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理科综合-初中化学(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Mg-24 Al-27 S-32 Ca-40 Cu-64 Ag-108
一、选择题(本题7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筑新时代美丽家园。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 提倡绿色公交出行B. 工厂污水任意排放
C. 生活垃圾分类处理D. 积极参与植树造林
【答案】B
【解析】
【详解】A、提倡绿色公交出行,既能节约化石燃料,还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选项做法合理;
B、工厂污水任意排放,会造成水体污染,选项做法不合理;
C、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既能节约资源,又能减少污染,有利于保护环境,选项做法合理;
D、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可有效地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选项做法合理;
故选:B。
2. 在实验室选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下列装置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气密性B. 取用高锰酸钾固体
C. 加热高锰酸钾D. 收集O2
【答案】C
【解析】
【详解】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不符合题意;
B、取用高锰酸钾等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慢慢竖起,故B不符合题意;
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故C符合题意;
D、由于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物质的保存方法与其性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烟花爆竹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若保存不当,不仅影响烟花爆竹的燃放,还会存在安全隐患。下列保存方法不正确的是
A. 远离火源B. 远离可燃物
C. 避免高温D. 加大湿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烟花爆竹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在保存时,应远离火源、远离可燃物、避免高温,否则会引起烟花的燃烧和爆炸,引起安全事故;加大湿度,会使烟花中火药受潮失效,燃放时不能被点燃,故选D。
4. 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如图是钛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钛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B. 钛原子的质量为47.87g
C.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2
D. x的值为8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钛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2,小于4,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故A不符合题意;
B、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不是“g”,故B符合题意;
C、由元素周期表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原子序数是22,故C不符合题意;
D、钛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2=2+x+10+2,x=8,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我国载人航天器中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是将二氧化碳与氢气反应,如图为该反应前后的微观示意图(未配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中只涉及两种氧化物
B. 甲的符号表示为“2H”
C. 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1:1
D. 丁中碳、氢元素质量比1:4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水和甲烷,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详解】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水属于氧化物,故两种,故A正确;
B、甲对应的物质是氢气,化学式为H2,故B错误;
C、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甲、乙分子个数比4:1,故C错误;
D、由图可知,丁对应的物质是CH4,其中碳、氢元素质量比,故D错误。
故选A。
6. 某同学对下列四个实验都分别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两种方案均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除去CO2中的HCl气体,方案一,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和H2O,无法得到CO2,方案一不可行。方案二,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饱和NaHCO3溶液,CO2与NaHCO3不反应,HCl与NaHCO3反应生成NaCl、CO2和H2O,NaCl留在溶液中,得到的气体中含有CO2、H2O,再通过浓硫酸,水分被除去,CO2与浓硫酸不反应,得到纯净的CO2,方案二可行。A错误;
B、除去CaCl2固体中的CaO,方案一,加入足量水溶解,CaO与水反应生成Ca(OH)2,过滤、蒸发结晶后得到CaCl2和Ca(OH)2,引入了新的杂质,方案一不可行。方案二,加入过量的稀盐酸,CaCl2与稀盐酸不反应,CaO与稀盐酸反应最终变成CaCl2和H2O,则所得溶液中溶质有CaCl2和HCl,反应后蒸发结晶,HCl变成气态逸散到空气中,所得晶体为CaCl2,方案二可行。B错误;
C、鉴别NaCl溶液和NaOH溶液,NaCl溶液呈中性,NaOH溶液呈碱性。方案一,取样,分别滴加1-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溶液不变色是NaCl溶液,溶液变为红色的是NaOH溶液,方案一可行。方案二,取样,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NaCl与硫酸铜不反应,NaOH与硫酸铜反应产生氢氧化铜蓝色沉淀。观察现象,无明显现象的是NaCl溶液,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方案二可行。C正确;
D、验证Fe、Cu、Ag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方案一,将铜丝加入到FeSO4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铜无法置换出铁,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将铜丝加入到AgNO3溶液中,观察到铜丝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色,说明铜能置换出银,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因此Fe、Cu、Ag的活动性顺序为:Fe>Cu>Ag,方案一可行。方案二,在Fe、Cu、Ag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Fe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现象是产生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说明Fe的金属活动性比H强。Cu、Ag的金属活动性都弱于H,无法与稀盐酸反应,都是无明显现象,无法判断Cu、Ag的金属活动性顺序,D错误。
