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兰州一中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
展开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诗仙李白沿长江由蜀入楚的感叹。据此完成小题。
1. 李白沿江所见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
A. 亚寒带针叶林B. 温带落叶阔叶林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 楚地平野中的丘陵土壤呈红色,与此关联正确的是( )
A. 铁铝氧化物多——气候暖湿B. 土层结构分层明显——发育时间长
C. 土层贫薄——淋溶作用强D. 土质黏重细密——风化作用强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红树林植物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其作用是( )
A. 适应高盐环境B. 抵御干旱环境C. 适应缺氧环境D. 抵御大风环境
4. 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是( )
A. 吸纳污水,减少物种B. 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C. 固碳释氧,全球变冷D. 固岸护堤,保护海岸
浙江X村是一个拥有4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房屋依山而建,多为黄泥墙、木头窗的土胚房。20世纪90年代,不少村民离开X村迁往周围城市,秀美山村一度成为“空心村”。随着2014年X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地政府组织修缮、改造原先闲置破损的房屋,村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城里人的第二居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20世纪90年代,村民迁出主要是由于X村与周围城市( )
A. 出现区域产业分工B. 信息通讯条件改善C. 环境质量差异增大D. 收入水平差距扩大
6. X村“村貌焕然一新”主要得益于( )
A. 木材加工业的复苏B. 乡村旅游业的兴起
C. 现代农业基地的建立D. 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
7. X村在改造闲置破损房屋时仍保留黄泥土胚房风貌,是为了( )
A 节省修缮成本B. 减少生态破坏C. 维持景观和谐D. 改善居住条件
“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的现象。灌丛的植株、冠面越大,生长耗水量越多。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肥岛效应”的强度直接取决于( )
A. 区域气候特征B. 灌丛生长状况C. 人类干预程度D. 地表沙化程度
9. 与灌丛间空旷地带相比,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栽留水肥,聚集土壤养分②枯枝落叶,增强土壤有机质
③遮蔽阳光,减少养分消耗④根系发达,固定矿物元素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 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C. 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D. 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11. 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 阳坡的蒸发量大,土壤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 阳坡接收的太阳辐射多于阴坡,土壤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 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亚热带森林地区温度高,植物生长量大,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温带草原地区
B. 湿润地区微生物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干旱地区
C. 江南丘陵水热条件好,红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青藏高原寒漠土
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新疆的城镇和铁路主要分布特点是( )
A. 集中在平原地区B. 集中在山上C. 集中在河流沿岸D. 集中在盆地内部
14.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新疆地理环境是( )
A. 降水丰富B. 资源贫乏C. 光照充足D. 河流众多
15. 关于人口移动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A. 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B. 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 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D. 给迁入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异地养老是指老年人离开现有住宅,到外地居住的一种养老方式。家属随迁是指老年人以照顾孙辈为主要目的,到子女迁入地居住。调查发现,这两类老年群体在迁入地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据表可知,异地养老和家属随迁两类老年群体( )
A. 小城市人数占比均最小B. 中等城市的居留意愿最高
C. 特大及超大城市人数占比均最大D. 在大城市的居留意愿最低
17. 影响家属随迁和异地养老两类老年群体在迁入地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自身收入B. 生活习俗C. 消费理念D. 健康状况
河西走廊是甘肃西北部狭长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下图示意河西走廊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相对古代西域其他地区,河西走廊富足的原因有( )
①南山北沙,驼队接踵②西域中原,降水丰富③黄沙漫漫,土地贫瘠④水源充足,绿洲呈串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④
19. 影响该地人口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
A. 淡水资源B. 土地资源C. 矿产资源D. 交通落后
20. 下列措施可以扩大该地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
