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二章声现象章末综合测试卷(原卷版+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781510/0-171662854034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二章声现象章末综合测试卷(原卷版+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781510/0-17166285403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二章声现象章末综合测试卷(原卷版+解析)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15781510/0-171662854040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二章声现象章末综合测试卷(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第二章声现象章末综合测试卷(原卷版+解析),共18页。
第二章 声现象 章末综合测试卷考试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 得分:第I卷(选择题)单选题(共7题,每题4分,共28分)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 B.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2.大千世界,声音无处不在,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纹锁”开门,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响度 B.住宅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噪声C.声和电磁波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从而传递信息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3.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4.疫情期间,村书记杨百顺每天都通过大喇叭向村民通报疫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村民能听到杨百顺的声音,是因为空气能传声B.杨百顺说话时,他发出的声音是大喇叭振动产生的C.村民听到杨百顺的声音后,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D.村民根据音调,判断出讲话的人是杨百顺5.请你细心体会,在下列场景内,属于噪声的是( )A.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 B.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坝坝舞”音乐声C.歌舞厅里,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声 D.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6.每年9月18日9点18分警钟的鸣响都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发愤图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波在气体、液体和真空中均可以传播 B.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传播的越快C.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7.如图所示,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该设施长175m,高7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采用全封闭隔音表示声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音的传播.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C.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多选题(共3题,每题4分,全部选对得4分,答对一部分得2分,答错或不答得0分,共12分)8.疫情期间,小明在家上网课,下列描述 不正确的是( )A.小明设置了每天早上7点的闹钟,准时起床早读,闹钟发出声音是因为它在振动B.小明家人低声细语说话,不敢高声喧哗,这里的“高”与“低”指声音的音调C.课间远眺放松,小明发现有辆车正在使用倒车雷达泊车,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D.窗对面的邻居练琴声影响小明学习,他赶紧关闭窗户,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9.如图所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 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让午休的人无法入睡,是噪音10.如图所示的四个现象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声可以传递能量,达到清洗眼镜的目的B.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发现车身后的障碍物C.蝙蝠发出次声波遇到昆虫后反射回来发现昆虫,这种捕食的方法叫“回声定位”D.“B超”主要是利用次声波检查孕妇腹内胎儿发育情况第II卷(非选择题)填空题(共5题11空,每空2分,共22分)11.“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也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12.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_________相同,___________不同(填“音调”、“响度”或者“音色”)。13.蝙蝠在夜间飞行时不会撞到障碍物,是因为它在飞行时发出___________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___________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它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所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做___________。14.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______产生的,而且能传播较远的距离,是因为它______大。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15.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34m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______次敲击声。(空气中声速为,铁中声速为)实验题(共2题,10空,每空2分,共20分)16.如图甲所示实验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开;如图乙所示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开,它们分别说明什么物理知识。(1)图甲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乙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在月球上进行乙图这个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则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不会弹开,不会听到声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如图四幅图片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一张硬塑料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两次用的力一样大),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请你据此现象提出一个物理问题:___________?(2)如图乙所示,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撒一些黄豆在鼓面上,通过黄豆跳起的高度来反应鼓面振幅的大小,这种物理方法叫 ___________。(3)如图丙所示,用抽气机抽气,听到振铃声越来越弱,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由此现象可推理出:___________。这种物理方法叫 ___________。(4)如图丁所示,将一把长钢尺(足够长)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然后用一样大的力拨动钢尺,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声音的音调变 ___________了(选填“高”或“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我们再也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了,这是因为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五、计算题(8分)18.