故选:C。
7. 取12.9g水垢样品(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置于氮气流中加热,实验时依次发生如下反应:Mg(OH)2MgO+H2O↑、碳酸钙受热分解,残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碳酸钙比氢氧化镁的热稳定性强
B. b点对应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
C. a、e两点对应固体中金属元素的质量相等
D. 实验结束时,残留固体的质量(x)为5.6g
【答案】D
【解析】
【分析】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详解】A、实验时依次发生如下反应:Mg(OH)2MgO+H2O↑,碳酸钙受热分解,所以碳酸钙比氢氧化镁的热稳定性强,故A正确;
B、由图象可知,生成水的质量为:12.9g-12.0g=0.9g,设样品中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生成氧化镁的质量为y,
x=2.9g,
y=2g,
所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2.9g-2.9g=10g,
b点氢氧化镁恰好完全分解,碳酸钙还未开始分解,对应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故B正确;
C、依据元素守恒可知,氢氧化镁分解生成了氧化镁和水,碳酸钙分解生成了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所以a、e两点对应固体中金属元素的质量相等,故C正确;
D、设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m,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n,
m=5.6g,
n=4.4g
实验结束时,残留固体的质量(x)为2g+5.6g=7.6g,故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共46分)
8. 化学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化学——使生活丰富多彩
①我们生活在多样的物质世界里。如:空气中的 _____可供给人类呼吸。
②建筑外墙加贴一层泡沫塑料隔热层,能达到更好的隔热效果。塑料属于 _____(填“有机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2)化学——为健康保驾护航
①碳酸钙可补充人体所需的 _____元素,能预防因缺乏该元素导致的骨质疏松和佝偻病。
②含有乙醇等成分的免洗洗手凝胶是重要的防疫物资,可用于手部消毒。使用时能闻到特殊气味,说明分子 _____。
(3)化学——让未来充满希望
2021年中国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实验室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有望在未来缓解粮食危机。淀粉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 _____(填“放出”或“吸收”)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米饭富含淀粉,米饭中含有的营养素有 _____。
【答案】(1) ①. 氧气##O2 ②. 有机合成材料
(2) ①. 钙##Ca ②. 在不断运动
(3) ①. 放出 ②. 糖类
【解析】
【小问1详解】
氧气可供给呼吸,用于医疗急救,则空气中的氧气可供给人类呼吸;
塑料、合成纤维以及合成橡胶均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小问2详解】
①缺乏钙元素导致的骨质疏松和佝偻病,碳酸钙可补充人体所需的钙元素;
②使用时能闻到特殊气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小问3详解】
淀粉在人体内经过一系列变化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供机体活动和维持恒定体温的需要;
米饭富含淀粉,淀粉是糖类,则米饭中含有的营养素有糖类。
9.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巨大的国际压力。我国政府在《巴黎气候协议》上承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到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为此,我国科学家成功研发“液态太阳燃料合成”技术,其部分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分析流程回答问题:
(1)太阳能电池板的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______能。
(2)电解器中产生氢气的电极端为______。
(3)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工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
(5)该项技术的意义是______。
【答案】(1)电 (2)负极
(3)
(4)水##H2O (5)有利于实现碳中和(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太阳能电池板的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故填:电;
【小问2详解】
电解水时,与负极相连的一端生成的氢气,与正极相连的一端生成的氧气,故填:负极;
【小问3详解】
由流程图可知,氢气和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水和甲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4详解】
由流程图可知,反应消耗水,同时又生成水,故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水,故填:水或者H2O;
【小问5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该项技术的意义有利于实现碳中和、有利于缓解能源危机、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等,故填:有利于实现碳中和(合理即可)。
10.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用于实验室制取CO2,并对它的部分性质进行探究,请按要求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①仪器的名称:______。
(2)用A装置制取CO2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用B装置收集CO2时,气体应从______(选填“a”或“b”)端通入,检验CO2是否集满时可在另一端放一根______的木条。
(4)若要使C中的两个气球悬浮在空气中,则气体甲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A. 氢气B. 氧气C. 空气
(5)往D试管中通入CO2,当出现______现象,表示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溶质恰好完全反应,请写出CO2和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6)为探究CO2是否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进行如下探究:
①选用E装置进行实验,通入二氧化碳后看到______现象,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若对原装置改动继续实验,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能达到实验目的,改进的方法是______。
②若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的酒精溶液中,观察到溶液由澄清变浑浊,解释原因______。
【答案】(1)分液漏斗
(2)
(3) ①. b ②. 燃着 (4)A
(5) ①. 红色刚好褪去 ②.
