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酒泉四校联考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
展开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所有生物总和
B. 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气候大规模变化
C. 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
D. 通过正反馈调节可以使受污染的水体恢复正常
2. 某生态系统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增多的是( )
A. 蛇增多、鹿增多、草减少
B. 鹿减少、蛇增多、鼠减少
C. 兔减少、草减少、鼠减少
D. 蛇减少、草增多、鹿减少
3. 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统称为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的层次代表营养级,宽度代表营养级的大小和多样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一定是植物,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 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绘制成数量金字塔,总是呈正金字塔型
C. 生态金字塔中,每一层代表一个营养级,一种生物可能属于其中几层
D. 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会出现倒置现象
4. 人工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等作用,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防护林通过自组织、自我调节可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B. 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 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初生演替
D. 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5. 某人工湖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字母表示同化的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冬季浮游植物生长缓慢,此时 b 大于 a
B. c+e-d 表示从甲种鱼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C. 乙种鱼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于 d、f
D. 甲种鱼到乙种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6.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
①光盘行动②自驾旅游③高效农业④桑基鱼塘⑤一次性餐具使用⑥秸秆焚烧
A. ①③④B. ①④⑥C. ②③⑤D. ②⑤⑥
7. 2021年10月,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举办。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研究人员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做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D.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植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
8.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果酒、果醋发酵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
A. 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醋发酵
B. 制作果醋利用了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醋酸
C. 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繁殖
D. 先供氧进行果醋发酵,然后隔绝空气进行果酒发酵
9. 千百年来,腐乳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多种微生物的拮抗作用下,普通豆腐转变成风味独特的腐乳
B. 加盐腌制时,盐能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所以盐加的越多越好
C. 青方因不加辅料,用豆腐本身渗出的水加盐腌制而成
D. 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酶能将脂肪转化成固醇和脂肪酸
10. 某生物兴趣小组制作泡菜时,对发酵早期发酵液中的乳酸菌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前2天乳酸菌含量变化慢,可能是坛子内的O2抑制了乳酸菌繁殖
B. 前4天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快,可能是其他细菌大量繁殖导致的
C. 第6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缓慢,可能是大量乳酸抑制杂菌活动
D. 为减少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该泡菜腌制8天左右食用最佳
11. 如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操作前要将接种环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B. 划线操作须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C. 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
D. 只有在5区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12. 物质W是一种含氮有机物,会污染土壤。W在培养基中达到一定量时培养基表现为不透明。某研究小组欲从土壤中筛选出能降解W的细菌(目标菌)。在从土壤中分离目标菌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基上甲、乙两种细菌都能生长并形成菌落(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要从土壤中分离目标菌,所用选择培养基中的氮源应该是物质W
B. 如果要得到目标菌,应该选择甲菌落进一步纯化
C. 筛选目标菌,菌液直接涂布即可
D. 土壤样品要灭菌处理后才能使用
13. 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微生物培养时常用到无菌技术避免杂菌污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培养基的各种养分的浓度和比例可能存在差异
B. 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时可能被污染,分装后需进行灭菌处理
C. 微生物培养时无机物可以作为碳源,但无机物不可以提供能量
D. 为防止培养基溅到培养皿盖上,倒平板时应把培养皿盖完全打开