A. 扩大耕地面积B. 增加外联交通C. 增加牲畜数量D. 加大矿产开采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据湖南省行政村名的特征,湖南地名分为12类,其中带有“河、湖、峰、岭、坳、塘、井、坪、堰”等字的地名较多。因多种因素,地名逐渐消失,成为地名文化遗产上的一大遗憾。下图示意某年湖南省行政村名类型及个数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据图中行政村名类型及个数统计反映出湖南省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
A. 古迹众多,建筑多样B. 水热充足,经济发展水平高
C. 地形复杂,水网密布D. 平原辽阔,动植物资源丰富
22. 湖南省地名中与“塘”“坪”“堰”相关的地理要素依次分别是( )
A. 地形—意愿—工程B. 水文—资源—意愿
C. 方位—水文—建筑D. 水文—地形—工程
23. 地名消失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①城市化②资源开发③城乡规划④人口老龄化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通信工具人口热力图是根据手机用户的位置信息统计分析得到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图1为某城市某区域a、b两功能区某一天内热力密度变化图,图2为该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1 图2
24. 图1中a功能区位于图2中的( )
A. ①-②区间B. ②-④区间
C. ③-⑤区间D. ④-⑥区间
25. 符合b功能区特征的是( )
A. 建筑物高大,密度小B. 位于市区外缘,污染严重
C. 交通通达度高,地租低D.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 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6. 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 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 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 增加自住房面积D. 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7. “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 居住人口减少B. 城市房价昂贵
C. 人居环境恶化D. 城区不断扩大
亦庄新城由1992年开始建设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发展而来,起步面积约4km2,目前面积已达66km2。根据《亦庄新城规划(2017年-2035年)》,未来将建成为面积达225km2的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下图示意亦庄新城规划功能区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图中直接和间接反映的城市化表现是( )
①人口规模持续扩大②地价向北部地区递增③用地规模不断扩张④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29. 开发区发展成为亦庄新城的主要驱动力是( )
A. 劳动力丰富B. 市场广阔C. 产业集聚D. 环境优美
30. 有利于亦庄新城未来建设的措施是( )
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②保障各功能区等量投入③建立智慧交通体系④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第Ⅱ卷需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二、综合题
3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兴趣小组在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开展地貌、植被、土壤考察活动,并对考察情况进行了记录(如下图)。
(1)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植被类型主要为____,植被特征主要是____(填“耐旱”或“喜湿”)。
(2)在山坡、冲积扇、冲积平原中,____的植被更加茂盛,原因是____。
(3)调查实验发现山坡上的砂和粉砂来源于冲积扇,实现两地间物质迁移的外力作用主要是____(填“风力作用”“流水作用”或“冰川作用”)。
(4)试从土壤和地形角度,指出冲积平原比冲积扇更利于农业生产的原因。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简称,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2020年宁夏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材料二:下表为宁夏面积、人口统计表(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材料三:下左图为宁夏政区图;下右图为宁夏降水分布示意图。
材料四:地窝子,是早期宁夏平原的人们建造的半地下式的地窖房子: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平方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
(1)宁夏的人口分布不均衡,____(填方位)部相对稀疏,____(填方位)部相对稠密,人口密度最大的地级市是____。
(2)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____(高/低),导致此特点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
(3)根据材料完成下表。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示意我国平原地区某大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分布。2003年该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237平方千米,2012年增加到330平方千米。图2示意2003~2012年该城市老城区和新建城区主要功能用地的变化。
(1)指出该城市老城区主要功能用地的变化特征。
(2)推断该城市2003~2012年间的城市化发展特征,并简述理由。
(3)分析该城市新建城区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城市问题。项目
城市规模
异地养老
家属随迁
人数占比(%)
居留意愿(%)
人数占比(%)
居留意愿(%)
小城市
18.4
80.5
12.6
58.0
中等城市
9.8
88.4
9.2
71.0
大城市
43.7
78.0
33.8
69.0
特大及超大城市
28.1
84.8
44.4
67.8
地级市
银川市
石嘴山市
中卫市
固原市
吴忠市
面积(平方千米)
9025.4
5310
17441.6
10541.4
21400
