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原卷版).docx
    • 解析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解析版).docx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原卷版)第1页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原卷版)第2页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原卷版)第3页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解析版)第1页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解析版)第2页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解析版)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文件包含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原卷版docx、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理科综合试卷-高中生物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已知阿奇霉素可抑制原核生物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合成;青霉素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使细菌裂解,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肺炎支原体的DNA上可能有蛋白质与之相结合
    B. 支原体自身的蛋白质均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合成
    C. 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比青霉素的显著
    D. 人患病毒性流感时,不宜服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
    【答案】B
    【解析】
    【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生物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肺炎支原体的DNA上可结合DNA聚合酶或RNA聚合酶进行复制或转录,因此肺炎支原体的DNA上可能有蛋白质与之相结合,A正确;
    B、支原体为原核生物,具有核糖体,支原体可在自身细胞内核糖体中合成蛋白质,B错误;
    C、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具有核糖体,阿奇霉素可抑制原核生物核糖体中蛋白质的合成;青霉素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使细菌裂解,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因此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肺炎的效果比青霉素的显著,C正确;
    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无核糖体,人患病毒性流感时,不宜服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D正确。
    故选B。
    2. β-葡萄糖苷酶能催化纤维素水解,实验小组测定了温度对该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高温保存可能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降低其活性
    B. 42℃时,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酶的相对活性逐渐下降
    C. 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D. 37℃时,纤维素反应60min的消耗量与反应120min的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1、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酶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过酸、过碱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在低温下,酶的活性降低,但不会失活;
    4、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酶的抑制剂等。
    【详解】A、高温保存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降低其活性,甚至使酶失活,A正确;
    B、由图可知,在42°C 时,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酶的活性逐渐下降,酶的稳定性逐渐下降,B正确;
    C、各温度条件下,斐林试剂可以检测生成物葡萄糖的存在,但不能检测浓度,故酶的活性不可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C错误;
    D、37°C 时,纤维素反应60min的消耗量与反应120min的不同,因为两温度下酶活性差不多,反应时间越长底物消耗量越多,D正确。
    故选C。
    3. 生物个体基因数目扩增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多倍体,②基因重复,③转座(转座子是一类可在基因组中发生位置移动的DNA片段,其移动过程被称为转座),④反转录转座(mRNA反转录的DNA插回基因组中)。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所有生物均可发生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从而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 同源多倍体形成后,生物体内的核基因和染色体均可能成倍增加
    C. 种群内某个个体发生基因重复即标志着种群发生了进化
    D. 转座可实现基因重组且会导致新性状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可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导致的,其来源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详解】A、原核生物(如细菌)没有染色体,不会发生染色体变异,A错误;
    B、在同源多倍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能够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因此同源多倍体形成后,生物体内的核基因和染色体均可能成倍增加,B正确;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只有基因库中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才标志着进化的发生,C错误;
