②是柱头,①花药中才有花粉,A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当花完成传粉受精后,受精卵发育成胚,B错误。
C.根据分析可知,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因此,果实内有多个种子,说明③子房内有多个胚珠,C正确。
D.图丙所示的种子由薄膜状的翅膀,该结构有利于种子的传播,D错误。
故选C。
8.D
【分析】图中的①精子、②卵巢、③受精卵、④母体和胎儿进行物质交换。
【详解】A.睾丸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生殖细胞内的染色体是体细胞的一半,①表示精子,属于生殖细胞,内有23条染色体,A错误。
B.②是卵巢,是女性最主要的生殖器官,能够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只有一种,为 22 条+X,B错误。
C.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③受精卵,C错误。
D.④胎盘内有许多绒毛,绒毛内有大量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与脐带内的血管相通,绒毛与绒毛之间则充满了母体的血液,胎儿与母体通过胎盘上的绒毛进行物质交换,胎儿通过胎盘由母体获取营养物质,D正确。
故选D。
9.A
【分析】科学远不只是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说明,提出聪明的猜想或预言,也是科学探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推测是指根据已知的事物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科学探究中的推测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乱蒙,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想象和联想,依据一定的证据作基础,从而对未知事物提出猜想、设计研究思路。
【详解】A.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说明了肉汤中的微生物来自瓶外原有的微生物,而不是瓶内自发产生的,而是来自瓶外的空气,A正确。
B.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在原始地球的大气(不是原始海洋)中,从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错误。
C.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种子蕨有蕨类般的树叶,但是与真正的蕨类不同。因为种子蕨是带有种子的植物,或称裸子植物。种子蕨化石可以推断,种子植物是由古代蕨类植物进化来的,C错误。
D.埃及古猿的门齿小,类似人,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都比较大,类似猿。说明人、类人猿具有共同的祖先,埃及古猿的头骨被认为是猿和人的共同祖先的证据之一,D错误。
故选A。
10.B
【分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包括:脂肪、糖类、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其中能够供给人体能量的是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详解】糖类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主要能源,人体所需的能量70%都来自于糖类;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细胞的修复以及更新有重要作用;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一般储存在皮下备用;维生素、水、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 感冒胃口不好,体重明显下降,说明不能从食物中获得糖类来提供能量。只能启用体内储存的脂肪,因此,他体内有机物消耗最大的是脂肪,使体重明显下降,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1.B
【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是二氧化碳的特性,二氧化碳的浓度越大,石灰水的浑浊就越明显,本实验用深吸一口气和深呼出一口气作比较,通过乙装置是呼出的气体,通过甲装置是空气作比较,来验证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详解】A.夹紧①处,在呼吸处呼气,通过乙试管的是呼出的气体,呼出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较多,所以乙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A正确。
B.夹紧②处,在呼吸处吸气,通过甲试管的是空气,空气中含二氧化碳很少,所以甲试管内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B错误。
C.毛细血管、肺泡壁都只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故二氧化碳从毛细血管进入肺泡透过了两层上皮细胞,C正确。
D.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的过程。所以,实验中,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来自人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D正确。
故选B。
12.C
【分析】动脉的功能是把心脏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静脉的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毛细血管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管壁最薄、管腔径极小、管内血流速度最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图中①动脉,②毛细血管,③静脉。
【详解】A.③由分支到主干,是静脉,功能是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A正确。
B.②毛细血管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静脉,管壁最薄、管腔径极小、管内血流速度最慢,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B正确。
C.动脉血管中不一定流动脉血,如肺动脉流静脉血,静脉血管中不一定流静脉血,如肺静脉流动脉血,C错误。
D.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细胞体积不同,白细胞体积较大,血小板体积较小,将红色塑料珠换成大小不同的彩色塑料珠更好,D正确。
故选C。
13.B
【分析】肾小球是由毛细血管缠绕而成的血管球,它的两端都是动脉,一端为入球小动脉,另一端为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内流的都是动脉血。出球小动脉两端都是毛细血管,一端为肾小球毛细血管,另一端为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
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A.微吸管提取的囊内液来自肾小囊,肾小囊中的液体为原尿,正常情况下,原尿中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和血细胞,A正确。
B. ②与①分别为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血液流经肾小球的时候会完成肾小球的过滤作用,但过滤作用并不想消耗能量,也就意味着不会消耗血液中的氧气,所以②和①中的血液都是动脉血,B错误。
