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江西卷)(解析版)
展开(考试时间:50分钟 试卷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不给分。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 1分,共20分)。
1.苏轼诗曰:“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下列关于黄花和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黄花细胞在分裂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
B.黄花和蝶的细胞膜,都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C.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是黄花、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
D.黄花和蝶的细胞分化,都可以形成不同的器官和系统
【答案】D
【详解】A.细胞的分裂的过程是:细胞核由一个分成两个;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含有一个细胞核;如果是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若是植物细胞,则在原来的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新的细胞壁。黄花细胞属于植物细胞,故在分裂的过程中,会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A正确。
B.黄花属于植物,蝶属于动物,二者的细胞膜都有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B正确。
C.细胞的分裂可以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组织,因此细胞的分裂、分化是黄花、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C正确。
D.蝶的细胞分化可以形成不同的器官和系统,而黄花属于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没有系统,D错误。
故选D。
2.某音乐节现场设置了露营帐篷、文艺演出、美食市集等体验服务。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搭帐篷时,人只需要运动系统参与
B.品尝美食,最主要的消化器官是胃
C.听音乐时,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D.要看清远处的舞台表演,人体需要调节眼球内玻璃体的曲度
【答案】C
【详解】A.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神经系统的调节。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可见,搭帐篷时,不仅仅只有运动系统参与,A错误。
B.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可见,品尝美食,最主要的消化器官是小肠,不是胃,B错误。
C.耳蜗内含有听觉感受器,受振动刺激能产生冲动。因此,听音乐时,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正确。
D.眼睛通过睫状体(内含平滑肌)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舒张,晶状体凸度变小;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凸度变大。可见,要看清远处的舞台表演,人体需要调节眼球内晶状体(不是玻璃体)的曲度,D错误。
故选C。
3.有些动物“名不副实”,例如“章鱼”“娃娃鱼”“鳄鱼”都不是鱼!它们分别属于( )
A.节肢动物、两栖动物、哺乳动物
B.软体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C.软体动物、爬行动物、爬行动物
D.节肢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答案】B
【详解】章鱼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动物,身体柔软,具外套膜,具1对退化针状内壳或无内壳。
娃娃鱼又叫大鲵,属于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蝾螈目动物,是现存最大的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鳄鱼属脊椎动物亚门,爬行纲动物,一般生活在水里,但都到陆地上来产卵繁殖后代,体表有鳞片,用肺呼吸。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4.我国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体现藻类的繁殖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温度对植物的影响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体现鸟类捕食行为
【答案】D
【详解】A.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的意思是从枝头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化作肥料,滋养美丽的春花成长,落花化作肥料体现了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微生物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环境,A正确。
B.藻类植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个体,即使是多细胞个体也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属于低等植物,藻类植物的细胞内有叶绿素,因而植物体呈现绿色,春天气温升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将湖水染绿。所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写了藻类植物的繁殖,B正确。
C.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因此“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C正确。
D.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指莺鸟占领繁殖的巢区,春燕衔泥筑巢,反映了鸟的筑巢行为,属于生殖现象,D错误。
故选D。
5.日常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及时救护、恰当处置,能挽救生命。下列有关急救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脉出血时,应压迫出血点的远心端进行止血