人口(万人)
229.31
80.59
117.46
125.05
142.25
民居特色
适应的地理环境
地下挖坑,地面矮墙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①____;多②____天气,地窝子抵御效果好。
半地穴式建筑,冬暖夏凉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具有③____的特征。
建筑材料多土坯或砖瓦
地处荒漠戈壁,早期经济水平低,木材等建筑材料④____。
兰州一中2023-2024-2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地理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诗仙李白沿长江由蜀入楚的感叹。据此完成小题。
1. 李白沿江所见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
A. 亚寒带针叶林B. 温带落叶阔叶林C.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 楚地平野中的丘陵土壤呈红色,与此关联正确的是( )
A. 铁铝氧化物多——气候暖湿B. 土层结构分层明显——发育时间长
C. 土层贫薄——淋溶作用强D. 土质黏重细密——风化作用强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从蜀地(今四川省)到楚地(今湖北省)的沿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所以李白沿江所见的典型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正确,ABC错误。故选择:D。
【2题详解】
湖北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地处温暖湿润的环境,土壤里的铁、铝物质经过氧化慢慢沉积下来,逐渐形成了红色的土壤,A正确。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结构分层越明显;土壤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越强,土层越贫瘠,土质越黏重细密,但BCD选项与土壤呈红色无关,BCD错误。故选择:A。
【点睛】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除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乔木或灌木组成的湿地木本植物群落,在净化海水、防风消浪、固碳储碳、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红树林植物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其作用是( )
A. 适应高盐环境B. 抵御干旱环境C. 适应缺氧环境D. 抵御大风环境
4. 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是( )
A. 吸纳污水,减少物种B. 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C. 固碳释氧,全球变冷D. 固岸护堤,保护海岸
【答案】3. D 4. D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多大风天气,发育密集的支柱根可以起到更好的固定作用,抵御大风环境,D对;支柱根和适应高盐环境无关,其吸收的盐分主要通过树体内腺体由叶片排出或随老叶一起掉落,A错;潮间带不属于干旱环境,支柱根和抵御干旱环境无关,B错;红树林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气生根露出于海滩地面,是其呼吸根,内部通气组织发达,既可以交换气体又可以存储空气,潮水淹没时也能顺畅呼吸,是红树林适应缺氧环境的根系,支柱根和适应缺氧环境无关,C错。故选D。
【4题详解】
红树林可以吸纳污水,其生长为鸟类和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繁殖空间,且增加生物多样性,A错;红树林主要在海边,气候湿润,风沙小,因此防风固沙,美化环境不是其主要作用,B错;固碳释氧对缓解全球变暖有意义,但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小,C错;红树林发达的根系能有效的滞留陆地来沙,保淤保滩,防风消浪,具有固岸护堤,保护海岸的功能,D正确。故选D。
【点睛】红树林与海洋生态有着密切的关系。红树林素有“海岸卫士”“海洋绿肺”等美誉,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由红树植物为主体形成的常绿乔木、灌木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作为海岸植被,其在净化海水、防风抗浪、吸碳减排、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功能。
浙江X村是一个拥有4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房屋依山而建,多为黄泥墙、木头窗的土胚房。20世纪90年代,不少村民离开X村迁往周围城市,秀美山村一度成为“空心村”。随着2014年X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地政府组织修缮、改造原先闲置破损的房屋,村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城里人的第二居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20世纪90年代,村民迁出主要是由于X村与周围城市( )
A. 出现区域产业分工B. 信息通讯条件改善C. 环境质量差异增大D. 收入水平差距扩大
6. X村“村貌焕然一新”主要得益于( )
A. 木材加工业的复苏B. 乡村旅游业的兴起
C. 现代农业基地的建立D. 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
7. X村在改造闲置破损房屋时仍保留黄泥土胚房风貌,是为了( )
A. 节省修缮成本B. 减少生态破坏C. 维持景观和谐D. 改善居住条件
【答案】5. D 6. B 7. C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20世纪90年代,随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城市与乡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少村民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务工和经商,村民迁出主要是由于该村与周围城市收水平差距扩大,D正确;乡村与城市产业分工本就不同,A错;信息通讯条件改善有利于村民迁出,但不是村民迁出的主要原因,B错;乡村的环境质量不一定比城市差,C错。故选D。
【6题详解】
由材料“村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城里人的第二居所”可知,X村“村貌焕然一新”主要得益于乡村旅游业的兴起,B正确;木材加工业、现代农业基地的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从材料中无法判断,A、C、D错。故选B。