    D、基因重组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而不会出现新性状,D错误。
    故选B。
    4.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主要是由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的常见病因之一,其致病机制如图所示,其中TH表示甲状腺激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B.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体内不存在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
    C. 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神经的兴奋性可能会高于健康人的
    D. 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不是唯一能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的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详解】A、该病患者体内产生了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从免疫学角度来看,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一种自身免疫病,A正确;
    B、TH 不能对B 细胞产生负反馈调节,但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体内存在 TH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调节,B错误;
    C、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旺盛,同时神经的兴奋性较高,C正确;
    D、抗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和促甲状腺激素均能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D正确。
    故选B。
    5. 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不能长时间离开水环境生活,其体表黏液及排泄物会携带自身的DNA片段释放到环境中。通过水环境样本的采集、检测与分析,能实现对两栖动物的调查和监测。对水环境中DNA的监测,不适合用于研究( )
    A. 发现濒危物种
    B. 调查区域中的物种丰富度
    C. 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
    D. 估算区域中的遗传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碱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的多样性;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详解】A、每个个体中,碱基具有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可以根据DNA检测的数据,发现濒危物种,A正确;
    B、对水环境中DNA的检测,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的多样性,可以利用监测数据中不同的DNA信息,调查区域中的物种丰富度,B正确,
    C、对于种群来说,不同年龄段的个体,DNA的信息通常保持不变,所以,水环境中DNA的检测,不能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C错误;
    D、遗传的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根据水环境中的DNA监测数据,可以估算出区域中的遗传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6. 乙烯是果实成熟所必需的激素。某自花传粉植物(2n)果实的不能正常成熟(不成熟)与能正常成熟(成熟)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A/a、B/b控制,已知基因A控制合成的酶能催化乙烯合成。现有甲、乙、丙三种纯合植株,甲和乙表现为果实不成熟,丙表现为果实成熟,用这3个纯合子进行杂交实验得到F1,F1自交得到F2,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人工促进乙烯的合成可能会解决果实不耐储存的问题
    B. 实验①F2不成熟植株产生的配子的情况为AB:Ab=1:1
    C. 实验①②F2的不成熟植株杂交,子代成熟:不成熟=2:1
    D. 实验③F2不成熟植株中自交不出现性状分离的占7/13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乙烯是果实成熟所必需的激素,人工抑制乙烯的合成使果实延迟成熟,可能会解决果实不耐储存的问题,A错误;
    B、根据实验③分析,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其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实验③的F1是双杂合子AaBb,在甲和乙都是纯合子的条件下,可能的基因型是AABB×aabb或AAbb×aaBB,且成熟个体为单显性个体;甲和乙分别与丙杂交,F1表型不同,说明符合第一种情况,即甲的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丙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基因A控制合成的酶能催化乙烯合成,且丙表现为果实成熟,所以丙的基因型是AAbb。实验①F2不成熟植株的基因型为AAB-,产生的配子的情况为AB:Ab=2:1,B错误;
    C、实验①F2不成熟植株的基因型为AAB-(1/3AABB、2/3AABb),产生的配子为2/3AB和1/3Ab,实验②F2的不成熟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配子为ab,让其杂交,子代表型为成熟:不成熟=1:2,C错误;
    D、实验③F2不成熟植株的基因型为A-B-、aaB-、aabb,让其自交子代不出现性状分离的基因型为1AABB、2AaBB、3aaB-、1aabb,占7/13,D正确。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74分)
    二、非选择题
    7. 青蒜苗是广受欢迎的蔬菜。研究人员为给青蒜苗的生产和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探究了不同光质组合处理下青蒜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情况,相关实验结果如表所示,其中第1组为对照组。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光质会影响青蒜苗的光合作用。该实验选择红、蓝光进行组合处理青蒜苗的原因是______。
    (2)据表分析,不同光质对青蒜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______(填表中指标)来实现的,依据是______。
    (3)研究人员进一步测定了相应光质组合下Rubisc(参与CO2固定的酶)活性,结果如图所示。结合表中数据和图中信息分析,不同光质组合处理青蒜苗后,青蒜苗的净光合速率提升幅度均较高的原因是______(答出2点)。