14. 为衡量某凝胶免洗洗手液的清洗效果,研究人员检测了用凝胶洗手前后手部细菌的含量。凝胶洗手前的检测流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统计洗手前手部细菌的数量,选择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B. 除图中操作外,还需要设置一组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进行培养
C. 培养基上的一个菌落只可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D. 初步判断培养基上菌种的类型,需要用显微镜观察菌体的形状
15. 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苯酚,为了降解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只能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筛选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①为土壤样品悬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②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
B. 如果要测定②中活细菌数量,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C. 若图中④为对照实验,则其中应含除苯酚外的其他碳源
D. ⑥上菌落分布均匀,是用平板划线法获得的单菌落
16. 人体皮肤表面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某同学拟从中分离出葡萄球菌。下述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 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
C. 用取样后的棉拭子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
D. 观察菌落的形态和颜色等进行初步判断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如图为某条小河流从高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其中食品工厂会向河流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研究该村庄中桑树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内的___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2)工厂向河流排污,水质恶化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其主要是___稳定性被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具有一定限度。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
(3)高山湖泊是河流源头,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
(4)村民在废弃的农田上种植果树,吸引了众多鸟雀,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___的功能,该果园经济效益良好,还具有保持土壤肥力、涵养水源等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价值。
18. 下图1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肉食性水鸟,甲、丙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为小型景观鱼池生态循环净化系统。生态净化系统内引入芦苇等多种水生植物以及螺蛳、草鱼、鳙鱼等物种,以达到对污水的协同净化效果。完成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写出一条食物链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丙和丁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2)图1所示该河流生态系统中,除了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
(3)图2生态净化系统中有芦苇和菖蒲等挺水植物、浮萍等浮水植物,水面下还有沉水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
(4)科研人员利用上述生态净化系统进行了以下两组实验,实验期间鱼池每天投饵三次,定量测定该生态净化系统的COD值和NO3-含量,结果如图3所示。(COD即化学需氧量,值越高说明有机物含量越高)
①上述实验结果说明,该生态净化系统对_________去除效果较好。COD值的变化是由于该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能把流入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②实验后期的鱼池中出现藻类水华现象,流经生态净化系统后,流出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至少答出1点)。
19. 某地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推广“鱼菜共生大棚生产模式”,其主要结构和原理如下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
(1)“鱼菜共生大棚生产模式”能实现种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长,主要原因是鱼粪等被分解者分解后,可为绿色植物提供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分解者体内贮存的能量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2)该生产模式中,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中的____________防治,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
(3)鱼池中可采用以鳙鱼、鲢鱼、草鱼、青鱼四大家鱼为主的多鱼种混养模式,这是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_________,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4)与森林相比,“鱼菜共生大棚生产模式”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_________能力较低,因此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5)该生产模式可减少整个生产环节中“废物”的产生,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原理。
20. 蓝莓酸甜宜人、细腻多汁、气味清香,由蓝莓酿制的蓝莓酒和蓝莓醋被称为“液体黄金”和“口服化妆品”等。如图是以鲜蓝莓为原料天然发酵制作蓝莓酒和蓝莓醋的过程简图。结合图形和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蓝莓酒的微生物来自_________,因此过程①冲洗时不要过度冲洗,防止该微生物被冲洗掉,该微生物的呼吸类型是_________型,利用该微生物生产蓝莓酒的原理是_________(用反应式表达)。
(2)在过程③发酵阶段,绝大多数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_________环境而受到抑制,而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
(3)酿制蓝莓醋的微生物是_________,该微生物只有在_________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在酿制蓝莓酒的过程中出现酒变酸的原因是_________。