C .③为肾小囊,肾小囊中的液体为原尿,主要包含四类小分子物质: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④为肾小管,原尿刚流进肾小管时,还未完成重吸收作用,所以此处液体中含有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等物质,C正确。
D .①为出球小动脉,其中的液体为血液,④为肾小管,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在重吸收作用的影响下,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会被重新吸收回到血液中,由于大部分水被重新吸收,所以尿素的浓度会明显上升,因此等量的液体相比较,④中液体所含有的尿素的量要大于①中液体含有的尿素的量,D正确。
故选B。
14.D
【分析】1.视觉形成的过程是: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2.听觉形成过程: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3.按照反射的形成过程将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并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反射是条件反射。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最突出特征是人类对语言文字所发生的条件反射。
【详解】A.观众在观赏节目时接受声音刺激的感受器是耳蜗,不是鼓膜,A错误。
B.老师和孩子们清新质朴的舞美造型在视网膜中成像,在大脑皮层中形成视觉,B错误。
C.孩子们跟着音乐节奏展示清新质朴的舞姿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需要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完成,属于复杂反射(条件反射),C错误。
D.听着合唱观众仿佛看到了鹿觅食的欢快场景,需要人类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参与,因此该反射是人类特有的反射,D正确。
故选D。
15.B
【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两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A.用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的燃油汽车,低碳出行,故A正确。
B.大力发展燃煤发电,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故B错误。
C.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能源,减少煤、石油等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碳达峰,故C正确。
D.倡导植树造林行动,改善环境,故D正确。
故选B。
16.B
【分析】结合题图可知,图中X包含①②③④,而且①②③④是并列关系。
【详解】A.雌蕊子房中的卵细胞受精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可发育成胚,胚是种子的主要部分,是幼小的生命体,它能发育成新的植物体。胚由胚轴、胚芽、胚根、子叶四部分组成。可见,若X为蚕豆种子胚的结构,则①~④可代表胚芽、胚轴、胚根、子叶,A正确。
B.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既有物理性消化又有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以及胆汁的乳化,把大的食物颗粒变为小的食物颗粒,物质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化学性消化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在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的过程,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可见,若X为参与化学性消化的消化液,则①~④可代表唾液、肠液和胰液等,但是不能表示肝脏分泌的胆汁,B错误。
C.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树皮有周皮和韧皮部组成。可见,若X为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则①~④可代表树皮、形成层、木质部、髓,C正确。
D.节肢动物的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节肢动物包括昆虫纲、多足纲、蛛形纲、甲壳纲。节肢动物代表动物有:蚊、蝇、蝶、蜂、蝗虫、蜻蜓、蜘蛛、蜈蚣、虾、蟹、水蚤等。可见,若X为节肢动物的种类,则①~④可代表蜈蚣、螃蟹、蝗虫、水蚤,D正确。
故选B。
17.B
【分析】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收缩,并且牵引了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而完成的。
【详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在掰手腕的过程中,我们用力屈肘时,肌肉收缩产生拉力作用在桡骨上,这时的桡骨就相当于一个杠杆,运动的支点是肘关节,而不是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或肩关节。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8.A
【分析】蝙蝠属于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面有毛,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用肺呼吸;大脑发达,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哺乳胎生。
【详解】A.蝙蝠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心脏发达,只有鸟类才有双重呼吸,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寄生在活细胞中,因此,蝙蝠和病毒是寄生关系,B正确。
C.在食物链中,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食草的昆虫属于第二营养级,蝙蝠捕食昆虫,至少属于第三营养级,C正确。
D.蝙蝠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对食物的分解利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正确。
故选A。
19.D
【分析】(1)为了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学家根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等级,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最大的等级是界,最小的等级是种。(2)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少,生物种类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反之,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生物共同特征越多,生物种类越少,亲缘关系越近。
【详解】A.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故A错误。
B.根据林奈的双名法,squamatus是中华秋沙鸭的种名,故B错误。