    (4)若要提高青蒜苗的产量,据表分析,最有利于青蒜苗生长的光质组合为______。
    【答案】(1)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 ①. 气孔导度 ②. 不同光质组合处理下,叶绿素相对含量变化幅度不明显,但气孔导度变化幅度较大
    (3)不同光质组合处理青蒜苗后,气孔导度均高于第1组,使青蒜苗吸收更多CO2,同时,Rubisc活性均高于第1组,有利于CO2的固定,使暗反应速率加快
    (4)6h白光+6h(红光+蓝光)+12h黑暗(或第4组)
    【解析】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小问1详解】
    光合色素的种类包括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因此该实验选择红、蓝光进行组合处理青蒜苗。
    【小问2详解】
    不同光质组合处理下,叶绿素相对含量变化幅度不明显,但气孔导度变化幅度较大,因此不同光质对青蒜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气孔导度来实现的。
    【小问3详解】
    由表格内容可知,不同光质组合处理青蒜苗后,气孔导度均高于第1组,使青蒜苗吸收更多的CO2,由柱状图可知,不同光质组合处理青蒜苗后,Rubisc活性均高于第1组,有利于CO2的固定,使暗反应速率加快,因此青蒜苗的净光合速率提升幅度均较高。
    【小问4详解】
    由表格内容可知,当光质组合为6h白光+6h(红光+蓝光)+12h黑暗时,青蒜苗的净光合速率最大,最有利于青蒜苗生长。
    8.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等)易引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作为体内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其分泌及作用机理分别如图1、2所示。统计发现,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会出现“黎明现象”(黎明时血糖异常升高的现象),这成为糖尿病治疗的难点。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细胞为___细胞。图2中的“?”处应为___。
    (2)请由图1分析得出胰岛素的分泌机理:葡萄糖进入细胞后,在转化成丙酮酸的过程中产生了ATP,___。
    (3)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即使按时注射胰岛素,其血糖水平也偏高,推测其原因最可能是___。研究发现,“黎明现象”的发生与多种激素的昼夜节律有关,为探究其具体发生机制,研究人员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有“黎明现象”(DP+)组和无“黎明现象”(DP-)组,测定体内3种相关激素的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如图3所示。由图3判断,“黎明现象”最可能与___(填图中激素名称)节律性分泌异常有关。人体昼夜节律由下丘脑SCN区细胞中的REV-ERB基因控制,为证明“黎明现象”与人昼夜节律紊乱相关,研究人员通过测定、比较___的量来收集证据。
    【答案】(1) ①. 胰岛B ②. 转化为非糖物质(或转化为甘油三酯、某些氨基酸等)
    (2)造成ATP一敏感K+通道关闭,膜电位发生改变,进一步打开电压一敏感Ca2+通道,使Ca2+进入细胞内,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3) ①.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出现异常,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 ②. 生长激素 ③. DP+组和DP-组下丘脑SCN区细胞中REV-ERB基因的表达产物
    【解析】
    【分析】1、胰岛素的作用:①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②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促进肝脏、肌肉组织合成糖原;④促进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⑤抑制肝糖原的分解;⑥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胰高血糖素的作用:①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小问1详解】
    图1所示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图1所示细胞为胰岛B细胞。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后可被氧化分解、转化为非糖物质或合成肝糖原及肌糖原等。
    【小问2详解】
    据图1可知,葡萄糖分子进入胰岛B细胞后,经过呼吸作用产生ATP,ATP含量升高导致ATP一敏感K+通道关闭,最终引发Ca2+内流,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小问3详解】
    注射胰岛素后血糖水平仍偏高,推测其原因很可能是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出现异常,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由图3中结果可知,DP+组和DP-组的胰岛素和褪黑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几乎一样,而生长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存在差异。所以,“黎明现象”最可能与生长激素节律性分泌异常有关。人体昼夜节律由下丘脑SCN区细胞中的REV-ERB基因控制,为证明“黎明现象”与人昼夜节律紊乱相关,可通过测定、比较DP+组和DP-组下丘脑SCN区细胞中的REV-ERB基因表达的产物的量来进行证据的收集。
    9. 某湖泊为城市景观湖,根据其地理分布可将其分为东湖和西湖,湖中的浮游生物,尤其是浮游甲壳动物种类丰富。浮游甲壳动物摄食藻类,而藻类和浮游甲壳动物又是鲢鱼、鳙鱼等鱼类的重要食物。东湖区处于该市的经济开发区,湖周围工业和居民区密集分布,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会排入湖中。回答下列问题:
    (1)由藻类、浮游甲壳动物和鲢鱼等鱼类构成的食物网中,鲢鱼占据第___营养级。流经该东湖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
    (2)东湖区和西湖区湖水中的N、P含量(TN、TP)及浮游甲壳动物密度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东湖区的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比西湖区的多的原因最可能是___。
    (3)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导致东湖区湖水富营养化逐渐严重,最终导致藻类大爆发,但浮游甲壳动物的数量并没有随之增长,反而有大量浮游甲壳动物死亡,原因最可能是___。
    (4)针对藻类过度繁殖的治理,请提出2条可行性措施:___。
    【答案】(1) ①. 二、三 ②. 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中的能量