(4)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蓝莓汁中的糖分解成乙酸;当缺少_________时,醋酸菌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化为醋酸,此时酒精为醋酸菌提供了_________。
(5)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___________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呈现_________色。
21. 牛奶是适合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牛奶在饮用前都要用巴氏消毒法消毒,以杀死有害微生物。某小组为检测自制酸奶是否被杂菌污染,进行了如图所示操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方法为_________,若取最终的牛奶稀释液0.1mL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应选择的工具是图2中的_________(填字母)。
(2)理想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若用该方法培养设置了3个培养皿,菌落数分别为65、63、64,则可以推测每毫升酸奶中所含细菌数为___________。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偏_________(填“大”或“小”),其原因是_________。
(3)接种操作完成后,需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倒置的目的是不仅能防止水分过快挥发,而且可以_________。如果培养基上出现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菌落,说明自制酸奶已被杂菌污染。
(4)要进一步分离纯化菌种,应采用图3中_________(填字母)所示的划线分离操作。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生物学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所有生物的总和
B. 全球变暖会导致全球气候大规模变化
C. 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
D. 通过正反馈调节可以使受污染的水体恢复正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反馈包括两种类型:
(1)正反馈:反馈控制促进原来系统的活动,如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过程等。
(2)负反馈:反馈控制抑制原来系统的活动,如大多数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等都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A、生物圈是地球表面不连续的一个薄层,包括地球上的一切生物及适合其生存的环境,即生物圈为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A错误;
B、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水泥的生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从而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地区降水增加),非洲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即全球气候大规模变化,B正确;
C、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于无机污染物(如酸、碱和重金属等)和有机污染物(如有机农药、酚类和氰化物等),而水土流失的冲积物属于人类排放到水体中的污染物,C错误;
D、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可以使受污染的水体恢复正常,正反馈会加速水体的污染,D错误。
故选B。
2. 某生态系统中含有鹿、蛇、猫头鹰、草、兔、鼠等生物,能使猫头鹰增多的是( )
A. 蛇增多、鹿增多、草减少
B. 鹿减少、蛇增多、鼠减少
C. 兔减少、草减少、鼠减少
D. 蛇减少、草增多、鹿减少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食物网由四条食物链组成,①草→鼠→蛇→猫头鹰,②草→鼠→猫头鹰,③草→兔→猫头鹰,④草→鹿。
【详解】据图分析,猫头鹰占据三个食物链,草→鹿食物链中不含猫头鹰,因此当鹿的数量减少时,可以导致猫头鹰获得的能量增加;在含有猫头鹰的三条食物链中,草→鼠→蛇→猫头鹰,这条食物链最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最多,因此该食物链中的蛇减少,可减少能量的消耗,使得能量流向猫头鹰增加;猫头鹰获得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于草的光合作用,因此草的数量增加也会使猫头鹰获得的能量增加,故选D。
3. 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统称为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的层次代表营养级,宽度代表营养级的大小和多样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产者一定是植物,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 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绘制成数量金字塔,总是呈正金字塔型
C. 生态金字塔中,每一层代表一个营养级,一种生物可能属于其中几层
D. 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会出现倒置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金字塔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可以分别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详解】A、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也可能是细菌,A错误;
B、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绘制成数量金字塔,有倒金字塔型,如树—虫—鸟,B错误;
C、生态金字塔中每一层代表一个营养级,但对于部分动物来说,取食多种生物,可以属于不同营养级,C正确;
D、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金字塔都是正金字塔,D错误。
故选C。
4. 人工防护林具有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等作用,对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防护林通过自组织、自我调节可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B. 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C. 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初生演替
D. 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用、旅游观赏、科研、文学艺术等)、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的调节功能)和潜在价值(目前不清楚)。
【详解】A、防护林通过自组织、自我调节可实现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协调,A正确;
B、防护林建设应选择本地种,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B错误;