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求:(1)客车的速度为多少米每秒?(假定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多少米?六、综合题(12分)19.如图甲为高速路上距离传感器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检测汽车速度的示意图。(1)超声波的频率高于 ___________Hz,超声波 ___________在真空中传播(选填“可以”或“不能”);(2)利用传感器测得某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与时间s—t图象如图乙所示,该汽车运动的速度为 ___________km/h;(3)如图甲所示,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某次检测车速时,传感器发出至接收超声波信号用了1s,超声波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 ___________m;(4)如图丙所示,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s,图中每1小格的时间为 ___________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汽车的速度是 ___________m/s(保留1位小数点)。第二章 声现象 章末综合测试卷考试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 得分:第I卷(选择题)单选题(共7题,每题4分,共28分)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B.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答案】C【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D.喇叭发音时,看到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体在振动,引起纸屑的振动而跳舞,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大千世界,声音无处不在,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纹锁”开门,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响度B.住宅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噪声C.声和电磁波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从而传递信息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答案】B【详解】A.不同的人音调和响度可能会相同,但每个人的音色都不相同,所以“声纹锁”开门,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故A错误;B.住宅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音,故B正确;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故选B。3.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答案】C【详解】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的目的是调节物体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琴弦发声时的音调.故选C.4.疫情期间,村书记杨百顺每天都通过大喇叭向村民通报疫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村民能听到杨百顺的声音,是因为空气能传声B.杨百顺说话时,他发出的声音是大喇叭振动产生的C.村民听到杨百顺的声音后,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D.村民根据音调,判断出讲话的人是杨百顺【答案】A【详解】A.村民能听到杨百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村民耳中的,故A正确;B.杨百顺说话时,他发出的声音是他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村民听到杨百顺的声音后,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C错误;D.因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故村民根据音色,判断出讲话的人是杨百顺,故D错误。故选A。5.请你细心体会,在下列场景内,属于噪声的是( )A.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B.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坝坝舞”音乐声C.歌舞厅里,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声D.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答案】B【详解】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来源于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振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A.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属特定环境中的声音,不属于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坝坝舞”音乐声,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所以是噪声,故B符合题意;C.歌舞厅里,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声,是在特殊的环境里规则的振动,不属于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是为了方便人们出行,不是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6.每年9月18日9点18分警钟的鸣响都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发愤图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波在气体、液体和真空中均可以传播B.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传播的越快C.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答案】C【详解】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A错误;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有关,与响度无关,故B错误;C.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D.次声波是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因为次声波频率过低,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人听不见次声波,故D错误。故选C。7.如图所示,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该设施长175m,高7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采用全封闭隔音表示声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音的传播.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C.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答案】B【详解】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A.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全封闭隔音表示声音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音的传播,故选项A不正确;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故选项B正确;C.减弱噪声主要是减弱噪声的响度,隔音板不能能降低噪声的音调,只能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响度,故选项C不正确;D.隔音板隔音是因为隔音板吸收了大量的声波,从而减小了噪声的响度,不是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故选项D不正确.多选题(共3题,每题4分,全部选对得4分,答对一部分得2分,答错或不答得0分,共12分)8.疫情期间,小明在家上网课,下列描述 不正确的是( )A.小明设置了每天早上7点的闹钟,准时起床早读,闹钟发出声音是因为它在振动B.小明家人低声细语说话,不敢高声喧哗,这里的“高”与“低”指声音的音调C.课间远眺放松,小明发现有辆车正在使用倒车雷达泊车,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D.