B.若病人发生心跳骤停,应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C.救护者经过专业培训,方可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D.人工呼吸前,需清理口鼻内异物和污物
【答案】A
【详解】A.动脉是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血管内压力大,血流速度快,动脉出血,应在近心端用指压法或止血带止血法止血,并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A错误。
B.若发现被抢救者心脏骤停,应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B正确。
C.救护者经过专业培训,方可进行心肺复苏操作,避免操作不当,发生意外,C正确。
D.人工呼吸是一种常用的急救方法,人工呼吸前,先要清除他口鼻内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其呼吸道畅通后,再进行人工呼吸,D正确。
故选A。
6.以下消化系统的结构中,与它的功能最为匹配的是( )
A.胰腺——分泌胆汁B.胃——初步消化蛋白质
C.肝脏——分泌消化酶D.口腔——消化维生素
【答案】B
【详解】A.胰腺分泌胰液,能够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故A错误。
B.胃内具有胃腺,能够分泌胃液,可以初步消化蛋白质,故B正确。
C.肝脏分泌胆汁,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具有乳化作用,故C错误。
D.维生素不需要经过消化就能被吸收,故D错误。
故选B。
7.凹耳蛙是我国特有物种,外貌与普通青蛙相似,耳部凹陷形成外耳道是其独特的特征。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凹耳蛙属于变温动物,有冬眠行为
B.凹耳蛙的发育经历了蝌蚪→幼蛙→成蛙
C.凹耳蛙能水陆两栖生活,雌蛙产在水中的卵是受精卵
D.凹耳蛙的生殖特点是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答案】A
【详解】A.冬眠是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凹耳蛙属于变温动物,有冬眠习性,A正确。
B.凹耳蛙属于两栖动物,其发育过程可表示为: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B错误。
C.凹耳蛙属于两栖动物,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但肺不够发达,需要皮肤辅助呼吸;雌蛙产在水中的卵是卵细胞,C错误。
D.凹耳蛙属于两栖动物,繁殖季节,雄蛙鸣叫,吸引雌蛙前来抱对完成水中受精,受精卵发育成蝌蚪,经变态发育形成成蛙,D错误。
故选A。
8.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绿色植物,下列关于绿色植物叙述正确的是( )
A.种子植物的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胚乳
B.葫芦藓有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
C.肾蕨没有真正的根,用孢子进行繁殖
D.枇杷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
【答案】D
【详解】A.种子植物的胚是新植物的幼体,胚包括胚根、胚芽、胚轴和子叶,A错误。
B.葫芦藓属于苔藓植物,有茎和叶的分化,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体内无输导组织,只有假根,B错误。
C.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而且根、茎、叶中有输导组织,用孢子进行繁殖,C错误。
D.枇杷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具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属于被子植物,D正确。
故选D。
9.下列有关人的生殖和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精的场所是子宫,生命起点是受精卵
B.脐带是母体与胎儿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
C.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中各有46个DNA分子
D.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染色体或Y染色体
【答案】D
【详解】A.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生命起点是受精卵,故A错误。
B.母体与胎儿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胎盘,故B错误。
C.人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中各含有23条染色体,含有23个DNA分子,故C错误。
D.男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是XY,因此男性产生的精子中含X染色体或Y染色体,故D正确。
故选D。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煮沸且密封好的肉汤里霉菌不容易生长
B.由于细菌和真菌都能够形成菌落,所以无法从菌落上区分细菌和真菌
C.制作泡菜的原理是利用乳酸菌使蔬菜中的有机物生成乳酸
D.破伤风杆菌是一种在缺氧条件下生存和繁殖的细菌
【答案】B
【详解】A.煮沸且密封的肉汤,由于“煮沸”杀死了原有的霉菌,又“密封”,使外界的微生物不能进入到肉汤,故霉菌不容易生长,A正确。
B.虽然细菌和真菌都能够形成菌落,但是可以从菌落大小、形状以及颜色上来区分细菌和真菌,B错误。
C.制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C正确。
D.伤风杆菌是厌氧性细菌,在无氧的条件下生长良好,才会大量繁殖,D正确。
故选B。
11.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B.越低等的生物化石一般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D.爬行动物是由鸟类进化来的
【答案】B
【详解】A.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可见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A错误。
B.距现代越久远,越早形成的地层里形成的化石越古老,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B正确。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除此之外还有解剖学证据和分子生物学证据,C错误。
D.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D错误。
故选B。