C、防护林建成后,若失去人类的维护将会发生次生演替,C错误;
D、防护林的防风、固沙及保护农田的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A。
5. 某人工湖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的过程如图所示,其中字母表示同化的能量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冬季浮游植物生长缓慢,此时 b 大于 a
B. c+e-d 表示从甲种鱼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C. 乙种鱼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于 d、f
D. 甲种鱼到乙种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答案】D
【解析】
【分析】图中a表示浮游植物的同化量,b表示浮游动物的同化量,c+e表示甲种鱼的同化量,其中e来自有机物输入,d+f表示乙种鱼的同化量,其中f来自有机物输入。
【详解】A、图中a表示浮游植物的同化量,b表示浮游动物的同化量。只要浮游植物能正常生长,b就小于a,A错误;
B、c+e(表示甲种鱼的同化量)-d(表示甲种鱼流向乙种鱼的量)-甲呼吸作用消耗的量表示从甲种鱼流入分解者的能量,B错误;
C、乙种鱼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于 c、e、f,即属于上一营养级的能量,C错误;
D、甲种鱼到乙种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乙种鱼的来自甲种鱼的同化量/甲种鱼的同化量= d/(c+e)×100%,D正确。
故选D。
6.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
①光盘行动②自驾旅游③高效农业④桑基鱼塘⑤一次性餐具使用⑥秸秆焚烧
A. ①③④B. ①④⑥C. ②③⑤D. ②⑤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1)概念: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2)意义: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3)特点:生态足迹的大小与人类的生活方式有关。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
【详解】①光盘行动可以避免食物浪费,能够减少生态足迹,①正确;
②自驾旅游会增大生态足迹,②错误;
③④高效农业、桑基鱼塘,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生态足迹,③④正确;
⑤一次性餐具使用,会造成木材浪费,会增大生态足迹,⑤错误;
⑥秸秆焚烧,使秸秆中的能量不能合理利用,造成浪费且空气污染,会增大生态足迹,⑥错误。
综上可知,①③④正确。
故选A。
7. 2021年10月,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举办。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研究人员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 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C. 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做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加强立法,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D.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植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和直接价值(对人类有实用意义和非实用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①、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②、异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③、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详解】A、研究人员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
B、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属于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正确;
C、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做好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和加强立法,合理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C错误;
D、在野生水稻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植株,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8.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果酒、果醋发酵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醋发酵
B. 制作果醋利用了醋酸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醋酸
C. 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繁殖
D. 先供氧进行果醋发酵,然后隔绝空气进行果酒发酵
【答案】C
【解析】
【分析】1.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在有氧时,酵母菌大量繁殖,但是起不到发酵效果;在无氧时,繁殖速度减慢,但是此时可以进行发酵。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
2.醋酸菌是好氧性细菌,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35℃。
【详解】A、果酒发酵的最适温度是18-30℃,果醋发酵的最适温度是30-35℃,因此果酒发酵所需最适温度低于果醋发酵,A错误;
B、制作果醋利用的醋酸杆菌为好氧菌,因此,利用了醋酸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醋酸的特点,B错误;
C、加大接种量,所需菌种数量较多,发酵速率快,能较快成为优势种,因而也可抑制杂菌生长,C正确;
D、先隔绝空气进行果酒发酵,而后供氧进行果醋发酵,D错误。
故选C。
9. 千百年来,腐乳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多种微生物的拮抗作用下,普通豆腐转变成风味独特的腐乳
B. 加盐腌制时,盐能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所以盐加的越多越好
C. 青方因不加辅料,用豆腐本身渗出的水加盐腌制而成
D. 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酶能将脂肪转化成固醇和脂肪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腐乳的制作原理: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适宜温度为15°C~18°C;毛霉能够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将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A、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普通豆腐转变成风味独特的腐乳,A错误;