窗对面的邻居练琴声影响小明学习,他赶紧关闭窗户,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答案】BCD【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闹钟发出声音是因为它在振动,故A正确;B.小明家人低声细语说话,不敢高声喧哗,这里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C.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D.关闭窗户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故D错误。故选BCD。9.如图所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 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让午休的人无法入睡,是噪音【答案】ABD【详解】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发声体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正确;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正确;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使声音放大,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但此时对午休的人来说是噪音,故D正确。故选ABD10.如图所示的四个现象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声可以传递能量,达到清洗眼镜的目的B.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发现车身后的障碍物C.蝙蝠发出次声波遇到昆虫后反射回来发现昆虫,这种捕食的方法叫“回声定位”D.“B超”主要是利用次声波检查孕妇腹内胎儿发育情况【答案】BCD【详解】A.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A正确;B.倒车雷达,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错误;C.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错误;D.“B超”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BCD。第II卷(非选择题)填空题(共5题11空,每空2分,共22分)11.“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也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答案】 产生 传播【详解】铃声是由于铃的振动产生,所以“掩耳盗铃”不能阻止声音的产生。地球表面有空气,所以可以传播声音,“掩耳盗铃”不能阻止声音的传播,只能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12.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_________相同,___________不同(填“音调”、“响度”或者“音色”)。【答案】 音调、响度 音色【详解】频率是每秒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钢琴的振动频率相同,因此音调相同;偏离原位置相同(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由图知,它们的波形不同,发声体不同,故音色不同。13.蝙蝠在夜间飞行时不会撞到障碍物,是因为它在飞行时发出___________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___________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它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所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做___________。【答案】 超声 反射 回声定位【详解】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所以蝙蝠在夜间飞行时不会撞到障碍物;声波是可以反射的,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利用超声波可以回声定位,蝙蝠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方法是回声定位。14.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______产生的,而且能传播较远的距离,是因为它______大。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答案】 振动 响度 声源【详解】声音是由于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舞曲是扬声器纸盆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大小用响度表示,优美的舞曲声之所以能传播很远的距离是响度大的原因。减弱噪声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5.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34m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______次敲击声。(空气中声速为,铁中声速为)【答案】一【详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而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当乙同学在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声音会传播二次,即第一次是通过铁管这一固体传播过来的,第二次是通过铁管周围的空气传播过来的,铁管长34m,由可知:声音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声音通过空气、铁管的传播时间之差小于,所以此时人耳朵是不能区分开这二次声音,故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实验题(共2题,9空,每空2分,共18分)16.如图甲所示实验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开;如图乙所示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开,它们分别说明什么物理知识。(1)图甲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乙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在月球上进行乙图这个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则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不会弹开,不会听到声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见解析【详解】(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小球不能被弹起,不会听到声音,原因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17.如图四幅图片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一张硬塑料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两次用的力一样大),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请你据此现象提出一个物理问题:___________?(2)如图乙所示,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撒一些黄豆在鼓面上,通过黄豆跳起的高度来反应鼓面振幅的大小,这种物理方法叫 ___________。(3)如图丙所示,用抽气机抽气,听到振铃声越来越弱,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由此现象可推理出:___________。这种物理方法叫 ___________。(4)如图丁所示,将一把长钢尺(足够长)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然后用一样大的力拨动钢尺,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声音的音调变 ___________了(选填“高”或“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我们再也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了,这是因为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 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什么关系 转换法 真空不能传声 科学推理法 低 钢尺发声的频率低于20Hz,属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详解】(1)用硬塑料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两次用的力一样大),木梳的齿振动快慢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听到两种音调不同的声音,根据这一现象提出的物理问题是: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什么关系?