12.查酒驾时驾驶员对着仪器吹气,此时膈肌所处的位置应为下图甲中的____,肺内气压处于图乙中的_____段( )
A.① abB.② bcC.① bcD.② ab
【答案】C
【分析】1.呼吸运动是呼吸肌(膈肌、肋间肌等)收缩舒张引起胸廓节律性扩张与缩小的过程,也是为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提供原动力的过程。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即肺的通气)。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2.图甲中:①②表示膈肌不同的状态,①是膈肌舒张,②是膈肌收缩。图乙中:ab段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表示吸气;bc段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表示呼气。
【详解】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
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驾驶员对着仪器吹气,属于呼气过程,此时膈肌所处的位置应为题图甲中的①(膈肌舒张),肺内气压处于图乙中的bc段(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3.下列植物的生殖方式与试管婴儿在本质上相同的是( )
A.椒草叶的叶柄处发出芽和根最后叶长成新植株
B.夏天入伏后播种萝卜种子,秋天就能收获萝卜
C.竹子地下茎节上的芽发育为竹笋,竹笋长成新竹
D.把月季枝条下部插入湿土,不久枝条长成新植株
【答案】B
【分析】(1)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2)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从本质上讲,是由体细胞进行的繁殖就是无性生殖。主要种类包括: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出芽生殖、营养生殖(嫁接、压条、扦插等)、组织培养和克隆等。 无性生殖的优点:后代保持亲本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等。
(3)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的俗称,是指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故“试管婴儿”技术在生物学上依据的原理是有性生殖。
【详解】ACD.“椒草叶的叶柄处发出芽和根最后叶长成新植株”“竹子地下茎节上的芽发育为竹笋,竹笋长成新竹”“把月季枝条下部插入湿土,不久枝条长成新植株”都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是由母体直接产生的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ACD不符合题意。
B.“夏天入伏后播种萝卜种子,秋天就能收获萝卜”,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B符合题意。
故选B。
14.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小眼镜”问题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中小学生长时间近距离看电子产品,可能导致眼球中某结构曲度过大且不易恢复原大小,形成近视。该结构是( )
A.角膜B.晶状体C.玻璃体D.视网膜
【答案】B
【详解】A.角膜位于眼球最外层,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A不符合题意。
B.晶状体可以折射光线,调节焦距,若晶状体的凸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就形成近视眼,B符合题意。
C.玻璃体是眼球内容物,透明可以折射光线,C不符合题意。
D.视网膜上的细胞对光线敏感,受到刺激会产生神经冲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某研究小组利用基因“魔剪”CRISPRCas9编辑技术,开发出一种有效方法,能破坏艾滋病病毒(HIV-1)的基因,成功抑制感染细胞内HIV-1的增殖。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一种遗传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B.艾滋病的病原体是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艾滋病病毒的人
C.“魔剪”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
D.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是控制传染源
【答案】C
【详解】A.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综合征,是由人类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A错误。
B.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B错误。
C.“魔剪”技术即基因组编辑技术是通过切断基因的某个位点,来删除或插入 DNA序列(或RNA序列)的方法。可见,“魔剪”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艾滋病病毒的遗传物质,C正确。
D.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是切断传播途径,D错误。
故选C。
16.科学的实验设计是获得科学结论的前提。现有如图四个实验装置,若要验证绿色植物需要在光下产生氧气,所选用的实验组合是( )
A.b和cB.a和bC.a和dD.b和d
【答案】B
【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b和c的变量是植物,不能验证绿色植物需要在光下产生氧气,A错误。
B.a和b的变量是光,可验证绿色植物需要在光下产生氧气,B正确。
C.a和d存在两个变量:植物和光,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不能构成对照实验,C错误。
D.b和d变量是植物,且没有光,不能产生氧气,D错误。
故选B。
17.在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1.42%,女性人口占48.76%,小罗是个男孩,其父母再生一个孩子为女孩的概率是( )
A.100%B.50%C.51.42%D.8.76%
【答案】B
【分析】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详解】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遗传图解看出,生男生女的可能性各是50%,因此,一对夫妇已经生育一个男孩,他们再生女孩的概率是50%,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8.如图为某植物花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④构成雌蕊