【7题详解】
由材料“2014年X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房屋依山而建,多为黄泥墙、木头窗的土胚房”可知,仍保留黄泥土胚房风貌,是为了保持该村原有的景观,维持景观和谐,C正确;是否能节省修缮成本、减少生态破坏从材料中无法判断,A、B错;保留原有黄泥土胚房风貌不利于改善居住条件,D错。故选C。
【点睛】我国农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迁移,加上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巨大的收入差异(根本原因),我国人口大量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内地迁移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的现象。灌丛的植株、冠面越大,生长耗水量越多。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肥岛效应”的强度直接取决于( )
A. 区域气候特征B. 灌丛生长状况C. 人类干预程度D. 地表沙化程度
9. 与灌丛间空旷地带相比,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的主要原因有( )
①栽留水肥,聚集土壤养分②枯枝落叶,增强土壤有机质
③遮蔽阳光,减少养分消耗④根系发达,固定矿物元素
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答案】8 B 9. A
【解析】
【8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肥岛效应"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冠下土壤肥力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常的现象,所以肥岛效应强度直接取决于灌丛生长状况,B正确;与气候、人类干预、沙化程度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灌丛可以截留降水,冠下遮阴,可以减少蒸发,因此冠下土壤水分含量高于周边;灌丛可以降风滞尘,截获沙尘;灌丛凋落物及冠下动物排泄物补给表层土壤有机质,因此灌丛冠土壤肥力高,①②正确;逃蔽阳光,减少水分的消耗,③错误;根系发达,固定矿物元素,属于土壤肥力高表现,不是原因,④错误。故选A。
【点睛】肥岛效应有利于种源聚集,灌木建立后,一 些植物的种子在风力扩散过程中被灌丛截获,为其在灌丛下的定居和发育提供了可能,灌丛下水肥条件较好,有利于植物的萌发和生长。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 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C. 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D. 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11. 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 阳坡的蒸发量大,土壤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 阳坡接收的太阳辐射多于阴坡,土壤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 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亚热带森林地区温度高,植物生长量大,但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温带草原地区
B. 湿润地区微生物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干旱地区
C. 江南丘陵水热条件好,红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青藏高原寒漠土
【答案】10. B 11. C 12. A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A错误;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B正确;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错误;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少,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不利于发育成深厚的土壤,A错误;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差,B错误;阳坡吸收太阳辐射多于阴坡,热量状况比阴坡好,C正确;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土壤有机质多少与枯枝落叶多少及热量条件有关。温度较低的地方,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故土壤积累的有机质少。亚热带森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温带草原地区,A正确;湿润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一定低于干旱地区,还要考虑温度,B错误;江南丘陵红壤有机质含量低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C错误;黄土高原生物量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青藏高原寒漠土,D错误。故选A。
【点睛】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枯枝落叶及热量条件有关。亚热带森林地区温度高,植物生长量大,但由于微生物活动旺盛、淋溶作用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温带草原地区。
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新疆的城镇和铁路主要分布特点是( )
A. 集中在平原地区B. 集中在山上C. 集中在河流沿岸D. 集中在盆地内部
14.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新疆的地理环境是( )
A. 降水丰富B. 资源贫乏C. 光照充足D. 河流众多