C.分类最基本的单位的种,故C错误。
D.斑尾榛鸡和黑嘴松鸡同科,斑尾榛鸡和中华秋沙鸭属于鸟纲,纲大于科,因此,斑尾榛鸡和黑嘴松鸡的亲缘关系更近,故D正确。
故选D。
20.A
【分析】(1)昆虫的发育为变态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两种方式。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属于变态发育。
(3)胚盘含细胞核,将来发育成胚胎,进一步发育成幼体。
(4)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
【详解】A.家蚕的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属于完全变态发育,A错误。
B.青蛙的受精过程是在水里完成,受精卵的发育也在水里完成,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里,因此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B正确。
C.胚盘含细胞核,是鸡卵中将来孵化成雏鸟的重要结构,C正确。
D.家蚕、青蛙、鸡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因此,它们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受精卵,D正确。
故选A。
21.C
【分析】人等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是XY型,雌性是XX,雄性是XY,而超雌性或超雄性分别多了一条X、Y。
【详解】在亲代的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经过减数分裂,两条性染色体彼此分离,男性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女性则只产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时,如果是含X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X的受精卵并发育成女性;如果是含Y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产生具有XY的受精卵并发育成为男性。
性染色体组成为XYY的男性,比正常男性多了1条Y染色体,所以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该患者多出的1条Y染色体必定来自父亲,应该是父亲的精原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2条Y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同一个细胞导致的。所以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2.D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染色体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生殖细胞中成单存在。
【详解】A.染色体和基因的组成成分不同,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主要由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而基因是一种连串排列在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是生物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每个基因都携带着生物某一特征的信息,A错误。
B.染色体是由蛋白质和DNA两种物质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个DNA分子不等同于一条染色体,B错误。
C.每条染色体一般都含有一个DNA分子,DNA分子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能够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的片段叫做基因,DNA分子很长,每条DNA上具有数万个基因,C错误。
D.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的一半,因此蜜蜂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那么成熟的卵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D正确。
故选D。
23.D
【分析】(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时,显示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显示显性基因控制的显性性状;当控制生物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显示隐性性状。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详解】根据如图所示的杂交实验,亲代正常叶片与正常叶片杂交,子代个体中出现了卷曲叶片,则叶片卷曲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hh,亲代叶片正常的基因组成都是Hh,遗传图解如图:
由遗传图解可知,子代①正常叶片的基因组成是HH或Hh,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4.D
【分析】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因而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
【详解】A.害虫一般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抗药性弱的荔枝蝽具备繁殖能力,A错误。
B.害虫的群体本身就有一些个体因为突变而具有抗药性,故害虫抗药性不是在使用杀虫剂后产生的,是本来就存在的,B错误。
C.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抗药性强的荔枝蝽后代也会再发生变异,C错误。
D.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杀虫剂对荔枝蝽进行了定向选择,D正确。
故选D。
25.C
【分析】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A.南北朝时期设立了隔离传染病人的“六疾馆” 属于控制传染源,故A错误。
B.掩埋尸体的做法属于控制传染源,故B错误。
C.殷商百姓有火燎、烟熏进行消毒防疫的习惯属于切断传播途径,故C正确。
D.明朝时期民间医者使用“人痘”预防天花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D错误。
故选C。
26.C
【分析】当病人在生命遇到意外事故如溺水、触电时,会出现突然停止呼吸的现象,若不及时进行抢救大脑和心脏供氧不足会造成死亡,所以首先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要进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来进行急救。
【详解】A.若发现被抢救者心脏骤停,应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故A正确。
B.对溺水者先要清除他口鼻内的污物,保持其呼吸道畅通后,再进行人工呼吸,B正确。
C.被毒蛇咬伤后,伤者应立即坐下或卧下,迅速用可以找到的鞋带、裤带之类的绳子绑扎伤口近心端,绑扎的目在于阻断毒液回流入心的途径,故C错误。
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应立即打开门窗,将其移到通风处,再拨打120急救电话,D正确。
故选C。
27.A
【分析】(1)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如乳酸发酵、酵母菌发酵等。