    (2)藻类是浮游甲壳动物的食物,东湖区湖水中的N、P含量高于西湖区湖水中的,更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和繁殖
    (3)藻类大量繁殖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氧气,藻类死亡后其遗体残骸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导致水中的溶氧量减少,水质被破坏
    (4)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栽种适量挺水植物;在合适时间适量引入浮游甲壳动物和一些喜食藻类的鱼类,加大其对藻类的摄食量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能量的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能量的来路: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能量的去路: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小问1详解】
    由题意可知,鱼、鳙鱼以藻类和浮游甲壳动物为食,因此在由藻类、浮游甲壳动物和鲢鱼等鱼类构成的食物网中,鲢鱼占据了第二、三营养级。流经该东湖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中的能量。
    【小问2详解】
    藻类是浮游甲壳动物的食物,东湖区湖水中的N、P含量高于西湖区湖水中的,更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使浮游甲壳动物的食物更多,因此东湖区的浮游甲壳动物的种类比西湖区的多。
    【小问3详解】
    藻类大量繁殖的过程中通过有氧呼吸消耗了大量的氧气,同时藻类死亡后其遗体残骸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也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导致水中的溶氧量减少,水质被破坏,因此浮游甲壳动物大量死亡。
    【小问4详解】
    抑制富营养化,治理藻类过度繁殖的措施有:禁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栽种挺水植物;利用种间竞争抑制藻类过度繁殖;在合适时间适量引入浮游甲壳动物和鱼类,加大其对藻类的摄食量等。
    10. 腓骨肌萎缩症(由基因A、a控制)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疾病,苯丙酮尿症是由PH基因异常引起的一种遗传病。腓骨肌萎缩症和苯丙酮尿症的遗传系谱图分别如图甲、图乙所示。图丙表示人群中染色体上PH基因两侧限制酶MspⅠ酶切位点分布的两种形式,图丁是乙家庭部分成员某细胞中PH基因两侧经限制酶MspⅠ酶切之后的电泳图。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突变、交叉互换、致死以及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1)苯丙酮尿症的遗传方式是______。
    (2)Ⅰ-4个体19kb的DNA片段上含有的苯丙酮尿症的相关基因是______(填“正常”或“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图乙家庭的Ⅱ-6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是______。
    (3)根据图甲______(填“能”或“不能”)判定题中涉及两病的相关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其为正常女孩的概率为______。
    【答案】(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 ①. 异常 ②. Ⅱ-5患苯丙酮尿症,其19kb的DNA片段来自Ⅰ-4 ③. 1/2
    (3) ①. 能 ②. 9/32
    【解析】
    【分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Ⅱ-2和Ⅱ-3(“Ⅰ-1和Ⅰ-2”或“Ⅰ-3和Ⅰ-4”)不患苯丙酮尿症,其后代患苯丙酮尿症,说明苯丙酮尿症为隐性遗传病,Ⅱ-5个体的细胞中PH基因有两条电泳带,说明Ⅱ-5个体的细胞中含有两个苯丙酮尿症的相关基因,因此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小问2详解】
    根据题意和图丁电泳DNA条带分布情况可知,Ⅱ-5患苯丙酮尿症,含两个异常PH基因,且其19kb的DNA片段来自Ⅰ-4,因此Ⅰ-4个体19kb的DNA片段上含有的该病相关基因为异常PH基因。Ⅱ-6个体19kb的DNA片段一定来自Ⅰ-4,且为异常PH基因,则其23kb的DNA片段来自Ⅰ-3个体,而Ⅰ-3个体的两条23kb的DNA片段中,一条含有正常PH基因,一条含有异常隐性PH基因,故Ⅱ-6个体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是1/2。
    【小问3详解】
    两种疾病均由隐性基因控制,且由图甲Ⅱ-1和Ⅱ-4分别患一种病且Ⅱ-2和Ⅱ-3所生孩子两病皆患可知,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假设PH基因用P表示,异常PH基因用p表示,由题意可知,Ⅱ-2和Ⅱ-3生的儿子两种病都患,则双亲的基因型均为AaPp,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若Ⅱ-2和Ⅱ-3再生一个孩子,其为正常女孩的概率为3/4×3/4×1/2=9/32。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11. 已知经诱变处理得到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细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TA98),在一些致癌物质的诱导下可发生回复突变(经过第二次突变恢复为原来的基因)。埃姆斯实验可快速地鉴别化学品、食品添加剂的致癌性,该实验的设计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注:“+”代表可以生长,“-”代表不能生长。
    (1)相比于完全培养基,表中的基本培养基在物质组成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在培养基的制作过程中,培养皿和培养基常采用的灭菌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2)配制表中培养基时应将pH调至______,且调节pH的操作应在培养基灭菌______(填“前”或“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表中“?”处为______,则说明待测物质可能具有致癌性。若想检测回复突变菌株的数量,则可采取______法将TA98接种于含待测物质的基本培养基上。经培养后,培养基上的菌落数越多,说明致癌物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不含有组氨酸 ②. 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2) ①. 中性或微碱性 ②. 前 ③. 灭菌后再调节pH,可能会污染培养基
    (3) ①. + ②. 稀释涂布平板 ③. 诱导TA98株系发生回复突变频率越高
    【解析】
    【分析】对培养基一般采用高压蒸汽灭菌,培养皿一般进行干热灭菌。
    【小问1详解】