15. 关于人口移动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A. 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B. 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 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D. 给迁入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答案】13. C 14. C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新疆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城市分布多分布在山麓的绿洲上,城镇沿河、沿铁路线分布,C正确;新疆城镇分布多分散,不是集中分布;山上、山区平地少,水资源不足、温度变化大,不利于人居,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新疆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地表径流少,晴天多,光照充足,C正确,AD错误;但新疆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太阳资源等,B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人口流动增多会加大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A正确,不符合题意;人口迁移会加强迁入区和迁出区的经济联系,利于缩小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B错误,符合题意;人口外迁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人地矛盾,利于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C正确,不符合题意;迁入地人口增加,给迁入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新疆的城镇和铁路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边缘山麓绿洲地带。因为盆地边缘的山麓有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城镇居民生活提供丰富的水源。
异地养老是指老年人离开现有住宅,到外地居住的一种养老方式。家属随迁是指老年人以照顾孙辈为主要目的,到子女迁入地居住。调查发现,这两类老年群体在迁入地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据表可知,异地养老和家属随迁两类老年群体( )
A. 小城市的人数占比均最小B. 中等城市的居留意愿最高
C. 特大及超大城市人数占比均最大D. 在大城市的居留意愿最低
17. 影响家属随迁和异地养老两类老年群体在迁入地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自身收入B. 生活习俗C. 消费理念D. 健康状况
【答案】16. B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读表格可知,异地养老和家属随迁两类老年群体中等城市的人数占比均最小,A错误。中等城市的居留意愿最高,B正确。异地养老大城市人数占比均最大,家属随迁特大及超大城市人数占比均最大,C错误。异地养老在大城市的居留意愿最低,家属随迁小城市的居留意愿最低,D错误。故选B。
【1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异地养老指老年人离开原本的居住地,流动到另一地区,明确以养老为目的的流动方式,可推断选择异地养老的老年群体通常自身收入水平较高,思想观念较为开放,能够接受在自己所喜欢的异地养老定居,A正确。家属随迁受家庭等观念影响大,与消费观念关系不大,C错误。跟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关系不大,B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河西走廊是甘肃西北部狭长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下图示意河西走廊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相对古代西域其他地区,河西走廊富足的原因有( )
①南山北沙,驼队接踵②西域中原,降水丰富③黄沙漫漫,土地贫瘠④水源充足,绿洲呈串
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①④
19. 影响该地人口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
A. 淡水资源B. 土地资源C. 矿产资源D. 交通落后
20. 下列措施可以扩大该地环境人口容量的是( )
A. 扩大耕地面积B. 增加外联交通C. 增加牲畜数量D. 加大矿产开采
【答案】18. D 19. A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据图可知,河西走廊南侧为山脉,北侧为沙漠,驼队要通过此地,必须从河西走廊经过,驼队接踵而过,为当地带来巨大的财富和机会,故①正确;西域一般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主要指新疆及其以西地区,河西走廊不属于西域中原,且该区域降水不丰富,故②错误;河西走廊位于祁连山山麓地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故③错误;河西走廊有大量来自祁连山的高山冰雪融水使得这里水源较充足,绿洲呈串状分布在祁连山山麓地带,故④正确。故选D。
【19题详解】
影响地区人口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交通不是影响人口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D错误;该地远离海洋,降水少,水源是当地生产生活最大的制约因素,所以决定当地人口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制性自然因素是淡水资源,土地和矿产不是最主要的因素,A正确,BC错误。故选A。
【20题详解】
当地生态环境脆弱,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环境,A错误;增加外联交通可以与其它地区互通有无,从而增加资源储备,进而扩大环境人口容量,B正确;当地气候干旱,增加牲畜数量,超过载畜量,会引发土地荒漠化,C错误;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加大矿产开采,可能导致资源枯竭,影响当地的环境人口容量,D错误。故选B。
【点睛】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并且环境承载力指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的能力,影响该能力大小的首因素是自然资源,因自然资源是供养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而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对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都有影响,所以,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资源数量、地区开发程度、人们的消费水平。
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据湖南省行政村名的特征,湖南地名分为12类,其中带有“河、湖、峰、岭、坳、塘、井、坪、堰”等字的地名较多。因多种因素,地名逐渐消失,成为地名文化遗产上的一大遗憾。下图示意某年湖南省行政村名类型及个数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据图中行政村名类型及个数统计反映出湖南省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 )