(2)]敲击鼓使其振动发声,鼓面振动较小,不宜观察,在鼓面放置一些黄豆,敲击鼓面,通过黄豆跳起的高度来反映鼓面振幅的大小,这种物理方法叫转换法。(3)由实验现象可知,用抽气机抽气,听到振铃声越来越弱,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根据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声音越来越弱,进一步推理,若抽成真空,则听不到声音,故可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或科学推理法。(4)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然后用一样大的力拨动钢尺,此时钢尺振动变慢,频率变低,所以声音的音调变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我们再也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了,这是因为钢尺发声的频率低于20Hz,属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五、计算题(8分)18.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求:(1)客车的速度为多少米每秒?(假定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多少米?【答案】 34 1122 【详解】(1)设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L,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v。根据题意可知,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客车行驶距离之和,即①,听到回声后客车继续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此时客车距离悬崖的距离为,根据题意可知,第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客车行驶距离之和,即②,①式-②式则有(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六、综合题(12分)19.如图甲为高速路上距离传感器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检测汽车速度的示意图。(1)超声波的频率高于 ___________Hz,超声波 ___________在真空中传播(选填“可以”或“不能”);(2)利用传感器测得某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与时间s—t图象如图乙所示,该汽车运动的速度为 ___________km/h;(3)如图甲所示,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某次检测车速时,传感器发出至接收超声波信号用了1s,超声波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 ___________m;(4)如图丙所示,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s,图中每1小格的时间为 ___________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汽车的速度是 ___________m/s(保留1位小数点)。【答案】 20000 不能 108 170 0.1 17.9【详解】(1)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在甲图中,汽车运动3s时,通过路程为90m,则汽车运动的速度(3)根据公式可得,超声波1s内传播的距离s=vt=340m/s×1s=340m由于声音发生了反射,所以超声波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4)P1、P2之间有30个小格,时间长为3s,则图中每1小格的时间为,P1、n1之间间隔的刻度值为1.2s,所以对应的时间为1.2s;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0.9s,所以对应的这两点之间对应的时间为0.9s;P1、n1之间的时间为超声波第一次从测速仪发出后遇到行进的汽车又回来所用的时间,所以超声波传播到汽车所用的时间t1为0.6秒,由此可以求出汽车在接收到P1的信号时汽车与测速仪之间距离s1=vt1=340m/s×0.6s=204m,同理可求出汽车在接收P2信号时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s2=vt2=340m/s×0.45s=153m,由此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s=s1-s2=204m-153m=51m,汽车运行s所用的时间t=3s-0.6s+0.45s=2.85s,则汽车的行驶速度。
第二章 声现象 章末综合测试卷考试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 得分:第I卷(选择题)单选题(共7题,每题4分,共28分)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 B.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2.大千世界,声音无处不在,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纹锁”开门,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响度 B.住宅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噪声C.声和电磁波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从而传递信息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3.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4.疫情期间,村书记杨百顺每天都通过大喇叭向村民通报疫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村民能听到杨百顺的声音,是因为空气能传声B.杨百顺说话时,他发出的声音是大喇叭振动产生的C.村民听到杨百顺的声音后,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D.村民根据音调,判断出讲话的人是杨百顺5.请你细心体会,在下列场景内,属于噪声的是( )A.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 B.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坝坝舞”音乐声C.歌舞厅里,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声 D.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6.每年9月18日9点18分警钟的鸣响都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发愤图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波在气体、液体和真空中均可以传播 B.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传播的越快C.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7.如图所示,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该设施长175m,高7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采用全封闭隔音表示声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音的传播.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C.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多选题(共3题,每题4分,全部选对得4分,答对一部分得2分,答错或不答得0分,共12分)8.疫情期间,小明在家上网课,下列描述 不正确的是( )A.小明设置了每天早上7点的闹钟,准时起床早读,闹钟发出声音是因为它在振动B.小明家人低声细语说话,不敢高声喧哗,这里的“高”与“低”指声音的音调C.课间远眺放松,小明发现有辆车正在使用倒车雷达泊车,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D.窗对面的邻居练琴声影响小明学习,他赶紧关闭窗户,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9.如图所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 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让午休的人无法入睡,是噪音10.如图所示的四个现象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声可以传递能量,达到清洗眼镜的目的B.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发现车身后的障碍物C.蝙蝠发出次声波遇到昆虫后反射回来发现昆虫,这种捕食的方法叫“回声定位”D.“B超”主要是利用次声波检查孕妇腹内胎儿发育情况第II卷(非选择题)填空题(共5题11空,每空2分,共22分)11.