B.a体现的是自花传粉的过程
C.受精后①②③凋落,④继续发育
D.④内受精卵发育成种子
【答案】D
【分析】一朵完整的花由花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柱头、花柱和子房)和雄蕊(花药和花丝)组成。据图可知:①是柱头,②是花柱,③是花丝,④是子房。
【详解】A.一朵完全花包括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和花蕊等结构。花蕊分为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里有许多花粉,花粉能产生精子。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内有一个或多个胚珠,胚珠里面有卵细胞。可见,①柱头、②花柱、④子房构成雌蕊,A正确。
B.自花传粉是一朵花的花粉,从花药散放出以后,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现象。结合题图可知,a体现的是自花传粉的过程,B正确。
C.在完成传粉和受精两个重要的生理过程以后,花的大部分结构凋落,只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为种皮,受精卵发育为胚,受精极核发育为胚乳。可见,受精后①柱头、②花柱、③花丝凋落,④子房会继续发育,C正确。
D.结合上述分析可知,④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而受精卵会发育成种子中的胚,D错误。
故选D。
19.三门峡市某中学开展了学农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参与幼苗移栽和田间管理时总结了下列经验,其中做法与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不一致的是( )
A.幼苗根部带土移栽——保护根毛 B.移栽后加盖遮阳布——减弱光合作用
C.阴雨天移栽植物——降低蒸腾作用 D.适时松土、及时排涝——增加土壤透气性
【答案】B
【详解】A.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表面积增大,利于吸水;所以,幼苗根部带土移栽,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A正确。
B.刚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很弱;移栽后加盖遮阳布可以减低温度,减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B错误。
C.一般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时移栽,因为此时光照不强,会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的蒸发,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C正确。
D.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适时松土、及时排涝,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D正确。
故选B。
20.用杀虫剂消灭荔枝害虫——荔枝蝽,使用效果随着喷药次数增多而下降。根据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抗药性弱的荔枝蝽不具备繁殖能力
B.在使用杀虫剂后荔枝蝽产生了抗药性
C.抗药性强的荔枝蝽后代不会再发生变异
D.杀虫剂对荔枝蝽进行了定向选择
【答案】D
【详解】A.害虫一般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抗药性弱的荔枝蝽具备繁殖能力,A错误。
B.害虫的群体本身就有一些个体因为突变而具有抗药性,故害虫抗药性不是在使用杀虫剂后产生的,是本来就存在的,B错误。
C.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抗药性强的荔枝蝽后代也会再发生变异,C错误。
D.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杀虫剂对荔枝蝽进行了定向选择,D正确。
故选D。
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空 1分,共30分)。
21.(6分)材料一:为介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和实践,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材料二:作为顶级捕食者,长江江豚成为长江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指示物种,受到极大的关注。2022年9月,我国启动了第四次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四次考察结果如下表所示:
根据材料一,请回答(1)-(3)小题:
(1)“生物的多样性”是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 。
(2)2011年以来,我国建立了380个鸟类观测样区,159个两栖动物观测区,70个哺乳动物观测样区和140个蝴蝶观测样区。以上观测的对象,属于恒温动物的是 。
(3)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是 ,其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主要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该系统有 之称。
根据材料二,请回答(4)-(6)小题:
(4)长江江豚需要浮出水面进行呼吸,它属于 动物。
(5)据表可知,近5年来江豚总数量逐渐 。这得益于在“长江大保护”理念的指引下,保护了长江江豚的栖息地。
【答案】(1)基因多样性
(2)鸟类、哺乳动物
(3)就地保护 绿色水库/地球之肺
(4)哺乳
(5)恢复/增加
【分析】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详解】(1)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如野生水稻和栽培水稻之间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2)体温不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叫做恒温动物,在“80个鸟类观测样区,159个两栖动物观测区,70个哺乳动物观测样区和140个蝴蝶观测样区”中,属于恒温动物的是鸟类和哺乳动物。
(3)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因此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是就地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4)江豚属于哺乳动物,用肺呼吸,因此需要浮出水面进行呼吸。
(5)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长江大保护”理念的指引下,长江江豚的栖息地得到了保护,近5年来江豚总数量逐渐增加。