B、加盐腌制时,盐能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但不是盐加的越多越好,这样会影响口感,B错误;
C、青方因不加辅料,用豆腐本身渗出的水加盐腌制而成,绵软油滑,异臭奇香,C正确;
D、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酶能将脂肪转化成甘油和脂肪酸,D错误。
故选C
10. 某生物兴趣小组制作泡菜时,对发酵早期发酵液中的乳酸菌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如图。分析错误的是( )
A. 前2天乳酸菌含量变化慢,可能是坛子内的O2抑制了乳酸菌繁殖
B. 前4天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快,可能是其他细菌大量繁殖导致的
C. 第6天后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缓慢,可能是大量乳酸抑制杂菌活动
D. 为减少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该泡菜腌制8天左右食用最佳
【答案】D
【解析】
【分析】泡菜制作的菌种是乳酸菌,属于厌氧型细菌,在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硝酸盐在硝酸盐还原细菌作用下产生大量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适宜的PH、温度等),亚硝酸盐转化成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亚硝胺,对人体有害。
【详解】A、前2天坛子内氧气含量较高,而乳酸菌是厌氧型微生物,所以繁殖速度慢,A正确;
B、前4天由于其他细菌大量繁殖,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升高,B正确;
C、第6天后氧气浓度降低,乳酸菌大量繁殖,导致其他杂菌无法生长,所以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缓慢,C正确;
D、第8天该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最高,不适宜食用,D错误。
故选D。
11. 如图是微生物平板划线示意图,划线的顺序为1—2→3→4→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操作前要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
B. 划线操作须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C. 在1、2、3、4、5区域中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灭菌
D. 只有在5区才可以得到所需菌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平板划线法划线时需要烧灼接种环,杀灭环上残留菌液,待冷却(是否冷却,可先在培养基边缘处试触,若琼脂溶化,表示未凉,稍等再试),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内划线,重复以上操作,在第三四五区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
【详解】A、进行平板划线操作之前,为避免杂菌污染,需要用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灭菌,A正确;
B、平板划线操作应在火焰旁进行,B正确;
C、在1区域划线前要先灼烧,做到无菌操作,2、3、4、5区域中划线前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灼烧灭菌,保证每次划线的菌种来自上一区域的末端,C正确;
D、由题图可知,5区域是最后一个区域,有可能在5区域获得单一菌落,但其他区域也能形成菌落,D错误。
故选D。
12. 物质W是一种含氮有机物,会污染土壤。W在培养基中达到一定量时培养基表现为不透明。某研究小组欲从土壤中筛选出能降解W的细菌(目标菌)。在从土壤中分离目标菌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基上甲、乙两种细菌都能生长并形成菌落(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要从土壤中分离目标菌,所用选择培养基中的氮源应该是物质W
B. 如果要得到目标菌,应该选择甲菌落进一步纯化
C. 筛选目标菌,菌液直接涂布即可
D. 土壤样品要灭菌处理后才能使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基作用的原理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一化学物质或改变某一理化性质,使某种微生物正常生长,而其他微生物则被杀灭或生长受到抑制,从而选出所需要的微生物。利用选择培养基,可使混合菌群中的目标菌种变成优势种群,从而提高该种微生物的筛选效率。
【详解】A、目标菌是能够降解物质W的细菌,而物质W是一种含氮有机物,所以要从土壤中分离目标菌,应该以物质W为唯一氮源,A正确;
B、目标菌是能够降解物质W的细菌,培养基中乙菌落的周围出现透明圈,甲菌落的周围没有透明圈产生,说明乙菌落能够降解物质W,甲菌落不能降解物质W,因此要得到目标菌,应该选择乙菌落进一步纯化,B错误;
C、筛选目标菌,要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C错误;
D、不能对土壤样品进行灭菌处理,否则会杀死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无法分离出目标菌,D错误。
故选A。
13. 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微生物培养时常用到无菌技术避免杂菌污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培养基的各种养分的浓度和比例可能存在差异
B. 培养基分装到培养皿时可能被污染,分装后需进行灭菌处理
C. 微生物培养时无机物可以作为碳源,但无机物不可以提供能量
D. 防止培养基溅到培养皿盖上,倒平板时应把培养皿盖完全打开
【答案】A
【解析】
【分析】培养基是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主要含水、无机盐、氮源、碳源等成分,为了避免杂菌污染,配制好的培养基需灭菌处理。
【详解】A、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中,营养物质主要有水、无机盐、碳源和氮源,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所以不同培养基的各种养分的浓度和比例可能存在差异,A正确;
B、培养基先灭菌再分装,分装到培养皿后不需再灭菌,B错误;
C、硝化细菌可以利用氨或铵盐氧化供能,对于某些特殊生物,无机物也可提供能量,C错误;
D、为防止空气中的杂菌落入培养皿中,倒平板时正确的操作是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稍大于锥形瓶瓶口的缝隙,D错误。
故选A。
14. 为衡量某凝胶免洗洗手液的清洗效果,研究人员检测了用凝胶洗手前后手部细菌的含量。凝胶洗手前的检测流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统计洗手前手部细菌的数量,选择的接种方法是平板划线法
B. 除图中操作外,还需要设置一组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进行培养
C. 培养基上的一个菌落只可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
D. 初步判断培养基上菌种的类型,需要用显微镜观察菌体的形状
【答案】B
【解析】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方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微生物的计数):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活菌计数,统计洗手前手部细菌的数量,选择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A错误;