“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也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12.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_________相同,___________不同(填“音调”、“响度”或者“音色”)。13.蝙蝠在夜间飞行时不会撞到障碍物,是因为它在飞行时发出___________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___________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它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所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做___________。14.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______产生的,而且能传播较远的距离,是因为它______大。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15.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34m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______次敲击声。(空气中声速为,铁中声速为)实验题(共2题,10空,每空2分,共20分)16.如图甲所示实验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开;如图乙所示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开,它们分别说明什么物理知识。(1)图甲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乙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在月球上进行乙图这个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则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不会弹开,不会听到声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如图四幅图片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一张硬塑料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两次用的力一样大),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请你据此现象提出一个物理问题:___________?(2)如图乙所示,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撒一些黄豆在鼓面上,通过黄豆跳起的高度来反应鼓面振幅的大小,这种物理方法叫 ___________。(3)如图丙所示,用抽气机抽气,听到振铃声越来越弱,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由此现象可推理出:___________。这种物理方法叫 ___________。(4)如图丁所示,将一把长钢尺(足够长)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然后用一样大的力拨动钢尺,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声音的音调变 ___________了(选填“高”或“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我们再也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了,这是因为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五、计算题(8分)18.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求:(1)客车的速度为多少米每秒?(假定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多少米?六、综合题(12分)19.如图甲为高速路上距离传感器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检测汽车速度的示意图。(1)超声波的频率高于 ___________Hz,超声波 ___________在真空中传播(选填“可以”或“不能”);(2)利用传感器测得某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与时间s—t图象如图乙所示,该汽车运动的速度为 ___________km/h;(3)如图甲所示,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某次检测车速时,传感器发出至接收超声波信号用了1s,超声波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 ___________m;(4)如图丙所示,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s,图中每1小格的时间为 ___________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汽车的速度是 ___________m/s(保留1位小数点)。第二章 声现象 章末综合测试卷考试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 得分:第I卷(选择题)单选题(共7题,每题4分,共28分)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B.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C.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D.喇叭发音时,放在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振动发声【答案】C【详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 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故C错误,符合题意;D.喇叭发音时,看到纸盆上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喇叭发声体在振动,引起纸屑的振动而跳舞,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大千世界,声音无处不在,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声纹锁”开门,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响度B.住宅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小噪声C.声和电磁波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从而传递信息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音调【答案】B【详解】A.不同的人音调和响度可能会相同,但每个人的音色都不相同,所以“声纹锁”开门,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故A错误;B.住宅窗户安装双层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音,故B正确;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D错误。故选B。3.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答案】C【详解】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的目的是调节物体振动的频率,从而改变琴弦发声时的音调.故选C.4.疫情期间,村书记杨百顺每天都通过大喇叭向村民通报疫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村民能听到杨百顺的声音,是因为空气能传声B.杨百顺说话时,他发出的声音是大喇叭振动产生的C.村民听到杨百顺的声音后,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说明声音能够传递能量D.村民根据音调,判断出讲话的人是杨百顺【答案】A【详解】A.村民能听到杨百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村民耳中的,故A正确;B.杨百顺说话时,他发出的声音是他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C.村民听到杨百顺的声音后,对战胜疫情充满信心,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C错误;D.因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故村民根据音色,判断出讲话的人是杨百顺,故D错误。故选A。5.请你细心体会,在下列场景内,属于噪声的是( )A.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B.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坝坝舞”音乐声C.歌舞厅里,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声D.