A. 古迹众多,建筑多样B. 水热充足,经济发展水平高
C. 地形复杂,水网密布D. 平原辽阔,动植物资源丰富
22. 湖南省地名中与“塘”“坪”“堰”相关的地理要素依次分别是( )
A. 地形—意愿—工程B. 水文—资源—意愿
C. 方位—水文—建筑D. 水文—地形—工程
23. 地名消失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①城市化②资源开发③城乡规划④人口老龄化
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
【答案】21. C 22. D 23. A
【解析】
【21题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湖南省行政村名类型及个数以地形和水文命名的最多,说明湖南省地形复杂,水网密布,C正确;统计图中未见以古迹命名类型,A错误;未见以气候命名类型,且以经济命名的个数统计较少,B错误;以动植物资源命名的个数统计较少,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塘”是指面积不大的池子,与水文有关;“坪”是指山区或黄土高原的平地,与地形有关;“堰”是指较低挡水建筑物,作用是提高上游水位,便于灌溉和航运,与工程有关。故湖南省地名中与“塘”“坪”“堰”相关的地理要素依次分别是水文—地形—工程,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3题详解】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许多农村村落逐渐衰败甚至消失,许多地名也随之消失,①正确;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等,而在乡规划的过程中一些地名因被撤销而消失,③正确。资源的开发会促进村落发展,不会导致消失,②错误;人口老龄化不会导致村落消失,④错误,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中国村庄命名的规律:
1、依托宗族姓氏命名。这个非常普遍。华北、华东、中原最典型,其他省份也有许多;
2、依方位命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福建、山西、贵州、四川、浙江、东三省非常典型;
3、依所在地独特的地理特征命名。比如关键风物的形状、土地的特征,大都有历史传说或特定民俗、生活方式。西藏、湖北、湖南、四川、云南、东三省、江苏东部、安徽南部最典型;
4、依所在地气候特征命名。这个比较分散,西南省份相对多;以特色出产物品命名。比较分散,各地都有;
5、受现当代政治影响的命名。比如新疆、江苏东部临海、黑龙江的部分农场与生产队编组。
通信工具人口热力图是根据手机用户的位置信息统计分析得到的人口密度分布图。图1为某城市某区域a、b两功能区某一天内热力密度变化图,图2为该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1 图2
24. 图1中a功能区位于图2中的( )
A. ①-②区间B. ②-④区间
C. ③-⑤区间D. ④-⑥区间
25. 符合b功能区特征的是( )
A. 建筑物高大,密度小B. 位于市区外缘,污染严重
C. 交通通达度高,地租低D.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答案】24. B 25. D
【解析】
【分析】
【24题详解】
读图分析,a曲线白天人口密度较小,晚上人口密度较大,应为住宅区,住宅区居民白天外出上班,晚上回家休息,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根据所学知识,①-②区间为商业区,②-④区间为住宅区,④-⑥区间为工业区,a功能区应位于右图中的②-④区间。故选B。
【25题详解】
读图分析,b功能区6:00-18:00的白天时间人口密度特别大,夜晚人口密度小,应该是商业区,人口昼夜差别大,D正确;商业区的建筑物高大,密度大,A错误;商业区一般地处市中心,B错误;商业区地价高,交通通达度高,C错误。故选D。
【点睛】城市地价受两个因素影响较大,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受距市中心远近影响,地租等值线由市中心向外递减,受交通线的影响,等值线多会发生变曲。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 下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6. 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 吸引外来人口定居B. 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 增加自住房面积D. 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7. “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 居住人口减少B. 城市房价昂贵
C. 人居环境恶化D. 城区不断扩大
【答案】26. D 27. B
【解析】
【分析】考查城市化及其问题。
【26题详解】
“握手楼”建在中心城市周边,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人口迁入,房价过高,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所以农民可以出租房屋增加收入,D正确;而其目的不是吸引外来人口定居,A错误;吸引城市周末度假不是直接目的,B错误;农民自家居住也不需要过多楼房,C错误。故选D。
【27题详解】
“握手楼”主要目的是出租,是因城市房价过高,许多人不能购买,才有出租市场,B正确;反映居住人口增多,A错误;不是销售给市区居民,所以也不是反映人居环境恶化,C错误;周边农民的住宅不属于城区扩大,D错误。故选B。
亦庄新城由1992年开始建设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开发区)发展而来,起步面积约4km2,目前面积已达66km2。根据《亦庄新城规划(2017年-2035年)》,未来将建成为面积达225km2的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下图示意亦庄新城规划功能区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 图中直接和间接反映的城市化表现是( )
①人口规模持续扩大②地价向北部地区递增③用地规模不断扩张④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
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
29. 开发区发展成为亦庄新城的主要驱动力是( )
A. 劳动力丰富B. 市场广阔C. 产业集聚D. 环境优美
30. 有利于亦庄新城未来建设的措施是( )
①完善公共服务设施②保障各功能区等量投入③建立智慧交通体系④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28. B 29. C 30. C
【解析】
【分析】
【28题详解】