22.(6分)同学们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所示,此时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放大倍数为 。图2—1视野中出现了一些气泡,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 ,然后缓缓放下,可避免气泡产生。
(2)将物镜转换为40×后,如图2—2所示,视野发生的变化为 。(写出一点即可)
(3)调整图1中 结构(填序号),可以观察到图2—3中更加清晰的物像。此时指针所指染色最深的细胞结构为 。不同的洋葱甜味不同,根本原因是该细胞结构中的 不同。
【答案】(1)100 载玻片上的水滴
(2)细胞数目变少(或细胞体积变大、视野变暗)
(3) ② 细胞核 遗传信息(或遗传物质或DNA)
【详解】(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图1中,目镜10×,物镜是10×,可见,此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10×10=100倍。
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的视野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会变形、会移动;而细胞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不变形、不移动。可见,图2—1视野中出现了一些气泡。规范操作是:在制作临时装片时,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其一边先接触倍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可避免气泡产生。
(2)观察同一玻片的同一部位:低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远,看到的视野范围大、视野亮,细胞小、细胞数量多;高倍镜下物镜距离玻片标本的距离近,看到的视野范围小、视野暗,细胞大、细胞数量少。可见,将物镜转换为40×后,如图2—2所示,视野发生的变化为:细胞数目变少;细胞体积变大;视野变暗。(写1条,合理即可)
(3)准焦螺旋是显微镜的机械部分,用来调节焦距。粗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大;细准焦螺旋使镜头上升或下降的范围小,能使焦距更准确,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 可见,调整图1中②细准焦螺旋,可以观察到图2—3中更加清晰的物像。
用碘液染色,因为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很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因此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时,会发现细胞中染色最深的是细胞核。可见,图2—3中,指针所指染色最深的细胞结构为细胞核。
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可见,不同的洋葱甜味不同,根本原因是该细胞结构(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或遗传物质或DNA)不同。
23.(6分)人体的抵抗力与体内充足的水分、营养及充足的睡眠息息相关,下图是人体内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a~h表示生理过程,①~③表示体内部分器官,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水分进入人体后不经过消化,直接通过图中的e进入到循环系统,并随血液循环途经心脏,依次经过图Ⅳ心脏四个腔的顺序是 (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适量的运动能增强心肌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心脏的活动具有节律性,图Ⅳ中C、D同时收缩时,心脏内瓣膜的状态是 。血液流经图Ⅲ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氧气浓度变化的曲线正确的是( )
A.B.C. D.
(3)与肾小球中的血液成分相比,原尿中缺少的成分是 。
(4)运动过程中体内会产生代谢废物,这些代谢废物在 处产生,可通过图中的生理过程 排出体外(填字母)。
【答案】(1)A→C→B→D
(2) 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 D
(3) 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4)组织细胞 c、f、h
【分析】图中①肺、②肾脏、③皮肤、a吸气、b肺泡内的气体交换、c呼气、d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e吸收、f排尿、g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h排汗、Ⅰ小肠绒毛、Ⅱ肾单位、Ⅲ肺泡、Ⅳ心脏、1主动脉、2肺动脉、3上下腔静脉、4肺静脉、5出球小动脉、6入球小动脉、A右心房、B左心房、C右心室、D左心室。
【详解】(1)水分进入人体后不经过消化,直接通过图一中的e吸收过程进入到循环系统,并随血液循环途径是:先经下腔静脉到达右心房、右心室,再由右心室经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左心室。所以由消化道进入血液的水分,依次经过心脏四个腔的顺序是:A右心房→C右心室→B左心房→D左心室。
(2)图Ⅳ中C右心室、D左心室同时收缩时,为防止血液倒流,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血液从心室流向主动脉和肺动脉;在流经肺泡时,由于肺泡内是从外界吸入的空气,氧气的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的浓度,而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气就会自肺泡扩散到血液中,直到平衡,所以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应该是增多,直至平衡,不能无限增多;二氧化碳会从血液中扩散到肺泡中,直至平衡,故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逐渐减少的,直至平衡的。根据上述,D符合题意。
故选D。
