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考点规范练47把握逻辑要义
展开1.(2023·天津二模)以下观点与对其逻辑思维规则的理解对应正确的是( )
①所有的商品是有价值的。——这一性质判断的谓项是不周延的 ②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犯了“划分标准不一”的错误 ③只有违法行为,才能构成犯罪。——这一判断否定后件就可以否定前件 ④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是群众,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犯了“四概念”错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从思维形式上看,这个结论的错误在于( )
A.概念没有准确表达判断
B.不符合推理的规则
C.判断前后出现相互矛盾
D.推理的前提不正确
3.下列各个命题中,以不同的逻辑形式表达了相同的思维内容的是( )
①所有教授都是知识分子;所有知识分子都是教授 ②不是鱼死,就是网破;不但是鱼死,而且是网破 ③只有一个人有知识,他才有能力;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他就有知识
④所有科学规律都是不能凭空臆造的;所有科学规律都不是能凭空臆造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矛盾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下列违反矛盾律的有( )
①不等速的等速运动 ②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③可以计算的无限序列 ④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不是学生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2023·天津和平区校级二模)甲、乙、丙、丁四个人的血型各不相同,他们的血型是A、B、O、AB型四种中的一种。
甲说:“丙是A型。”
乙说:“丁是O型。”
丙说:“如果我是A型,丁就是O型。”
丁说:“我不是O型。”
经核查,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的说法不真实。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甲和乙两人的判断是不一样的,必有一假,可得出结论:丁不是O型
B.排中律表明,甲和乙两人的判断必有一真,可得出结论:丁是O型
C.如果甲的说法是真的,可得出结论:丙是A型,丁是B型
D.矛盾律表明,乙和丁两人的判断必有一假,且四人中只有一人讲话是假的,可得出结论:丁是O型
二、非选择题
6.“逻辑”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常用语词,也是一个多义词。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其中,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又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请你根据上述“逻辑”的不同含义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狭义逻辑学特别关注推理问题,你能举出一个推理的事例吗?
7.一个爱思考的学生问老师:“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老师说:“说吧!”学生说:“那棵大树由于不成材,反而枝叶茂盛,得以享天年;这只肥鹅却因为不成材而被宰杀。那些大树由于长得直,成了材,而被砍伐;这些鹅却因为会叫,成了材,被保留了下来。那么对于我们做人来说,到底是应该成材,还是不该成材?”“问得好!”老师嘴上说问得好,心里却嘀咕:这么棘手的问题,怎么回答?不管怎样,学生的问题总得回答呀!否则多没面子。于是,老师说:“这个……做人嘛,当然喽,首先,我不主张成材。你看那些树木,不都是由于成材而被砍伐的吗?但是,我也不主张不成材。不成材怎么可以呢?这只鹅不就是由于不成材而被宰了吗?”学生说:“老师,我没有听明白,我是想知道:人到底是应该成材还是不该成材。”“我是说呀,做人嘛,不要成材,也不要不成材。要在成材与不成材之间,找一个‘既不是成材,又不是不成材’的地方。哈哈……哈哈……”接着老师又之乎者也地发了一大通议论,学生越听越糊涂,如同坠入云雾之中。
材料中老师的“我不主张成材,我也不主张不成材”的观点能成立吗?
8.一位青年满怀信心地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听后问他:“你想用什么器皿来装这种万能溶液呢?”那位青年无言以对。
运用所学《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分析这位青年为什么会无言以对。
考点规范练47 把握逻辑要义
1.B ①正确,“所有的商品是有价值的”是全称肯定判断,谓项有价值的是不周延的;②错误,棉花、黄麻属于经济作物,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是同一级关系,把棉花、黄麻与粮食作物并列在一起,犯了“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③错误,该判断为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否定前件就可以否定后件,但否定后件不一定能否定前件,不构成犯罪就没有违法行为,这一判断为假,因为有的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④正确,一个形式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该推理中,“群众”这个概念在大前提中指的是总体,在小前提中指的是个体,它们不是同一个概念,不能起到联系大项和小项的媒介作用,犯了“四概念”的错误,因此,结论不成立。
2.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犯错误的依据“此其父善游”。由此前提推导出婴儿也善游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因此,推理的前提不正确,故选D项。
3.D ①的前后命题思维形式相同,但思维内容已经不等值了;②的前后命题逻辑形式不同,思维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即已经不等值了;③④的前后命题尽管逻辑形式发生了变化,但表达的内容前后是等值的。
4.B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①中“不等速”与“等速”、③中“可以计算”与“无限”,都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②中“死了”是指自然生命的结束,“活着”是指精神永存,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的,因而属于辩证矛盾,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④表示两类不同身份的人,并不矛盾。
5.D A项错误,甲和乙两人的判断是针对丙和丁,无法得出必有一假的结论,故也不可得出“丁不是O型”的结论;B项错误,排中律并不能表明甲和乙两人的判断必有一真;C项错误,如果甲的说法是真的,可得出结论“丙是A型”,但无法得出“丁是B型”;D项正确,矛盾律表明,乙和丁两人的判断必有一假,且四人中只有一人讲话是假的,可得出结论“丁是O型”。
6.答案 (1)①“逻辑”指规律。如“按照历史的逻辑”。②“逻辑”指逻辑规律与规则。如“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③“逻辑”指思维方法。如“以合理的逻辑解决学习中的问题”。④“逻辑”指逻辑学。如“普及逻辑知识”。
(2)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所以,张思德同志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7.答案 不成立。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成材”与“不成材”是矛盾的,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该老师既否定“成材”又否定“不成材”,把二者都看成假的,这是错误的,他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8.答案 ①该青年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②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应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③爱迪生抓住逻辑矛盾,指出了“万能溶液能溶解一切物品”这种说法的荒谬。如果是溶液就要用器皿盛放,否则溶液便会四处流淌,无法使用。如果用器皿盛放,这个器皿必须是不能被溶解的,否则就无法盛放溶液。如果这个器皿是“万能溶液”所不能溶解的,那么该“万能溶液能溶解一切物品”就不能成立。因而该青年无言以对。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47把握逻辑要义: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项练习课时规范练47把握逻辑要义,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5届新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54把握逻辑要义(附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新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课时规范练54把握逻辑要义(附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巩固卷47把握逻辑要义(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时巩固卷47把握逻辑要义(含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