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24自然灾害-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24自然灾害-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4自然灾害-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24自然灾害-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自然现象。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一直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点内容,高考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两大类上,自然灾害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防灾减灾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了解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用举例说明的方式给出面对灾害时的自救与互救扩,还要结合地理信息技术知识,从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方面提出减灾和防灾的主要措施,以及我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进展。
〖真题回顾〗
(2023·重庆·高考真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欧巴尔干半岛的某喀斯特地区年降水量超过1700毫米,地下河发育。包括甲、乙两个溶蚀谷地,暴雨期间,甲谷地排水不畅, 易发洪灾。拟建人工河缓解洪灾。 下图 是该喀斯特地区示意图。
(1)指出甲谷地易发洪涝灾害的季节,并阐述理由。
(2)列举导致甲谷地排水不畅的地形特征。
(3)从人工河设计的位置和线路,说明其能有效缓解城镇洪灾的原因。
(4)分析落水洞发育对乙谷地地表岩溶作用的影响。
〖基础知识〗
一、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与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
2、自然灾害的特点:
①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
②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③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④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
⑤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⑥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
3、自然灾害的分类(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类):
①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风沙等;
②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等;
③生物灾害:蝗灾、虫灾、生物入侵等;
④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赤潮等。
4、自然灾害的危害:
①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②带来各种间接的损失;
③影响社会安定和持续发展。
二、气象灾害
1、干旱
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春旱主要发生华北地区。 伏旱(夏旱),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2、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
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3、台风——热带气旋
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
影响:利: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减小损失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4、沙尘暴现象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世界分布:中亚、美国、北非)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③地表植被稀少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距沙源地近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开矿。
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控制载畜量;③营造“三北防护林;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⑥禁止采挖发菜等。
5、寒潮
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季节:主要发生在冬半年。
危害: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中断,严重的大雪冻雨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6、暴雪
危害:交通受阻、房屋倒塌、牲畜冻死饿死、野生动植物死亡。
暴雪后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洪灾、滑坡、泥石流。
雪灾后洪灾的原因:冬季积雪多;春季气温回升快;融雪量大;地形坡度大,山地河流水流急。
三、地质灾害
1、主要地质灾害——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浅源地震;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⑤诱发其他灾害等。
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⑥加强国际合作等。
危害:①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地面裂缝,喷沙冒水,山石滚落崩塌;②诱发其他灾害,如水灾、火灾;毒害气体排放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③引发瘟疫。
2、滑坡、泥石流
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现象。破坏或掩埋坡上坡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饱含泥砂,石块以至巨大砾石,破坏力极强。泥浆石块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生命财产、生产活动及环境。
我国多发地区:云南四川两省西部(即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分析:
自然原因: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开挖山体,工程建设。
地质灾害的防御: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④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四、海洋灾害
1、风暴潮
成因:是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危害: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多发地区: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
2、海啸
成因: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啸的海底变动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
危害:颠覆船只,摧毁港口设施,给沿海地带造成严重破坏。
3、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自然原因:①温度高;②海域封闭;③静风、静水的环境。
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③海洋开发程度高、养殖规模扩大,饵料+养殖对象排泄物严重污染了水域;④国际交流促成赤潮传播:赤潮生物运输者。
4、水体富营养化
危害:①海水发粘,堵塞鱼、虾、贝、蟹的呼吸器官,使其死亡;②赤潮生物死亡分解,消耗溶解氧,鱼、虾、贝、蟹等缺氧窒息死亡。③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鱼虾等中毒死亡。
五、生物灾害
1、农林牧生物灾害
表现: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危害:给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害
2、森林、草原火灾
原因:人们生活用火、生产用火或雷电、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范围燃烧现象。
危害:烧毁大量林木、牧草;造成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对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六、正确应灾方法
1、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 :
防洪准备:①听汛期天气预报;②准备救生包(药品、食品等)、预备木制家具;③训练爬高能力、快跑能力;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或探险;⑤学习救生演习的知识;⑥学会游泳、划船。
洪水应急: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②借助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洪水中的救助 方法:抛救生圈、救生衣等,或划船、游泳去救人。