B、除图中操作外,还需要设置一组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进行培养,以验证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B正确;
C、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显示的只是一个菌落,故培养基上的一个菌落可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或几个活菌,C错误;
D、由于菌落肉眼可见,故初步判断培养基上菌种的类型,可用肉眼观察菌体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D错误。
故选B。
15. 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苯酚,为了降解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只能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筛选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①为土壤样品悬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②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
B. 如果要测定②中活细菌数量,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C. 若图中④为对照实验,则其中应含除苯酚外的其他碳源
D. ⑥上菌落分布均匀,是用平板划线法获得的单菌落
【答案】D
【解析】
【分析】1、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选择分离过程中需要使用选择培养基,做到全过程无菌操作。常用的固体培养基上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A、要筛选获得了只能降解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图中②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A正确;
B、如果要测定②中的活细菌数量,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B正确;
C、④与⑤培养基的主要区别在于④的培养基没有加入苯酚作为碳源,⑤培养基的中加入苯酚作为碳源,C正确;
D、⑥上菌落分布均匀,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获得的单菌落,D错误。
故选D。
16. 人体皮肤表面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某同学拟从中分离出葡萄球菌。下述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 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
C. 用取样后的棉拭子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
D. 观察菌落的形态和颜色等进行初步判断
【答案】C
【解析】
【分析】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的比较:
1、消毒:煮沸消毒法(一般物品)、巴氏消毒法(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化学药剂消毒法(如用酒精擦拭双手,用氯气消毒水源等)、紫外线消毒法(接种室、操作台);
2、灭菌:灼烧灭菌(接种工具)、干热灭菌(玻璃器皿、金属用具)、高压蒸汽灭菌(培养基及容器)。
【详解】A、为避免杂菌污染干扰,需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A正确;
B、葡萄球菌需从人体皮肤的微生物中分离,为避免杂菌污染,故需要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B正确;
C、用取样后的棉拭子浸出液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C错误;
D、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特征进行鉴别,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2分。
17. 如图为某条小河流从高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其中食品工厂会向河流排污(含大量有机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研究该村庄中桑树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内的___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2)工厂向河流排污,水质恶化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其主要是___稳定性被破坏,说明生态系统的___具有一定限度。该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有___。
(3)高山湖泊是河流源头,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
(4)村民在废弃的农田上种植果树,吸引了众多鸟雀,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___的功能,该果园经济效益良好,还具有保持土壤肥力、涵养水源等作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价值。
【答案】(1)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
(2) ①. 抵抗力 ②. 自我调节能力 ③. 河流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食品工厂排污中有机物所含有化学能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4) ①.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②. 直接和间接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小问1详解】
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小问2详解】
分析题干信息可知,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从而导致鱼类大量死亡,河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抵抗力稳定性被破坏,超过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
。食品工厂会向河流排污(含大量有机物),故河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工厂污水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
【小问3详解】
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又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小问4详解】
种植果树吸引了众多鸟雀,该信息传递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体现了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果园经济效益良好体现了直接价值,保持土壤肥力、涵养水源等为生态功能,体现了间接价值。