(6) ①. 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 ②. 将甲试管短导管延长至氢氧化钠溶液中 ③. 碳酸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小,形成沉淀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标号①仪器的名称分液漏斗,故填:分液漏斗;
【小问2详解】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3详解】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收集时应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故气体应从b端通入,将空气从a端排出;检验CO2是否集满时可在另一端放一根燃着的木条,若木条熄灭,则已经收集满,故填:b;燃着;
【小问4详解】
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若要C中的两个气球悬浮在空气中,则气体甲的密度应小于空气的密度,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密度,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故选A;
【小问5详解】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往D试管中通入CO2,当溶液红色刚好褪去时,表示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溶质恰好完全反应,故填:红色刚好褪去;;
【小问6详解】
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所以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将甲试管短导管延长至氢氧化钠溶液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看到石灰水变浑浊,也能达到目的,故填: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将甲试管的进气改为短进长出;
②碳酸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小,形成沉淀,若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的酒精溶液,观察到溶液由澄清变浑浊,故填:碳酸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小,形成沉淀。
11.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类的健康、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1)水的净化
①“吸附池”中常用______(填常见物质名称)吸附色素和异味。
②“消毒池”中常用液氯(Cl2)作消毒剂,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H2O=X+HClO。上述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氯元素化合价为+1价的物质是______。
(2)水是常用的溶剂
硝酸钾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表,某兴趣小组同学将一定量的硝酸钾固体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缓慢升温和充分溶解,不同温度时烧杯中溶液的质量如图所示:
①溶解表中X的范围为______。
②a点对应的溶液质量为______g。
③使d点对应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至少需要加入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______g。
④实验室需要100g40%的KNO3溶液,现提供如下药品:KNO3固体、20%KNO3溶液、蒸馏水。请将方案1补充完整并自行设计方案3:
方案1:取______g20%的KNO3溶液蒸发至剩余溶液为100g;
方案2:取40gKNO3固体加入到60g蒸馏水中,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
方案3:______。
【答案】(1) ①. 活性炭 ②. HCl ③. HClO##次氯酸
(2) ①. 169
【小问1详解】
①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活性炭;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个数、种类均不变,反应前含有2个Cl、2个H、1个O,反应后含有1个H、1个Cl、1个O,相差1个Cl、1个H,则X的化学式为HCl;氯气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HCl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HClO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a,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故填:HCl;HClO或者次氯酸;
【小问2详解】
①分析题表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溶解度表中x的取值范围为 169
③由图可知,d点对应的温度是80℃,此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69g,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为208g-100g=108g,使d点对应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至少需要加入硝酸钾固体的质量为169g-108g=61g,故填:61;
④方案1:设需要20%KNO3的质量为mg,则有,故填:200;
方案2:取20%KNO3溶液75g,在其中加入25g硝酸钾固体,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
12. 钢铁是当代社会生产建设中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生铁和钢是含碳量不同的两种铁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
(1)从公元1世纪开始,铁便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
①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铜制品远比铁制品多。从物质性质的角度看,原因是______。
②下列铁制品中,利用了金属导热性的是______(填字母)。
A.铁制品菜刀 B.铸铁井盖 C.不锈钢水壶
(2)工业上冶炼钢铁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①高炉炼铁的主要原理是利用CO将赤铁矿中的Fe2O3转化为铁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②炼钢炉中通入O2的目的是______。
(3)向一定量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铝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金属R(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2),溶液的质量与加入R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取值范围为______。
【答案】(1) ①. 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容易被腐蚀 ②. C
(2) ①. ②. 降低生铁中的碳元素含量
(3)64<R<216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依据金属活动性可知: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易被腐蚀,故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铜制品远比铁制品多,故填: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易被腐蚀;
②A、铁制品菜刀,不是利用金属的导热性,故A不符合题意;
B、铸铁井盖利用金属的延展性、硬度大,不是利用金属的导热性,故B不符合题意;
C、不锈钢水壶,利用金属的导热性,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小问2详解】
①CO与Fe2O3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②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分析,炼钢炉中通入氧气,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目的是降低生铁中碳元素的含量,故填:降低生铁中的碳元素含量;
【小问3详解】
由图像可知,AB段溶液的质量减小,BC段质量增加,则发生了两个化学反应,说明R与硝酸银、硝酸铜先后发生了置换反应,与硝酸铝不反应;AB段发生的反应:,溶液质量减小,说明R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16,BC段发生反应:,溶液质量增大,说明R的相对原子质量大于64,则R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取值范围是64
【查阅资料】
①草木灰主要成分为K2CO3,贝壳灰主要成分为CaO。
②脱胶率越高,所得丝帛越顺滑亮丽,浓度为10%的K2CO3溶液pH=11.6,浓度为1%的KOH溶液pH=12.2。
【提出问题】丙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猜想I:只含有KOH;猜想II:含有KOH、Ca(OH)2;猜想III:含有KOH、K2CO3;猜想IV:含有KOH、Ca(OH)2、K2CO3。
(1)如图所示,步骤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猜想______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实验探究】
(3)小组同学对丙溶液中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交流讨论】
(4)有同学提出实验2得到的结论不够准确,原因是:______。
(5)经过讨论,同学们又进行了实验3,请填写表格。
实验结论】
(6)根据以上实验,可得出烧杯丙中澄清溶液含有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综合分析】
(7)结合图分析,为什么古人不直接用草木灰溶液“涑帛”,而要将草木灰与贝壳灰混合后加水所得的溶液用于“涑帛”?______。
【答案】(1)
(2) ①. Ⅳ ②.