(3)图示Ⅱ中的结构6为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比出球小动脉的管径大,血液在流经肾小球的过程中形成较高的滤过压,流速会变慢,便于血液滤过。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因此与肾小球中的血液相比,原尿中无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4)人体细胞代谢活动产生的废物,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尿素等,它们属于代谢终产物,它们排出体外过程称为排泄,其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c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f尿液、皮肤排出h汗液。呼吸系统呼出的气体,主要排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皮肤产生汗液,排出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泌尿系统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是排泄的主要途径。运动过程中体内会产生代谢废物,组织细胞会产生较多的代谢废物,这些废物排出体外的途径有c、f、h。
24.(6分)种质库是用来保存种质资源(如种子、花药等)的设施,为农业生产培育新品种提供了保障。如图是小麦育种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质库中的每一份资源都有独特的性状,这是由 控制的。
(2)种质库利用低温环境降低种子的 (填生理作用),实现长期保存。这些种子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均可以萌发,说明种子的 始终保持活性。
(3)种子的萌发与水、温度和 等外界条件有关。
(4)科学家用种质库中保存的小麦花药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纯种抗倒伏植株B,这种生殖方式用于 生殖。
(5)易患条锈病基因T对抗条锈病基因t为显性。科学家发现B植株易患条锈病(TT),如果用B植株和抗条锈病A植株进行杂交,获得C植株。再用C植株自交(如图),获得的种子中胚的基因组成有 。
【答案】(1)基因
(2) 呼吸作用 胚
(3)空气
(4)无性
(5)TT或Tt或tt
【详解】(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故种质库中的每一份资源都有独特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2)呼吸作用能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种质库利用低温环境保存种子,以延长种子的保存时间,利用的是低温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的原理。小麦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和胚乳,其中萌发成新植物幼体的是胚。这些种子在适宜的外界条件下均可以萌发,说明种子的③胚始终保持活性。
(3)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包括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因此水、温度和空气等外界条件与种子的萌发有关。
(4)科学家用种质库中保存的小麦花药进行组织培养,得到纯种抗倒伏植株B,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
(5)科学家发现B植株易患条锈病(TT),用B植株和抗条锈病A植株进行杂交,获得C植株可知,C植株的基因组成为:Tt,遗传图解如下:
由遗传图解可知,C植株的基因组成为:Tt。用C植株自交,遗传图解如下:
由遗传图解可知,用C植株自交,子代胚的基因组成包括TT、Tt、tt。
25.(6分)“使用公筷公勺”是饮食文化的热点话题之一,对于使用公筷是否能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专家们开展了实验探究。
步骤1:实验小组在餐馆,一共点了4道菜。餐前对每道菜进行第一次无菌采样。
步骤2:每道菜平均分成两份,一份使用公筷,一份不使用公筷。参与人员分别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交替吃两份菜,每份菜约剩25克时再进行第二次无菌采样。
步骤3:采集的样本经过48小时的培养后统计用餐前后的菌落数,统计结果如下表。
用餐前后的菌落数统计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专家是基于什么问题进行这项研究的?
(2)实验中,将每道菜平均分成两份,一份使用公筷,一份不使用公筷,这样操作的目的是设置 实验。
(3)该实验的病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 。
(4)对比表1数据,每道菜中“使用公筷”都比“不使用公筷”得到的菌落数目要 (填“多”或“少”),证明使用公筷 (填“能”或“不能”)明显降低菜品中的病菌传播。
(5)请根据上述你对“使用公筷”的态度,设计一句宣传语 。
【答案】(1)使用公筷能否有效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2)对照
(3)菜品
(4)少 能
(5)使用公筷,健康你我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交流,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根据题意该实验探究的问题:使用公筷能否有效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2)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每道菜分成两份的目的是进行对照实验。
(3)采集的样本是用餐前后菜品的菌落数,所以该实验的病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菜品。
(4)由表中数据可见:每一道菜“使用公筷”组均比“不使用公筷”组的菌落数明显少,由此说明使用公筷能有效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所以倡议大家使用公筷。
(5)使用公筷能有效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故使用公筷有益健康,所以宣传语可为:使用公筷,健康你我等。
时间
考察
长江江豚数量(头)
全流域
长江干流
洞庭湖
鄱阳湖
2006年
1800
1200
150
450
2012年
1045
505
90
450
2017年
1012
445
110
457
2022年
1249
595
162
492
菜品
菌落数
凉拌黄瓜
芹菜炒牛肉
炒青菜
啤酒鱼
餐前
14000
1100
30
60
餐后
使用公筷
16000
4600
30
100
不使用公筷
45000
79000
530
5000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江西卷)(考试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江西卷)(考试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济南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济南卷)(解析版),共21页。
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广州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题:生物(广州卷)(解析版),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