18. 下图1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该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肉食性水鸟,甲、丙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为小型景观鱼池生态循环净化系统。生态净化系统内引入芦苇等多种水生植物以及螺蛳、草鱼、鳙鱼等物种,以达到对污水的协同净化效果。完成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写出一条食物链________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该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丙和丁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2)图1所示该河流生态系统中,除了图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有:_________、_________。
(3)图2生态净化系统中有芦苇和菖蒲等挺水植物、浮萍等浮水植物,水面下还有沉水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
(4)科研人员利用上述生态净化系统进行了以下两组实验,实验期间鱼池每天投饵三次,定量测定该生态净化系统的COD值和NO3-含量,结果如图3所示。(COD即化学需氧量,值越高说明有机物含量越高)
①上述实验结果说明,该生态净化系统对_________去除效果较好。COD值的变化是由于该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能把流入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②实验后期的鱼池中出现藻类水华现象,流经生态净化系统后,流出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至少答出1点)。
【答案】(1) ①. 水草→甲→丁 ②. 6 ③. 捕食和竞争
(2) ①.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②. 分解者
(3)垂直结构 (4) ①. 有机物 ②. 分解者 ③. 被消费者捕食、与其他植物竞争光照和营养等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
【小问1详解】
据题意可知,图1所示食物链有水草→甲→丁,还有水草→甲→丙→丁、水草→乙→丙→丁、水草→乙→丁、藻类→乙→丙→丁、藻类→乙→丁,总共6条食物链;丁能捕食丙,丁和丙都能捕食甲,因此两者是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
【小问2详解】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1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应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
【小问3详解】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图2生态净化系统中有芦苇和菖蒲等挺水植物、浮萍等浮水植物、水面下还有沉水植物,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小问4详解】
①图中曲线表明:与鱼池相比,处理出水中COD明显下降,而NO3-含量没有变化,说明生态净化系统对有机物去除效果较好;COD值的变化是由于该系统成分中的分解者能把流入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②生态净化系统中有一些生产者和消费者,鱼池中的藻类流经生态净化系统时会与其他植物竞争光照和营养等,也可能被消费者捕食,故流出水样中藻类数量减少。
19. 某地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推广“鱼菜共生大棚生产模式”,其主要结构和原理如下图所示。回答以下问题:
(1)“鱼菜共生大棚生产模式”能实现种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长,主要原因是鱼粪等被分解者分解后,可为绿色植物提供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分解者体内贮存的能量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2)该生产模式中,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中的____________防治,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
(3)鱼池中可采用以鳙鱼、鲢鱼、草鱼、青鱼四大家鱼为主的多鱼种混养模式,这是利用了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_________,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4)与森林相比,“鱼菜共生大棚生产模式”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_________能力较低,因此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5)该生产模式可减少整个生产环节中“废物”的产生,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原理。
【答案】(1) ①. CO2和无机盐 ②. 不能
(2) ①. 生物 ②. 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3)生态位 (4)自我调节
(5)循环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的输入:生产者的同化量。(2)能量的输出:各生物成分的呼吸量。(3)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4)同化量的去路(某营养级能量的去路):呼吸消耗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消耗量+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高营养级除外)+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小问1详解】
“鱼菜共生”的最关键原因就是鱼在生长时会产生粪便,这些鱼粪等被分解者分解后可以产生蔬菜生长时所需的CO2和无机盐。由于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分解者体内贮存的能量不能传递给植物。
【小问2详解】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属于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中的生物防治,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小问3详解】
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种群中其他物种关系的总和,则采取鳙鱼、鲢鱼、鱼、青鱼四大家鱼为主的多鱼种混养模式利用的是它们在池塘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混养可以更好的利用池塘中的食物和空间。
小问4详解】
“鱼菜共生大棚生产模式”与森林相比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则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小问5详解】
