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十一)理综试题-高中生物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十一)理综试题-高中生物,文件包含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十一理综试题-高中生物原卷版docx、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十一理综试题-高中生物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6.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32 Ni59 Cu64 Ce140 Pb207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某些生物膜可参与电子传递并进行能量转化
B. 生物膜结构的基本支架均为磷脂双分子层
C. mRNA能通过核孔出核而DNA不能,说明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 细胞中核膜、高尔基体膜、线粒体膜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相互转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膜系统的功能:
(1)保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起决定作用;
(2)为多种酶提供附着位点,是许多生物化学反应的场所;
(3)分隔细胞器,保证细胞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详解】A、线粒体膜等可参与电子传递并进行能量转化,A正确;
B、生物膜结构的基本支架为磷脂双分子层,B正确;
C、mRNA通过核孔出核,DNA分子不能通过核孔出核,说明核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
D、细胞中的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三种膜均参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故可直接相互转化,而核膜、高尔基体膜和线粒体膜之间无直接联系,不能直接相互转化,D错误。
故选D。
2. 正常细胞往往会经历分裂、生长、分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分裂使细胞数量增加,细胞分化能增加细胞种类
B. 随着细胞的长大,细胞对物质运输的效率会逐渐降低
C. 细胞产生的自由基可使蛋白质活性降低而导致细胞衰老
D. 细胞凋亡受环境影响大,会导致细胞死亡,对生物体有害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衰老原因包括自由基学说和端粒学说。
【详解】A、细胞分裂是细胞增殖的方式,可使细胞数量增加,而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可使细胞种类增加,A正确;
B、随着细胞的长大,细胞表面积变小,运输物质的效率会降低,B正确;
C、细胞产生的自由基可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降低,如与呼吸作用相关的酶活性降低,使得细胞代谢速率降低,进而导致细胞衰老,C正确;
D、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遗传机制决定,是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有利,D错误。
故选D。
3. 15号等臂双着丝点染色体综合征是由于每个细胞中多一条异常染色体,这条染色体在医学上被称为15号等臂双着丝点染色体。双着丝点染色体可由两个都发生顶端缺失的姐妹染色单体的断头重接形成,也可由染色体与另一有着丝点的非同源染色体断头重接形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双着丝点染色体可以在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
B. 双着丝点染色体综合征是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结果
C. 能稳定遗传的双着丝点染色体,必需有一个着丝点功能失活
D. 有丝分裂后期受两个着丝点反向拉力影响,易再次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生物体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产生不同的配子,这样,由能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就可能具有与亲代不同的基因型,从而使子代产生变异。此外,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就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数目变异:染色体单一的增或减、以染色体组数的形式成倍的增或减。
【详解】A、据题意,双着丝点染色体可在同源染色体或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形成,A正确;
B、15号等臂双着丝点染色体综合征的形成是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引起的,不是基因重组所致,B错误;
C、若双着丝点染色体要稳定遗传,则其中一个着丝点的功能应失活,否则双着丝点会影响染色体的行为变化,C正确;
D、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断裂,着丝点附着有星射线,染色体会受两个着丝点反向拉力影响,可能会再次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D正确。
故选B。
4. 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甲病由等位基因B/b控制,乙病由等位基因E/e控制,其中一种遗传病女性发病人数明显多于男性,且Ⅱ5不携带任何一种病的致病基因。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不考虑突变和性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B. 若Ⅲ6是男孩,则该男孩同时患有两种病可能性为0
C. 若Ⅲ3与正常女性婚配,生下只患甲病女孩的概率为1/404