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答案】B【详解】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来源于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振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是噪声;A.足球场上,球迷们兴奋狂热的吼叫声属特定环境中的声音,不属于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B.居民小区内,夜晚震耳欲聋的“坝坝舞”音乐声,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所以是噪声,故B符合题意;C.歌舞厅里,铿锵有力的打击乐声,是在特殊的环境里规则的振动,不属于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D.车站里,提醒旅客检票上车的广播声,是为了方便人们出行,不是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6.每年9月18日9点18分警钟的鸣响都在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发愤图强。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波在气体、液体和真空中均可以传播B.声音的响度越大在空气中传播的越快C.安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答案】C【详解】A.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故A错误;B.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有关,与响度无关,故B错误;C.装隔音玻璃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D.次声波是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的,因为次声波频率过低,不在人耳的听觉范围之内,所以人听不见次声波,故D错误。故选C。7.如图所示,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该设施长175m,高7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采用全封闭隔音表示声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音的传播.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C.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答案】B【详解】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A.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全封闭隔音表示声音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音的传播,故选项A不正确;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故选项B正确;C.减弱噪声主要是减弱噪声的响度,隔音板不能能降低噪声的音调,只能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响度,故选项C不正确;D.隔音板隔音是因为隔音板吸收了大量的声波,从而减小了噪声的响度,不是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故选项D不正确.多选题(共3题,每题4分,全部选对得4分,答对一部分得2分,答错或不答得0分,共12分)8.疫情期间,小明在家上网课,下列描述 不正确的是( )A.小明设置了每天早上7点的闹钟,准时起床早读,闹钟发出声音是因为它在振动B.小明家人低声细语说话,不敢高声喧哗,这里的“高”与“低”指声音的音调C.课间远眺放松,小明发现有辆车正在使用倒车雷达泊车,说明声可以传递能量D.窗对面的邻居练琴声影响小明学习,他赶紧关闭窗户,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音【答案】BCD【详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闹钟发出声音是因为它在振动,故A正确;B.小明家人低声细语说话,不敢高声喧哗,这里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C.倒车雷达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错误;D.关闭窗户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即在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故D错误。故选BCD。9.如图所示为我国民族吹管乐器——唢呐, 用它吹奏名曲《百鸟朝凤》时,模仿的多种鸟儿叫声悦耳动听,让人仿佛置身于百鸟争鸣的森林之中。关于唢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色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让午休的人无法入睡,是噪音【答案】ABD【详解】A.用不同的力度吹奏,主要发声体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A正确;B.吹奏时按压不同位置的气孔,则发声的空气柱长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因此主要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正确;C.唢呐前端的喇叭主要是使声音放大,主要改变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D.唢呐模仿的鸟儿叫声令人愉悦,但此时对午休的人来说是噪音,故D正确。故选ABD10.如图所示的四个现象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声可以传递能量,达到清洗眼镜的目的B.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发现车身后的障碍物C.蝙蝠发出次声波遇到昆虫后反射回来发现昆虫,这种捕食的方法叫“回声定位”D.“B超”主要是利用次声波检查孕妇腹内胎儿发育情况【答案】BCD【详解】A.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A正确;B.倒车雷达,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错误;C.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错误;D.“B超”是利用超声波检查身体,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BCD。第II卷(非选择题)填空题(共5题11空,每空2分,共22分)11.“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也没有阻止声音的_______,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答案】 产生 传播【详解】铃声是由于铃的振动产生,所以“掩耳盗铃”不能阻止声音的产生。地球表面有空气,所以可以传播声音,“掩耳盗铃”不能阻止声音的传播,只能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12.如图所示,分别是音叉和钢琴发出的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则这两列声波_________相同,___________不同(填“音调”、“响度”或者“音色”)。【答案】 音调、响度 音色【详解】频率是每秒物体振动的次数,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是物体振动时偏离原位置的大小,偏离原位置越大,振幅越大。由图可知,两幅图中音叉、钢琴的振动频率相同,因此音调相同;偏离原位置相同(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由图知,它们的波形不同,发声体不同,故音色不同。13.蝙蝠在夜间飞行时不会撞到障碍物,是因为它在飞行时发出___________波,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___________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它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蝙蝠所采用的这种方法叫做___________。【答案】 超声 反射 回声定位【详解】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所以蝙蝠在夜间飞行时不会撞到障碍物;声波是可以反射的,这些声波碰到墙壁或昆虫时会反射回来。利用超声波可以回声定位,蝙蝠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这方法是回声定位。14.跳广场舞已经成为人们健身的一项运动,优美的舞曲声是由于扬声器纸盆______产生的,而且能传播较远的距离,是因为它______大。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答案】 振动 响度 声源【详解】声音是由于发声体振动产生的,舞曲是扬声器纸盆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大小用响度表示,优美的舞曲声之所以能传播很远的距离是响度大的原因。