该生产模式可减少整个生产环节中“废物”的产生,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20. 蓝莓酸甜宜人、细腻多汁、气味清香,由蓝莓酿制的蓝莓酒和蓝莓醋被称为“液体黄金”和“口服化妆品”等。如图是以鲜蓝莓为原料天然发酵制作蓝莓酒和蓝莓醋的过程简图。结合图形和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蓝莓酒的微生物来自_________,因此过程①冲洗时不要过度冲洗,防止该微生物被冲洗掉,该微生物的呼吸类型是_________型,利用该微生物生产蓝莓酒的原理是_________(用反应式表达)。
(2)在过程③发酵阶段,绝大多数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_________的环境而受到抑制,而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
(3)酿制蓝莓醋的微生物是_________,该微生物只有在_________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在酿制蓝莓酒的过程中出现酒变酸的原因是_________。
(4)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蓝莓汁中的糖分解成乙酸;当缺少_________时,醋酸菌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化为醋酸,此时酒精为醋酸菌提供了_________。
(5)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在___________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呈现_________色。
【答案】(1) ①. 附着在蓝莓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②. 兼性厌氧 ③. (2)缺氧、呈酸性
(3) ①. 醋酸菌 ②. 氧气充足 ③. 醋酸菌把酒精转化成乙酸
(4) ①. 糖源 ②. 碳源和能源
(5) ①. 酸性 ②. 灰绿
【解析】
【分析】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能通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将糖分解成乙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化为乙酸。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
【小问1详解】
制作蓝莓酒的微生物来自附着在蓝莓皮上的野生酵母菌,因此过程①冲洗时不要过度冲洗,防止酵母菌被冲洗掉,酵母菌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故该生物的呼吸类型是兼性厌氧型,利用该生物生产蓝莓酒的原理是:。
【小问2详解】
过程③发酵阶段,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生长繁殖,而绝大多数其它微生物都因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到抑制。
【小问3详解】
酿制蓝莓醋的微生物是醋酸菌,是好氧型微生物,故该微生物只有在氧气充足的时候,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在酿制蓝莓酒的过程中出现酒变酸的原因是醋酸菌把酒精转化成乙酸。
【小问4详解】
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蓝莓汁中的糖分解成乙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转化为乙醛,再将乙醛转化为乙酸,此时酒精为醋酸菌提供了碳源和能源。
【小问5详解】
在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溶液与酒精反应呈现灰绿色,故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重铬酸钾来检验。
21. 牛奶是适合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牛奶在饮用前都要用巴氏消毒法消毒,以杀死有害微生物。某小组为检测自制酸奶是否被杂菌污染,进行了如图所示操作。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方法为_________,若取最终的牛奶稀释液0.1mL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应选择的工具是图2中的_________(填字母)。
(2)理想情况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在培养基表面形成菌落。若用该方法培养设置了3个培养皿,菌落数分别为65、63、64,则可以推测每毫升酸奶中所含细菌数为___________。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偏_________(填“大”或“小”),其原因是_________。
(3)接种操作完成后,需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倒置的目的是不仅能防止水分过快挥发,而且可以_________。如果培养基上出现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菌落,说明自制酸奶已被杂菌污染。
(4)要进一步分离纯化菌种,应采用图3中_________(填字母)所示的划线分离操作。
【答案】(1) ①. 稀释涂布平板法 ②. B
(2) ①. 6.4×107 ②. 小 ③.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
(3)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4)B
【解析】
【分析】配制牛肉膏蛋白陈固体培养基的注意事项:①倒平板的温度一般50℃左右适宜,温度过高会烫手,过低培养基又会凝固;②平板需倒置,这样既可使培养基表面的水分更好地挥发,又可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小问1详解】
图1为梯度稀释操作,即稀释涂布平板法;取最终的牛奶稀释液0.1mL在培养基上进行涂布,应选择图2中的B涂布器进行操作。
【小问2详解】
分析图解可知,酸奶稀释了105倍,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后,3个平板上菌落数分别为65、63、64个,则可以推测酸奶中每毫升含菌数为=(65+63+64) ÷3÷0.1×105=6.4×107个;由于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运用这种方法统计的结果往往较实际值偏小。
【小问3详解】
接种操作完成后,需将平板倒置放入培养箱中培养,倒置的目的是不仅能防止水分过快挥发,而且可以防止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如果培养基上出现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的菌落,说明自制酸奶已被杂菌污染。
【小问4详解】
平板划线法时,每次从上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B符合题意。
甘肃省酒泉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甘肃省酒泉市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27页。
2024沧州运东四校联考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沧州运东四校联考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卷命题范围,27mm,C错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雅安四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雅安四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含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