(2)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防止食品腐败变质,我们必须尽可能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繁殖,因此控制环境温度,降低食品自身的含水量,都可以减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
【详解】A.做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经过发酵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使得面包松软多孔,A正确。
B.真空包装香肠,对于一般的细菌只能是抑制,不能再繁殖,但是对于厌氧型细菌会加速繁殖,B错误。
C.制作酸奶时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属于细菌,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在无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牛奶中原有的乳糖经乳酸菌的发酵后变为乳酸,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C错误。
D.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谷物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D错误。
故选A。
28.A
【分析】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只营寄生生活,病毒如果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详解】A. HPV属于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存活,A正确。
B.99%的宫颈癌是由HPV (人乳头状瘤病毒的简称)引起的;青霉素可用于治疗某些细菌引起的疾病而不能治疗因病毒引起的疾病,B错误。
C.接种用的疫苗是由减毒的、低毒的、灭活的病毒制成的,从免疫角度分析,疫苗属于抗原,C错误。
D.根据寄主细胞的不同,病毒分为三类:侵染植物细胞的病毒叫做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病毒叫做动物病毒,如流感病毒;侵染细菌的病毒叫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HPV寄生在人体内,属于动物病毒,D错误。
故选A。
29.D
【分析】(1)植物根据生殖细胞的不同可分为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孢子植物用孢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用种子来繁殖后代,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2)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高大;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无花,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
【详解】A.海带属于藻类植物,其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而是由根状物、柄和叶状体组成。叶状体是海带最上面的部分,呈扁平带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A错误。
B.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苔藓植物无根,具有假根,假根具有固定作用,有茎、叶的分化,体内无输导组织,B错误。
C.蕨类植物属于孢子植物,孢子植物没有果实,蕨类植物叶背面的斑块隆起是它的孢子囊,C错误。
D.种子植物则能够产生种子,靠种子繁殖后代,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种子的生命力比孢子的强得多,遇到恶劣环境它可以停止发育,待到环境适宜时再萌发,适于在复杂的陆地环境中生活,孢子植物的受精大都在水中完成,离不开水,所以种子植物比孢子植物更适于陆地生活,D正确。
故选D。
30.B
【分析】花凋谢后,子房继续发育成果实。
【详解】在完成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以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等大部分结构凋落,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为种皮,受精卵发育为胚,受精极核发育为胚乳,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第 = 2 \* ROMAN 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本题共4题,共40分。
31.(1) B、D(或C、E) 碗莲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和破壳处理
(2) 光照强度 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或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 左
【分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一中破壳处理与不破壳处理形成对照、自然光照与遮光形成对照、干燥条件与加水形成对照。(2)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光照强度、二氧化碳的浓度、温度等因素。本实验探究不同光照强度下水稻的光合作用,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强度,通过控制与光源的距离来控制光照的强度。
【详解】(1)①如果只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变量是光照,应选择B(自然光照)、D(遮光)或(或C、E)两组装置进行对照观察。
②五组实验结果“B组、D组的大部分种子萌发,A组、C组和E组的种子不萌发”说明碗莲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和破壳处理。
(2)①根据题干信息“为研究不同光照强度下水稻的光合作用”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强度。
②图二中的e点是在某光照强度下,天平指针不偏转,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细胞呼吸速率(或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光合作用需要光,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可进行。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强。实验过程中,在f点距离处的光照下,光照较弱,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因此A瓶的氧气减少,浮力变小,A瓶下沉,指针向左偏。
32.(1) 小肠 葡萄糖
(2)收缩
(3)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4)②→①→③→⑤→④
【分析】图一中:A是消化系统,B是呼吸系统,C是循环系统;①代表吸收,②代表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③代表排汗,④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