(3) ①. Ca(OH)2 ②. 无明显现象
(4)滴入稀盐酸量太少时,盐酸先与KOH反应,也无明显现象,无法判断否有K2CO3存在
(5)取样,在试管中滴加适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合理即可)
(6)KOH和K2CO3
(7)通过草木灰与贝壳灰混合后加水反应,制得含KOH的溶液碱性比K2CO3溶液碱性强,碱性越强,蚕丝胶蛋白溶解能力越强,洗涤效果越好(合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小问2详解】
氢氧化钙与碳酸钾能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化学方程式为,故猜想IV肯定错误,故填:IV;;
【小问3详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通入CO2,无明显现象,证明该溶液中没有Ca(OH)2,故填:Ca(OH)2;
碳酸钾和稀盐酸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结论是溶液中没有K2CO3,则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故填:无明显现象;
【小问4详解】
加入的稀盐酸量过少,由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钾,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钾发生中和反应,还未与碳酸钾反应,无法判断是否有碳酸钾,故填:滴入稀盐酸量太少时,盐酸先与KOH反应,也无明显现象,无法判断是否有K2CO3存在;
【小问5详解】
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溶液中有K2CO3,所以加入的盐溶液能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沉淀,与氢氧化钾不能生成沉淀,可以加入氯化钡溶液或者氯化钙溶液等,故填:取样,在试管中滴加适量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合理即可);
【小问6详解】
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可以得出溶液中一定存在生成的氢氧化钾、碳酸钾,故填:KOH和K2CO3;
【小问7详解】
结合图分析,通过草木灰与贝壳灰混合后加水反应,制得含KOH的溶液碱性比K2CO3溶液碱性强,碱性越强,蚕丝胶蛋白溶解能力越强,洗涤效果越好,因此古人不直接用草木灰溶液“涑帛”,而要将草木灰与贝壳灰混合后加水所得的溶液用于“涑帛”,故填:通过草木灰与贝壳灰混合后加水反应,制得含KOH的溶液碱性比K2CO3溶液碱性强,碱性越强,蚕丝胶蛋白溶解能力越强,洗涤效果越好(合理即可)。
14. 我国科学家实现电催化高效分解硫化氢制氢技术,反应的方程式为:H2SH2+S↓,若用该方法生产4t氢气,理论上需要硫化氢多少吨?
【答案】解:设理论上需要硫化氢的质量为x。
解得x=68t
答:理论上需要硫化氢的质量为68t。
【解析】
【详解】详见答案。序号
实验目的
方案一
方案二
A
除去CO2中的HCl气体
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
将混合气体通入足量的饱和NaHCO3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B
除去CaCl2固体中的CaO
加入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蒸发结晶
C
鉴别NaCl溶液和NaOH溶液
取样,分别滴加1-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取样,分别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观察现象
D
验证Fe、Cu、Ag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将铜丝分别加入到FeSO4溶液、AgNO3溶液的两支试管中
在Fe、Cu、Ag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
温度/℃
0
20
40
60
80
90
10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x
246
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通入CO2
无明显现象
证明该溶液中没有_______
2
另取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溶液
______
证明溶液中没有K2CO3
实验序号
实验步骤及现象
实验结论
3
______
证明溶液中有K2CO3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理科综合化学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东南州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理科综合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初中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卷-初中化学(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初中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卷-初中化学(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初中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卷-初中化学原卷版docx、2024年贵州省六盘水市初中学业水平第二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试卷-初中化学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初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训理科综合试题-初中化学(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年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初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训理科综合试题-初中化学(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年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初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训理科综合试题-初中化学原卷版docx、2024年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初中学业水平适应性训理科综合试题-初中化学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