    由题可知,TA98菌株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说明基本培养基不含组氨酸;常采用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的方法分别对培养皿和培养基进行灭菌。
    【小问2详解】
    培养细菌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为防止培养基被污染,调节pH的操作应在培养基灭菌前进行。
    【小问3详解】
    待测物质具有致癌性,可能诱导TA98菌株发生回复突变,从而使其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故若表中“?”处为+,且培养基上的菌落数越多,说明致癌物诱导其发生回复突变的频率越高。若想检测回复突变菌株的数量,则可采取稀释涂布平板法将TA98接种于含待测物质的基本培养基上。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12. 人血清蛋白具有较高的医用价值,科学家利用转基因和胚胎工程等技术,获得可产人血清蛋白的奶牛,过程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目的基因,其中箭头处为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且3种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各不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1)将人血清蛋白基因导入奶牛体细胞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若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则一般采用______技术。
    (2)通常用幼龄动物组织或早期胚胎进行动物细胞培养,原因是______。动物细胞体外培养一般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为使核移植的胚胎或动物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有重要价值的动物体,在体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受体卵母细胞前,必须先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乙可知,切割目基因时,最适合加入的限制酶是______,但该过程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答出1点),从而使部分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不成功。
    【答案】(1) ①. 显微注射技术 ②. DNA分子杂交
    (2) ①. 幼龄动物组织或早期胚胎细胞分裂能力强 ②. 原代培养 ③. 传代培养 ④. 去掉卵母细胞的细胞核
    (3) ①. BamHⅠ、EcRⅠ ②. 若BamHⅠ或EcRⅠ同时切割目的基因两端,则可能造成目的基因自身环化或目的基因与质粒反向连接;若BamHⅠ和EcRⅠ同时切割,可能造成目的基因与质粒的反向连接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小问1详解】
    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技术。若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则一般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
    【小问2详解】
    通常用幼龄动物组织或早期胚胎进行动物细胞培养,原因是幼龄动物组织或早期胚胎细胞分裂能力强。动物细胞体外培养一般分为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两个阶段。为使核移植的胚胎或动物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有重要价值的动物体,在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受体卵母细胞前,应将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去掉。
    【小问3详解】
    由图乙可知,切割目的基因时,为了不破坏目的基因,最适合加入的限制酶是BamHⅠ、EcRⅠ,为减少目的基因的自身环化或目的基因与质粒的反向连接,一般加入两种不同的限制酶进行切割,但据图乙中BamHⅠ和EcRⅠ切割位点的分布可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上述情况。实验
    杂交组合
    F1表型
    F2表型及分离比

    甲×丙
    不成熟
    不成熟:成熟=3:1

    乙×丙
    成熟
    成熟:不成熟=3:1

    甲×乙
    不成熟
    不成熟:成熟=13:3
    组别
    不同光质组合处理
    叶绿素相对含量
    气孔导度(单位略)
    净光合速率(单位略)
    1
    12h白光+12h黑暗
    56.00
    9.60
    0.50
    2
    6h白光+6h红光+12h黑暗
    55.75
    12.60
    1.84
    3
    6h白光+6h蓝光+12h黑暗
    56.62
    13.20
    1.89
    4
    6h白光+6h(红光+蓝光)+12h黑暗
    55.81
    14.80
    2.02
    区域
    TN/(mg·L-1)
    TP/(mg·L-1)
    浮游甲壳动物密度/(md·L-1)
    东湖区
    2.8
    0.9
    78
    西湖区
    2.2
    0.4
    44
    鼠伤寒沙门氏菌类型
    野生型
    TA98
    TA98回复突变型
    TA98+待测物质
    基本培养基
    +
    -
    +

    完全培养基
    +
    +
    +
    +

    相关试卷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理科综合试卷-高中化学:

    这是一份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理科综合试卷-高中化学,文件包含理科综合试卷pdf、理科综合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三模理科综合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三模理科综合试题,文件包含大通县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pdf、大通县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第三次模拟考试化学答案pdf、大通县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第三次模拟考试物理答案pdf、大通县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第三次模拟考试生物答案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docx、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题-高中生物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