图二中: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②感受器→①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④效应器。
【详解】(1)淀粉属于糖类,淀粉在口腔中开始被消化,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部分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当淀粉和麦芽糖进入小肠后,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葡萄糖能够被人体的小肠直接吸收。可见,学生体内的糖类经A消化系统的小肠彻底消化,变成葡萄糖,最终经C循环系统运输到组织细胞,在这里被分解释放出的能量维持考生运动。
(2)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完成吸气。可见,运动时,同学们深吸气时,膈的变化是收缩。
(3)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进行了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扩散到血液,与血液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这样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可见,血液流经图一中的②(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后,血液成分的变化是: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4)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是单向的,只能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结合题图可知,发令枪声一响,同学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这个反射的过程:②感受器→①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④效应器。
33.(1) 被子植物 是否裸露 迁地保护
(2) 属名 种 传播种子
(3) 地球之肾 搞好宣传教育/保护生物,不破坏生物及其栖息地(合理即可)
(4) 鼠疫杆菌 原核生物
(5)空气和飞沫
(6)抗原
【分析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有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就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是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分析2】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
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详解】(1)裸子植物,无花,种子裸露,不能形成果实,只有根、茎、叶、种子四种器官;被子植物,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根据题干“于是科研人员将三蕊兰的果实喂给鸟吃”可知,三蕊兰能形成果实,属于被子植物;水松的种子裸露,无果皮包被属于裸子植物;因此,与水松相比,二者所属植物类群的主要区别是种子是否裸露。这两种植物都需要进行人工繁育才能生长繁殖,后回归原地是为了丰富本土生物多样性,故这属于迁地保护。
(2)双名法:每个物种的科学名称(即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属名,第二部分为种加词,后面还有命名者的姓名(也可省略);双名法的生物学名部分均为拉丁文,并为斜体字;因此,三蕊兰的学名为 Nuwiedia sıngıpureana, “Neuwiedia”是它的属名。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危害植物,如蝗灾等;因此,三蕊兰的种子需要经过鸟的消化道促进萌发,这种现象体现了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
(3)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作为中学生,要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搞好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生物,不破坏生物及其栖息地。
(4)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从传染病的角度分析,引起肺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杆菌。
鼠疫杆菌属于细菌,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其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所以,鼠疫杆菌与酵母菌相比,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5)据资料可知,肺鼠疫由鼠疫杆菌引起,通过空气和飞沫传播。所以肺鼠疫的传播途径是空气和飞沫传播。
(6)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用的疫苗是由减毒的、低毒的、灭活的病原体制成。因此从免疫学角度看,肺鼠疫疫苗属于抗原。
34.(1) 红色 AA、Aa(2分) AA
(2)50%
(3) 转基因技术 可遗传 组织培养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基因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基因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1)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中既有显性基因,也有隐性基因,是杂合体;乙组亲本都是红色,子一代出现了白色,可判断白色是隐性性状,红色是显性性状,亲本的基因组成都是Aa,其遗传图解如下图:
根据遗传图解可知,乙组子一代中红色蝴蝶兰的基因组成是AA或Aa。丙组中亲代是红色花和白色花,子代中都是红色花,其遗传图解最可能如下:
丙组亲代红色花的基因组成最有可能是AA。
(2)由(1)可知,红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甲组子代既有红色又有白色,甲组的遗传图解如下:
甲组子代红花基因组成为Aa,乙组子代白花的基因组成为aa,后代中出现红花的概率为50%。
(3)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开蓝色花的植物葡萄风信子中存在类黄酮酶合成基因,科研人员采用一定的技术,向蝴蝶兰花冠组织细胞内导入类黄酮酶合成基因,从而培育出了开蓝色的蝴蝶兰新品种,这种生物技术属于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产生变异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若想快速批量生产蓝色蝴蝶兰,可采用组织培养技术,该方法不仅繁殖速度快,受季节影响小,还能有效脱去病毒。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广西卷)(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医讲“五脏之真,唯肾为根”,观察下图漫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广东省生物中考模拟冲刺卷(七),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年广东省中考生物仿真模拟卷(六),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