D. II2具有分裂能力的体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最多含有6个致病基因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遗传图谱可知,Ⅰ1和Ⅰ2不患甲病,生育一个患甲病女儿Ⅱ2,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1与Ⅱ2患乙病,生有一个不患乙病的Ⅲ2,则乙病为显性遗传病。又因为乙病女性发病人数明显多于男性,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
【详解】A、Ⅰ1和Ⅰ2不患甲病,生育一个患甲病的女儿Ⅱ2,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Ⅱ1与Ⅱ2患乙病,生有一个不患乙病的Ⅲ2,则乙病为显性遗传病。由题意知,乙病女性发病人数明显多于男性,则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A正确;
B、若Ⅲ6是男孩,因Ⅱ5不携带致病基因,Ⅲ6不可能患甲病,患乙病的可能性为1/2,B正确;
C、若Ⅲ3与正常女性婚配,只考虑乙病,患病女性的概率为1;只考虑甲病,甲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0000,即bb=1/10000,则b=1/100,B=99/100,BB为99/100×99/100、Bb为2×1/100×99/100,Bb:BB=2:99,正常人群中Bb的概率为2/101,患甲病的概率为:2/101×1/8=1/404,故后代女性只患甲病的概率为0,C错误;
D、Ⅱ2具有分裂能力体细胞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最多含有6个致病基因,其中包括4个b和2个E,D正确。
故选C
5. 为研究种子萌发过程中不同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现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GA)、脱落酸(ABA)及6-甲基嘌呤(mRNA合成抑制剂)分别处理某植物种子,适宜培养条件下,定时检测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的合成量,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物质处理下,该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储藏量有差异
B. 随保温时间的延长,GA处理下α-淀粉酶的活性逐渐增强
C. 该实验表明ABA通过影响α-淀粉酶的合成量来促进种子萌发
D. 推测将6-甲基嘌呤与ABA混合后处理种子,α-淀粉酶的合成量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表分析,赤霉素处理可以增加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的合成量,但脱落酸(ABA)或6-甲基嘌呤(mRNA合成抑制剂)加入后会减弱赤霉素的促进效果。
【详解】A、不同物质处理下,种子中α-淀粉酶合成量不同,种子萌发过程中淀粉储藏量也会有所不同,A正确;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添加物质的种类及保温时间,因变量是α-淀粉酶的合成量,不是酶的活性,B错误;
C、由实验表明ABA通过影响α-淀粉酶的合成量来抑制种子的萌发,C错误;
D、据图可知6-甲基嘌呤和ABA对α-淀粉酶的合成具有类似抑制的效果,但将6-甲基嘌呤与ABA混合后处理种子,α-淀粉酶的合成量无法确定,D错误。
故选A。
6.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多数植物属于生产者,少数可能属于消费者
B. 小生态缸中的动物太多会影响食物链的稳定
C.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D. 深海海底的生产者通常是化能自养微生物而非植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和化能自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详解】A、绝大多数植物属于生产者,少数为寄生植物,如菟丝子属于消费者,A正确;
B、小生态缸中的动物太多,消耗的能量和物质较多,产出小于消耗,会破坏生态缸的稳定性,B正确;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不包括分解者,C错误;
D、深海海底缺乏阳光,故存在的生产者通常是化能自养微生物而不是植物,D正确。
故选C。
三、非选择题:共174分。第22~3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33~3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29分。
7. 乳酸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脓毒症病人血乳酸水平升高常被认为是预后不良的标志之一。乳酸在人体内的代谢主要过程如图所示,此外过多的乳酸还可以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和②发生的场所是______;LDH的作用是催化______。
(2)过程①到产生乳酸的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去路有______。从代谢水平来看,导致血乳酸含量升高的条件是______。PDH发挥作用的场所是______。
(3)正常人体剧烈运动会产生乳酸,但不会导致血浆pH降低,原因是______。
【答案】(1) ①. 细胞质基质 ②. 丙酮酸与乳酸相互转化
(2) ①. 储存在ATP中、以热能散失、储存在乳酸中 ②. 机体缺氧或耗氧量太多 ③. 线粒体基质
(3)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能中和酸性物质
【解析】
【分析】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相同。无氧呼吸由于不同生物体中相关的酶不同,在植物细胞和酵母菌中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动物细胞和乳酸菌中产生乳酸。
【小问1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图中①是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②是丙酮酸与乳酸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LDH的作用是催化丙酮酸与乳酸相互转化。
【小问2详解】
过程①到产生乳酸的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去路有转移到ATP中、储存在乳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从代谢水平来看,导致血乳酸含量升高的条件是供氧不足,细胞无氧呼吸加强,乳酸含量升高;PDH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发挥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小问3详解】