图中反映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扩大,由此推测当地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这是城市化的表现,①正确;图中显示北部为五环,南部为六环,地价有可能向北部地区递增,但这不是城市化的表现,②错误;从图文资料中得知该地起步面积约4km2,目前面积已达66km2,说明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这是城市化的表现,③正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北京市的外围,因此该区的扩大不能反映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④错误。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9题详解】
该地区为开发新区,劳动力不丰富,市场并不广阔,A、B错误;从材料可知该地区未来将建成为面积达225km2的北京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因此可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C正确;环境优美并不能成为城市发展的驱动力,D错误。因此正确选项为C。
【30题详解】
亦庄新城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因此①正确;各功能区无法实现等量投入,②错误;建立智慧交通体系可以促进现代城市的发展,③正确;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可以实现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综合新城的目标,④正确,因此正确选项为C。A、B、D错误。
【点睛】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有: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人口由第一产业流向二、三产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注意事项:第Ⅱ卷需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二、综合题
31.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兴趣小组在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开展地貌、植被、土壤考察活动,并对考察情况进行了记录(如下图)。
(1)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植被类型主要为____,植被特征主要是____(填“耐旱”或“喜湿”)。
(2)在山坡、冲积扇、冲积平原中,____的植被更加茂盛,原因是____。
(3)调查实验发现山坡上砂和粉砂来源于冲积扇,实现两地间物质迁移的外力作用主要是____(填“风力作用”“流水作用”或“冰川作用”)。
(4)试从土壤和地形角度,指出冲积平原比冲积扇更利于农业生产的原因。
【答案】(1) ①. 温带草原 ②. 耐旱
(2) ①. 冲积平原 ②. 冲积平原水分条件好
(3)风力作用 (4)冲积平原土壤水分条件更优,颗粒更细;地势更平坦利于农耕。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祁连山地区地理活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河流地貌、外力作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温-2.6℃,年降水量约291mm”,说明该地年均气温较低,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具有耐旱特点;由图片材料中“草本植物为主”和“祁连山西段”可知该地主要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
【小问2详解】
由于该地气候干旱,图片材料中“冲积平原水分条件优于山坡和冲积扇”可知,冲积平原处水分条件更好,更有利于干旱地区的植被生长,所以冲积平原处的植被更加茂盛。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山坡上的砂和粉砂来源于冲积扇,而冲积扇海拔低于山坡,说明是风力将冲积扇的砂搬运至山坡处沉积,因此实现两地间物质迁移的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而不是流水作用和冰川作用。
【小问4详解】
冲积平原有河流流经,土壤水分条件相对更优;冲积平原上多沉积物分布,其颗粒更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且地势更平坦,有利于农耕。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海固”是西吉、海原和固原首字的简称,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1982年宁夏开始实施生态移民工程。2020年宁夏政府宣布固原市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材料二:下表为宁夏面积、人口统计表(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材料三:下左图为宁夏政区图;下右图为宁夏降水分布示意图。
材料四:地窝子,是早期宁夏平原的人们建造的半地下式的地窖房子:在地面以下挖约一米深的坑,形状四方,面积约两三平方米,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
(1)宁夏的人口分布不均衡,____(填方位)部相对稀疏,____(填方位)部相对稠密,人口密度最大的地级市是____。
(2)西海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____(高/低),导致此特点的自然原因有____、____。
(3)根据材料完成下表。
【答案】(1) ①. 南 ②. 北 ③. 银川
(2) ①. 低 ②. 地形崎岖或耕地不足;土壤贫瘠 ③. 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3) ①. 少 ②. 风沙(沙尘暴) ③. 冬冷夏热(温差大) ④. 缺乏(少或不足)
【解析】
【分析】本题以宁夏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人口分布、环境承载力、地域文化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据表可知,银川市、石嘴山市人口密度较大,中卫市、固原市、吴忠市人口密度较小;宁夏的人口分布不均衡,读图可知,银川市、石嘴山市分布在宁夏北部,,中卫市、固原市、吴忠市分布在宁夏南部,故南部人口相对稀疏,北部相对稠密,人口密度最大的地级市是银川市。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西海固地区位于宁夏南部地区,海拔较高,降水较少,水资源短缺,资源环境承载力低,导致此特点的自然原因有地形崎岖,耕地不足,土层薄,土壤贫瘠;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等。
【小问3详解】