减弱噪声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为了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和休息,跳舞时将音箱的音量调小,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5.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34m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______次敲击声。(空气中声速为,铁中声速为)【答案】一【详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传播最快,而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当乙同学在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声音会传播二次,即第一次是通过铁管这一固体传播过来的,第二次是通过铁管周围的空气传播过来的,铁管长34m,由可知:声音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分析上述数据,可知声音通过空气、铁管的传播时间之差小于,所以此时人耳朵是不能区分开这二次声音,故只能听到一次敲击声。实验题(共2题,9空,每空2分,共18分)16.如图甲所示实验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开;如图乙所示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开,它们分别说明什么物理知识。(1)图甲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乙实验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在月球上进行乙图这个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则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不会弹开,不会听到声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 见解析【详解】(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3)在月球上做图乙实验,泡沫小球不能被弹起,不会听到声音,原因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17.如图四幅图片是有关声现象的四个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一张硬塑料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两次用的力一样大),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请你据此现象提出一个物理问题:___________?(2)如图乙所示,在探究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撒一些黄豆在鼓面上,通过黄豆跳起的高度来反应鼓面振幅的大小,这种物理方法叫 ___________。(3)如图丙所示,用抽气机抽气,听到振铃声越来越弱,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由此现象可推理出:___________。这种物理方法叫 ___________。(4)如图丁所示,将一把长钢尺(足够长)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若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然后用一样大的力拨动钢尺,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声音的音调变 ___________了(选填“高”或“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我们再也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了,这是因为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 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什么关系 转换法 真空不能传声 科学推理法 低 钢尺发声的频率低于20Hz,属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详解】(1)用硬塑料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两次用的力一样大),木梳的齿振动快慢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听到两种音调不同的声音,根据这一现象提出的物理问题是: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什么关系?(2)]敲击鼓使其振动发声,鼓面振动较小,不宜观察,在鼓面放置一些黄豆,敲击鼓面,通过黄豆跳起的高度来反映鼓面振幅的大小,这种物理方法叫转换法。(3)由实验现象可知,用抽气机抽气,听到振铃声越来越弱,最后几乎听不到铃声,根据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声音越来越弱,进一步推理,若抽成真空,则听不到声音,故可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这种研究方法称为理想实验法或科学推理法。(4)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然后用一样大的力拨动钢尺,此时钢尺振动变慢,频率变低,所以声音的音调变低;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我们再也听不到钢尺振动的声音了,这是因为钢尺发声的频率低于20Hz,属次声波,人耳无法听到五、计算题(8分)18.一辆客车在某高速公路上行驶,在经过某直线路段时,司机驾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司机发现其正要通过正前方高山悬崖下的隧道,于是鸣笛,经t1=6秒后听到回声,听到回声后又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又经t3=2秒后听到回声。求:(1)客车的速度为多少米每秒?(假定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多少米?【答案】 34 1122 【详解】(1)设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为L,客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v。根据题意可知,第一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客车行驶距离之和,即①,听到回声后客车继续行驶t2=16秒,司机第二次鸣笛,此时客车距离悬崖的距离为,根据题意可知,第二次鸣笛时客车到悬崖距离的2倍等于声音传播距离与客车行驶距离之和,即②,①式-②式则有(2)客车第一次鸣笛时与悬崖的距离。六、综合题(12分)19.如图甲为高速路上距离传感器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检测汽车速度的示意图。(1)超声波的频率高于 ___________Hz,超声波 ___________在真空中传播(选填“可以”或“不能”);(2)利用传感器测得某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与时间s—t图象如图乙所示,该汽车运动的速度为 ___________km/h;(3)如图甲所示,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某次检测车速时,传感器发出至接收超声波信号用了1s,超声波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 ___________m;(4)如图丙所示,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为3s,图中每1小格的时间为 ___________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汽车的速度是 ___________m/s(保留1位小数点)。【答案】 20000 不能 108 170 0.1 17.9【详解】(1)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因此超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在甲图中,汽车运动3s时,通过路程为90m,则汽车运动的速度(3)根据公式可得,超声波1s内传播的距离s=vt=340m/s×1s=340m由于声音发生了反射,所以超声波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4)P1、P2之间有30个小格,时间长为3s,则图中每1小格的时间为,P1、n1之间间隔的刻度值为1.2s,所以对应的时间为1.2s;P2、n2之间间隔的刻度值0.9s,所以对应的这两点之间对应的时间为0.9s;P1、n1之间的时间为超声波第一次从测速仪发出后遇到行进的汽车又回来所用的时间,所以超声波传播到汽车所用的时间t1为0.6秒,由此可以求出汽车在接收到P1的信号时汽车与测速仪之间距离s1=vt1=340m/s×0.6s=204m,同理可求出汽车在接收P2信号时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s2=vt2=340m/s×0.45s=153m,由此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s=s1-s2=204m-153m=51m,汽车运行s所用的时间t=3s-0.6s+0.45s=2.85s,则汽车的行驶速度。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