正常人体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但不会导致血浆pH降低,原因是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能中和酸性物质,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8. 皮质醇(GC)是人体中一种重要的糖皮质激素,在操纵情绪和健康、免疫细胞和炎症、血管和血压间联系,以及维护结缔组织(如骨骼、肌肉和皮肤)等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功效。压力状态下,皮质醇一般会维持血压稳定和抑制过度发炎。人体通过HPA轴调节GC的分泌,大脑上存在糖皮质激素受体(GR),GC的分泌也受大脑的影响。研究表明,健康的肠道屏障能增强HPA轴功能,而菌群异常和肠漏则会损害HPA轴功能,加剧感染和疾病发生。如图为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回答下列问题:
(1)HPA轴分泌皮质醇的过程存在______调节机制。当压力过大时,皮质醇对垂体和下丘脑的抑制作用会______。
(2)DC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由图可知,淋巴因子对皮质醇分泌的影响是______;当GC持续作用于大脑时,下丘脑分泌释放的CRF量______。
(3)LPS是一种内毒素,会作用于人体细胞而发挥毒性。据图分析肠漏损害HPA轴功能的机理是______。
【答案】(1) ①. 分级调节和负反馈 ②. 降低
(2) ①. 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 ②. 淋巴因子会促进皮质醇的分泌 ③. 减少
(3)肠漏使LPS流出肠腔,作用于免疫细胞、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细胞等,使细胞损伤,不能发挥相应功能(或LPS流出后作用于DC和BC细胞,抑制了淋巴因子的分泌,导致淋巴因子对HPA轴的作用降低)
【解析】
【分析】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动物机体通过各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间接调节动物机体的活动。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分,在一定的器官或组织中发生作用,从而协调动物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及其它生理机能,使这些机能得到兴奋或抑制,使它们的活动加快或减慢。这种调节叫激素调节它属于体液调节。
抗原呈递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小问1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完整压力刺激引起GC分泌的调节模型应为:压力刺激→下丘脑→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垂体→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GC(肾上腺皮质醇),且GC可以作用于垂体和下丘脑,故HPA轴分泌皮质醇的过程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机制。压力状态下,皮质醇一般会维持血压稳定和抑制过度发炎,故当压力过大时,皮质醇对垂体和下丘脑的抑制作用会降低。
【小问2详解】
DC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所起的作用是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由图可知,淋巴因子对皮质醇分泌的影响是淋巴因子会促进皮质醇的分泌;由于存在负反馈调节,当GC持续作用于大脑时,下丘脑分泌释放的CRF量减少。
【小问3详解】
LPS是一种内毒素,会作用于人体细胞而发挥毒性。据图分析肠漏损害HPA轴功能的机理是:肠漏使LPS流出肠腔,作用于免疫细胞、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细胞等,使细胞损伤,不能发挥相应功能(或LPS流出后作用于DC和BC细胞,抑制了淋巴因子的分泌,导致淋巴因子对HPA轴的作用降低)。
9. 深圳双扇蕨为双扇蕨科双扇蕨属植物,是2020年在深圳市大鹏新区被发现的新物种。研究人员沿杨梅坑河调查了深圳双扇蕨群落学特征,沿途共发现深圳双扇蕨分布集中区域3个,分别设置样方进行调查。记录样方内乔木、灌木植物物种名称、胸径、高度、冠下高、冠幅等以及小灌木和草本植物物种名称、高度、盖度。回答下列问题:
(1)确定样方时,需确定______。
(2)调查表明,深圳双扇蕨占优势的群落类型是该地区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将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命名为:大头茶+谷木叶冬青+吊钟花+豺皮樟+深圳双扇蕨+芒萁群落,为该群落命名的依据是______。将该群落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是按群落的______结构划分的,该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______。
(3)对深圳双扇蕨群落中植被高度与个体数量关系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采取如下分类方法,标准为:A类,树高﹤4 m;B类,4 m≤树高﹤8 m;C类,8 m≤树高﹤12 m;D类,12 m≤树高﹤16 m;E类,16 m≤树高﹤20 m,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由此推测该群落中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型,同时表明该群落更新能力较______。
【答案】(1)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
(2) ①. 群落优势种的组成 ②. 垂直 ③. 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3) ①. 随着植被高度的增加,个体数量逐渐减少 ②. 增长 ③. 好##强
【解析】
【分析】①估算某种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样方法,样方的数量、样方的大小和取样方法需要根据观察到的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等来确定。②在群落中,由于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从而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两个方面。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小问1详解】