抢救溺水人员最主要的方法:科学地控水和进行人工呼吸。
2、应对地震灾害:
平时要注意防震知识学习和防震技能训练;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在短时间内做出避险抉择;适当进行自救并保持体力等待求援。
震后互救应遵循的原则 :①先救近,后救远;②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③先救“生”,后救“人”;④ 听仔细(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⑤要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要盲目乱挖、乱刨,以防止意外伤亡。
3、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风灾: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大雾: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
沙尘暴: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4、注意:
山区、半山区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七、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及措施
〖押题预测〗
沙尘天气是指沙粒、尘土悬浮空中,使空气混浊、能见度降低的天气现象。内蒙古沙尘天气多发,区域沙尘天气时空差异较大。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内蒙古的沙尘强度大幅度下降。图示意1960—2020年内蒙古沙尘强度指数(数值越大,沙尘越严重)的空间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内蒙古沙尘强度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植被覆盖率C.人口密度D.日照强度
2.在恢复植被时,甲地最易成活的植被类型是( )
A.针叶林B.阔叶林C.灌木D.硬叶林
3.内蒙古沙尘强度下降会使内蒙古西部地区( )
A.太阳高度增大,太阳辐射增强B.河流径流量增大,水质改善
C.降水量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大D.植被光合作用增强,生产力提高
高能洪水是大量水体短时间内急剧释放且水能特高的超常规洪水。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流域因易发生大型堰塞—溃决事件而具有发育高能洪水的潜力。下图是雅鲁藏布江巨型边滩景观(巨型边滩是高能洪水最直接的地貌和沉积证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雅鲁藏布江具有发育高能洪水潜力的主因子,说法正确的是( )
①植被覆盖②降雨量③冰川活动④地形地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5.对图中两处巨型边滩保存较为完好的原因,理解错误的是( )
A.位于河流凸岸地带,泥沙堆积掩埋
B.所处谷坡地势较高,水流侵蚀量少
C.边缘基岩阻挡河流,降低水流速度
D.沉积物的粒度较粗,抗侵蚀能力强
6.雅鲁藏布江高能洪水在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对流域地貌演化带来的影响是( )
A.堰塞坝体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溯源侵蚀
B.堰塞坝存蓄泥沙可增加输往下游泥沙量
C.洪水巨大动能可改变河道宽度和弯曲度
D.边滩颗粒特性可加速后期河流下切河床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拉脊山北缘断裂带的断层活动。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于积石山县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图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置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此次地震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两侧岩体受力及运动状况是( )
A.垂直拉伸,滑移,断裂B.水平拉伸,断裂,滑移
C.垂直挤压,滑移,断裂D.水平挤压,断裂,滑移
8.此次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 )
A.震中以东B.震中以西C.震中以北D.震中以南
9.距震中约4~6km的区域受灾程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
A.震中距小B.人口密集C.资源丰富D.土质疏松
西南地区地貌结构复杂,是我国的地质灾害多发区。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是我国库容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应急能力最强、管理最现代化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这个储备库辐射西南地区,总占地面积10公顷,总有效库容3.7万立方米,拥有近万个货位,储备了帐篷、棉被、棉衣等救灾物资和冲锋舟、橡皮艇、救生圈、发电机、挖掘机等应急救援工具。完成下面小题。
10.救灾物资储备库应建在( )
A.地势较高处B.紧邻水源地C.靠近灾区D.储存安全、调运方便处
11.成都成为我国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原因是( )
①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高,种类多②地理位置适中,辐射的范围广
③地价便宜④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指挥人才多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23日22时起,四川甘孜州海螺沟辖区普降暴雨,24小时最大降水量高达45.5毫米。强降雨导致海螺沟辖区内多处发生泥石流。由于监测预警到位,当地提前避险转移群众240户729人,无人员伤亡。下图为四川省潜在泥石流流域分布图。
(1)分析四川省中西部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2)说出防范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3)与传统实地调查相比,简述遥感技术在泥石流监测预警中的优势。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嫩江上游河流形态特征受地质地貌、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图a示意嫩江上游河流分段,图b示意各段海拔、坡度和弯曲指数的变化。
(1)A河段河道弯曲,试分析其成因。
(2)B河段多峡谷,试分析其成因。
(3)简述C河段春夏易引发洪涝灾害的原因。
(4)从全流域的角度,提出因地制宜减轻C河段洪涝灾害的措施。
类型
地区
原因
治理措施
沙尘暴
西北、华北
自然原因: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
②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少等
人为原因: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
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控制载畜量;③营造“三北”防护林;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⑥推广轮牧;⑦禁止过度樵采等
地震
西南
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强烈
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②建立灾害监测预警系统;③建立健全减灾防灾的法律法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④开展国际合作等
滑坡、
泥石流
东部
沿海、西南、西北
自然原因: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风化严重,碎屑物质多;②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③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裂发育;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工程建设不当等
恢复植被,建立护坡工程等
赤潮
珠江
口、杭
州湾、
渤海等
自然原因:①气温高;②静水;③静风;④海域相对封闭等
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海洋开发和养殖规模的扩大,严重污染近海水域
①建立健全赤潮监控体系,及时发布预警,引导人们采取防范措施;②控制污染,减缓近海水域的水体富营养化
咸潮
珠江口
自然原因:①降水少,河流入海径流少;②海平面上升加剧咸潮蔓延
人为原因:①无序挖沙;②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
①建立预警机制,调水引淡压咸;②加强河道采沙管理;③节约用水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9河流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9河流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9河流地貌-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6特殊洋流-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6特殊洋流-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6特殊洋流-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13水资源-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3水资源-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题13水资源-2024年高考地理三轮专题复习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