地下挖坑,地面矮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植被稀疏,多风沙天气,地窝子抵御效果好。半地穴式建筑,冬暖夏凉——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具有冬季寒冷,夏季温暖,昼夜温差大的特征。建筑材料多土坯或砖瓦——地处荒漠戈壁,植被稀疏,早期经济水平低,木材等建筑材料缺乏。
3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示意我国平原地区某大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分布。2003年该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237平方千米,2012年增加到330平方千米。图2示意2003~2012年该城市老城区和新建城区主要功能用地的变化。
(1)指出该城市老城区主要功能用地变化特征。
(2)推断该城市2003~2012年间城市化发展特征,并简述理由。
(3)分析该城市新建城区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城市问题。
【答案】(1)商业服务业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业用地、居住用地有所增加,但增加不大;工业用地减少了20%多。
(2)城市化发展特征: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原因: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收入高,教育医疗条件好,交通便捷,政府办事效率高等。
(3)环境恶化、资源危机,交通拥堵、治安恶化等多种“城市病”。人口负荷压力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住房需求也急剧增加,城市空间逐渐变窄,绿化程度也逐渐降低,使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解析】
【分析】本题以2003~2012年该城市老城区和新建城区主要功能用地的变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城区主要功能用地的变化特征与城市新建城区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城市问题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该城市老城区主要功能用地的变化特征主要从服务业用地,居住用地以及工业用地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服务业用地的角度来说,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商业服务业用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业用地有所增加,从居住用地的角度来说,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居住用地有所增加,但增加不大。从工业用地的角度来说,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工业用地有所减少,减少了20%多。
【小问2详解】
该城市2003~2012年间的城市化发展特征主要从城市人口,城市用地以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进行分析,从城市人口的角度来说,城市人口的增加,从城市用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说明该城市2003~2012年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理由主要从就业,收入,基础设施,与政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就业的角度来说,城市就业机会多,从收入的角度来说,工资收入高,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说,该地区教育医疗条件好,交通便捷,从政策的角度来说,该地区政府办事效率高。
【小问3详解】
该城市新建城区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城市问题主要从城市病,住房需求,城市空间与生活质量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城市病的角度来说,该城市新建城区的发展可能会导致环境恶化、资源危机,交通拥堵与治安恶化等多种城市病,从住房需求的角度来说,由于人口负荷压力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多,住房需求会急剧增加。从城市空间的角度来说,人口负荷压力的不断扩大会导致城市空间逐渐变窄,从生活质量的角度来说,由于城市空间逐渐变窄,所以绿化程度也逐渐降低,从而导致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
项目
城市规模
异地养老
家属随迁
人数占比(%)
居留意愿(%)
人数占比(%)
居留意愿(%)
小城市
18.4
80.5
12.6
58.0
中等城市
9.8
88.4
9.2
71.0
大城市
43.7
78.0
33.8
69.0
特大及超大城市
28.1
84.8
44.4
67.8
地级市
银川市
石嘴山市
中卫市
固原市
吴忠市
面积(平方千米)
9025.4
5310
17441.6
10541.4
21400
人口(万人)
229.31
80.59
117.46
125.05
142.25
民居特色
适应的地理环境
地下挖坑,地面矮墙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①____;多②____天气,地窝子抵御效果好。
半地穴式建筑,冬暖夏凉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具有③____的特征。
建筑材料多土坯或砖瓦
地处荒漠戈壁,早期经济水平低,木材等建筑材料④____。
2024安庆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安庆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金华一中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金华一中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地理含解析,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大型客机生产制造属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兰州第五十五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测试地理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兰州第五十五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测试地理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