确定样方时,应根据观察到的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等来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
【小问2详解】
在群落中,优势种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中其他物种的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所以为群落命名的依据是群落优势种的组成。群落中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使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是按群落的垂直结构划分的,该种分层现象的意义是: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和题图可知:对群落中植被高度与个体数量关系进行调查分类,由A类到E类,树高逐渐增加,但个体数量却逐渐减少,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随着植被高度的增加,个体数量逐渐减少。同时,也可以推测出:该群落中大多数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表明该群落更新能力较好。
10. 某动物的毛色有野生色、黑色、褐色三种,假定决定毛色的基因由等位基因A/a、B/b、C/c……控制。为研究其毛色的遗传规律,现进行如下四组实验,已知某种特定的配子致死。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可知该动物的毛色至少由______对等位基因控制,雌性野生色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种。
(2)甲、乙组实验中出现F2结果的原因是______,为验证上述结论,请设计实验。实验思路:______;预期实验结果:______。
(3)丙组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若乙组实验为正交,则反交实验中F1产生的含隐性基因雄配子所占比例为______。
(4)让丁组F1相互杂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答案】(1) ①. 2##二##两 ②. 5##五
(2) ①. 含Ab(aB)的雄配子致死 ②. 让甲组(或乙组)F₁与褐色个体进行正反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③. 甲组(或乙组)F₁与褐色个体(♀)杂交子代表现型比为野生色:黑色:褐色=1:1:1,甲组(或乙组)F₁与褐色个体(杂交子代表现型比为野生色:黑色:褐色=2:1:1)
(3) ①. Aabb、aaBb ②. 2/5
(4)黑色:褐色=7:9
【解析】
【分析】分析表格数据:由实验甲、乙的F2野生色:黑色:褐色=8:3:1可知,F2中组合数和为12,是9:3:3:1的变式且存在配子致死的情况,因此,该动物的毛色至少由2对等位基因的控制,野生型基因型为A_B_、A_bb(aaB_),黑色基因型为aaB_(A__bb),褐色基因型为aabb。
【小问1详解】
由实验甲、乙的F2野生色:黑色:褐色=8:3:1可知,F2中组合数和为12,是9:3:3:1的变式且存在配子致死的情况,因此,该动物的毛色至少由2对等位基因的控制,野生型基因型为A_B_、A_bb(aaB_),黑色基因型为aaB_(A__bb),褐色基因型为aabb。根据甲、乙、丙、丁四组实验进一步分析,可知由于Ab或aB的雄配子致死导致出现上述实验结果,且无基因型为AAbb(aaBB)的个体,故雌性野生色个体的基因型有5种。
【小问2详解】
据上述分析,实验中出现F2结果的原因是含Ab(aB)的雄配子致死;可通过设计测交的正反交实验进行验证,因此可设计实验思路为:让甲组(或乙组)F₁与褐色个体进行正反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预期实验结果:甲组(或乙组)F1与褐色个体(♀)杂交子代表现型比为野生色:黑色:褐色=1:1:1,甲组(或乙组)F1与褐色个体(含)杂交子代表现型比为野生色:黑色:褐色=2:1:1,则说明含Ab(aB)的雄配子致死。
【小问3详解】
根据推断甲组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乙组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丙组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丁组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若乙组实验为正交,则反交实验中F1产生的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ab=3:1:1或AB:Ab:ab=3:1:1,含隐性基因的雄配子所占比例为2/5。
【小问4详解】
丁组F1为1/2aaBb、1/2aabb(或1/2Aabb、1/2aabb),相互杂交,采用配子法,F1产生的ab配子为3/4,aB配子为1/4,故相互杂交产生的F₂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褐色=7:9。
(二)选考题:共45分。请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11.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一直是环境保护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微生物修复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经济且对生态友好的修复方式。获得高效石油降解微生物对于强化微生物在石油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如图为研究人员从石油油泥堆放点的5~20cm深处的土样中筛选出高效降解石油菌的部分流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于筛选石油降解菌的培养基应以______为唯一碳源。在接种前需要通过高压蒸汽对培养基进行灭菌,该灭菌法所需的压力、温度和时间分别是______。
(2)步骤Ⅰ为低温石油降解菌的富集培养。称取1g土壤样品加入预先装有100mL培养基的三角瓶中,以160r/min的速度在15℃恒温摇床中培养6d,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连续培养四个周期,此培养过程说明该菌的代谢类型为______。步骤Ⅱ中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
(3)研究人员通常根据菌落的______特征来初步区分不同种的微生物。统计菌落种类和数量时要每隔24h观察统计一次,直到______时停止统计。
(4)本研究获得3株石油降解率大于30%的菌株Y183、Y187和N47,这些菌株具有石油降解能力的原因是______。欲通过实验确定这3株菌株降解石油能力的大小,请写出实验思路:______。
【答案】(1) ①. 石油 ②. 100kPa、121℃、15~30min
(2) ①. 异养需氧型 ②. 稀释涂布平板法
(3) ①. 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 ②. 各类菌落数目稳定
(4) ①. 能分泌降解石油的酶 ②. 在相同浓度的石油中分别接种相同数量的3种菌株,一定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石油的含量
【解析】
【分析】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此过程中需要使用选择培养基,培养基需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常用的接种方法主要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小问1详解】
用于筛选石油降解菌的培养基应以石油唯一碳源。在接种前需要通过高压蒸汽对培养基进行灭菌,该灭菌法所需的压力、温度和时间分别是100kPa、121℃、15~30min。
【小问2详解】
步骤I为石油降解菌的富集培养,实验目的是获取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所以称取1g土壤样品加入到100mL灭过菌的以石油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培养。摇床培养的目的是使细菌与培养液成分充分接触,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说明该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操作Ⅱ中可以看到菌落在培养基中均匀分布,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
【小问3详解】
可根据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方面来初步区分不同种的微生物。统计菌落的种类和数量时,要每隔24h观察统计一次,直到各类菌落数目稳定,这样可以防止培养时间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种类和数目。
【小问4详解】
本研究获得3株石油降解率大于30%的菌株Y183、Y187和N47,这些菌株具有石油降解能力的原因是能分泌降解石油的酶。比较不同菌株降解石油能力大小的实验思路是在相同浓度的石油中分别接种相同数量的3种菌株,一定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石油的含量。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12. PCR是一种用于扩增特定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运用PCR技术可实现目的基因的定点诱变,如图是使用PCR技术实现基因定点诱变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PCR反应体系中除需加入引物外,还需加入Taq聚合酶、dNTP等,Taq聚合酶发挥作用时的温度是______。
(2)获得片段A时所需的引物是______,获得片段B所需的引物是______;引物3和引物4的碱基序列是否存在互补配对的区段,并说明理由。______。
(3)获得基因M1至少需进行______次PCR,若要继续扩增基因M1,则需添加的引物是图中的______,这两种引物的碱基序列能否互补配对,并说明理由。______。
【答案】(1)72℃左右
(2) ①. 引物1和引物3 ②. 引物2和引物4 ③. 存在,获得的片段A和片段B的突变位点最终要拼接到一起,所以引物3和引物4的部分碱基序列需反向互补配对
(3) ①. 3 ②. 引物1和引物2 ③. 不能,引物1和引物2碱基互补后不能与目的基因的两条子链结合,从而不能扩增出所需产物
【解析】
【分析】PCR技术的原理为DNA双链复制原理,需要在添加Mg2+的缓冲液中进行,需要提供模板DNA,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结合的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等。
【小问1详解】
Taq聚合酶的作用是将脱氧核苷酸连接成新的DNA链,属于DNA的延伸,所需温度在72℃左右。
【小问2详解】
由图可知,获得片段A时需要引物1和引物3,获得片段B时需要引物2和引物4,获得的片段A和片段B的突变位点最终要拼接到一起,所以引物3和引物4的部分碱基序列需反向互补配对。
【小问3详解】
需先获得发生突变的片段A和片段B,然后将片段A和片段B拼接形成基因MI,至少需要进行3次PCR;根据引物的位置可知,大量扩增基因MI时,需加入引物1和引物2,引物1和引物2不能互补配对,引物1和引物2碱基互补后不能与目的基因的两条子链结合,从而不能扩增出所需产物。10h
14h
18h
GA
50
100
150
GA+6-甲基嘌呤
50
65
70
GA+ABA
50
60
65
组别
亲本(P)
F1
F1相互杂交获
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甲
野生色1(♂)×褐色1(♀)
野生色
野生色:黑色:
褐色=8:3:1
乙
野生色1(♀)×野生色2(♂)
野生色
野生色:黑色:
褐色=8:3:1
丙
野生色2(♀)×黑色1(♂)
野生色:黑色:褐色=2:1:1
丁
野生色2(♂)×黑色1(♀)
黑色:褐色=1: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理综试题,文件包含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理科综试题pdf、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化学试题pdf、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物理试题pdf、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pdf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铜川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 理综 PDF版含答案,共20页。
这是一份陕西省铜川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理综试题(PDF版附答案),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